灾害风险管理范例

灾害风险管理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分析;措施

1九江市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项目建设现状

1.1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应急预案体系

市、县、乡三级政府均出台印发了本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部分乡镇还建立了“分灾种的专项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50%以上的行政村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

1.2编制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全市所有县(市)均由当地政府批复印发了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全市共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24张,在气象灾害多发区、危险区设立警示牌38块。

1.3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普查

完成全市1984-2014年40年的气象灾情普查;完成全市辖区内6条中小河流、111条山洪沟,75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风险普查工作,均建立了普查数据库。

1.4三农气象专项服务建设得到推进

建立健全了农业气象灾害应对的相关机构,建立“多员合一”的气象信息员(协理员)队伍共计3000余人,覆盖全市;建立由气象、农业、水利、林业等涉农、涉灾部门组成的专家联盟队伍并经常到田间地头开展灾情调查、收集、上报等工作,编制本地年度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效益评估报告;建成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手段、多途径的气象信息网络;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社会化试点建设,与林业、防火等部门合作,建立地方人影作业队伍,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推动建立受益行业和部门投入机制。

2九江市三农气象专项服务在风险管理发挥的作用

三农工作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工作交集很多,在九江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明显。笔者将九江市三农工作技术路线整理成图,见九江市三农工作技术路线图。根据上图来看,三农象专项服务工作在九江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评估、度量、应对和控制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如春耕春播等专题气象服务、农村气象预警信息进村入户等工作,在灾害来临之前做好防护工作,尽可能的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等调研活动为风险识别提供了原始数据。三农气象专项服务建成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手段、多途径的气象信息网络在风险度量方面成效显著。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市、县、乡三级应急预案体系、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以及部门合作机制,实现了气象和农业部门常态化合作,这些九江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工作内容,完全融入风险应对和控制工作,不可分割。

3加强九江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措施

3.1部门联动、合作发展

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面临的风险种类较多,性质各异,应该结合短期天气预报预测,开展多种工作,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可以结合历年来的气象灾害数据,对下一年度或相应季度的气象年景、农业生产趋势进行一个预判,提前建设防灾减灾系统,配置灾害防御工具。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各农业部门之前做到数据实时共享、及时到农村一线,将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关口前移,做好风险管理前瞻性工作。

3.2夯实风险管理基础、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九江市没有建立健全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也鲜有对农业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体化和制度化的安排。建议九江市政府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对全市各单位的年度目标考评,通过考评促进全市夯实风险管理基础,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建议市政府推动本地农业保险普及,增加农业风险管理相关职能,统筹安排全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工作。

3.3增强农民风险意识

当前九江大部分的农民、农业生产相关技术人员、农村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都相当薄弱,他们重视的都是种植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施肥注意事项和如何拓宽销售渠道等事宜。对于农业气象灾害,常常是灾害来临了才匆匆补上应对措施。九江市政府和相关农业部门要开展大量集中培训教育,促使农民形成风险管理的概念,逐渐引导农民意识到气象灾害防御,让农民主动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做好风险管理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绍玉,唐桂娟.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依据探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9(02).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2

1.1国外研究进展

国际上有关自然灾害领域的研究在近十年来实现了质的飞跃,思想观念的转变使灾害风向管理被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主流规划中。法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式了自然灾害管理新政策,对各强震区进行风险级别的划分,对无风险区给予优先发展权,风险较高的地区则通过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力度,提高城市风险防范能力。瑞士联邦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了自然灾害管理新规,26个州相继落实了滑坡灾害填图与土地区划工作,大部分地区滑坡风险获得有效控制。由于日本大部分地区均处在地震频发的地带,所以日本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得比较早。日本地区一般会根据城市地质情况,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实施各项风险管理措施。

1.2国内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对强震区城市开展了大规模调查与区划工作,对地质灾害高发地段进行了综合性评估,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规划,借助网络技术,构建了群测群防网络与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在2004年,我国正式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宣告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工作已上升至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条例内容逐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的工作质量较从前获得极大改善,全民地质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均获得显著提升。

2研究方向

根据我国强震区城市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相关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的成果,着重探讨城市发展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充分利用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的变化规律与特征,提高预估地质灾害风险的准确性,为我国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地区抗震减灾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另外,要对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概念、内容进行准确的定义,做好相关宣传推广工作,并构建能够满足强震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体系,为城市地质灾害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基础。

3研究内容与方法

3.1风险机制与风险量化分析

文章研究内容是在分析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以地震活动条件与地质灾害受灾体的条件作为起点,对风险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在研究过程中,归纳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结构的组成要素,分析结构个组成要素的重要意义与关联性,研究风险分析种类、对象以及风险的组织。对于风险量化问题,主要结合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条件,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风机划分。总结各风险因素的发生几率,预估地质灾害给城市带来的不利影响。利用危险性指数与易损性指数,对该城市可承受的风险标准进行设置。

3.2管理途径与方法研究

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应急措施是城市地质灾害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在研究研究过程中,需对整个城市可承受的地震强度进行预测,结合当地地质灾害强度,拟定风险管理制度与灾害应急措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前期的预测工作、预报工作、预防工作以及灾害发生后的抗灾工作、抢险救援工作。因此,有必要加强各项工作的联系,以便构建统一的危机应急管理系统,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能迅速做出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尽量将灾害给城市带来的损害程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可在安全时期面向大众开展有关减灾防灾的宣教活动,定期举行应急救援沿袭,以此来提高整座城市防灾抗灾的综合能力。

3.3风险管理与管理效能监控

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管理的效能监控,旨在利用最合适的风险管理方案,最大化降低地质灾害给城市带来的损害。城市人口增长、陡坡地开发过于频繁等,均会提高强震区地质灾害的风险。所以,要定期对陡坡地带进行勘测,发现异常征兆要引起警觉,予以维护与保养,降低风险发生率。强震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对工作的时效性与协调性均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在相关问题的研究过程中,需对现阶段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反思,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提出改进措施,增强管理力度。

3.4风险管理模式和规范体系的研究

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内容十分复杂,对各部门协调性、时效性均有着较高要求。为促进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朝着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发展,对强震区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政策与协调机制进行研究很有必要。结合公共政策,剖析风险分析与评估对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各类有关减灾政策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增进各级行政部门的联系,提高风向管理的工作效益。毋庸置疑的是,强震区城市地质在家风险管理体系,应建立在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结合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规定,对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构建风险管理工作体制以及优化风险管理过程等内容上,将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4结束语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治理;项目管理;管理问题;改进对策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工程项目在规划和和具体建设过程中,其自身的周边地质环境也会受到影响和发生变化,甚至严重时,还会直接导致原本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也会有明显的上升。如果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不仅会直接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会导致当地的经济发展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影响。比如某地区遭受到罕见的暴雨影响,直接导致严重的山体滑坡、山体崩塌等灾害事故发生,不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导致很多居民失去了自己的居住场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地质勘察、监测以及具体的评估等这些内容都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才能够尽可能避免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事故。

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1.1缺少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通过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现状进行结合分析时,发现在对该项目进行管理时,通常情况下都是直接利用一般工程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在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分析的时候,发现一般工程项目管理措施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会受到的局限性影响因素比较多。由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自身具有非常强的复杂性特征,同时管理内容也比较多,这样就会导致该管理活动在具体开展时会受到非常多的限制影响,导致资源的整个利用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现代的管理手段,所以很多管理措施无法真正有效的落实到实处,这样就会导致其自身的管理效果也达不到理想化的标准和要求。首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其自身缺乏具有综合性特征管理软件。虽然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在其中可以使用到的IT软件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多。但是在与IT软件的应用现状进行结合分析的时候,发现IT软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自身的功能具有单一化的特征。所以通常情况下都会被应用在某一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当中,比如比较常见的边坡软件或者是道桥软件等,这些软件相互之间都是独立存在。由此可以看出,软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非常少的关联性,这样就会导致地质灾害项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成为很多相对比较独立的单体。比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就是MapGIS、surfer等这些软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特征,同时软件相互之间也很少可以实现转换等[2]。各个分段的工程信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效连通,所以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普遍比较低。其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措施实施时,其现代管理手段应用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信息在交换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标准平台作为支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分析的时候,发现在实践中不仅只是软件相互之间的关联比较少,而且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相互之间在相容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所以很容易就会导致工程项目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和运作过程中,很难获取到相对应的管理信息内容。比如,现阶段的IT系统在构建和具体应用过程中,其自身必须要对这些系统的分散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是很明显。

1.2风险评估机制缺乏成熟性和有效性

众所周知,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在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提出具体管理措施的时候,要意识到风险管理在其中的重要性。在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治理管理现状进行结合分析时,发现有很多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普遍比较大,同时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具有完整性特征的管理机制和体系。我国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虽然风险管理在其中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要提高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1.3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项目业主经验欠缺

某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门在针对地质灾害问题提出治理措施的时候,由于县区政府比较重视,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成立了符合实际要求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专门领导小组。在这种背景下,不仅组织灾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拆迁安置等各项工作当中,而且还公开招投标。虽然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地质灾害的治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同时在整个地质灾害处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专业知识、施工技术管理措施无法真正有效落实到实处等。这些都会在无形当中造成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难以推进和落实。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问题的改进对策

2.1现代化管理改进措施

在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分析的时候,发现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现代管理手段,所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很难有序开展,同时整体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与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结合,同时还要构建和落实符合实际要求的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平台科学合理的研究和落实[3]。通过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的有效落实,其不仅可以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管理软件进行开发和利用,而且还可以结合实际要求,对科学技术信息、网络项目管理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同时还可以将这些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当前网络通信技术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在实践中将网络在其中的辅助和推动影响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网络在其中合理的利用,可以制定问题的分析意见,这样可以对改进方案进行合理的制定和落实。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对系统的通信功能进行合理的利用,促使各种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信息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传递和落实。这样不仅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的管理现状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妥善处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地质灾害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就必须要意识到信息系统以及对应应用平台在其中的重要性。在这一基础上,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管理软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和利用,其中会涉及到一些网络项目管理系统等,这样不仅可以对当前存在于其中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而且还可以将网络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可以在实践中将系统理论作为基础,同时还要将环境影响因素也一并纳入到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具体应用过程中,这样可以将其逐渐转变成为危险的信号[4]。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项目管理系统当的各种不同类型风险信号、反应行为等进行深入研究,如图1所示。通过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的有效落实,可以与技术、组织结构进行结合,实现对管理过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2.2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的改进措施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措施具体落实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达到良好的管理和治理效果,就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和落实符合实际要求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在该机制构建和具体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同时还要促使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要想在实践中真正实现风险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要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各个不同地区要与其自身的地质灾害特点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在制定和具体应用过程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充实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员管理

要想从根本上促使业主可以适应这种具有大规模特征,同时还具有非常强专业性特征防治工程项目,就必须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员的管理力度,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和聘请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同时还要加大培训范围和力度,这样才能够促使地质灾害防治专业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提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防治效率,为防治效果提供有效保障,尽可能避免地质灾害带来的各种危害影响。

3结束语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可以被看作是一项新兴的工程项目,虽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在实践中可以对治理经验进行不断积累。同时还可以积极借鉴国外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这样不仅可以促使自身的治理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还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尔山,施润梅.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管理及工程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J].绿色环保建材,2019(07):147-148+151.

[2]张红芳.基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问题及创新对策分析[J].中华建设,2019(07):48-49.

[3]谢金元,洪斌,程远金.宁镇地区地质灾害预报模型———以镇江润州区为例[J].地质学刊,2019,43(02):307-314.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电力公司;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电力公司电网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和妥协,还要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是一项风险性很大的工程。我国目前的电网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电力公司在电网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已经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资源的浪费、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等。因此电力公司要加强对于电网建设过程中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电网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体系,保证电网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

1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述

1.1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对于工程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和了解,然后通过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于风险进行控制,将风险事件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得以实现。

1.2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有五大特点:即客观性,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自然环境的突变,以及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矛盾,这些都是不一人的意志伟转移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确定性,是指在进行电网工程项目的建设的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和风险带来的危害具有不确定性。可变性,是指电网工程项目风险具有性质的可变性、发生后果的可变化性。相对性,是指发生风险主体的相对性与风险大小的相对性。阶段性,是指在电网建设工程在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发生风险,并且风险发生的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时段性特点。

1.3电网建设工程进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在我国电力工程建设市场,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市场行为准则,市场框架等体系,但是由于电网建设工程项目自身具有建设周期长、建设规模大、施工技术要求高、涉及单位较多的特点,给电网建设工程施工中带来很大的风险,严重影响到电网建设工程的成本和质量,甚至还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工程项目主要指电网的基建及技改项目,该类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因素多等特点,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很多,风险的后果相对严重,因此研究电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网建设工程项目要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对于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现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保障建设质量,使得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的目标顺利实现。

2影响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因素

2.1自然因素

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由于其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地区跨度大,不可避免自然环境对于建设工程造成一定的风险,比如狂风、暴雨、泥石流等。在遇到狂风自然灾害时候,由于电网建设工程自身的强度相对较低,一些电网建设工程设备和一些基础电网结构,会在狂风中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得电网建设工程收到经济的损失。其次,在遇到暴雨等洪涝灾害时候,会危害到电网建设项目的地基工程,比如在边坡支护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暴雨洪涝会将边坡结构冲毁,使得地基偏移或者下降,一旦出现地基的坍塌,将会造成施工设备的额损害,影响到电网建设工程的安全施工。此外,在山区进行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遇到泥石流自然灾害,会造成工程项目施工的设施毁灭性的危害,其修复的可能性很低。这些自然风险因素,都会影响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2.2施工技术上的风险因素

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由于施工设计图纸不标准、施工工艺不合理等都会造成一定的风险。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在施工中会设计到很多的学科以及专业知识,如果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会使得在进行施工图纸设计时候,不经过现场的勘查就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这回造成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缺陷、设计错误等风险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施工。另外在施工过程如果施工工艺不合理,比如电器设备的安装工艺存在错误、施工人员的不按照相关的规范等都会造成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从而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

2.3管理上的风险

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管理的过程中施工环节复杂且多变,如果在管理上存在漏洞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的识别和风险的度量等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和管理方法对项目风险实行有效控制,以及妥善处理项目风险事件所造成的不利结果,确保项目总目标的实现。造成管理风险的因素有施工管理者的素质不高、承包转让风险、合同风险、招投标风险以及质量管理风险等。如果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层出现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不高,对于相应的管理标准制定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完善,都会影响到项目工程顺利进行。另外,在进行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工作中,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程序制定以及管理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都会造成项目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对于施工合同进行管理,如果合同制定的不合理,在进行施工管理过程就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就会使得工程的施工质量存在很大的风险。

3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3.1建立风险防控管理体系,注重事前风险控制

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要积极的进行风险防控体系建立,针对于不确定的自然风险因素进行提前的预防。第一,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前,需要组建自然天气预测小组,针对于自然环境突然造成的影响,进行及时的预防。比如,可以依据当地气象部门进行天气的预测,一般可以预测到未来15天内的天气状况,尽量选择在优良天气环境下进行施工。第二,在遇到雷雨天气时候,需要立即停工,做好塔吊、脚手架的接地。在施工现场要考虑到有可能被雷击中的电气设备,比如起重机、缆机等机械设备,可以在这些电气设备上进行接地设置,避免施工期间遭受雷击。另外还要进行施工人员的防雷减灾宣传,使施工人员掌握避雷方法和技巧。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进行避雷演习活动以及将必要的避雷技巧相施工人员进行讲解。第三,当出现洪水、泥石流自然灾害时候,要及时的向水文站进行灾害发展趋势的了解,并做好安全转移工作。

3.2加强施工技术风险管理

首先,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要进行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培训,组织施工人员对于电网建设过程的基础施工知识、杆塔施工知识、导线展放知识进行培训,让施工人员对于施工的工程项目进行了解。比如利用施工闲余时间,利用PPT知识培训方法,对施工人员进行基础开挖、混凝土施工、杆塔组立、分解等施工技术的讲解,使得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其次,建立施工人员操作规范书,施行工作票制度,保证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施工,对于电气设备和设施的安装进行规范操作。再次,要对于施工方案进行反复的推敲,保证施工图纸科学、合理,施工方案的清晰、明确,可以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方案设计。

3.3做好管理上的风险防控

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上,要针对于招投标、合同、工程分包上进行风险管理。在招投标管理上,进行程序科学化、对中标企业进行施工技术、施工质量的监督,另外在工程造价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估,在注重成本的同时注重于工程质量。在合同方面的管理,需要合同制定者以审订着对于合同的条款进行细心研讨,在违约补偿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如果电力公司由于缺乏合同风险管理,将会陷入合同纠纷,给经济利益带来损失。此外,在工程的分包中,要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科学工程分包,并对于分包企业进行施工质量,施工材料的管理,做好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电力公司需要通过风险挂你体系的建立,以及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将工程项目建设风险降到最低,保证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本文通过对于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风险管理防控措施,希望可以给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吉银.电力公司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文化月刊,2015(27).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灾害脆弱性分析;风险管理;消毒

消毒供应中心(CSSD)为实现医疗器械可重复利用,CSSD已从分散型管理转变为集中型管理,承担起全院科室相关医疗器具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工作[1]。消化内镜在CSSD中作为一个对清洗消毒与灭菌有严苛要求的器具,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评估,对潜在的威胁及时改进。灾害脆弱性分析(HVA)作为国际上能系统化评估自然灾害、城镇重要设施以及人口易受危害程度的优异评估方法,可为风险薄弱环节进行科学引导,提供前瞻性应对措施[2]。本研究以HVA为指导,探讨CSSD如何对消化内镜进行风险量化与评估,发现风险管理薄弱之处,提出针对性方针,落实执行措施,切实保障风险管理效果,为医疗安全提供全面保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CSSD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1—12月CSSD实施风险预防措施改进前为对照组,以2018年1—12月CSSD实施风险预防改进措施后为试验组。本院共有73个病区单元,床位2000余张,实际开放1990张,年住院人次9万,床位利用率长期>100%。CSSD人员与设施配置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人员包括主任、副主任各1名,主管8名,护师12名,消毒人员5名,共计27人;消毒设施包括蒸汽灭菌锅4台、等离子低温灭菌器2台、5槽消化内镜洗消工作站1套、超声清洗机1套、干燥柜4台。

1.2方法。1.2.1制定HVA评分表:以KAISER模型为依据;以文献查询与事故风险调查为指导;选出15个事件,制作HVA评分表,见表1,共计发放37份评分表。1.2.2效果评定:通过计算RISK值,RISK值(%)=(可能性/3)×[(资产影响+人力影响+运营影响+准备工作+外部影响+内部影响)/18]×100%,对15项风险项目进行排序,选出前5位RISK值最高项目作为紧急事件,进行优先改进,再对改进前后RISK值进行比较,分析HVA应用效果。1.2.3改进方法:消化内镜风险管理组制定整改措施,由主要包括:(1)查缺补漏,制定完善的风险护理管理流程;(2)对相关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制定完备清洗消毒设备操作培训手册,以文案、图片、语音以及视频等形式进行更生动形象的培训,提升其责任心与专业技能水平,并采取考核监督的方式,减少风险因素。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SSD风险项目改进前HVA评估结果。CSSD风险项目改进前,风险因素RISK值前5名分别为蒸汽灭菌锅故障、酶液失活、等离子低温灭菌器故障、洗消人员防护不达标与5槽内镜消毒工作台故障,见表2。

2.2CSSD实施改进后HVA评估结果。CSSD实施改进后前5位风险事件RISK值结果均有所下降,见表3。

2.3实施前后排名前5位风险事件。RISK值比较5项改进后RISK值较改进前RISK值均下降(P<0.05),见表4。

3讨论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作业;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指的是在施工活动中可能对施工目标(进度、质量以及成本等)实现造成影响的各种不利因素或者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估,采取科学对策来防范施工风险,降低其可能带来的损失。

1建筑工程施工风险因素分析

1.1准备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作业开展之前,应首先做好准备工作,这对整个工程施工来说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准备不足而造成存在安全隐患。在施工作业前,施工现场环境因素可能会对施工过程产生影响,此外供应商材料供应不足、材料质量问题等都会对建筑工程施工作业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出现施工中断情况。

1.2工程变更

项目工程施工中工程设计可能会出现变更情况,业主原因、资金问题、建筑功能需求等因素都会导致出现工程涉及变成,这对建筑工程施工作业来说影响较大。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还会对整个施工过程中成本造价、经济效益等造成影响,可能会出现工程延期情况,给承包人造成利益损失[1]。

1.3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是影响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的重要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施工技术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在进行实践施工过程中,实际操作可能会与最初设备的施工设计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在工序衔接中发生较为普遍。由于发包人可能对一些特殊施工技术工艺存在知识盲区,不了解相关标准规范,导致在具体施工中难以对其进行协调统一管理,给最终验收环节和结算环节带来不便。

1.4自然因素

在施工中最难以控制的变式自然因素,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泥石流、地震、暴风雨等自然灾害,这些环境因素可能会给施工过程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且难以对其进行认为控制。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制定详细施工方案,并做好自然灾害预防工作,及时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影响进行识别和预测,以降低恶劣环境及自然因素对整个施工进度的影响。

2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对策

2.1科学控制风险程度

一方面必须要充分了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是保证工程承包方和发包方双方合法权益得以有效保障的重要依据,也只有熟悉掌握工程项目施工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够确保施工作业过程中能够按章办事,确保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都能够主动树立法律意识,从而避免工程纠纷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必须要提前签订好施工合同。对工程项目施工流程进行全面分析,谨慎签订合同,针对合同中存在的条款规定不明确、独立负担较多风险的内容必须要提前问清,双方协商之后进行纠正或改进,对于施工活动中必然存在的风险因素,必须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双方具体需要承担的责任,这也是施工前期必须要注意的。科学签订施工合同,对施工合同的具体条款进行修订与完善,可以确保双方之间的权责关系尽可能平衡,有效防止施工风险的产生。

2.2合理转移风险

要对风险进行合理转移,首先应当在施工合同中加入相关索赔的内容。由于无法提前预知的风险是始终存在的,风险产生后会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带来较大影响,合同双方都想要尽快转嫁风险。所以在合同履行时,提前约定好各种情况下的索赔规定,吸取借鉴国外工程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不断促进自身风险抵抗能力的提升。当建筑企业主动树立了风险转移意识后,建筑工程业务也需要重视对风险因素的转移与控制。其次能够选择向第三方转移风险的方式,例如说选择工程担保或施工保险,这两种办法的操作流程与规范要求在具体的施工活动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但很多施工单位为了降低保险成本的支出而失去了进行第三方风险转移的机会[2]。

2.3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现阶段国内依旧还有一部分施工单位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对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性,如何在工程施工管理活动中融入风险管理意识,必须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建立系统规范的工程施工风险管理体系,在施工管理活动中尽快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做好风险教育,促进施工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提升,提升单位风险管理水平,把风险管理工作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其次需要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积极应用各种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方法,组建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后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尽快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来做好数据采集,全面科学的分析风险发生规律并做出更加准确的预测评价,促进风险管理效率的提升。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是必然存在的,唯有借助于科学的风险管控策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展开深入全面的分析,才能够真正预防和及时处理风险,促进工程施工抗风险能力的提升,确保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傅强生.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对策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12):141+157.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7

关键词:普惠性金融;农业保险;风险管理

1前言

1.1研究综述

农业是人们生存之本,又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曾令秋,2008)。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要求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创新农业保险是一项重要举措。金融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艾巧艳,2016)。金融服务能力和信贷支持力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杨婉婷,2017)。然而,农业本身的脆弱性(刘红耀,2015),以及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使其不能单靠市场支持,亟需外部力量介入指导(申蕙,2017)。建立新型金融服务体系,有助于让广大农村实现普惠金融(王占峰,2014)。协调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关系,是保证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环节(徐黎明,2016)。其中,政府推动发展农业保险是一种重要途径。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性的支农惠农的重要措施(罗立,2016)。农业保险能为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遭受风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王威,2014)。投保补偿对其他非农业部门也可形成乘数效应,促进国民收入再分配,增加社会福利(程丽媛,2016)。此外,农业保险既能稳定农业生产(王保玲等,2017),还能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温鸿飞,2016)。但目前农业保险供给主体缺位、政策扶持与市场营销不到位,造成了供给不足的现状(姜芳,2012)。再保险机制与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仍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业保险业务的数量和质量(冷晨昕,祝仲坤,2017)。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金融支持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农业自身的脆弱性使得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农业保险的发展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

1.2农业保险的作用

(1)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加强农业风险管理。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经常性的带来较严重的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也具有种类多、季节性强的特点,地区之间的差异化较为明显,造成的损失也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农业具有的弱质性,表现出了对于自然的高度依赖性。普惠性农业保险能够有效的将这种风险转移,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2)使得农民的农业收入趋于稳定。农民收入的增长与趋稳是“三农”问题和精准扶贫的核心,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均需要农业保险参与其中,降低其收入的不确定性,稳定农户收入并促进农业与农户的增产增收。

(3)提高农户的信贷能力与经济能力。农业产业是弱势产业,具有风险较高,所以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也比其他贷款会有更高的风险。农业保险能够弥补这些问题,有效转移部分风险,促使农民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其信贷意愿也进一步提高,促使商业银行加大涉农信贷规模,农业保险在其中相当于充当了“抵押物”的作用,提高农户的信贷地位与经济地位。

(4)减轻政府救灾资金压力。农业产业涉及的部门众多,农业灾害一旦发生,政府的救灾资金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农业保险在灾后进行补偿,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政府的救灾压力,使得灾后救灾与重建加快,切实保护农户的利益。

2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

2.1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依然是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导、政府进行农业保险补贴的经营模式。保险公司就可能会为了追逐经营利润最大化,没有真正让农业得到相应的风险保障。同时,政府主导的经营模式会使得政府过度参与农业保险市场降低市场运行效率降低。目前,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对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部分权责利区分不够明显,也缺乏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地方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也缺乏有效的约束。

2.2农业保险的“供需矛盾”的情况凸显

小微经营的传统农户具有经营规模较小、投入的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较少的特点,所以对比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户,他们的风险也较小。传统农户对于风险保障的意识较差,购买相应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也会较低。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具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农业保险的需求较大。但是现有保险往往只针对明确存在的农业物质成本,而对于人工等成本考虑不足,部分灾害损失也未纳入保障的范围。没有考虑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运输、储存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风险,使得不能实现其多维度的风险管理,缺少风险的分散方式。农业保险也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点,农户在购买农业保险过程中有正外部性,使得农户的个人获益低于社会效益,从而面临社会最优化需求不足,体现出了政府在其中引导的重要性,进而说明由政府引导的普惠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重要意义。

2.3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不完善

农业保险存在最大的风险是自然风险,很难人为控制,具有突发性、不可控性、危害面较广以及较难预测,风险也高于普通的财产保险。保险公司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巨灾农业保险不愿意全方位的承保。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不同、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也差距较大,所承保的风险具有受灾面广、破坏烈度大的特点,集中区域内农户的风险呈现高度密集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很难做到分散,无法构建整体性协调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2.4农业宣传服务欠佳,农户知情程度低

在实际的农业保险推广过程中,农户可能会存在着风险意识上的欠缺,使得自己主动购买的意愿不强烈,在政府的引导购买的过程中也较为被动。自然灾害的小概率性与突发性,也会使得部分农户存在着侥幸心理。部分保险公司受制于经营效率和灾害发生地的偏远性,在灾害发生时未能及时地现场勘察定损,引发理赔过程中的纠纷。传统农户多属于弱势群体,纠纷处理并不占据优势,这又会降低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参保积极性。

3普惠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建议

3.1构建农户、保险公司和政府的利益共同体

由保险公司对农户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再由风险等级和被保险资产的资产规模确定保费的多少,这种差异化保单有利于维护农户的利益,尤其是减轻中小农户的负担。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一定程度补贴,实现利润增长与社会责任双目标,减轻农户的保费压力与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经营压力。保险公司再将受到的保费和政府的补贴款项集中起来,利用“险资入市”的政策成立相关的农业保险基金,进行专业理财投资,获取更多的时间价值收益,达到进一步减少农户投保保费数额和政府补贴款额度。在巨灾发生时,保险公司从农业保险基金中抽调资金以及政府救灾援助共同组成对农户的灾后补偿,有效地对农户进行风险保障。同时将构建起监督管理机制,农户将起到公众监督的作用,政府有关方面尽到监管的职责,使得保险公司对资金筹集与运用能够形成良好的规范。

3.2资产证券化引入农业产业生产模式中

资产证券化是以标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依托,发行依靠现金流所带来的收益并具有资产性质的证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时期与自然灾害发生时赔付的时期往往不一致,存在着一定的资本管理风险,不利于保险公司稳定发展。而通过将以保费收入为基础现金流的资产证券化能够使得保险公司一次性获得一笔融资,有利于解决这种时间错配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同时,资产证券化能够促使保险公司的流动性增强,扩大保险公司的风险边界并优化资产管理业务。农业保险资产证券化中应当进行专业的评估,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与人员,针对性地对标的资产未来现金流以及内在价值进行评估,同时也应当对项目风险性进行评估,形成对整个资产证券化项目的信息完善掌握。

参考文献

[1]曾令秋.农业基础地位唯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

[2]艾巧艳.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杨婉婷.支持现代农业:金融机构怎么做[N].金融时报,2017-04-20.

[4]刘红耀.浅析农业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J].现代农村科技,2015(23).

[5]申蕙.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以贵州茶产业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7.

[6]王占峰.金融创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攻坚力量[J].中国银行业,2014(11).

[7]徐黎明.中国农业保险的政府行为、利益巧弈及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8]罗立.政府参与、农户风险感知与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基于农户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9]王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保险立法的重要性[J].宁夏农林科技,2014(9).

[10]程丽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6.

[11]王保玲,孙健,江崇光.我国引入农业收入保险的经济效应研究[J].保险研究,2017(3).

[12]温鸿飞.关于农业保险影响农业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6.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8

(一)火灾风险管理过多依赖行政手段

在新时期的社会消防管理工作中,市、区两级防火安全委员会和基层公安派出所第三级消防管理工作机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乡、镇、街、社区、居(村)委会火灾管理自治还没有做细做实,有的防火检查巡查不落实,员工培训和消防设施标识不到位,制定的灭火应急疏散预案与单位实际脱节,有的排查整治工作停留在文件、会议层面,80%以上的乡镇还没有专业灭火救援力量,等等。总体来讲,我国社会消防管理过度强调以政府为核心,诸如责任制落实、“防火墙”构筑、联合检查、隐患整改、消防考核等风险管理基础工作都要捆绑至行政指令,都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日积月累形成政府大包大揽的“指令式”消防管理格局。

(二)社会消防工作基础架构尚未成型

社会消防工作组织随着消防工作社会化兴起而产生,作为新生事物,社会消防服务工作组织不完善,其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等还未完全建立成型。消防协会组织,消防志愿者队伍无具体实际的活动开展,也没有长效的消防宣传、消防志愿者活动机制,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机构建设滞后,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不足。消防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标准低、消防设施售后维护保养不足,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消防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三)公共消防设施经费多元化长效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消防经费主要依赖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投入,来源单一。虽然《消防法》中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负责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但对经费的投量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国家和省市年财政预算中,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并没有上升至一级预算单位,而是列入“城市维护费”或“公安支出”等事业经费二级甚至三级预算中,有些地方财政收入年年大幅增长,消防投入却“旧账”未清又欠“新账”。由于没有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形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不良局面,有的军政主官不但要抓消防工作、执勤备战和部队管理,还要为如何“筹钱”呕心沥血,花大力气。

二、火灾风险管理“保险不足”现状突出

(一)重大灾害保险投保比例过低

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欠发达,舆论宣传不足,社会公众投保意识薄弱,许多经营者对于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风险不以为然,存在侥幸心理,公众法律意识和索赔意识不高,主动投保火灾公众责任险比率极低。据统计,我国大中城市的大型商场、超市和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的比率不足10%。因此,保险面窄、保费收入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大,保险费率较高,主动投保意愿更低,形成恶性循环。

(二)重大灾害保险补偿比例过低

保险在我国发展缓慢,重大灾害保险补偿比例较低。譬如: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5•12”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24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我国当年GDP的3%。但我国保险业累计为汶川大地震支付保险金为人民币16.6亿元,合2.38亿美元,仅占直接损失的0.192%。如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厦火灾,造成54人死亡70人受伤,几乎没有保险补偿,政府拿出488万元救助资金。在保险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经营单位因灾受到经济、行政、司法等多重打击,一蹶不振,灾后重建、救济救助等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赔偿金额往往超过了经营者的承受能力,政府不得不花巨资包揽善后,造成国家、地方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由于保险业经营不规范,保险赔偿时间长、保险理赔难、保险理赔比例低等问题致使受害者特别是受害的第三者难以及时、有效、足额得到赔偿,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重大灾害保险与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是不够合理。现行费率厘定方法往往根据一些很粗略的简单指标来确定保险费。譬如,宾馆饭店一般按床位数;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一般按容纳人数;服务业、商场等公共场所一般按建筑面积;易燃易爆危险场所一般按场所性质。二是不够公平。现行方法厘定的费率水平差异较小,现行方法费率间的最大差异为42.45倍,如果我们仅分析商业服务类,费率间的最大差异为10.05倍,营业面积存在的最大系数差异=10.05/2.34=4.29倍,其他系数间最大差异=(1.6×1.0×1.2)/(1.3×0.9×0.7)=2.34倍。这样的费率机制造成实际上造成保险当事人双方权利与义务并不对等,消防投入与保险产出不对称,不足以刺激单位加大消防投入,不足以影响消防投资与保险决策。三是缺乏互动。现行方法保险面窄,承保规模小,保险公司总收入低,风险主动聚集与风险分散转移的保险互动机制尚未建立。现行方法重保单轻评估,重赔付轻预防,重保险营销轻风险管理,消防与保险协作、配合少,风险管理信息没有形成共享共赢的机制,更谈不上保险效益反哺安全、促进安全管理,消防与保险互动机制尚待建立。

三、火灾风险管理“市场化”的主要优势

(一)体现了消防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保险是有效应对灾害风险的市场机制,是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保持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减震器”和“稳定器”。现代化为企业提供了一种风险安排,使企业将不确定的高风险损失(损失的期望值)平滑为确定的日常费用(保险费),防止可能发生的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引发的毁灭性打击,经营风险得到足额补偿保障,确保企业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促进业主的责任主体意识归位,在费率杠杆作用指引下,积极主动加大防灾减损投入,以求适用更低的保险费率。

(二)体现了建设服务型现代政府的内在要求

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推进火灾风险管理市场化,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在火灾风险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服务方式,完善安全监督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政府部门运用费率杠杆、价格信号和经济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目的;有利于减轻政府灾后救助负担,改变“业主发财,群众受难,政府买单”的被动局面,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公安消防部门转变职能,摆脱一家“独唱”的困境,从大量纷繁复杂的日常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转而开展火灾风险宏观管理和再监督,构建全社会“大合唱”的火灾风险管理新格局。

(三)体现了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发展要求

社会化因分工合作的精细化,能构建一种专业管理机制,发挥中介机构和社团的专业组织优势,诸如网格化、户籍化、等级化等风险管理基础工作都交由消防安全经理、消防注册工程师等专业人士负责,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实行委托注册消防承办商制度,消防部门履行的更多是监督抽查职能和宏观调控功能。

四、构建火灾保险费率宏观调控机制的初步构想

(一)建立基于市场化的火灾风险管理体系

国内外实践证明,只有让市场主体暨社会责任主体动起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让价格信号暨火灾保险费率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着眼于解决“我要保”而不是“要我保”的问题,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投保单位主动加大消防投入,才能实现降低总体火灾风险水平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最终目标。充分利用保险费率这一经济杠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调节火灾风险,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是有效防范和化解火灾风险,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的有效途径。金融信贷、保险承保与借贷、投保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消防机构等,都可以围绕保险费率杠杆做文章,抓工作,谋发展,构建基于市场化的火灾风险管理体系。

(二)建立基于火灾风险量化基础的费率结构体系

火灾公众责任险的费率厘定必须建立在现代火灾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在科学的火灾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之上,且具有多层次的分级分档费率费率结构,必须体现综合性、风险指向性和效益导向性,能够全面、客观、合理地反映投保单位的火灾风险,能够从经济上刺激高风险单位自觉采取措施降低火灾风险。在费率厘定过程中,应充分体现火灾孕育、发生、发展的动力演化机理,综合考虑火灾烟气蔓延规律对人员伤亡的影响,有效融入了消防安全管理,充分考虑了造成预期损失的各个重要因素的差异性,能够较为全面、公平合理地体现保险标的的风险,使得保险费率与火灾风险水平相适应、相一致,为防灾减损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支撑。

(三)建立基于专业化的消防与保险良性互动关系

保险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指导,积极研究制订鼓励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其他行业的作用,统筹协调本地区公众责任保险工作的开展;加强中国保监会和消防机构的宏观监督指导作用,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火灾防控体系,努力形成“政府领导、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商业运作”的运行机制;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参与火灾公众责任险试点和研制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火灾公众责任险产品;在日常监督检查和消防宣传教育中,各地公安消防部门要积极引导鼓励相关单位场所积极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规范各保险公司承保前评估、承保后检查、出险后理赔等工作;在火灾风险评估、消防安全检查及防灾减损科研等方面密切合作,逐步建立风险状况信息交换制度和信息共享平台,研究和制定火灾风险评估标准及消防安全评价体系;要鼓励探索保险业支持消防公益事业的新途径,促进消防与保险良性互动发展,共同推进火灾风险防范;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火灾风险评估、防灾防损以及理赔定损中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一批业务过硬、素质精良的中介队伍,建立火灾风险科学评价的长效机制。

(四)建立基于社会化的全民消防防控体系

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相关部门的配合,积极推动各级人大立法,为开展火灾保险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撑,积极争取财政税收政策上的支持。公安消防机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保险公司、保险评估中介机构、专业检测公司、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人员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分工合作,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运行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火灾防范意识。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加强灾情预测、损失分布的研究,致力于建立科学的灾情预测模型和损失评估模型,制定统一的火灾风险评估标准、消防安全评价体系及费率标准体系,不断提供科学完善的技术手段、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和质优价廉的消防安全产品。特别是推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消防产品、技术、标准、规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