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科学研究范例

园艺科学研究

园艺科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药学学科;医学院校;康达学院;学科建设

国家十三五规划关于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明确提出:①着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③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④统筹推进一流学科的发展。南京医科大学是一所跻身世界医学院水平的高等医学本科院校,以西医为主体,开设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等19个医学本科相关专业。康达学院建立于1999年,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为独立院校,设有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部、护理学部等十余个教学机构,其中药学学科发展建设在大医学背景下处于明显劣势地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公共医疗卫生未来应做好四个分开工作,确立了药学与医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国虽早已设立独立的药学专科性院校,但药学学科自识别率低、认可度缺乏、独立自主意识模糊、学科建设阻滞缺乏动力。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药学部作为研究点,在研究药学经典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药学学科发展阻滞不前的诸多原因,探讨性地提出了医学院校背景下的学科发展趋势以及改革方向,为药学学科基础研究的加强、综合实力的壮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1美国药学发展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药品研发基地。美国药学教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药学教育秉承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原则,形成了完善的药学教育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包括以下几点:①美国药学专业化教学定位明确,美国药学本科教育分为四年制(BSPS)和六年制Pham.D。BSPS为研究型,培养的毕业生主要进入药化、药剂与生物药剂等医药公司从事药学科学研究、商务管理等工作,Pham.D为专业型或技能型,是针对于药师(Pharmacist)的职业前教育,是美国药学教育的主体,相当于国内的临床药师。②美国药学教育具有权威的资格认证体系,不同于我国执业药师和病房药师双轨制,美国药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PE于1997年将Pham.D作为唯一的职业准入学位,其社会定位和经济效益等同于中国的职业医师资格证。③美国药学教育重视实践,美国药学新生第一至第三学年,需要参加每周一次的药学实践入门训练课程(IPPE),第四学年每周需花费40小时的时间完成高等药学实践训练课程(APPE),模拟实际工作状态,做好工作前的知识和技能储备[1][2]。

2医学院校背景下药学学科发展阻力分析

药学学科发展阻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发展定位模糊。药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一般为医药企业,但医学院校中的药学学生与医学联系紧密,就业方向主要是医院的药剂科、临床药学、药理等部门,教学上易产生药品生产环节学习内容的弱化。②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例如药学基础课“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容量分析和仪器分析,但是现代化的医药公司和2015年的新编药典,以HPLC、MS、NMR为新一代药品生产测定的主流技术,医学院校缺乏完整的教学资料库和相应的设备。③师资力量弱。教学队伍年轻,教学经验不丰富,学科理论研究不深入,青年教师面对教学科研和职称评定的双重压力,往往焦头烂额、顾此失彼。

3医学院校背景下药学学科发展探讨

3.1强调药学学科在医学学科中的核心地位

药学是研究药物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承担着重大疾病发现预防治疗的机制研究、药品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发的使命,在医学学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具有独立于医学的完整药学教育体系,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中国药科大学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双一流学科、“211”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直属的以药学为核心、理工经管文协调发展的重点高校,拥有独立的南京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学校附属医院,2018年全国医药类院校排名第六名,药学学科评估排名A+,齐名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化学、临床医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2018年批报江苏省第一个“合成多肽药物发现与评价工程研究中心”平台,引领国际生物医药科技研发第一动力。

3.2加强药学与医学各骨干学科之间的联系,保持学科间的互动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是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的骨干学科、重点发展专业,师资力量强、基础设施完备、医院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以基础医学院为例,2014年备建全校性的开放性公共实验平台,可独立完成活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分离、活性细胞功能性检测、酶免疫标记、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内容。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应确立医药双轨、医药结合、医药互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加强学科间教师的交流沟通合作,促进医学成果和药学成果之间的相互转化。

3.3构建高效的药学课堂教育教学体系

药学是一门跨度大、理论学习难度大的专业性学科,基础课程中包括四大基础化学———有机、无机、物理和生化,课程内容难度大,知识点衔接性弱,学生理解困难。药学专业课程要在1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不扎实,药学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专业内容遗忘快。针对此现象,应有效压缩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专业课教学与药学专业性人才培养相匹配,与药学职场工作高效衔接。药学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问题导向性教学;②方案整合型教学;③实践性和趣味性教学。

3.4加强药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专业教学能力,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来源广泛,学校可委派联合培养,或从医院、企业、机关单位聘用具有相应技术职称的高素质人才。南京医科大学作为一所医学专科类院校,其直属附属医院教学资源拥有大量优秀的医疗技术型人才。药学专业双师型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应以国内外知名药企、医药供应商、药品研发机构作为育化基地和师资主要来源。康达学院药学院鼓励教师参与连云港地域医药大量论坛,参与医药校企合作项目,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共赢平台,聘任教师需有两年以上的药企研发工作经历,吸收企业中优秀的青年骨干和药品研发团队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为构建医药类双师型人才培养运作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3.5借助地域医药产业,打造学科优势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落址于连云港,汇聚了江苏豪森、恒瑞、康缘、正大天晴四大医药龙头企业及几十所中小型药企,具有国际一流的药品研发平台和医药生产线。其中恒瑞药业于2018年获得具有自主知识研发产权的2.2类新药美洛昔康混悬注射液临床试验批文;正大天晴在新型肝药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开发新型肝药7种,年研发投入超过10余亿。康达学院自2015年起与豪森药业建立院企合作,共建“豪森班”,首届遴选优秀学员39名,提供学员实习、实训和就业平台,开启了新形势下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合作愿景。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将依托连云港区域药业发展的优势,针对药学与医学学科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不断改善自身的医药教育短板,努力构建药学学科良性发展和主导地位的新型发展模式,为药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玉成.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13.

园艺科学研究范文2

随着我校教学三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逐步确立,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对临床医学专科《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一次性考试的压力。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多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边学习,边复习,对重点内容强化掌握,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成绩,降低不及格率,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考得过。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考试的负担,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学习和积累,相应降低学生作弊动机,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一是弥补《内科学》成绩无实训考核的缺陷,总成绩中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成绩占一部分;二是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改变以往学生不重视培训过程,培训成绩用不上的状况,使学生认真对待整个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促进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整个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第三年的实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对象

以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专业的《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将课堂提问、出勤、作业批改、期末考试、病历书写、实践技能考核等按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变总结式考核为过程考核,改变原有一纸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

四、研究内容

(一)编写《内科学习题集》

1.组织召开《内科学》任课教师座谈会,传达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征集建议、分配任务。

2.依据教学三项改革新修订教学大纲要求,依照教材《内科学》(第6版,主编雷寒,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相对应的《内科学习题集》,将《内科学》授课内容按照任课老师分段授课章节进行分配,每人负责所讲章节的习题编写工作,题型包括名次解释、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病例分析题,其中选择题分A1型题、A2型题、A3型题、A4型题、B1型题、X型题。学期初发给学生,学生边学习,边复习,内容重点与校内内科学考试及专升本考试相吻合,着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内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科学》多形式考核

采用多种形式考核,用综合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定。新的考试模式包括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10%),第三学期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病历书写(占总成绩的10%),实践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20%),第四学期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1.平时考核: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主要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作业批改等方面,百分制打分,优秀为90~100分,良好为70~80分,一般为40~60分,极差为≤30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2.分阶段考试:《内科学》为两学期的课程,按教学计划在第三、第四学期各进行一次期末考试,统一时间安排,进行闭卷考试,学什么就考什么,不重复考,每学期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

3.病历书写:在第四学期开卷进行,讲完部分系统疾病后,规定时间,让学生写一份完整的大病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4.实践技能考核:为将实践技能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了专业课后再体会一下实践操作,并为下一步的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第四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内容包括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心肺复苏八个项目,培训结束后,将考核成绩计入《内科学》总成绩。此项占总成绩的20%。

(三)流水式阅卷

改变传统的分班级阅卷方式,期末组织教师,按照题型分配,流水式阅卷,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确定后及时上报。这样就能较好地避免个别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徇私情和个别学生在阅卷环节中存在的侥幸心理。

五、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随机抽取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600份,通过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分析,97.5%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考试模式不能体现出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需要进行改革;98.3%的同学认为现代教学应该是综合考试模式,包括平时考核、理论考试、实践考核等,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96.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考试制度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考试单一,一次考试就决定成绩不合理,二是考试内容多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三是考试形式多为闭卷考试,不利于多方面能力的培养。97.6%的同学希望考试改革对他们的影响是能提高上课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改变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方式、注重平时能力的发展。

2.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增强了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变的有方向感,知道学什么了,并且边学习边复习,加深记忆,提高了学习成绩,降低了不及格率。据统计,2009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1.3%;2010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3.6%;2011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7.4%。

3.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整个实践训练过程,练习双方扮演的就是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实践训练过程中,紧密联系理论知识,认真思考、认真练习、认真对待每一个操作项目,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据统计,2009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3.8%;2010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4.4%;2011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8.5%。

六、结论与展望

园艺科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妇产科设备;管理:问题;改进方法

0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医药卫生类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与普通本科医学院校相比,高职类学制短、教学与师资力量弱、学生的总体文化知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如何提高高职医学生的质量,培养大批应用型高技能型医学人才,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需攻克的现实难题。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开设的课程是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阶段,其中实践教学是重中之重。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训练,强调针对性和适用性,以便更好适应基层医疗工作环境,有助于取得助理执业医师资格。实验实训室是完成学生实训实践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实验实训教学中如何科学地管理、合理地使用仪器设备及实训物品是保障实验实训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以妇产科为例,探讨其管理模式。

1妇产科实训室设备现状

妇产科实训室承担妇产科的实训教学,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实训项目:产前检查、胎心监测、分娩机制、正常分娩、会阴切开及缝合术、产钳术、妇科检查、会阴冲洗、阴道灌洗、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宫颈活检、宫颈息肉摘除术、子宫输卵管通液术、阴道后穹隆穿刺术、人工流产操作、宫内节育器放置及取出技术、母乳喂养、乳房保健与护理等。主要设备:孕妇产科检查电子标准化病人、妇科训练仿真模型、分娩综合技能训练模型、胎心监护仪、妊娠胚胎发育模型、高级分娩机转示教模型、新生儿辐射抢救台、宫内节育器放置训练仿真模型、电动人流流产吸引器、透明刮宫演示模型等。通过实训教学与练习,让学生掌握妇产科常见检查操作技能、接生技能、乳房护理技能等。坚持以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在岗位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高职院校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在实训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也下了很大力气。根据教学需求,每年都会引进一批新的仪器设备,淘汰一些老化的实训设备。从总量上看,实训设备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虽然数量不断增加,但实训设备的使用率却没有提高。

2存在的问题

2.1设备购置周期长

设备采购环节程序繁琐,要考虑其是否符合教学需要、配置量、设备技术参数等。当然也存在很多实训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在加快,特别是之前批下来能够确认使用的实训设备,有可能产生新的更新产品。表1是2013—2017年妇产科设备购置周期数据,可以看出平均周期最短需要9个月,最长则需要18个月。

2.2设备容易损坏、使用率低、维修困难

设备采购后,在使用频次上参次不齐。例如妇科检查、产前检查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操作,其中妇科训练仿真模型与孕妇产科检查电子标准化病人是需要用的设备,但在使用过程容易损坏,实训设备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分娩综合技能训练模型也存在同样问题。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造成极大浪费,同时影响教学工作。表2是2013—2017年妇产科常用设备使用率与耗损率数据统计。

3改进方法

3.1采购合理化

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在实训建设与管理中存在实训仪器设备管理不规范、设备资源共享不足、管理队伍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低、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低等问题。很多实训设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设备的采购要结合实训中心部门的总体发展规划、课程设置以及学生人数的需求合理开展,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实训设备使用制度,合理安排实训设备的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一些本身使用率就比较低的实训设备,应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创造出新的模型。例如分娩综合技能训练模型本身不适合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自己制作出符合教学特色的分娩模型供学生练习。当然,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能够提供产品目录,通过对供应商的严格评估,每年可以缩短购置周期,降低购置流程运作周期。

3.2实训设备统筹管理

在购置设备项目立项前,实训中心应结合以往的采购经验,征求各系部、教研室的意见,综合评估确定需要购买的设备,并由实训中心统一立项,集中采购。特别针对进口高端或贵重设备,给予相应的技术参数作为参考,开始申报,进行论证,从而得出较好的技术参数,进入下一步采购程序。这样实训设备才会更加合理化,避免出现产品质量差、不适合临床操作实际情况的出现。

3.3实训设备验收与售后服务

实训设备到货后,系部及教研室负责人进行清点验收。设备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由系部、教研室负责人及时反映给实训中心,由实训中心联系厂商,通知厂商按要求以最快速度进行调试、维修。同时每年期初或期末,实训中心定期筛查实训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技能维修等,避免出现实训设备不能使用,影响教学工作。

4结语

近年来,高职医学院校对实训中心的重视程度与资金投入越来越大,但只有资金充足远远不够,还需要一套科学而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大大缩短采购周期、采购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让实训课程高效开展,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因此,实训设备统筹管理机制为医学院校实训设备管理提供高效的管理方式,将在高职医学院校的教学实践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毕晶.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研究[J].名医.2018(2):122.

[2]乔记平,樊林林,杨玲珍,等.实验教学综合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物理实验.2016,29(2):128-131.

[3]赵志强,黄松,王旭,等.新形势下高校政府采购工作的实践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254-256.

[4]张家栋,李士明.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特点分析及应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3.

[5]周崚.完善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15(3):138-144.

园艺科学研究范文4

学科服务在国外高校中嵌入用户环境参与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果,促使国内一些高校也开始研究适应自身状况的学科服务,使学科服务如火如荼地在高校中开展起来,并为学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优势。在2011年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艺术学科已从一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艺术学门类,而设计学也已从二级学科设计艺术学提升为一级学科。根据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计学学科下设有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特设)9个专业,这些专业都具有创新性行为的特质,都是依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来创造事物或改变事物,以达到对某种需求的满足。从理论上来理解,根据《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里对“设计学”的解释:“又称‘设计科学’,是以人类设计行为的全过程和它所涉及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为对象的,涉及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方法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学科”,从这里可以看出它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它的“根本任务是研究和把握科学而正确的设计规律,以保证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目标得以完美实现”。因此,设计学是一门涵盖面广,强调理论属性与实践的结合,融合多种学术智慧,集创新、研究与教育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创新型”一词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设计作为一种改变外部世界、优化生存环境的创新行为,其存在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而以“设计”作为主要教学方向的设计学,作为重点学科之一,作为中国的设计学学科,我们需要有更高的理想,在充分挖掘自身绚丽多彩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创造性地发挥自身优势的状态下,力求将“深入人心”的“中国制造”最终打造成令人瞩目的“中国设计”,以立足于世界设计之林。因此,从专业特殊性角度来说,在体现和提升专业自身价值方面,有着极其迫切的需求。为此,学科服务工作应紧紧围绕设计学学科特点及用户需求,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全面满足和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2基于设计学学科建设的学科服务

在艺术院校中开展的学科服务,首先应建立在学科特质基础上展开,同时应与用户群体产生互动,拉近距离,使图书馆成为用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培养学识丰满、能力颇强的学科馆员进行专业服务,并合理资源配置,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最后,“创新”体现在学科服务的各个方面,要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效应。

2.1根据学科特质开展互动与合作

设计学是一门具有创新特质的新兴学科。从专业知识角度而言,除了掌握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设计原理、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等)外,还需要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能力,因此,具有时效性、及时性、新颖性等特点。从创新思维角度而言,需要具备感性意识(灵感)与理性意识(合理性)———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理念、思想、形式等)外,还需要在作品中将自己由感性意识发展而来的想法以理性的方式展现出来,创造性地制造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事物,具有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态势。从教学成果角度而言,设计学学科作品多以实践方式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于大众面前,如图片方式、模型方式。大多设计专业在进行作品设计时,资料的查找多以直观的图片形式来进行搜集,而图片信息的搜集类型不拘泥于某一方向、某一类型,具有多向性,是横向发展的;同时,作品最终也多以图片形式或按比例制作模型的形式来展现,具有呈现方式的特殊性。学科服务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来提供帮助与服务。它促进了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合作,改变了图书馆以往那种“你问我答”的被动关系,要求图书馆服务从用户群体需求出发,设身处地地为用户考虑,并积极嵌入用户的各种环境中,成为用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又能让用户以主人翁的姿态加入到图书馆的建设中,形成两者互动合作、共同促进学科发展的状态。“互动理念对于学科服务具有积极的启迪,将学科馆员与院系读者的沟通定义为双向循环信息流,是学科服务深化发展的必然”。此外,互动与合作可以促使学科服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拉近彼此距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能够深入彼此环境之中,更好地促进学科服务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学生群体来说,设计学学科专业的学习,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是技能的培训,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学科服务应从学生最根本的需要出发。从知识传授角度而言,应秉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通过与教师合作,共同商讨课程教学计划、课程组织,将信息素养内容嵌入教学之中,通过实际任务(如研究报告、论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使其学会检索的方式,借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此外,图书馆也可通过定期开设有关论文方法信息资料查询与书写格式的讲座等,以及可以提升信息素养的培训课程,采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如自制视频,制作网络课件等),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满足用户需求,为培养可持续性学习人才推波助澜。从技能培训角度而言,学生需要对设计技能操作方面(如手绘、3DMAX、Photoshop等)进行大量的了解和练习,例如环艺设计专业课程———室内设计,通过教师课堂理论讲解,最终的作品将以手绘或电脑制图方式来表现。对于设计类专业的电脑制图,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授的电脑操作知识是远不能制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还需要学生课外对设计类专业网站(如火星时代)进行浏览揣摩学习,以补充对电脑制图的建模、材质、灯光、渲染等多方面知识的熟知。借此,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可以通过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了解他们经常关注的专业网站、论坛、bbs等,并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置有效链接,方便师生随时进入专业网站查阅、下载资料和学习专业技能。另外,针对设计学学科的专业课题讨论与知识点答疑等,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牵头和管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图书馆网站中开设设计学学科博客、论坛等,以这些方式将与专业教师、教授沟通交流提出的一些专业性强且学生关注度高的主题出来,吸引学生注意,参与互动,并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教授担任博主为学生答疑授业解惑,方便学生继续学习。设计类专业的特点是不断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对此,图书馆可以根据专业网站信息及时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借此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多渠道提供帮助与服务。对于教师群体来说,学科服务方面内容主要在于科研项目与教学。针对科研项目,学科馆员应积极加入,通过对科研项目的发展态势研究,提供资源与信息分析特长优势,将信息从复杂的环境中提炼出来,并根据信息的价值、特点等进行重组、关联,创造出新的、有用的知识,加大在搜索有利用价值信息的专业性、细节性、准确度,提高有效率,配合教师科研需求,形成强强联手,制造出放大效能的效果,进一步推动科研发展与学科服务水平提升。针对教学,学科服务可以以嵌入的方式,进行两者合作,从课程教学计划、课程组织等方面进行信息素养内容的设计,有机地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课程发展、知识传递。另外,还应加强与外校的互动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避免因学科资源的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浪费。如此一来,形成多方互动,提高图书馆渗透能力,提升学科服务品质,通过互动增加图书馆的需求程度,加深图书馆的融入程度。

2.2学科馆员素质升级与资源合理配置

学科馆员素质与资源合理配置是学科服务工作开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学科馆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而学科服务是图书馆面向院系开展的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对学科馆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是开展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一般来说,学科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为“: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有较强的信息组织、整理能力;具有丰富的文献学、信息学基础知识;有深厚的某学科知识底蕴”。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精英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学科馆员的要求,除了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及通晓图书馆相关知识(信息检索等),以及具有图书馆信息搜寻、资料整合与分析研究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外,还要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在为学科服务的道路上,学科馆员的素质升级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是艺术院校的设计学学科专业,因此对学科馆员的要求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既要有相应的设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图书馆相关知识和工作经验。为了能够更好地为设计学学科开展学科服务工作,图书馆应增设学科馆员岗位,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自身优势,尽量吸引本校设计类专业人才进入图书馆工作;同时,图书馆还应开设一些学科服务知识相关的培训课程,对有专业背景、有积极态度和对学科服务工作感兴趣的馆员进行培训,将其纳入学科馆员培养范围,学习后参与并接受院系的学科服务工作试用、考核,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工作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设计专业学科背景馆员的活跃思维和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开展学科服务工作,如针对咨询频率高的热点问题,利用多媒体软件,从艺术审美角度设计制作有关信息素养方面的视频,到网上,供用户参考学习等。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从组织管理上来说,首先要顺应时代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目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根据自身情况及外界环境状况,积极应对,合理配置馆藏图书资源采购经费,顺应时代变化,适时调整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的资金采购比例,为其由传统图书馆转型为现代图书馆奠定了基础。作为艺术院校的设计学学科服务,从领导面至大众馆员都应意识到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关注图书馆服务需求方向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如设计学科对图片电子化的需求。其次要责权明确,只有制定了相关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制度,赋予相关人员一定的权力,服务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如研究型大学康奈尔大学在馆藏建设方面,学科馆员拥有一定的资源采购经费,负责自己学科建设所需图书的购买,确保资金落到“实处”。第三,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入为出。为了能使学科馆员发挥最大作用,应根据学院实际情况与学科馆员素养状况,合理配置学科馆员。

2.3打造具有创新意识的特色品牌服务

创新服务意识是学科服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物,它的出现使得学科服务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如上海交通大学为学科服务创新性地推出了IC2的服务模式,即图书馆主动创新服务机制,根据读者个性化需要,营建支持主题学术交流和创造的环境,以“学科服务”为主线开展工作,并提倡与读者的互动与交流,鼓励读者参与,支持协同研究,启迪创新思维,提供更具亲和力和人性化的服务。艺术院校设计学学科服务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打造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品牌效应,突出自身服务特色。作为艺术院校的图书馆,阅读环境的氛围是促发创意思维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也是学科服务提升、打造特色的一个重要环节。图书馆阅读环境的改造,一方面可以增强用户在功能性方面的需求,如研讨空间、多媒体空间、学习空间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艺术审美气息,营造艺术设计氛围,形成自身特色,激发创意灵感。在图书借阅与特色数据库建立方面,为了解决因图书价格昂贵、经费所限、无法购买复本等原因造成的图书不能外借的矛盾,学科服务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本馆资源数据库、利用随书光盘及购买商家数据库,以及与盟校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开展数字图形图像服务,使借阅昂贵画册存在的矛盾得以解决(这里针对书籍版权问题,可以根据资金状况通过买断电子版权的方式来解决),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形成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参考和利用网络搜索技术,使在图库里搜寻所需图片变得方便快捷。此外,在特色数据库中,还可以将历年的学生优秀创作作品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进行存储保留,以供参考和欣赏,借此展示学校的艺术人才培养实力。进一步来说,也方便学院领导对教学目标发展状况的审视,把握方向。在科研发展方面,可以通过与出版社、出版商的合作,为教师提供在线出版物服务,既满足了教师的科研发表需求,又可以作为电子资源,丰富本馆资源数据库,提供一条新的学科服务路径。在教学方面,从教师角度出发,学科服务可以搜罗国家精品课程网中与设计学学科相关的精品课程,在图书馆网站设置链接,给新进教师从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教态等以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从学生角度出发,除了学习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对与设计专业相关的材料与性能等方面知识进行了解。哈佛大学建立材料图书馆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将建筑材料信息视作与图书资料同等重要的信息资源,为此专门设立了材料图书馆(MaterialLibrary),便于师生在设计中随时查阅。材料图书馆除了配合各类建筑材料课来展示学生材料研究与设计的作业之外,还系统展示各种常用建筑材料,尤其是新材料。材料图书馆成为各种材料的研究及展示平台,也成为联系建筑教育和建筑材料技术发展的纽带。针对设计学学科专业特点,我们有必要建立材料图书馆,将这些材料作为资源的一种,配合教学,以方便师生在设计时随时查阅,也可以促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材料、研究材料和利用材料。当然,经费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图书馆可以借由教师在科研实践项目中合作的材料商这个资源,来支持和建设材料图书馆。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图书馆学科服务通过APP微信平台,传送图书馆最新动态、活动消息以及新书传递资讯;与本校学报合作,开辟图书馆专栏,传递图书馆新动向;利用学科馆员与院系的沟通,加强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宣传效果,利用多方位、多渠道方式推广图书馆学科服务,增强图书馆影响力,真正做到急用户所急、满足用户所需。通过服务创新意识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打造符合设计学学科用户“口味”,创设具有设计学学科特色的品牌效应。

3结语

园艺科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学习成效诊断;临床医学;文理科生源;职业能力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启动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提出改革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并于上海、浙江两地从2017年开始试点“3+3招生考试,不分文理科。2018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教政法[2018]1号),工作要点列明“积极稳妥推进高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第二批试点省份制订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这些省份与首批试点的上海、浙江一样,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其他省份的改革方案也将陆续出台,改革要点之一是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在招生考试改革大背景下,研究不学生科背景学生的学习成效及预期职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本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多数只招收理科生源,只有重庆医科大学、右江民族医学院等少数院校文理科生源兼招。在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文理兼招现象普遍存在,但在多数授课教师的传统观念当中,认为理科生源逻辑思维能力更强,化学及生物学基础更好,更能适应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容易形成临床思维及获得更好的职业能力。基于此,笔者对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2015级、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25门主干课程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教学策略改进的必要性和文理科生源未来职业能力的基础性差异。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学院2015级、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所有高考普招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级理科生源259人,文科生源106人,2016级理科生源329人,文科生源53人,来自全国11个省(自治区),均经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入学(理科生源高考科目为语数英+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生源高考科目为语数英+文综(政治、历史、地理)。入学后,文理科生源随机混合编班,未按高考成绩编班,未单独设置文科生班或理科生班。所有研究对象均已完成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前2年的教学任务,现已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每班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标准、授课教师、教学方法、辅导、考试方式、成绩评定等因素没有差别,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学生均在上述相同的教学条件下完成课程学习并完成相同的课程考核。课题组以行政班级为单位从学院教务管理系统采集所有学生的课程初修成绩数据(即课程考试的原始成绩,未计入平时成绩以排除人为影响,补考成绩亦不计入),各课程满分均为100分。将所有学生按文、理科生源分为两组,以课程平均成绩为评测项目,课程属性分别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三类,分别统计两组的各课程平均成绩。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双侧),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文理科生源主干课程平均成绩分析

25门主干课程按课程属性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共9门,分别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机能实验技术。专业技能课程共12门,分别为检体临床诊断、影像临床诊断、实验临床诊断、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眼及耳鼻喉口腔科学、急救医学、传染病学、精神病与心理卫生学。职业拓展课程共4门,分别为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学、老年医学、皮肤性病学。2015级学生在12门专业技能课程中,理科生平均成绩比文科生高的课程有3门,分别为检体临床诊断、实验临床诊断和预防医学(见表),其中预防医学平均成绩分差超过1分。其余9门课程中,文科生平均成绩均高于理科生(见表),其中平均成绩分差超过1分的课程有6门。从专业课程总体成绩看,文科生平均成绩要好于理科生。9门专业基础课程中,理科生平均成绩比文科生高的课程有3门,分别为生理学、生物化学、机能实验技术,其中平均成绩分差超过1分的课程有两门。其余6门课程,文科生平均成绩高于理科生。其中,平均成绩分差超过1分的课程也是两门。从专业基础课程成绩看,也是文科生平均成绩要好于理科生。4门职业拓展课程中,理科生平均成绩高于文科生平均成绩的课程只有全科医学概论,其余3门课程文科生平均成绩要高于理科生,不过4门课程平均成绩分差均在1分以内。同样,职业拓展课程中,文科生平均成绩要好于理科生。而2016级学生在所有25门课程中,文科生平均成绩均要好于理科生,并且平均分差在1分以内的仅有影像临床诊断及老年医学这两门课程(见表)。

2.2课程平均成绩差异性分析

分别对以上25门课程进行文理科组间方差齐性分析,结果显示:2015级学生12门专业技能课程的P值均大于0.05(见表),认为文理科生源12门专业课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专业基础课程成绩中的生物化学课程P值为0.005(见表),认为文理科两组该门课程平均成绩具显著性差异,理科组平均成绩为72.14分,文科组平均成绩为69.30分,分差达2.84分。其余8门课程P值均大于等于0.05,认为文理科生源该8门专业基础课程平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4门职业拓展课程的P值均大于0.05,认为文理科生源4门职业拓展课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2016级学生10门专业技能课程的P值均大于0.05,儿科学、精神病与心理卫生学两门课程P值分别为0.001和0.002(见表),认为文理科两组该两门课程平均成绩具显著性差异。专业基础课程成绩中的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P值为0.016及0.043(见表),认为文理科两组该门课程平均成绩具显著性差异。其余7门课程P值均大于等于0.05,认为文理科生源该7门专业基础课程平均成绩无显著性差异。4门职业拓展课程的P值均大于0.05,认为文理科生源4门职业拓展课程成绩无显著性差异(见表)。综合2.1及2.2分析结果可知:在所分析的25门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9门,专业课程12门,职业拓展课程4门)中,2015级学生仅有1门课程存在显著性差异,2016级有4门。但相对于25门课程来说,差异性的课程数量极小。据此,可认为高职2015级、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文理科生源未来职业能力不存在明显的基础性差异。

3讨论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一年即可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该考试由医学综合笔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后,即可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具备从事诊疗工作的资格。笔试部分共300分,其中:临床医学综合占比80%,主要包括内科学(含传染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科目。基础医学综合占比10%,主要包括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等科目。预防医学占比5%。医学人文综合占比5%,主要包括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科目。实践技能考试总分为100分,合格分数线为60分,分三站进行,主要包括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和基本操作技能、心肺听诊、影像(X线、CT)诊断、心电图诊断和医德医风等项目,主要涉及临床诊断技能、影像诊断技能、实验诊断技能等科目。本研究所分析的临床医学专业25门主干课程,涵盖了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所有科目。研究结果表明,2015级、2016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文、理科生源25门课程的平均成绩无明显的显著性差异,文科学生总体成绩尚略好于理科学生。可据此认为临床医学专业文理科生源未来职业能力不存在基础性差异,未来具备同等职业能力可期。在高考改革新方案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课程将作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一名高中生都将学习这6门课程并参加等级性考试,同时根据拟报考学校和专业选考其中3门课程并计入高考总成绩。因此,现阶段文理科生源在这些科目上的认知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结合本研究结果,人们对文科学生不适宜学习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的偏见可逐渐消除。本研究拟继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一是追踪本届毕业生将来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及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以对本研究中的前瞻性推理结果加以印证。二是加大研究样本数,对连续几个届次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文理科生源学习成效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发[2014]35号,2014-09-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沪府发〔2014〕57号,2014-09-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Z].教政法[2018]1号,2018-01-31.

[4]李丽.口腔专业文理科学生医学基础课合班教学的成绩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0):119-120.

园艺科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乡镇医院管理人才;学科建设;不足;对策

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人才必不可少。建设管理人才队伍,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升。从目前来看,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乡镇医院管理人才紧缺。为此,必须加强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规划,保证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成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要想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出效益,只有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1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

1.1医院管理人才主要为技术骨干,缺乏专业的管理才能

医院具有特殊性,因此医院的管理人才大多为基层技术骨干或者学科带头人。尽管这些技术骨干精通业务,而且医学知识非常丰富,但是这些优势条件却无法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大多数医疗技术骨干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理论培训,因此缺乏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现代医院管理不仅涉及管理学,而且综合了经济学、心理学、法律学等相关学科,这就导致很多医院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的业务水平不高,在医院管理过程中无法有效运用现代管理的观点,促进医院稳定发展。另外,很多高层管理人员的业务非常复杂,而且行政事务繁忙,缺乏与下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也不够了解,也很少有时间开展管理业务培训,导致自身缺乏管理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院的发展[1]。

1.2管理人员职责不清

在选拔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医院通常会选择技术突出的学科带头人作为管理者,这样就造成很多医院管理人员不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而且也没有科学的管理评判机制,导致出现“懒政”现象。遇到工作问题时,不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害怕得罪其他部门,导致医院管理效率下降。

2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路线

通过对目前医院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知,要想积极促进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要建立一批职业化的管理队伍。(1)在医院整体运行的过程中,只有一流的管理人才队伍才能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在探索医院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医院管理,保证管理人才既熟悉医学,又能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技能,同时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管理人才的选拔。首先,选拔优秀的卫生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充实管理队伍。其次,选择政治素质过硬、组织管理能力强、办事公平公正的基层医学人员进入管理层,提高医院管理人才的整体质量。(2)建立健全医院管理人才队伍考核机制。过去的选人渠道比较固定,导致人才配置不合理,对人才的选拔也过于局限,人才考核制度无法有效落实。在新时期,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必须打造一批高素质、高质量、职业化的管理人才队伍,积极促进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创新。通过创新选人、育人、用人机制,有效提高卫生工作的管理水平[2]。实行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的全新人才管理机制,保证管理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提高整个医院管理人才队伍的质量。医院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薪酬管理体系。由于当前医院管理已经趋于成熟,在保护市场和利润的过程中,加大对科研创新人才的经济支持,将知识转化为经济,充分发挥薪酬福利激励机制的优化配置功能。医院应针对管理人才进行规划与培养,通过定期实施相关的学习计划,提高管理人才的能力,将管理人才的考核结果与岗位绩效挂钩。通过这样的方式,筛选出不合格的管理人才,经过长期系统的培训,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让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同时,通过岗位培训,提高管理人才的岗位上升空间,让医院管理人才能够有更加长远的发展,促进整个医院内部竞争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医院学科建设的规划路径

3.1建立健全医院学科资源配置体系

医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必须要保证与目前的医疗市场相匹配,建立健全专业的医疗技术服务队伍。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有效实现医院学科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个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通过建设重点学科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扩大医院的影响力。

3.2加强重点科室的培育工作

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医院传统优势学科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医院的竞争优势。另外,要有计划地发展有潜力的学科,不断完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保证医院医疗技术处于领先水平。

3.3制定科学的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必须要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要积极制定重点学科的发展规划,有效推动医院重点学科的发展。首先。必须要制定准确的学科发展目标,以此为契机,不断发挥学科发展的优势,在学科前沿寻找全新的突破口。其次,要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从总体上坚持重点学科建设的全局观,保证医院重点学科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一致。再次,明确医院重点学科的定位,加强创新,通过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提高重点学科在国内外的地位,同时要把握医院重点学科的特色与不足,从而争优创先,开阔思路,不断促进重点学科的发展。

4结束语

在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制定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战略目标。通过明确各级组织和全体管理人才的相关绩效指标,制定合理高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提高医院管理人才绩效考评的科学合理性,同时建立健全绩效机制。如果发现管理人才的工作态度存在问题,应该通过沟通和面谈的方式予以纠正,同时增大管理人才绩效的调整幅度。激发管理人才的潜能,提高管理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长期和短期的范围中,让医院管理人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提高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和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珊珊.浅谈公立医院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培养[J].档案天地,2018(6):40-41.

[2]郑陆林.公立医院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实践特点分析[J].中国医院,2018,22(1):63-65.

园艺科学研究范文7

[关键词]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员;监控;管理

随着我国对教育和科研的高度重视,国家对高校学科及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共建高校,是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下设19个学院(部),园艺学院是我校建立较早的院系之一。学院先后购置了大批仪器,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金额都在逐年增加。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以提高,实验教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管理上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仪器设备的迅速增多,实验场所的增加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数量的不足,现代科技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技术的滞后,仪器设备的大量采购和利用率低下之间的矛盾。基于以上矛盾,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结合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创建而成的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应用而生。平台可在线查看学校所有大型仪器信息及状态,仪器测试可以采用网上预约、网上收费等规范化管理。各个实验室安装了摄像头,一部分常用的精密仪器及易发生危险事故的仪器,安装了刷卡系统。实验室安装了门禁系统,新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安全使用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更好地促进大型设备资源共享,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

1学院仪器设备概况

园艺学院实验中心教学和实验平台,是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的教学实验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学院本科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及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实验平台。为了满足本科教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学院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借助国家和学校对本科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先后购置了大批实验仪器。仪器数量多,种类齐全,完全可以满足本科实验教学和研究生科研实验的需要。

2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在实验室管理中的现状

实验中心教学和实验平台,是本科教学和科研的基地,不仅承担着本科教学的任务,也是大学生科研创新的孵化器。由于实验室多、区域面积大、仪器设备种类与数量多、流动人员数量多且杂,长久以来,实验室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觉性差,缺乏有力的监管威慑力。很多学生抱着浑水摸鱼的心态,仪器弄坏了,常常找不到“肇事者”。第二,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研究生一般以导师为单位,常采取“大带小”、“老领新”的传帮带的学习模式,由于对仪器操作也是一知半解,所以经常出现不规范操作,损坏仪器,而且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三,由于缺乏专项的维修基金,很多贵重仪器维修费用昂贵,导致一些仪器无法按时修复,等待维修费的到位。结果导致影响师生仪器的使用,大大影响实验进程。为解决实验室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学院依托安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为平台,组建了园艺学院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监控系统。学生经过申请,由学院实验中心授权,得到批准授权之后,才能有权进入实验室,刷卡使用仪器。学生的每次进入实验室刷卡,使用仪器,都在仪器共享系统中有详细记录。一旦发现违规操作,轻者对其提出警告、多次警告无效者,直接取消授权资格,不得使用仪器。实践证明,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能够规范使用仪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有力的保障了实验室的专属使用和实验室的安全,使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化和智能化。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在研一新生入学后,每年由实验中心组织新生进行安全培训,对实验室安全规程、实验室用电安全、实验室生物与化学安全、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进行现场培训。学生经过培训后,大大提高了安全意识和仪器规范操作的能力。

3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下实验室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3.1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水平落后。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益和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各高校把人才建设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纷纷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时都需要专业背景,高学历高职称。而实验技术人员一般被认为是教学辅助人员,学校重程度不足,很少引入高层次人才,实验员学历参差不齐。再则,实验技术人员在晋职晋级、工资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难以与教师实现同等对待,从而导致高层次人才不愿加入到实验室管理队伍里来[2]。相对于教学、科研岗位教师,实验系列教师的地位较低,可申报的课题项目种类少之又少,没有经费的支撑,便没有机会参加学术研讨会,业务培训等,这样不利于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长此以往,大多数实验员不能真正融入团队的科研工作中,只能安于现状,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仅局限于做好最基本的实验室日常维护与运营工作。

3.2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共享程度不够,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目前学院仪器利用率较低,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由于受实验条件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制约,本科实验教学一般都安排一些简单的基础实验,这大大降低了学生操作精密仪器的机会,同时也降低了一些仪器的使用率;一部分仪器是由于课题需要购置的,课题结束后,只能闲置,利用率不高;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购置仪器时,论证不充分,信息不畅,导致仪器重复购置,利用率低。而目前大型共享系统里共享功能还没有启用,只是能满足学院内部仪器使用,对于其他学院,乃至外校申请使用,暂时还没启动。

3.3考核制度死板,不利于调动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实验技术人员的本职工作是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管理好实验室,为实验课做准备,维护好仪器设备,保障本科教学及科研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对于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考核及职称晋升的考核指标主要是看教学工作量、论文和项目,对服务教学、科研中的实际贡献指标基本没有涉及。这就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态度懈怠,缺少积极性。

4大型仪器共享监控管理系统下实验室管理的建议

4.1建立建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考核,要结合其职业属性和岗位特征,参照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科研技术人才考核体系,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的评价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3]。根据不同岗位和实际工作具体内容,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注重量化、个性化,使考核标准的导向定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指导的作用。考核不仅仅是要考量课题、论文数量等业绩水平,还要把服务教学、科研的实际贡献量纳入其中。比如参与学院实验室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实验技术的改造、仪器设备功能的开发、仪器设备的维修及改进等工作。建立建全实验室绩效考评办法,激发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创新型和积极性。突出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实验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其职业认同感,激励他们职业的自我实现[4]。

4.2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管理人员不但承担着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还承担着实践教学任务,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所以,在国外教职人员可以没有博士学位,但实验员必须具有博士学位[5]。而就目前现状而言,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应该从提升学历和提高管理技术这两个方面入手。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鼓励有志人员攻读博士学位,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设立专项经费,选派骨干人员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和学术会议;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实验室进行学习深造、锻炼提高;学校要经常举办关于实验教学成果或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增加他们的交流机会。多项措施并举,为实验室技术人员提供全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进修机会。为他们提供同专职教师同样的发展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在职人员的职业素养,更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实验室管理队伍里来。

园艺科学研究范文8

关键词:园艺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

近年来,我国园艺事业突飞猛进,市场前景越来越好,高校园艺专业也逐渐成为十分热门的专业。而园艺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高校的园艺专业实验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高校园艺专业实验室逐步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对其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是大势所趋。因此,从制度、组织管理、技术管理等角度,对园艺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的探究,有重要的意义。

1园艺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在高校园艺专业教学之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都是通过实验课程来进行的,而这些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1]。同时,很多高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和机制在于,除了教师课程需求以及部分研究活动以外,实验室在其他课余时间的开放程度很低,导致学生利用实验室进行自主实践学习活动的时间很少。随着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的不断进步,以及高校学生使用实验室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园艺专业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是大势所趋。具体来讲,园艺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必要性及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传统半封闭式管理不同,科学的开放管理机制,有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活动。尤其是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研究阶段,学生可以灵活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就相关问题、理论,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获得更可靠的结果[2]。比如,在进行果树抗寒性研究时,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创设不同的情景,基于时间、部位以及温度,对影响果树抗寒能力的各类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更为准确的实验结论。显然,利用开放的园艺专业实验室,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将得到极大的锻炼,而这是现代教育所竭力追求的。

1.2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显然,和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以及局限于课堂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不同的是,园艺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3]。一方面学生在园艺专业实验室中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实验器材、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中有充分的自主行为自由度。这样的开放性,足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很多的大学生园艺创业项目,最初都是学生在园艺专业实验室中研究实践而创立的。因此,可以看出,园艺专业实验室的开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实现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有重要的价值。

1.3提升实验室器材等资源的利用率。传统的高校园艺专业实验室管理机制下,多数管理者出于对实验室器材、资源的保护观念,严格限制了实验室的开放性,虽然这起到了一定的保护效果,但是却造成大量实验室器材浪费、各类资源损失的问题,这与创办实验室的初衷严重背离。因此,高校开放园艺专业实验室,有助于让各类实验器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让高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益及学术研究效益。并且,较高的资源利用率,有助于促进园艺专业实验室建设水平的提高,对实验室管理发展有重要意义。

2园艺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制度建设

2.1优化实验室管理制度。园艺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并不是一种完全放任自由的过程,而是需要建立在一套科学、实用的制度之上的开放。为此,应当对实验室的开放方式、设备管理、资源利用、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完善的制度和守则[4]。比如,针对贵重仪器、大型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应当采取预约制,并且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使用。针对日常的实验室活动,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卫生及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实验室清洁卫生,并降低各类实验活动安全风险。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的优化,有助于让学生的实验室活动得到有效监督和规范,保证实验室日常秩序,促进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运营。

2.2建立科学的预约制度。高校园艺专业实验室是属于全校师生的重要资源,而实验室要给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学术研究活动提供支持[5]。而园艺专业实验室的开放,主要是对指除这些教学、研究活动以外的时间进行开放管理的过程。为此,应当建立一个科学的开放时间预约制度,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app小程序等,让有需要的学生通过电脑、手机查询园艺专业实验室的活动安排、开放时间等,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预约。预约制度的建立,有助于避免常规教学、科研活动受到影响,同时也避免了不同学生实验活动的互相影响,可以有效促进实验室开放之后的秩序化[6]。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园艺专业实验室中的很多资源都属于消耗品,并且一些特殊资源的储备数量有限。在部分实验研究活动中,这些资源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学校园艺专业实验室应当建立科学的资源预约制度,让教师、学生根据实验活动课题,对相关资源进行预约,便于实验室管理运维部门进行统一采购。这不仅能够满足师生的实验活动需求,还能促进实验室资源利用率的提升,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3园艺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具体实践策略

3.1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在园艺专业实验室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实验室本身的运营管理人员工作量将大幅度提升,这意味着在实验室运维管理人力资源方面会存在缺口。为此,高校应当优化学生助教管理机制,一方面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得到珍贵的锻炼机会。比如,高校可以在高年级的园艺专业班级中选拔一些理论基础好、责任心强以及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园艺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助教,让其在同学们使用实验室进行实验学习活动时提供专业指导,并执行监督管理职能[7]。同时,园艺专业实验室应当加强实验室管理人才的培养,对相关人员的管理思维、理念以及方式进行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中,要特别强调其在园艺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中的创新能力,促进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创新发展。

3.2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如今,各大高校都在逐步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而关于园艺专业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也应当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某高校的园艺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信息平台采用的是B/S结构,将应用逻辑全部置于服务器上,相应的客户端使用WEB浏览器进行登录,使用相关功能。基于该系统,园艺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人员可以在相应的权限下,登录客户端,对学生的实验室预约申请进行审核、批复。同时,可以对实验室各类器材使用情况、保养记录以及实验材料的消耗情况进行管理。园艺专业实验室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有助于提升实验室和师生群体的沟通效率,进而实现实验室实验活动、器械材料管理水平的提高[8]。另外,可以建立智能化的门禁系统,通过将该门禁系统与学校园艺专业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对接,可以同步学生的预约信息。然后,学生通过IC卡进出实验室,甚至部分学校园艺专业实验室已经启用先进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将全校师生的人脸信息录入系统中,让学生在一定权限或预约制度下,顺利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活动。有必要提到的是,如今,部分高校园艺专业实验室运营团队还开放了新媒体渠道,对实验室的相关应用情况进行公布,并通过软文、直播等形式,与全校师生进行互动,吸引更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体验园艺专业实验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互动效果。

3.3定期组织开放创新研究活动。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应当创新思维,采用更多有创意、有互动性的策略,加强实验室和专业教学、学生学习之间的互动。比如,园艺专业实验室可以定期举办实验室参观、科研研究成果展览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实验室对园艺专业实践的作用,并通过真实的研究成果,激励学生多参与实验室实践活动,进一步发挥实验室的教学研究价值。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