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方案探索

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园林树木识别大多情况下是对其形态的描述,随着需记忆掌握的植物间细微的相似特征的不断增加,大量的重复认知过程易使学生产生“繁杂”“枯燥”的感觉,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下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领,学生跟;老师讲,学生记”,以教师为主体进行一味的讲解、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记、背。另外,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周围总是形成多层包围圈,即使教师讲得筋疲力尽,仍有很多学生没能近距离地观察到教师所描述的植物性状,使得许多学生养成了“听而不察、记而不思、背而不想”的不良认知习惯,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动性 和互动性。

园林树木的新种类、新品种不断出现由于目前新品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所以“园林树木学”实践课所需认知的植物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和掌握相关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更为充足和时效性强的园林树木学知识。学生数量增多,师资力量缺乏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风景园林和观赏园艺专业共有12个班级,而专职教师只有5人,以前的实践课是1个班有2名教师授课;现在是2~3个班只有1名教师授课。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以前的小班上课不得不改成大班上课,教师难以照顾到每1位学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过分拥挤,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解时无法靠近植物、观察不到植物的具体细节,等学生看到刚讲解的植物时,教师又开始对另一种植物进行讲解,导致实践课中最宝贵的直观认知过程缺失。

学生的学习不主动,对知识的掌握不系统目前的园林树木识别通常都采取集中性、突击式的学习方式,部分学生为了考试,只是在短时间内靠高强度记忆来认识植物,对于植物的了解只是表面的、片面的和零碎的。由于是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而间接获得的知识,而非依靠自身的探索得到的直接知识,因此学生对其知识的记忆常表现为短时记忆,一旦离开实习地或者脱离某一特定时期,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忘。学生中普遍存在“记地不记树”“只认识处于花期的树种”等情况,对各种植物在不同物候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缺乏全面系统的掌握。

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任务不单单是识别,还要让学生在实习中掌握树种的习性及园林用途。因此,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实习作业应不仅限于通常的实习报告,还应满足后续的“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需要。为此,笔者布置了冠幅大小、树高、胸径的调查,花色和花期调查,植物群落调查等相关作业,让学生通过以上自主的调查工作来了解和掌握园林应用中各树种的观赏特性要求、规格要求等,以便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能根据景观建设意图合理地选择植物种类及规格。另外,笔者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这既增加了教学互动性,锻炼了学生主动思考、团结合作、演讲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考核方式上,笔者也改变了先前以实习报告和作业为单一评分标准的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如笔试、口试、现场识别、小论文、调查总结、标本制作等,同时,笔者还提高了技能考核的权重,以体现“能力本位”的培养理念,见表1和表2。(图略)

(二)教学方式

1.采用“预习-观察-提问-结论”的教学模式教学实习之前,笔者先将实习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对即将认知的主要树种的相关资料进行预习,对照实物进行比照识别。这一方面通过主动学习加深了学生的认知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与教师产生良好、热烈的教学互动,即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也因为有了事先预习的基础,在现场识别中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及时地获得解答。此外,在实习中教师通过一定量的随堂提问,加深了学生对各种植物的认知度,更大程度地避免了教师指物讲解、学生被动观察并死记硬背的教学现象的发生,同时授课教师也通过以上的互动方式,具体全面地了解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整理和利用园林树木图片信息资源以及相关网络资源开展交流学习笔者将多年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植物图片资源,按照不同的检索方式(分类系统、分布区域、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进行编排和整理,建立了完善的系统性图片信息资源库。另外,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植物图片资源的补充与完善,鼓励学生建立自已的图片库,并开展学生间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此外,笔者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开访问的各类专业性植物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

3.将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通过结合一些小型科研活动让学生掌握园林树木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和最新技术,以便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提出一些论题供学生选择,如“北京常用地被植物调查”“北京地区彩叶树种调查”“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植物景观比较”等。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自行拟题,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定计划与目标进行实际调查,并完成一篇实践小论文。这既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一些简单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把学生所学的“园林树木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教师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所暴露出的对授课内容掌握的不足之处。

(三)教学方法

1.比较归纳法

园林树木的科、属、种虽然很多,但相似的科、属、种之间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找到这些规律并加以梳理总结,就可以发现区别之处,可以使大量、繁琐的特征记忆变得更为有趣和容易。

2.口诀法

在“园林树木学”课程中元宝槭与五角枫形态特征比较相似,不易区分,但只要让学生记住“五心”,即五角枫的叶叶基心形,便可区别元宝槭和五角枫;槲树与槲栎也很难区分,但只要让学生记住“狐狸是有尾巴的”,即槲栎的叶是有叶柄的,就可区分出槲栎与槲树。#p#分页标题#e#

3.诗词法

以园林树木为主题的咏花诗涉及到该课程内容的方方面面,如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繁殖与栽培、园林应用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诗词中的细致观察与精心勾勒,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授课内容变得精炼而易懂,提高了该课程的信息传递效率。同时,诗词中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又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改善授课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将诗词引用到实践教学中。

(1)描述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如描述梧桐形态特征的“皮青如翠,叶缺如花”、描述其落叶早习性的“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园林树木的开花习性各不相同,节气上有早有晚,花期有长有短,如描述月季4季开花的“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宋•苏东坡《咏月季》);描述紫薇花期长的“谁道花无红百日,此树常放半年华”(宋•杨万里《凝露堂前紫薇花两株每自五月盛开九月乃衰》);描述紫薇夏秋开花的“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唐•白居易《紫薇花》)等。

(2)描述观赏特性

园林树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观赏。而借助诗词可加强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的理解并使之留下深刻印象。如“乌桕赤于枫,园林九月中”(宋•杨万里《秋山》)这句诗词可以很快让学生记住乌桕秋季叶色变红的特性;而“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宋•杨万里《秋山》)的诗句则可让学生同时记住梧桐、柿树、乌桕和枫香4个树种的秋色叶特征,一幅五色斑斓的秋景画面也展现在学生眼前。“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这是唐代诗人何希尧对海棠花在开放过程中颜色变化的描写,不但把海棠花色逐渐变淡的特征表达出来,而且雨的环境使这一特征显得尤其突出。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其以后进行植物景观设计会大有益处。芳香是园林树木又一重要的品赏特性,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所占的地位尤其重要,如桂花的“独占三秋压众芳”、梅花的“暗香浮动”、茉莉的“一卉能熏一室香”等,而讲到含笑时笔者会用“只有此花偷不得,无人知处忽然香”(宋•杨万里《二含笑俱话秋花》)来描述它的花香,这可让学生在哈哈大笑中学到芳香树种的知识。

(3)描述景观营造

在“园林树木学”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园林景观讲授园林树木的造景应用,这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诗词中也提供了大量不同树种组合成景的实例素材,如宋代王禹偁的《杏花》写道:“暖映垂杨曲槛边,一堆红雪罩春烟。春来自得风流伴,榆荚休抛买笑钱。”吐绿的垂柳、盛开的杏花、抛洒榆钱的榆树,都是春的象征,诗人把它们从自然界中提炼出来,又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更显出春意的盎然与浪漫。

陆游的《九月晦日作》写道:“数树丹枫映苍桧,天公解作范宽山”,它描写了秋季叶色已变红的枫香掩映于常绿树中的景象,红绿相衬,更使秋色斑斓夺目。这些精彩的树木组合描述非常值得在园林树木的配置中借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则描写了墙边杏花盛开的景观,因脍炙人口而被人传诵,进而当人们看到墙边的杏花,很自然地联想到诗句的意境;而“夹径萧萧竹万枝,云深岩壑媚幽姿”(清•许承祖《云楼寺》),则造就了流传千古的“曲径通幽”的幽竹景致。以上诗句的传神之笔,经多年以来的众人传颂,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园林与诗的关系在这里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这样的结合引用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4.俗语法

充分利用生活当中的俗语,加强学生的记忆。例如:在讲到柳树时,笔者会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俗语的描述让学生知道柳树主要的繁殖方法是扦插,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就成了柳树这方面知识的记忆激发点。通过类似的俗语作为新知识的记忆载体,学生对园林树木的认知过程就成了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

5.形象法

园林树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有些植物的名称往往体现了它的重要形态特征,这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加以应用。许多树木的中文名字是由叶型而来,如马褂木、羊蹄甲、八角金盘和鸡爪槭等;有的树木名字是由果型而来,如秤锤树、炮弹树、无花果、猫尾木、青钱柳和罗汉松等;有的树木名字是由干(枝)的特征而来,如白皮松、红瑞木、红椰子、豹皮樟、六道木和佛肚竹等。在“园林树木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形态特征时,抓住这些典型特征,再配上一些风趣的语言,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6.启发引导法

可以先采用引导的方式介绍一些植物的特征,如讲到七叶树时,笔者会讲佛教三树(七叶树、菩提树、娑罗树),接着会给学生讲佛主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传奇故事,还刻意强调那棵助其升天、被誉为佛教圣树的菩提树,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去认识这类有神奇色彩的植物,使枯燥的实践学习变得生动、活泼、简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学会利用教育心理学,通过适当地“卖关子”来实现教学效果。实习时不应直接告诉学生树种的名字,而应先引导学生自己去识别,比如介绍玉兰时,可让学生先观察枝条上的环状托叶痕,据此可判断是木兰科或桑科榕属植物,但北京无露地生长的榕属乔木树种,且榕树植物有气生根,再根据花顶生及叶形等可进一步推断出是玉兰。此外,教师在授课中应展示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使学生能够像教师一样,多角度识别植物,不仅要眼观,还要手揉、鼻嗅、耳听、嘴尝等。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在面对一个新植物时该按照哪些方法和程序去科学地识别,而不是简单的仅仅告之树种名称。

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开的,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同时又不断地促进理论的提高。“园林树木学”既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与对新事物(树木)不断认知过程结合极为紧密的实践型课程。因此,笔者认为在授课策略上,其理论教学必须更为注重实践过程的充分参与;在教学内容上,要不断更新、充实新素材和新理念,紧跟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动向;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信息沟通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程的考核制度上,要紧紧抓住“能力本位”的培养观念和原则,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为核心,防止本末倒置情况的出现。#p#分页标题#e#

本文作者:刘秀丽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