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路径

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路径

摘要:中药学研究生教育中,学术与应用、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传统理论与现代学科、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学习与全面素质六个相关性涵盖了中药学研究生教育中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本文探讨了基于六个相关性的中药学研究生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和素质三个要点的改革思路,以期为当代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提供有益的路径与思考。

关键词: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在西方被称为“高级教育”(advancededucation),其核心内容应是学生学术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1]。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我国著名药学专家屠呦呦,更引起了世界各地对中药、天然药物创新研制的关注[2]。中医药数千年来为全世界人类健康和生息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随着当前致病菌的快速变异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毒副作用小的中药来治愈疾病,这给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3]。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自2016年以来,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先后。从政策出台的密集度和力度来看,国家层面对于中医药行业的支持态度愈发明晰,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中医药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等内容,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振兴中医药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和举措。《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新时期推进中医药发展作出系统部署。《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国内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搭建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是中医药领域的第一部白皮书,系统介绍了中医药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充分介绍了中国发展中医药的国家政策和主要措施,展示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等。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也愈发重要,特别是中药产业,我国具有独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社会条件,是我国医药产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然而,中医药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比如中医药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不足[3],尤其是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中药学高层次人才,已然成为制约整个中药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当今社会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又日趋增多。因此,如何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中药人才,是中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而临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4-5]。中药学类研究生是中药持续较快发展的核心后备力量,担负着中药未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的向导角色,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医药高层次专门人才,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使命。在对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探索过程中,有多重途径,如有基于产学研的研究生教育,强调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形成产业与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的局面[6]。有的重视创新能力的培育,认为重视中药类研究生基础教育是提升中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保障,适当调整培养模式为提升中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客观条件。有的则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和就业指导等具体方面提出研究生改革探索思路,如加大人文素质教育,健全导师责权机制,加强团队指导等,在课程设置中,也充分考虑到中药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正相关性,包括应与研究生对专业的兴趣的正相关性,与专业领域的实际需求的正相关性等[7],还有针对优化中药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校内外实验、实习教学平台,扩宽教学领域,注重科研习惯培养、强化动手能力,对创新激励机制等提出了改革思路[3]。但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创新性、创业型和实践型高级专门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使得传统的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学术训练,以学位论文为核心的传统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8],在中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共性问题,如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行业需求缺乏有效地结合,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单一、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内容陈旧、课程分类带有随意性,研究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2,9]在生源结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都亟待加以解决[10]。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六个相关性来开展对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探索和研究,以期为现代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提供相应对策,培育更多具有优秀素质的中药学高层次人才。

1六个相关性

六个相关性是指在中药学研究生教育中,学术与应用的相关性,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的相关性,传统理论与现代学科的相关性,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相关性,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相关性,专业学习与全面素质的相关性。这六个相关性基本涵盖了中药学研究生教育中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1.1学术与应用的相关性

传统上,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学术后备人才。我国从1991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该类型研究生规模快速扩大,随着专业学位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这是体现面向市场需求的培育实践型高层次人才的体现,同时,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学术性和应用性不应作为矛盾的对立面,而是相互渗透与补充。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学术研究的同时,应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应用技能与技巧,对于强调应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同理。

1.2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的相关性

作为学术研究人才的后备军,论文写作对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研究生和导师对论文写作非常重视,对课程学习却不太在意。学校也实行了一些政策,以保证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质量。然而,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比本科教育强得多,如果课程学习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势必会影响论文写作以至研究生的长远发展。

1.3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的相关性

在中药学研究生理论课程设置中,传统理论的课程与现代科学技术课程呈现比例不一,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中药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倡导创新,不受制于传统,不拘泥于继承,但同样不能放弃传统理论教学,应做到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作为中药学研究生,应对传统理论课程领会其内在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与技术精髓,同时注重对中药现代中药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科学思维,以及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的课程学习,同时应增设能拓宽学生视野、跨学科的专题讲座、讲学等。

1.4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相关性

当前研究生教育一直沿袭着以导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导师的主观意识掌控着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研究生做导师的课题,听导师的安排,这种指挥与服从的师生关系,使得研究生自始至终处于从属地位,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科学创造性,部分研究生思想禁锢,人格缺失,不敢突破导师的思维定势和科研模式。特别是对中医药学而言,由于比较注重传统的“师带徒”的学术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以导师的意志为转移,不利于促进中药学研究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去求知,对培养具有鲜明创新性格和创新能力的中药人才有一定阻碍。

1.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关性

目前中药学研究生的理论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本科化弊病,教师在给研究生授课时仍然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学习方法、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足;另一方面,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由于考虑到研究生有后期较长时间的科研实践而被忽略,这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导致研究生在学习中的探索性和好奇心缺失。在实践中,如何合理协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同样是中药学研究生教师们需要好好把握的难题。

1.6专业学习与全面素质的相关性

当代科学研究具有参与的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这对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至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都是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中药学研究生还应注重具有其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培养,如传统中医药思维素质的培育。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应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促进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专业知识传授的侧重,尽管可能使研究生不乏专业知识与能力,但如果不注重全面素质的培育,研究生们很可能在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以至做人方面会趋于平庸。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应当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无论专业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均需加以重视。

2基于“六个相关”的中药学研究生培养“三要素”的路径与探索

六个相关性的实质内涵包括了中药学研究生教育的三个要点:即教学、实践和素质。结合六个相关性,针对三个要点,中药学研究生的培养的探索路径可概括为如下。

2.1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

应主要围绕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开展理论实践相统一的特色中药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通过培养目标的确定,对中药学专业的学科知识要求、专业技能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关联分析,明确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框架,以整合重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完整的研究生教学计划,为培养创新创业型的高层次中药专门人才奠定知识构架基础。

2.1.1培养方案的指导性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体现各学位点研究生培养特色和优势、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性环节。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更新课程体系,可以帮助研究生系统掌握中药学的传统和现论与专业知识,使其充分了解中药学最新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培养方案修订前应充分调研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同类中医药院校相同学科的培养模式,借鉴、吸收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在考虑中药学学科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努力把握中药学学科专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使中药学学科的培养方案能够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强调“分阶段培养”,从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过渡到知识运用和发挥创造的高级阶段,通过阶段培养,既可使研究生具有更宽广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又可使研究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具有层次性,对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2.1.2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在对中药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时,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需结合实际,全面提升软硬件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新兴边缘学科,集中了最先进的科研手段。因此,作为继承中华国粹的中药学研究生,为了拓宽知识面,一方面,应保留传统中医药理论课程,另一方面,还应设置现代科学技术相关课程,使研究生掌握先进的科研方法,并学习新兴边缘学科知识和跨学科课程,如药物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抗感染药学等,使教学和研究、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保持同步。同时,为了更好提升中药学研究生教学质量,应安排具有相应学科知识背景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且承担有部级科研项目的教师讲授中药学学科前沿与现代研究进展等相关课程,以更好地将行业内发展动态与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时传授给学生,通过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学生具备进入高新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

2.1.3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研究生教学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因此应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引入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采取PBL式、案例式、导入式、教学沙龙、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巩固现有课程的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中药学学科学术问题的能力。可根据需要组织课堂讨论,教师适时更新选修课和专题课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因此,可尝试将传统教学模式向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一方面由教师或者学生进行主题概述,围绕中药学科发展、前沿科技、课题项目专题等开展,另一方面围绕主题由教师组织讨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多种形式,内容包括对中药学科的展望,针对主题的疑问和建议,以及阐述课题研究的观点难点等。研讨式教学方式可以使中药学研究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有关理论的本质,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并通过研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2丰富实践

强化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综合培育无论是中药学专业学位还是科学学位研究生,实践都是中药学研究生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实践环节的弱化将会导致学生缺少将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毕业后可能无法胜任企业生产、医院调剂等岗位的专业需求。在实践体系的构建中,实验和实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一方面应重视研究生教学中的实验课程,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与当地的中药企业、医院等单位进行合作培养,建立研究生教学基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将中药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以提高其应用知识和把知识转化为成果的能力。对于实验课程的改革,首先应充分依托各高校的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为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其次,优化中药学研究生理论教学与实验学时数的比例,应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优化教学形式的组合,增加研究生实验课时数,并开设创造性、综合性实验课程,在研究生真正进入后阶段的科研之前,进行系统的科研实验训练,将提高研究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作为开设研究生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实验内容必须具备针对性、先进性和完整性,如开设HPLC、GC-MS、LC-MS等中药学科研工作中常用先进仪器使用的实验课,让学生在参加课题研究之前,理解各种仪器的原理和适用性,并让学生单独操作,帮助其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能熟练地运用设备和技术,帮助科研的顺利实施与完成。此外,通过实验来加强研究生自主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能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设计自己的实验。研究生的实验课,可以让学生自己选题,根据当今的研究热点或本校的研究特长,提出实验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在一段时间内独立完成一些小实验,然后由老师对其实验进行评价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是使研究生具备将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能力的重要途径。应丰富研究生实践形式,构建以专业实践模块为主,非专业实践模块为辅的多层次的实践体系,把实践活动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生社会实践机制,加强研究生实践活动。具体实施中,借助培养方案等,将现有研究生实践的形式进行有机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药学研究生实践内容可以包括多种类型:(1)依据高校便利,创造条件,给研究生提供参加各种学术报告、论坛、研讨会、讲座、鉴定会等的机会,并确保执行相对应的学分;(2)加强中药学研究生产学研培养机制,让研究生深入企业和社会,通过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对中药产业链发展的深度思考;(3)增强研究生的服务意识,应引领性地使研究生充分利用中药学专业理论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关信息资源等优势,为企业、事业单位及医药领域协助提供项目研发、技术改进、成果转让、科普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增强研究生为中医药行业、为全社会服务的意识。中药学研究生的实践基地应是长期合作的关系,通过研究生实践基地共同建设,一方面可以推荐优秀研究生到实践单位锻炼,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实践基地相关技术或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以此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帮助研究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使其进一步地了解中药学的内容和宗旨,深刻认识到中药学相关工作的重要性,这些对中药学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3注重素质

促进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双提升中药学研究生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育。其中综合素质除一般的人文素质之外,对于中药学专业研究生而言,综合素质的培育还更应该包括中医药思维的养成;专业素质严格来说,应是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具体体现。中药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是研究生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综合,而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同样是中药学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所谓中医药思维,是指中药用于治疗患者时,在辨病、施治、用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思维模式,它是在中医辨病思维的基础上,中药治法治则与中药药性理论的实际应用。研究生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人格和全面发展,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和医德教育,要引导研究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坚持实事求是,要建立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同时还要培养研究生的中医药学的思维方法,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发病、病机、养生和治则等进行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中医药思维的形成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而来。中药学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人才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要求学生通过中医药思维的养成,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应用中医药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真正具备中药特色的高层次人才。专业素质对于研究生而言,既是对专业知识掌握能力的体现,更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中应具备的科研思维的外在表征。中医药类院校因其文化、所属体制决定了其相对于其它综合类院校或新型学科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环境,但中药本身的专业特色强使其具备了特有的优势。现代科学研究倾向于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领域,而中药的快速发展更需要生物技术,分析技术等现代技术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具备相应的现代科研思维,成为中药学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以科研思维为指导,可有效学习扩展学科发展方向,寻找学科的突破点,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有机结合,通过具体的培养举措,如文献的查阅、科研课题相关的综述论文的撰写,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等,都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思维方式,从而使其能够具备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展望

本文基于“六个相关性”,以教学、实践和素质改革为要点,初步探讨了中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期望能为行业和中医药事业培养具有中医药思维,具备中药学与中医学基础知识背景,系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及现代医药学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药学应用和研究型专业人才。这对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建立中药高层次人才基地,加速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建萍,甄汉深,辛宁.对中药学研究生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2008,11(3):129-130.

[2]高静,张丽,唐于平,等.基于内涵式发展的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改革与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5):14-17.

[3]崔培梧,韩建华,廖彦,等.中药现代化背景下提升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5):37-39.

[4]朱磊,史亚飞,潘华峰,等.从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探讨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1120-1122.

[5]王英姿,杜守颖,冯艾灵.中药学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全国商情,2016:53-54.

[6]唐宇,何清湖,阳仁达.浅论产学研联合培养中药学研究生的策略与实践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5(6):71-72.

[7]陈大忠,王艳宏,张洋.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响应面的正相关性[J].中国药房,2016,27(15):2153-2155.

[8]潘华峰,吴思臣,葛昕,等.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0):1176-1178.

[9]冯素香,李晓坤,麻秋娟,等.中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31.

[10]潘华峰,严艳,史亚飞,等.中药学研究生教育与就业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291-294.

作者:钟凌云 朱卫丰 黄艺 刘荣华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