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摘要:目前我国有十余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设置了本科层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医学检验人才,彰显中医药特色,是各大中医药院校面临的问题。笔者通过网络调研全国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情况,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例,对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并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推动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事业。中医通过四诊法(即望、闻、问、切)来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辨证论治。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我们了解到在临床诊断中,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与局限性。为了更加快速、准确、全面诊治疾病,我们会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仪器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医学检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医学检验是对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标本运用多种实验室技术进行检测,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所检物质的含量。目前我国大型中医院均设有检验科,医学检验与中医传统辨证论治已经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如何培养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成为各大中医药院校共同探讨的问题。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1.1专业简介及发展概况

医学检验是一门以医学应用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科,我国于1984年开始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历经30年,医学检验教育已形成目标明确、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体系[1]。自2013年起,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统一调整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代码101001),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这是医学检验教育的一次内涵性变革,更加突出专业的技术属性,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由于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近年来除各大医学院校外,许多综合性高校也开始设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目前全国共有一百余所高校开设了本专业。

1.2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情况

网络调研结果显示,全国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12所开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占50%,招生规模60~180人不等,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开设本专业的同时还开设了卫生检验与检疫、医学实验技术两个医学技术类相关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已经形成规模和体系,并呈稳定发展趋势,多数具有自身办学特色,在中医药院校占有一席之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不再是西医院校的专属,培养具有中医药背景、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并熟练运用医学检验相关技能的专业人才,是各大中医药院校的目标与责任。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较类似,除一些中医特色课程外,与西医院校主干专业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仍以医学检验相关基础或专业课程为主。以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例。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依托优质实验教学资源,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通过网络调研、院校走访及专家论证进行了合理的课程设置,突出临床与实验室工作特点,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特色课程3方面。专业课在第三学年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突出专业实用性与技术性。利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有利条件,开设一系列中医必修和选修课程,使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有初步了解,以满足未来中医临床检验诊断的要求[3]。根据3届毕业生的反馈及实际教学效果,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1)对每学期学时数进行合理安排,一些基础课程提前开课,一些考查课程适当缩减学时;(2)对知识重复交叉多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将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两门课程合并为医学生物学课程;(3)为使学生在考研中更具竞争力,将生理学和西医内科学课程调整为考试课,并增加学时;(4)考虑到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及科研思路培养,增设医学检验基本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两门课程。本次调整以不给学生增加课上负担为原则,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多元化培养。

3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属于西医学科,与传统中医药相关专业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上有本质区别。本专业如何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如何与时俱进传承中医药特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检验人才,是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面临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努力,持续进行专业建设。

3.1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定要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利用优质的中医药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多门中医特色课程(中医学基础、中医文化概要、中医实用技能、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不仅完善了课程体系,而且使学生熟悉中医基本理论与知识,基本能够满足中医院检验科人才需求。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同时,为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国际化培养要求,辽宁中医药大学开设了美国临床病理学学会(AmericanSocietyforClinicalPathology,ASCP)组织的AS-CPi国际认证考试项目的相关培训,为毕业生顺利通过国际医学检验技师(MLT)、国际医学检验医师(MT)等的认证创造有利条件[3],从多角度开阔学生视野,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英语能力,从而在未来的求职中更具竞争力。

3.2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未来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独立发展与抗击风险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4]。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高度重视,建立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四环一贯式培养计划并贯彻落实。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挖掘了自身潜力,并且在团队合作中增强了自信心。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多种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3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持续的专业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同时专业学科在不断发展,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任课教师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首先,教师应精心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进行设计,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PBL、CBL等[5]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到教学中。互联网迎来5G时代,智能技术将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教师应积极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其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及时交流,以网络问卷调查、代表谈话等方式进行,根据学生的反馈及考试分析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再次,教师应对近年来临床检验技师考题进行研究,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顺利通过临床检验技师考试。最后,注重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是本专业学生学习与训练的重中之重,课程安排上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学时,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适应专业发展。

3.4完善学生考评机制

在之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考查课不重要,基本将全部学习时间都用于应付期末考试,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考试方法研究,完善各类课程的考评机制,公正、严格、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杜绝死记硬背,着重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给予多方面评价,形成最终成绩。近年来学院对学生毕业考评要求更加严格,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校期间按要求修满相应学分;(2)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一张纸”式评价;(3)毕业考试分为笔试与实验操作两部分,笔试按照临床检验技师考试出题形式与难度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实验操作项目学生随机抽题考核;(4)毕业论文、综述要求学生有基本的科研、数据统计及论文写作能力;(5)完成1篇英语专业文献翻译。学生只有以上几方面考评合格,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阶段,合格后准予毕业。考评机制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完善学生考评机制。

3.5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多毕业于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有着良好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及科研能力,但缺乏中医相关背景,在推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与学科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应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西学中”培训,对西医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中医相关知识培养,使之将中医基本理论运用到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同时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和临床进修的机会,定期对教师业绩及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与考核,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结语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医药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着自身特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体系。我们要努力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专业方向,重点为中医院、科研机构等培养具有中医药知识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支撑,在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张玉强,夏炳妍,周玉明,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0):13-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陈雷,任平.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几点措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7):181-183.

[4]李海侠,郑磊,杨佳,等.医学检验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39-40.

[5]刘雅芳,田旭升,程伟.PBL教学法与CBL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3):62-65.

作者:张越时 郭隽馥 陈文娜 王丹 郭胜男 丛培玮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