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导学论文范例

药学导学论文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1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理性分析

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方法。语言文学的教育,人们都讲究一个“悟”字,从“疑”的角度去“悟”,亦不失为好方法,朱熹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反之则“强聒反滋其惑。”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疑。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上完一节课像是喝了一杯温吞水,不爽不利的。每每此时,你就会有一种“放弃也罢,你问不好,我来问”的冲动,困惑和迷惘就会袭上心头,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啊。我想,如果遇到困难就此放弃,岂不又是“穿新鞋走老路”吗?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摸着石头过河比被别人牵着过河更可贵;问自己所疑比鹦鹉学舌更可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过程比结论更可贵,这种“过程价值观”现在在新教材教学中被普遍使用。

二、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不利于教学。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在课堂上只讲要考的重难点内容,而且教学容量越大越好,很少考虑讲什么、怎么讲对学生才更有意义、效果更好。事实上,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的有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外,我还督促学生设立“问题卡”,把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要求学生把“问题卡”夹在作业本中交来,或者由我在课前收集卡片,这样我便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一些。同时让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了提问题的机会;对于不愿提问题的同学,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三、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讲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我在课前收集卡片,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比如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学生就提出课文内容主要讲父子情,为什么课题是《背影》?朱自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等,这些问题既使我的教学有的放矢,更使我惊讶: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比老师逊色。

2.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间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实习;细节问题;答辩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时期,在这一阶段内,学生可以培养自身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实现动手能力、知识创新与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以此提升专业素质。但是在学生实习阶段,其中也会存在诸多细节方面的问题,例如实习选题与答辩等,这些细节问题的存在均会对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对中药学专业实习进行重视。

1.毕业实习价值体现

中药学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生在课堂中所积累的理论知识务必要利用实验操作的形式进行论证与运用,从而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成为一名专业的中药学研究人士。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安排学生实习必要[1]。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并且通过实习,也可以将课堂中学习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自身实验水平。与此同时,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教导下,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与路线,加强对中药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开发科研构思与科研设计思维,以此实现思维的创新。所以,安排中药学专业学生进行实习,是培养社会、市场与企业所需实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也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实习也为学生接触社会创造了条件,真正培养了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科学研究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今后学生步入社会与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中药学专业实习及细节问题

2.1实习题目的选择

中药学专业学生为了能够通过实习,选择一个好的实习题目十分重要,而这也是论文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学生在选题时,需要掌握好论文题目的先进性与创造性,更为重要的是要体现可行性。通常实习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尤其是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中药学专业知识,必须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转化为技能,而这不仅为实习提出了要求,也为实习题目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生选择的实习题目要与实践内容相符,并且能够通过实践得到实现。作为一篇优质的论文选题,必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①先进性。因为论文选题是中药学专业的热点,而学位论文起点则一直居于最高点;②前瞻性。所谓前瞻性,则是指论文选题要体现预测行,即通过这一选题能够达到什么目的或是得到什么解结论,对科研成果进行预测[2];③创造性。创造性也就是学生通过论文所提出的研究方式、提出理论与实验结果能够与以往存在很大突破。因此,从某一角度分析,选择一个好的论文题目,学生的实习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2.2拉近师生关系

论文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写论文时,需要时刻关注学生所处环境与当时精神状况,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指导教师更多时候采取的是耳提面命方式,这样不仅不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无法有效获得预期的实习效果,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如今的大学生更多时候面对生活感觉到无尽的压力,加之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情况下是为了实习论文而交流,缺乏一定的人情味,使中药学专业实习过于僵硬。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也会对实习的顺利进行造成阻碍。其实作为年轻人,都希望能够在实习中接受到真正有益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师处获益并且可以进行自我教育,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进行交流。基于此,指导教师务必要在平等、理解等多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实习工作。

2.3中药学专业基本技能练习

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在一段时间过后便会遗忘,但是实习阶段所积累的技能却会永远铭记[3]。由此可见,在实习阶段培养好的研究习惯与精神是学生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确定实验目标、选择方案、准备实验素材、基本操作、记录并整理实验数据与现象、撰写实验报告进行评价等多个环节,尽管这些步骤已经在实验课程中学习过,然而实习阶段的要求会高于学习阶段,因此,学生需要在实习过程中对其进行再次巩固,特别是对数据的记录,这对于学生中药学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通过实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与创造能力也会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提升,从而真正实现中药学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2.4论文与答辩

论文是学生实习阶段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而论文的撰写从整体分析也是实习过程的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将实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叙述,以更为专业的方式将中药学专业概念进行诠释,对实验数据进行强有力的验证。学生在撰写实习论文时,需要将调查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思想观念进行表述,保证论文中语言的简洁性与逻辑的清晰性,以免出现歧义与误解。一般情况下,中药学专业的学位论文结构较为固定,其中涵盖了一些主体性项目,且各个主体项目也体现了各自的功能,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有其固定的特点和要求,学生则要认真了解科研论文格式要求,以完成毕业论文。另外,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通常是由学校组织进行,再由指导教师按照学生所选实习题目进行指导,学生要做的便是叙述清楚,保证条理清晰,准确回答各位教师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完整的记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学专业学生在其实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细致的指导,学生自己也要在实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与技能,提升专业化素养,进而推动我国中药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志鹰,夏新华,杨岩涛,周小江,颜红.专业认证下的中药学专业教育改革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3:8-9+24.

[2]张子龙,倪健,李贡宇,窦津晶,王运丽,邢丹,吴清.分层递进式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构建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04:34-38.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3

实践与创新是中药学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阐述了河南大学将中药学“阶梯式”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此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也对此教学改革及创新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为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药学;教学改革;创新性

综合性与实践性是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动手能力的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学生掌握中药学专业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现阶段,高校本科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涉及交叉学科知识少,教学目的过于单一,学生通过课本可以提前得知实验结果,只是在实验课堂上机械式地重复书本上的实验步骤,或不积极动手参与实验,缺乏对实验原理的透彻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很难掌握中药学最新且适应社会应用知识的实践。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大学教育不变的宗旨,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动手、爱实践和爱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习惯,对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1]。笔者通过几年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带教工作,尝试做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与中药学“阶梯式”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模式,体验到了此教学培养模式对中药学实验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方面的益处,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2-3],为此进行归纳总结。

1“阶梯式”教学实践方法

1.1启蒙阶段

此阶段主要让学生对中药学和中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有基本认识。从新生入学开始,以“新生研讨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引导,让学生对中药学的性质与重要性产生浓厚的兴趣,清楚自己学习中药学专业的使命与责任;组织学生到当地医药公司及医院参观学习,并聘请医院、公司、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中药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及医药公司对中药专业学生的标准要求,清楚自己在本科所需掌握的知识及专业技术,使学生更加重视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知识的热情。在大二下学期组织科研方面的讲座,介绍与宣传大学生创新性计划、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与论文大赛等项目活动的目的、意义与实施内容,并向感兴趣的学生展示以往参赛者所取得的成绩,邀请以往部分参赛者座谈体会,即实施过程和专业知识、科研思维与能力方面的收获等,让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对学生不明白之处进行认真解答,让感兴趣的学生清楚明白自己将在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补充的知识、提高的能力、遇到的问题及获得的成就等。

1.2培养人才选择阶段

依据学校中药学课程设置及教学规划,在本科大二下学期选拔中药学学科在读学生,优先考虑那些对中药企业生产、销售和研发有浓厚兴趣或者喜欢科学研究,且成绩优异、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并选出领导力较强的组长,鼓励他们参加大学生创新或创业计划等竞赛项目,这些学生将在大二暑假开始进入中药学科研实验室,并进行中药学基本实验技能培训。此时间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环境及实验器材,训练实验仪器规范使用方法,引导科研基本思路,锻炼实验基本操作,熟知实验室基本安全及规章制度。支持他们参加河南大学创新创业计划等项目,指导他们学会使用图书资料、数据库及相关专业搜索工具,培养学生与导师、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导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查看分析文献、整理数据、设计合理实验方案及总结课题进展,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

1.3培养科研能力阶段

此阶段要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是在大三下学期结束,通过1年时间的培养与训练,学生进入大四要开始独立完成自己的毕业课题。大四学生的毕业课题,搜索关于中药学方面文献或资料、设计合理方案课题、筛选出最佳实验方案,规划好实验进度、分析解决实验出现的实际问题、解释实验所出现的实验现象、保存实验原始数据及处理、整理数据、写出学术形式毕业论文等都要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在此阶段只是扮作“顾问”和“朋友”角色,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宏观把关,鼓励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毕业实习,对学生遇到的疑难困惑负责指导解答,始终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手、敢创新,多与学生商讨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相信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

2教学成果

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方式的培育,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如2006、2008年和2012年指导“挑战杯”创业团队分别在河南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银奖;在第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河南大学校级金奖和河南省省级银奖;在河南大学第六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荣获河南大学银奖,其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4-6];2009、2010、2011年和2012年在指导河南大学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发表研究论文9篇[7-15];其中2010年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主持人赵辉同学发表的论文在河南省“挑战杯”论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邢晗等同学实施《南瓜降血糖作用研究》获得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支持,5篇[11-15];并以创新计划为基础获得2012年“挑战杯”创业大赛荣获河南大学银奖;2013年刘微等同学《离子液微萃取茜草和赤芍活性成分》项目2篇[17-18],成员杨红帅荣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三等奖。2015年陆程灿等同学的《离子液体对垂丝海棠和黑莓籽中活性成分萃取技术》获教育部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支持。

3讨论

3.1引导学生学习中药认识

通过中药专业学习引导使学生对中药学专业有了基本认识,激发了学生对中药学专业的热爱,促使学生对中药学博大精深的知识理论产生探索渴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生以后学习中药学产生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能够规划好将在本科四年学习中药学的计划;通过医药公司与医院的实地参观,让学生掌握了一些常用中药材的形状、性能、功效、采集、加工、成品、质量评价、市场价格及临床应用、疗效等知识;医药高级人员的讲座能够让学生掌握医药市场需求的最新资料,为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提供重要参考方向,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与综合型中药学人才,使学生以后很快、很好地适应社会工作或从事科研。

3.2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培养人才选择与科研能力阶段,使进入大四的学生能够很快进入科研角色,可以独立设计、实施和完成自己的毕业课题,并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独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在该阶段学生学会了保存原始资料、处理数据、分析结果和撰写毕业学术论文,并初步掌握了科研项目全过程、结果和应用、突破关键技术等的总结。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不仅能更深度地掌握中药学知识,而且还把相关中药学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衔接起来,拓展知识面范围;灵活掌握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科研设计和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统筹时间安排能力、语言总结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及论文撰写表达能力,而且也让学生熟悉和体验研究过程,形成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开阔科研视野及提高综合素质。

3.3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培养实施过程虽然提高了学生客观实验基本技能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激情,增强了优秀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逻辑科研思维能力和分析、创造、表达、综合等各项能力,但学生对此培养模式的认识及课题开设范围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3.3.1参赛学生缺乏对科研的认识

当前,应试教育在高校中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对包括竞赛在内的各类赛事的渗透就是功利化倾向。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学校对参赛学生都予以“保研”、奖金等刺激,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将科研等同于社会调查或读书报告,对科研的认识高度不够。没有认识到科研中的精髓,即探索精神,这种层面认识会导致学生缺乏求知渴望,思维僵化,会使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一直围绕教师思维,产生很大的依懒性,缺乏思考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发挥科研主观能动性及科研创新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从谈起创新能力;也会使学生投入精力不够,科研素质中探索能力得不到锻炼。

3.3.2狭窄的科研课题

目前科研选题大部分在本专业和本学科内部实施,学科间融合性、渗透性和交叉性较差。科研项目应涉及各个学科,使学生更好地把所学知识系统地连贯起来,更深度地掌握和理解中药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思维分散型的培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有发展潜力的中药人才。不同课题组研究方向较为集中,获得资助的课题研究内容主要为课题组长期从事的领域,不利于学生开阔科研视野及创新个性发挥。

3.3.3加强团队合作与集体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中药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团队共同合作是当代科研工作发展的主题。创新性计划是一个知识综合性很强和大学生自主设计性的科研项目,中药学研究涉及到的领域广,内容丰富,短短的假期中很难达到全面训练和培养的目的,所以团队的合作与集体意识特别重要。参赛者之间要分工明确、统筹时间安排、相互协作、互相学习,多交流、善于总结,共同认真完成科研项目。

4结语

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的创新培养模式使学生对于整个课程体系有个系统的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和激发学生潜力,释放学生个性,锻炼创新思维,重点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文献检索与写作的能力,并且创新计划等科研项目是在大学基础课程结束与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的期间进行的,达到理论与科研相结合的效果。同时此模式增强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开拓了科研思路,锻炼了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科学创造观念,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沟通等科研精神。参赛学生也依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了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如2015年杨红帅同学保研到北京大学,郭翠同学保研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王菊同学保研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朱荣遥同学保研到浙江大学。不破不立,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存。充分释放学生个性,从被动学习模式转化为主动。以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逻辑科研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技术型与应用型中药学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实验教学改革,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与创新性培养模式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科研动手能力强、能独立解决问题、较高的科研思维、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及较强的论文写作能力的中药学专业学生。

作者:康文艺 王学标 王金梅 孙慧玲 魏金凤 单位: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魏金凤,王金梅,李昌勤,等.中药学“阶梯式”实践与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2(9):49-51.

[2]康文艺.研究性学习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资讯,2010(22):182-183.

[3]康文艺,王金梅,冯文平,等.自主设计法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1,27(3):55-57.

[4]康文艺,宋艳丽,姬志强,等.一种天然化合物熊果酸在抗菌方面的应用:中国,200810049405.9[P].2010-11-10.

[5]康文艺,贺光东,郭曙光,等.化合物物穗花杉双黄酮在制备降血脂药物方面的应用:中国,200810050053.9[P].2011-12-7.

[6]康文艺,贺光东,郭曙光.卷柏降血脂有效部位及其提取方法和应用以及穗花杉双黄酮的提取方法:中国,200810050054.3[P].2011-12-28.

[7]曹乃锋,李元元,崔维恒,等.桂花(晚银桂、窈窕淑女和贵妃红)α-葡萄糖昔酶抑制活性[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1):21-23.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双一流;药学类;学风建设;路径探索;长效机制

大学学风指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科研、生活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对待学习这一行为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倾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力,刻苦学习,加强诚信意识,诚信教育,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学风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治学精神的综合体现,如何创建发愤图强、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优良学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笔者以江南大学药学院学风建设为例,对药学类专业学风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为了了解双一流背景下药学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剖析不良学风产生的原因,需要对大学生学风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笔者以江南大学药学院学风建设现状为例,随机抽调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240名学生下发问卷。发现学风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匮乏,对于目前所学的专业只有17%的同学表示非常喜欢,而19%的同学则表示完全不喜欢所学专业,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不思进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娱乐生活中,导致成绩下滑,乃至不能顺利毕业。第二,学习动机功利化,对于为什么要上大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就业压力,76%的同学表示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找到满意的工作,而只有11%的同学选择回到家乡,报效祖国。第三,学习目标不明确,只有15%的同学有清晰的学业规划和长远目标,而17%的同学根本没有明确目标,这也客观反映了当下跟风考研热、考证热、出国热,背后其实是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学习方法不科学,近70%的同学课前从不预习,而52%的同学课后也从不复习,只有12%的同学能按照“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这一步骤学习。

二、“双一流”背景下药学类专业学风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以趣导学,激发学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前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是学生缺乏对学科的兴趣,面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药学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趣”导学。第一、将大一新生军训作为学风建设的契机和开端,开展“青春导航系列”转型讲座,邀请学院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从学生成长规律、学科特点、专业需要以及国际趋势等视角出发多维、多向、多举推进新生转型教育,让新生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和未来的规划逐渐形成明晰的认识,军训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的同时也为学风建设打好了坚实基础。第二、为帮助高年级大二、大三的学生扩宽专业视野、扩展创新思维,学院举办“荣药讲坛”、“主题沙龙”、生物医药产学研论坛等学术讲座论坛,邀请国内外名师、学者为学生讲授国际学术前沿、分享成功奋斗历程,引导和激励更多的学生关注发展和关心学业,促进学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及企业精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良好学术氛围和广阔成长空间。第三、针对毕业年级考研、就业、出国方面面临的问题,通过开展“药咖FEI”师生零距离系列活动,以师生面对面的方式解答同学疑惑,增强专业自信心,起到答疑解惑、引领成长的作用。

(二)以赛促学,提升药学专业的育人成效和培养质量

通过学科竞赛的形式驱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提升学业兴趣,进而逐渐形成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确证的循序渐进式学风建设体系。以赛促学,通过“赛”、“学”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选拔培育校级大创项目,推送参加省市级、部级、国际级竞赛。笔者所在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的相关工作,广泛动员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iGEM”、“挑战杯”、“国药工程杯”、“互联网+”等竞赛,近年来在各项赛事中硕果累累。以赛促教,在各类竞赛中引导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团队讨论,加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参加各类竞赛获奖的同学进行典型选树。以赛促研,鼓励学生积极申请专利、公开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积极申请专利,2019年度,学院制药工程专业2017级学生参加“江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比率达到100%,通过增强教师对项目的指导力度,使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和未来竞争的核心职业能力。

(三)以制督学,完善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体系

大学生学习知识的的主要场所是教室,因此完善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保障课堂教学、晚自习学习效果的前提条件。第一,为落实考勤机制,学院建立教学副院长、教务秘书、辅导员、班主任、学习委员的立体考勤管理框架,定期巡课、巡考、查寝,并通过“钉钉”打卡管理系统及时掌控学生的考勤状态。学院每周在在班群内公示考勤情况,强化学生的时间纪律意识,进而提高出勤率。第二,为提高听课效率,杜绝同学们课堂上玩手机,学院在必修课上推行“零手机课堂”制度,督促同学课前将手机主动放入手机袋。第三,针对考前部分学生投机取巧,企图通过作弊的形式取得好成绩的行为,学院从改革成绩评价体系、教考分离、严肃考风考纪等多方面着手,鼓励学生“做文明考生、交诚信答卷”,在刻苦学习中增强专业知识、锤炼优良品格、远离浮躁状态,努力成长为厚德博学,精业济世的药学专业人才。

(四)以境乐学,营造优良学风的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

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境”乐学,营造利于大学生身心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此来涵育优良学风。第一,学院通过“榜样领学”的方式,选树榜样典型,激励学生好学乐学,利用年级大会、学风大会邀请获得校长特别奖、三好标兵、国家奖学金、十佳大学生、文明示范寝室的同学来分享交流经验、开展专题讲座,鼓励全院同学向榜样看齐,营造优良学习文化氛围。第二,结合社会实践“践行学思”的思路,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开展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客观认识自我,适应社会需要。一方面,结合专业需要,到制药企业不同岗位见习、实习,将理论化为实践,提升就业技能和职业竞争能力,实现个人能力的飞跃和蜕变。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色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江南大学药学院“红色蒲公英”支教团已连续两年在暑期赴河南兰考县范楼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学生把爱与责任倾注到笔端,把知识和思想化作前行动力,从窗明几净教室里听讲的学生到艰苦山村里代课的教师,身份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学习的幸福感,不仅强化了学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也在实践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

(五)以情助学,发挥学业帮扶的家校互联和朋辈互助

学校是学风建设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阵地,课堂是学风建设的窗口,但也不是唯一的窗口,因此,学业帮扶也要充分挖掘家庭和朋辈的潜力,把家校联动和朋辈互助拧成一股合力。第一,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通过新生家长会、QQ群反馈、学生家访、假期致家长的一封信、温馨短信等形式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培养的无缝对接,拉近家校距离。对于学业落后的同学,通过任课老师课堂教学、辅导员班主任课后助学、学业辅导员自习帮扶、学生家长远程督促多措并举,形成凝聚学风的强大合力。第二,辅导员结合上学期补考后的成绩单,对需要帮扶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问题根源所在,选聘高年级学业成绩优异的学子担任学业辅导员,从帮扶学生情况、学业困难原因分析、帮扶具体措施以及预期达成目标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规划,用以控制帮扶过程和效果。同时,开设了朋辈课堂,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将课程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再次的讲解分析;成立了答疑小组,除了分享“学霸笔记”帮助同学们树立知识点外,还对保研、考研、国考、出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

(六)以网自学,多措并举建立健全云端学风建设机制

2019年1月6日,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为核心,推动教与学变革,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3]肺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鼓励高校利用线上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以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学风建设要结合时代大背景、教育对象特点及需求的变化,积极构建“互联网+传统模式”的多元化、立体化大学生线上线下学风建设体系,督促学生以网自学,线上搭建激励引领平台、方法交流平台,多措并举建立健全云端学风建设机制。

三、结语

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优良学风的建设不仅是高校固本强基的核心,更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保证。针对药学类专业特点,通过以趣导学、以赛促学、以制督学、以境乐学、以情助学、以网自学六种模式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有机结合。同时,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把建设良好科研环境与提升学生个人学术涵养结合起来,塑造高校积极向上、刻苦勤奋、互学互鉴、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以点带面建立完善双一流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双一流”背景下,只有切实提升药学专业的育人成效和培养质量,推进学风建设常态化,才能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星,王楠.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2).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5

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最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自2002年开始,我院中药系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中药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熟悉中药研究的一般思路,锻炼其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协调沟通等科研精神。

1.1课程设计

综合实验课程共36学时,包含的研究项目一般由2~3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综合而成,同时提倡融入教师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强实验项目的新颖性和探索性,例如:黄连与吴茱萸配伍比例变化对总生物碱提取率及镇痛作用的影响、左金丸的剂型设计与质量研究、炮制对续断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等。课程要求由4~5名学生组成实践小组,针对指导老师选定的研究题目,从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学习实验方法、完成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到成果汇报。最终的评价标准包括4个方面:文献综述(20%)、研究报告(40%)、研究态度与技能(30%)、研究贡献度(10%)。

1.2教学效果

经过10年的实践和不断的探索,课程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紧接着的毕业专题设计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良好的科研素质,在拿到课题后很快进入角色,从查阅文献、制定方案到完成实验、撰写论文,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针对教学效果设计的调查问卷也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能够训练科研思路、提高学习热情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2建立实践创新能力全程培养体系,鼓励科研创新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目标是要求学生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支撑,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但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前2年主要学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开始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到大四开展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时才有进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机会,最终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创新思维能力收益甚浅。因此,必须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创新教育与知识的传授、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融为一体,将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合理地分配到本科教育的4年当中,形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全程培养体系。在学校和学院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下,我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通过以下环节已初步形成了“项目为基础,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全程培养体系。

2.1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教师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聚集了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和思维活跃、创新力强的青年教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无疑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实现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院中药系于2006年开始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新生入学即确定导师,导师遵循“全程培养,分层训练”的原则,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科研意识、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导师制实施8年来,已培养近300名学生,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我校精品教育模式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学生普遍对此持肯定态度。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加深了对中药专业及其发展前景的了解,对专业的兴趣和科研的热情逐步提高,近半数的学生参与了学生科研活动,其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3%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或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近2年中药系毕业生就业率为100%;考研成功率由6年前的3.7%大幅上升到36.7%。

2.2创建高水平实践创新平台,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和学院不断构建和完善科研和教学平台,并于2006年启动了导师指导下的第二课堂实验教学项目。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以课堂重点知识为基础,通过短期的科研项目加强对学生的科研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加深和了解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应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平台。其实施过程是由老师申请第二课堂项目,学生根据项目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以中药学专业本科大二、大三学生为主,每3~4人为一组,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实施年限一般为1年。第二课堂的实施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对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实施以来,中药系每年开展第二课堂项目10余项,参与学生约有40人,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强化作用。

2.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

近年来,我校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和支持。中药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此项目,在选题、申报、实施、结题各个阶段均给予悉心指导,随着学生对该项目参与度的逐年升高,其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逐步显现。2012~2013学年参与此项目的中药系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撰写并投稿核心期刊论文4篇,其中1篇已发表,3篇已录用。

2.4规范毕业专题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在中药学专业学生全程培养的过程中,是锻炼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中药系对学生的毕业专题实习已经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同时在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中药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该环节,以提高毕业设计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我校共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培养毕业生近20年。为了保证毕业专题质量,每个老师指导的毕业生不超过2名。

二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选题。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第二课堂等项目的实施,学生可以继续选择前期的科研项目作为毕业专题。由于选择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这部分同学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毕业设计工作,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往往能做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绩。

三是做好毕业专题的过程控制。在毕业课题实施过程中,开始阶段学生要交毕业课题设计,通过中期检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验设计方案,以提高毕业课题的创新水平,确保课题的顺利开展。

最后把好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评审关。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由5位老师进行审阅,答辩时由答辩小组的老师根据毕业论文的学术水平、先进性、难度、工作量、数据统计的可靠性、图表的规范性、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和论述的正确性,以及答辩中的反应能力和回答问题的准确率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设定了10%的优秀毕业论文,并对获得优秀论文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予以奖励。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努力,近五年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毕业实习平均成绩和优秀率逐年提高,答辩通过率均为100%。

2.5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除了在资金和项目设立上给予保障和支持外,学校、学院和学系各个层面均建立了完善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旨在强化学生科研创新动机,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愿望,增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措施有:①设立科研创新及学习进步单项奖学金,对实践活动中有科研成果、发明创造或的学生给予500元/年的奖励;②开展科研创新大赛,对获奖团队给予奖励;③选拔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对参加过科研小组活动并有或取得专利者给予优先考虑,并在选拔时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在综合成绩中纳入科研能力分(占总分10%),对学生参加学科有关竞赛获奖、发表的学术论文、授权专利等均按等级和排名给予适当加分,如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加6分/篇,科技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加5分/篇,校级认定的核心期刊论文加3分/篇,其他相关期刊或会议论文加1分/篇。

3结语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近期,笔者参加了第二届“中医药社杯”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在备赛及比赛的过程中,在针对中药学专业如何进行《方剂学》教学设计方面感受颇多,下文将从明确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有效进行学情分析、规范编制教案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妥善安排教学步骤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以飨同道。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每一门课程目标均是为其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能够从事中药生产、分析、鉴定、销售管理(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材等)、新药研发、临床科学用药等方面的合格人才。因此,针对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目标是立足于中药学专业,用中医药理论来指导学生分析方剂、指导用药,初步建立起以中医药思维来研发新药的科研思路。《方剂学》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体现中医药思维的重要课程之一。

2有效进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授课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除需要掌握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与知识结构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动态以及相应的学习兴趣、模式与习惯,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这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升级以及教材的选用、授课内容的调整。

2.1了解中药学专业学生特点

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前期开设的中医类基础课时少,主要是在《中医学基础》中讲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知识,而同时这一专业的学生中药学专业知识却很扎实,并且学生对此更有专业认同感。曾有针对中药学专业在校生与毕业生的调查问卷表明,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对现代药物的研究能力、对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药能力、指导患者选用非处方中成药能力及与医师交流用药情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去向意愿也主要侧重于医院药师、新药研发、药品推介[1]。因此,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所想要知道的并不是如何临床诊断与遣药组方;而是想要了解方的加减,了解方剂配伍的科学性,了解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不同的剂型与剂量等都会影响方剂的疗效,了解在今后进行质量控制、含量测定时懂得君臣佐使,为今后创制新药、开发新剂型,提供依据与指导。因此,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在授课时“从药性入手,以药释方”,以“药”为主线,串引理、法、方,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来讲授《方剂学》[2],这一经验可供我们在日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践行。

2.2做好方剂学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升级

目前,《方剂学》课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的改革实践已蓬勃开展起来,而方剂学也进一步细化、分化为理论方剂学、临床方剂学、实验方剂学。由此带来的趋势是师资队伍的改善、调整势在必行,尤其作为青年教师不可固步自封,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提高;另一方面要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专业知识结构互补。如与《方剂学》联系紧密的《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将其相关知识揉入《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3]。这种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对教、学两方面都会产生学术思想的撞击与火花。

2.3做好教材选用

目前可选用的教材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贾波教授主编的《方剂学》(供中药学、中药制药等专业用)。该教材突出体现了中药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内容,其特点是重点介绍各论每一章概述部分,专设“组方思路”,使学生能够提纲挈领地掌握类方的基本组方规律;具体方剂的“方解”部分简明扼要,并归纳组成药物的基本结构及配伍特点;“运用”部分专设现代应用、制剂研发和使用注意,并从药理及成分研究方面概括性介绍现代研究成果,并收载了方剂的不良反应,有助于给中药及药学专业学生在新药研发方面以启示。另有苏州大学出版社李笑然主编的《方剂学》、谢鸣主编的《中医方剂现代研究》,季宇彬主编的《中药复方药理与应用》,阮时宝、苑述刚主编的《中成药学》等也可推荐给学生[4]。泸州医学院方剂学科组提出,在针对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教材编写中可有所偏重于中药学相关内容,并以附子理中丸为例,可适当增加:①制备方法(包括剂型规格、用法用量);②“主治”加入现代临床研究部分;③“方解”中突出“药对”;④增加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理研究等[5]。

3规范编制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成功与否,体现在教学设计文案是否成功。而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文案应该包括三个环节,即设置目标、选择与开发教学策略以及对目标进行教学评价。其中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开发、目标的教学评价我们将在下文阐述,此段仅论述教学目标的设置。

3.1设定三级目标

教师在授课之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符合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外,还要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设定三级目标: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我们以泻下剂为例,将知识目标设定为:能够扼要概述泻下剂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能够把握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各类代表方剂的基本知识点。技能(能力)目标设定为:通过对三承气汤组成、煎服法、功效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其相应的临床应用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比较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的代表方剂,使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熟悉配伍方法与临床加减运用规律,了解中药新药研发思路,具备分析方剂的基本能力。情感目标设定为:①通过对泻下剂与“下法”的联系,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对泻下剂学习的兴趣,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方剂学理论精髓,熟悉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诊疗思路。②通过讲解泻下剂方证的概念,讨论泻下剂药物的配伍、炮制、剂量、剂型对方剂整体疗效的影响,并注重对泻下剂常见加减思路的用药分析、中成药研发成果与思路的介绍、对方剂药理与毒理作用的介绍等,使学生认识到从中药学的角度对方剂的研发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调动对方剂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方剂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进一步巩固其中药学专业思想,建立起学生的系统观和整体观。

3.2注重点、线、面三个层面

我们仍以泻下剂为例,借鉴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的先进经验[6-8],将教环节、学环节均在点、线、面三个层面展开。

3.2.1点设计

①用案例导入、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手段示以学生泻下剂所运用的“下法”,从泻下剂的适用范围(不仅仅等同于便秘)讲授,到泻下剂完整的定义(包括主要组成药物、功用、适用范围);并讲授泻下剂的分类及代表方剂,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②用案例导入、启发式教学等讲授重点方的知识点,可通过恰当的案例导入,指导学生掌握泻下剂重点方的组成、方解、功用、主治证、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通过课下学习任务的拓展及延伸课堂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获取知识、整合信息。通过以上点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够概述泻下剂知识点的整体脉络,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来理解、记忆泻下剂的知识图表;②学生能够掌握重点方的组成、方解、功用、主治证、临床应用、使用注意事项等,能够为他人用药提供参考意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2.2线设计

①将不同章节泻下剂的配伍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进行横向比较,使单元内各分类的代表方之间形成“线”,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中都运用到泻下攻积的常用组合大黄配芒硝;在学习各代表方的辨证时,要用到前期中医基础理论的藏象知识,以及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和便秘常见的致病特点等知识;在学习各代表方的临床运用时,又要联系到后期中医内科学的病证———便秘,从而形成不同课程之间的“线”。②指导学生讨论“下法”与“消法”,从治法特点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加以鉴别,将“八法”的知识融会贯通,指导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③可请学生结合所学药学、中药学专业,设计一个三承气汤对实验动物的泻下作用的影响实验,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指标,设计实验步骤,设置实验讨论,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④指导学生将中西医理论进行比较,如现代医学的肠梗阻、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与里实证的关联性,并就此知识点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自己见解,最后以小论文形式完成作业。通过以上线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分析比较归纳不同章节的泻下药的配伍规律和常用药物组合,以及与前后课程的内在联系,并且能记忆重点知识线(如大黄、芒硝的配伍组合,泻下药与行气药的配伍意义)。②采用列表的方法,将“下法”与“消法”进行比较,对治法与方剂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深入分析,融会贯通。③查阅资料,设计出合理的动物实验,训练科研思路。在广泛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小论文撰写过程中,要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3.2.3面设计

①将泻下剂如麻子仁丸、济川煎等与果导、开塞露等西药治疗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的功效与不良反应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坚定中医药可靠性的信念,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②通过德育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引导行为与价值观保持一致。通过以上面设计,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应主动去了解里实证常见病症(如肠梗阻等)的研究进展,并养成跟进阅读文献的习惯、持续更新知识,以此来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问题。②学生能认识到目前临床上里实证的诸多常见症采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优势,思考其背景与原因,并思考哪些情况下采用相应的泻下剂具有优势(如大承气汤可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属阳明腑实证,大黄牡丹汤可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属湿热瘀滞证)?因此,学生并不是盲从书本与权威,而是在批判思维中创新实践,以培养高阶能力。

4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妥善安排教学步骤

4.1突出教学重点,紧扣中药特点

在讲授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方剂学》的教学重点仍在于《方剂学》的精髓———配伍。在教学中应以“方解”作为教学重点部分,了解“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其中强调炮制、剂量、剂型、道地药材、入药部位、煎煮方法,这些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均可在该部分展开。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从药性入手,以药释方”[2]、福建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组提出在“方解”中突出“药对”等[4]。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思路,如讲授六味地黄丸的君药熟地黄,强调是属于“四大怀药”之一,熟地黄经生地黄九蒸九晒,从寒性转变为微温之性,功效也从“清热滋阴凉血”变为“填精益髓、滋阴补肾”,而想要在临床发挥较好的疗效,必须在药物选用的源头环节就要讲究“道地药材”和炮制方法。六味地黄丸全方“三补三泻”,“三补”者,补其不足;“三泻”者,祛湿浊,清虚热,并平补药之偏性,这种配伍思路正是方剂学的精髓。

4.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目的之一是加强教学互动。笔者在比赛中发现,如果不注重教学互动,即使教师在讲台上如何慷慨陈词,学生在台下仍反应平平。启发式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互动方式,我们往往将设疑的环节放在教学重点与难点上。以泻下剂为例,具体包括:

4.2.1设置相关的多重情境,以问题的方式引导

整个课程如通过询问同学们的排便习惯引出问题“保持大便通畅有什么重要意义?便秘有哪些类型?分别有什么临床表现?”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提问如“针对便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治法”,引出泻下配以行气,并结合温、清、补等相应治法,进一步分析泻下剂的配伍规律。又如“便秘患者愿意长期使用泻药吗?如果形成长期依赖对人体是否会有不良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意识,从而引出具体泻下剂的使用注意事项。总之,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巧设问题,引导课程,可以大大提高师生互动的效率。

4.2.2也可采取多种形式的大班课堂讨论

①启发式提问引起课堂讨论:温脾汤中为何要用大黄、芒硝,何以实现“去性存用”?讨论大黄与芒硝的配伍意义,回顾泻下药相关概念。②分析某些知识点引起课堂讨论:关于十枣汤的用法,分析其原因。另外,方中不用甘草而用大枣的原因是什么?并与学生共同探讨治疗悬饮与水肿的常用治法与配伍。③用类比和对比引起课堂讨论:比较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异同点,结合前期知识,让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分析为何不同配伍与煎煮方法会影响疗效的中药药理学原因。

4.3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一般教学步骤包括导课、学习新课、结课、自主学习资源。导课环节较常采用的是案例导入法,在案例选择上,应侧重临床指导患者用药的案例,并注重方剂学与中药学的渗透[9];也可以PBL方式进行[2]。但并不是一概而论,如大承气汤,我们就可以《伤寒论》所涉及条文展开,提醒学生注意大承气汤出现的条文如此之多,说明适用范围之广泛,启发学生对大承气汤组成与功效的学习兴趣。学习新课环节,我们一般有两种讲授方式,一种以六味地黄丸为代表,可以先从组成开始说起,再推导出功用、主治等等,该类讲授法还可用于藿香正气丸、二陈汤、银翘散等。一种以大承气汤为代表,可以先从方证、病机开始说起,一般当病机较复杂深奥时选择该种讲述法,因病机不说透、说清,则立法、组方无立足之地,这种讲授法还可用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一般以出自《伤寒论》方剂为多。另外我们还可以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思路,如在祛痰剂中选择二陈汤,讲透其组方配伍思路,再以此为基础串讲其他祛痰剂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又如在补益剂中讲透四君子汤的组方配伍思路,在此基础上串讲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这样既可以节省课时,又可以将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在讲授新课环节,我们也要时刻注意把握学生的专业特点,如可设置方药一体化实验,或可鼓励同学自主设计实验,并以此为基础参加申报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同时在授课中也要时刻关注现代方剂研究进展,可介绍近年新开发成功的药方,如由安宫牛黄丸研发为清开灵,由逍遥散化裁后开发出中成药舒肝颗粒,均是剂型或方剂配伍改革的成功案例,应重点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点,可培养学生日后在药品开发企业的就业竞争和长足发展[9]。结课环节,我们除提纲挈领地总结课程内容外,也可借助一些现代网络沟通方式,如注册微信“对分易”等软件,在课堂即时答题;或在PPT上设置穿插一些以中药为主角的动漫答题环节,增加趣味性,可使学生更有参与感。自主学习资源除了对网络资料、参考书目、文献的推荐外,还可介绍同学关注中药汤剂与中成药使用率、古方中成药开发、剂型改革等情况[10];并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选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开展相关研究。并将自主学习成果纳入形成性评价中,采用即时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真正的形成性评价,是应该特别注重教学反馈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注重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做好教学反思,激发思想的火花,最终培养起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璞,王亚旭,王嘉伦,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和分析[J].中医教育,2015,34(2):18-20.

[2]刘兴隆,贾波,张丰华,等.基于能力培养的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8):1997-1999.

[3]侯少贞,高洁.针对中药学类专业特点的方剂学教学体会[J].中医杂志,2012,53(9):807-808.

[4]马少丹,苑述刚.对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23-124.

[5]廖慧玲,寇俊闯,王全,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的教学与学习[J].内蒙古中医药,2012,(23):114,128.

[6]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D].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谭峰,樊巧玲,张卫华,等.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在方剂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6):152-154.

[8]贾波,刘兴隆,张小丹,等.基于培养目标的中药专业《方剂学》课堂教学探讨[J].现代中医药,2015,35(5):201-203.

[9]王璞,邢丹,黄新峰.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9-10.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综合素质;药理学;药学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药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药品生产、检验、管理、销售、药学服务等相关岗位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其中,药理学是其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为药学专业各岗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专业知识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对高质量药品和药学服务的需求大幅提升,对药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符合社会和岗位需求的合格药学专业人才,本文对高职专业《药理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药理学课程特点

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关联课程有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学等。由于相关课程众多,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且药物种类多而杂,且涉及深奥枯燥的药理机制,学习难度较大。受课时和大班教学的限制,药理学教学仍以课堂“灌输式”教学居多,[1]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和科研思维、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探索教学目标达成率更高的药理学教学方式,对药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进入数字信息时代,生活、学习、工作内容高度信息化,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既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也能促进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化素养的形成。[2]药理学包含众多的体内药理过程、微观的药理学机制,仅依靠文字和平面图片讲解,在理解上依然较为抽象。为直观、立体、动态的展现这些作用过程,可以将其制作成简明、形象的Flash动画。对于课程中部分教学难点,学生难以通过课堂的一次讲解而掌握,为帮助学生补充学习、复习,教师可以制作教学难点的微课上传网上教学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应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移动教学平台,翻转课堂教学,加强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管理,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提升学习趣味性,[3]将学生注意力重新转移回专业学习。

3融入职业素养教育

高质量的药品和高品质的药学服务,植根于从业人员严谨的职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教学中,引入大量的医药学先贤为卫生事业奉献的感人事例,添加希波克拉底誓言等医学伦理学内容,使课堂生动化的同时,以正面事例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4]以社会责任作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推动学生勤奋学习,内化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引入大量的重大药害事件案例,如近年发生的亮菌甲素事件、欣弗事件、毒胶囊事件、长生生物疫苗事件。以反面事例强调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对患者、行业、社会的重要意义。

4注重学科渗透

在任一药学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中,都需要药学人员调动整体的药学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如上文所述,药理学与多门专业学科具有高度关联性,仅一个药理作用的形成,需要熟悉与人体相关的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需要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药物相互作用、剂型、用法用量等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事管理等学科知识,对药学人员综合专业素养要求极高。因此,在学校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强化多学科知识的渗透、融合,促进学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如青霉素,其来源于微生物,且有固定的抗菌谱,具有较大张力的β-内酰胺环易水解开环失效,故选择粉针剂,抗菌机制含有影响细胞壁通透性、细胞壁合成等生理、生化化学原理,常含有青霉素高聚合物杂质易引发过敏,为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卫生和药监部门制定了禁止青霉素滥用的相关药事管理规定。以单个药物为载体,串联相关学科知识,能加深学生对药物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

5加强科研素养的培育

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在工作若干年后,依然会具有职称晋升中科研业绩的需求。因此,在校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适量的科研活动,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如在教师科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遴选部分学生参与课题组,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教师根据自有课题成果、科研体会开展科研小讲座,将学科进展融入教学,[5]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设计药理学方向专业论文阅读、汇报、综述撰写等活动,培养学生论文撰写能力。突出的综合素质是药学专业学生面临行业发展和就业形势压力的核心竞争力。各专业学科教师必须分析学科特点,调查对应岗位需求,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兼顾学生职业发展所需,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美燕,李荣蓉,冯嘉树,等.药理学教学方法新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9):133-138.

[2]张小超,沈志强,陈鹏,等.互联网背景下药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7):15-17.

[3]邱铄.混合式教学在药理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6):87-88.

[4]姚继红,吕莉,高东雁,等.突出创新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药理学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医药导,2018(1):142-144.

药学导学论文范文8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医卫类高职院校药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是学习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安全管理等职业素养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且学习兴趣不浓厚,实验操作水平不高,特别是对一些实验程序较为复杂、难度大,且有一定的操作风险的实验,学生缺乏实验的信心;其次,实验课前学生进行图文和视频预习的效果没有保障,课堂“教师讲和学生做”的模式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实验模式辅助传统实验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方便地反复学习和虚拟操作实验流程,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减少因错误操作带来的高消耗、高风险问题。

1移动端仿真软件引入有机化学实验的实践

虚拟实验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高度仿真的虚拟场景,且具有可重复和共享的特点,近年来已在工程类[1-4]、大型仪器使用[5-7]、医药学[8-9]和化学[10-13]等实验教学和培训中有广泛应用,很多学校建立了虚拟仿真平台。相对于传统电脑端应用,移动端虚拟实验室降低了硬件投入和维护费用,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使其更易推广使用[14-15]。MLabs是大连理工大学研发设计的可移动端使用的虚拟实验软件[14],手机下载软件后,使用微信账号登录,只需要点击、输入和拖动等操作就可以完成虚拟实验,可操作性强,使用成本低;内容丰富,含有各类化学实验;界面清晰明了,主要分为工具栏和操作栏;简单易学,有利于学生尽快熟悉实验所需仪器,掌握实验进程。虚拟仿真实验主要在有机化学实验课前预习环节中使用[16],可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形成对实验过程的具体认识。然而,目前鲜有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的应用实例报道,仅有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张杰提出将虚拟实验室应引入有机化学教学的建议,用于辅助实验教学[17]。笔者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在本校药学及相关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引入了2个MLabs虚拟实验———简单有机搭建和乙酸异戊酯的制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操作水平。简单有机搭建设置在首个实验,包含了多种仪器的选择和蒸馏、回流、萃取、回流分水等实验装置的搭建,帮助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了解和熟悉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何搭建装置等;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实验设置在最后,该实验包含基础操作步骤较多,而且学生首次使用浓硫酸危险性相对较高,通过虚拟实验,学生能复习掌握基本操作、熟悉有机合成和提纯步骤、降低风险。

2虚实结合教学实例

2.1教学过程

以经典合成实验“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实验为例,教学实施方案见图1。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和学生任务,涵盖实验教学前、中、后等3个环节,按照“虚拟仿真-实操-虚拟仿真”的模式进行,在虚拟仿真中理解,在实际操作中熟练,在虚拟仿真反复训练中巩固。2.1.1实验课前———虚拟仿真实验前,教师先进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醇、酸的性质和酯化反应等理论,完成过蒸馏、萃取等操作,大部分学生具备本次实验的预习和实验操作的基础。然后,实验课前1周在学委群内教学课件和预习任务。任务一要求学生手写完成预习报告,内容为本次实验的具体步骤;任务二是完成手机虚拟实验考核;任务三是结合预习报告和虚拟实验思考并书面解答课件上的4个问题:(1)合成反应式怎样写?(2)分水器的作用是什么?(3)15%碳酸钠溶液和饱和氯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4)分液漏斗使用的注意事项有哪些?课前,学生书写预习报告,进行虚拟实验预习。打开MLabsAPP练习模式界面(图2(a)),点击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实验项目,列出了具体的反应步骤(图2(b)),分为4步:量取反应物、搭建回流分水装置(图2(c))、分离混合物(图2(d))和蒸馏(图2(e))。进入虚拟实验场景,通过提示逐步点击进行操作,所有步骤和细节高度仿真,通过点击药品和量筒实现取样和加样;依次点击各仪器放到出现的橙色线条位置,则表示该仪器搭建好,按提示操作开关冷凝水、分水器、用锥形瓶收集馏分、开关热源、拆除装置等;萃取时注意分层后放液的界面;搭建蒸馏装置、收集138~143℃馏分、拆除装置、称产品重量等,操作时长约10min。练习模式操作完成后,学生基本掌握虚拟环境下的操作过程,再进行虚拟考试。最后完成预习任务三的4个问题。2.1.2实验课中———实际操作课堂的前15min,教师检查并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90%的学生完成任务一预习报告书写,75%的学生完成任务二问题回答,所有学生完成了任务三虚拟实验考试,得分都在90分以上。然后,请学生回答任务二中的问题,教师进行补充。(1)合成反应的方程式为:CH3COOH+(CH3)2CHCH2CH2OH浓硫酸138~幑帯帯帯帯幐143℃CH3COOCH2CH2CH(CH3)2+H2(2)分水器的作用为将反应生成的水层与蒸馏出的有机层分离,使有机层回到反应器中,且除去生成的水,起到纯化产物和提高反应收率的作用。(3)15%碳酸钠溶液用于去除产物中的酸,饱和氯化钠溶液分离水相和有机相并防止乳化。(4)分液漏斗使用的注意事项有:用前检漏,装液时要关活塞,振荡液体后要放气,放液时要打开上方塞子,当下层液体流尽时,立即关闭旋塞,再从漏斗上口倾倒上层液体。最后,教师简要讲述实验步骤并演示分水器的使用,强调操作的难点和浓硫酸的取用等注意事项。教师讲授完成后,学生分组(2人/组)进行实验操作,步骤与虚拟实验一致,见表1,其中步骤二乙酸异戊酯的合成是关键步骤,图3左为虚拟实验装置,右为实际搭建装置。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查每个实验小组实验情况,参照表1中的评价标准进行过程评价,发现有不合格之处进行指正并评分,记录在实验登记表的实验过程一栏。实验操作完成后,教师对学生实验预习和操作进行小结:实验预习部分,所有学生完成了虚拟实验考试,得分在90分以上,学习积极性很高,只有少数学生没有写问题思考;操作部分,所有学生都完成,扣分点主要在分水器使用时水面上升未及时放液、蒸馏装置搭建不整齐或接口松动、萃取放液时不打开塞子或没有控制好液面等。最终实际产率偏低,在30%~60%之间。2.1.3实验课后———虚拟仿真课后,学生书写实验报告,主要内容为实验装置图、产率、注意事项和思考题,利用虚拟实验进行巩固。教师对学生本次实验进行评价,并进行教学反思。

2.2学习评价和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评价,其中虚拟实验考试得分、问题思考、预习报告共占30分,实际操作过程占60分,实验报告占10分。预习得分在22~30分;实验操作得分在46~58,平均为53.6分,比未经过虚拟实验预习的班级高4分,学生参与度更高;实验报告扣分点主要因反应装置图绘制潦草,得分在7~10分(登记为百分制,70~100分),最终成绩分布在75~98分。“虚拟仿真-实操-虚拟仿真”教学过程并不是“虚和实”简单的相加,而是相辅相成,虚拟实验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实际操作过程更顺畅、错误少,可作为学生实验考核前的复习资料;而实际操作需要学生体验、观察,如感受仪器衔接的力度、装置的美观度、冷凝水的大小,观察记录分水器的液面并及时调节以及观察圆底烧瓶内的反应现象等,可切实提高学生的统筹协作、观察和动手能力。总之,学生通过虚拟场景外部刺激和实际实验中的观察、体会等活动结合,完成了知识内化和技能强化,虚实结合教学实验开展顺利。但要注意虚拟实验需要的时间短、学生发现不了实际操作的难点、体会不到实验的失败,在后续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实际训练,教师要提出实际问题,比如本实验中怎样提高产率?引导学生从仪器改进、反应物比例优化、催化剂使用等方面提出方案。

3教学效果和评价

3.1实验考查结果

学期末对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进行随机选人考查,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训练的学生为实验组,反之为对照组,每组为24人,考查结果见表2。如表2所示,实验组药学1班的实际操作考查合格率明显较高,特别是在搭建装置、萃取等操作性较强的步骤差异更明显。利用Excel方差分析对2组数据进行处理,组间对比,p=0.006967,<0.05,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经过虚拟仿真实验训练,更熟悉操作步骤和细节,操作更规范。

3.2学生主观感受调查

在实验教学结束后用问卷星对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收到384位学生的反馈,结果见表3。从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97%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手机APP版仿真教学基本掌握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提高了实验兴趣,对实际的动手操作有帮助。

4小结

移动实验仿真虚拟软件解决了电脑端设备资源投入量大、学习地点受限等难题,让课程资源惠及到更多的学生。实验教学虚实结合,学生能在课前进行虚拟实验操作,减少了实验时间,同时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但要注意,学生在手机屏幕上进行简单的操作,无法真正体验实验的细节操作和难度,必须将虚拟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结合,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要点的理解和掌握,再通过传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和协作能力,才能达到职业院校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作者:张青芳 单位:长沙卫生职业学院药学院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篇2

1开展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1.1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操作,为接下来学习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奠定基础。药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课程,还要学习大量医学课程,所以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重专业教育、轻思政教育的现象。为了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药学人才,必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1.2安全管理的需要

药学专业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有大量机会接触和使用各种有机试剂。这些试剂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且有可能易燃易爆,加之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身防护意识普遍较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关注试剂的管理,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从物的安全状态和人的安全行为两方面消除安全隐患[2]。

2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2.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

天然产物是有机化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领域,而我国创造的中药学对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朝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365种重要药物,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物典籍[3]。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30年编写的《本草纲目》,载药一千八百余种,记载了一万一千多个医方,是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4]。尽管新药的研究开发方法不断创新,但天然产物仍然是新化学实体药物的重要来源[5]。如《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都记载将砒霜用于治疗顽固病。而现代,经我国科学家张亭栋、陈竺等的研究、推广,砒霜已被广泛用于白血病、肝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通过介绍这些远远早于西方的中国古代文明使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和前辈在有机化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有机化学有非常多的人名反应,在介绍醛酮还原反应时涉及到的“黄鸣龙还原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由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反应。Wolff-Kishner反应原本需要在高压条件下用封管、金属钠以及昂贵的无水肼,反应条件苛刻且易引起副反应。我国化学家黄鸣龙的改进使反应可以在常压条件下进行,不需要封管且反应时间短,更适合于工业生产[6]。随着我国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研发活动投入持续增加,在有机化学新反应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四川大学的冯小明教授,以手性络合物催化剂实现了首例催化不对称Roskamp反应,被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这是首个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所做的工作被冠以中国人名的反应[7]。还有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马大为教授,针对Ullmann反应条件苛刻和普适性差的问题,发展了氨基酸配体[8],该反应已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类似的人名反应还有俞飚教授的糖苷化反应[9]、史一安教授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10]等。通过介绍这些与中国人有关的反应,激发学生的爱国自豪感和振兴国家的使命感。在讲授醚类化合物时,可以由屠呦呦教授采用低温乙醚冷浸方法成功提取青蒿素,引入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1]。引导学生学习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刻苦研究的科学精神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坚定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决心。

2.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讲解立体化学这一章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个药物———反应停,让学生理解低质量的药品可能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12]。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的药理研究表明,反应停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肿瘤的营养供给,进而达到抑制肿瘤增殖或转移的目的[13]。通过这一具体事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恪守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教导学生要辩证地看待事物,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讲解含氮化合物章节时,可将“三聚氰胺”毒奶粉和管制类毒麻药品引入课堂。三聚氰胺因其结构中含有较多的氮原子,被不良商家添加到奶粉里,用来提高氮含量以显示蛋白质含量高。食用了毒奶粉的婴幼儿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甚至失去了生命。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个别学生受一些“美剧”情节的影响,对吗啡、甲基苯丙胺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很好奇。教师可利用专业知识向学生介绍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严重危害,号召他们坚决抵制毒品诱惑、远离毒品。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有机化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机化学生产的材料、肥料和农药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这些产品不加以合理利用,就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14]。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这些产品的人,由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5]。在讲授有机合成设计时,可以由复杂天然产物紫杉醇的全合成,介绍科学家放弃在海外的高薪待遇,回国投身祖国建设的事迹。杨震老师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完成了新型抗癌药紫杉醇的首次人工全合成[16],这项研究成果轰动了全世界。在祖国需要他时,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效力,完成了五味子家族重要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祖国的有机化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17]。以此教育学生不为金钱物质所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所学知识用于祖国的建设。

2.3传播绿色化学的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在讲授时,可详细分析两种方法的特点、利弊,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在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讲授烯烃的聚合反应生成塑料时,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塑料在工业、农业、国防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向学生介绍一次性餐具、包装袋等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号召学生积极贯彻落实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做好垃圾分类,减少环境污染。在讲授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绿色化学”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科研成果。如传统的格氏反应只能在乙醚或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中进行。著名华人化学家李朝军教授开创性地发展了水相中的格氏反应,为该反应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18]。这些绿色化学新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3结语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案例,值得深入挖掘和剖析。找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引导,就能发挥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霍然 伊力亚尔·阿不都克里木 康贵峰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

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篇3

1“课程思政”指导下的教学改革

1.1提高教学质量,树立“课程思政”

教学观“课程思政”工作重点是建设,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思政要素挖掘是前提,制度建设是保证[5]。教师不仅是党和国家育人的实施者,也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不仅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能力密切相关,而且与教师的道德责任感密切相关。授教者先行,首先,要以“课程思政”为基准,提高综合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深入思考有机化学教材德育要素中“德育”的内涵和实施措施。最后,要正确认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深入挖掘德育元素的前提;熟练的教学技巧有助于掌控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精神实质,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完美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

1.2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思维。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要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渗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全方位覆盖[6]。有机化学课程包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想政治因素,如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基础研究方法、结构与性质、生产与应用等,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3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索

好的教学内容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传授[7]。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思政治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提问、讨论、合作,学生可以主动学习、探索、发现和接受新知识,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润物无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教学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思想素质的形成,使“课程思政”贴近生活、生动形象。有机化学知识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对其他课程要弱一些,学生学习时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内容。面对这些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运用微信、慕课、学习通、QQ群等现代传播手段,结合讨论法、案例法、项目法、自主学习法、问题引导法等教学方法,将抽象化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创造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课程思政”源自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这就是“从学生中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需到学生中去检验,这又是“到学生中去”。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对“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不断对“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思政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重新设计“课程思政”,修改、补充思政元素,进行新的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从而不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4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为了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识与价值导向的并行教学,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改革。采用有机反应主导整个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突出有机反应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后认识到有机反应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有机反应的类型。多种化合物参与同一反应类型,在多种反应机理之间跳跃,这对学生复习很有帮助。此外,通过调整某些章节的顺序,我们将类似反相对集中在一个大主题下。例如,在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教学中,我们在不同层次上解释羰基反应α-碳的性质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有机反应的类型。在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引领下,我们在相关章节适时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运转核糖核酸、青蒿素等我国科研工作者发表的全合成工作中选取了与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实例中,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们团队的合作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科研的首创精神。此外,我们还从近年发表的经典全合成工作中选取了与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实例中,使有机反应的教学落实到今天的科研工作中,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有机反应在今天的科研中被改进到什么程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有机化学之初就受到从复杂分子结构中寻找反应点的训练,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基础课与当前有机化学科研工作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这些改革可加深学生对专业具体知识理解,强化学生对国内科学研究的认同;提高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和为国贡献的信念。

1.5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有机化学考核由平时出勤、作业和期末考试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占60%~70%。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研读教材和做练习,消化、吸收、巩固和提高知识;而且,他们经常缺课。有机化学知识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弱于其他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记住大量的知识。通常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依靠期末考试前的填鸭式学习,顶多只能以低分通过,即使是大面积的不及格也是不可避免的。考试结束,屈指可数、“临时掌握”的知识悉数归还老师,根本谈不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更别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唯有滋长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这绝不是一种严谨、扎实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如果染上这种坏习惯,将终身受苦,这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此外,期末考试后诊断教学问题为时已晚。这种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监督的教学评价方法,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我们已经从单一的、结果导向的评价转变为多样化、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首先,我们在平时的评价中增加专题讲座和小论文的成绩,使学生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科学和社会问题,树立远大志向和理想,从而提高课堂集中度,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收获,课后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在考试成绩中清晰地体现出来,从而能清晰地体现课堂教学效果。其次,增加了学生平时课后网络学习次数统计、学习论文、章节小测等过程评估。最后,适当降低考试难度,调整考核比例,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考勤作业占10%、过程性考核占30%、课程论文占10%,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2.1“课程思政”德育预期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课程思政”源于学生的成长需要,“课程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只能在学生中进行检验。为此,我们对2020级海洋药学、生物制药、中药学、药学等专业近30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课程思政与有机化学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显著的德育功能。

2.2专业课程“课程思政”预期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通过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学生可以将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内化为学习动力,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不懈奋斗,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提高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为此,我们以有机化学期末考核结果作为分析评价指标,对2020级海洋药学、中药学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分析评价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我们采用的分析评价指标,期末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考勤作业×10%+过程性考核×30%+课程论文×10%。两个平行班级采用相同的教材、教学进度、试卷、评分标准。从表3可以看出,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中优秀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没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学习成绩与学习动机呈显著正相关。“我要学”和“要我学”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明显不同。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内部动力充足,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其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班级不及格人数显著减少,从40%索英文文献,找到了关于合成对乙酰氨基酚的3种不同方法(图2)。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和相互协作,最终也分析出了文献报道中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其中路线a的缺点在于浓硫酸会使催化剂失活;路线b的缺点在于酰化温度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路线c将对羟基苯乙酮肟化后经Beckmann重排得到产物,污染小,收率高,因此在实验课上选择路线c来制备对乙酰氨基酚[6]。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也提高了学生查阅和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降至7%。结果可能有一定偶然性,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跟踪。此外,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与没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相比,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班级报名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人数数有了很大的提高。寒暑假留校参加教师科研实验的学生人数也大大增加。这些都是实施有机化学“课程思政”的积极教学效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