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传播对策探析

中医药文化传播对策探析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有利于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了顺应时展,本文在系统分析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基础上,提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建议:因地制宜融入中医药文化;突破语言障碍,打造中医药文化交流新表述;规范道地药材管理,从源头把握中医药疗效;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借助新媒体作为传播平台,增加英语交流模式。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任重道远,新媒体作为科技时代的趋势。中医药文化交流需迎合发展,寻找新媒体国际传播的突破口,传播养生、治未病等特色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大放异彩。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语言;新媒体;人才

1中医药文化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的三个层面,笔者将她概括为“心”“手”“脸”三个层面。对于中医药文化,“心”的层面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手”的层面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制度、行为和管理,“脸”的层面文化就是中医医药文化形象和品牌[1]。中医药文化作为古代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保持健康、延续生命的理论结晶,是炎黄子孙展现智慧的经验印迹。

2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

2.1时代的必然要求以及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放眼世界,现在中医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它很可能为世界生命科学和医疗卫生的突破作出重大的贡献。”“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学是中国对世界的大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来为发展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造福各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文化以中医药为载体,让更多的国家认识了中国,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独特法宝。2016年是既中医药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一年,也是中医药学者为之振奋的一年。新世纪首次卫生健康大会上强调中西医发展并重,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摆在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为中医药的事业发展明确了方向[2]。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此法律作为我国首部为振兴与发展传统中医药而制定的国家法律[3],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医药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向和扶持政策,中医药法针对中医药自身的特点,改革完善了中医医师、诊所和中药等管理制度,保留了中医药得天独厚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中医药法对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了针对性的规定,严厉打击中医药违法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和中药质量[4]。中医药法的通过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5]。

2.2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国传统医药由于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独特的优势,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中医药仍在我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不断向国际彰显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科学的代表,中国作为唯一幸存的文明古国,也将中医药文化很好的继承和流传下来,并在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成为中国一张闪耀的名片。它在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始终担负着保卫健康的责任,为华夏儿女繁衍生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中医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达到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美好局面,对人类健康事业和构建世界新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3中医拥有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并拥有众多优势病种。中医拥有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并拥有众多优势病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持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制订了风温肺热病(重症肺炎)等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6],涉及的95个中医优势病种,其中包括风温肺热病(重症肺炎)登革热、颤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亨特综合征、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等。中医临床整体调节与治疗大体分为内治与外治疗法,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其中最常见的药物疗法包括中医方剂。中医方剂以“君、臣、佐、使”为组方原则,根据人体疾病的多个因素,集合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多位点,高定位,精准适应人体特异性和病变复杂性的特点。非药物疗法以针灸、推拿为主,在国际中已享有盛誉的是针灸疗法,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流行。针灸通过针尖对经络腧穴进行刺激,调畅气血,疗效显著,适用广泛。目前,全世界健康产业欣欣向荣,中医药文化优势养生保健理论以及各式特色中医疗法,将为全球健康养生趋势助力,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活质量与健康素质。

2.4中医药文化在海外接受程度越来越来高。中医在“治未病”中所包含的防病于未然、既病防其传变以及预防疾病的复发的观点对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阻止慢性疾病的恶化及危急重症后期的调理和预后方面有其独特的疗效。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人们开始利用药食同源、运动健身、心理疏导等中医养生观念来改变生活方式,而这样的养生观念也是被现代医学模式所证实和认可的。张伯礼表示现在海外对中医药接受度在提高,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国家,一些欧洲国家也在逐步接受。有的中药已获2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批文或销售许可,他们研究的宣肺败毒颗粒和美国南加州大学合作,已经申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临床批准,正推进临床研究。宣肺败毒机理也在与德国、英国等国科研机构合作研究[7]。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以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形式得到认可[8]。

2.5贯彻执行“一带一路”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自“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以来,中医药发展对外开放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经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加快中医药国际进程,要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9]。2018年,我国新签署了40个多双边卫生合作协议,此外还积极构建区域卫生合作机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10]。中医药服务正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疗体系,成为沿线国家共享共建的卫生资源。近年来,中医药逐渐融入现代医药体系,其价值正在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认可,与沿线国家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日益密切[11]。

3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内容

(1)传播以藏象理论为核心,精气血津液神学说为基础的中医基础理论,从中医角度全面系统阐述中医世界中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在传播中医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重点传播“大医精诚,医乃仁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介绍中医基础理论时,可根据其中包括的各个学说分块阐述,让国际友人领略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2)传播中医的特色疗法的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6,涉及的95个中医优势病种,其中包括风温肺热病(重症肺炎)登革热、颤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亨特综合征、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等。(3)中医外治作为特色的中医药学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因其历史悠久,有包括针灸、按摩、针刀、膏药、足疗、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治疗方法,治疗范围也及其广泛,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科。看似与内治法治疗手段有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外治法突出“中医外治”,疗效独特、迅速见效,优势于不肯、不能服药之人,尤其是危重病症极为突出。中医外治有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两大类,可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治疗。为给西医手术外治拓宽思路,增加手段,所以可以重点传播中医药非药物外治法,为中西结合发展打开新局面。(4)中医养生理念与治未病思想是极具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内容。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四时,阴阳,五行等发展规律,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防复发,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缓解病痛的效果。食疗养生、中药养生、经络养生,作为中医养生的三个主要方面,已悄然得到海外重视,特别是经络养生,经络联系着脏腑与体表,只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经络便能正常地发挥调畅气血、联系上下的作用,从而达到平衡阴阳、内外通调的效果。针灸作为调节经络功能的重要手段,具有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显著疗效,所以可以根据海外实际情况,迎合市场,传播中医针灸经络养生观念。同样的,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改变,全球的疾病谱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就发生巨大的改变,对于这次世界性肺炎的大流行,也正是在告示着人类的健康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将中医养生理念与治未病思想作为中医传播的重要节点,向国际传播超前的健康观念,引领全球健康生活。人人增强体质,人人关注健康,以不变应万变,让全球人民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有足够的力量去抵抗,将大大提高全球人民的生命质量。

4中医药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

4.1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不能被传统医学所接受。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是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作为基础学科[12],通过病史询问、全面查体,并借助相关辅助检查对疾病做出诊断。而中医学则以藏象学说、经络腧穴学作为基础学科,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并以“望、闻、问、切”作为诊断手法10,注重部分与整体的联系,通过整体观调动气血阴阳治疗疾病。从治疗方面上来说,西医治疗疾病所采用的西药是有明确的适应症。而中医在用药方面没有明确的适应症,会根据病人症状、体质的不同以及年龄、季节、地域等差异而进行方药及剂量的加减。临床上同一疾病的患者用药会有所不同,而患不同疾病的患者可能会采用相同的药方,其本质区别就是疾病证型的不同,这也是西医学所不能理解的。

4.2缺乏专业的中医药翻译人才与师资。目前,我国中医典籍的翻译仍处在初级阶段,缺乏优秀的中医专著译本。中医典籍中文字的记载,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存在的,加之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要将中医药文化翻译成英文会存在一些困难。中医理论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在西方医学知识体系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往往翻译的内容不能将原文的精髓给表现出来。据统计,开设中医药专业的院校是64所,而开设临床医学院校高达188所,培养的中医人才总数偏少。而且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需要的不仅仅是中医药人才,而是兼具外语交流,文化适应能力于一身的高端人才,能达到这些要求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这些都影响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4.3中药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治疗效果。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前提是国际对于中医疗效的认可,中药质量的好坏影响着中医的疗效,所以在传播中医药文化过程中,应首选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数千年来被中医临床实践所验证,质量上乘,如东北的人参,宁夏的枸杞等。道地药材受地域限制,产量少,价格高,有药材商以次充好,选择品质相对较差而价格便宜的非道地药材替代,虽然也具有药效,但是治疗效果会差强人意。但因为价格原因,消费者越追捧不道地的药材,越导致真正的道地药材栽培越少,道地药材的身价也将继续飙升,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如今市面上中药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中医疗效不稳定,原本西方国家就更加相信流程化,配方化的西药,若是中医疗效不能很好的展现,这将使中医药文化的传播缺少信服度,必将影响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4.4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方式单一,影响范围狭小。外国人了解中医,大部分是通过孔子学院的文化交流,举办中医座谈会的方式。虽然孔子学院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仍具有局限性。孔子学院的设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人们需要来到这个特定的场所,才能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局限了中医药文化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现在即使孔子学院设立的数量可观,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范围与影响力仍远远不够,国际上讨伐与误解中医药的声音屡见不鲜,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医仍持怀疑的态度。为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可持续发展,亟需寻找新的交流方式。在原有的基础的前提上,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搭建便捷化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媒介使中医药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5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对策分析

5.1因地制宜,结合生活日常,讲解中医药文化。西医治疗核心是疾病,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证,中医有异病同治,有同病异治,这是西医没办法理解的,反而恰恰表现了中西医文化的差异。面对不同文化体制下的医学差异,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需要的是尊重,尊重西方的思维方式,运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与中医药知识相结合,使外国人能生动浅显地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如:在国外的桑拿房门口的提示牌上写着桑拿不要超过10分钟,因为在中医学中,“汗为心之液”,联系着五脏中的心;汗,“阳加于阴也”,出汗过多,必然耗气伤阴,损伤心之阳气阴液,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这样就将“五脏”中的“心”与“五液”中的“汗”联系起来。中医学认为养生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保养阳气”,外国人喜欢喝冰水吃冷食,在中医学中,认为冰水、冷食会伤脾胃的阳气,而他们喝咖啡或者做甜点时经常加入的肉桂粉,做西餐时加入的肉豆蔻都具有很好的温阳作用,能很好的保护了人体的阳气。这样的讲解就相对比较容易接受。

5.2突破语言理解障碍,打造融通中外的中医药文化新表述。[13]爱德华·霍尔(1957)曾说过,每种文化的词汇都是用来表达集合的。中医基本术语词汇系统的设立就是中医药文化内涵的集合。在体现中医药文化时,各个中医基本词汇作为文化元素,在国际交流过程中,相比传统的中医语言,能让外国学者更容易理解,这将使中医基本词汇系统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目前中医术语的翻译和标准纷繁复杂,加强中医基本术语词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强中医典籍的翻译。在翻译人才培养上,可以在中医药院校增加中医英语方向、中医日语方向等专业;增加专业外语选修课的课时;增加高层次中医外语人才培养,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如增加中医外语硕士,博士的培养。这些举措不仅能培养出具备扎实中医药理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且能培养出具有外语教学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医药文化传播输送人才。除此之外,需根据我国国情,充分利用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万海外华人华侨的国际资源[14],尤其是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4000多万人的国际资源,为中医药文化向国际传播提供战略平台[15]。

5.3大力支持道地药材,从原材料上保证中医疗效。道地药材的问题由来已久,在首部中医药法中已关注到这点,将“道地药材”单列一条进行阐述,对中药材的栽培,采集,储存,深加工等都进行了具体的要求,而《中药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20)》为解决问题也计划制定120味中药材的国家标准。虽有国家政策加持,但面对“中药材栽培当菜中,收上来当药管”的局面,现在的当务之急,应形成跨部门合力一致,建立中药材流通溯源体系,扶持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完善道地中药材评价体系[16]。药材种的好,也需要炮制,这样才能成为货真价实的道地药材。目前中医药院校中,只有中药专业的学生系统学习中药炮制,建议增设多个专业学习中药炮制知识,壮大中药炮制队伍,使中药炮制后继有人。

5.4与新媒体文化相融合,增加“英语”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新媒体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开始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像报刊、电视等,大众只能在接受和不接受中做出选择,没有驾驭信息自由的权利,被动成为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新媒体的发展,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短板,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例如微信、抖音等,使用者不仅能主动决定所接受的信息内容,而且随时能发表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见闻、思想反馈给信息者与其他使用者。所以在依靠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者就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反馈适时调整所传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文化知识在传播中真正让大众认可,切实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广泛社会接受度。新媒体时代下,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可以直接通过APP、小视频、图片、微信公共号等方式获取更快捷、更准确的信息。中医药文化可以采用与新媒体文化相融合的方式来展开传播,与中医药翻译人才通力合作,建立“英语”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交流平台。借助新媒体发展的创新性、互动性的特点,增加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和有趣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随着互联网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多样化,也愈加便利。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利用音频、视频进行多维度展示。通过互联网建立权威的全英文式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平台,如网站、微信公众号、建立中医药数据库和语料库等,深度挖掘中医药典籍著作的丰富内涵,将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尽早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转向发展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多样化教学[15]。

6结语

中医药文化体现传承与复兴,为与时代趋势融合,我们需深究和探索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古代思想家智慧的结晶,为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应把握发展机遇,对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积极作出相应的对策。

作者:刘子宁 项馨 韩娟 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处 中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