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对策研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对策研究

摘要:

自媒体时代赋予了大众高度参与信息、传播与评论的权利,同时也存在散播不实消息造成人心恐慌的弊端。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弱化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影响学生社会认知能力、不利于学生“三观”的正确树立。消解负面影响的对策为:加强新媒体利用,使课堂教学与网络新闻热点有机结合,在主动思考中加强认知;加强校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是非对错”;加强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实践证明认知,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正确运用网络意识,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

自媒体;网络文化;高职学生

2004年7月,硅谷资深IT媒体人丹•吉尔默认为,自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新技术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交互式媒体报道方式,这种新报道形式的提供者不再是原来的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综合了不同层次、不同经历的共同思想成果,其传播方式也实现了由“点到面”向“点对点”的转变。谢因•波曼、克里斯•威理斯对自媒体(WeMedia)的定义是:“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1]简单的说,就是每一个个体都是自己的媒体,可以随时随地自己的所见所感所触所想。现今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以90后为主体,特点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偏高但文化基础水平偏低;张扬个性,标榜个性自由但集体协作能力偏差;获知信息渠道多但甄别信息真假能力低;具有冒险精神但承受打击和挫折能力差。在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关注点在哪里?直接或间接受网络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一、自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网络关注点及目的

(一)国内国际的新闻

自媒体时代,只要打开有网络的手机,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到最新发生的国内外前沿新闻。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世界反恐问题、世界金融危机,有关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等方面的国内外重要事件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表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及社会责任感。如日本屡次否认侵华事实、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某些国家企图分裂大陆和台湾、我国党建和反腐倡廉等问题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现出了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姿态。

(二)娱乐方面的新闻

90后是追奇猎怪、爱看热闹、时刻标榜自己的一代。所以明星花边新闻、名人轶闻趣事等都是他们首选关注点。此类新闻所传递出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日渐侵蚀着高职学生本应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追星有的也并非出自本意,只是自媒体时代下,周边的人都在谈论着某一明星的时候,作为个媒体存在怕自己成为他们身边的“哑巴”。过分的从众心理也驱使着一大批人主动或被动地去关注娱乐新闻。

(三)关乎自身的新闻

所谓“关乎自身”,从新闻的特性来讲,指的是新闻的接近性,是指读者会对与自身相关的新闻给予更多的关注,一般包括地理接近、心理接近、利益接近、经历接近等方面。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满的情绪,但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能隐匿其真实身份,这种高度隐蔽性可以使人们在网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甚至通过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堂而皇之地实现生活中难以实现甚至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种种欲望。[2]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过分的网络依赖弱化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媒体。调查发现,学生因为对有的课程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上课的教师,特别是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课堂上的时间大多都交给了手机,有些教师抱着“我仅仅是来上课”的态度加剧了大学生课堂手机化的现象。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几乎人手一部智能化的手机。高职学生本身的文化水平程度偏低,在这种自媒体高速发展的年代,有的学生会把更多的问题交给“度娘”(百度)。平时作业敲敲键盘就会出现N种答案,不需要去思考。这种情况会导致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摆弄手机看新闻、聊天,考试中也逐渐会出现手机作弊的情况。

(二)影响学生社会认知能力

自媒体时代没有真正到来的时候,学生接受到的新闻大多是正规新闻媒体渠道而来,新闻真实性传播有一定地保障。而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的技术要求和“准入”要求都在降低,人们都在享受着这种自由主动地话语权,但也存在着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现象。如“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发端于一个论坛的网帖。2月6日晚,网友“想说又说不出口”发帖称,自己是正宗上海人,今年春节假期在男友的要求下和他一起去江西老家过年,但到男友家吃第一顿晚饭时,却萌生了退意,决定分手回家。2月10日,网友“风的世界伊不懂”以“上海女子男友”的身份发声明,希望网友不要苛责“上海女子”。网帖一出,一下子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各大微博、微信公众号纷纷转发。有人挺“上海女”,也有人挺“江西男”,各方激烈讨论。喧哗了一段时间,2月21日,被证实是一个假新闻,对于社会认知可塑性极强的高职学生来说,在这些信息的长期辐射下,耳濡目染中,思想必然受到侵蚀,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改变其尚未稳定成型的科学价值观。[3]

(三)过多娱乐、负面新闻不利于学生“三观”树立

21世纪是一个宣扬正能量的时代,但是过多的医疗事故导致的医患矛盾、好心扶老人却遭污蔑、某某明星与某某人地下情曝光等的新闻大量充斥着高职学生的耳目。以2014年7月29日的新浪新闻为例,页面上四个“热点”视频分别是“飞行员降错跑道与空管对骂”“小伙寻特殊服务被围殴致死”“假警察霸占两姐妹骗财骗色”“90后夜抢尼姑庵殴打师太”。“新闻图片”一栏的图片新闻分别是“沈阳逃犯驾车挟2名人质被擒”“疯狂英语李阳少林寺皈依佛门”“清凉女仆为IT男送七夕福利”“16岁少女厕所产死婴扔下3楼”。当天的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等几乎均以显眼位置出现上述新闻。这些新闻过度强调新闻报道的故事性、情节性、煽情性和刺激性,让新闻进入到故事化、趣味化的娱乐化状态。大量的网上色情、网上暴力、网上等不良网络文化极易弱化青年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发道德认知冲突,导致价值迷惘和道德困惑。[4]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消解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课堂上加强新媒体利用,使教学与网络新闻热点有机结合,在主动思考中加强认知

自媒体时代,教师要与新媒体“争夺”学生的注意力,就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当前的网络新闻热点相结合,从学生的关注点出发,把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案例引进课本,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现实案例的融合显出生动性。如社会曾一度比较关注的柴静的“穹顶之下”关于中国雾霾的调查纪录片,一时引发了国内外的热点关注,不过几个小时的时间,网络上就出现了各种言论,除了雾霾本身言论之外,还有更多对柴静的人身攻击。对于这些网络热点新闻,教师可以及时地把案例搬到课堂上,从科学辩证的角度给学生讲解应该具有的立场,而不是让学生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当今时代,学生的学习从纸质化转向电子化,从黑板转向大屏幕,学习方式的改变预示教师教的方法也必须改变。教师要试着把书本搬上互联网,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来为教学服务。学生喜欢网上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喜欢网上互动。教师也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网站、QQ群、相关微信朋友圈来与学生进行互动,线上线下、真实与虚拟时空的随时交流互动。教师在网络上时刻用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人生经验,消除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冷漠和反感,用科学理论、具体数据解答大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启发大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反思,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3]

(二)加强校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是非对错”

校园的主流媒介不仅承担着及时宣传学校的相关信息,还肩负着营造一种积极、科学向上的舆论氛围,以及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校园舆论处于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地带,对师生精神生活、思想意识以及校园的安定、稳定、和谐等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自媒体时代所提供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让“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舆论形势成为一种常态。无论一个什么样的事件发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出现,面对这样一种形势,校园的主流媒介就要掌控着舆论的主动权,起到正确、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校园的主流媒介要做到舆论导向作用首先要时刻正面宣传学校党委的决策,让学生关心的学习层面问题、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构建方面的信息成为校园媒体主要宣传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师生进行舆论方面的引导。其次,积极通过创建新兴媒体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影响。据调查,80%以上的学生很少或极少关注学校网站上面的新闻,登录学校网站应用最多的是教务管理系统,主要是看考试的通知、成绩的查询、选课以及课表的查看等,很少关注学校其他方面的信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体接受新的信息和表达自己的诉求。那么,校园的主流媒体也要向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拓展,通过新媒体的形式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建立新媒体社团,组成新媒体学生队伍,发挥优秀学生干部的作用。再次,通过传统和新兴媒体的联合平台积极宣传学校的先进人物事迹,通过一个个具体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来宣扬正能量,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三)加强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实践证明认知,树立正确的“三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普及化,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更加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属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社会实践给他们带来的是更快地让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丰富的社会阅历。学生对社会有了正确的认知,就不会盲目地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懂得利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走出大学的象牙塔,通过实践来塑造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三观”,用通过实践得到的经验和视角来审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而非遇到网络事件,只会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看法。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培养卫生健康类服务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校园里有“孝心助老”“爱撒无声言语康复”等志愿者服务队,他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需要帮助的人家里进行结对的长期志愿服务,并通过新媒体时刻发送志愿服务的现场和感受,给身边的同学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不会纠结在老人倒地“扶与不扶”的问题上。

(四)培养正确运用网络的意识,提高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了三个主要的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评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5]19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及亚洲部分地区渐兴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目前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大众媒介的快速发展,每天不同渠道海量、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充斥着社会大众的耳目,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去阻止人们尤其是正处于各种价值观塑造期的学生接触信息,堵的方式是不可能奏效,就只有通过培训提升内在的素质来减弱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要不断提升其媒介素养。对于大多没有新闻传播专业的高职院校来说,师资和相关教材上资源相对弱一些,但学校层面首先可以通过提高其道德、伦理和法律意识等系列基础教育课程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明白传播不实信息会带来的道德批判和法律责任,从侧面提升媒介素养。其次,教师层面特别是负责关注学生思想心理动态的辅导员,要时刻关注沉迷网络、不能正确运用网络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心里疏导和教育,建立个别教育档案,实时追踪对网络的依赖和迷恋的情况。最后,学生层面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也可用反面教育的案例,如长期沉迷网络造成的学业、健康、家庭等方面的伤害来进行警示教育。康德认为:“如果没有道德观念的发展,对于有修养准备的人是崇高的东西,对于无教养的人却是可怕的。”[6]381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才能将媒介及媒介信息真正为我所用。

作者:杨燕丽 单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党 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谢因•波曼,克里斯•威理斯.自媒体的定义[EB/OL].[2016-04-11].

[2]王孟图.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建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128-129.

[3]巴玉玺.网络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182-184.

[4]高元恒,吕明.网络文化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影响及有效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98-199.

[5]段京肃,杜骏飞.媒介素养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