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探究

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探究

【摘要】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要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团结群众合力唱响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主基调,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本文就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强国;文化自信

一、群众文化自信的含义与内容

(一)文化自信的基本含义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念。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是教育人民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感,并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自觉通过文化自信,不断努力实现文化自觉和实现文化自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的实现提供足够的精神智慧和文化软实力支持。

(二)群众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各大主流媒体、网络、卫视为载体,以《朗读者》《中国文艺》《中华诗词大会》等优秀节目为引领,让中华优秀文化以鲜活的形象与现代社会生活融合发展创新,激发人民群众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热情,指引人民群众科学生活、健康社会、幸福生活、快乐生活。2.继承中国革命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国革命文化意义重大,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起这个重任。中国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家园。中国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坚守并弘扬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逐步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智慧源泉。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弘扬革命文化,在国内主要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培育新人,对国外主要是正确地介绍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世界和平贡献中国力量,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中国活力。最近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以直观生动的形象阐释了抗美援朝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良好的反响。群众文化服务部门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代表中国革命文化的现有优秀文艺精品的价值,做好人民群众文化自信宣传教育工作。3.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置于核心位置,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努力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艺作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精品健康精神食粮的需求,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让文化自信的力量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热情。这几年央视推出《中国工匠》《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警察》等节目,对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群众文化自信教育的好教材。特别是电影《夺冠》的热映把代表新时代风貌的女排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吹响了时代强音。4.构建积极进取的家庭文化。发挥群众文化教育功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核心,以民族复兴、国家崛起中国梦的实现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奋斗目标,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家庭文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也要尽到第一任老师的责任,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学习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积极进取的家庭文化打造家庭成员积极进取的现代化建设精神。积极鼓励电视剧、文学、文艺、音乐、美术、电影等文化行业能够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地反映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文化风貌的好作品,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好教材。

二、加强群众文化自信教育的意义

(一)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夯实基础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和呈现形式,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利于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利于宣传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绝对主导地位,促进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紧紧团结在一起,发挥凝聚全国之力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的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入互联网时代,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促进国际国内大变局大变革之际,群众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引导教育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增强和巩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二)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作出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之美的同时,更加重视文化自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人文之美[2]。文化自信具有凝聚民心和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的重要功能,也是衡量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尺,既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又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足够的精神动力。因此,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大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行科教兴村战略,加大对乡村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

(三)为中国梦实现提供文化软实力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理想[3]。中国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民族之梦,经过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让中华优秀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互交融喷发更加璀璨的文明之光,促进国家伟大崛起,民族伟大复兴;二是人民之梦,在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基本民生保障的基础上,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气神更加旺盛;三是核心之梦,努力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让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争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核心之梦,因为国家强大是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群众文化建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就是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发扬光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国梦”的号召力、集结力、驱动力,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每一个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努力奋斗的激情与热情。

三、加强群众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基层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

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努力加强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社区、乡村等基层社会主义文化主阵地建设,夯实文化阵地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完善基层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服务、宣传、教育、引导体系功能,加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的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打造具有社会主义文化、道德、思想、理想、信念和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公民。基层群众文化自信教育应该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国内国际的新情况、新特点、新挑战,科学判断精准施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和发挥主阵地功能,不改初心使命,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努力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二)壮大基层社会主义文化队伍

群众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重要资源的概念,大力培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才,努力壮大基层社会主义文化队伍自信。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人才培养计划,实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选用机制,建立轮岗交流实践、脱产学习深造等人才培养机制,帮助其不断丰富阅历、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努力打造一支懂管理、善工作、能创新的基层群众文化管理服务队伍。二是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长期全员培养。通过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全面提升现有人才,邀请名家名师讲课辅导培养高层次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全面提升各种人才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宣传、教育、管理、创作能力。

(三)繁荣基层社会主义文化创作

繁荣基层文化创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精神食粮的重要源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繁荣文化创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遵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规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创作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文化精品,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瑜,陈晓琪.“文化自信”观照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文化内涵及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9(01).

[2]金刚,万光侠.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J].理论学刊,2018(02).

[3]王海军,王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期刊,2018(06).

作者:靳银娟 单位:庄浪县南湖镇文化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