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在现代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

摄影在现代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

摘要:摄影作为一种既现代又古老的文化创作,从1839年发展至今,经历了银版、胶片,到现在的数字化时代,摄影不仅是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段,更是美的体现和创造。随着科技的发展,摄影设备已经是只有专业人员才能配备的了,寻常百姓就可以很快掌握一些摄影要领,人们对摄影的印象不再是摄影工作,而是将摄影应运到了现代群众文化活动中,摄影已经成了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摄影;现代群众;文化活动;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群众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在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过程中,不但能够促进人民群众的团结,而且对知识的普及方面也有很好的帮助。对人民群众的心理状况及精神状态也有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摄影艺术普及在人民群众中,可以有效强化群众的文化修养及个人素质。通过摄影对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拍摄、展示,让人民更加直观的感受生活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摄影在现代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性

摄影文化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提升群众的个人文化素养、艺术修养,还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在生活中中发现的一点一滴都可以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表达了人民群众心中的情感。照片的拍摄素材十分多元化,可以是生活中普通的生活场景、正在辛勤劳作的人们,也可以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们在拍摄照片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感带入进去,让人们对生活的产生热情的同时也引发了更深刻的思考。群众摄影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群众性及普及性,摄影艺术将瞬间的美好记录下来,让那一刻的时间成为永恒,让人深深地折服,通过照片感受更深的内涵,渲染人的情绪,这也让更多人爱上了摄影这一项活动。照片本身就具有知识传播及开阔视野的作用,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基层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要更加重视摄影艺术的推广。

二、摄影在现代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普及程度

1.普及审美角度

在以前的摄影艺术中,照片对人们来说更像是的一种身份象征,在参加工作活动或者重要活动的时候使用。但是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对照片的使用方式更加多种多样,照片中呈现着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在应用摄影艺术的时候,照片用图片的形式承载着信息,让人民群众能够通过照片达到欣赏和联想的目的。在欣赏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可以自由的就照片进行评价及交流,在无形中改变了群众的审美角度及高度,使得摄影这门艺术在广大群众中使用的门槛比较低,我们将摄影文化在广大群众中大量使用的条件下,照片不但能向人民群众来展示现实生活的真实面,而且可以让人民群众对照片内容进行想象,从而净化心灵,充分发挥照片的价值。

2.普及摄影器材

就当前而言,摄影是建立在专业技术之上的领域,我们必须要利用专业的摄影工具才可以达到所要呈现的摄影艺术效果,通过摄影器材的拍摄功能将摄影艺术的价值反映出来。在传统的摄影中,人们都是运用具有成像功能的工具来进行摄影,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物镜成像技术已经被数码成像技术取代了,现代的摄影工具比起以前具有简易性、便携性、好品质。而且,在数码成像技术飞速发展下,摄影艺术所运用的工具已经有了改革性的变化,人们不需要在摄影的时候带着非常多非常沉重的摄影器材,在数码摄影技术和通讯设备的融合下,具有拍照和摄像等功能的手机在广大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得打了很广泛的应用,让摄影与广大群众的生活更加贴近,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摄影方面的需求。

3.普及生活记录的习惯

把真实的生活进行记录是摄影艺术的最主要作用,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现实的生活进行一定的记录,所以说摄影艺术是反映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主要途径,它不但呈现了广大群众的成功与喜悦,而且表达了广大群众的悲伤与愤怒。我们在使用摄影这门艺术功能的时候,可以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变迁轨迹做一个详细的记录,让广大群众能够从另外一个角度感受生活,能够使他们更加正确的体会到生活的真实面目,从而强化了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悟,从而改善广大群众的对现实生活的心态。

三、摄影在现代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普及措施

1.我们要不断加强摄影艺术的技术指导

摄影艺术是一项专业性比较高的技术,摄影师必须有着很强硬的专业技能和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摄影的艺术效果,那么就就需要对摄影发展的专业摄影人士对人民群众的摄影现状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才能够让广大群众的摄影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和综合保障,然后可以通过合理的监督措施和考核不断加强广大群众在摄影方面的规范性,通过比较专业摄影师的培训和指导来提高摄影这门技术在群众文化方面的普及性,人民群众还可以通过参加摄影培训班或摄影作品的竞赛,让摄影艺术积极融入到生活中去,才能不断的提高摄影这门艺术在广大群众中的重大影响力,就目前而言,群众文化当中的一些摄影培训几乎都是官方的教学,比较刻板,完全没有站在广大群众的立场上对培训进行改革和创新,所以导致摄影文化的培训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2.我们要不断加强摄影实践教训与理论教学在给人民群众普及摄影这方面的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适合群众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群众对摄影艺术的关注和重视,要让群众体会到摄影艺术的难点和重点。第一,我们可以邀请比较专业的摄影师来进行培训,可以将摄影文化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推广,能够让许多的广大群众积极地参与到摄影这门艺术活动中,从而能够构建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化的群众文化。第二,教学的摄影师一定要具备足够的专业技巧和专业知识,足够了解摄影文化由物镜成像到数码成像的发展过程,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个人摄影素质,对群众摄影技术的提升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传统的物镜成像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不高,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控制传统摄影技术的时间,让学员了解传统摄影技术的原理与发展过程,有效的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的共同进行,能够让摄影艺术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效的提升,从而提升群众文化中摄影艺术的应用价值和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对摄影艺术的应用及普及。此外,科技的快速发展让摄影非常便利,手机上面的相机不断更新换代,像素已经从刚开始的几十万到现在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由于手机携带便利、体型小、重量轻,能够让人们在需要拍摄的时候直接行拍摄,所以我们可以不断的通过对手机摄影方面的培训,从而来提高摄影文化在人民群众中得普及性,而且现在手机上面有很多非常便捷的修图软件,比如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通过了这些配图软件它可以使照片达到一定的美观的效果,可以使照片的效果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期许,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去达到普及手机摄影艺术的目标。

3.要不断的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

在我们传统的摄影工作当中,对照片的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整个照片的处理的过程中不但要保证冲洗操作所需要的特殊的环境,而且我们还要不断掌握摄影中所要用到的焦距调节、采光调节等各项摄影技术。假如需要提高摄影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程度,我们就需要在进行摄影技术教学之前做好相应的教学工作的准备,例如购买摄影设备,搭建影棚及一些基础设施,来布置暗房等。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不断的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完整的信息化教学,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让摄影教学的人民群众中的接受度更高,在摄影艺术现场教学的时候,可以多利用多媒体,让学员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更直观的体验一些操作技巧,边教边学,这样教学效率就会有很显著的上升,对摄影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有很好的推动型。

四、摄影在现代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1.摄影推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

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摄影文化,可以让摄影文化更加深入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的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位及文化素质,在闲暇时候也可以通过摄影文化活动丰富日常的生活,对建设和谐文化有促进作用。摄影艺术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强的基础,群众在学习和掌握摄影技术的同时,把真实的生活作为素材,体现真实、淳朴的感情,让照片本身更具有内涵,通过感受照片中的情感,让群众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感受艺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让他们主动去发现艺术、感受艺术。

2.群众摄影使旅行文化沉淀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域都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这些名胜古迹都有一定的文化沉淀,通过摄影文化,可以发掘这些名胜古迹的文化魅力,有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如果想要进一步发现名胜古迹的特色,展现独特的魅力,就可以用过摄影技术,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意识到名胜古迹之美,促进其文化沉淀,通过照片体会自然风景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从而逐渐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水平,还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摄影作为有群众基础的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可以在摄影的学习及应用中感受生活,深层次认识生活,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将这些感受融入到照片中,使照片更具感染力与艺术性,让人民群众在接触和了解摄影艺术的过程中,感受到摄影文化的趣味性,主动加入这项活动中,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养成积极摄影的好习惯,让群众文化活动的落实与推广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安涤非.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谈摄影和群众文化的关系[J].剧作家,2017(5):151-151.

[2]高梦遥.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探讨[J].大众文艺,2017(20).

[3]莫晓萍.浅析摄影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作用[J].文艺生活旬刊,2013(4):258-258.

[4]由迪.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运用[J].明日风尚,2017(15):366-366.

[5]林颂.关于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J].中国民族博览,2018,153(9):73-74.

[6]魏晓兵.试论摄影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性[J].大众文艺,2015(14):22-23.

作者:陶颖 单位:山东烟台美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