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传统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二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推进了我国文化思想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文化和精神都是不变的核心,我国悠久的历史带来的是光彩熠熠的中国精神和传统文化。当鸦片战争爆发之时,国门在猝不及防之际被撞开,外来文化纷纷涌入中国,我们只能被迫接受和适应环境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改革。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精神为我们进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我们也尝试过不同的道路,但并没有取得成功。十月革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机会,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适合我们国家的道路。在中国的不断探索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既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又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理论体系,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深入发展而适时地进行现代化的转变。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有技术、制度体系等方面的进步,还包括意识层面的提升。一些国外学者在研究了现代化运动后得出结论,认为现代化的动力有两种,包括内源和外界推动。内源是文化主体所自发进行的而且是希望发生的改变,而在我国,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推动力并不是上述的内源因素,而是外界推动。这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古为今用,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以及融会贯通,其次是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实现观念与意识方面的现代化。在诸多的外来文化中,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其次,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风雨飘摇的中国亟待先进思想的指引,找到一条正确的救国之路。近代以来,我国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导致了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活力,难以与时俱进,同时代接轨,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的适时出现,为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这片特殊的土壤中生根、成长,走上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展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中国文化进行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中国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其中虽然不乏一些落后思想的存在,但是更多的是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因此,马克思主义对我国优秀传统思想的吸收和借鉴是势在必行的。反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一面,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互动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文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的路上总是充满坎坷。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历程,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过程,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十九世纪中叶之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将代表其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传到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段内,中国人民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思想变革,在见识了西方的坚船利炮之后,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带给中国人无尽的反思:为何我们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是什么导致了巨大的差距?对此,一些已经觉醒的中国人开始了深入思考,并试图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主动了解西方文化,并从中获得启迪。尽管有这些新变,但在这一阶段,人们依然没有完全从腐朽的社会制度中脱离出来。因此,即便中国人已经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文化,但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落后的现状。第二部分是辛亥革命之前的十年。在此期间,中国人虽然已经开始了对西方知识和文化的接受,但依然没有触及到社会的根本问题。因此,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结果。但这场失败的改革也唤醒了一部分中国人,终于有人开始明白,技术和知识理论的先进并不完全是西方列强得以胜出的核心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才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改革政治制度是最先被维新派提出来的,其后进行的辛亥革命,实质上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然而制度也不过是浮于外部的一个表象,到这个阶段为止,我们对西方的学习还是没有深入到实质。因此,这一阶段的变法或是革命,其结局都是不成功的。自辛亥革命至一九四九年之前,是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最艰难但收获最多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意识到,中国存在的本质问题并不在于制度或技术方面,而在于思想意识层面,也就是文化上的落后。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摆脱落后挨打局面的必要途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该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层面拓展。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相互融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并不局限于文化领域,而是遍布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之所在,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民族文化的改革和进化。与此相对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两者的来源不同,故而既有差异,又有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仅仅是相互促进,还包括二者之间通过互动交融,孕育出更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优秀成果。在我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初期,大量外来思想涌入中国,其中之一便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十分坎坷,经历了血泪教训。而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正是在于当时的人们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领会到位、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历史决定了资本主义不可能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意识到这一问题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诉求十分接近,因此相对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更加适用于中国。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能缺少中国化的加工,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和我国传统的先进理念进行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强的包容性,能够对外来文化进行合理吸收和灵活变通。当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其内在的创新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质的飞跃和发展。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不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作者:张前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①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论成果——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②许全兴:《〈实践论〉和〈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③胡志远、张辰琛:《现代性语境下的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导刊》,2013年第7期。

④曹泳鑫、吴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与构建范式——从“38命题”、后续阐述到当代化“链结”》,《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