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下的禅茶文化思考初探

文旅融合下的禅茶文化思考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搜集与实地调研,探寻南京禅茶文化意蕴,为禅茶文化在当代佛教名山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借鉴,树立南京古城的优雅形象。

关键词:文旅融合;禅茶;茶文化

南京佛教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包括名山、名茶、名泉、古迹、茶礼、茶诗、茶文等在内的系列禅茶文化遗产。“天下名山僧占多”,从地理环境角度看,南京山环水绕,又集两河三湖,适宜修建佛寺。江南第一座寺庙—建初寺,即由东吴大帝孙权于公元247年在南京建成。南京自孙吴建城至今,有三条主要山脉,一条是北部幕府山至狮子山,沿长江南岸向西延,有著名的军事要塞石头城;中部山脉由钟山延伸向西,经北极阁,继而深入城中心,西接鼓楼岗、五台山、清凉山等,直到“石头虎踞”的峭壁处,古代城墙、寺庙、山庄、园林等多依次而建;南部雨花台丘陵,青龙山、方山、牛首山至祖堂山一线,是古代游览胜地,佛寺亦多。山因寺胜,寺依山建,相得益彰。南京诸山,高度适宜,游者易至,往往一山多寺,甚至寺寺相连,最终形成了山中有寺、寺必有茶、寺中有泉、僧必善茗的地理文化格局,这种格局为南京禅茶传承发展提供了优渥条件。

一、南京禅茶文化遗产

(一)南京历史名茶

1.栖霞寺茶

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栖霞山原名摄山,因山上盛产野参、当归等中草药,有滋养摄生功效,故名摄山。六朝时葛玄、葛洪曾至山中采药。唐代鉴真法师曾专程来栖霞寺祈愿。除栖霞寺外、尚有栖霞寺舍利塔、千佛崖石窟等古建遗迹。《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志》记载,栖霞寺内舍利塔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栖霞寺则于清末毁于战火,如今寺庙为1919年重建。唐代陆羽曾专程到南京栖霞山饮茶品泉,皇甫冉作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明代李日华《六研斋二笔》卷二:“摄山栖霞寺有茶坪。茶生榛莽中,非经人剪植者。唐陆羽入山采之,皇甫冉作诗送之……”既是生于榛莽,无人种植管理,应为野茶。陈邦贤《栖霞新志》:“山中产茶不多,名女儿红,味甚淡。另《六合县志》载:“品茶者,从来鉴赏,必推虎丘第一,以其色白,香同婴儿肉,此真绝妙论也,次则屈指栖霞山,盖即虎丘所传匡庐之种而移植之者。”这几则材料说明栖霞寺茶坪初期产野茶,产量少,品质亦不高,寺僧常以此茶待客,清朝从虎丘引进茶种后,栖霞寺产茶品质仅次于虎丘。栖霞山现仍存唐人手书“试茶亭”“白乳泉”等历史遗迹。

2.钟山云雾茶

紫金山又称钟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初学记》卷八引《丹阳记》注:“蒋子文为秣陵尉,自言已将死,当为神,后为贼所杀,故吏忽见子文乘白马,如平生,孙权发使封子文而为都中侯,立庙钟山,因改为蒋山。”紫金山三峰相连形如巨龙,山、水、城浑然一体,集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佛教文化系列于一山,被誉为“中华城中人文第一山”。清人宋芬著《虫鸣漫录》云:“钟山之巅产茶,恒在云雾中,其境亦人迹罕至。……故每年所得甚少,极珍贵。”据说春日云雾朦胧时摘取,茶叶泡于盏内,自分三层,起云雾之状。日出雾散时再采,便无此奇观。清末民初张通之曾撰《白门食谱》:“山中产茶曰云雾。今不易得。闻昔人以此茶,取山中一勺泉之水,拾山上之松球,煮而食之,舌本生津,任何茶不能及也。”这几则材料说明钟山云雾茶以寺僧采之者为上乘,云雾茶佐以钟山泉水,滋味最佳。《首都志》载民国18年(1929年)曾在中山陵园区内开始经营茶圃,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曾采摘试制新茶数斤,据说其味、色均不逊龙井。今钟山尚有中山陵茶厂,专制钟山雨花茶,并结合景区花卉研制梅花红茶、桂花红茶等,但钟山云雾茶今已不闻。3.牛首山天阙茶牛首山双峰突起,东晋王导誉之曰“天阙”,唐改名“天阙山”,佛教牛头禅创于此。《金陵览古》曰:“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山周围有感应泉、兜率岩、文殊洞、辟支洞等佛教文化遗产。明初大臣胡广随皇帝游览牛首山后,作《从游诗》云:“晓从凤辇出龙关,偶筑牛首其跻扳。南唐古寺留碑在,西竺高僧振锡还。百丈崖龛过鸟雀,半空钟鼓隔人间。暂游已觉尘缘息,到此方知佛窟闲。”唐代陆羽《茶经•八之七》记载,茶在“江宁县生傲山”,周靖民先生考证傲山在南京江宁区西南。乾隆元年(1736年)《江南通志》卷八十六《食货志》载:“江宁天阙山茶,香色俱绝。城内清凉山茶,上元东乡摄山茶,味皆香甘。”同治十三年(1874年)《上江两县志》卷七载:“钟山、摄山、天阙俱产茶。”光绪戊申(1908年)《金陵物产风土志》又说:“牛首、栖霞二山皆产茶,生于山顶,以云雾名。寺僧采之以供贵客,非尽人所能得。”民国《首都志》载:“中华门外三十里有牛首山,又名天阔山,产茶,色香俱绝,名天阔茶。”与明人盛时泰《牛首山志》所记相符。阙山即今江宁牛首山。牛首山所产天阙茶在明清民国时期堪称佳品,茶香汤色俱绝。

(二)南京历史名水

1.永宁寺永宁泉

南京在明代尚有30多处泉水。明初,周晖与大书画家泰仲交携佳茗,遍访南京城外“泉之可烹者”,取其佳者24处汇成“金陵泉品”,包括鸡鸣寺鸡鸣泉、雨花台甘露泉、幕府山崇化寺梅花水、静海寺狮子泉、牛首山龙王泉、方山八卦泉、祁泽寺龙泉、栖霞山白乳泉等。这些名泉大多数都在寺院中。僧人采茶、制茶、饮茶,佐以清泉,以之礼佛、参禅、待客。南朝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常在高座寺设坛讲经,落花如雨,化作石子,遂称雨花台。明、清两代,“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雨花台在晋代建有永宁寺,寺中有永宁泉。南宋诗人陆游被任命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通判,路过建康游永宁寺,因永宁泉泉水清冽,色味俱绝,大加赞赏,称之为“二泉”,后称“江南第二泉”。泉有二孔,水出地面一米,清冽甘美,色味俱绝。明代赵谦为二泉题匾,旁有百年老店“二泉茶社”。原茶社建筑为木构,白蚁常年侵蚀,已成危房。随着雨花台风景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为彰显雨花茶的文化特色,2001年,雨花台风景区将二泉茶社翻修一新。

2.灵谷寺八功德水

八功德水由朱元璋引入钟山南麓灵谷寺内,“自有此山,即有此水。梁天监中始得名”。宋代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引《天圣记》云:“钟山之阳,有泉曰‘八功德’。”八功德即“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八蠲疴”(卷十九第二册),八功德水水质净澈甘冷,清香绵柔,泡茶极佳,“自梁以来,尝取给御府。寺僧云:‘饮之可以愈疾’”(卷十七第二册)。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史馆萧公始在井上建亭,并用石板8块立于泉眼成井。清代时,泉水因战乱而涸绝。《续金陵琐事》云:“今寺有池无水。”民国建谭延闿墓时,特在池边加石栏,池中镶龙头两只,一只出水,一只进水,并疏通泉流,池水终年不竭。八功德水之美备见史载,亦流传下许多咏赞的诗文。南京禅茶历经千年,历史名茶、名泉多已不传,但名山、禅寺、古迹、茶礼、茶诗、茶文尚多,深入挖掘南京禅茶文化系列遗产、整合文旅资源,对树立南京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推进文化旅游开发等均具有积极意义。

二、南京禅茶文化发展现状

(一)从复苏走向兴起

南京佛寺虽在历史上焚毁虽多,但遗迹仍不少,且秉承原址修建的原则,较少迁址,文化附加值极高。南京在历史上有“佛都”之誉。唐人撰《南史》云:“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清代《南朝寺考》载:“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乃有七百余寺。”南京佛寺在历代天灾人祸中焚毁较多,但目前遗存可考者亦不少。如六朝紫竹林禅寺、定林寺、幽栖寺、高座寺、凤游寺、达摩洞、栖霞寺、祈泽寺、弘觉寺、光宅寺、定山寺、永庆寺、梵天禅寺、云居寺、花山玉泉寺……隋唐宋元的惠济寺、半山寺、龙泉寺、天界寺、上国安寺、清凉寺、彰教寺……明清的灵谷寺、鸡鸣寺、大报恩寺、泰山寺、鹫峰寺、毗卢寺、金光禅寺、兜率寺等。21世纪初,南京在原址上重建了明成祖朱棣皇家寺庙大报恩寺,开始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佛都”城市形象。重建过程中发现了佛顶骨舍利,移奉于牛首山佛顶寺,使牛首山作为佛教名山的地位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南京禅茶文化从复苏走向兴盛。

(二)“禅茶一味”的真意

无论是在文献记载中,还是在现实中,南京本地都不盛产茶。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茶品》云:“金陵旧无茶树,惟摄山之栖霞寺、牛首山之弘觉寺、吉山之小庵,各有数十株,其主僧亦采而荐客。然炒法不如吴中,味多辛而辣,点之似椒汤,故不胜也。”可见南京自古便非茶叶盛产地。1999年,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与江苏省茶叶学会联合举办了为期两周的“中国古代茶文献与江苏名茶展”,介绍了江苏众多名茶,包括碧螺春、雨花茶、无锡毫茶、茅山青峰、金山翠芽、金坛雀舌、阳羡雪莲、南山寿眉、荆溪云片、二泉银毫、太湖翠竹、水西翠柏、绿扬春等15种,但没有一种产自南京。南京制茶厂联合南京禅院,尝试研制禅茶,如栖霞寺和紫金茶厂用“雨花茶”共同研制“佛都禅茶”,牛首山茶厂亦产仙阙茶,虽然寺僧也参与采茶,却始终没有形成热潮,也没有打响品牌。但南京禅茶文脉却历经千年而不断,既得益于寺依山建、山因寺胜的佛教文化,也得益于“禅茶一味”的真谛。南京禅茶所用之茶无论贵贱、不拘产地、不讲究固定程式。颇有《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小参一》所云“脱却情尘意想,放教身心,空劳劳地,于一切时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的禅心。这种没有区别心的态度,反而充满了禅意,也可见佛都千年文脉之影响。南京在茶文化上的开放性,也说明南京是一个包容度很高的城市。

(三)跨界、跨地域融合发展

南京禅茶由佛寺首倡,但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禅茶的喜爱和关注,禅院和社会公众有意识地寻找当代禅茶跨界、跨地域的融合发展路径。如牛首山禅院举办的“牛首烟岚禅茶迎春会”,邀请金陵刻经处部级非遗大师、第六代刻板传人马萌青,融合禅茶品饮、雕版刻绘佛像与经文,与民众共享禅悦。又如禅茶茶具开发,贴金荥经砂器即是南京金箔锻制技艺和荥经黑砂两大非遗项目跨地域、跨业界碰撞与交流的创新。荥经砂器出自四川荥经黑砂,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煅制则起源于佛教兴盛的六朝时期,专为佛像造像贴金而用。茶具以荥经黑砂器为胎,金箔金莲为饰,是一套“禅茶一味”的茶道器具,黑砂金莲花,充满禅意。这种跨界融合将南京金箔锻制工艺与栖霞山的禅宗、茶文融为一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催生了许多禅茶创意产业。

三、南京禅茶发展愿景

南京禅茶文化遗产丰厚,名山、名寺、古迹、茶器、茶礼、茶诗、茶文等共同构成融会贯通的审美体系。南京诸山,海拔均不高,在30~500米,南京佛寺依山而建,公众易至,寺因山名,山因寺胜,形成典型的佛教文化风景区。因此,辅之以名泉古迹、茶器茶礼、茶诗茶文,南京易形成以禅茶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文旅项目。深挖南京地区佛教文化遗产,围绕著名禅寺,以体验性强的禅茶文化设计主题文旅路线,相信南京禅茶会逐步走出南京,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

作者:王丽娜 韩琳琳 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