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中的茶文化分析

古文献中的茶文化分析

摘要:新疆自古以来有悠久的饮茶文化,却鲜有人关注古文献中的茶文化内涵。文章从古文献中茶文化与中华茶文化的渊源、古文献中茶的历史和地位、茶文化与古代居民的饮食关系、茶文化与古代居民的医疗保健、茶文化中的“社交”与“礼仪”五个方面揭示古代茶文化的丰富意蕴。以期能抛砖引玉,为后继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疆;古文献;茶文化;探微

1古文献中茶文化与中华茶文化的渊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茶的主要产地在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据相关史料记载,唐代陆羽居江西茶山种茶,号“茶山御史”,在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的文化背景下,他开始总结种茶、制茶和饮茶的经验,写成《茶经》一书,被后世尊奉为为茶神,他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从此“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永久地传承下来。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开始种植茶树并逐渐探索总结出制茶工艺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受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限制,新疆本地不能产茶,但因其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土著民族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特殊饮食习惯,新疆饮茶的历史非常漫长久远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茶文化。这种茶文化从形成之初就根植于中华传统茶文化之上,“移植”或部分“移植”中华茶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吸收,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人文气息的影响下发展生成迥异于中华茶文化的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因而,它是中华茶文化中有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独特的魅力也在不断丰富着中华茶文化的内涵。

2古文献中有关茶的历史和地位记载

据相关资料显示,一部分古代居民居住在漠北高原的时候,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茶,“南北朝刘宋元徽年间(公元473-476年),商人至西北边境,以物易茶,茶叶开始陆路对外贸易。”这是古代中原地区的茶叶在天山南北以及西北的其他地区传播的最早的史料。另据《新唐书•隐逸列传》之《陆羽传》载:“羽嗜茶,著经三篇……,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如驱马市茶。”又据《封氏闻见记》载:“按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穷日今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由此我们不难推算出新疆至少有一千多年的饮茶历史。从上述史料也可以看出,唐朝时土著居民已经开始以马换茶,或者直接购买茶或丝绸。马、茶和丝绸在当时都是十分名贵、稀有的物品,并且茶与丝绸似乎等价齐观,纵使茶叶的价格如此之高,古代居民仍然趋之若鹜,其渴求之心情跃然纸上,可见对茶叶的需求如此之强烈。

3茶文化与古代居民的饮食关系

茶在古代新疆居民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新疆的土著居民早期仍保持着游牧生活,以畜产品为主,使用肉及乳制品。定居之后,虽然面食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但肉、乳仍是不可缺少的事物,在食谱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饮食结构一直沿袭至今,经过漫长的历史和各种文化的交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充实。上述记录的词条中各种肉、乳和烧烤类的食物(包括烧烤的各种肉类和名目繁多的馕)占了绝大多数。一个可能是和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有关,另外也和新疆地区冬天严寒需要更多有热量的食物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有关。这类有营养的、高热量、高油脂的热性食物长期食用,必然会使人体内燥热,容易上火,也会引发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而茶是凉性食物,本身也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因而作为当地土著居民更需要一日三餐饮茶来消除油腻,促进消化,去除身体的燥热和上火状况,使身体更为舒适。

4茶文化与古代居民的医疗保健

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认为“茶为万病之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认为“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生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生可降。”中医认为茶味苦、甘、性凉,入心、肝、肺、脾五经,苦能泄下、燥湿、降逆,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毒。这些特性说明了茶具有能攻能补、又能对多种疾病发挥一定的防治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茶的功效很多,最主要的就是防暑降温和帮助消化。茶叶中的咖啡碱和儿茶素可改善胃肠功能,有助消化的作用。茶叶中的芳香物质也有溶解脂肪、帮助消化和消除口中异味的作用,还能提高胃液分泌量,促进蛋白质、脂肪的消耗,饮茶可以去除掉身体多余的热量,使身体内部再次获得平衡,有利于增强体质,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即使到现在,新疆本地的人们仍保持着在丰餐盛宴之后饮几杯浓茶的习惯,为的是防止过多的油腻滞积体内。

5茶文化中的的“社交”与“礼仪”

“eay”文化较之古代,在当代承载了更多的社交功能与社交礼仪,于是有了在婚礼、命名礼之前的“议事茶”;特为商议婚事举行的“大茶礼”;以敬茶或敬烟的方式举行的“道歉茶”;因儿女升学举办的“升学茶”以及专为女性友人定期聚会而举办的“女儿茶”等,这名目众多的茶宴使人们之间的友谊更加稳固,践行了“迎宾待客以茶为先,无茶不成事,事事必有茶”的多维功能,同时也揭示了更深次的心理意向即人们避俗就雅、避粗就文的语言美学心理。

参考文献

[1]李钟炫.中国少数民族饮食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11.

[2]孙補卿.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3]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M].农业出版社,1998.

[4]袁志广.论维吾尔民间“茶俗语”及其文化意蕴[J].语言与翻译.1999(2):48-51+80.

作者:杨超 单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