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范例6篇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范文1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专有名词,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果加以延伸,把运动活动的具体形象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心灵感受相结合,那就是运动意象,也就是客观运动形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运动艺术形象。以这种观点来分析的话,我国商周时期就有了相应的运动活动了,只是缺少一个专业称谓罢了。应该说古代运动诞生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做到了发展壮大。这些在古代文献中均有详细的记载,这说明古代人已具有了运动实践活动和运动健身的初步理念。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尚武

每一个朝代的兴起,都需要依靠武力解决,即便是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也是以物力作为后盾的,后来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同样是凭借武力解决的。所以连年的征战,频繁的战争,显示了武力的重要,推动了尚武精神的形成。为此,古代学校专门开设了骑马与射箭的课程,这尚武精神在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一)射箭与狩猎

射箭是中国古代“六艺”之一,《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以看出,射箭已经成为一项专门的运动,是君子所必须掌握的内容。《诗经》的《齐风•还》中有这样的记载:“子之还兮,遭我乎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子之茂兮。遭我乎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子之昌兮,遭我乎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这记述的是一场射手之间的比赛,首场比赛项目是猎野猪,然后相互称誉对方动作敏捷利落;第二场比赛是猎公牛,然后开始相互夸赞对方的猎技好;第三场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知音间的合舞,二人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再看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诗歌描写的是飞将军李广在一次夜巡中突然发现林中草动,疑为野虎,便飞箭射去,次日才发现是源于风吹草动,但那只箭镞却射入了石头中,可见李将军之神武。在唐代的武举选拔中,是很重视箭术的,八项考试内容中有五项与射箭有关。古代人很喜欢狩猎,射猎成为贵族阶层消遣娱乐、健身怡性的主要手段。《诗经》中的《郑风•大叔于田》就是描述的狩猎场面:“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纵送忌。/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叔到围场去打猎,四匹马儿拉车跑。一把缰绳像丝组,两匹骖马像舞蹈。叔在湖边草地,几处猎火齐烧。赤膊空拳捉虎,捉虎献给公爵。不要常常这样,防它将你伤着!/叔到围场去打猎,四马拉车毛色黄。中央两马领前奔,两旁马儿像雁行。叔在湖边草地,一片猎火高扬。叔是射箭神手,赶车他又高强。一会勒马不进,一会马蹄奔放。/叔到围场去打猎,四匹花马来拉车。中央两马头并头,两旁马似左右手。叔在湖边草地,猎火高高烧起。马蹄越跑越闲,箭杆越飞越稀。箭筩(筒tǒng)盖儿打开,弓儿装进袋里。该诗赞美一个贵族勇猛善猎,精于射箭和御车。第一章写初猎搏虎,表现他的壮勇;第二章写驱车逐兽,表现他的善御;第三章写猎的收场,表现他的从容。再如宋词中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介文人也出猎,足见古代狩猎的盛行:“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骑御与战争

骑在古代六艺中称作“御”,其意就是驾驶,包括骑马和驾车。在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中,就有全副武装的骑士和战车。这是因为在古代战争中,骑兵与战车的杀伤力大,威慑性强。《诗经》中的《郑风•清人》就描绘了一次士兵的军事训练:“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诗中一写战马强壮,军人矫健,又写军人或持矛巡逻或“左旋右抽”练武,是一首歌颂军人戍边,士气昂扬的诗。《诗经》中的《秦风•驷驖》则描绘了一个驾车人技术的高超。由诗中可以看到御车者的技艺的娴熟,对马的速度及方向控制得得心应手:“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古代文学作品中还记载了很多战车运用于战争的事例,如《左传》中的《郑庄公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利用车马兵箭来守国御敌是古代武士的职责,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英雄的赞美和战争的描写,映射的是人们对威武强健体魄的向往和高尚品德的崇敬以及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赞颂。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舞蹈

舞也是古代六艺所要求的,包含于《乐》之中。学生十三岁舞勺,十五岁舞象,二十岁舞大夏,勺、象、大夏都是舞的名称。勺是文舞,是徒手或持羽等轻物的舞蹈。象、大厦、大武等都是武舞,指手持盾、剑等武器,作击刺等动作,象征作战情节的舞蹈。由是,在大庆祭祀、宫廷宴乐中都有舞蹈的影子。无论文舞抑或武舞,都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都具有运动意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记载。文舞大多是为了取悦贵族们或为统治者的利益需要而进行的。如在《诗经》中的《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于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这首诗是商朝后人祭祀成汤所做的大型舞蹈,诗中虽然没有宣扬他的功德,但将歌舞的盛装描绘得很是细致,可见场面的宏大,规模之壮观。在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对舞蹈也有很多的描写,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全唐诗》中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和李群玉《长沙九月登东楼观舞》。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长沙九月登东楼观舞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之所以说这两首诗有代表性,是因为它们是直面描写的舞蹈,还分一文一武。杜甫笔下的当属武舞(唐称之为健舞),矫健刚劲;李群玉笔下的当属文舞(唐称之为软舞),优美柔婉。舞蹈表演风格一武一文,舞姿一刚一柔,都生动传神。#p#分页标题#e#

古文运动范文2

现代散文写作,常常运用这种动静结合的写作技法。静态描写往往能让人气定神闲、富有意境,而动态描写则情思飞扬,俯仰生姿,摇曳多变,让人心为之所动。两者相结合,共同构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这是古今作家们常常用来构建文章魅力的重要技法。

高考回避了诗歌,重在八百字散文,那么,我们中学生的习作,如何纯熟地驾驭这种动静结合的技法呢?

一是静得意境,动得神采,要善于在动静中寻机转换。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有静态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静而生凉,静而超脱。可是在这极静的环境里,还有着动态的表述:“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动得轻捷,动得俏丽。

名家是这样,平常写作也可以是这样。我们常常说“桌子上静静地放着杯子”,但是到了文章中,我们的表述就可以多样了:“那一方古旧的桌子,以他的铜色的脊梁,忍受着那小小的玻璃杯子的常年的欺压。”“静”态的桌子有着怎样容忍的“动”力呀。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在静态环境中寻觅动态的因子。写景的文章中,我们要能善于从“不动”中发现“动”并将之细腻地描绘出来,文章的神采和意蕴也就出来了。史铁生走进了地坛,那是一所荒芜的大园子,静寂得可怕。然而,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在其笔下,似乎没有了静寂,园子里轰响着,都是生命谱就的旋律。他很善于观察,从寂静的表象下,努力发现着那种动态的因子,从而使得文章有着撼人心魄的魅力。

二是动静反写,逆向转换,要善于变换写作的角度。

人的思维是最灵活的。许多动态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将之静态化。反之亦然。

比如余杰的《毕业生》:北大的夏天,只有记忆是潮湿的。我们不是植物,不能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青春在窗边的风中飘逝了。玻璃做的风铃摔下来,发出最后短暂的呼救声。谁来救我们呢?水瓶躺在床脚,布满灰尘。床头女明星的笑容已经苍白,像一朵枯萎的忘忧草。录音机里还是那首令人心恼意乱的老歌,劣质的磁带,快要转不动了。毕业论文上的字,像蚂蚁,各自回自己的家。我们或留下或离开,这座城市,我们呆了四年,尚未熟悉。

在这段文字里,本是动态的“我们”,被比喻成静态的“植物”;本是动态的“录音机播放老歌”,结果“快要转不动了”;而本是静态的“文字”,却又变成了动态的爬着的“蚂蚁”。在一排排动静结合的描绘中,让人读来妙趣横生。而其中,毕业前的忧郁、怀恋情绪也在这动静的逆转中被宣泄得淋漓尽致。

三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有经验的老石匠洗碑都是不慌不忙的,先是安然地坐在那儿,把自己坐成一尊石像,状态相当安静,然后才运足气力,慢慢敲凿。如果你听到有节奏的敲打声,你就知道这是个炉火纯青的师傅;要是打石声零乱,则说明这是一个心浮气躁的石匠。

当然,动静描写是有序的。恰到好处的结合,美方存焉。在实际写作中,从来没有单纯以静写静的,也从来没有单纯以动写动的。要写好这一个,必须要有另一个的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佳作品味】

认真的雪

安徽巢湖一中 汪波

昨晚上自习时,下雪了,那雪,下得好认真。

今天一大早,我迫不及待地拉开窗帘,发出“哇”地一声大叫,昨天还是灰色的瓦,褐色的树枝,黑色的柏油马路,今天已经全部变成了白色,整个世界好像被白色家族所统治,放眼望去,白皑皑的一片,整个世界好像在一个晚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五颜六色就成了单一的白色。

远处的树枝上,雪压着枝头,沉甸甸的,枝条被压弯了腰,好像只要再飘一片雪,枝条就要被压断似的。已经枯萎了的枝干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生气勃勃,看不出一丝枯萎的痕迹。有小孩在树下玩耍,摇着树的枝干,雪又再一次地飘落在大地之上,看着孩子们明净的笑脸,笑容不知什么时候也爬上了我的脸颊。

再看看近处的屋顶,灰色的瓦片在白雪的覆盖下若隐若现,一道道灰色的印记,一块块灰色的斑点,不仅没有损伤白雪的无瑕,反而映衬着白雪显得异常富有魅力。一只小猫不知什么时候爬上去了,又多了一块块猫爪印,远远看去,显得更加妩媚。小猫好像随时要掉下来似的,担忧瞬间占据了的脸庞,直到看到小猫轻盈地跳下地面,我才重新高兴起来。

抬头一看,雪又在飘落,一片一片一片,在天空静静缤纷。飘舞的雪花像绽放的礼花,在空中肆意地飘洒,纵情在飘落的那一刹那。

我走出室外,站在庭院之中,任雪花降落在我的身上,飘落在我的头顶,划过红红的脸颊,停留在长长睫毛上,从颈子一直落入我的衣领,再融化,冰冰凉凉的。这一刻,我感觉无比的舒服、惬意、安静、详和……

古文运动范文3

关键词:内蒙古;驼球;民族起源

中图分类号:G8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引言

内蒙古传统的驼球运动是内蒙古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自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其中各族人民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现状。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古族,回族,满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将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特点融入到了驼球运动中,逐渐影响着内蒙古驼球运动。

一、内蒙古驼球运动的起源

内蒙古西部地区风沙较大,紧邻沙漠,因此骆驼是内蒙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用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骆驼开始融入到体育运动项目中,从而也就产生了内蒙古特色体育运动――赛驼,骆驼也开始逐渐走入到竞技性的民族运动中来。随着那达慕大会等大型的群体活动的举办,借鉴于马球的规章制度,最终形成了驼球运动。内蒙古驼球运动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传承了我国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将骆驼这一动物从传统的劳作动物转化成了具有多种身份和功能的民族动物。驼球运动与马球运动相似,比赛主要分为两场,有两支球队进行规定时间内的驼球竞技为主,一般来说比赛队员为六人,时间为20分钟。现阶段内蒙古驼球运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仅在各大民族活动中,例如那达慕大会等中出现,还组成了专业的驼球运动队远赴蒙古国进行驼球比赛。内蒙古的乌拉特后旗被称为了“中国驼球之乡”,承载着我国内蒙古驼球运动的发展。

二、内蒙古驼球运动的发展方向

(一)区域性发展较为突出

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特殊的地域空间,每一个民族之间的发展中都会形成独特的人文观念以及文化和体育活动。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辽阔,民族众多因此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也具有很多,驼球运动作为一个起源于内蒙古西北部,发展与内蒙古中部,最终受到内蒙古地区的全面推广的民族运动,其自身就具有着一定的区域性。因此,在内蒙古驼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驼球运动的区域性特性。

(二)多样性和民俗性并存

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地域辽阔,区域面积跨度大,数民族聚居地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范围,他们所延伸出来的任何事物都不尽相同,当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也呈现出多样性。从自然的角度上来看,单独的人是非常脆弱的,但是人类又是特别聪明的,从最早期的集体意识的产生,人类就学会了借助于群体的力量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源与精神资源。因此驼球这项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发展中也无疑需要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内蒙古自治区内总共生活着49中不同的少数民族,可以将这些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一定的整合与借鉴,并有效地融入到驼球中来,从而促使驼球运动的赛事制度和竞争等方面更加的内容丰富。除此之外,在进行驼球运动的发展中,我们不但要培养驼球运动员的努力竞争,还需要将团队、民族的荣誉放在前面,从而凸显出内蒙古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驼球运动的产生,具有着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性特征,这主要是由少数民族与各民族之间内部习俗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民俗性与多样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之余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在驼球运动中加入一定的民俗性内容,有利于延伸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其中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定期举办的少数民族的各种大型的活动和节日中驼球运动的发展等。

(三)民族性和时代性并举

内蒙古驼球运动并不仅仅是个体的少数民族运动,而是属于更加广泛发群体,因此驼球运动必须要经历从少数个体逐渐发展到多个群体这一过程,才能真正突破内蒙古这一地区限制,从而传承下去。我国内蒙古的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基本多数为平原地形,因此适合于驼球运动的发展,也成为了我国驼球运动的主要聚集地。但是要想让驼球运动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是走向世界,就需要实现驼球运动的时代性发展。传统的驼球运动仅仅是作为基础的一种娱乐性项目,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进行比赛,因此为了实现驼球运动的时代性,我们可以定期举办驼球运动的相关赛事,并进行新闻媒体的传播与宣传,逐渐地让驼球这项内蒙古民族体育运动走向大众的视野前。只有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凸显出自身的民族性,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站稳脚跟,一直流传下去。

三、结论

综上所述,内蒙古驼球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一直举行的赛骆驼比赛,也是我国内蒙古地区所特有的一项运动,这项运动主要借鉴于马球运动,又融合了当地的自然特色,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体育项目。从其发展的角度来看,驼球运动具有着一定的民族色彩,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性。所以我们需要在突出其地域性特色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多样化与民俗性的激发,最后要与时俱进展现出驼球运动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才能使内蒙古驼球运动在未来的发展中自成一派,流传千古。

参考文献:

[1]薄惠敏.大力发展内蒙占白治区体育经济的对策初探[J].内蒙一占科技与经济.2010(1).

[2]熊胜尧.从奥运发展角度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过程与未来趋势[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3]崔乐泉.21世纪的中国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7(4):14-15.

[4]钟海平,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与西部民族地区文明进程互动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13,4.

古文运动范文4

摘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下兴起,于19世纪末出现在世界体育舞台之上。通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较,分析其并同,力图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志码:A

1896年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雅典举办,距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394年废止已有1500余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沿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借用了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宣誓等仪式、继承了“奥林匹亚特”每4年一个周期的传统、并且吸收和发展了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所追求的公平竞争、拼搏进取、身心和谐发展等优秀的传统思想。但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是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回归。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突破了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狭义的民族性,日益超越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等限制而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

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对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继承

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继承了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宝贵历史遗产,具体表现为:

1沿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

为了唤起人们神圣的情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认为:“这种国际性的体育盛会只能用奥林匹克运动会来命名,不可能再找到另外更合适的名称”。新兴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对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宣扬,使“奥林匹克”成为超越体育运动的词汇,顾拜旦充分利用古希腊文化在欧洲的深远影响,将“奥林匹克”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现代体育运动会的名称。

2继承了“奥林匹亚特”每4年一个周期的传统

古希腊以4年为一个周期的奥林匹亚特纪年。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在时间上严格遵守此周期进行,每4年举办一次,不间断地举行了293届。这种持续性是世界体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这种做法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所效仿,这使得奥林匹克运动成为有固定节奏的动态过程,这种做法也有利于保持这种运动的稳定性。意外的情况可能会阻止它的召开,但各界的顺序绝对不变。

3借用了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某些仪式

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做为一个宗教祭祀赛会,有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庄严仪式。这些仪式给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带来庄严、肃穆和神圣的氛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继承了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点燃圣火、运动员和裁判员宣誓以及获胜运动员授奖仪式。这些仪式不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观赏价值,而且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4吸收了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思想

(1)公平竞争

古希腊的自由民阶层由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小农和手工业者组成,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相对平等的权力,在体育比赛中资格平等、公平竞争。铸就了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精神。

公平竞争也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它是以友谊、团结和相互理解的精神为基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要求我们将这一精神贯穿于奥运会的申办、筹备和举办的全过程。

(2)追求身心和谐

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开始,雅典为培养自由的成年公民而实施全面的人文教育,不仅要将公民训练成为身体强壮的武士,而且还要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教养、多才多艺的城邦公民。其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实施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继承了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和谐发展思想。向全世界大力宣传体育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顾拜旦的《体育颂》就高度赞扬了体育的作用,鼓励人们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从而使人们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高尚、公正、自由、坚强、聪慧、健美的人,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而且具有清醒头脑和坚强的意志。

(3)拼搏意识

古希腊人有很强的拼搏意识,“永远争第一,永远争取超过别人”,这种意识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表现得尤为强烈,只有冠军才被看做是宙斯最喜爱的勇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样鼓励人们战胜对手,战胜自我,不断拼搏,永不满足。其格言“更快、更高、更强”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对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以“恢复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义构建的一个现代化社会文化现象,由于它对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多有继承,不仅在名称上,而且在形式上、思想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绝不是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延续和翻版,它在继承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历史性的突破与发展。

1从地域性到世界性

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民族特征来看,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具有狭义的民族性,它仅限于古希腊城邦具有希腊血统的人参加,但排斥其他民族。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文明的希腊人”和“野蛮的异族”间画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这种区分增强了散居于地中海地区的希腊民族的认同感,但是排斥了非希腊民族,显示了鲜明的地域特征。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强调开放,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并定期在世界各地轮流举行,从而超越了政治、宗教、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为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为全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服务。因此,它的境界和功能是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无法比拟的。

2从宗教庆典到世俗文化

从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宗教的关系来看,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希腊人献给万神之王宙斯的祭礼赛会。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它不能脱离古希腊宗教活动而独立存在。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是一个世俗的文化庆典。它不需要借助宗教而存在,以意境高远的文化艺术取代了宗教作用,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组织体系和活动体系,是全世界运动员相聚一堂的盛大的体育文化节。

3从歧视到平等

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参与群体来看,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禁止外来居民、奴隶、妇女参加。奥林匹亚,那是一个只准男性身体,互相争斗的地方。自由民中的女子被剥夺了参加奥运会的权力,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打破了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这些局限性,对所有遵守奥林匹克的人们开放,强调参加体育运动是一切人的基本权力,体现出了平等的思想和为全人类服务的抱负。

4从古代到现代

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竞赛内容来看,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还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原始、质朴、缺乏规范性,没有记录,表现了人类社会初期竞技运动的形态。而且项目设制不完整,不包括球类等集体项目和水上项目,更没有冬季项目。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采用的是高度规范化、制度化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丰富多彩,既反映了现代体育发展的需求、又增强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普适性。

结语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19世纪末的兴起,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和3大思想文化运动为它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而其产生的直接动因则是古希腊体育传统的影响、以及现代体育面向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受到了古希腊文化遗产的深刻影响,但它不是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延续、也不是它的翻版,而是带有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典传统色彩的具有现代思想内涵的国际体育盛会。

参考文献:

[1]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古文运动范文5

关键词:古代奥运会;衰落;原因

中图分类号:G811.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769-03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Ancient Olympic Games

YANG Tao, XU Hongxia, CAO P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276826, Shandong, China)

Abstract:Ancient Greek Olympics, as a PanHellenic sports culture tradition,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Greek social basis and history. The root causes of the decline and extinction of it lie in the change and extinction of its ideological foundation, soci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phenomena, upon which it is based. It is manifested in the decline of Greek citystate system, the change of Greek social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repulsion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excessively professionalized, commercialized, and politicized game.

Key words: ancient Olympic Games; decline; causes

作为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何时,无从考究。但从公元前776年有文字记录的第一届奥运会到公元393年,共举办了293届,历时1 173年。在古希腊半岛伊利斯城邦的奥林匹亚,每4年举行一次规模宏大的祭神竞技会――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它是在古希腊氏族时期产生的竞技运动传统基础上,经过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战争的驱动和宗教转换机制的作用而逐步形成的。奥林匹克竞技会由一个地方性的庆节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具有全希腊、全民族意义的重大庆节。公元前6世纪后,随着希腊城邦制度完善进入了持续200多年的全盛发展时期。此后,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逐步走向了由盛至衰的路程。

1 古代奥运会的衰落过程

古希腊奥运会作为一种泛希腊的体育文化传统,古希腊特有的、宗教仪式、希腊城邦制度、教育制度对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产生与持续发展,模式的构架与内容的选择起着决定作用。史料记载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末发生的历时20余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B.C431―B.C404年),是希腊奴隶制由繁荣转向衰落的标志,也是古奥运会由兴到衰的转折点。

综观古希腊历史,古代奥运会的衰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变过程。古代奥运会的衰落不仅仅是指奥运会的规模减小和参赛人数的减少,而且还包括人们对其的关注程度的降低、影响力的减小、所倡导的奥运精神的衰退、公信力下降。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到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下令废止古代奥运会,历时达8个世纪之久。在这一时期,从表面上看奥运会虽然还是每4年举行一次,但是其规模已经开始减小。如比赛的项目,在其鼎盛时期最多达到24项,这一时期,已经有许多项目开展不起来了。参加比赛人员,在鼎盛时期,西西里人、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人和罗马尼亚人都曾参加过,[1]由于战争的破坏,经济的凋敝等原因,许多边远的或弱小的城邦就已不再参加了。人们对奥运会的关注程度和热情也大不如昔,尽管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为了支持奥运会,曾亲自参加了赛马,亚历山大大帝虽然自己并不喜欢体育活动,但他还是积极支持奥运会,为其增添了不少的设施,可是这些都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古代奥运会衰落的趋势。

393年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第二年,身为基督教徒的罗马皇帝宣布废止奥运会。公元426年,狄奥多西二世以基督教的名义,放火烧毁了奥林匹克的部分建筑。522年和551年的两次大地震使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遗址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历时1173年的古代奥运会从此淹没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2 古代奥运会衰落原因

以宗教庆典为主要起因的古奥运会,最初由伊利斯主办,参加的只是周遍的几个城邦国家,以后逐渐扩大,“这种盛大的庆节,显然大大促进了希腊统一文化的形成,加强希腊民族的团结,事实上它是希腊世界中国家的城邦制度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它对后来的历史事变是产生极深刻的影响的"。[2]古代奥运会对希腊确实起到了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独立,传播文化,减少或制止战争的积极作用,因此倍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爱戴。

关于古代奥运会衰落的原因,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竞技比赛的职业化和商品化以及古代奥运会被视为异教活动而被废止。探究古希腊历史,可以看出古代奥运会这一有着深刻内涵的文化符号,在自身发展进程中演绎出了一条清晰而又发人深省移动轨迹。古代奥运会的衰落,既有复杂的社会因素背景,也有奥运会自身发展的原因。

2.1 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使古代奥运会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根基 希腊城邦制度的核心是自治、民主、平等、法治,它是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张扬的保障,是古代奥运会产生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在这种思想观念支配下,希腊的公民,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具有平等参与城邦活动包括参加4年一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权利。如《梭伦法典》第Ⅶ、Ⅷ、Ⅸ、Ⅺ中,就对公民的竞技和训练、各类竞技的管理、比赛规则和体育竞赛优胜者的奖励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希腊城邦制度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它最直接的结果是保证希腊城邦小农经济的繁荣。发达的小农经济为公民从事体育活动、参加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经济上的有力支撑。同时,举办者和参加国利用规模宏大的体育盛会,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各邦的政治使节在此缔结和约、演讲家们发表各种演说、各地的商人开展着集市贸易等。政治经济的繁荣与古奥运会的昌盛唇齿相依、共同促进。

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城邦制度受到冲击,希腊的经济和生活遭到严重的破坏,各城邦因战争而耗尽了大量的资财,众多的自由民因战争而破产,最终沦为奴隶,而奴隶制的发展破坏了以小农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城邦经济基础。战争打破了城邦原有的和谐,并引起了各城邦之间新的混战,往日那些城邦赖以繁荣的条件,包括稳定而有秩序的政治、充满活力的商品经济、富于探索和创造力的文化以及古代奥运会所依恃的稳定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和公民的关注热情已被战争耗尽。马其顿王菲利普的进攻给古代奥运会衰败敲响了丧钟。

2.2 希腊社会文化内涵的变化使古代奥运会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有其独特的希腊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视“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观,重视竞技、重在参与的运动观和务虚的价值观。当古代奥运会所赖以持续存在的文化根基逐渐消亡,那它的衰落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希腊社会文化内涵转变主要表现在:

2.2.1 从“尚武”和重视“身心和谐发展”到重文轻武的转变 古希腊两个著名城邦颇具代表性。斯巴达人在公元前8世纪用武力征服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地区,把全体当地居民变为奴隶(称之为“希洛人” ),建立了以农业为主的奴隶制寡头政治。只有9000户的斯巴达人却统治了250000人以上的奴隶和平民,为了能够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斯巴达人实施全民皆兵,崇尚英雄以武力征服世界。正是在这种尚武精神的驱使下,斯巴达人特别重视体育,从公元前720年开始,到公元前576年的一个半世纪里,取得奥林匹克81项优胜中的40项。[3]雅典与斯巴达不同。雅典的公民不仅仅是军人,还积极参加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活动。雅典的体育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军事的需要,更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完美的人的需要。在他们看来,灵与肉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体育竞技既是为了锻炼人健康而美丽的体魄,也是为了锻炼人的心智与高尚的灵魂,正是所谓的“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种将体育融进教育的育人观念,使古代奥运会有了持续发展的基础。

希波战争取得胜利后,希腊社会在奴隶制民主政治下,政治上需要擅长演说和辩论的人才,为了有能力参加政治斗争和社会活动,希腊人便开始热衷于文化知识,对身体发达的关注逐渐淡薄。文字学校与角力学校分设,并逐渐压倒角力学校,教育的目的由过去追求“行动的人”和“智慧的人”的结合,变成了单纯培育“智慧的人”。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利特就写道:“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4]正是这种由尚武到崇文的思想转变,使希腊人由对体育逐渐从热情到冷漠。

2.2.2 体育观由重竞技到重娱乐、享健康的转变 随着希腊社会的发展,各城邦间的争夺逐渐的由残酷的战场转到了崇尚力与美的体育竞技场,作为全希腊的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更是众城邦竞相逐鹿的舞台。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胜利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其所在城邦的财富、权势和文明进步的集中展示。获胜的运动员成为城邦的英雄,具有很高的威望。竞技性是古代奥运会的内在驱动力和根本特点之一,希腊人重视竞技性源于其民族“尚武”性格。哲学家席勒就说道:“希腊人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进行力量、速度、灵巧的非流血竞赛中以及富有才能的高贵竞技中才能感到欢欣。”[5]

城邦后期,尤其是罗马人统治时期,随着社会风化的日渐颓废,享乐之风渐长,人们对于体育运动内涵的认识发生转变,体育运动的竞技日渐丧失,人们对竞技体育运动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关心了,只是为了个人的健康长寿,才进行一些保健性的轻松活动,如进行温泉浴、观看职业竞技表演等。竞技比赛不再神圣,冠军不再是英雄,赛场成为达官显贵们交易、寻欢作乐的舞台,奥运会成为罗马奴隶主贵族消遣取乐的“观赏会”。

2.2.3 体育观念由重参与到重观赏的转变 在城邦早期,希腊人是非常重视亲自参加体育运动的,上至奴隶主贵族、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的城邦公民对奥林匹克运动会都是亲历亲为。马其顿王菲利普亲自参加赛马比赛,罗马皇帝尼禄参加过奥运会的战车比赛。城邦后期,由于人们体育观念的淡薄、贪恋享乐之风日甚以及运动员的职业化等原因,人们逐渐懒于亲自从事体育运动,对竞技运动只充当热心观众。罗马统治后期,罗马人更是鄙视亲自参加竞技,将从事竞技运动视为一种“贱业”,他们乐于在看台上充当观众,观看奴隶或职业竞技者的表演,观看竞技成为他们的一种特权和娱乐方式。血腥的古罗马斗兽场见证了奥林匹克运动对人们的吸引力逐渐衰退的这一发展历程蜕变。失去了群众参与的古代奥运会,衰亡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2.2.4 对体育价值评判迥异是古代奥运会衰落的重要因素 希腊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逐渐养成了爱好体育竞技的习惯,追求健康而美丽的体魄。因此体现力与美奥林匹克运动倍受希腊人推崇。

在罗马征服了希腊半岛后,重视“实用”的罗马人,对“欢乐”的获得和价值的认同与希腊人迥异,“希腊人的欢乐来自于人与人的体育游戏,而罗马人的欢乐则在于观赏奴隶们的互相残杀”。[6]他们对体育只考虑姿态的优美,认为希腊人对于体育活动的情趣,追求体态匀称,动作协调是不实用的。极度务实的罗马人难容奥运会的“不务实际”和“游戏态度”,不久便以奥运会与基督教教旨相抵触为由而下令废止。

2.3 基督教的国教化给古代奥运会带来了灭顶之灾 基督教义要信徒们驯服、博爱、苟且偷生,成为罗马皇帝的顺民。罗马统治者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对基督教逐渐由迫害压制转为怀柔利用政策,把基督教变为官方的统治工具。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了米兰敕令,基督教从非法变为合法。公元394年,作为基督教教徒的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又采纳了大主教布路瓦斯的建议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这给奥运会带来了灭顶之灾。

奥运会被基督教会取缔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基督教看来,奥运会是一种异教徒的活动,古代奥运会是以祭祀宙斯而产生的,崇拜的是宙斯神,这与敬奉耶酥为上帝的国教――基督教相冲突,自然是为基督教义和罗马帝国所不容的,必须其加以取缔。其次,基督教所宣传的禁欲思想与奥运会弘扬的自由、平等、竞争思想相抵触。基督教宣扬人类的卑污肉体妨碍了灵魂的教化,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信徒们要弃绝一切现世的欢乐和幸福,禁止一切消遣娱乐。基督教厌恶现世生活,认为身体是恶魔,崇尚魂魄神灵,倡导禁欲主义思想,主张灵肉分开,要求人们困乏其身,在祈祷、忏悔和冥想中苦度一生。在基督教徒看来,“强壮而活泼的身体只有软弱而不起劲的精神,在简单和脆弱的身体中,才能使精神更坚强活泼地发展”。[7]基督教会反对公共竞技集会,规定如果基督教徒参加竞技比赛或观看竞技表演,就不准参加圣餐仪式,奥运会被禁是大势所趋。

2.4 运动中过度的职业化、商业化、政治化使奥运会不再神圣 与体育运动产生和发展之初不同,古希腊奥运会发展到后来,王公贵族和奴隶主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体育竞技中去了。他们往往雇佣车夫、骑师或派奴隶代他们出场,而自己对竞技体育只当热心地观众。这些车夫或奴隶也就经年累月训练成为了职业的运动员。对于竞技的职业化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就猛烈的抨击到:“竞技者沉湎在人为的生活规则中,一步也不能超越,为增加体重猛吃猛睡,为夺标而长期忙于训练,结果变得无教养无头脑。另方面市民却放弃运动而热衷于看竞技,日渐奢华的生活有损健康。失掉了人对生活和大自然的适应能力,身体日渐瘦弱。”[8]运动员的职业化,背离了重在参与的精神,使奥林匹克理想受到扭曲,体育运动逐渐迷失方向。贵族和奴隶主出钱雇佣奴隶代替比赛弄虚作假,各城邦为争得奥运会金牌,高价收买运动员,对取得冠军的运动员除规定特权外,还保证抚养终生等,运动员职业化现象日益严重,腐败现象不断显露。

运动员职业化的同时,体育运动也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运动员开始追逐利益。随着竞技的职业化,倍受人们推崇的体育事业也就变成了少数运动员和商人们发财致富的生意。古代奥运会最初给获胜运动员的奖励是圣洁的橄榄冠,运动员的胜利是家族和城邦的光荣和骄傲,随后对运动员的奖励从精神鼓励到名利双收。公元前4世纪中期,战车赛优胜者所获奖赏的橄榄油的价值,相当于一个熟练手工业者1186-1680个劳动日的价值,给运动员以特权及高额奖金,有些运动员为了获得奖品就轮流到各地参加比赛,出现了所谓的“流动运动员”。如撒森的选手赛甘尼斯曾在一次周游性比赛中共获得了1 400多样奖品,雅典的著名执政官梭伦就曾付给运动员500杜拉克(1杜拉克在当时可以买一只羊)。[9]丰厚的利益回报致使参赛运动员以索求金钱为目的,背离运动会初衷,引起社会的反感,成为古代奥运会衰落的原因之一。

政治渗透使古代奥运会不仅出现了营私舞弊、损人利己的不良倾向,而且成了许多奴隶主贵族显示权威炫耀豪富甚至搞政治阴谋的场合,使古代奥运会潜伏了衰落的危机。在巨额的物质财富的诱惑下,世俗战胜了对神的崇敬,功利代替了崇高的理想,开始堕落的职业运动员成了受金钱驱使的奴隶,奥林匹克竞技会失去了原有的那种高尚纯洁的宗教意义。这些种种弊端和丑陋现象,把古代奥运会弄得乌烟瘴气,大大降低了人们对古代奥运会的重视和兴趣,尽管古希腊的许多先哲们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建议,但这无法从根本挽救古代奥运会衰亡的命运。

3 结 语

古代奥运会历经1170年最终衰亡了,但是它由盛至衰绝非偶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同古代奥运会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一样,它的存在不可能超越古代奴隶制所提供的社会文化土壤。当古奥运会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已经不复存在时,其衰落和灭绝是不可避免的。古奥运会的兴起是古希腊文明的标志和创举,它由盛到衰的历史是给世界的一面镜子,给现代体育一个坐标。以史为鉴,会给后人以启迪。古代奥运会虽然衰落了,它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古代奥运会是人类儿童时代最有创意、最有价值的游戏。它留给世界的遗产是独一无二的,它奉献给现代体育的是营养充足、发育良好的“奥运”的胚胎。怎样让现代奥运会及所倡导的奥运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古代奥运会的发展轨迹给我们敲响警钟,告诫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师体育系《体育史》编写组[J].体育史,1983:200, 196, 205,212,204,203.

[2] 顾准.顾准文集[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149.

[3] 李力研.历史进步的精神杠杆[J].浙江社会科学,2000(8):2.

[4] 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5] 基 托(英).希腊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7] 任海等.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特伦斯.欧文.古典思想[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古文运动范文6

随着2008年8月的临近,“在中华大地上举办体育的世界盛会”的梦想终于要变成现实了。从第一届到第二,从1896年到2008年,一个世纪还有会,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来说,这样的等待似乎漫长了一些。但是,敦煌壁画中那一个个被凝固的精彩瞬间却骄傲地昭示世人,中华民族走向这一辉煌时刻的脚步从未停息过……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希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而来,而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则最早由祭祀众神的宗教仪式逐渐演变而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同样,在古希腊,寻求神灵的庇护和拥有强壮勇猛的武士,也被认为是每一个城邦的立国之本。因此,祭神和比武竞技就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国民教育的关键部分。古希腊城邦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城邦间的激烈竞争,带来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荣。战车赛,站立式摔跤,拳斗,赛跑,标枪。铁饼、跳跃、格斗、射箭等成为古希腊人最常见的运动形式。斯巴达和雅典先后成为繁荣时期希腊体育的代表,并孕育、产生了古代竞技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

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体育”一词,也不是中国人的发明,是“舶来品”。 其引入中国,是在19世纪80年代,由一批“洋务运动”后从欧洲回来的留学生翻译过来,最初译为“体操”,之后才译成“体育”。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体育”一词,但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体育却是从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被泛称为“百戏”“角抵”等等。

“你方唱罢我登场”――也许是时间上的巧合吧,就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被中断前夜的公元366年,在连接中华文明与古希腊、罗马文明,西亚波斯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敦煌绿洲上,诞生了敦煌石窟。28年后,古希腊体育盛会不再、辉煌不再。而在此后长达1000多年的时光里,在敦煌,却不断地上演着与古希腊体育盛典相似的一幕幕场景。时至今日,那些凝固在石窟墙壁上的热闹场景和精彩瞬间,仍令我们心驰神往,令我们叹为观止!

敦煌石窟经过从公元4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一千多年不间断的开凿,留下了近5000平方米的壁画。敦煌壁画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画廊,还是形象展示中国古代体育史料的“大观园”。壁画中保存了生活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古代各民族那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场景,包括竞技类的射箭、摔跤,相扑、体操,技巧,游泳,跳水、跳跃,举重、棋艺,投掷,马术、马球、击剑,以及健身养生类的对弈、气功、武术和杂技玩耍、智力游戏等活动场景的画面,内容几乎涵盖现代体育的各个门类。这些形象的体育史料一直吸引着众多体育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目光,其中,长期致力于敦煌体育史料发掘和整理的李重申教授还著有《敦煌古代体育文化》一书。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的是,通过这些画面,特别是其中许多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比赛项目相似或相关的竞技类体育活动画面,我们似乎还可以找寻出中国古代体育与古代奥林匹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间的某种历史“机缘”。

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歌辞《杖前飞,马球》中,就有描述古代打马球的场景和技艺的诗句。马球又称“波罗球”,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盛极一时的竞技运动项目。在汉唐时期,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热衷于骑射,马球等马术娱乐活动。有学者称其为游牧文化的骑术和农耕文化的球技的结合。在地近西域的古代敦煌地方,这一项目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上面歌辞所描写的马球比赛时间为仲春时节,地点为林间,有包括仕女在内的观众。球队分青,红两队,服饰有绯紫衣,锦衣两种。可见双方队员的马匹,球帽,衣服款式、球杖,马球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从歌辞来看,比赛的激烈性和观赏性都很强。敦煌壁画中的相关画面也印证了歌辞。在开凿于公元861~865年间的莫高窟第156窟中所绘“张议潮出行图”上,就有身穿圆领、窄袖,团窠锦子的打马球衣者,而在其后五代时期所开的第100窟的“曹议金出行图”中,还可见手执球杖的供奉官。

在敦煌壁画中,表现与马相关运动的画面还有马伎(马术),骑射的画面。公元前680年的古代奥运会曾设有马车比赛,但马术比赛进入奥运会,则始于1900年。奥运会的马术比赛分为花样骑术(盛装舞步赛)、障碍赛和三日赛三项。其中,花样骑术要求骑手和马在规定的场地和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动作,最后以骑手完成动作的姿势、风度、技巧难度来评分。在莫高窟五代时期的第61窟绘有长幅佛传屏风画,其中绘有六幅表现马伎(马术)的场景。画面上有的骑手直立马背,手举铁排板或双弓,任马疾驰如飞而始终平衡自若;有的表演马肚藏身俯身捡物、马背翻跟斗,“燕”式马上单腿站立一连串惊险的动作。这些画面,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马伎表演中技巧性与竞技性并重的特点,这一点,也正是现代马术运动所追求的。故有研究中国体育史的学者认为,这些文字和形象资料表明,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古代敦煌马术,马伎正由单纯的娱乐功能向具有竞技意义上的体育文化形态迈进。

在北周时期的第290窟窟顶人字披上,描绘了站立射箭的场面。这是表现佛传故事中所讲的释迦太子年轻时学艺的情景之一。画面上,三位射手在射棚里一字排开,正拉满了弓瞄准着前方的七面鼓形箭靶。射棚前共四个人在旁观看,身份又似裁判。另有一人骑马飞奔,身份好像拾箭报靶数的人。这幅画面具有很强的写实性,生动地描绘出1600余年前射箭比赛的真实场景。从画面上还可看出,此时已有箭靶,靶架,箭棚,说明此时射箭比赛的设备已较齐备,规则也颇完善。而重叠吊挂的鼓形箭靶表明,比赛中,不但要求射手射得准,而且还要有力量。画面中三人同台比赛所体现出的竞争意识、重叠吊挂的鼓形箭靶所追求的精确度与力量感的高度统一,以及周围场景所烘托出的现场氛围,堪与现代奥运会“室外射准射箭”项目相媲美。

敦煌壁画中有关古代体育文化的画面,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面对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形象,谁还能说中国近代积贫积弱时代的“东亚病夫”形象能代表中国体育、能代表中国人?

“你容忍所有的一切,因为那场景让你终生难忘。”这出自公元一世纪时古罗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之口的名句,是对古希腊奥运精神的高度概括。传说古代奥运会是由众神之王宙斯所创始的,每一项活动都是献给宙斯的。但事实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体育盛会,还是文化的庆典,也是众人的狂欢节。的确,古希腊奥运会不仅有紧张刺激的竞技比赛,也有演说,诗歌朗诵会,还有各种幻术、杂技,歌舞表演,亦有各地的美味佳肴。它不仅是体育的盛会,还是文化的盛会。友谊的盛会。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政治对手间的勾心斗角,城邦之间的残酷杀戮,都暂时偃旗息鼓,一切以竞争、友谊和文化为先。今天的《奥林匹克》也指出,奥林

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那么,奥林匹克运动的这些信念,在敦煌古代体育中是否也体现出来了呢?

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敦煌一直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华夏文明经由这里传向西方,西方文明也经由这里传入中原,并因此而造就了敦煌文化以中国汉晋文化为土壤,充分吸收来自西域、印度甚至遥远的希腊,罗马文化元素后形成的“融汇中西、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特征。透过敦煌壁画,我们可以发现,敦煌文化的这一特征,在敦煌古代体育文化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了。第249窟中的倒立者为一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很可能来自西域、中亚,而同窟中“骑马反身射虎”的画面在距今约3000年的古代亚述人的浮雕中亦可找到相似的例子。前述第290窟壁画中射箭,摔跤的人物,也全部都是身穿圆领小袖褶,下着小口裤的打扮,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典型服饰。在第156窟出行图中,还有许多人身着吐蕃民族服饰。

实际上,敦煌古代体育文化的多元性也折射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前述莫高窟156窟的出行图中,以百戏、舞蹈,奏乐为先导,后为仪仗,既有藏族传统舞蹈,又有汉地民间顶竿、杂耍表演;既有仪容整齐的仪仗对列,又有身着马球服装的马球手和骑马奔跑的骑士们,使得原本要祭祀神灵的出行队伍,反而更多地显示出节日般的欢乐、和谐的气息。

更令我们惊奇的是,敦煌壁画中的许多古代体育竞技画面,还表达了中国古代体育中追求人体自身力量及潜能发展至极限的强烈愿望,如前述第290窟的“一箭穿七{铁)鼓”“手掷大象(于城外)”,以及第61窟“左右开弓”的动作。虽然这些动作想象的成份居多,但其表达出的愿望,却与现代奥运会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精神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透过敦煌壁画,我们发现,原来我们与“体育”一词所代表的一切早就有缘,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展现的一切,也并非“相见恨晚”;同时,我们也更真切地感受到,敦煌古代体育乃至中国古代体育体现出的“尊重多元化”的境界,以及追求打破人体自身发展极限的理想,都与奥林匹克运动所一贯倡导的竞争、友谊和相互理解的原则,精神竟是如此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