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文学常识大全范例6篇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范文1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课程 改革

说到目前古代汉语课程的改革问题,应回顾一下古代汉语课程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这对于改革的思路是很有意义的。

古代汉语课程,是从传统的“小学”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小学”,主要以字形方面的文字学、字音方面的音韵学和字义方面的训诂学这三大块为知识体系的核心,它特别注重于经传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是为学习和研究古代经典服务的,它一向被看作经学的附庸,称之为“小学”。从知识体系上看,它不够科学和完备,例如缺乏“词”的观念,缺少语法学这一重要的门类;从课程性质上看,它是以文字为对象,而不是以语言为对象的,属于语文学(Philology)而不是语言学(Linguistics);从课程目的上看,它显得相当狭隘和封建保守。但它注重实用、注重感性认识、注重文字、注重先秦经典,还是有其合理的一面。

到了乾嘉之后,古音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传统的音韵学前进了一大步,同时,由于对音义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开始摆脱了文字的束缚,可以说已开始进入到真正的语言词汇领域。训诂学已初步得到了改造。到了清末,由于西洋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马氏文通》为代表的古汉语语法学体系,为知识体系增添了一个新的重要门类,而甲骨学的异军突起,使古文字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突破了以前的说文小篆之学。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为标志,修辞学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了。到此,古代汉语课程的五大门类知识――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音韵学、修辞学都已基本齐备了,只是词汇学显得比较单薄而又缺乏划时代的代表作而已。

然而,正当古代汉语课程的知识体系刚刚初步更新完毕,剧变的时代选择了白话文,古文终于被时代所冷落,这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可喜进步。就是对古文本身来说,也未必不值得庆幸,它体现在历史文化遗产和语文素养方面的自身价值,是可以一眼看到的。解放后,悠久丰富的祖国文化遗产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急需批判地继承、普及和挖掘,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现代语文取得了历史地位之后,也急需从古文中吸收有生命力的东西,以丰富和发展自己,于是古代汉语课程也就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应新时代的出路,那就是为培养群众的阅读古书的能力,以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提高群众的语文素养;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以丰富和发展现代汉语,推进祖国的语言科学而服务。古代语言虽然已经过时了,但古代汉语课程却成为中学要初步学习、大学要专门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到此,传统的“小学”才真正完全地改造为现代的古代汉语课程。

“五四”运动以后,青年一代在古文素养上,已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不必讳言的。现在学习古汉语的青少年,古文底子薄,但课时却不多,要求又不低,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这个矛盾到今后或许还会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古代汉语课程要特别注重基础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起点不要太高,要循序渐进,要精讲多练,关键要有一个适合现代青少年实际的科学的教学计划,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量化,有步骤地进行实施。我们认为,目前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和教学,在三个方面的问题较大,应当加以改革:

第一,教学计划缺乏量化标准。

培养青年一代阅读古书的能力,当然要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那么具体地说,应该掌握多少古汉语常用字?这些常用字又是哪些?应该掌握多少古汉语常用词?这些常用词又是哪些?应该掌握多少古汉语常用句式?这些句式又是哪些?再精细一些说,应该掌握哪些繁体字和异体字?应该掌握哪些古今字和通假字?应该掌握各常用词的哪些重要古义?应该掌握哪些复音词?应该掌握哪些重要的典故和成语?应该掌握哪些常见的活用的实词?应该掌握哪些重要的虚词?如果宏观一些来看,至少要学习多少种类或篇数的文选?常识和文选的分量比重究竟是多少最合适?语言范围外的常识又该占多大比重?专科和本科的区别主要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家都缺乏研究或研究不够,这方面的成果很少见到,这就很不利于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也很不利于测试和检验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细致耐心的调查统计,还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我们应该努力去做。

第二,有的教学内容重复陈旧。

由于不了解学生和中学的实际,古代汉语课程常有重复学生在中学已学过的内容,例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判断句、被动句等,以及一些文选。还有,本科开设了《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选修课,与《古代汉语》课程内容也有相当大的重复。这些地方,要做到知识的合理衔接,就要熟悉学生的现有水平,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和分工。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重复陈旧的地方,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教材。现有的古代汉语教材,估计不下百种,近年来在编书热的影响下出版的特别多,其中大多是互相转抄,其编写体例、知识内容、章节顺序和文选篇目,甚至例句,常令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从发展的眼光来批评,就是停滞不前,就是陈旧落后,这种教材之多,说明古代汉语课程的陈旧也够严重了,这也是一种惊人的浪费和低效率。我们渴望有一种新颖大胆的切合实用的新型教材出现。

第三,缺乏统一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

建立统一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建立统一的古代汉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大家充分展开讨论,促进古汉语语法研究。其次,古代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建立起来,对教学有好处,有利于大中学教学接轨,使青少年减少一些学习上的麻烦,不在一些无谓的名词术语上纠缠,增强实用性。再次,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并不会损害学术争鸣和学术发展,它不是僵化的不可变动的教条,完全可以批评,可以再作补充修正。它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正如一套制服,上班时要穿上它,下班后则悉听尊便。

实际上《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所学知识:“借助于工具书和必要注释,阅读文史方面的一般古籍。”所谓“一般古籍”就是类似《古文观止》那种程度的古文,并不是说要能读懂过于艰深的某些古书,如《尚书》、《周易》之类。所以古代汉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古代汉语[M].语文出版社,1992.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加以解决,让初中生能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获取充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古诗文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相关内容的考试,思想层面的懈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懈怠,进而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古诗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具体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生活内容相差甚远;第二,语法知识的应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第三,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环节比较多。

1.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乎都是以“单向式”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古诗文相关知识,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词、句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忽视了古诗文内容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认识到只有学生兴趣有了提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唯美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前,收集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于《水调歌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受到文章蕴藏的意境,进而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关于苏轼背景的介绍时,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好开展。

2.2朗诵古诗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文作品拥有自身的特点,通常都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在语言上具有极其丰富的韵律,每一个字每一词甚至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节奏上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3]。所以,初中语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朗读,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韵味进行体会。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时候,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此文,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通读多变之后,学生逐渐把握了苏轼“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之后,语文教师再对文中难以理解的、比较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调歌头》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

2.3特殊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展教学,通过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中秋节前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以朗诵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3.结语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范文3

关键词:考古学;大众化;西安;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175-0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等重大举措。而西安大量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使大众深切地感受到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以及强烈的文化存在感的同时,随着学科的逐渐专业化,考古学开始有一种将自己与大众隔离的趋势。一方面,大众对考古学文献中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戒备森严”的考古现场敬而远之;另一方面,考古学家忙于追求学术上的建树,忽视了与大众的交流和传播文化的职责。这导致了当今大众对于考古学的一些误解,认为考古学就是“挖墓的”、“鉴宝的”,甚至是“合法盗墓的”。而“曹操墓”、“天价玉凳”等热点事件更是加深了这种“误会”。原本考古学普及科学的考古与文物知识、传播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意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的积极作用反而淡化了。这些现象不仅使公众对考古学的误解加深,甚至导致了古代遗存被漠视、被毁坏的严峻局面。

西安作为我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王朝故都,每年有大量的考古新发现,这样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西安的一大优势资源,也是一大城市特色。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积极推动考古学的公众化,广泛建立与社会大众的沟通与联系,促进大众对考古遗产的正确认知,有效传承考古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大力推动考古学的大众化,从而促进西安特色城市文化的建设。 首先,适当开放一些考古现场,让公众近距离地接触考古,了解考古工作的性质及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2007年曾向社会宣布“将开放有条件的考古发掘土地供公众参观”,但全国目前并未全面展开此类活动。而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例如在日本,考古队经常向公众举行考古现场会,英国有大型遗址付费一日游等[1]。由于西安地区拥有大量的考古遗存,我们可以把它们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使之成为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举措。2011年,西安晚报和汉阳陵博物馆联合举行的“一把手铲,梦回西汉”公共考古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范例[2]。该活动不仅向公众开放了汉阳陵东阙门遗址发掘现场,而且还招募选拔了24名志愿者参与到发掘工作中,并且配合考古知识讲座和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大大拉近了公众与专业考古学的距离。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这种现场开放活动可以先向大专院校、中小学学生开放,使之成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场教学课程,而且可以将开放的考古发掘现场建设成“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在安保、展示方式逐渐成熟后,这些考古现场就可以定期向广大市民开放,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新元素。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范文4

[关键词]古籍整理 中文信息处理 古籍研究

[分类号]G252.7

1 引言

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先祖利用文言撰写了大量的作品,例如:史书、笔记、方志、字书、诗词、杂考等等。这些浩如烟海的古籍记载了华夏民族的历史和辉煌,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地整理和深入地研究是我们当代科研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传统古籍整理的方式一般都是人为的手工方式,这是一项极艰难极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心。但当计算机出现以后,人们就期盼能用计算机来进行古籍整理研究,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就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有效手段。

现在对中文信息处理通常的理解是:用计算机来加工处理中文的信息,属于涉及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语言学、信息学、数学、声学等多种学科的一门综合叉学科。中文信息处理包含汉字输入、文字识别、语音识别、汉语分词、语义分析、语言翻译、信息检索等多个分支。汉字输入就是指将汉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常见的输入方法有键盘输入和联机手写输入;文字识别是指用计算机自动地识别出写在介质上的汉字,文字识别一般可分为印刷体识别和手写体识别两种;语音识别是计算机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文件或命令的信息处理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主要有隐马尔可夫法和神经网络法;汉语分词就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地将一个句子中的每个词分开,即类似于英语中用空格将每个单词隔开,目前的分词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机械分词法、语义分词法和人工智能法;语义分析指的是在分析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辨析句中每个词词义的基础上,推导句义的形式化表示;语言翻译就是用计算机来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被翻译的语言通常称作源语言,翻译成的结果语言称作目标语言;信息检索是指计算机通过特定的算法或模型从各种信息文档中搜索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的一种高技术。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这些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古籍整理研究中,尤其是在古籍的录入、标点、编纂等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成果。

2 古籍自动录入

传统的古籍录入方式多采用手工的形式,通过人为的键盘输入或是联机手写输入的方式将古籍中的文字输入计算机,这种方法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容易出错。因此要实现古籍中的文字信息高速、自动输入到计算机,目前多采用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来进行古籍的录入。OCR技术可以高速地辨别纸张上的文字,并将其转化为可编辑的文字。古籍自动录入大致要经过图像扫描、预处理、版面分析、文字区域提取、文字识别、后处理等几个步骤,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古籍自动录入技术运用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数码翰林”软件,该软件已经制作了保持原书排版风格的《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等电子图书。古籍自动录入技术最主要体现在古籍的数字化工作中,而到目前为止古籍数字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量的古籍数据库检索系统不断涌现,例如北京大学的《全唐诗》和《全宋诗》电子检索系统、陕西师范大学的《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以及台湾大学的中华电子佛典线上藏经阁大正藏全文检索系统等等。

尽管已经有了成功应用的实例,但是当前古籍的自动录入依然面临着如下问题:

・古籍自动录入的优劣依赖于文字识别的质量,然而文字识别本身就存在着诸如汉字类别较大、汉字结构复杂且相似字较多等困难。

・现在的计算机汉字字库中缺少古籍中经常出现的冷僻字和异体字,例如汉字的赋中,作家为了炫耀自己的才能,往往罗列很多生僻字,有“字林”之讥,如《上林赋》、《子虚赋》,等等。

・经常会由于仪器硬件设备的问题或古籍中的字迹不清晰,造成图像扫描质量差且存在大量噪声,从而使得文字识别率低。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研究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提高文字识别的效率和完善汉字字库上来,尤其是前者,鲁棒性更强的文字识别技术对于古籍的自动识别是至关重要的。

3 古籍自动断句

与现代人不同,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因此要正确理解古籍中文章的词义或句义,就需要断句。断句就是指把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整理成为清晰可读的句子。传统的方式多为人工断句,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因此最近很多研究者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古籍的自动断句。古籍自动断句的,大致要经过文本预处理、文本断句、结果反馈等几个步骤,如图2所示:

近年来,古籍的自动断句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献中不仅给出了农业古籍断句的系统结构图,而且还给出了一种基于模式匹配的断句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句法特征词法、同义语标志词法来进行初步断句,然后利用反义复合词、引书标志、时序、数量词、重叠词、动名结构及比较句法进一步进行断句,最后使用农业用语和禁用模式来提高农业古籍断句的准确性。文献提出了一种基于前后N-gram模型的古汉语断句算法;N-gram模型又称作N元语法模型,它是一种基于统计的文本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将文本内容按字节流进行大小为N的滑动窗口操作,形成长度为N的字节片段序列,每个字节片段称为gram,对全部gram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和预先设定的阈值对文本建立模型。文献提出了一种以两个统计量互信息和测试差为特征的条件随机场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古文的自动断句;条件随机场模型是一种对数线性判别模型,它最早由Lafferty等人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各种序列标注模型存在的标注偏置等问题,该模型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尽管目前古籍自动断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当前的一些方法获得的古籍断句的准确率很低,例如:文献中的准确率大概为48%,而文献中的准确率则为52%。

・自动断句方法仅仅在少量的古籍中进行验证,因此方法缺乏较好的泛化性,例如:文献和文献中的实验只在《论语》和《史记》进行。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古籍自动断句的研究才急切地呼唤着更多性能卓越的新方法的出现,汉语分词技术则可能是在今后会成为实现古籍自动断句的重要手段,而最近的文献中就已经给出了相关的古汉语分词方法。

4 古籍自动编纂

古籍的编纂就是指按照相关的主题来编辑古籍文献。与录入和断句一样,传统的手工编纂,劳动量巨大,且繁琐乏味的机械工作带来更多的是低效率和高成本,因此利用计算机自动编纂古籍已成为大势所趋。

古籍自动编纂需要确定编纂主题、文档分析、文档编纂等步骤,一般流程如图3所示:

到目前为止与古籍自动编纂相关的文献也有不少,文献中介绍了一种农业古籍自动编纂方法,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如果两个句子包含相同的单词越多,那么它们的关系越密切,然后根据句子间的密切关系划分出句群,如果发现某一句群包含编纂的主题,则将其摘录出来,在实际应用中,文献通过提取子句关键词、计算紧凑度和深度值等方式来最终实现农业古籍的自动编纂。此外,文献中以《道德经》语词索引自动编纂为例探讨了古籍索引机编的相关问题。文献中给出了一种基于N-gram模型、词频统计等算法的古籍文本抽词方法,该方法的功能是从古籍文本中提取出大量明确表达文献主题内容的单义词,主要的应用场合包括各种词表的编制以及索引的编制等等。

古籍的自动编纂是古籍整理的基础,高质量的编纂对于古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古籍自动编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这项工作还有更多需要解读的技术难题,例如:文档的分割、子句的划分等等。尽管文献中认为古籍自动编纂与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自动文摘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并不通用。但是笔者认为随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古籍自动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在今后自动文摘算法的思想是可以为古籍自动编纂所吸收和借鉴的,例如:基于统计的自动文摘技术就可以通过改进用于古籍的自动编纂,而且有理由相信随着未来用户需求的变化,基于理解的自动文摘技术和基于信息抽取的自动文摘技术也将会对古籍自动编纂研究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古籍自动翻译

由于语言习惯的逐渐发展,现代人如果不经过专业训练,如果没有古汉语知识的积累,那么在面对古代文献时,总会感觉生涩难懂,而这些珍贵的古代文献中不仅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凝聚着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经验,因此要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和理解古籍文献、学习和传播古籍知识,古籍的翻译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对于汗牛充栋的古籍。人工翻译显然是不现实的做法,而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古籍自动翻译则更为切实可行。简单流程如图4所示:

目前有关古籍自动翻译的文献非常少,仅文献和文献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文献中采用相对比较成熟的规则翻译方法和实例库相结合,利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一些研究成果,初步构造了一个古文自动翻译系统。文献中设计与实现了古今汉语自动句对齐及相似古文句子检索算法,并且提出从大量的古今互译实例中检索与输入句子最相似的源句子是基于实例的古今汉语机器翻译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尽管当前鲜有人进行古籍自动翻译的研究,但是并不表示这项工作没有可研究之处,在今后,古籍自动翻译的研究可以在如下方面做出初步的尝试:

・将最新的实用机器翻译技术用于古籍的翻译。机器翻译简单地说就是用计算机将一种自然语言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翻译为另一种自然语言,目前机器翻译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基于中间语言的机器翻译方法、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方法和统计机器翻译方法。使用机器翻译技术可以对古籍自动翻译的研究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设计古籍自动翻译的评价方法。当计算机翻译了一段古文或一本古籍以后,翻译的质量如何是需要有一个衡量尺度的,因此研究古籍自动翻译的评价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其评价方法可以采纳或借鉴英汉机器翻译的评价方法,例如:基于句法结构的评价方法和基于测试集的评价方法等等。

・古文的英译,即将文言文翻译成英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文英译可以更好地向西方展现辉煌的中华文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6 其他方面

基于中文信息处理的古籍整理除了古籍录入、断句、编纂和翻译之外,还有如下方面值得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古籍自动校勘。一个古籍可能又有多个版本,各版本之间由于传抄、印刻中出现的差错,而造成内容差别很大,因此需要对古籍进行校勘。古籍自动校勘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发现并标记出古籍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并提供各种辅助工具帮助专家勘误。尽管文献中开发了古籍自动校勘系统,但是其属于实验系统,缺乏实用性,并且自动校勘算法也有待改进。

・古籍自动笺注。笺注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注释古籍中的一些冷僻字词、典故出处等等来增强古籍的可读性。文献和中提出用计算机来完成古籍的笺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辅助古典文学的研究。文献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将中文信息处理中的信息检索和语义分析等技术用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而文献则更是设计了一个对联应对程序。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范文5

关键词:古筝文化 传承与发展 问题和对策

古筝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国一种独特的古老民族乐器。古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古筝原名为筝,史称秦筝,起源于我国春秋年代,战国时期在列国都有流传,尤其是在秦地(今陕西一带)古筝流行范围非常广泛。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代士大夫、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无不爱不释手。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城楼空城退兵,弹的就是古筝,悠然自得的古筝音乐击退了城外司马懿的千军万马,中国丰富的古筝文化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如今的古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逐渐被淡化了,已经成为了“边缘文化”。而今,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传承和发扬古筝文化,这对于每一位音乐人来说当属义不容辞、时不我待。

一、古筝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古代,古筝文化可以说是一度走上了繁荣昌盛、名家荟萃的地步,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之一。然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深入改革,我国融入全球化的脚步加快,古筝文化也越来越面临着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冲击。我国自改革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纷纷涌进,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西方文化和新兴文化有着通俗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因此对我国的青年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而反观我国的古筝文化,虽然长期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和音乐表达的高雅工具,但是在当今通俗的流行音乐大潮下,仍然难以生存。古筝文化备受冷落,成为了一种边缘性的小众文化。为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应该尽快拯救古筝文化,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时至今日,古筝文化仍旧有很多的问题,亟待我们努力解决。

(一) 古筝文化大众普及度低

自古以来,古筝文化就是“雅文化”,是“上等阶级”的专有文化,是“高山流水”。古筝的演奏通常是在皇家、诸侯、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之家举行。可以说,古筝文化就是传统文化中的“高雅文化”。然而,正是这种高雅的、“不接地气”的、“有仙人之气”的古筝文化在大众中普及程度很低。人们常常认为古筝“难学”“易忘”和“不中听”。面对这种普及度极低,无人学、学不会的处境,“不食人间烟火”的古筝文化好像并不打算向世人妥协,一直以虚静、幽静、淡静、深静为其音乐的语言表达和节奏韵律。其中,古筝文化有着丰富的哲理内涵,需要的是人们潜心的理解它、懂它,真正做到“高山流水遇知音。”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世界的关注面更加广,但也更加的浅,对事物的视线停留时间和思考时间也很短。因此,古筝文化作为一种“慢热型文化”更加的受到冷落和难以寻觅知音。根据对各类人群的调查,有80%的人竟然完全不知道古筝是何物,有一些人听过古筝的名字却和古琴混为一谈。如果当今社会对古筝的形状、声音和弹奏的基本技法了无所知,那么,对于古筝文化的保护就无从谈起。古筝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是,在如今的社会“无人识货”“伯乐难求”“子期难遇”,这不能不说是古筝文化的悲哀,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种文化过于高雅,完全的“不食人间烟火”,那么,真的是难以传承。

(二)古筝文化缺少专业性人才

在我国的懂古筝、识古筝、爱古筝的人非常的少。即使在专业的音乐团体中,从事古筝艺术表演的人也是寥寥无几。有的一些只是兼职从事的,作为一种娱乐爱好,他们或者是老师、或者是商人、或者是公务员和上班族,但是对于古筝文化的传承来说,这些人远远不够。古筝文化的传承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专才。可惜的是,这种人才在全国非常的少。有的人才,他们或者是在高校从事古筝音乐的教学,或者是在研究所对古筝文化进行研究,但是,他们大多不会选择以传承古筝文化作为自己的生计――也就是说不会把研究古筝作为一种主业,而是一种副业,业余的爱好而已。

在我国,每年的艺术招生考试中也会设置古筝科目,但是,其他的乐器考场都是场场爆满,而古筝的考场却无人问津。在社会上的音乐培训班,设置的有钢琴培训、吉他培训、打击乐培训,但是很少有古筝培训的。即使有古筝培训,那些培训老师也往往对古筝文化了解甚少,只是知晓一些基本的识谱和指法,懂的一些浅显的曲子而已。这种现状对古筝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社会上,还有一些古筝馆,它们往往是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出现。而且,它们的店铺多以出售古筝为目的,对于古筝文化的传承常常是有心无力。

(三)古筝文化缺少传播媒介

在古筝文化难以为继的今天,仍有一些古筝艺术爱好者和古筝馆的传承人为了古筝的传承努力做着贡献。他们常常举行小型的古筝表演和古筝艺术交流会。但是,这种活动的规模实在太小,传播的渠道有限,很难对大众起到宣传的效果。而且,古筝的传承需要的是更多的人,他们举办的小型交流会,参会的都是古筝爱好者,是不必再争取的人群,只有通过媒介向外传播,使不了解、不认识古筝的人群了解古筝,了解它的文化和技巧,才是真正起到了传播的作用。

当今的大众传媒有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和报纸,这些媒介才是最有效的传播渠道,才是能够使得古筝传播更为广泛的介质。在通常的古装电影、电视剧中会有古筝演奏的画面,但是由于导演和现场的工作人员对古筝文化的不了解,会出现很多错误。常常是道具是古筝,背景音乐却是古琴;背景音乐是古筝,道具却是古琴。这种张冠李戴的状况,说明古筝文化在传承中遇到了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二、古筝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对策

(一)增强古筝文化的传播力度

古筝文化大众普及程度低,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传播的力度不强,传播度不够。在现代的社会,文化的传播方式不仅仅是教育而已,还有很多的文化传播渠道,比如说:互联网、电视、报纸、期刊等等。这些传播媒介才是文化传播的主流,古筝文化要搭乘这些媒介的“快车”做到有效的广泛传播。

在古筝文化的交流会中,也应该注重多层次的文化传播。所谓多层次的文化传播,指的是在古筝艺术演奏中,这些古筝的音乐曲调和乐响节奏可以通过多种媒介传播出去。这些媒介可以是口语媒介,可以是电子音频媒介,也可以是多媒体或者互联网媒介,只有能够做到古筝文化的传播,都是可以利用的有效媒介。在高校的师生古筝演奏会中,可以做成视频或者是音响音像制品对广大的受众做到广泛的传播。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使用互联网、甚至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方式,促进大众对古筝文化的了解。

(二)开展古筝文化进校园活动

校园是青年的天地,是社会的未来。从某一个层面来说,谁取得了青年的信任和好感,谁就赢得的未来。青年人有活力,有文化,对古典传统文化有着文人、士大夫似的情怀。古筝文化要取得更广大的、更有持久性的传播,要开展走进校园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大学的音乐学院开设古筝专业,可以在初高中开展古筝文化社团。并且,在校园内举办古筝表演演奏会,通过教师和学校海报等做到文化宣传和推广,增加青年对古筝的了解和热爱。在古筝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比赛,选拔优秀的后继人才,建立兴趣爱好团体,培育学生热爱古筝文化的兴趣和能力。

(三)古筝文化要做到与时俱进

古筝文化由于其“高雅”的特殊品味,造成了传承人才稀少,后继无人的局面。由于少有人传承,于是,它的活力和创造性很低。如今的古筝文化曲目,都是古代传统留下的曲目,少有现代的创作。这种窘境渐渐地把古筝文化变成了“古玩”“古董”,而不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艺术表演形式。

一种文化要想存活,要想发展必须融入这个时代,仅靠研究学者的爱好和政府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古筝文化要“动起来”,要自己寻找出路,只有和其他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减低或者减少一点“高冷”的姿态,更多的和时代精神相激荡、相交流才能够取得发展。古筝文化也要创新,可以和相近的茶道和琴道交流融合,对原始的曲名音乐深入挖掘内在韵律,包容交流才能够突破自身的困境。

(四)古筝文化要走产业化道路

古筝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就要能够“养活”一批以此为生的古筝音乐制作人和文化传承人。现在已经不是小农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科技时代。古筝文化要走产业化道路,要和流行音乐一样有着完备的工业流程。

在当今的市场,文化已经是一种产业,只有把古筝文化做大做强走上市场化的道路,才能够有资金、有人力、有物力保障古筝文化。古筝文化也才能够得以传承。在音乐市场上,古筝文化有着一批爱好它的“静文化”和“慢文化”的音乐粉丝。在当今的时代,“高雅”音乐也可以走向大众。

三、结语

中国古筝文化在历史上一度繁荣昌盛,名家荟萃,是中国封建文化兴盛的代表性文化。如今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向世界敞开了窗口,而且在精神领域和文化生活方面也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活动,而且这种交流正在不断加强和扩大。西方文化逐渐地与中国文化融合,并且掀起中国大众追捧的热潮,中国的文化发展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广大社会各阶层都接受的娱乐性“通俗音乐”文化。迎合了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

综上所述,古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人情怀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是“高山流水”的“雅文化”的典范。在当今的文化发展中,古筝文化受到了一些阻碍,遇到了一些问题,受到了冷落,成为了小众文化。但是,只要增强文化传媒的有效传播和推广,在校园培育古筝文化传承人,在时代精神上做到有效的融合和创新,加快走上产业化的道路就一定会有所突破和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项目名称:古筝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项目编号:2015C040。

参考文献:

[1]李金博.古筝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春岁月,2013,(11).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范文6

一、为教师解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资料

许多中学语文、历史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此时,如能善加利用古籍数字化产品,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便有取材于《史记》的鸿门宴一文。在这一课的备课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诸如:项羽为什么要设鸿门宴款待刘邦?项羽为什么没有在鸿门宴杀掉刘邦?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来看。这跟项羽本人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而探究项羽的性格则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项羽的原始资料。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数字化产品,输入“项羽”一词即可以搜索出2579条相关条目,输入“项籍”一词可搜索出1223条相关条目,输入“西楚霸王”一词也可搜索出150条相关条目。老师们凭借着快捷地查询方式和浩如烟海的数字化资料,既有助于全面了解项羽这个历史人物以及对《鸿门宴》一课的理解也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

二、为课堂教学提供一手的教学资料

在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学中,经常会使用材料来进行教学,起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等作用。在文言文或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之一便是原始史料难以寻找,以致使用的多为转述的二手材料或反复使用没有新意的材料,如能利用古籍数字化产品庞大的古籍数据内容,则这一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例如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大象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书的王安石变法一章中,需要拿出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过程与效果。没有详实的史料是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王安石变法,而探讨王安石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正确还是错误更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之上。通过数字化产品提供的大量第一手教学资料,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为出考试出题提供材料

无论是中学语文还是历史科目的教学不可避免要进行考试,出题就成为了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古籍数字化产品中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从而为出好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以及历史试卷中的中国古代史方面的试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III)文言文阅读一题中的文言文便节选自《明史?傅??传》。题型包括对文中内容的概况与分析以及翻译等,来考察当代中学生的古代汉语阅读与理解能力。又如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篇)其中一选择题中引用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这道题涉及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知识点,解题关键在于读懂史料。如此种种,史料在中学语文和历史试卷中的运用不胜枚举。这些史料大多取自中国古籍,而数字化时代,老师们对古籍方便快捷地利用,更是提高了出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