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学论文范例

古文学论文

古文学论文范文1

古诗词赏析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教授时苍白的语言往往不能传达诗中的意境,学生囿于学识和体验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不够,从降低学习兴趣,出现厌学情绪。此时,结合内容配以景物图片、古典名曲或名家朗诵,可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眼前一亮。这方面的资料有戴敦邦的图说唐诗宋词、华三川的唐人诗意图、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系列、姜嘉锵的《古典诗词演唱》专辑、许淑敏等主唱的《宋词古唱》专辑、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等。古代文学元明清段小说戏曲作品多,这些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在今天这个视频时代,许多学生未完整阅读原著,课堂上单纯依靠老师的分析往往不能形成共鸣,学生仅仅被动接受条条框框,课堂往往沉闷,这时不妨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回原著的场景中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讲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小说、戏曲时插入相关的影视剪辑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甚至可以将影视与原著进行对比,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古代文学作品需要还原到历史文化系统中,结合当时的宗教、艺术等因素,从社会思潮中去把握。要之,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适时利用图像、影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也应该牢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切忌让多媒体资料喧宾夺主。

2利用多媒体加快教学节奏,扩大教学知识容量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扩大教学容量,从而解决这一矛盾。传统教学方式下知识的传授主要依赖教师的口头表达与黑板板书,二者在速度上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上信息量的传播,运用多媒体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多媒体可以加大信息量,提高讲练的密度、层次、力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授古代文学诗文、戏曲、小说时,适当运用多媒体把相关的图像、评论以及原典朗诵串入其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改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大量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知识阐释,从而节省教学时间。随着古籍数字化的加快,大型古籍数据库不断增加,出版古籍也不断数字化。

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诗》、《全宋诗》等都已经制成数据库系统。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原典等资料的引用,古籍数字化与多媒体结合极大方便了教师对资料的引用,不但可以节省抄录的时间,而且随着引用的增多无型也扩大了课堂的知识量。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现学界的研究成果,增加学生的思辨能力”,使用多媒体将同一位作家的“多个评价打在同一界面,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左右、上下形成鲜明的反差,同学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价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无疑会增强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由于课时有限,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师可以将阅读资料通过个人空间、网盘、社交网站、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只需检查即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扩大教学知识量。同时,教师也还可以利用网络辅导、答疑等方式解决学生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把古代文学的教学渗透到整个学生的生活中。

3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化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的教学难点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差,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难点。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扫清字词是理解诗文的基础,传统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刻,如果抄录在黑板上,又会浪费很多时间,利用多媒体则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使用不同颜色、字号或字体将疑难字突出并配备读音和解释,从而加快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原文的信心。图表可以简化内容帮助理解,传统教学在图表利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轻松地利用图表来突破重点难点。如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时,可以将文学史一主两翼、三古七段等做成不同类型的图表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唐讲授唐代文学绪论时,可以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将代表性作家作品制成图表,可以让学生快速建立唐代文学发展的总体印象。古诗词学习的最难之处就是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古诗配画能创设一种媒体与诗境相结合的教学场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解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为了体会诗中空明寂静的意境可以配以戴敦邦《竹里馆》诗的绘图。讲元代王冕《墨梅》诗,配上他的《墨梅图》真迹的图片。讲解白居易的西湖诗可以结合西湖风景画,讲吴均《与朱元思书》可以参看《富春江山水图》。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和批评术语与古代其它艺术类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其它艺术作品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魏晋诗文时可以结合敦煌莫高窟的雕塑和壁画帮助学生理解其时代的艺术精神,利用宋元山水画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批评中的“高妙”、“兴趣”、“空静”等概念。利用多媒体播放体现传统文化的影音也可以学生理解古代文学批评上的一些概念。如水墨山水动画《山水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山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了古代艺术的深厚传统。通过影片的播放,可以启发学生去理解“韵味”、“滋味”、“意境”等概念。

4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古代文学难学,导致学生兴趣不高,从而使得古代文学难教。若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影音时代,我们的沟通方式已经从书信变成了电话和视频,我们的休闲娱乐从阅读变成了观看影视。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他们对音影图像的兴趣远远大于单纯的文字,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打破旧规,充分利用影音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诗词诵读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诵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并且能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可以轻易将名家诵读带入课堂,在讲解完一首诗词后,播放一段深情的朗诵无疑可以加深学生的体会,陶冶其性情,从而提高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是相通的,流传下来的古代名曲众多,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作为古代文化传承者更应该将古典音乐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在课后放一段古典音乐,不但能娱乐学生的身心,无形中也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大有裨益。现代人对影视的兴趣远远超过书籍,据统计2011年中国人均年阅读量只有4.35本,很多人可能一年未读过一书本,但是很少有人一年未看过一集电视或一部电影,而年青一代对影视的兴趣则更加浓厚,以影视带动原著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现代有许多书籍是在影视热播后才得以畅销的,《亮剑》是都梁在2000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但是直到2005年据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它的销量才大为增加。而《蜗居》和《山楂树之恋》两部书早在2007年就已经出版,但是直到2010年两部同名影视剧热播后,图书才成为畅销书。即使是名著在影视热播后也能带动其销售,《红楼梦》、《京华烟云》、《倾国之恋》等名著无不如此。

5总结

古文学论文范文2

作为传统性较强的一门古老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一直秉持着自己的传统。强调学术性、传承性和知识性。这种教学模式当然不会错,中国漫长的历史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学传承,使得众多研究者极度重视“考据、义理、辞章”的方法论体系,大文化背景的时代色彩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我们的时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过于强调理论的体系化,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即复合型人才。因而,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呼之欲出,它或许是这个学科教学改革的破冰之举。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的根本特征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视角,全方位地培养其创新性和应用性。需要注意的是,强调实践教学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素养的培养。如果没有基本的文学史常识,没有对基本作家、作品的理解,实践教学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刍议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其一,学时设置上,实践学时和讲授学时要进行有机整合,既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也要强调二者的可溶性。就前者而言,实践教学与课堂上的讲授教学有本质的区别。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到众多的作家、作品,其没有讲授学时是不可能的。实践学时只能是讲授学时的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实践教学与讲授教学二者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实践的过程也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讲授的过程,也是实践的另一种模式。二者的融合,能够加强彼此所强化的领域,对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其二,要探索有意义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方法。目前,工作在第一线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并有了较成熟的案例,诸如古体诗词的写作、古籍文献的整理、经典叙事文学的排演、古诗文的诵读与传唱等。任何成熟的教学模式,都需要有相应可行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撑。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方法是统摄整个教学改革的灵魂。从教学实践中得来,应用到实践教学终曲,是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方法得以成熟的唯一选择。其三,重视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关系的协调。理论上的宏观建构,或许不能保证微观与宏观的完全一致性。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如果微观教学现实与建立的宏观模块不能完全一致的话,会导致一系列因素的随之变化。没有基本固化因素的存在,教学模式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协调教学过程中宏观与微观的诸多因素,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三、个性化考查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

古文学论文范文3

1.在教学内容方面:

实行学分制后,在开设多门专业选修课的同时,各门专业必修课的学时被大量压缩,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自然也因时而变,由之前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段改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段,形成了新的结构体系,但这一体系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此前中国古代文学并未分别开设文学史与作品选这两门课程,而只开设了中国文学史一门课程,故此“重史(文学史)轻文(文学作品)”的情况一直存在,这一问题在学时被压缩后便日益凸显出来,任课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文学史梳理清晰已属不易,根本无法分配更多课时用以分析作品,如此一来必然会导致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与学生失之交臂。

2.在教学主体方面:

对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生源质量逐年下滑的现实,相信所有高校教师都有切身体会,尤其在二本院校更是如此,一些学生带着“不想学”或“不会学”的心理或习惯步入大学校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古代文学这门对基础素质要求比较高的课程的教学难度。加之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源中有一定比例的蒙古族预科生,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是以蒙授教育为主,现代汉语基础薄弱,更不必谈古代汉语,这种语言困难势必会影响到对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必然会形成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的局面,因此,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3.在教学方法方面:

古代文学课程时间跨度大,囊括了从先秦到近代的千年佳作,与教学内容繁钜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的陈旧教学方法延续至今,老师上课讲教案,学生埋头记教案,期末考教案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令学生感到枯燥无聊的同时,也无法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与拓展,如此往复,只会将原本内涵丰富的古代文学硬生生简化成学生成绩单上的一个学分,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教学效果可言。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整单一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

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构想与实践

1.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在整体学时压缩、开设多门选修课的背景下,我校古代文学的课程分段进行了微调,将之前的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五段中的唐宋合并为一段,但这一结构体系并未有针对性地考虑到我校古代文学所开设的选修课的具体情况,从而造成有的分段学时充裕而有的则捉襟见肘,贫富不均。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依据所开设选修课的内容重新进行更为合理的分段。例如先秦、两汉开设的选修课有五门,包括“《诗经》品读”、“《论语》导读”、“老庄研究”、“《左传》研究”、“《史记》研究”,那么在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相关的重复部分则简略概括,如此先秦、两汉这两段所用学时均会大大减少,就可以考虑将二者合并在一个学期。宋代文学所开设的选修课有五门之多,因此这段所需学时也会缩减。元明清这段教学内容最多,但开设的选修课却只有三门,而元代文学又是我校古代文学硕士点重点建设的内容,故此建议将元代与学时充裕的宋代合并,剩下的明清为一段,如此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不仅如此,在每一段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文学史与作品的比例设置,适当增加对作品的赏析而减少对文学史的梳理,因为文学史发展脉络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即可掌握,但对作品的理解赏析却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一直以来的“重史轻文”的教学倾向必须加以调整,否则在课时大量压缩的背景下,更容易出现学生“知史而不懂文”的尴尬局面。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古文学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骨科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本组病例中29例为首次骨折,3例为股骨骨折术后骨不连;骨折部位:上段8例,中段9例,下段15例;骨折类型:18例为粉碎性骨折,9例为斜行骨折,5例为横断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4h~12.5d(平均为6.4d)。

1.2手术方法

本组所有病例术前均拍摄X线片(主要为患肢股骨的正、侧位以及健侧相对位置)并测量股骨长度和髓腔直径,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髓内钉。本组患者行持续硬膜外麻醉,侧卧位,在患者大转子顶点向上行4cm的直切口,切口直至大转子内壁。使用T柄锥状髓腔扩大器进行扩髓,从8mm开始逐渐扩展直至髓内针尾端所需直径(注意:每次递增速度为1mm/次)。C型臂透视下,在屈膝位处进行牵引,行手法整复骨折并持续维持股骨的长度及力线,同时将适宜直径、长度的髓内钉打入髓腔直至钉尾大转子尖相平为止,然后在髓内钉上采用定位装置分别置入远近端2枚锁钉。一般股骨上段、中段骨折可不行切开复位,但下段骨折则需切开复位,复位后固定方法同上。本文中除短斜行或者横断骨折患者采用动力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其余患者均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进行固定;3例骨不连接患者在取出原内固定之后,先是处理断端,然后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并植骨处理。术后患者需负压引流,伤口行加压包扎处理;术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计划进行恢复锻炼

2结果

2.1临床疗效评价情况

本文选取的3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3.8个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为7.2个月);通过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其中优:25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到90.63%。

2.2术后并发症情况

本文3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在随访中出现4例并发症患者,其中1例患者出现髓内钉退钉现象;1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现象,经X线片复查发现患者髓内钉长度不够而未完全进入股骨干峡部;1例患者出现髓内钉断裂现象;1例术后12月后未生长骨痂,因此再次行植骨术治疗。

3讨论

3.1手术适应症

目前,随着临床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在股骨干骨折治疗中广泛应用,笔者总结出几点手术适应症:临床应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比较适用于骨折线位于锁钉孔之间,而且与锁钉之间的距离需达到5cm以上的骨折患者。

3.2扩髓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①通过行扩髓,可有效增加髓腔的容积,这样可在固定时选用直径更大的髓内钉(具有更强的抗弯性);②通过扩髓还可增加骨与髓内钉的接触面积,从而将产生抵抗内收肌群强大的收缩力,这样还可降低髓内钉断钉的可能性;③在扩髓时将碎骨屑移位到骨折间隙处,这样可起到植骨的功效,从而将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由此可知,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中行扩髓不会对骨痂生长及骨折愈合时间等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3.3静力固定的特点分析

近几年来,在股骨干骨折临床治疗已经普遍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而在早期的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中一般都是采用动态固定方式,而有研究学者认为,静力型固定方式进行固定,其临床愈合率可达到97.5%。其原因就在于髓内钉在骨折中的固定属于对称性的中央型内夹板固定,而静力型固定之后其所产生的应力分配不会对骨折愈合产生任何影响,另外断端之间微动还可利于形成骨痂,因此笔者认为在股骨干骨折中采用静力型髓内钉内固定效果最佳。但是临床行静力型固定手术后早期不能负重锻炼活动,不然可引起髓内钉断裂从而导致内固定失败。

3.4交锁髓内钉静力固定手术注意事项

①为了选择长度、直径合适的髓内钉,术前需给予所有患者骨折部位拍摄X线片,测量患者股骨的长度以及髓腔的大小;②术中放置远端锁钉时,因股骨远端的髓腔较大,所以在使用瞄准器导杆时需要顶住髓腔内的髓内钉,避免髓内钉远端浮起而导致远端锁钉锁定失败;③在临床上经常会出现髓内钉弯曲、磨损、变形等问题,从而导致出现固定误差,因此在放置前需测试瞄准器性能;④术后患者可根据病情恢复情况而行早期功能锻炼,这样可有效预防形成关节粘连。

古文学论文范文5

一、加强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训练

要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能读懂文言文。学生不掌握好古代汉语,就难以阅读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古代文学教师在赏析作品前一般应先疏通文意,加强对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训练。这种基础训练,首先体现在古代文学教师在疏通文意时,强调学生注意把握语言文字的各种含义及相关知识。其次,要注意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两门课程的融会贯通。古代汉语的内容分为文选、常用词与古汉语通论三部分。文选部分即语言学的经典,往往就是文学名篇,与古代文学重在赏析不同,其更侧重字、词、句的落实。常用词的用法与古汉语通论部分,是读懂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相关知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与古代汉语教师进行沟通,使二者的教学紧密衔接。对古代文学课程来说,有了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和教师的语言学分析,学生就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欣赏、把握其文学特征。在学生课外学习方面,主要依靠多读多看。引导学生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开始时可以选择简练优美的唐诗宋词,进而选择散文名篇如《聊斋志异》《唐宋传奇》《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等。通过多读多看,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语法规律。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态度决定行为,学生对古代文学意义的认识深刻,学习的态度端正,必能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引导学生消除“古代文学无用”的错误观点。通过古代文学的学习,可掌握古代优秀文学文化,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阅读、鉴赏、语言表达与文学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其他工作打下基础。古代文学作品既给后人美的享受,又给后人提供无穷的学习提高的机会。现代文化文学对古代文学的借鉴与沿袭永远不会停止,如金庸、琼瑶的小说创作得益于古代文学丰富的滋养,又如方文山等众多音乐人化用、改编古诗词,不仅在文化传承上有积极意义,而且丰富了现代文化宝库。其次,如王慧刚所言:“古代文学课程不是远离现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的讲授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的传承,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人格修养、修身养性都是必需的。从古代文学可以挖掘与现代人生的诸多契合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想人格。如苏轼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挫折,任运随缘;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锲而不舍,坚守理想;《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坚强包容,君子品性。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黑板粉笔加教师讲授的方法模式已不适应时展的需要,不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古代文学教师必须不断改革、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情境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情境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现文学作品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运用多媒体制作诗歌情境:秋水茫茫,芦苇苍苍,白露晶晶,抒情主人公徜徉在这寂寥的河畔,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同时播放背景歌曲《在水一方》。通过创设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投入诗歌的情感内涵感受体味中。“实践出真知”,通过自身实践,触发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深刻地领悟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形式。情境教学,还可运用表演的方式。且不说宋元戏剧、明清小说,连一些简短小诗也有改编与表演的张力和空间。如布置学生表演岑参的《逢入京使》:“长路漫漫,诗人思乡之情顿起,不免双袖龙钟。马蹄得得,诗人与故友偶然相逢,一番寒暄之后,本想托故友捎带家书,偏偏没有纸笔,只好捎带平安口信。”诗歌情境的创设与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改编和演出,也是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兴趣的有效方法。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而且便于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传统的作者简介往往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将作家的画像、图片资料以及历史地图等引进课堂,配以文字介绍,形成的教学效果将大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诵音频文件,或播放《唐之韵———唐诗》《牡丹亭》《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影像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古代文学教学,形象生动的图像、直观丰富的文字呈现,可有效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觉做学习的主人。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存在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体会到学有所成、乐于学习。物各有理,学亦有法,古代文学课程也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和学习方法。诵读,是古代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在《熟读精思》中亦云“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大多古代文学基础薄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强化学生的诵读。诵读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积累知识、发展能力最基础的环节。字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多读才能做到。诵读不只是教师示范诵读吟或放音像资料,更需全体同学参与。通过吟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理解赏析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信心。诵读也不是光朗读,而应与思考、揣摩、感悟、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揣摩、感受作品的内容大意、遣词造句之妙、作品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诵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补充作品形象的内容,深入把握文章的旨趣。除了诵读外,还应注意泛读和精读结合。有的文章只要泛读即可;经典作品应该精读,有的需要逐字逐句地琢磨,做读书笔记,记下读书时的感想、看法和意见,名篇、名段、名句需要多背。长期坚持,不但能丰富自己知识储备空间,增强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与思维水平。平时多读多记,有了文言语汇的积累,有了文言语感的深切体会,阅读古代作品就不会有很大困难了。

作者:梁珍明 单位:广西南宁地区教育学院

(二)

一、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措施

(一)充分协调古代文学授课各个教学要素

对古代文学授课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因素为人、物、时空和情感。人当然是指学生和教师;物是指教学所使用的教案、教材和辅助工具等;时空是指教学场地和课时的设定;情感指的师生沟通,学生的兴趣和信心等。充分协调这四个主要的因素对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的作用非同小可,教师要在讲课前充分备课,尽量脱稿讲课,教师是否能够灵活的掌握教材的使用和选取,这对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很大。选择教材,不仅要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还要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深造考虑。时空这一要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较大,对古代文学教学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和学习是有固定时间和场所的,要学习生涩难懂的语言,时间跨度较大、知识面也很宽广,文学社团也很多,这就造成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教授所有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也就不是很好。所以通常古代文学所设置的课时要比其他学科课时稍微多一些。最后是情感要素,对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来说,都必然与师生的沟通交流为主体,古代文学学科也不例外,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包含对文学学科的爱好、兴趣以及情感交流,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这对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改变古代文学授课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陶行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大师,他有一句名言:教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将教学的目的、本质和真谛描述的十分透彻。教师讲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不教,教师讲授课程不能只是单纯的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整理后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哪部分才是核心,才是关键?笔者认为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教学资源、教师或者是教学方式等,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并进行优化的。教师要在古代文学类学科的教学中,将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和储备与讲课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讲课过程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也就是要做到具有针对性,而不是对所有学生采取一种方式。另外,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和选择教材及辅助教学设备。对于设置古代文学课类课时,要结合学生正常作息时间,尽量不要占用周末或晚上。教学场所要保证明亮、宽敞和干净,教学设备和所有设施也要准备好。同时在课堂上或课后,教师都要和学生针对信念、兴趣和意志等积极沟通,有利于提高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古代文学类学科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不断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古为今用和学以致用作为教学观念,将古代文学知识向当今社会开放,寻找古代文学对当今社会的启发,实现现实与古典的高度统一,使古代文学类课程不仅蕴含丰富的古典文化底蕴,还焕发着当今时代的勃勃生机。教师在教学和备课的过程中要不断整理、挖掘并快速领悟这些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让古典文学知识对学生的职场及人生规划都有积极指导的作用。古典文学很多典故中都蕴含着成功的技巧和为人处世之道,对学生日后择业和发展有借鉴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开设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运用到所学知识,例如开展学生职业生涯素养的实践课程,或者为人处世及心态的调整等。

(三)增强古代文学类课程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对于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来说可谓是五花八门,每种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根据教学方式理念的不同,主要分为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传统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单纯的讲解教材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听讲而已,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只是听教师的讲解。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就是教师能够很容易掌握课堂秩序、教学内容和进度,教师根据自己独特的观点和魅力吸引学生认真听课。但也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和教师的观点存在矛盾时,就无法保证学生跟随自己的想法完成学习内容,这部分学生就被课堂教学所孤立,无法调动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归根结底是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古代文学知识的某些问题无法以传统思想和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此时就需要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充分结合。现代式教学方式和传统方式有很大差距,多半是以真实案例或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引领者,对学生之间的探讨和矛盾进行沟通,而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教师的思想可以持平,也就是当教师和学生观点产生分歧时,学生可以提出质疑。这种教学手段并不单纯注重掌握知识,还关注学生是否具备独立辨析能力。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学生一直处在积极思考的环境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起了一种自主探索文学知识并追求真理的习惯,在课后也会为了个人兴趣而不断探索,由此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步入社会环境中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学生会受到学习知识和自主思考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在实际的文学类课程教学中,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依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关于文学史的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传统陈述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跟随教师的思想脉络建立完整的文学史发展线路,基本掌握每个阶段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著作和文学流派、文学发展环境等知识,初步形成自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认识,在具体学习古代文学著作时,就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采取小组讨论、随意发言、指定演讲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看起来是一项普通的教与学的过程,但是实际上却是一个繁复多变的教学项目,其中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教学元素。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秉承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重视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的优化完善,进而提升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培育出优秀的实践型高素质人才。

作者:韩霞 单位:吉林警察学院

(三)

一、实行“经典诵读”,回归文学本位

笔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不应该以文学史为主,而是需要在文史结合的基础上的以文为主,回归文学本位。要想真正让学生回归文本阅读,实行“经典诵读”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文学经典是历经了几千年风雨历练和时间考验的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积淀着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之魂,充分体现了先人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尤其是那些反映积极进取、忧国忧民、识礼重义等儒家人文传统的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平复急功近利的心态,塑造健全的人格很有启发和帮助。“经典诵读”能够使学生从道德修养、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等方面受到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无疑比直接对他们进行说教更有效,而且能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这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学发展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上,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诵读和基本分析、鉴赏的文学作品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作品讲读、分析的时候,多运用古代文学的兴趣。对此,教师首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使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文本鉴赏和阐释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试着先撇开围绕作品的外在说明,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并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审美氛围。比如使用一些诗性的、形象性的语言,或音乐等多媒体等手段,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进入一种自由的审美状态,鼓励他们对作品本身的结构、语言艺术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重新唤起学生的文学感觉。例如唐诗名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诗篇,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按部就班地讲授作者生平、师生朗读作品、分析诗歌内容、师提问生回答等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对这首诗的审美感受。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专业人士的朗读录音,并让学生充分朗读作品,再加上教师在讲解中运用富于感性和诗意的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视听,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绝非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它更是一个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领悟那些蕴含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包括经世报国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豪迈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等,使他们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和自己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偶遇风雨这样一件小事,苏轼却赋予了它深刻的人生哲理,那就是人生的起伏是多变的、是突然的,是无法预知的。在人生的风雨中,重要的是心态,如果能以乐观洒脱的态度去面对坎坷,泰然处之,总会有云散日出的时候。教师由此可以联系苏轼在黄州的经历,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苏轼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背后,仍然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之精神。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古代文学知识的传声筒,更应该肩负起传道的责任,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文学教育者最重要的责任。

二、结语

总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在文史结合的基础上,以文为主并实行“经典诵读”,实行“经典诵读”,以此回归文学本位;教师应该努力想办法注入更多的时代内容,拉近学生和古代作家作品的距离,并努力发掘中国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的人文价值,以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当代意义;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传承使命感;鉴于中国古代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和特性,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应把审美教育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以诗性阐释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作者:陈欣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四)

创作型作业重在开放性思维的拓展和培养。笔者采取的主要形式是感发式改写。比如根据某个神话文本、《诗经》中的某个篇章、某首诗的诗境进行改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后羿射日》、《伯兮》、《君子于役》、《击鼓》取得让人叹为观止的效果,其中有对作品及时代本身的把握、情景的虚设,更有当代视角的观照。论战争可以观照家国情感,谈爱情可以知往鉴今。学生的写作能力、领悟能力、想象力、整合能力、再创造能力得以综合的锻炼。另外,续写也可以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可以培养学生多维的思考习惯和能力。续写是在作品理解的基础上思维的延展,是课堂教学深入到人生体验的经历。如上文提到的《伯兮》,诗歌表现的是思妇因夫自豪为夫忧思的矛盾情感,究竟“伯”的结局如何,思妇最终将面临何种现实,诗歌并没有任何的暗示,这就给我的联想以多种可能。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有的以“伯”战罢凯旋,两情携手白头人生大团圆结局以告慰等待与爱情;有的则以“伯”最终战死沙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悲剧结局震撼人心,更加深化了战争主题的反思;更有学生以《千年遗梦———献给<诗经>中的女子》为题,用现代人的视角和口吻和《诗经》中的女子对话,交流对爱情、对生活、对梦想的看法和反思。改编表演也是一种训练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立足于学习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改编成可操作的微剧本演出。如在上完《楚辞》后,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微话剧《屈原》,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理解,更深入地了解楚国的文化和政治,学习以点带面,由浅入深,学生的各种潜力得以广泛的发掘和淋漓尽致的表现。如此的作业布置更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更能拓展能力,无疑给学生的启发和印象是一般传统的作业无法企及的。创作型作业的另外一种尝试是创作。创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具体实践。如在学完《论语》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和学习实际,仿写十则“论语”。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自然加深了对《论语》语体特征的把握和运用,更了解了这个逐渐远离大众视野的语录体的魅力。又如在学完唐五代文学后,为了提高大家对诗歌更直观的认识,基于学生对古体诗(古风和律诗)的基本的了解,要求大家作一首自勉诗。在尝试写诗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和诗意的表达以及诗歌的格律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参与教学型作业主要是指关于课堂教学讨论内容甚至是有关自主授课的资料收集、整理、综合的准备工作。

古代文学教学的课时有限,对于一些《文学史》上相对而言只做概述介绍的非重点的内容或者由于时代和文学原因讲授有困难的内容,可用布置课后作业引导自学的方法,比如南北朝骈文、民歌、汉代的赋体文学、六朝文学批评等,既可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各自学习,亦可分组集中学习,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检查效果。对于一些比较熟悉的又是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内容,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自主讲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重要作家,可让学生自行分组准备规定内容(可以是生平,可以是具体作品赏析,也可以是评价影响),然后推选代表发言。参与教学型作业让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角色进入学习,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但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学生要有专业精神,教师要有掌控能力,否则,效果会和预期有很大的差距。调查型作业虽然对古代文学教学适用面有限,但可视为对学生知识面拓展一种有效的补充。比如讲《诗经》会涉及一些民俗的问题,可让学生调查生源当地盛行或保留的婚丧嫁娶等民俗习惯或生活禁忌,并与《诗经》中涉及的相关主题对比,在比较中一方面结合文化加深对诗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做到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一所坐落在楚都故地———荆州的一所大学的学生,对楚文化的了解无论是历史遗迹,还是风俗遗存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讲到《楚辞》时,建议学生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当今楚地的楚风情况,在“非遗”的大文化背景下,古代文学的教学得到了古今的结合和相关领域的广泛延伸。研究型作业更专门,要求最高。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治学态度,锻炼治学能力和养成学术规范。可以是阐释型研究,可以是溯源流别研究,可以是考辨研究,还可以是整理研究,不一而足。可以说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作业方式,达成目标任重道远,此不深论。上述几个方面是对教学过程中作业布置的一种探索,或还有待完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

作者:刘砚群 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

(五)

一、古代文学的教学问题

古代文学的历史从先秦到近代,上下贯穿五千年,其中积淀下来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宛如星辰。古代文学中牵涉的内容不仅仅是几篇简单的诗词、歌赋,还包括文献学、文字学、传统文化、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等,加上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为文言和现实社会有一定距离,现代考古学又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所以当代的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是复杂、繁重的。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古代文学的教学时数不断的压缩,中文本科师范本科的专业由1994年的6到8个学期的开设,压缩为4个学期。课时量也有原来的400到500不等递减到现在的250课时,教学内容如此丰富但教学时间却十分有限,大部分的内容都无法深入探讨,只能让学生了解个大概,或者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文学史脉络的梳理上,文学作品的讲解根本无暇顾及。大部分的学生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的内涵,大多停留在肤浅的记忆阶段。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更好的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何分配文学史的授课和作品选讲的授课时数尤为重要。如何将这门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的课程讲好,除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当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快黑板”的教学手段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低下。利用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展示大量丰富的信息和内容,而且声音、画面的使用也让课堂气氛变的更加轻松、活跃、形象,让原本难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体验,便于学生理解,但是在实际的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中,很多教师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搜集大量的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压缩以往书面备课的时间,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单向灌输,不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和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导致学生上课要不就一味“看热闹”,要不就是不停记笔记,喧宾夺主式地俗用和滥用多媒体。在实际的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究竟如何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是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面对的又一问题。

二、古代文学中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1、明确教学目的,创新教学观念

古代文学的课程开设,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古典文学的常识和基本技能,对师范生来说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提高,一种气质的熏陶,一种底蕴的积淀,一种正直人格的培养。几千年的古代文学史其实就是炎黄子孙的心灵发展史,通过学习先哲们留下来的重要精神食粮,以感召后人,提高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人文素养内涵。学习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爱国信念;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磅礴的性格;学习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心系国家安危,同情民生疾苦的爱国之情。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以形象生动的人文形象和风格多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古人理想人格的感召下磨砺和提升自己,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虽然古代文学对社会的贡献不像科学、经济那么直接,但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

2、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是中文专业的基础和支撑课程,应建立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应可有侧重,如专科生更多侧重于必修课,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科生则可侧重于选修课,引导学生更多的阅读原著,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特别要处理好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关系。首先应当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完整、合理、充实的教学大纲,立足于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总体把握,明确每一章节的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规定讲授、精读、泛读、背诵的作品篇目。其次,根据文学史和作品的不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文学史的讲解应结合当时社会和历史的不同阶段讲解,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状况,理清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这样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属于特定时期的文学的风格。如:魏晋南北朝这一部分,历史上这一时期是社会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朝代更迭非常频繁,如不理清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建安文学那种慷慨报国的情怀;南宋文学部分,如果学生不明白南宋政权建立的屈辱历史,也就无法体会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文人的作品思想情感的真谛。可以将文学发展历史分为不同阶段串联起来讲,同时可以使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学的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并相应列出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这样就将学生被动学习化为主动求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教师不重视历史社会的讲解的局面。作品的阅读和分析,笔者认为应针对学生情况结合作家的地位不同展开。对于程度较好的本科生应重点讲解重要作家的容易忽视的作品,而次重要作家则要重点抓住重点和有名的作品;对于程度较差的专科生应重点掌握重要作家的重点作品。如:李白,杜甫两位文学巨匠,对于本科生我们应以讲作家整体作品为主,突出初、高中未学习的但是对理解人物有重要作用的作品。如:杜甫可对其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重点讲解,其中的“黎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精炼的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生,在自己遭受了“幼子饿已卒”的人生至痛的情况下,他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这种爱国情感是学生在学习杜甫时应该深刻体会的。李白的《长恨歌》可以作为重点讲解内容,特别是作品的双重主题可以展开讨论,可以使学生收获文学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等篇目;杜甫的《石壕吏》、《登高》等作品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系统的学习过,如在精讲就有“炒现饭”之效果了。对于次重要作家我们就应该重点讲解名篇,因为其他的作品文学价值也不是特别的高,如岳飞最为民族应该我们学习他的作品,可以从《满江红》入手,因为此首最能表达其“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古代文学的授课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不断完善多媒体的使用,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不是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重点难理解的内容我们仍然使用板书,方便教师的思路和加深学生的理解。重点作家我们应该多使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对原本就比较熟悉的人物有更为感性和全面的认识,对于次重要或学生不了解的作家我们应该结合知识点展开,可以涵盖更多关于作家的信息内容。同时我们应该创造性的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建立网络信息化考核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传相关的资料和教案,批改学生的作业和信息,构建自己的教学的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能通过这一平台需求帮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古代文学这门传统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迸发出新的火花。

三、结语

总之,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要充分发掘利用古代文学的丰富资源,广泛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将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现代活力激发出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薛莹 单位:江西鹰潭职业技术学院

(六)

一、古代文学的教学问题

古代文学的历史从先秦到近代,上下贯穿五千年,其中积淀下来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宛如星辰。古代文学中牵涉的内容不仅仅是几篇简单的诗词、歌赋,还包括文献学、文字学、传统文化、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等,加上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为文言和现实社会有一定距离,现代考古学又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所以当代的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是复杂、繁重的。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古代文学的教学时数不断的压缩,中文本科师范本科的专业由1994年的6到8个学期的开设,压缩为4个学期。课时量也有原来的400到500不等递减到现在的250课时,教学内容如此丰富但教学时间却十分有限,大部分的内容都无法深入探讨,只能让学生了解个大概,或者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文学史脉络的梳理上,文学作品的讲解根本无暇顾及。大部分的学生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的内涵,大多停留在肤浅的记忆阶段。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更好的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何分配文学史的授课和作品选讲的授课时数尤为重要。如何将这门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的课程讲好,除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当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快黑板”的教学手段耗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低下。利用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展示大量丰富的信息和内容,而且声音、画面的使用也让课堂气氛变的更加轻松、活跃、形象,让原本难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体验,便于学生理解,但是在实际的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中,很多教师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搜集大量的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压缩以往书面备课的时间,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单向灌输,不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和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导致学生上课要不就一味“看热闹”,要不就是不停记笔记,喧宾夺主式地俗用和滥用多媒体。在实际的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究竟如何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是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面对的又一问题。

二、古代文学中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1、明确教学目的,创新教学观念

古代文学的课程开设,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古典文学的常识和基本技能,对师范生来说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提高,一种气质的熏陶,一种底蕴的积淀,一种正直人格的培养。几千年的古代文学史其实就是炎黄子孙的心灵发展史,通过学习先哲们留下来的重要精神食粮,以感召后人,提高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人文素养内涵。学习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爱国信念;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磅礴的性格;学习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心系国家安危,同情民生疾苦的爱国之情。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以形象生动的人文形象和风格多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古人理想人格的感召下磨砺和提升自己,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虽然古代文学对社会的贡献不像科学、经济那么直接,但也是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

2、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是中文专业的基础和支撑课程,应建立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应可有侧重,如专科生更多侧重于必修课,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本科生则可侧重于选修课,引导学生更多的阅读原著,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特别要处理好文学史和作品选的关系。首先应当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的特点,制定完整、合理、充实的教学大纲,立足于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总体把握,明确每一章节的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规定讲授、精读、泛读、背诵的作品篇目。其次,根据文学史和作品的不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文学史的讲解应结合当时社会和历史的不同阶段讲解,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状况,理清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这样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属于特定时期的文学的风格。如:魏晋南北朝这一部分,历史上这一时期是社会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朝代更迭非常频繁,如不理清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学生就无法深刻理解建安文学那种慷慨报国的情怀;南宋文学部分,如果学生不明白南宋政权建立的屈辱历史,也就无法体会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文人的作品思想情感的真谛。可以将文学发展历史分为不同阶段串联起来讲,同时可以使用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自学的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并相应列出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家和作品,这样就将学生被动学习化为主动求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教师不重视历史社会的讲解的局面。作品的阅读和分析,笔者认为应针对学生情况结合作家的地位不同展开。对于程度较好的本科生应重点讲解重要作家的容易忽视的作品,而次重要作家则要重点抓住重点和有名的作品;对于程度较差的专科生应重点掌握重要作家的重点作品。如:李白,杜甫两位文学巨匠,对于本科生我们应以讲作家整体作品为主,突出初、高中未学习的但是对理解人物有重要作用的作品。如:杜甫可对其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重点讲解,其中的“黎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精炼的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生,在自己遭受了“幼子饿已卒”的人生至痛的情况下,他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这种爱国情感是学生在学习杜甫时应该深刻体会的。李白的《长恨歌》可以作为重点讲解内容,特别是作品的双重主题可以展开讨论,可以使学生收获文学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等篇目;杜甫的《石壕吏》、《登高》等作品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已经系统的学习过,如在精讲就有“炒现饭”之效果了。对于次重要作家我们就应该重点讲解名篇,因为其他的作品文学价值也不是特别的高,如岳飞最为民族应该我们学习他的作品,可以从《满江红》入手,因为此首最能表达其“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古代文学的授课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样化,不断完善多媒体的使用,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不是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重点难理解的内容我们仍然使用板书,方便教师的思路和加深学生的理解。重点作家我们应该多使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对原本就比较熟悉的人物有更为感性和全面的认识,对于次重要或学生不了解的作家我们应该结合知识点展开,可以涵盖更多关于作家的信息内容。同时我们应该创造性的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建立网络信息化考核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传相关的资料和教案,批改学生的作业和信息,构建自己的教学的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也能通过这一平台需求帮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古代文学这门传统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迸发出新的火花。总之,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要充分发掘利用古代文学的丰富资源,广泛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将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现代活力激发出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周建华 单位:内蒙古赤峰学院文学院

(七)

一、课中的教学对话

课堂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大学课堂教学主要依赖语言媒介传播得以实现。由于授课内容庞杂和教学课时有限的巨大矛盾,传统的古代文学课往往以讲授为主,不可能进行大量专门的讨论,这就使课堂的有效交流受限,使师生之间基于课程的思维交流处于不对等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性而师生之间也缺少应有的和谐。笔者这里所强调的“课中的教学对话”,主要是指在自由开放、活泼灵动的课堂气氛里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教学文本的开放性互动交流,重在授课过程中对文学情境的营造和对作品的感知与阐发(感发联想),策略地利用交叉学科艺术如绘画、吟唱、方言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开拓思维、培养创造理解能力。如绘画艺术的使用,在讲授《山海经•刑天与帝争神》神话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自己心中的刑天形象。这里并不着重强调专业的绘画技能,而重在“形”与“意”的把握。从“形”上必须紧扣神话文本中的要点:断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但有的学生虽然把握了上述的诸要素,却没有体现出刑天“操干戚以舞”所体现出来的“猛志固常在”的坚毅品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通过比较,相互点评,大家不仅对作品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对这种新的教学形态抱以极大的热情。又如在讲授《登幽州台歌》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此歌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呈现那种登台望远的情景,但有的学生画出了城墙、大河,甚至画出了宋人的帽子,就有些离谱了。笔者又结合陈子昂的《燕昭王》诗,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历史感、渺小感、压抑感、孤独感,于是有学生设计构图人处中远景,以示人之微茫渺小,用远处丘陵、乔木以示天地空阔,用乌云压境示压抑,用雁阵、夕阳示孤独。大家又竞相补充,不断完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达到一个小高潮。在教学中,笔者一直鼓励学生用思想作画,只求意到,不强求技艺,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致,陆续出现了诸多关于神话、诗、词等作品意境的理解作品。古代文学里的很多文学形式都与音乐相关,可以统称为音乐文学,比如诗词曲,包括小说里的韵文部分等。这样就使得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音乐手段介入成为可能。和绘画一样,音乐的吟唱,一样可以促进课堂对话的有效增值。音乐的吟唱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有据可循的唱,就是本来就有曲谱并流传下来,或者已经被改编走流行风并流传广远的。前者如姜夔《暗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者如《阳关三叠》、李煜《虞美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越人歌》等。另一种是无据可循的,根据自己的理解率性而发的唱。两个方面都能有效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相对而言,后一种更具有挑战性。不必强求有乐律基础,重点在于理解性地尝试。比如原始歌谣部分,讲到南音之始的《候人歌》,笔者就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探讨,这简约而不简单的一句“候人兮猗”该如何唱好,或者怎样改编表达更好,并示范《渭城曲》的演唱和元代散曲对《渭城曲》的改编,给学生以启发,学生在激励下很活跃,大胆尝试。学生对此类教学环节感到新奇,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课堂的气氛很热烈。对话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适时引入方言。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而不同的地域总有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度引入方言,更有利于课堂对话,提高授课效果。虽然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语言及语言的表达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但语言的延续性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方言的使用,并不是苛求还原古人的语言和语调,而是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不同语言表达的差异和特点,更直接理解语言表达习惯和情感表现的内在关联。比如讲授《楚辞》后,笔者就要求来自荆州江陵的学生用楚语颂《离骚》;学习《诗经》后,让河南的学生用河南梆子读《郑风》里的诗,让山西的学生用山西梆子读《魏风》里的诗,让陕西的学生吼《秦风》等。笔者也尝试过让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用他们本地区的语言唱诵《登幽州台歌》,大家可以通过现代方言的表现,直观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呈现出的文化气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增进学生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上文论及的课堂对话的几个方面,基本上都是从微观着眼,重在对作家作品的拓展式理解和深刻把握。对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文体研究等宏观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问课式的对话交流,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有选择地让学生讲授、大家质疑。

二、课后的作业设计

古文学论文范文6

(一)重学生轻教师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双主体教学理论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他们开始转变观念,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改中最为可喜之处,因为观念的改变可以促进教改的深入与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矫枉过正,重学生却轻教师。具体表现在,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标,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事实上,素质教育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误区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教师的动机是好的,但效果却不能与动机成正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往往采取“作者介绍———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三段论式教学,这种模式今天依然有着较大的市场。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面”铺得较广,“点”挖得不深,教师更多的是充当了知识的传声筒,因而课堂教学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些教师就通过讲述作者的生平故事、文坛趣事、野史逸闻等相关内容来丰富教学课堂。这样的穿插教学本无可厚非,首先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但是,一旦不能把握好“度”,过分倾斜于此,教改就会走向误区———为吸引学生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传授了基础知识忽略了能力培养。客观上,随着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学生评教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业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喜好。学生评教的角度往往从自身的兴趣出发,要求课堂气氛轻松,不能注意到知识的系统与衔接,不愿接受思考与科研的辛苦。一堂生动的好课就被狭义地理解为多讲故事、多举事例。笔者曾就“如何上好古代文学课”向学生展开调查,70%多的学生认为文学史及作品枯燥了些,要求老师“多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作家生平及相关故事”。此外,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学生对小说教学的兴趣远远高于诗文教学。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评教为主,势必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误导,为获得学生的高分评价,一些教师的教学自然会迎合学生的口味。教与学的相互融洽,应该是教学中的极高境界。然而,以牺牲教师的主导地位为代价换得的“融洽”,应该说是得不偿失的。学生得到的是信息时代网络书籍上轻易可得的“趣味”,失去的是培养能力时代的能力丧失。最典型的莫过于四年本科毕业,毕业论文都无从下手。

(二)重手段轻方法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社会的进步带动了教育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地走进教育,多媒体教学就是最好的说明。小小三尺讲台可视接千里,耳听八方。教学容量增加了,教学效率、效果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强了……多媒体教学正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正如一枚钱币有正反一样,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误区,这就是重手段轻方法。明显表现在多媒体课件蜂拥而上,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依然陈旧。以古代文学教学为例,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三段论”直讲,不同的是将粉笔板书换成多媒体的屏幕显示,配以一些画面与音乐。其最终除增加学生的感官刺激外,与传统的教学效果并无二致。这种现象的形成,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偏差。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手段的多媒体具有时代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办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征。无论是对学校的本科教学(研究生)验收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多媒体教学都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因素。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往往使人们在认识上产生一种错觉:凡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就是教改,就是好课。事实上,多媒体只是适应时展、以计算机作为知识载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始终也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它不可能改变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实质,教学的主体只能是教师与学生。这就好比教师是厨师,学生是吃饭者,多媒体是灶具、炊具。饭菜是否可口,关键是厨师的手艺和学生的胃口。灶具、炊具最大的影响只是在于做饭的功效。一堂好课,手段固然不可缺少,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衡量一堂好课并不能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为标准。曾经有幸聆听过中国文学研究所杨义先生的两次讲课,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却依然让我们有如沐春风之感,领略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内涵。应该说,教师的主导地位就体现在教师的知识积累及传授的方法上。重手段轻方法,只能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新瓶装旧酒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而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也是形成重手段轻方法的一个原因。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运用最多的莫过于教学课件。课件的来源,或是自己制作,或是网上下载,或是花钱购买。自己制作的课件,因为计算机知识的欠缺,往往只能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结果无非是将原来粉笔的板书变为电子板书,换汤不换药,不能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网上下载或购买的课件,因为“舶来品”的缘故,教师不熟悉教学内容,丧失教学的主动性,很可能导致“照本宣科”。此外,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限制,课件往往重复使用,修改的概率微乎其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使得教学模式固定化,从而抹杀了教学中的个性、特色与灵活性,限制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自然也就陷入了重手段轻方法的误区。

二、特色课堂的构建———古代文学教改的应对措施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会学,教师就必须会教。古代文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掌握古代文学知识的同时,增加人文素养,陶冶性情、情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材与课堂结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构建特色课堂至为重要。古代文学特色课堂构建的前提条件是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原则是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古代文学知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增强人文素养。为此,笔者将古代文学特色课堂分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强化记忆的自学课堂

该课堂体系的特色就在于,以学生自学为主,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与古代文学学科的考试相结合。具体操作上,以教师为主导,首先将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古代文学史在总体上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知识的系统化与完整性。比如,介绍到魏晋小说,可以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加以介绍;学习宋代诗歌,可以将北宋、南宋诗坛加以概括。接着,在多媒体的教学屏幕上显示一个教学单元的基本练习,诸如作家的字号、作品,名句的填空,文学流派的解释,作家创作的概况等基本知识,由学生在课前预习及课堂开卷的基础上随堂完成。学生的练习作为该门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学课堂,可以充分优化教材,将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以相对少的教学时间梳理出清晰完整的线索并加以强化训练。同时,通过强制也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打好古代文学的基础,杜绝平时作业中的抄袭及期末考试时的临时突击和舞弊现象。

(二)“授之以渔”的能力训练课堂

该课堂的特色主要是对教材中的重点章节有选择地进行专题讲述,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专题教学中教师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参考资料等通过多媒体屏幕介绍给学生,进而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比如,讲解姜夔作品,可以结合周济的《宋四家词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的评论加以讲评。讲授清代小说时,可以将当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研究热点、研究空白等介绍给学生。据笔者了解,这样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认为教师不是教“死书”,能扩大他们的视野,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专题研究教学也可以采用讨论教学,可以事先布置讨论题或读书报告,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课堂上以学生介绍资料综述及自己的观点为主。如《聊斋志异》专题可重点分析其女性形象。《聊斋志异》几乎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是狐仙鬼女主动找书生,并且一见面就委身于书生,就此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深入探讨作者的女性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课时及教学要点设计好一学期的教学专题,如,唐代文学中的“李白研究”、“杜甫研究”等,教学不要求面面俱到,重在给学生以启发,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教学课堂,可以突出教材的重点,重要的是通过平时的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完成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毕业时,论文无从下手,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

(三)增强人文素质的情商课堂

“情商”是心理学家相对于“智商”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在这一点上,古代文学课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中,很多地方显现着健康健全的人格魅力和优良的民族美德。如果引导得法,古代文学课完全可以成为生动的美育课,给学生以心灵的洗涤与净化。情商课堂的创立就是要联系古代文学作家作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以此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直觉能力,增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情商课堂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作家生平经历,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如苏轼生平经历坎坷,但在逆境中始终能保持一份乐观。《潋湖上初晴后雨》《前赤壁赋》《水调歌头》都表现了这一共同特点:人生的不快、不顺、不幸、不如意都在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中得以化解。将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当前大学生找工作的挫折相联系,会给学生很好的人生启示:遇到挫折,如果一味自怨自艾,生活的天空会一片黯淡;只有尽量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才会海阔天空。该课堂也可以在讲解作品时联系相关话题,对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进行思考。如讲解《红楼梦》时,可将贾府的腐败与当今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贾府的腐败包括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三方面,贾府的腐败是它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腐败不仅是封建社会的毒瘤,也是当今社会的毒瘤,通过《红楼梦》的学习,可以知道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大学生最感兴趣、最敏感的话题。《聊斋志异》中一些篇目(如《葛巾》等)的女性毅然离开了原先的“爱人”,可以联系近年来大学生因失恋轻生的现象,探索其原因,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生命观的教育。此外,情商课堂还可以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欣赏、朗读陶冶大学生的性情,培养其审美欣赏的直觉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音乐、画面、朗读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情商课堂可以使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可以使古代文学教学更贴近现实人生,从而增添时代气息。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薪火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格的塑造,对今后走向社会至关重要,因此,情商课堂的构建是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个亮点。

三、结语

古文学论文范文7

在广告中,实证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是通过事物的真实表现传达产品信息或卖点,以此来引起受众注意和兴趣,进而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一种方法。换言之,实证法是广告及其他促销活动中比较直观并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一种方法。实证法主要有三种:文字写实、产品展示、现场表演。其中,后两种是现代广告中用得比较多也比较有效的方法,比如,洗衣粉、洗洁精、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等产品广告便多用此法。“杨志卖刀”是《水浒传》中的一个经典段子,不管真实与否,这个桥段在今天看来依然属于实证广告的典型案例。“杨志来到京城混江湖,没想很快就把盘缠用光了,为了糊口,只好卖随身携带的祖传宝刀。起初,杨志只是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再加上杨志本是军官出身,不善吆喝,结果“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这充分说明产品再好也需要宣传,如果他能像卖膏药的打虎将李忠一样,先舞刀弄枪耍耍身手,只怕不用半个时辰,早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了。直到京城有名的地痞牛二路过,扯过宝刀问他卖多少钱,杨志才算有了一个产品推销的机会。接下来杨志的产品展示和现场表演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他先通过回复牛二的询价不露痕迹地带出了宝刀的品牌故事“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说明这把宝刀是有历史的,并明确给刀定了位“宝刀”,然后给出了符合产品定位的价格“三千贯”。接着,当牛二对宝刀的价格提出“我到桥下的白铁店三百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你的鸟刀有甚好处,叫做宝刀”的质疑时,杨志先是回应“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然后隆重推出产品的USP:“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不沾血”。USP(UniqueSellingProposition)即“独特的销售主张”,它是广告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美国营销大师罗塞•瑞夫斯(RosserReeves)在20世纪50年代首创。瑞夫斯认为USP必须具备三个要点:一是利益承诺,即强调你的产品有哪些具体的功效以及这些功效能给消费者提供哪些实际利益,换句话说,就是顾客买了你的产品能得到什么好处;二是独特,这是竞争对手无法提出或没有提出的,也就是说,你的产品要具备跟同类竞争对手有别的地方;三是强而有力,要做到集中。比如,“农夫果园,喝前摇一摇”“农夫山泉有点甜”,以及M&M巧克力的“只溶于口,不溶于手”等均是利用USP原理做出的差异化战略,极大提高了产品的美誉度。杨志把宝刀的每一个卖点都一一演示给牛二看,亲证了宝刀的卖点不虚。最后牛二被杀,而宝刀滴血不沾,杨志通过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刀确实是一把好刀,之所以要卖三千贯,就是因为此刀拥有这三个与众不同的卖点,可谓把“USP”的三个要点演绎得淋漓尽致。

二、“伯乐相马”与名人广告

名人广告是现代广告中常见的一种方式。请名人代言广告有诸多好处,一来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必在某个领域有过人之处或对社会有突出贡献,请名人做广告容易获得受众信任;二来名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粉丝,而粉丝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或支持偶像的行为,如果名人代言了某个产品,那么粉丝也有可能因为偶像的推荐而使用该产品,从而极大地促进产品销售。其实名人代言广告古已有之,如“伯乐相马”。据《战国策•燕二》记载:“人有卖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同一匹马,在市场上呆了三天无人问津,但请来伯乐到市场上看了两眼后,这匹马不仅当天就卖出去了,而且价格涨了十倍,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这充分说明了千里马还需伯乐识的道理,这就是名人代言广告的力量。

三、“武松打虎”与广告语

广告语又称广告口号、广告标语,是广告中具有特殊功能且举足轻重的一句话。好的广告语能够树立产品和品牌的鲜明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依靠一句好的广告语一举成名的品牌数不胜数,比如,“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让人认识并记住了好迪洗发水,“农夫山泉有点甜”让人记住了农夫山泉,“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让人记住了戴比尔斯(DeBeers)。一般来说,好的广告语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符合KISS原则,KISS就是“KeepItSweetandSimple”,简洁甜美;二是与众不同;三是通俗易懂。在《水浒传》中,就有一句绝妙的广告语,即“武松打虎”一节中的“三碗不过岗”。武松到景阳岗本意并不是为了打虎,而是寻找他的兄长武大郎,然而当他来到景阳岗下,看到了一个店家的广告“三碗不过岗”,正是在这句话的刺激下,武松连喝了十八碗酒,然后上山打了老虎,成为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佳话。且不论这段历史真实与否,单论“三碗不过岗”这句话,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是一句不可多得的精彩的广告语。其精彩之处有三:一是目标受众定位准确,景阳岗地处荒郊野岭,经过的鲜有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居多,这句话没有故作风雅,而是通俗易懂,非常贴合目标受众的接受水平;二是易于激发受众的逆反心理,武松正是受了“不”字的刺激,你说喝了三碗酒就过不了景阳岗,我偏喝给你看,结果他连喝了十八碗酒,说明这种反向诉求很好地促进了销售;三是够短,好的广告语无需赘言,五个字足矣。

四、酒旗与路牌广告

路牌广告最早的形式恐怕就是酒旗了。古代文学中对酒旗多有描述,比如,白居易《曲江》中的名句“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刘禹锡《堤上行三首》“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墙堤上楼”,张籍《江南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韦应物《酒肆行》“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等,不胜枚举。显然,酒旗给古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因此,深得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可见,酒旗在当时已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广告形式,甚至可以堪称商业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到了宋代以后,不仅酒旗广告上的装饰手法已很丰富,而且还有很多画家也以酒旗入画,如《清明上河图》,桥头就有一间酒楼,上悬五条幅旗,上书“新酒”。再后来,酒旗甚至已不再仅仅是酒楼本身的一种标志广告,还变成了一种广告媒体。有的酒旗直接被用作酒的广告,如明代正德年间朝廷开设的酒馆,酒旗上题有名家墨宝:“本店发卖四时荷花高酒”,荷花高酒是当时宫廷御酿;有的酒旗则标明经营方式,如《歧路灯》里的开封“西蓬壶馆”木牌坊上就书写着“包办酒席”;更多的酒旗则极力渲染酒香,如清代八角鼓曲《瑞雪成堆》中“杏花村内酒旗飞”的酒旗上就书写着“开坛香十里,就是神仙也要醉”等字样。今天,酒旗已演变成琳琅满目的路牌广告、旗帜广告、灯箱广告、围墙广告等,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丰富。

五、结语

古文学论文范文8

公元805年,以王叔文、王?为代表的改革派在唐顺宗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永贞革新”。但是仅仅持续了百余天,这场运动便在保守势力的反攻下以失败告终。刘禹锡作为“二王八司马”中的骨干,被贬为朗州司马。“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刘禹锡的确做了十年的朗州司马,但他所作“新辞”(竹枝词)之地却不在朗州,而是在夔州。刘禹锡何以要作《竹枝词》,个中原因我们从作者作品入手自然更为可靠。他说:“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使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知变风之自焉。”刘禹锡认为屈原居沅、湘之间而作《九歌》,朗州即今湖南常德一带,东临洞庭湖。屈原《九歌》产生的沅湘流域和刘禹锡谪居长达十年之久的朗州,属于同一个地域空间。虽然刘禹锡《竹枝词》作于夔州,但是朗州十年成为其无法忘怀的生命烙印。他与屈原在同一片土地上同遭贬谪,无疑会在其心中萌发复杂的情感共鸣。这就为日后夔州《竹枝词》的创作埋下了伏笔。这份久久未曾迸发的情思,直到长庆三年(822)刘禹锡到达夔州,耳闻目睹了“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才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完成了九篇《竹枝词》的创作。刘禹锡在《竹枝词引》中明确提出了《九歌》与《竹枝词》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沿波讨源,从《九歌》入手来在探讨《竹枝词》的主旨。关于《九歌》,东汉王逸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状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怨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屈赋注本,王逸为楚地之人,离屈原生活的时代也相对较近,所以其说法比较可信。从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九歌》是屈原在放逐之后,依据楚地民间的祭祀歌舞所作,其中寄托着自己的“愁思”“冤结”。那么,“它既是从俗的怨歌,又是屈原个人的抒情诗。祭神与抒情相融,鬼事和人事结合;若即若离,虚虚实实,成为神曲、民俗与诗人内心情感的综合体。从这个角度看,‘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正好道出了《九歌》即事抒情的总特征。”《楚辞论•历代咏赞屈原诗词选》辑录了从汉至唐五十三位诗人的七十三首诗词作品,其中有抚古思今,借屈原之酒杯浇一己之块垒者,亦有祭祠临江,托有情之诗文寄百代之敬仰者。作品咏赞的具体对象,或为遭贬而不弃故国,或为愁苦而长怀忠直,以至于最终自沉汨罗的高尚峻洁之人格魅力。既然这些文人对屈原人格及其思想评价如此之高,那么反映屈原思想的《九歌》等楚辞作品在他们看来,表达出“履行忠诚以事于君,不见信用而身放弃”也就很自然了。这种寄兴说并未在唐代终止。相反,却愈演愈烈。到了南宋,洪兴祖作《楚辞补注》时,“几乎对每一篇他都要诠释出其‘存君兴国’的微言大义。”既然如此,置身于以忠君爱国思想为重要准则的封建传统伦理道德之中的刘禹锡,自然无法逾越这道天堑,更何况其贬谪遭遇又暗合了屈原这位以忠贞而见放的诗坛巨擘。那么,刘禹锡学习屈原在沅湘间作《九歌》的方式来作《竹枝词》,又怎能没有与屈原相似的情感寄托?

刘禹锡在《竹枝词引》中提到他因《九歌》而作的《竹枝词》有九篇。我们不妨一一来看。第一首:“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此诗所写为思乡之情。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春草初生,蜀青,南人或许只是不经意的歌唱,便触动了客居于此的北人几多愁肠。第二首:“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头;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红花开着,春水流着,然而作者面对盎然春意却流露出浓浓的伤春之情。难道是刘禹锡下车伊始即对当地男女流水落花般的恋情感慨不已?客观地说,这首诗从作者政治上悒悒不得志,借楚辞中“香草美人”的方式来表现内心世界的角度理解更具说服力。第三首:“江上竹楼新雨晴,?西春水?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雨过天晴,春波微漾,来来往往的人共唱歌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这里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杨柳”意象。“杨柳”意象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便被诗人们赋予了送别、离愁的含义。此处正是以乐景来反衬诗人包孕在文字深处的几许愁思。第四首:“日出三竿春露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此诗化用杜甫《狂夫》而来,却能不着痕迹。昔日杜甫虽寓居成都,在万里桥西结草堂而居,但心中却时时不能忘怀帝都长安,生活的落魄和客居蜀地的乡思让他难以释怀。有着某种相似经历的刘禹锡,于诗中表现的正是此种情怀。第五首:“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春来。”前诗情系少陵,此诗意托明妃。王昭君曾遭画师所诬而远嫁胡廷,刘禹锡作为改革派而贬谪蜀地,虽情生此境,却不多言一字,作化蛇之举。第六、七首可一并来看:“城西门前滟?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恨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瞿唐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两诗都以托物起兴破题,或用“滟?堆”以突出坚不可摧,或用“十二滩”以表现路途难行,接着转入正题,懊恨人心不能似石头那样坚,长恨世道却比水道还要险。知人当须论世,这两首诗,正是政治命运多舛的刘禹锡在贬官之后对世道人心深刻体味后的真实表达。第八首:“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猿啼”亦为相传已久的愁悲意象。刘禹锡于此诗一语道出真谛:猿啼之声令人悲愁,但这啼鸣本身并不是感伤的根源,它仅仅是牵出愁情的诱因,只有亲身所感之人,才能深味其中三昧。第九首:“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作者以写实的笔法客观展现了当地的劳动生活风貌。这九篇《竹枝词》,从寄寓的情感来看,是一个整体。它主要表现的是刘禹锡被贬之后才不得展,志不得申,又客居蜀乡,心恋魏阙的悲郁心情。从汉唐间诗人对屈原的评价,可知他们对屈原作品的认知、评价仍是定位在王逸所创立的“兴寄说”基础之上的。刘禹锡曾明言其因屈原作《九歌》,“故作《竹枝词》九篇”,但这只是说出他学习了屈原,而这种学习一方面是形式层面,如借鉴民歌、选择了数字“九”等。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指与屈原相似的经历以及对屈原人格的敬仰等。至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刘禹锡作于夔州的九篇《竹枝词》,其创作主旨并非歌唱爱情。其创作起因是受到屈原的启发,其创作形式也是像屈原一样汲取了当地民歌的新鲜养分而别开生面,而最为重要的,是其创作精神———远祧屈原风神,将自己比作屈原式人物,抒发其为正义事业而遭贬谪之后的客愁与深切怨愤。经过一系列分析、探讨,实验小组得出了基本结论。笔者在肯定学生取得进步与成绩的同时,将评价的重心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让学生在反思中通过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其实,总结评价环节结束,也就意味着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完成。但我院指导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额外增加了一项学习内容,即正确运用资料,用尽可能准确、规范的学术语言对基本观点和结论予以阐述。本文即为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观点进行文字总结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