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科技论文范例

通讯科技论文

通讯科技论文范文1

1简单署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GB/T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等相关法律和国家标准是学术论文作者署名的原则和依据.学术论文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并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至于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按研究计划分工负责具体小项的工作者、某一项测试的承担者、接受委托进行分析检验和观察的辅助人员等,均不列入作者;仅仅为研究工作争取到了资金、提供了技术服务、提供了样品材料或负责了行政管理的人,虽然对完成论文不可或缺,但这些支持性工作本身不足以使他们成为论文作者.论文作者可以在论文的“致谢”部分对这些人表达谢意[7].在我国早期的科技期刊中,作者的署名基本遵循着以上这个原则,合著作者也不是太多,署名处于比较简单化的阶段,基本上是所有作者都能享受文章发表所带来的利益,比如职称晋升、课题结题及评奖等.由于文章所涉及的利益不是很多,因而没有更多的纠纷.但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学术交流机制对科技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优秀论文,既能够彰显作者的努力、能力和影响力,也能够鼓励、奖励和激励作者积极发表其创新成果[4].国家对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重视,体现在奖学金评选、职称评定、名誉奖项(如国家自然科学奖、长江学者、自然科学基金及院士增选等)、学位授予条件.由此可见,科技论文所带来的利益也越来越多,简单的署名已不能满足科研工作者的需要.基于形势与作者的需求,通讯作者出现了.

2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最早流行于美国,发表文章时,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导师或者老板作为通讯作者,这几乎已经成为惯例.由于学科的发展和广泛的合作,论文的作者人数逐渐增多,如生物信息学就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通讯作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让文章的读者和作者联络通畅,同时,也方便国际国内同行之间的联系和交流.1996年,邹承鲁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评审国内奖励必须坚持立足国内———论当前评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文章,这是我国通讯作者提出的开始.文中指出:“现在的国际习惯,在多作者署名的论文中,第一作者往往是承担主要实验工作的作者,在很多情况下,是某一实验室的研究生.而通讯作者才是主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并是读者对有关论文提出各种问题时能与之讨论和联系的作者,通常是课题负责人.”[16-17]到了1998年,邹先生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发表科学论文要遵循国际惯例》的文章,指出:“我国科学要走向世界,更多地把优秀在国际知名的刊物上是绝对必要的.”“通讯作者经常是课题负责人,是学术论文思想的提出者,是真正能对论文全面负责的作者.我国多数刊物目前还没有采取标明论文通讯作者的国际习惯做法,造成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交流或讨论协作时的不便.”直至2003年,最早公开提出标注通讯作者要求的是《医用生物力学》杂志.到2010年,我国已有60%以上的生物医学期刊使用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的含义从字面理解,就是供联系的作者.百度有一词条解释通讯作者是“供读者联系的作者,因为一般的文章往往有几个作者,大家推举一个作为读者联系的人,即为通讯作者.”故而,有人建议“通讯作者”实际上应为“通信作者”.随着期刊标注通讯作者的常态化,很多职称评审部门和科研成果审核部门也对通讯作者越来越重视,并且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持有同等的重要性.如在SCI检索出报告时,报告上一般以通讯作者的单位为第一单位.另外在考核工作量时,有的单位规定通讯作者等同为第一作者,有的甚至只承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这就要求通讯作者的标注要特别慎重及严谨.我国科技期刊各期刊社对通讯作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仅在生物医学期刊中的标注形式就有13种之多.总结起来,对通讯作者要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通讯作者既是论文的对外联系人,又是论文的责任人(或主要责任人),即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数据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性、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面负全责(或主要负责);②在论文投稿、修改直至被接受发表的过程中的一切联络工作一般由通讯作者负责;③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熟谙课题设计,掌握数据资料,能够全面处理投稿中的一切问题,答复编辑部审稿人意见和全面修改稿件的作者,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是“对外的全部责任人”.④通常针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和流动科研人员在离开原学校和科研单位后,期刊编辑部能通过通讯作者对稿件进行补充和修改,也便于论文刊登后读者可以直接与通讯作者联系.实际上,通讯作者多为课题负责人.⑤在读硕士或博士期间撰写的论文,必须由其导师担任通讯作者.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人才有资格成为通讯作者,这样就避免了通讯作者标注时的一些乱象.

3共同第一作者

共同第一作者是一种特殊的作者署名形式,又称并列第一作者.它是指2个以上作者对论文做出同等贡献,其贡献大小难分高下,故在时注明这些作者对论文贡献相等,这时视他们为并列第一作者,其英文表达为“jointfirstauthors”或“equalfirstauthors”等.以这一作者类型发表文章,国外期刊并不鲜见[22].1823年在《柳叶刀》中就有出现,其后多种期刊都有这种作者类型.2002年,我国才出现第一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英文论文,直到2005年,共同第一作者才出现在中文论文中,此后一直沿用至今.我国科技期刊使用共同第一作者的时间较晚,但总体发文比例呈现上升态势.我国期刊首先以并列第一作者形式刊发论文是在2005年《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实验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等几种期刊上,截至2009年底,共有199篇文章使用共同第一作者的表述,只占刊发总论文数的0.2%[23].对比我国期刊与国外期刊,以共同第一作者刊发文章,我国起步比国外期刊晚182a.在其他作者类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该作者形式直至2005年才被小范围应用,说明这种做法被认可程度不高.尤其一篇13人共同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就在网络上遭到质疑,使国内对这种署名方式仍存在争议.从尊重科研成果的角度看,设立共同第一作者在于扩大了一篇论文的信息量,避免了多位参与者为了第一作者的身份而将科研成果拆分,各自独立.一部分学者可能出于这种原因,将科研团队的系列科研成果整合为1篇论文,课题主要参与者每人冠以“并列第一作者”或者“共同第一作者”,以获得在高影响力杂志上发表.而很多高影响力杂志也乐于接收此类文章,比如《科学》杂志中“作者同等贡献”的论文比例就很高,最终导致只要是被SCI收录的“高分论文”(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也会被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认可为第一作者[24].共同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在国外杂志尤其是比较著名的杂志中常见,署名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也多是信息覆盖面广、拥有不同科研单位的多个作者的论著.从尊重作者的角度看,设立共同第一作者的初衷是好的,对有些论文也是必要的,是对研究主要参与者做出贡献的肯定。

通讯科技论文范文2

一、中兴事件的前因后果

(一)中兴通讯公司在美国市场屡次被限

其实早在2012年10月8日,中兴通讯公司就被美国众议院的情报委员会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建议阻止其在美国开展投资活动[4]。2016年3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以中兴通讯公司秘密向伊朗出口产品为由,对中兴通讯公司进行了出口管制。由于中兴通讯公司遭受美国出口管制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中兴通讯公司从美国进口产品的周期受到了极大影响,到货的时间长短就存在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中兴通讯公司整个供应链蒙受了非常巨大的损失[5]。整整一年之后的2017年3月7日,中兴宣布以8.92亿美元(约62亿人民币)罚款的代价,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而中兴通讯公司2011~2015年的净利润一共加起来也不过是59.85亿元。相当于这五年都白干了[6]。再加上2018年4月16日来自美国商务部的芯片禁令,中兴通讯公司在短短五、六年时间内就连续三次遭到了美国政府的行政禁令,而且美国政府一次比一次下手还要狠,一次比一次更加不讲道理。

(二)中兴以外中资企业在美国市场同样被限

2005年8月3日,由于美国政府的行政干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退出对美国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计划[7]。2008年,华为曾经试图联合贝恩资本对3Com公司进行并购,但却以国家安全为由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否决[7]。2010年8月,华为尝试与美国电信商Sprint公司进行电信领域合作,却被美国政府以或对美国公共和私人部门客户构成重大风险为由禁止参与合作。2010年10月,华为试图收购美国3Leaf公司的专利技术,却再次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2012年9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发总统令宣布禁止三一重工在美国进行风电投资项目。可以说,中资企业的发展随着自由贸易的步伐越走越大,可是在原本应该享受自由贸易的美国市场却遭受到了来自美国政府的连续多次不间断的野蛮干涉。

(三)中资企业在美国市场被限的主要原因

凡事都有因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近十年来,美国政府对中资企业表现出来的野蛮行政禁令,折射出的其实是美国在面对日益强大的中资跨国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自信与畏惧感。2008年9月15日由于次贷危机加剧而不得不宣布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在美国引爆了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从那以后,与全球市场疲软相向而行的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包括美国市场)的投资开始急剧增加,中国也由此取代了美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尤其在通讯技术领域,中资企业从3G时代的跟跑、到4G时代的并跑、再到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华为、中兴为首的中国通讯公司终于实现了技术领跑。这也许正是昔日霸主美国所不愿意面对的残酷现实,这才以莫须有的借口宣布了芯片出口禁令。客观地讲,虽然中资通讯公司在5G技术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但是目前市场上各种硬件的芯片却大多被美国公司所垄断。美国政府宣布的芯片出口禁令对于中兴通讯公司无异于釜底抽薪,而美国不惜牺牲自己芯片市场份额为代价企图把中兴扼杀在5G时代的摇篮里,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是真的急眼了,非常害怕中国企业在5G时代全面领先。

(四)中兴事件对于中国科研发展的历史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行各业中一直弥漫着一种“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回首过去的这些日子里,在此思想下催生了一件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现在依旧历历在目。1980年9月26日,中国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成功实现了首飞。由于后来轻信了与美国麦道航空公司的所谓合作,放弃了运10的自主研发,导致中国的第一次大飞机研发胎死腹中。直到30多年后的2017年5月5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浦东机场首飞成功,中国的大型喷气式客机的研发才重新步入正轨。上世纪90年代初,联想公司曾经在公司发展战略上面临关键的抉择。时任联想董事与总工程师的倪光南认为,联想应该对标英特尔“芯片”技术,全力研发“中国芯”,坚定走技术路线。而柳传志则认为,联想不应该在研发上浪费钱,芯片造不如买,对于企业利润才是最重要的。最终倪光南出局,联想ASIC芯片等项目中止,联想从此走上了专注贸易加工的不归路。中兴事件再次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有望扭转过去几十年“造不如买”的思想,从而达到对独立自主搞研发思想的高度统一,促进中国各行各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市场稳步迈进。

(五)独立自主才是科学发展的硬道理

中兴事件爆发后,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改革开放之前,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宝贵思想,中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记录地完成了“两弹一星”的自主研发。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外国技术封锁,中国独立自主研制出了一大批国之重器:中国空警-200、量子通讯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第四代隐身战斗机J20、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国产航母等。“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说:“感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逼得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不仅是中国的军用领域,在中国的民用领域同样如此。2008年以前,中国“红外探测器”全部依赖进口,美国严格禁止对中国出口。2009年开始,高德红外开始致力于国产研制与批产化。2014年,高德红外完成了国产自主红外芯片的研发及批量化生产,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成立了不少汽车合资企业,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走在了世界前列的却是从2004年开始自主研发新能源技术的比亚迪,就连汽车工业的老大哥奔驰也跑来中国主动寻求与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无数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科学发展的硬道理,一万年也不会过时。只有这样,才能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摆脱被别人掐脖子的危险处境。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升级中国的产业能力,占据高端产业链,掌握话语权与定价权。

二、中国引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中兴之痛”

中兴事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引发巨大的社会思潮,在于这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件能够引发中国人痛定思痛的去从根本上解决类似问题的催化剂。中兴事件的发生虽然本质上已经超越了单单的一个商业行为,但是其背后所产生的威慑程度才是需要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能够被一个政府禁令威慑到其生存,根本原因还是太过于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自身的研发水平跟不上企业高速发展的步伐。不仅在中国的企业之间,在中国的高校当中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中兴之痛”。目前高校的教育科研对于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此现状是多种情况综合产生的。有中国高校学术界“崇洋媚外”的心理因素造成的,有中国自主科技期刊数据库建设相对国际化程度不够高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也有中国高校的职称与论文评价体系重洋轻中的体系因素造成的。笔者对目前近20年里中国引进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整体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国外期刊数据库的数量、价格、合同条款和服务分别进行了总结归纳。

(一)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引进数量

目前来讲,中国各大高校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建设经费超过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这种现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有效改变。而与美国公司在芯片产业的垄断地位相似,在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行业美国公司也长期保持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美国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美国EBSCO公司、美国ProQuest公司、美国JohnWilley公司、美国CengageLearningGale公司、美国JSTOR公司、美国LexisNexis公司等[14]。根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2017年的统计数据,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从1997年引入到中国开始的前几年发展较缓慢。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引进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开始急速增长。直到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这一增长趋势才开始逐渐放缓。2010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措施见成效,中国引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量又引来小高峰。到2016年为止,整整二十年时间内,中国引进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量从1个增长到了140个,涨幅非常惊人。

(二)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垄断价格

由于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目前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中国在购买这些产品的时候不得不被迫接受高定价。2016年中国引进140个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花费了近13亿人民币,平均下来,每个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年使用费高达一千万人民币[14]。这个价格还仅仅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当年的访问与使用下载费,第二年要想要继续使用的话必须续费,而且这个续费的费用还在以近10%的涨幅每年递增。值得注意的是,10%的年涨幅不仅远远高于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约2%的年涨幅数据,更是超过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近7%的年涨幅数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年涨幅都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短期来看,中国高校面对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这种高定价与高年涨幅的“双高”不合理窘境难以改变。

(三)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霸王条款

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在与中国各大高校签订具体商业合同的时候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霸王条款。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谈判专家组与这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进行谈判的重点内容之一。[14]目前在中国有各式各样的高校一千多所,类别繁多,包括985大学、211大学、普通本科大学、独立本科大学、高职高专学校。这些高校的经费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985高校拥有雄厚的经费,而一些高职高专学校的经费就少得可怜。同样的,由于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客观存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程度不统一的状况,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对比较欠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往往倾向于以中国发达地区高校的985高校的购买价格为标准,来推广给中国的其他地区的高校,不情愿考虑地域差异与高校类别不同的区别。除此之外,中国高校在购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时候没有选择,基本上只能以包年包库的方式进行购买,无法按照具体使用量或下载量来付费。

(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糟糕服务

根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的统计,高校图书馆对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服务有很大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交流培训、平台使用、售后服务这三大方面。首先是交流培训的问题。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往往是只关心签合同卖钱,卖完等于完事,缺乏长期面向高校开展专业的培训活动,即教在校师生如何使用数据库,尤其是宣传、推广、培训活动这些做得不够到位。其次是平台使用的问题。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反映,有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平台响应较慢。比如工程索引数据库(EI)在访问的时候体验较差,服务器很不稳定,经常出现无法访问或响应速度极慢的情况。最后是售后服务的问题。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售后人员经常出现变动,导致很多时候不能对访问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部分中小规模高校反映的访问使用问题在半年甚至一年之后才能得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方面的反馈,明显不被重视。

三、有效解决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建设中的“中兴之痛”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兴事件注定成为本世纪的一件标志性事件,此事件的影响也必然异常深远,其背后的真正博弈不仅仅是公司与公司的对抗,而是处于上升期的中国与处于衰落期的美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弈。最终的胜负不仅关系到通讯技术行业、芯片行业等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与格局,更关系到中美两国各个层面产业链的再平衡,甚至关系到中美两国之间的国际关系与地位。这也是为何在最近多次强调目前世界正处于近百年未有的历史重大变革当中[15]。总书记说的比较委婉,直白一点的意思就是:此役之后,中国将重新主导世界的发展与国际秩序。在此激烈斗争的背景之下,中国科学研究的信息化资源体系建设的高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需要去争夺的阵地。针对目前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在中国垄断地位的情况,中国的各类高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也必须有所作为去改变这一不合理的不利现状,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笔者也尝试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决上文所提到的问题。

(一)团结壮大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

聚沙成塔,众志成城。中国各类高校如果有意向购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应该积极加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迅速壮大组织规模,团结一心,一致对外,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与谈判权。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曾经在2016年高调在美国投资建厂,却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被美国工会搞得很没有脾气。假如中国的高校能像美国工会这样团结在一起,相信一定能够让曾经趾高气昂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们头疼一阵的了。

(二)加大与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的谈判力度

毫无疑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已经发挥了非常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值得肯定,而在有些方面依然可以有更大的谈判空间。首先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价格。目前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价格的年涨幅平均在10%左右,但是数据库每年进行更新的数据量并不能保证比上一年增加10%,甚至有的数据库更新量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因此10%的价格年涨幅并没有实际的数据支持。数据库合同方案应该充分考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学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折扣力度。更理想的一种订购方式是所有加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的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采购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然后各大高校根据实际的访问使用量来按比例分摊订购费用。其次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付款方式。由于目前有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存在无法正常访问、平台响应时间较慢的问题,可以采用扣除小部分购买费用作为服务押金的方式,在完整合同年执行完毕之后根据数据库平台的访问服务实际情况支付尾款。最后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售后服务。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应该提供长期、稳定、有效的售后管理服务体系,及时完善数据库平台的统计数据,向高校用户开放统计数据的后台查询权限,为高校的师生提供多种方式的专业培训来指导如何更加科学有效便捷地使用数据库。

(三)优化中国的高校论文与职称评价体系

世界上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国家。一个是迷之自信的印度,一个是迷之不自信的中国。著名国家安全战略专家金一南教授前不久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讲座中表示:“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崇洋媚外的不正当风气,而这种风气在学术界尤为突出”。在当今中国高校的论文评价体系当中,同一篇论文,在外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正是这种不平衡的论文评价体系,让中国的学者们纷纷热衷于紧跟外文科技期刊的研究热点、使用外文科技期刊的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的问题、甚至为了达到外文科技期刊的发表要求而在其他地方做牺牲。这种削足适履的学术氛围必然造成学术界崇洋媚外的风气。高校里的职称评价体系同样如此,许多高校在评选教授的条件中硬性要求必须有留学或者访问学者的经历。如此可笑的评价体系岂不是让中国本土培养的伟大核物理学家于敏再世也无法评上教授了?霸权在手的美国到处喊“美国优先”而毫无违和感,那是因为“美国优先”代表了美国本国的利益。在中国高校里面喊“美国优先”却是为哪般,难不成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这四个职称称谓当中有三个含有“教”字,讲师的中心词也是“讲”,而高级职称当中的教授与副教授除了要“教”之外还要会“授”,正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千多年前,孔子等诸子百家游学四方,宣讲自己的学说,从来没有忘记“教”与“授”的重要性。而在当今的职称体系之下,不少高校的教师不学无术,只会溜须拍马,甚至连课都不愿意教,却凭借取巧发论文、蹭课题,堂而皇之评上副教授甚至教授,不能不说是目前教育行业极大的悲哀。“论文至上”指导思想下的中国高校的确在论文数量上出现了大爆发,甚至发文数已经雄踞世界之首。然而这么多论文当中有多少是东拼西凑、模仿抄袭、为了论文而写论文的“垃圾论文”呢?也许我们从最终的论文—成果—应用转化率上可以得到答案。人的行为是因目标变化而改变的,在这个中华崛起的最关键时期,中华民族自信应该在教育界形成普遍共识,早日优化中国高校的论文与职称评价体系也就势在必行。在2018年5月28日的两院院士会议上的讲话高屋建瓴,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与制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曾经说过,中国要走向富裕、走向发达、走向现代化,必须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近在考察烽火集团有限公司的时候也再次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靠自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根本法则,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这条路必须走。目前三大老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均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中国知网,仗着在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比较垄断的地位,学着外文期刊数据库那样每年都在疯狂涨价,年涨幅达到10%左右;而在期刊内容建设与服务上面却有点不思进取,平台界面的操作性与导航分类等实用性功能依旧大而不精。重庆维普与万方从市场格局上有效打破了中国知网的市场垄断,在内容上也收录了不少中国知网没有收录的期刊,填补了缺口与空白;与高校合作的价格保持稳定,没有像中国知网那样每年都肆意涨价;某些操作界面的友好度与实用性超过中国知网;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重庆维普与万方的收录期刊有不少存在的现象等学术不端正行为;此外在某些数据比如影响因子、某些描述比如是否为核心期刊的归纳总结上存在低级错误。笔者认为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这三家期刊数据库商业化氛围过于浓烈,而学术化氛围有待加强,距离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万方收录中某些期刊存在的圈钱行为,笔者有两个有效解决方案。以万方收录的《青春岁月》为例,此刊物为旬刊,每年发36期,可是每期杂志居然厚得像一本书一样有近300页。此刊物大部分收录的论文都是两页甚至一页的快餐文。高校可以加强制度建设来杜绝此类现象的大量存在:(1)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对于无法提供对公汇款凭证的不予报销。(2)规范学术评价机制,对于一到两页的快餐文不予认定科研成果。值得肯定的是,目前中国部分顶尖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有效探索,纷纷建立了大数据知识资源中心、知识服务平台及服务体系。北京大学推出了“开放研究数据平台”、复旦大学了“社会科学数据平台”、武汉大学建立了“中国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机制与平台”、中国科学院创建了国际专利检索服务平台,融合了汤森路透国际专利数据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涵盖108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超过9000万条数据。此外,中国科学院还设立了中国开放获取科研知识云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平台(ChinaXiv)。在这场战役当中,国家的意志与力量不可或缺。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的要求。同年9月,部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配合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这是一项由国家投入的公益工程,由国家免费向公众提供学术资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已经在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家研究机构落地使用,有力促进了中国优秀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有力推动了文化“走出去”。

(五)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

就像拥有大量优质的商户支撑起了走向世界的淘宝,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因为没有大量优质的中国科技期刊就不可能建成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所以,中国的顶尖高校可以尝试带头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大学科技期刊,让中国的一批优秀学者们在中国的大学科技期刊上就能发表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论文。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创刊于美国和加拿大等国,8年前录用自亚洲的稿件只占15%,该数目至2015年却达到76%;1999年中国发表了19936篇SCI论文,其中38%发表于中国期刊,2016年中国发表了290600篇SCI论文,其中只有8.8%发表于中国期刊;亚洲地区已经超过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成为世界上学术贡献最多的区域,而中国的贡献在亚洲地区又是最多的。但让人感叹的是目前中国没有出现顶级科技期刊。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在国外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很大一部分能够转向投稿在中国的顶尖科技期刊上,那么,国外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必然下滑而中国顶尖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此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设目标当中,北京大学等中国一流高校走在了前列。北京大学已经开始建设并运营“北京大学期刊网”,承担北京大学各种学术期刊的出版、保存、展示与宣传工作。

通讯科技论文范文3

1调查对象、方法与结果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7年版)所列的农业科学类期刊包含96种综合性农业科学期刊、21种农业基础科学期刊、19种农业工程期刊、49种农艺学期刊、20种植物保护学期刊、20种园艺学期刊、70种林学期刊、65种畜牧兽医科学期刊、24种水产科学期刊[3],根据四舍五入原则随机在每类中选择5%的期刊进行调查。每种期刊随机选2019年发表的2篇论文,记录每篇论文署名作者数量和页码数。由图1可知,调查的期刊论文其作者数量呈正态分布,每篇论文的作者数量为2~11个,页码为2~16页,平均作者数量为6个,平均页码数量为9页。作者数量等于或小于6个的论文占64%,作者数量等于或大于8个的论文占24%。图2表明作者数量和论文页数没有显著相关性,比如调查中发现文章页数为7页的论文,其作者数量为3~8个。分别以“通信作者”“通讯作者”“同等贡献”“共同通讯”“共同通信”“并列第一”为检索词,通过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的“作者简介”检索2017—2019年期刊所刊登论文的“通信作者”和“同等贡献作者”署名情况。表1中所指的“通信作者”包括“通信作者”和“通讯作者”的检索结果;“同等贡献作者”包括“同等贡献”“共同通讯”“共同通信”“并列第一”作者的检索结果。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9种期刊,其刊登论文的署名中均可标注“通信作者”,占刊登文章总量的71%~96%,平均值为81%;14种期刊有“同等贡献作者”署名的文章,这些论文占各期刊刊登论文总量的1.4%~5.2%,平均值为2%;在这些标注“同等贡献作者”的论文中随机选择38篇论文,查看其署名情况,结果发现“同等贡献作者”署名可分为4种类型(表2):A类型为3个同等贡献作者,0个通信作者;B类型为2个同等贡献作者,1个通信作者;C类型为2个同等贡献作者,2个通信作者;D类型为2个通信作者。“同等贡献作者”署名的论文以B类型最多,占68.4%,其次为C类型,占21.1%,A和D类型的论文较少。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农业科技类期刊中随机选择19种学术期刊,下载其“投稿须知”,阅读期刊对作者署名的要求,发现其中只有《热带作物学报》对作者署名个数有限制,要求“署名人数不宜超过5位”;仅《果树学报》和《浙江农业学报》2种期刊的投稿须知以“署名应仅限于参加本工作并能解答论文中有关问题者”,这一句话规定作者署名权;其他期刊仅对署名的格式或在文章中的位置进行规定。以“更正”为检索词,在CSCD数据库农业科技类期刊中检索,得到45条更正信息,其中更正作者单位的信息7条,更正作者排序的信息2条,增加通信作者的信息1条,更正通信作者的信息1条。这11条与作者署名相关的更正信息来自于9种不同期刊,其中某期刊有4条更正信息,其中2条信息更正作者单位,1条信息更正作者排序,1条信息更正通信作者。

2论文作者署名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国内很多论文的通信作者是研究生导师或者课题负责人,他们主导了项目申请、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因此,通信作者也是论文相关研究工作和主要学术思想的责任人,对论文内容的真实性,数据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性,以及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学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等方面负责[5]。合著论文作者根据其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和在论文撰写中的贡献大小依次排序署名。当2位或多位作者在论文贡献中作用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时,就出现了同等贡献作者,同等贡献作者可以是第一作者、通信作者或者其他作者,其中对于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关注程度较高。同等贡献的通信作者国内一般称为共同通信作者。目前学术期刊论文的署名趋势是越来越多的论文标注“通信作者”或“同等贡献作者”[5]。国内不少科研机构已经将通信作者的贡献度直接等同第一作者,从而使同一篇文章可以被多人利用进行职称申报或业绩考核等等,以至于一篇文章出现多个共同通信作者,这其中可能存在虚假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笔者在编辑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作者在投稿后提出添加作者、更换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情况,提出更改的原因有年终考核、职务晋升、科技奖励、课题申请需要等,相信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尤其是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不少期刊论文在出版后刊登了与署名相关的更正信息,这种机制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漏洞”和“可乘之机”。

3规范论文作者署名的建议

科学论文的署名是个严肃的学术道德和态度问题,涉及到科学工作者的学问、态度、道德和责任[6]。作为科技论文的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论文署名。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针对目前学术论文署名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期刊在投稿须知中应详细描述作者的署名条件,对“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信作者”提出具体的量化标准,对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权利等做出相关的规定。其次,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明确描述每个署名作者和论文相关的工作内容,具体贡献情况,在投稿时要求每一位作者附上签名以示对论文贡献度、署名以及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认可。虽然每一位作者对论文贡献的侧重点不同,但同样都应对论文负责。此方法在国外一些杂志投稿时已有要求,如《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另外,如果在论文修改过程中作者提出更改署名,编辑部应要求作者给出合理的理由,并且需要所有作者签字同意,编辑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同意更改,比如作者职称晋升需要,毕业需要或课题结题需要等并不能作为更改署名的理由。原则上,在论文刊登后不允许更改作者署名,编辑可在校样时,让作者仔细核对并确认作者署名,与作者强调文章刊登后署名不能更改。最后,学术期刊编辑应在学术界加强宣扬科研伦理道德,让学者们清楚认识到违背规范的论文署名现象是学术不端的行为。如果在论文署名中违规,就违反了科学伦理,违背了科学精神。

通讯科技论文范文4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新疆农业科学》近五年(2012-2017年)刊登科技论文统计、分析与评价:包括刊登论文的机构分布、学科分布、作者构成、基金项目来源及分布、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获得科技进步奖项目产出论文数等的分析研究。抽样统计近三年(2013~2015年)获得新疆科技进步奖的农业奖项产出论文在《新疆农业科学》数量和比例。

(二)方法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于出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提升省级科技期刊创新及其影响力新模式

1.提高传播效率,大幅度提高文献检索效率

在原有的基础上,除与万方数据库签订《新疆农业科学》DOI注册与解析链接服务协议取得单篇论文DOI号协议外,签订了投审稿系统、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cienceCitationIndex、CSCI)、网络首发期刊、淘宝店商及单篇论文二维码的协议,增加了快速检索文献的路径,例如2018年第一期第一篇论文DOI号(doi:10.6048/j.issn.1001-4330.2018.010.001),检索该论文直接输入DOI号即可查询到,或手机直接扫码即可阅读,亦可在微信公众号上全文阅读及下载。目前经过单篇标注已完成《新疆农业科学》DOI标号6874多篇,方便快速检索。出版正刊52期(1355篇),编辑字数3000万字;网络首发期刊数字出版(1395篇)、网络版(1395篇)、开放获取平台(1395篇)、域出版(1395篇)、DOI标识(6874篇)、网络首发(419篇)、单篇二维码(300篇)。在省级农业科技期刊中排名前列。在题名、摘要、关键词、图表题及注释、参考文献均配备中英文对照;改变了以往通过网站才能到检索到单篇论文的落后方式,手机扫码即可阅读全文。签订OSID、CSCI等数字出版协议15个,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实现数字网络环境下的期刊出版,符合国内外数字库收录规范与标准,全新的数字化出版有利于交流和管理,大幅度提升省级科技期刊的国内、国际和地域影响力。

2.搭建期刊网络平台,扩大读者群及信息

实现期刊数字版、网络版、网络首发、单篇论文二维码、微信公众号、淘宝店商店及手机移动出版全程数字出版流程和数据开放获取。例如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期刊采编软件及网刊系统”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cienceCitationIndex、CSCI)、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万方数据优先数字出版首批网络首发中国学术期刊(CAJ-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4188;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1-6037/z,中国知网;《新疆农业科学》独立网站,通过期刊网络平台《新疆农业科学》有关信息,如期刊介绍、编辑部联系方式、投稿要求等,积极开展期刊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信息服务例如签订OSDI协议,逐步适应市场化对期刊的新要求,以最终获得竞争优势,增强期刊的时效性和显示度。(见图2、图3)

(二)数字化对近20年载文的CitespaceⅡ可视化分析研究,被引用次数大幅度上升

近20年来以《新疆农业科学》为例,数字化后载文在CSCD数据库中共被引用10870次。被引用次数呈现逐年稳定的上升趋势,增加200.29%。(见图4)期刊载文主要关注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干旱区农业,棉花、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农作物产量及其相关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扩大近年来农业生态环境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焦点的论文。近20年来以《新疆农业科学》为例,载文在CSCD数据库中共被引用10870次。被引用次数呈现逐年稳定的上升趋势,2001年被引用仅54次,2004年达到113次,2008年达到了561次,2012年达到1000次,到2017年达到了1149次,是2001年的近20倍。SCI数据库2005年开始有引用《新疆农业科学》期刊CSCD收录论文的记录,2005年有1条施引记录,2008年为11条,2015年为51条,2018年截止检索日期已经达到82条。施引记录数呈稳定的快速增加。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载文在SCI数据库中的施引记录数呈稳定的快速增加。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1]。

(三)基于数字化完成了载文所辖区域

农业科研团队和个人的科研动态和科研产出的年度报告,为科研领域的科技产出和科技绩效提供依据

1.增加省级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论文的区域特色栏目和重点学科内容,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区域性

数字化期刊吸引了重点学科的投稿量,载文的9个重点学科占总数的91.10%,使得期刊更具权威性和区域性[2]。

2.吸引高水平作者群,提高期刊的内在质量

数字化期刊吸引了高水平作者的投稿量,高职称、高学历通讯作者占95.21%,提升了期刊办刊质量与水平[2]。(见图8、图9)

3.提升省级科技期刊刊载层次和水平,使其更具有创新性

基于数字化出版水平的不断提高,吸引高层次和水平的基金论文稳步上升,部级、省部级项目产出论文刊载率由93.63%上升到100%。

4.加大刊载新疆省级排名靠前的综合

性农业科研机构的论文,挖掘相关信息,为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相关依据顶尖科技机构和高校刊登论文的数量和比例是提高期刊文章影响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措施,近五年,《新疆农业科学》充分发挥省级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展示区域农业科研最新成果、科研动态的平台和窗口作用,着重增加了新疆主要涉农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刊登比例。

(四)基于数字化省级科技期刊影响力

提升的创新与实践,历经10年在全国综合类农业核心期刊的排名从Q4区冲刺到Q2区,大幅度提升了《新疆农业科学》在国内外科技期刊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线性回归分析期刊载文数量和被引频次,提升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排名

线性回归分析,期刊载文数量和被引频次,提升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排名,期刊CSCD影响因子稳步上升。2001至2017年,《新疆农业科学》载文CSCD收录4339篇.期刊载文在CSCD数据库中共被引用10870次。被引用次数呈现逐年稳定的上升趋势,2001年被引用仅54次,2004年达到113次,2008年达到了561次,2012年达到1000次,到2017年达到了1149次,是2001年的近20倍[1]。

2.遴选审稿专家队伍,落实论文审查制度,提高刊登论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2018年召开《新疆农业科学》创刊60周年学术研讨会,换届产生了涵盖全疆农口高校和科研机构组成的第9届《新疆农业科学》编委会和审稿专家团队。论文统计表明,各学科专家对《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进行了严格审核与把关,刊登的稿件质量明显提高,以刊登论文的通讯作者档次为例,通讯作者中高水平作者由80%上升至95.69%以上;大幅度提升了《新疆农业科学》计量指标。通过约稿组稿出版全国体系论文专刊的形式,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奖项目产出的论文比例。经统计分析可知,在《新疆农业科学》的获得2013-2015年新疆科技进步奖项的数量稳定增加,项目总数量为41项。2013-2015年度新疆科技进步奖项目在《新疆农业科学》数量快速增加,由2013年51篇增加到2015年108篇。《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数量由339篇增加到351篇,期刊刊登论文数量保持稳定[3]。

3.关注期刊在SCI中的被引动态,施引记录数量呈现稳定增长

数字化后载文在SCI中施引记录数呈稳定的快速增加。被引用频次明显迅速增加。SCI数据库2005年开始有引用《新疆农业科学》期刊CSCD收录论文的记录,2005年有1条施引记录,2008年为11条,2015年为51条,2018年截止检索日期已经达到82条。施引记录数呈稳定的快速增加[1]。

4.分析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数量,被引用次数显著提升

数字化的不断扩大,在SCI施引论文研究热点载文领域也不断突显,主要有农业、棉花、加工番茄、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育种栽培、遗传多样性、基因表达、土壤、气候变化、长绒棉、烟粉虱、长期施肥等。《新疆农业科学》反映了干旱区农业的研究热点,其影响力、学术水平、学术特色、社会信誉度和读者认可度不断提升。

5.推进国际知名数据库入库工作,大幅度提升省级农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加强了《新疆农业科学》中英文规范和标准化,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符合英语阅读方式,更加规范,数字化传播手段更加多样,提升了《新疆农业科学》的国际知名度。在国内255种中文期刊分别被国外数据库剔除的情况下,《新疆农业科学》保持住了进入10个国外数据库(新进2个),且分文摘数达到73个。

6.通过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人员素质普遍提升

编辑人员多次参加各类期刊及学术交流,培训内容包括:期刊政策法规,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标准规范,论文的编排格式,稿件(中、英)的编辑加工,科技期刊的定位与评价,数字出版与国际化,版权与出版伦理,编辑职业发展与编辑学研究等。学习课件PPT200余个,各项业务培训及继续教育获证书36个。27次参加自治区科协、出版局、部级编辑学会和新疆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等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会议交流。牵头组织召开编委会换届和审稿专家座谈会及全国编辑行业学术研讨会,使自身的编辑业务和专业知识不断增加。通过网络了解和学习国内外有关期刊研究工作等动态,包括: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各大数据库、自治区相关网站等。通过边学边干边提高的方式,编辑人员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通讯科技论文范文5

一、新媒体对科技期刊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新媒体为科技期刊带来的挑战

纸质媒体时代,社会大众透过阅读书籍、报刊才能获得资讯及传播知识。但进入21世纪后,新媒体的出现,其独有的优势让传统媒体感到真正的危机。在新媒体“涌进”、传统媒体“渐退”的背景下,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也相当艰难。新媒体给予社会大众及时、全面、多角度的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让众多科技爱好者和科研人员不仅成为信息的浏览者,也成为发表者、查找者。新媒体以图画、文字、声音、视频结合的展现方式,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提高了读者的阅读享受和阅读欲望。这使得纸质科技期刊流失大量读者,阻碍了期刊的发展[1-2]。

(二)新媒体为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在冲击传统科技期刊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增添新机遇和希望。尽管新媒体占据了传统期刊许多市场份额,但与先进的新媒体设备相比,传统纸质刊物不需电源支持,且不易被损坏,纸质刊物使阅读爱好者有着某种特有的抚摸感觉,满足了许多阅读爱好者的阅读习惯。科技期刊因仍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所以新媒体暂时无法完全取代纸质科技期刊。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科技期刊应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发展,增添传播手段,增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改善经营理念,拓展品牌业务。当前,我国有部分科技期刊透过与国际著名的大型出版集团合作,推广网络期刊业务,获取了显著的成效。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发展策略

(一)采用优先出版的模式

一直以来,科技期刊按着期刊发展规律进行出版,论文一般按投稿—送审—录用程序进行。为了及时出版,各编辑部尽量缩减了审稿到录用的时间,但到出版,也经常会有时滞。科技论文强调的是有效性和创新性,同一时段其他学者也在研究和创新,新成果的出现不会是一个研究团队的成果,而是多个团队同时进行产出的相似性成果。如果不及时出版,不仅将削弱创新的成果的展示度,也将减小论文成果的实效性和说服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流失部分作者群体,对期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故此,出版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缩短发表周期、增加每期刊稿容量等。以上措施虽能有效提高出版周期,但这些都是针对以期卷为单位的传统印刷出版形式[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线优先出版也应运而生。这种出版模式的核心在于处理科技文章发表时间过长的难题,提升了论文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让其研究成果能及时呈现在大众面前。其不但有效处理文稿长时间积存未做处理的问题,又能应用新媒体的平台,最大化把科技成果宣传出去。当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学术期刊平台均已启动了自己的优先出版平台。“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是2010年由中国知网推出的,这一行为开启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新篇章,这种创新模式改变了传统论文以期卷号才能够上传到计算机的特性,即以网络等数字出版形式提早出版印刷版学术期刊的内容,附以独一无二的期刊论文单篇身份证DOI号,不仅保证单篇论文的唯一可识别性,也为日后期刊检索提供了保证。论文使用优先出版的模式既能保障作者的优先话语权,也能有效实现信息传播,增强学术期刊的说服力。经过几年的发展,优先出版展现出其优势,获得了出版单位的支持,也成为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

(二)结合常用的通讯工具进行推广

作为互联网发展时代媒体的一种营销模式,微信不受到距离的约束,不但能查阅阅读者所需的信息,也能推广自己想的信息。这样,微信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源,也是传播者。微信和微博都是新媒体的新兴平台,比起微博来,微信的推广层面更广一点,这是因为微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是通过相互关注形成的,关注人群具有相对稳定性。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应根据微信和微博不同的推广特征,积极学习运用多媒体,借助各种工具以及各类图片,将期刊上严谨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信息,通过浅显易懂、大众化方式来叙述科技论文,让最新科研动态能够在微信、微博这两大平台得以传播,这样不仅能满足专业领域的交流,也更适合专业人员的浏览,更会满足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在挑选前瞻性的研究学术信息的时候,科技期刊编辑应与相关课题组研究人员紧密联系,将其所研究的课题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提炼及整理,这样在微信或微博平台发表,才能获得较高的关注度。

(三)研发期刊应用程序

随着智能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碎片化阅读应运而生,许多人都逐渐养成在移动终端阅读各类信息的习惯,科技期刊也开始开发各类应用软件来能满足读者和这种阅读需求。当前,我国有关科技期刊的应用软件较少,本刊编辑部也在尝试进行开发,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科技期刊先进行了尝试。应用程序类似于网站,集合了不同种类期刊信息和增值内容,但应用软件内容文字少、图片多,文章篇幅短小精悍。比如“中国国家地理”这一款应用程序,它的软件布局与许多著名的新闻网站相似,以标题、文章条目与底栏便构成了应用程序的首页。此外,人们可以点击特定的图标,就能浏览文中所介绍的风景风情所在之处,同时也可点击图上的地点,即可打造合适的出游规划,身临其境地体会当地的风光人文。可对某些内容进行合理收费,使得媒体和受众双赢,这种商业模式有利于科技期刊的进步发展[1,2]。

(四)强化推送服务

推送技术,主要是把各角色进行互换,如受众从主动转换为被动,期刊编辑们从被动转换为主动,更好实现信息的及时传播与互动。这种推送技术正改变着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科技期刊应充分发挥自身载体优势,强化宣传、导向以及教育功能,编辑部依据各类定制化的准则在推送平台上设置好需要推送的对象、方式、内容、时间及反馈信息等,在推送过程中,编辑人员可通过整合推送服务的优势构建互动平台,聚集更多的阅读者,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传播更多学术信息,最终建设一个基于融合各种通讯交流平台的具有立体性、综合性、互动性的新型期刊媒介。通过公众号以及建立的交流平台,科技期刊可以给予读者更多及时、丰富的资讯,这种推送服务将类似于定期出版的期刊,在建立了稳定的关注人群后,将更好地增强自身的主动服务意识观念,增加影响力。可通过公众号增加有关审稿、修改、反馈等消息,让投稿者及时了解文稿信息后做出修改,提高文稿的发表率,为期刊、作者及专家搭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

通讯科技论文范文6

西方学者对媒体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首次提出媒体融合的概念(MediaConvergence),他认为“媒体融合是将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媒介形式汇集在一起”,并指出“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的生存”。在我国,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快速步入信息时代。近年来,3G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在通信和大众传播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新传媒以及新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在此环境下,我国新闻传播界引入媒体融合这一概念,并将其内涵进行拓展,使不同媒体通过交互作用,达到和谐共生、互促发展的状态。媒体融合是基于多元化信息传输渠道的新兴传媒模式,将以往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电脑、手机客户端、阅读智能终端等有效结合起来,衍生出多种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接收、查阅、观看自己所需信息。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可见,媒体融合将成为新闻传播、出版发行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目前学界的研究热点。

2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络技术日臻完善。受众一改以往只能通过纸质媒介阅览信息的状态,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电脑等即时通讯设备获取海量的信息。信息时代纸媒危机,曾经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京华时报》《东方早报》均于2017年1月1日休刊,《东方早报》原有的新闻报道及舆论引导等内容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网。具有传播思想、发展学术、传承文化等社会功能的学术期刊,其纸刊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绝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还是以纸刊为主,通常是将纸质刊的同等内容上传至网络数据平台。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术期刊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下一些问题:(1)学术论文的时效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2)学术期刊容量有限;(3)传播面、影响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4)学术论文的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将学术资源和学术信息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设备及时、迅速地传播出去,在读者、作者、编者之间实时流通,是学术期刊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媒体融合,虽然对以往按部就班运行的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研究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对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的进一步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运行策略

学术期刊展示的是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引领、评价、传播和馆藏的作用,其中所刊发的文章主要以原创论述、研究综述、书评等为主。目前,各办刊人就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达成共识,纷纷探讨融合之路,并付诸实践,针对传统纸质期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3.1优先出版,网络首发

将学术论文及时发表,使作者的研究成果得到及时传播,是评价学术期刊办刊效率的重要指标。由于学术期刊所刊发文章的学术性很强,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编辑策划、组稿、审阅(包括初审、复审、终审等)、排版、三校一读、过红、清样、印刷等一系列环节的发表周期。按照出版法规定,期刊出版的时间和容量是确定的,不能随意更改。即使作者收到最新印刷出来的纸质期刊,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仍然是数月前甚至是一两年以前的研究成果。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各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尤其是科技期刊所涉及的内容,如此长的发表周期是很难满足作者刊发学术论文的需求的。网络首发的出版方式,是将学术论文在网络数据平台进行优先出版,按出版网址和时间确认作者的首先权,并为论文配置唯一的文献DOI号,之后再将该论文的全部或其根文献进行纸质出版。据统计,2017年10月16日中国知网数据平台正式启动录用定稿网络首发,截至2018年10月10日网络首发已合作期刊856种,网络首发论文56955篇,篇均提高53天。从这一发展势态可以看出,相对于纸质期刊的发表周期,论文网络首发的提前时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网络首发阶段单篇最高下载量为30712次,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助于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得以快速发表、广泛传播。通过网络首发的出版方式,将纸媒和网络媒介进行有效融合,形成刊网融合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术期刊时效性不强、容量有限的不足,继续吸引优质稿源。按照国家关于网络连续出版物的管理规定,网络首发的文章均可被认定为正式出版。虽纸刊还未印刷出来,但作者在评职、考核、结项时,均可凭期刊编辑部以及数据平台提供的相关证明,将这些优先出版的论文作为已发表的学术成果。

3.2实施全网络化编辑出版流程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多数学术期刊逐步实现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专家在线审稿的网络化办公模式。从收稿、审稿,到编辑、校对,再到出版、发行,通过采编系统将每个环节都统一起来,提高了工作效率。运用新媒体技术创建良好的运行机制,通过网络实时通讯工具与作者、读者、审稿人进行互动交流,接收反馈意见,及时更新与完善业务流程,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媒体融合打破了传统纸刊的工作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各种新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新型运作模式。为了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吸引优质稿源,调动潜在用户,建议加强期刊宣传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也可自行开发OA系统和APP客户端,但日常维护和运营成本较高。在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他们更习惯于即时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当今微信几乎是手机用户每天都要翻阅的,因此利用微信公众号为读者提供服务、为期刊进行宣传是最可行的。微信公众号需要经常性的维护,主要包括主界面的更新、论文内容的、最新资讯的推送、与用户的互动等。学术期刊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融合了多种媒介,利用自身移动互联网优势,服务于作者、读者,同时也使编辑的工作不拘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益于学术期刊的资源融合,推陈出新。

3.3促进网络出版的多样化、细节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期刊的媒体融合运行模式,是将传统纸媒承载的论文内容数字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受众在互联网上检索和阅读的问题,在网络数据平台人们可以根据“主题”“篇名”“作者”“关键词”等查找所需信息,互联网媒体向人们提供图片或PDF等格式的全文,这一模式基本上可看作是将纸质内容进行机械的搬运,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时代人们获取学术信息的需求,没有很好地将媒体融合服务于学术期刊的发展。网络媒体具有数字化、全球化、多样性、无限性、迅捷性、互联性等特征,可储存海量信息,页面所呈现的内容生动,能够为用户提供多链接的细节查询服务。这些都是传统纸媒无法比拟的。纸媒的版面容量是非常有限的,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做到尽量精简,更多的是呈现研究结果、证明结论,无法将作者的思维形成过程、具体实践步骤完全展现出来,而这些是读者更想了解的。在未来的媒体融合发展中,为了满足作者刊发需求以及读者对研究成果追踪溯源的要求,学术期刊可以进行有益的尝试,进行增强出版,促进网络出版的多样化与细节化。将在纸媒印刷的论文作为根文献内容,与此同时在网络媒体上呈现将与之相关联的电子附加材料,详尽地描述研究成果的细节和全貌,例如大量的原始数据、工程设计图纸、公式推导过程、软件运行程序、诊断治疗方案、史实考证资料、具体案例分析,以及相关说明性文件。在纸刊数字化出版的网页上,在适当位置添加电子附加材料的链接,方便读者查阅。网络媒体提供的高清度视频可以更形象、准确地呈现研究对象的实施过程、运行轨迹等,达到最佳的刊发效果。在纸刊论文中标出二维码,读者通过扫码,可观看到该视频。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运用网络链接和多媒体描述手段,促进网络出版的多样化和细节化,使作者拓展了表现空间,不受纸媒容量的限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使审稿人更易于了解稿件内容,加快审稿进程;便于读者理解、复制、应用论文的研究成果,实现科研共享;同时提高了论文的阅读量和引用率,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3.4加强复合型编辑队伍建设

在学术期刊的运作过程中,媒体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组合、拼接,而是要从刊载内容、应用技术、传播渠道、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进,以达到最佳的融合状态。由于办刊规模及体制原因等限制,目前传统学术期刊的人才储备与技术支持不能满足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以往我们说,编辑既应是专家,也要是杂家,这里的“专家”和“杂家”都是指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储备深奥的专业知识。却没有要求资深编辑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将编辑技能与新媒体业务进行很好的融合。现在很多学术期刊已经购买采编系统,看似已实现审稿、发稿等操作的数字化,但这一过程并非真正地实现了编辑流程与互联网的融合,有时采编系统的作用仅是向作者提供稿件审阅的进程,甚至由于缺乏专人维护,没有及时对稿件的追踪情况进行更新,使作者无法获得最新的进展。究其原因,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想要实现转型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首先,编辑出版人员应掌握多种媒介的操作技能,谙熟互联网技术;了解网络通讯、智能终端等设备的工作机理、运行模式;掌握与编辑流程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能够熟练地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操作。其次,对来自各媒介的海量信息,能够进行甄别、筛选、整合,并将得到的有用信息加以梳理、加工。将碎片化的内容,如一些概念、原理、数据等知识元,基于知识元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组,构建各种所需知识库。再次,学术期刊还需要具备跨媒体传播策划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在进行媒体融合发展时,期刊不再局限于传统纸媒的发行传播形式,其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更多的受众在网络媒介、手机客户端、智能终端接收信息,查阅学术期刊的最新动态。因此,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策划,完善运用不同媒体进行融合时的工作流程,努力打造品牌期刊。加强复合型编辑队伍建设,主要通过如下两种方式:第一,注重青年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高学历的技能型人才;第二,引进专门人才,各尽其责,打造复合型编辑团队。

通讯科技论文范文7

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其功能和侧重点略有不同,订阅号出现在微信的订阅号文件夹中,有新消息时,不会即时的消息提醒,订阅号每天(24小时内)可以发送1条群发消息。需要自主性的选择查看,服务号有即时的消息提醒,出现在通讯录中,服务号1个月(30天)内仅可以发送4条群发消息。科技期刊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公众号,订阅号能够更多地分享论文信息、行业资讯等,服务号可以提供稿件录取通知。版面费缴纳情况等。

(二)新技术的学习问题

要把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界面做得更加友好,编辑也需要在这下功夫,让用户在进入公众号后,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在信息的推送处理上,编辑也需要多学习信息编排、图文处理的技巧,让界面简洁易懂。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用户数据的统计功能,方便地获取一些重要的数据指标,包括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接口分析等。编辑利用这些数据,能够分析用户增长情况,得到订阅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等情况,可以知道论文的浏览量、检索量、下载量等基本情况,根据数据所得的基础数据,及时调整公众号的推送消息。

(三)微信公众号的推广

公众号的内容充实后要进行推广宣传,可以通过杂志、员工、活动推广,但最有效的渠道应该是用户分享,用户能“分享”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QQ上。利用公众号强大的信息功能,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向读者提供无法呈现于纸媒的信息,也能推送期刊的各种资讯,吸引用户的阅读点赞和转载,从而吸引新的用户关注,连锁效应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从而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5]。

通讯科技论文范文8

传统概念的文献指书面材料,而依据国际定义文献则是指一切有情报的载体。而文献检索则是依据需求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情报的过程。传统的方法大多都是通过检索工具书刊或者专业数据库,但这种方法对于当今的人们而言实在是太过繁琐复杂,很影响效率。如果继续采取这种检索方式不仅耗时日久而且对于人力也是一个重大的浪费,并且一个图书馆不可能收集到全部的信息,即使收集到了也是重复劳动,消耗大量无意义的精力与金钱。但就目前来说虽然有着众多的搜索引擎但依然是信息杂乱无章,并且很多时候难以分辨真假。期刊评价和作者评价,论文评价和科研评价存在紧密的关联。就期刊评价来看,其基本功能是,辅助读者进行文献的筛选,便于科研人员进行文献的检索,将期刊评价工作组织好并开展好,既能让读者实现对文献的高效利用,这对期刊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茶叶科技期刊是记载、报道、传播茶叶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报道茶叶科学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普及茶叶技术知识,指导茶叶生产、科学实验和教学,交流茶叶生产和科学研究的经验以及国内外茶叶科技进展和动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本文以《茶叶科学》、《茶叶通讯》、《茶叶》、《茶叶世界》、《茶叶技术》、《福建茶叶》、《蚕桑茶叶通讯》、《中国茶叶》等8家茶叶类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媒体时代我国茶叶类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构建与服务渠道创新问题,就此将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制定出来,就此提升茶叶类期刊的影响力,全面支撑并指引其品牌建设。

2新媒体时代经济管理专业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构建的现实研究状况及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茶叶类学术期刊占据了最为明显的数量及质量优势,在出版产业化方面也占据极大的优势。截止到目前,全国学术期刊的出版量已经多达5300多种,其中具有CN刊号的茶叶类期刊有13种(此外还有27种没有取得CN刊号的茶刊),在全国整个学术期刊中,占据了极高的地位,但茶叶类期刊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提高茶叶科技期刊质量,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纸质媒体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形势下,茶叶科技期刊将面临激烈竞争,如何应对市场化运营、集群化发展、评价体系不利、出版技术实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每一家茶叶类学术期刊深思。[2]在我国文化及出版业两个“走出去”战略被相继制定出来后,四部委随后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七部门也制订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对于茶叶类学术期刊而言,其应该对“开放型高地”影响力提升问题进行重点关注。清华图书馆,中国期刊杂志社和中国文献研究中心在2019年将“TOP学术期刊”共同评选出来,这也成为对国内学术期刊进行国际影响力评判的重要指标。2019年,茶叶类学术期刊共有2种期刊入选“TOP学术期刊”,这体现了茶叶类学术期刊在我国期刊出版中的重要地位。目前,茶叶类学术期刊已经呈现出了走出去的良好态势。不同类型的茶叶类学术期刊拥有各自不同的定位、稿源和发展目标。就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茶叶科学》来看,其创办主体是中国科协和中国茶叶学会,系全国性学术性期刊,亦即唯一的全国性“茶叶学报”。在此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文章,大多属于省、部以上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内容,代表了我国茶叶科学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前沿动向,都带有极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很强。同样湖南省茶叶学会主办的《茶叶通讯》和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的《福建茶叶》都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其稿源特征为:三个一流(单位、作者和作品)。一般的茶叶类学术期刊很难达到这种水平。然而这并非是说茶叶类一般学术期刊就没有优势,例如,《中国茶叶》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此研究院以“茶学”为主打,在研究院农学学科布局的总体指引下,《中国茶叶》的定位逐步转变为“对地方茶业产业和生态保护的关注”,将一些能够将浙江茶叶产业发展状况的主题选定出来,有效的指引了地方经济及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反响度极高。因此,梳理当前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理论内容和评价方法,在当前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加入新型指标,以此构建学术期刊评价模型,丰富了科研评价的方法论,对科研评价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1筛选评价指标

(1)传统指标。此类指标以被引频次及作用因子等元素为主。1955年,加菲尔德提出了被引频次的概念,具体指的是科研人员引用期刊的引用次数。相对于被被引频次而言,影响因子不再受论文数量的影响。2013年,李志文等人对浙大改革学术奖励机制后所获取到的学术成果展开了研究,就此指出,学者在期刊上进行成果的发表,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其设置了众多的学术奖励,浙大才就此具备更强的学术生产力;又如刘雪立(2018)在对他引率等指标和作用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认为操纵影响到了期刊作用因子,就此意义而言,作用因子的产生指引了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4](2)指数型指标。2005年,J.E.Hirsch将h指数率先提了出来。2019年,俞立平围绕h指数展开了重点探究,以指数自身以及其在论文、学者和合著者等评价方面的有效性为主要侧重点。[5]L.Egghe(2006)基于h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高被引论文且受刊载文献量影响较大的缺点,提出g指数。2009年,ZhangChunting立足于高被引论文,将e指数提了出来,就此来完善并推展h指数。以此为根基,学者们又将R、AR、hg、SJR和SNIP等众多指数提了出来,从不同方面出发,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A.Bihari和S.Tripathi在2017年对h、e和多维h这三种指数优势的共同支撑下,提出EM指数,但由于该指数出现时间较新,因此研究成果也较少。

2.2评价指标选择研究综述

上述分析显示出,与学术期刊评价有关的研究成果是相当丰富的,但也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1)评价指标。就当前的研究来看,很多学者在对不同指标相关性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拓展,学者们以丰富新指标为立足点,尚未深入研究指标整合问题,指标不够有序。(2)评价体系。期刊评价通常关注于质量和影响力两方面内容,某些情况下,二者往往被混在一起,影响力评价通常都依赖于质量评价,对期刊质量不管不顾,仅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重点关注;期刊影响力对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研究都具体评定并排名学术期刊,很少分析有关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