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技术培训范例

通讯技术培训

通讯技术培训范文1

关键词:海上通信;培训有效性;技术人员

海上通信技能人才直接担负海上通信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以及海上安全值守的任务,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岗位具有鲜明的专业性、技能性。2018年7月1日零时起,汕头、深圳、湛江、南宁、海口通信中心移交给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直接管理,相关人员管理关系随之调整。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占主体的事业单位,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上通信技能人才队伍如何实现由大到强,是人事教育部门、业务技术部门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培训有效性的内涵

培训有效性是指通过培训使组织实现预期培训目标的程度。对于培训有效性的评估而言,并非简单地对项目本身开展评估,它一方面对培训对象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就员工培训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培训有效性进行评估,不但有助于整合培训过程和岗位强化,国外相关研究也表明,它也有助组织达成更高层次的目标。

2.培训有效性的特征

2.1培训目标有效

管理学中,目标的确定应当遵循SMART原则,即目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可达到的,有相关性的以及有期限的。具体到现阶段的海上通信技术培训工作,我们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两点:第一,培训目标服从于航海保障改革目标,并且能促航保战略的实现,促进海上通信事业的发展;第二,和职工个人职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只有培训目标和职工个人目标统一,才可能获得职工的最大投入。

2.2培训方式有效

针对外埠通信中心受训对象的差异性、以及受训时间的不确定性,同时,通信技术强调实践,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培训方式,效果往往不大理想。上述因素决定了培训模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实践性,唯有如此,培训的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

2.3培训内容有效

好的培训内容是有效培训的基础保障。内容有效取决于培训需求的分析,在此过程中,深入到各外埠通信中心及广州通信中心,了解其培训需求的环节必不可少,通过收集、分析各种相关信息,以判断施训方和受训者的具体情况及对培训的需求,从而为领导层决定培训的内容作决策参考。为提高培训效果,可以适当考虑需求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的培训。

2.4培训管理有效

培训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机制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过程进行有目的地控制的各种职能活动。对于海上通信技术人才培训来说,人事教育处或者相关培训的提供方的管理活动更应体现规范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2.5培训评价有效

有效培训的离不开专业的评价标准。一个海上通信技术人才培训评价系统建构应包括:反应评估,即学员是否喜欢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否适用于各外埠通信中心工作实际,学员的反应是否积极;学习结果评估,即学员经过培训学到多少有用知识;工作业绩评估,即学员的工作能力或者工作效率有无变化,变化多大,一般来说,这一点在初期应当比较明显。

3.应当关注的重点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海上通信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3.1重视实践

事实证明,“天马行空”,“纸上谈兵”式纯理论培训是不受欢迎的。海上通信技术培训应当以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导向,立足于如何排除机修故障、如何做好通信值守以及如何加强海区的信息化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各种培训。

3.2用好骨干

针对新进人员学科背景各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培训师资的类型和质量是影响学习行为和培训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由于海事通信又属于比较偏门的学科领域,干得好又讲得好的专家十分有限,根据现阶段的外埠通信中心人才队伍的实际情况,在总体培训师资需求上,应而重视对南海航海保障中心通信信息处和广州通信中心技术骨干师资的选用。

3.3加强联系

外埠通信中心一方面要加强与上级单位,还有走在前列的广州通信中心的纵向沟通与联系,另一方面也要打建自己优势项目,加强与其他兄弟单位横向沟通联系,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果现实条件不允许的,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等技术成立兴趣小组这样的虚拟团队,探讨解决实际问题,跟踪前沿技术。

3.4结果导向

对于花费较高,时间较为集中的培训,主办方应当及时进行培训评估,并将培训评估结果作为培训是否继续进行的重要依据;参训人员应当积极配合,如实评价培训效果,这既是对单位发展负责,也是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负责。

4.结论

事实证明,海上通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要经过多轮的尝试与实践才能巩固和完善,作为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人事教育处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了解通信技术人才培养的真实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会同有关单位、部门提供优质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和评估方法,提高培训有效性,为外埠通信中心的人才队伍建设,为“航保南进”战略和“海事三化”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延平,常一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实践研究[M].中国教育学刊,2010(01).

[2]郭勇,王东,白冬林.通信院校士官职业技能培训思考[M].科技资讯,2016(25).

通讯技术培训范文2

根据通信行业企业特别是通信工程维护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参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于职业资格认定要求,提出“校企融合”模式下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认证方案,形成系统化的培训认证体系,提升专科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关键词:

校企协同;培训认证;高技能人才;技术素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与通信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企业人才需求与在校学生个人职业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的及职业认知与规划比较模糊,对从事的专业岗位没有基本的认识。其次专业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及在课程实训环节所选择的实训课题主要由教师自拟为主,与企业实际所使用的技术存在比较大的脱节。再次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少系统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对前沿技术的把握不够准确[1]。本文通过分析人社部最新(2016年)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并结合本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提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下的职业资格培训认证项目,提升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一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政策的研究与对接

我校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通信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具备必要的通识能力和素养,较好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架、工作原理;具有网络规划、安装调测、网络优化的实施能力;具有专业系统化思维、专业技术判断力与应变能力,能适应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鉴定的方向不能偏离我校专业的培养规格[2]。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官网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人社部已经先后分7个批次,取消400多项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在151项职业资格的目录清单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93项;准入类资格42项,水平评价类109项。根据本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中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种类,在校学生能参与的信息与通信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有表1所示:本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自2011年以来与大唐移动通信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实施了对本校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人才培养基地、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了系统化的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4G时代的开启为移动互联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随之产生的通信网络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基于以上的条件与分析在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项目中遴选出“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这一认证人员类别,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究设计与企业技术需求匹配的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让专科毕业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3]。

二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对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技能鉴定只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进行鉴定之前,学生必须要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如何将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不同通信企业的文化贯穿于整个3年的专科学习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将通识文化教育与行业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邀请各通信行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来校举办讲座,让新入学的通信技术专业学生了解通信行业动态与职业岗位分类信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后续技术素养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现有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联合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4]。

三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证方案的制定

针对学生在校内完成的专业技术相关课程,校企共同研讨形成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总体内容,具体包括移动通信技术(4G)、通信网络工程管理两大方面内容。具体的认证项目课程内容模块如下表2所示:由于鉴定项目中的主要内容已经在日常课程中涉及到了,通过强化培训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并通过集中实操训练,使其实际动手能力达到技能鉴定所达到的要求。

四结语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设计内容必须同时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鉴定中心对项目的技术技能要求,整个方案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同时项目的实施必须要得到电子通信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核,需要政、企、校三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庆幸的是最新的国家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及国家积极倡导的高职院校“校企融合”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思想为学校专业技能鉴定的最终实现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高职通信类专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要求”与“素质需求”协同研究,宋艳秋,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42-144.

[2]俞兴明,范海健,苏品刚.基于校企合作的3G通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3):68-71.

[3]范海健.通信联合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3):56-58.

通讯技术培训范文3

目前,国家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子项目—培训包项目建设已完成,使我国培训平台开发与建设工作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在国内同类专业的培训平台建设项目中处于领先位置。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牵头单位,规划出项目建设进展阶段,制定了培训平台开发的组织关系和责任分配形式,确定了网络提交作业及成绩公布的特色功能内容,为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的长期、稳定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项目组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了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服务对象

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以辽宁省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员工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辐射全国交通行业企业员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

(2)建设目标

建设服务交通运输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在线培训平台,满足行业企业员工培训需求,整合交通运输行业优质培训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任何场合的即时学习指导,实现继续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并保证学习资源的及时、持续更新;

(3)预计成效

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建成并运行后,将极大的降低时间、空间对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员工培训的制约作用,并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为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员工培训的全员化、系统化、全程化提供技术支撑。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主要实现三层次用户管理、六模块自主添加、N门网络课程自主添加功能,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及远程交流平台,进一步缩短学员学习的时空限制,实现“远程网络自组式”学习框架,从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到教学考核均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为广大学员节省了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也为广大教育管理者节省了教育成本,使教育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节约。

1.三层次账户管理

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为不同用户提供远程登录功能,并使不同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实现不同需求,

(1)管理员用户:每期学习班学员、教师将获得唯一学号、帐号,审核学员、教师用户身份,审核技术交流平台交流内容,维护平台各种新闻。

(2)学员用户:经审核后学员完成课程在线学习,通过平台完成相应课程的学时,并在线完成主讲教师布置的作业,查询成绩。

(3)教师用户:经审核后可以自选模板添加课程,完成课程的搭建、上传资源、学时的组织、查看学生提交的作业、给出成绩并提交等工作。

2.六模块自主添加

根据目前继续教育生源及结构,开发六个主题模块,分别是:函授专科、函授本科、自学考试、职业培训、远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各主题模块课根据具体培训形式的改变而自主添加和修改,以最优形式完成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各主题模块平台中不仅仅含有学员自主学习的必备教学文件,同时,涵盖了各主题模块的各类通知、公告及相应教学管理信息,使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过程管理一步实现,节省了传统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为继续教育的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也为同类型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开发提供技术借鉴。

3.N门网络课程自主添加

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具有强大的课程自主添加功能,平台搭建形式可动态自主添加课程、选择模板、完成课程组建,不需要重复由软件公司技术人员设计,由平台管理员审核教师并自由添加课程,使平台建设达到一步到位的效果,规避了传统平台中课程需提前设置、后期课程无法增加的问题。目前,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满足未来辽宁省继续教育的发展,为继续教育培训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发展空间。

二、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主要功能简介

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平台的组成结构是:1+N。1是指一个平台管理中心,N是指多门网络课程网站。网络课程网站可以在平台管理中心中自主开通,并具有课程网站独立的管理后台和展示前台。

1.教师用户

教师首次登录平台可进行用户注册,注册后需经平台管理员审核并开通课程方可登录,登录后进入继续教育培训平台课程管理后台,可以填写个人信息并进行课程搭建和管理,培训平台为每门课程提供五套模板备选,教师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并根据模板的模块安排搭建课程并上传课程相关资源。教师添加的课程会在前台首页上显示,若要查看所添加课程的具体内容,需要点击首页页面左侧课程导航中的课程名称,本平台的课程简介部分内容为公开内容,而具体的学习资源和课程安排需要拥有学员资格才能浏览和学习,有效保护了知识产权,详细可参见课程学习界面。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安排为选课的学员布置作业和测试题,教师布置的作业及测试题将在对应的班级学员管理界面显示。

2.学员用户

管理员负责为取得网络学习资格的学员分配用户名和密码,学员可使用获得的用户名、密码进行平台登录,登录后学员可自行选择所学课程,选择课程后需经任课教师批准方能查看课程全部内容。学员用户的特色功能在于所选课程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及测试题会在学员管理界面显示,学员查看到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后可下载进行答题,并上传已完成的作业到平台,同时,任课教师会收到该课程学员所提交的作业,进行在线批改,完成教学过程管理。

三、总结

通讯技术培训范文4

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校企融合的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学院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广泛合作,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成立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和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混编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的教学团队,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双证融通、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效.

关键词:

校企合作;师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

1通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实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有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选择[2G3].通信技术是高速发展的技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通信技术专业[4].近年来,4G/5G、NBGIoT、SDN/NFV、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等与通信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从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这也是通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特殊性所在[5G6].选择与通信设备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是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然趋势和最佳选择[6].首先,国内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在行业发展、市场引导、标准制订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其次,这些企业拥有众多的下游企业,而下游企业将是重要的就业市场,能充分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7];第三,企业经常对客户和商进行技术培训,拥有成熟的培训平台和培训资源,能够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第四,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因此,高职院校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更便于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拓展,最终达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8].

2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中,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紧随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应用潮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依托一家、合作十家、服务百家”的校企合作模式[9].依托一家,就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十家,就是与本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多家大型企业开展合作,如兰州电信、兰州移动等;服务百家,就是最终服务于上百家相关企业.

2.1成立中兴通讯电信学院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校企资源深度融合的方式,共建了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开展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兴公司给予学校以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指导;学校给予中兴公司以学校化管理指导.校企相互配合,共促合作.在教学方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遵循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入职业化管理模式,加强学生准职业人的导向训练、职业定位和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2.2共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公司联合建设ICT行业创新基地.校方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企业负责实训平台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工作.基地以通信运营商的商用系统为标本,以通信行业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高度贴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组建了固网实训基地、企业信息化实训基地、移动通信实训基地、通信工程施工实训平台等实训平台和管理系统,总价值达1032万元,成为甘肃省高校通信技术专业中设备最全、仿真系统最多的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于2014年7月被认定为“教育部G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10].实验基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引入全天候学习实践方式,建立了设备高效率使用机制.实训基地在加强学校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形成强大的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实训基地向社会开放,与有关部门及行业密切配合,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和社会服务.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基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师资培训、学生技能集训、产学结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混编师资教学团队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双师型混编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项目任务或实体业务,参与专业的教学建设和教学实施,随着项目的深入和群体的壮大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以教师的“增值”实现学生的“增值”.在团队的具体分工上,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中兴公司派遣资深工程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课程实践、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企业工程师可以作为学校师资办理入职备案,学校原有师资在符合企业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加入企业师资团队.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塑造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老中青搭配、“三师”(教师+企业工程师+企业认证讲师)结构优化、开放进取、充满朝气的专业教学团体,获得了学生和行业、企业的一致好评.

3通信技术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以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根据教学规范和人力资源需求,以通信和ICT行业胜任力模型为导向,与学校专业负责人联合制订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和课程标准.引进企业的培训教材,实行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11].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学校统一审定的前提下坚持每年更新,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同步.落实“双证书”建设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3.2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依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在内部营造了典型的企业环境,实现教与学的紧密结合,使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不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学院不只是重视教师是否取得了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和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能力.中兴通讯电信学院要求教师在企业中承担企业内培讲师、企业项目经理、企业技术总监等角色,实现了教师角色从“双师型”到“三师型”的转变.切实把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的教学以通信工程项目端到端交付的全流程为背景,采用以师带徒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将工程项目的交付过程搬到校园内.课程教学以岗位胜任力为依据,导入学生职业化管理、工程师自主教学、按需培养、MIMPS(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就业服务体系等,面向通信行业内的设备生产企业、工程外包商、运营商和代维公司等,培养即懂理论、又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12].

3.3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企业化办学氛围,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传统的校园环境升级为企业环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升级为工作过程,建立区域人才培养优势,帮助学生获得职场竞争先机,实现学生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沙盘推演仿真教学和三段式项目驱动工程师培养方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实践,变教师主动教学为受邀指导,实现工程教育的项目式教学创新.学院每年投入经费近5万元,用于开展各种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完全模拟ICT企业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学生完全主导的ICT虚拟公司.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担任公司顾问,并在资源和运营方面给予协助,而ICT虚拟公司的日常管理均由学生独立负责.结合企业运营实践,引入了KPI管理考核体系,组建专业的兴趣小组和创新创业团队,在企业资深工程师的带领下开展活动.

3.4人才培养与行业认证紧密融合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试,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双证书模式.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训练方法融入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并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考取ICT认证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学生可考取的证书有无线技术工程师(分为LTE、WCDMA、CDMA2000、GSM、网规网优等方向)、交换技术工程师(分为程控交换、NGN等方向)、传输技术工程师(PTN方向)、数通工程师(路由交换方向)、接入网技术工程师(xPON方向)等.

3.5依托企业就业联盟,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选择通信行业适合学生创业的机会点,指导学生掌握创业的思路和基本技能.依托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和人才就业联盟企业分布在全国的行业商和分销商,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推荐,帮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近几年内,在保障本专业学生100%就业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和升迁率.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全员、全程、全面导师制,对一年级学生实施准职业人导向训练,对二年级学生分别实施职业定位和发展训练,以及求职能力提升训练.

4结语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通信设备生产企业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在网络学院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师资培训、双证书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与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引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创新合作思路和方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持续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士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6G89.

[2]李衔.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69G172.

[3]王南.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学校如何推进校企合作的启示:以德国希斯公司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142G143.

[4]史红彦.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31G32.

[5]陈健,唐彦儒,刘昊.浅析基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J].才智,2016(1):136.

[6]齐俊峰.浅谈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6(9):26.

[7]张士辉.基于CDIO的卓越工程师订单班课程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87G190.

[8]谭显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28):60G63.

[9]张士辉,严玮,田红,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32G135.

[10]周祖才,胡佳.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以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166G168.

[11]刘长生,侯雪梅.职业院校深度“融合式”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49G51.

通讯技术培训范文5

1.1退耕还林工程森林防火经费投入不足

西吉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建设县之一,建设面积在全区居第3位。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林地的面积逐年增加,森林管护面积迅速扩大,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目前西吉县财政没有专项森林防火经费,无资金购置或更新灭火设备及交通、通讯工具,没有能力组建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扑火队伍,管理管护仅依靠退耕农户的自管,缺乏统一的森林防火经费来源。

1.2森林消防力量不足

西吉县19个乡(镇),除县一级有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设置外,乡及乡以下均未设置森林防火机构,更谈不上有专业的防火队伍。在该情况下,一旦有火灾发生时,只能靠临时发动群众参与到扑火救火工作中。由于其扑火救火工作经验不足,行动迟缓,往往延误了最佳的扑火时机。

1.3预防和控制火灾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受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相对滞后,全县的19个乡(镇)的所有退耕林地防火道路建设缓慢,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火情监测、防火器具的购置基本处于空白,防火手段主要还是人为扑打,消防车能够到达的地块极少,远不能满足当前森林火灾预防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预防和控制火灾的能力十分薄弱。

1.4防火基础条件落后

多年来,西吉县森林防火设施落后,防扑火装备简陋不全,防火道路建设,防火通讯、瞭望塔、监测设备、森林公安装备、野外巡护、交通车辆等配备跟不上、数量少,而且性能差,就现有的防火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森林防火的需要。一旦发生火灾既不能迅速通报险情,又难以做到快速组织扑救。

2防火对策

2.1大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火意识

宣传教育是防火工作的先导,每年在防火期都要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森林防火的法律、法规,通过张贴防火标语,充分地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体,对森林防火的重要意义进行宣传。以促进广大群众的护林防火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让广大群众自觉地做到护林防火,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氛围。

2.2设立防火专项基金或多渠道筹措防火工作经费

退耕还林工程是该县近几年来实施的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且面积大、涉及面广,但该工程除苗木费和给退耕农户的粮款补助外,没有其他费用,建议政府设立退耕还林森林防火专项基金或多渠道筹措防火资金,增加对森林防火工作的投入,加快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必要的防火设施和监测设备,努力提高预防和扑救火灾的能力。

2.3建立半专业的防火队伍

各退耕还林村组可组建各自的护林防火队伍,防火队员可由本村、组的村民担任,每年至少要开展1次森林防火相关知识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技能演练,并可发配一定的通讯工具,如发生火灾时,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上级防火指挥部报告,以不贻误扑火时机。

2.4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责任考核制度

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明确责任,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做到目标任务到位、政策措施到位、检查奖罚到位,使森林防火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

2.5加强生物防火隔离带、防火道路建设,有效控制森林火灾

通讯技术培训范文6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项目建设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粮不稳。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通过良种繁育、标准粮田建设、病虫害防治、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五大项目的整体实施,最终实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尤其在“5.12”汶川地震后,我县农业损失相对重灾区汶川、茂县、理县等较轻,有实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的基础条件。对全州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有基础条件的相对优势。   1.2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农业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建设规划的要求   根据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农业的区域优化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尽快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护农民切身利益,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按照《植保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年)》的要求,病虫害防控项目是农业部《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之三—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达到防灾减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   1.3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行业投资方向   按照国家植保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布局要求,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储备的通知》(农办计〔2008〕45号),2007年农业投资资金继续用于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和兼顾标准粮田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是植保工程项目中病虫害防控项目的主要内容,该项目符合项目的申报条件。   1.4项目建设符合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要求   1.4.1项目建设符合金川县经济与农业发展需要。   首先在金川县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金川县是阿坝州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近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5.8万亩,主要农作复种面积7.8万亩。在县域经济中,农业总产值0.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对发展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灾后恢复我州农业生产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其次,建设本项目是金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中共金川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调整结构为主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改变了过去长期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状况,实现了粮经并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县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2万亩,其中:玉米3.76万亩、小麦1.8万亩、马铃薯0.8万亩、青稞0.3万亩、豌葫豆0.5万亩、其它豆类作物0.04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万亩,其中:油菜、果树等4万亩,蔬菜1万亩。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全县粮经作物的种植结构比例由过去的4.3:1提高到1.44:1,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渐成规模。有害生物预警在我县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对历年发生的各类病虫的防控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这些都是植保工作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有待通过项目建设提高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能力,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三,项目建设是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金川县作为阿坝州的农业大县,植保工作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病虫监测手段相对滞后,没有规范的观测场,仪器设备也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5.12”地震后,我县农业的基础条件虽有一定程度的损坏,但较全州其它重灾县而言,尚有实施该项目的优决条件。   通过实施该项目,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我县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能力,进而指导全州农业恢复生产,带动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植保社会化服务,提高对农业生物灾害的控制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农业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通过建立高效的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体系,实现病虫的达标防治,适时防治,对症用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降低土壤的农药残留量,减轻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学物,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的必要措施,也对减轻区域内土壤及水源污染,保护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的现实意义。因此,实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完全符合本县经济和农业发展的要求和需要。   1.4.2自然条件适合该项目的建设需要。   金川县的地理位置及农作物布局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金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省西北高原南缘,阿坝藏羌自治州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1°13′-102°19′,北纬31°08′-31°58′之间,幅员面积555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5068米,最低海拔2040米。境内属高原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冬不严寒,夏无酷署,全年无霜期184天,年均气温12.8℃,年均日照2129.7小时,年均降水量616.2毫米。因此,建设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开展各项工作,对整个阿坝州地区的病虫防控都能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能辐射本县全境及周边县。1.4.3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特点具有显著的区域代表性。   金川县农作物常发性有害生物在80种以上,其中危害特别严重,造成产量损失巨大的有20余种,如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梨环腐病、梨黄粉蚜、西藏飞蝗、小地老虎、桃小食心虫、玉米螟等,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很大的威胁,特别是金川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是小麦条锈病传统常年越冬、越夏场所。全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平均年发生面积11万亩次,每年因农业生物灾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3050吨。种类多、发生频繁、危害逐年加重是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的基本趋势特点,与周边县地区农作物病虫发生危害特点极其相似,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建设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不仅可以提高对本县农业生物灾害的预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而且对周边县的农作物病虫测报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p#分页标题#e#   1.4.4较好的社会经济基础适合该项目的建设需要。   全县辖23个乡镇,108个行政村,310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近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5.8万亩,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万亩,以玉米、小麦、马铃薯、葫豆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万亩,水果、蔬菜为主。粮食总产量1.9万吨,人均占有粮食量4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131元。地方特产有“双边白瓜籽”、“金花梨”等。金川县交通运输及通讯状况良好。县城距省府成都486公里,县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省道S211线贯穿全境,县道、乡道纵横交错,通村公路紧锣密鼓,四通八达,交通较为方便;全县各乡镇已全部开通光纤通讯,固定程控直拨电话和移动电话网星落棋布,移动、联通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各乡村;水电工业逐步兴起;有线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已达90%以上;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合格,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2.市场需求预测   2.1现状与发展趋势   2.1.1现状。   目前,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从中央、省、市、县到乡五级病虫监测体系。以31个省、市、自治区级植保站、400个地、市、县级区域病虫测报站为骨干的较为完善的全国重大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络,拥有较为先进的监测、通讯及信息传输设备。通过电话、电报、传真和网络共享病虫测报信息。金川县作为阿坝州农业大县之一,开展了玉米、蔬菜、小麦、雪梨等主要粮经作物的常发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并定期通过模式电报、Email向州植保站提供病虫信息,及时向全县病虫情报,指导大面积防治。   金川县植保植检站面临着全省县级站同样的问题和困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设施和手段落后。至今无相关设施设备,纸质《病虫情报》还是目前病虫情报的主要方式;基层植保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乡镇、村没有专职植保员,病虫信息主要依靠干部会、广播电视宣传到农户,到位率不高;农民植保知识缺乏,虫药不对口、病药不对路和滥用药、擅自加大用药量的现象较普遍,导致病虫防治技术水平低,农产品安全质量不高,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1.2发展方向。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病虫测报及有害生物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契机,有害生物预警正朝着“规范化、自动化、网络化和可视化”方向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病虫测报及有害生物治理领域的实践应用,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掌握,其使用技术也日益完善。使得病虫信息的采集水平和传递速度大为提高,并正在向着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为及时决策和开展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近50年的努力,全国在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工作中,研究制定了病虫测报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测报体系,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了测报信息传递手段。这些先进技术成果,也在金川县的植保工作中不断得到应用,病虫电视预报和无害化治理技术在全县的推广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在推进植保社会化服务方面,我们不懈努力,增强了对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但是现今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从监测对象、预警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培训、应急控制能力和减灾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作物种类布局的变化和复种面积的增加,农户对农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需要日渐突出。只有加强植保站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应急控制能力,才能跟上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满足农业产业化、优质化、安全化的需要。   2.2项目建成使用能大大提高我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能力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成使用,将改变金川县目前农业病虫监测预警和防控的局面,大幅度提高病虫测报的针对性、病虫预报的准确性、病虫信息的及时性、防治技术的实用性和病虫控制的高效性,并为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的测报和监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使之更加有效地控制重大病虫灾害的发生、蔓延,减轻产量损失。该项目为植保公益性服务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可为我县提供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应急控制、植保技术培训、检测检验、植保技术语音查询等服务。每年可病虫情报20期以上,电视预报10期,重大病虫防控方案及措施等相关植保技术信息8期以上,技术培训30期、10000人次,检测检验500批次,能充分满足农民对农业有害生物有效防控的需求。   2.3市场定位与供求关系   2.3.1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逐年加重。   现在农作物品种繁多,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呈现面积逐年增加、危害逐年加重的趋势。由于品种抗性是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步丧失,病虫抗药性是随着施药次数和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强,增大了防控的难度,农户对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和实用植保技术的需求更加强烈。   2.3.2防治和应急控制难度大。   农业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防治时间各异,时效性强,不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很难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特别是对一些迁飞能力强、流行快、危害重的暴发性病虫更是难以应对,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农业有害生物应急控制队伍,帮助农民搞好防治。   2.3.3植保知识普及的要求。   农民科学技术水平低,植保知识普及培训不到位,病虫预防、控制技术信息传输滞后,往往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这些都急切需要运用先进传输技术为他们提供及时的病虫预报和有效的防治服务。   2.3.4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面积的扩大,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优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高的要求。  #p#分页标题#e# 金川县拟建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不仅能担负省、州重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任务,提供全面的有害生物预警信息,同时还可为全县23个乡镇、5.6万农民、12.2万亩粮经作物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业生物灾害预报和防控信息服务、植保技术培训服务、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服务和灾害性病虫应急控制服务,为广大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其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服务,向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报告。   3.项目建设条件   3.1项目土建工程和田间工程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环境等条件完全符合项目要求   3.1.1通讯条件: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境。各镇(乡)均有微波传送广播站和闭路电视接收系统,100%的场镇、80%以上的农户可收看有线电视。   3.1.2供水条件:   为金川县金川镇城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的水库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水压稳定;病虫观测场侧面有河流经过,水源有保障。   3.1.3供电条件:   电源充足,稳定性好,能为检验检测设备提供充足电力。   3.1.4交通条件:   该项目土建工程位于金川县城市规划区;病虫观测场位于省道S211公路旁,离市区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3.1.5环境条件:   区域站选址地处近郊规划区,无工业污染,大气、水质清洁,适合区域站建设。3.1.6其他有利条件:中共金川县委、县政府和县农业局历来十分重视植保工作。项目建设地的农户十分渴望有先进、准确、及时的病虫预警信息指导其农业生产,对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非常支持,群众基础扎实。   3.2项目建设对当地环境的互适性分析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任何危害。投入运行后,其检验检测室排放的污水,将直接通过排污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经净化后排出,对当地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病虫观测场地处农村,场内的虫情观测灯除了发挥自身功能外,还能为周边早出晚归、日夜劳作的广大农户带来便利,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4.效益分析   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的建成,能全面提升金川县对于农业病虫灾害的预警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有效控制能力,使农业有害生物得到综合治理,降低农作物受害损失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逐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现减灾、降本、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其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十分显著。   4.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金川县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和综合控制能力。同时,运用先进的区域站预警平台,达到有害生物信息采集规范、检验检测科学、病虫资源共享。信息化处理和分析会商,预警准确,传输迅速,灾害应急及时,防控有效。能够加快信息传递,及时指导大面积农作物病虫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粮经作物产量损失。预计每年可挽回产量损失3050吨,每公斤按金川县现今粮食市场综合价2元计,可挽回损失610万元;大面积病虫防治施药次数将减少1—2次,在节约用工的同时,减少商品农药施用量90吨,降低防治成本30%。全县12.2万亩粮经作物,每年每亩可节约施药用工1个,根据金川县农业用工成本每个工日30元计,节约366万元;根据金川县目前病虫防治水平,每亩次农药投入成本10元,减少30%,可节支120万元。全县每年因区域站项目的建成使用,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96万元。   4.2社会效益   区域站的建设,将为金川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重要保障。直接受益者全县近7万人口,直接受益作物面积7万余亩。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随着对农业有害生物控制能力的加强,在保护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将有效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竟争力,使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表现出来的社会效益是非常广泛的。项目的实施运行,在广大农民中进行直观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培训、技术展示和示范,有利于新农药、新药械、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可以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减少人畜中毒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而提高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的水平,提高病虫预警和控制的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3生态效益   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控制我县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减少农药施用剂量、施用次数和施药面积,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水域、大气中的残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环境,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又维护生态平衡。一是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净化大气;二是保护植被,促进生物多样化,逐步构建稳定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三是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增强自然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四是解决有害生物抗性增加、再度猖獗和控制次要病虫害上升等问题,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在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基础上良性循环,实现农、林、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可持续利用,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5.结论和建议   5.1综合评价   5.1.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作为植保工程建设项目之一,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是提高农业生物灾害预警水平和有害生物控制、应急处理能力的需要,也是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需要。项目实施地点具有典型、良好的自然、社会、技术和经济条件,项目建设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项目在金川县建设是可行的。#p#分页标题#e#   5.1.2技术上的先进性   金川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是全州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及控制网络的组成部分。技术上依托省、州植保站,技术支撑有力,可提供有害生物信息采集、检验检测、分析会商、信息处理、灾害应急的规范、成熟、先进技术。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区域化,显著提高重点病虫害的宏观控制能力;通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网络化,充分实现全国病虫资源共享;通过病虫情报可视化,大幅度提高病虫预警信息的时效性、普及性,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5.1.3项目建设的可靠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   金川县农业水利局植保植检站,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代表性、能源、交通、市政设施等,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持。金川县病虫测报工作基础牢固,综防技术成熟,拥有一支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的植保科技队伍,植保社会化服务网络健全,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具有承担实施大型农业项目的能力。   项目完成后,每年可挽回粮食损失3050吨,新增效益1096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5.2结论意见   5.2.1该项目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符合农业产业政策和布局规划,符合国家和行业投资方向,符合金川县经济现状和农业发展需要。   5.2.2项目建设选址、地理位置、作物优势、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环境条件等完全符合项目的实施要求。   5.2.3金川县植保植检站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技术力量具有承担实施大型农业项目的能力,其人员组成、知识结构,完全能够保证该项目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在金川县建

通讯技术培训范文7

关键词:钻井队;技术管理;提升方法

在钻井队日常施工中,为了更好地满足实际生产效率的需要,就必须切实加强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切实注重钻井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能实现钻井工程质量的最优化。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浅见提出几点对策。

1强化钻井技术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在现代石油钻井工程中,不仅具有钻井难度大,而且具有技术要求高,尤其是成本大和风险大的特点,使得钻井队在日常钻井工程中必须加强对钻井效率的提升,降低钻井成本和风险。而这就需要切实强化钻井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才能确保钻井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和优化,在降低钻井成本和风险的同时提升钻井技术水平。因而加强钻井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尤为必要[1]。

2钻井队提升技术管理水平的方法

2.1加强钻井队队员的安全技术教育与管理

由于钻井队队员在整个石油钻井工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主体作用,所以为了确保钻井队的技术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实施钻井任务之前,就需要切实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其的技术交底,使其对整个钻井工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安全与技术要点,强化对其的安全技术教育,强化钻井队队员的安全意识。

2.2切实加强钻井队队员钻井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钻井技术管理的需要,切实提升钻井技术管理水平,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钻井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不断的强化其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在上岗之前,都需要对钻井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只有在合格的基础上才能上岗。此外,还要定期加强对其的考核,召开现场分析会,对钻井现场的技术难点和要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才能确保钻井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发挥钻井技术管理的成效[2]。

2.3切实加强钻井新工艺技术的应用

钻井队在钻井技术管理中,除了需要强化上述工作外,还要在钻井技术管理中加强新工艺技术的应用,才能更好地实现钻井技术水平的提升。一是在欠平衡井进行钻井技术管理时,主要是结合欠平衡钻井条件确保井筒处于欠平衡状态,预防钻井液污染储层,因而这一钻井技术具有较强的清洁性。在实际技术管理中,应与井控8设备配合应用,以确保钻探的安全性,促进石油钻井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由于其在钻井技术管理方面的要求较高,因而必须强化加强井口监管工作的开展,对于出现井控溢流的情况,需要及时的将井控设备开启并关井,预防出现井喷事故。二是在对喷射钻井技术进行管理时,由于其喷射的流速很高,而为了节约钻头使用,尽可能地将钻头和钻具磨损减少,切实降低成本,就需要注重钻头选型和钻井施工参数的优化,提高泵压与排量,尽可能地将机械钻速提升,才能更好地确保钻探的高效性。三是对水平井钻井技术进行管理时,为确保油田开发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就必须尽可能地将钻井数量减少,就需要在水平井钻井施工中加强对其的技术管理,尤其是对斜井段钻探,在水平井技术管理中属于重难点,因而必须对钻具组合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通过井眼轨迹控制技术确保水平井井眼轨迹与设计要求相符。四是对地质导向钻井技术进行管理,这一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对井眼轨迹进行合理的控制,这就需要在技术管理中精细化的分析和研究地质资料,并结合地质导向钻井技术要点,对钻具组合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对钻井液体系进行优化,预防因为钻井液循环不利而导致钻井事故的出现,并预防储层带来的污染与破坏,加强绿色环保钻井技术的应用,才能钻探良好的井眼轨迹。五是加强钻井井控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主要是为了确保整个石油钻井队在钻井施工中的安全性,就需要在钻井中对钻井过程强化井控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对井控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和完善,加强井控设备的应用,确保整个石油钻探过程的安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钻井队在日常钻井工作中,需要充分意识到强化钻井技术管理的必要性,并切实加强对钻井技术人员的安全教育、技术培训、技术管理,尤其是应加强新型钻井工艺技术的应用,切实强化对其的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1]崔文宏.石油钻井技术管理措施的创新实践[J].化工设计通讯,2017,43(09):235.

通讯技术培训范文8

关键词:智慧农业;现状;建议;瓜州县

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东连玉门,西接敦煌,南北毗连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西北与新疆哈密市接壤,总面积2.41万km2,现辖5镇10乡,总人口14.88万人,其中:农业乡(镇)13个,农业人口10.35万人,占总人口的69.6%。甘肃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瓜州县境内耕地总面积5.33万hm2,种植作物以粮、棉、药、瓜、菜为主,兼顾玉米、胡麻、酒花、葡萄、番茄、孜然、茴香等作物,并逐步形成了西半县以种植蜜瓜、棉花、蔬菜为主;东半县种植枸杞、甘草、食葵为主;南半县种植粮食作物、发展畜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6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5个,誉有“中国蜜瓜之乡”和“陇上药材生产基地”称号。近年来,瓜州县大力扶持戈壁农业发展,以梁湖、广至、瓜州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13个农业乡(镇),累计新改建戈壁农业园区14个,累计面积达到170.76hm2,主要以种植茄子、辣椒、西红柿、人参果、西甜瓜、菌类作物、花卉等作物为主,推广应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绿色标准化生产、太阳能增温蓄热、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成功申报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蜜瓜)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了西湖、瓜州、南岔、梁湖、河东5个主要蜜瓜种植区域,引推“西洲蜜25号”等新品种达到30余个,推广应用连栋大棚吊蔓、平膜平灌、“腐熟农家肥+草枯芽胞杆菌”、戈壁有机穴播、水肥一体化、轮作倒茬等蜜瓜种植技术5大类15项。随着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缺失、农业科技服务不足、农业标准化不高、农业机械化不足等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提质增产增效之间的突出矛盾,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具有农业科学种植、远程精准管控、绿色发展、节本提质增效、省工省时等特点的智慧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将成为今后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1瓜州县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瓜州县围绕蜜瓜、设施蔬菜等重点产业,畅通农业信息、注重成果,努力打造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戈壁温室蓄热增温等智能农业技术,有效推进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1.1信息化应用。1.1.1网站近年来,瓜州县农业信息主要以图文形式在“瓜州在线”“甘肃三农在线”“甘肃农业信息网”“最酒泉手机平台”“甘肃新闻网”“中国农业信息网”,每年在“瓜州在线”文件40余个,政策法规、农村生活、实用技术、市场行情、农业科技、病虫情报等相关信息300篇以上。1.1.2网上办公农业农村系统全部安装“酒泉市党政机关综合协同办公系统”,县级单位及农业农村系统均实现网上办公自动化,大量减少了纸张输出和浪费,节约了办公时间。1.1.3“三农”服务热线及时录入了甘肃省“12316”短信、彩信平台通讯录,宣传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拨打“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咨询相关政策及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1.1.4视频通讯现有容纳200人视频会议室1间、视频设配1套,省市县农业农村相关视频会议均能如期参加。同时,农业农村系统全体干部安装、注册了陇政钉、全国农技推广App,相关会议、信息通讯、技术咨询均能通过视频完成。1.1.5网上销售依托县融媒体中心,通过电商平台、抖音短视频,实现了网上销售。目前,已建成瓜州县明润公司等350家网店,拥有电子应用服务企业73家,并与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等电商平台对接,集中展示了瓜州13家和10大类近130款瓜州农特产品,成为瓜州农业和优势产品走向全国的窗口。

1.2企业信息化情况。全县农业生产企业均与省内外大型商场、超市对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蜜瓜枸杞展销会、张芝艺术节等大型节庆及招商引资工作,广泛邀请省内外知名企业参展,宣介瓜州农产品。同时,企业负责人每年赴新疆、宁夏、海南等地学习特色作物种、产、销先进技术及模式,实现了产销结合。目前,瓜州现有49家龙头企业,5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均与省内外相关企业对接,80%的农作物实现了订单销售。1.3智慧农业发展情况1.3.1智能物联网在布隆吉乡布隆吉村建成全国万亩绿色枸杞原料生产基地云端大数据监测控制中心平台,辐射面积0.07万hm2,带动农户183户。控制中心以“农眼”智能监测基站为载体,将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运营模式结合,通过监测及采集图像、土壤、气象、病虫害等信息,为科学种植、区域农业监控管理、食品安全追溯、品牌打造提供技术及数据服务。在梁湖乡岷州村投资40万元,引入农业智慧物联网,实时获取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及视频图像,自动控制卷帘机、卷膜机、喷淋滴灌、加温补光、灭虫、二氧化碳发生器等设备,实现数据传输、处理、反馈。1.3.2智能水肥一体化投入资金270万元,采购水溶性肥料208.52t及相关设备,依托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至广至、梁湖等5个乡(镇);投入资金30万元完成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施肥体系、不同品种有机无机水溶性肥料效果、滴灌(膜下滴灌)不同灌溉施肥效应3个试验和技术培训工作。目前,完成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666.67hm2以上,在广至、梁湖、南岔、瓜州、双塔建成以枸杞、设施蔬菜、蜜瓜为主的水肥一体化示范区5个,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滴灌、垄作沟灌为主的农田节水节肥技术,建成自动加肥站3处,完成物联网、滴灌带、加肥器、蓄水池建设,示范区实现节水30%以上、节肥20%以上、节本4500元/hm2以上的目标,并逐步形成了远程化、智能化的节水施肥模式。1.3.3智能无人机2019—2020年全县按照“政策驱动、部门扶持、农户参与”的方式,依托西域风蜜瓜产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植保无人机19台,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

2存在的问题

2.1技术人才缺乏。瓜州县农村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互联网技术了解应用较少,现代农业生产意识淡薄。同时,县、乡、村农业技术人员多为农业相关专业,没有进行系统学习培训,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仍需相关技术企业指导运行。

2.2项目资金缺乏。智慧农业实现全面数字化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目前瓜州县相关项目少、资金少,且不连续,资金支持力度有限,智能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

2.3网络应用程度不高。大部分产品以实体销售为主,受传统意识、宣传、人才、物流、农产品贮藏等因素影响,网络销售有限。

3建议

3.1培育“智慧”人才建立人才吸引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投身智慧农业建设;定期组织县、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关培训,培育实用人才;加强农民对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学习的引导,提升自身知识水平。

3.2丰富“智慧”项目加大数字化、信息化结合农技、畜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同时联合技术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推进“产、学、研”综合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