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0篇)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一、扩大信息量,增强学生知识储备

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科学实验,其结果表明:人类在获取信息的途径中82%来自视觉,12%来自听觉,这两项加起来就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由此可见,人必须通过有效调动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才使大脑获得最好的信息摄取。然而目前信息技术透过网络为我们所提供的各类资源,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的资源,各式花样繁多的视频网站以及资源丰富的音乐空间,为有效轻松教学提供了跨越空间与时间限制的方法,借助互联网资源让我们的多重感官再次被激活,从而达到大脑的二次兴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扩大信息量,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将语文的单一课堂讲授学习延展到课外的互动式学习。

二、情景教学,点燃学习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学生反复阅读却很难进入情境,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无法进入作者情感的体验。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难免会有枯燥乏味之感,从而大大降低学习的兴趣,然而此时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注重配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使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得栩栩如生,画面跃然纸上.例如,在教学《走月亮》一课时,本篇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在单一文字的衬托下,文章美感的展现受到很大的约束。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山间我和阿妈走月亮的美好意境中去。但是,通过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在本节课运用音频,声、光结合的办法,让同学们透过大屏幕上宁静的月色下,溪水,小石,山间,小路,我和阿妈小手拉大手的动人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清泉旋律,配合娓娓动听的诵读,使散文中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不是一句空话,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已经渐渐被淡化,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知识的引路人。如在教学《桥之思》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有效教学,从而设计出如下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首先,让学生自主网络搜索有关桥的相关资料;其次,运用学生所查寻到课外资料,自主学习《桥之思》;再次,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运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向大家展示你从网络上学到的关于桥的知识和你感兴趣的部分。这一教学设计,将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机械记忆、被动听讲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四、注重学生情感教育,提高德育、审美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声情并茂,时空转换的多角度文字世界。在教《走月亮》一课时,配合着山涧溪流的潺潺声,幻灯映出的“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悬挂在美丽的夜空,星星在头顶一眨一眨的,皎洁的月色映照在阿妈的脸庞,萤火虫在山间翩翩起舞,月光洒在水面上仿佛一弯一弯的月牙泉,我和阿妈就在这样的怡人美景中走月亮,这幅充满爱的画面,或远或近、流动变幻地映现在同学们眼前,让大家和小作者一起牵着阿妈的手,在这温馨的月色中,走月亮”然后播放朗诵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理解作者和阿妈的真挚感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的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美。

五、总结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就是这个所谓的“灵魂支点”。在教学中充分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它将图片、视频、文字、音乐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使教学过程跨越时空的限制,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扩宽学生的思路,为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开辟了新的天地。

作者:张洁 单位:未央区讲武殿小学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分析

一、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奠定基础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把握好开头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更是影响课堂教学整个流程的重要板块。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性思维阶段,如果一味地给学生讲解枯燥僵硬的知识,学生不但不能真正理解与积累信息技术知识,反而会因负担的加重产生对这一学科的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下,为学生营造出宽松民主的氛围,激活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汉字输入这一内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进行输入方法的教学,而是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了调节与激发:“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她具有丰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语文课堂上学好汉字,理解汉字,而且,我们信息课程也要学好汉字的输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吧!”

二、教学推进串联思路,设置空白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体悟的过程,如果教师直接将所有的答案直接告知学生,学生即便掌握了知识,也都是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过程,轻结果”的理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设置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推测与估计可能出现的结果。即便有时学生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结果并不一定准确,但在反思与修正中,则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教师则在教学一种知识技能之后,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巩固教学效果,而后教师并不急于传授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摸索和探究中深入进去,尝试还可以形成怎样的认知能力。而在教学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总结提升,让学生自己将教学内容整理清楚,从而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探究过程。

三、巩固成果知行并重,双线并举

信息技术是一门讲究实践操作的学科,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仅仅关注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学科教学的知识,而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在实践操作中灵活加以运用等手段,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这样的教学结果导致,学生常常懂得不少,嘴上一套,但实践层面却难以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要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例如在教学“块操作”这一内容时,教师了在讲授了相关操作要领和技巧之后,及时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在实践中巩固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通过“复制、移动、删除”等多种方式的演练,不仅活化了学生掌握的内容知识,更让学生对内容与知识形成了较好的理解,强化了对内容的深刻感知、记忆,让学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激活动力目标驱动,享受愉悦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教学目标隐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依循着教师的创作思路,达成教学目标。整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清晰的努力方向。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就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公布于众,让学生知晓本节的指向,并能洞察每一步学习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的欲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编辑技巧”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刚刚上课就告知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要按时按质完成三份作业,其中一项就是要完成100字以上文字的输入,并运用今天学习的编辑技巧对文本内容进行编排。正是在教学之初的安排,教师对教学目标与任务的直接出示,学生的学习就明显有了动力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在实践操作中,学生进行录入,并将在课堂中学习的技术运用在对文本的修饰编辑中,每个学生均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彼此学习,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表现。这种方法,不仅仅对于学生提升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有着较大的作用,更能主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意识,在学生内在心灵中有效地拓展了认知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教师要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认知表达兴趣,为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好服务工作。

作者:温春龙 单位: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分析

一、要做好上课准备

上课前要提前准备这节课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上课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是囫囵吞枣,味同嚼蜡。这就要求我们:

1.要有高超的学识和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于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的最好诠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自身素质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即:师德和学识。我们应从这两个方面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东西比较广、比较杂,比如曾经一个叫张盖的学生,比较调皮但就喜欢计算机,他问我这样的问题:拼音加加与智能ABC的区别是什么?哪个好用?我憋了半天,没有回答出来,找了借口溜掉。当一个个学生怀着忐忑的心情,用一颗灼热的眼睛盯着你时,我们也许就会明白能够回答出学生提的问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师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在教学中锻炼,在生活中学习。

2.通过备课把教材、学生、课堂三方面有机结合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的课程一样也需要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甚至更多次的备课。不仅备教材,而且备课堂、备学生。在去年的一节信息课上,《word文档的编辑》一节中,需要对一篇文章进行编辑,加入批注和脚注。由于备课不充分或者说没有备教材的缘故,弄出了一场笑话。一学生举手说:“老师,批注怎样加?”我说批注比较难,以后再学,结果我看了书才知道,书上有这样的例子。同时教材每年都在变,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动脑筋,善于发掘,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驾驭它,为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有效性逐步提高。

二、精美的课堂设计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1.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发学生共鸣

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到现在流行的“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启发式”,可谓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而我校采取的是以分层教学为主导,启发式教学为主线,小组合作为基础各种方法配合使用的教学模式,使我校的学生享受着学习的乐趣。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

2.在教学中使用课件或电子白板激发学生兴趣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学习动机。用Authorware制作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立即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几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案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3.通过创设情境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

信息技术不仅带给人们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而且带给人们以心灵上的感触,可以身临其境地动手操作。这样让学生感觉有刺激感和挑战感。如在讲《网络的用途》时,我给学生30分钟的上网浏览时间。大部分学生在浏览新闻、下载MP3、打游戏、视屏聊天、看电影,只有王超一人在看商品。然后我让王超走到讲台,把他做的操作过程演示了一遍。这时候大家都演示,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总结了网络的用途。另外,在讲解《软件应用》时,我把初三所学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直线和圆利用《几何画板》设计成齿轮转动,产生出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并动态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4.多媒体可以提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条件

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构造问题情景,指导学生学习并辅之必要的反馈,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运用计算机特有的功能,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承上启下的过度处、在思考问题的转折处、在归纳结论的关键处精心设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尝试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使学生增强信心,积极投入,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

5.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保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当堂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作业,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地练习当节课的内容。如果教学的时间过长,无时间练习,则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这样长久下去,学生什么也学不到。

三、深刻的课后反思,是每个老师必备的素质

课后反思可以把课上的不足之处写下来,仔细琢磨加以改正。课后反思可以从自己教学中寻找突破,从学生的表现中寻找分层教学的方法。课后反思可以积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经验,让每一位教师每天都不断成长。

作者:仇小彬 单位:宿迁市湖滨新区余娟实验学校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组织分析

一、课前计划,指导学习行动

《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行动计划,让计划指导学习行动。当然,学生在制定行动计划时,一定要结合实际,考虑自身真实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只有制定可行性的计划,才能更容易实施、实现。在这一步中,教师充当了指导者和任务分配者的角色,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布置各组的任务,各组自行选举组长、记录员和发言人等,组长安排各成员的任务,任务驱动学生制定学习行动计划。比如:我在讲解“电子表格制作”知识的时候,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要有层次性,基础好的带动基础不好的)。每组安排的任务如下:第一组制作全校语文老师的电话簿,第二组制作全校数学老师的电话簿,第三组制作全校体育、音乐和英语老师的电话簿,第四组制作全校美术、信息技术老师的电话簿,第五组制作全校其他老师的电话簿。各组接收任务后,即刻制定行动计划,让行动计划来指导课前学习活动。

二、课堂活动,培养自主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往往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以往为了维持“好”的课堂纪律,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坐端正,不许讲话。其实,太多的限制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致。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孩子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感受到信息技术课主要任务是参与各种制作活动。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活动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比如学生学习“画图”知识的时候,我把课堂分成作品展示、交流分享、教师点评和完善作品四个活动部分,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只作为一个作品的评论员,让学生活动贯穿整个课堂。首先是各组学生的作品展示,各组的发言人把本组作品的制作特点和优点介绍给大家,并让其他组的同学提出修改意见。在分享交流环节中,其他组的同学评价展示作品,并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时展示组的记录员要将其他组同学的宝贵建议详细记录,为完善本组作品做准备。教师在点评环节中,应肯定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同时也以诤友的方式对每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最后,在完善作品环节中,各组将根据其余四组及老师的建议美化完善作品,让学生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中。

三、课后延伸,提高操作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优于其他学科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搬上屏幕,将无声变为有声,将无形变为有形,将抽象变为具体,产生很强的感染力,给学生拓出驰骋想象的广阔的天地。由于每周的课时设置有限,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堂教学主要倾向于对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而课外的时间非常充裕,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和补充,从而促进课堂的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例如我在教学《浏览网络世界》时,由于网络世界千奇百怪、异彩纷呈,学生的眼界大开,激发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迫不及待地上网,并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课下查一查有关当天的国内外主要新闻,搜集网络上关于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进一步了解神奇的网络世界。通过让学生填写包括“学到了什么?提高了什么?帮助了什么?”三个问题的信息反馈表了解到:同学们都能够积极地投身到网络探索之中,甚至有些学生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会用电子邮件写信,并寄给给他们远方的亲友,许多同学还教会家里的老人上网。课后延伸,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灵活多样的,可以选择的教学方法也非常之多,让我们立足本地、本校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着重把握好课前、课堂和课后,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真正把培养学生操作技能落到实处。

作者:钱国兵 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仁皇校区

第五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

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是大势所趋

以我校为例,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属于乡镇小学,这几年来变化很大,从最初简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到后来网络化应用,主要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再到远程教育的有效利用;到现在是课堂信息技术交互式立体应用。充分说明了教师对信息技术从排斥到主动应用的发展过程。我是一名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同时又是站在教学第一线的一名美术老师,担任着两个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近年来,我参加了市里的新课改培训,同时参与了市区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种美术学科方面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培训等。培训专家和承担研讨活动的教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全部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或电子白板的互动应用功能。这样的培训和研讨使我感受到很多的新奇和妙用,同时又有一种很震撼的感觉,脑子里边反应的是“教育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啊”“美术课居然也能上得这样轻松和有创新”等。从第一次震撼起我就在想,在教学实践中我也要尝试上这样的课,学生一定会收获更多,老师也不会再有那么辛苦。于是,近几年来,我就开始实践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从幻灯片的制作到声音、视频的加入;从资源的下载到制作简单的Flash课件,从模拟应用到设计制作。使自己从对信息技术一知半解到现在的熟练操作与应用,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让学生也喜欢上了美术课,让过去呆板的教学方法变得趣味无穷。过程中,我还以自制课件《美术课堂内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申报了教师成长课题,并获得教改科研成果区二等奖。

二、信息技术是新一轮学科课程改革的必备条件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教学信息根据导学的需要显示多媒体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甚至交互融合应用。本次青岛在电子设备课堂互动上的应用,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都着很大的变化。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我也正在积极做着这方面的尝试,把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已成为了我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教育教学中,我就将教学内容和资料制成了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和了解,并根据已知信息自学、互助学习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形式,教学中的超级链接的有效应用,教学容量的有效增加,知识面的拓展和互补,形成教学信息的交互性;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将学生作品实时呈现在大屏幕上,利用屏幕达到教学信息的再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让课堂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

我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改革成效显著。首先,从教师培训入手,在以前是个别培训,到现在全校性的基础性培训,提高性培训,专题专项培训,例行常规培训等,并大力提倡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和制作教学课件。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学生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而现在每天都节课都有信息技术的呈现;我校开放了计算机房,学生可随时查阅各学科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为学生课前准备和丰富知识面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开设了绿色网吧等,提倡学生健康上网,除了在QQ群、论坛中交流互动,也可以给校领导、班主任和广大教师留言、提问题等等,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去了解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所需实时解惑,形成课堂课下的实时有效互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信息技术方面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几年来,我校教师电子白板互动课堂现场展示获得全国一二等奖9人次;学科应用信息技术赛课获市区级现场课一等奖6人次;导学精要开发获区级一二等奖;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区级二等奖等。

四、总结

总之,不管学校的管理,还是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对信息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都从另一个侧面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熟练的应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将信息技术与自己的学科或学习整合起来,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是一种形式。

作者:何兵 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小学校

第六篇:信息技术生态化教学模式探讨

一、构建新形式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态失衡问题上,一些教师由于还停留在传统教学的理念中。他们觉得只要管得住学生,学生乖乖听话,就是好老师。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对象。这种师生关系带来的副作用使得学生惧怕老师,创造性被逐渐磨灭。也就没有所谓的高效率的教学效果了。因此,教师要想改变这种生态失衡的状况,转变师生关系是关键。“学讲行动”倡导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的授受关系。师生是平等的,尤其在知识面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观念。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师生之间的知识处于一个相互循环的过程,从而使得“生态链”得以在师生关系这一环节建立起来。

二、开放教学内容

健康良好的生态系统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想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态化,一定要重视开放性原则。以往的教育,教学内容过于封闭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准备教案,通过课前的备课制定详细的教案,然后上课照本宣科。认真编写教案对于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有的老师在教案中不懂得变通,过于严苛地按教案进行,任何教案以外的活动都会被教师叫停,这样教学就原地踏步了。学生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对象,他们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上课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必然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生成物。有的老师不明白这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反而在教学过程中极力排斥,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备受打击。因此教学内容能够在课堂环境下更加灵活化,这样才能符合生态化要求。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的对象来自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假如教师在讲课时按照书本一字不漏地讲解,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目标的实现。使得信息技术课堂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这也是与生态化教学相违背的。要注意把课本与理论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规划工作表》这一节。由于学生经过一个寒假还没有完全收心。如果一开学就讲新知识,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我这样问同学们:“你是怎样规划自己的寒假的?”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我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发言。我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予充分肯定,并说表达了老师也想趁着寒假出去玩。坐动车是首选。但是误了时间就不好办了,那么我们要及时了解车次信息。车站的LED大屏幕可以为我们提供车次信息。比如说徐州东站的LED电子屏,一列中“车次”,“开车时间”,“站台”,“到站时间”这些属于一个个字段,每一行中各个字段形成一条记录。例如一趟动车组G139次列车,14点16分开车,5站台上车,17点19分到站。这就是一条记录。浏览电子屏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大家对“字段”,“记录”就很熟悉了。如果就干巴巴地讲“字段”和“记录”,效果一定不如上面所讲的好。理论联系实际,在高效课堂中起到了纽带的效果,使得课本上的理论运用到了生活实际中,使得信息课充满朝气、活力,生态化。

四、总结

在新课改中,我们积极营造生态化教学环境,在生态化模式下教学,因为只有实现教学活动生态化,才能够避免破坏教学“生态链”,才能够让学生身心得到阳光的滋润,平衡融合地发展自我,从而达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效果。

作者:刘阳 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

第七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时更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如,教学“PowerPoint的制作”时,教师首先要通过大屏幕为学生播放由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课件,相信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被漂亮的背景图片、优美的背景音乐所吸引。当教师看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件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PowerPoint的功能和使用技巧。在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创建有效课堂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

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表现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却缺乏合理有效的互动。很多教师尽管一味地追求互动,却常常陷入华而不实的怪圈子里。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现状,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每个小组都要对各自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以便完成各自的任务。例如,教学“制作保存网页”时,教师可点名,让被点到名的学生自己制作保存网页,若该生无法正确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则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果不其然,为大家演示操作的女生一下子被难住了,她不知道如何选择保存路径。这时,教师鼓励学生说:“你们开动脑筋来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可以互相讨论。”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便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都跃跃欲试,教学效果显著。在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了他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如此一来,即使有个别学生没能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够在小组互动中得到其他成员的帮助,从而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够掌握新知识。

三、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

如果学生长期在没有任何学习兴趣的状态下进行学习,那么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愿望就会逐渐减弱,直到消失。小学生活泼好动,反应能力较强,但是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对同一事物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死板地给学生灌输信息技术知识,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必然欠佳。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大量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深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例如,教学“指法练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门的小游戏。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连串的拼音字母,要求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说出这些拼音字母的指法,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快又好。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玩一些打字软件上自带的简单小游戏,如用“打地鼠”游戏取代之前单纯的敲击键盘速度练习,由于这个小游戏与学生爱玩的天性相符,因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另外,由于学生都有好胜心理,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打字竞赛任务。在竞赛中,学生都希望尽快提高自己的打字速度,尽快掌握正确的指法,因此自然在练习时不会偷懒。教师设计的这些轻松的小游戏,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游戏活动,运用自己的多种感觉器官,大大改善了感知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

四、总结

总之,为了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作者:许敏 单位: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张甸中心小学

第八篇:幼儿园教育教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十分强大,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它来随意的进行界面交互,根据教育教学的需求进行自主的调控。教师一般可以主动的对计算机中所储存的声音和显示器画面进行调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且计算机本身也有动画播放功能,学生可以在计算机的动画播放中进行快乐学习,同时,计算机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避免录像机倒回播放,导致的教学进程中断。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人机对话促使幼儿园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素材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热情,从而将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实现了幼儿与信息媒体二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提高了幼儿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

在现代教学技术当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深受教师们的喜爱,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利用自身对幼儿的理解,帮助提高自身的知识经验累积,提高幼儿思维水平,带动其将复杂的事务简单化,将抽象的事务清晰化。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以及在该年龄段的特性,由于幼儿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此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导致幼儿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必须为其营造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或者设定生活化的环境刺激幼儿的感官,提高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当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鲜明的表达出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创设出一个独特的教学空间,该空间具有立体型的特征,幼儿在这样的空间中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感知教学内容,通过视听感官来自主的探索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个“买卖”活动,将教师布置成为一个超市的现场,让幼儿根据自身去超市的经历模拟出超市买卖现场,通过书本、文具的交易,幼儿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买”与“卖”的区别,并且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情境

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从幼儿期开始,因此,作为幼儿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我们都应该关注这个时期的幼儿动手和动脑的能力,避免出现幼儿没有机会动手、口、脑,制约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未来的学习当中,对各方面能力的应用都取决于这个时期的能力培养,因此现代教师必须注重幼儿知识理论的多方面发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当中,这不仅能够最大化的符合幼儿在这个时期内的思维发展特点,也满足了幼儿在该年龄段内的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幼儿教育的趣味性,从而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例如,教师可以举办模仿大赛,通过多媒体投放积极向上的动画内容,幼儿通过眼睛观察和耳朵记忆来模仿动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幼儿的感官灵活度,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若是想帮助幼儿拓宽知识经验的储存,增加视野,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教学的时候,为了创设丰富多样并且具有生活化气息的教学情境,就需要充分的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将传统的静态教学转变成为动态教学过程,摒弃传统教学当中枯燥的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将乏味的知识趣味化,将抽象的知识转变成为形象的知识体系,积极营造出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集中自身的注意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之处,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所营造的教学活动当中。

四、结束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着当代文化和社会、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事业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着现代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改变了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教师们应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改变思想观念,迎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将信息技术的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来。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思维水平,增强教学的效果,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够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了现代化教学水平。

作者:旭霞 单位:甘肃省肃北县幼儿园

第九篇: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

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材分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内容是从语言描述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的了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体会诗中的情和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本课是当代诗人海子的经典诗歌,语言明朗清新,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而美好,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由于高一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和水平不同,鉴于诗中思想内涵深刻不易被学生发掘,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使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首先可先播放音频文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学生进行范读。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齐读,力求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并品味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同时可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其探究性学习的能动性。

(三)走进作者

通过投影展示作者的资料和写作的背景,这一阶段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进行书面标记和记忆为主。同时使学生加深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诗歌写作背景和写作内容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进行提问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四)置身诗境

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视频和投影,再次进行播放配乐朗诵,并指导学生进行跟读和自读,并尝试背诵。通过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比较自己先前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朗读要领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使学生置身于诗境之中,并初步感受到全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作者形成心灵的沟通,产生出情感的共鸣。

(五)问题探究

首先教师通过投影提出问题,如:从语言入手分析整篇诗中感情,并思考海子眼中的幸福是什么?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觉得海子采取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不可取?为什么?等等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材料。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或参考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合作探讨,组织回答,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并通过对网络资源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欣赏歌曲

通过音频文件,播放歌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时引导学生比较诗歌和歌曲所表达的感情的不同。通过歌曲的感染力,在打动所有学生的同时,激发出他们交流的欲望,使学生们在歌曲播放中得到美的熏陶。

(七)布置不同的作业

通过投影,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可让学生根据各自能力,第一题独立完成,第二题可进行合作完成。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诗人和诗歌内容的印象,同时使学生熟悉自主查阅的方式,以及养成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还可安排学生在课外阅读海子其他的诗歌,深入地探讨海子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深切体会海子诗歌中的创作风格。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整合中不能剥夺学生语文学习时的感悟权

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感悟空间,不能完全由现代化信息技术代替学生自己阅读和感悟的过程。学生需要自身去思维和想象的内容,不能因为大量利用信息技术而受到干扰;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悟,不能只是简单地用多媒体教学代替,而应当让学生个性张扬在自身感悟和体验的情境中,使其生活经历和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能够相互促进和统一;加强学生朗读方面的自悟,对发展学生语言优势和培养学生语感这方面是信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

(二)整合中应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注重交流和合作

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读写和勾画对学生加深知识的感悟和开动思维是很有帮助的。具体教学操作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注重适量、适时、适度的原则,加强学生自身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能有充分实践的机会,也需留给充分的交流和活动的空间。

(三)整合中不能放弃教师的讲解权利

高中语文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往所没有的多元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体,将复杂的问题变为简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但这却不能放弃教师自身的讲解权利。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既能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点拨和引导,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出学生思辨灵感的迸发,而这不能仅仅只靠信息技术所能达到的。

三、总结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是语文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刻的革命。通过整合以及对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量的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助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适应当前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的需要。

作者:朱云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第十篇:信息技在高中音乐教学应用

一、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优点

(一)丰富了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将它运用进音乐欣赏教学中能够通过网络资源丰富教师的课程内容,弥补校园音乐资源匮乏的缺陷。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接触更多种类、更多形式的音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熟练掌握信息设备的操作方式,将高科技资源与课堂相结合,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填补了学生情感教育的空白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音乐已经成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青少年欣赏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渠道。但由于中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极易受到良莠不齐的音乐环境的影响。他们对音乐的认识比较浅显,容易将低俗当成个性而盲目推崇。教师将高雅的音乐通过信息技术引进到音乐课堂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将音乐欣赏的范围向更高层次发展,引导学生理智地欣赏音乐。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符合教学活动的规律

将信息技术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学,主要是要立足于教师的教课和学生的学习两个规律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老师常常担当教学主体的角色,学生往往处在被动的地位。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老师将自身摆在次要位置,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信息技术的运用迎合了新形势下教育的需求,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符合审美教育的要求

审美贯穿了音乐课程的始终,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体验音乐、感知音乐的过程。所以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引进的信息技术应符合审美教育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音乐的海洋。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升审美能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课本、图片、音频视频、课件等元素融入模拟情景,通过高科技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欣赏音乐。在初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加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感知音乐,体会音乐之美提供一个良好的、逼真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自己的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去感受音乐的魅力,触摸音乐的灵魂。使学生在接触作品、了解作品、体会作品和情感升华的过程里提升感知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将音频工具运用于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在音乐欣赏课堂中,运用最多的信息技术就是音频技术。教师的教学离不开它,学生的创新实践也同样离不开它。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小组互助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音频技术,剪辑编辑音乐片段,制作成幻灯片,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三)运用交互式网络技术,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互联网悄悄地走进了千家万户。现代网络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形式,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打下了基础。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实现了多元化的教学,使教学资源共享。当代学生为了追求个性,通常都拥有自己的QQ、微博或博客、MSN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一个专题网站,迎合初中生的兴趣品味,设置个性化的教学板块,实现师生间的网络互动。这样一来,课堂形式迎合了新时代青年的需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四)课件引导课堂提问,开阔学生的思路

当代老师时常会探索一些新方法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讲究开门见山,在课堂初始阶段就直接向学生点明要讲授的知识点的内容。学生在千篇一律的模式下对课堂越来越倦怠,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新时代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课件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课堂的重点,层层递进,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后续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走向音乐的神秘国度,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科技运用于教学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进步的基础。时代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渠道,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为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知音乐,享受音乐,体会音乐的无穷魅力。

作者:赖丹 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