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方法探析

大数据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方法探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土地资源越来越有限,精细规划变得非常重要,而庞大多元的数据为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特别是决策理念的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随着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逐渐明朗化及我国公民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逐步觉醒,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将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1]。大数据时代,规划师有更多渠道去了解人的时空行为及其规划诉求,这将给规划方式方法带来巨大转变。

1大数据与公众参与式规划的耦合

1.1大数据概述。维基百科将其定义为“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从城市规划角度而言,大数据具有海量、多源、时空数据的显著特征[2]。

1.2公众参与概述。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源自公共管理学,是指公众参与到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调查、构想、评议、决策和实施等中来[3]。

1.3大数据与公众参与式规划的耦合。数据一直都是城市规划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源,大数据与公众参与式规划的高度耦合以社交媒体、移动数据设备和定位服务等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技术应用为承载,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驱动公众以不同方式参与进来,表达其利益诉求,实现真正“自下而上”的微动力汇聚的“集成放大效应”[1]。相对于传统的公众参与,大数据时代的公众参与在具备以上创新的同时还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更为开放、自由,打破之前的面对面交流模式,提供网络平台,让民众能够畅所欲言。二是更为方便,可以不受时空约束,随时随地发表观点。

2国内公众参与模式现状

1990年,我国开始关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理念。近30年来,专家学者在学习西方国家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公众参与近几年热情高涨,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还局限在优先参与、事后参与、被动式参与、形式参与的阶段;大部分公众参与都属于零星试点状态,其效果不佳,且具体的参与主体、阶段、方式都没有明确划分。总体上说,公众参与模式正在不断完善,参与范围正在向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层面延伸。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公众参与机制还没有形成[4]。

3大数据下的公众参与式规划方法

城市规划就其本身来说是精英规划,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样、更便捷地参与方式以及更为全面的沟通平台,让规划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城市中人的诉求。在城市管理层面,政府可以借助媒体网络构建在线平台公开政务,向居民展示规划意图和规划蓝图,并同时收集居民建议,形成更为便捷信息互通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在城市规划层面,一方面通过对移动数据设备、定位系统等能反映居民日常活动行为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今后规划中用地布局、服务设施配套、交通规划等提供相应的依据[5]。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公开平台可以实现市民规划过程全参与,由“结果式参与”变为“过程式参与”,由“程序参与”变为“内容参与”。还能为市民—规划师—政府部门三者建立随时随地的沟通平台,实现真正“众人参与”的城市规划。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城市规划的合理性、民主性和科学性,实现真正的众人规划。“公众参与”按照公众在参与城市规划的主动性、方式、途径及作用可划分为主动式参与和被动式参与两种模式。主动式参与是指公众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其中可以借助问卷、面对面交谈、媒体网络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公众规划的主观能动性。被动式参与则是指通过数据共享被动式直接收集公众信息,其中包括一些位置信息、使用偏好等能反映公众日常行为活动的数据信息,据此分析公众意志作为城市规划的依据[1]。

3.1被动式的公众意志搜索。3.1.1城市规划研究调查层面。传统城市规划方式收集到的数据只能客观描述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简单映射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属性,能进一步为城市规划提供的信息数据非常有限。但是城市规划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不仅需要空间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文化经济层面,而大数据的介入,会使城市规划从单纯的物质空间描述向社会空间转变。在城市规划研究调查层面,公众数据多被动式直接转化为POI、交通流量、定位数据等可被规划师识别运用的数据。加之,大数据时代使得数据的获取较为容易,大量信息数据被网络收集,这些都更有利于城市规划工作者研究城市。目前,城市规划层面已经开始利用网络数据进行城市实体空间结构的研究。3.1.2城市规划编制层面。城市规划编制过程,总的来说就是综合各种信息数据,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再分配。以前数据获得方式单一,信息处理方式简单粗暴,现如今大数据的介入,数据无论是获得还是处理方式上都更加完整和方便。大数据时代,公民数据通过网络、定位系统、刷卡系统等方式被直接上传到公共平台,这些数据能反映公民交通方式、消遣方式等日常活动模式,相比于传统城市规划获取数据的方式更为简单便捷全面。一般情况城市规划编制依靠的数据来源都是官方测绘、统计数据,但是由于数据获取难度大,大体量大范围的测绘统计耗时长且时效性差,城市规划工作会受到非常多的制约。相比之下移动终端、GIS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可以快速获取公民的时间空间数据,通过对其时空行为分析为城市规划基础资料收集、规划方案设计、规划决策实施、规划后评价等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基础资料,城市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评估越来越向定量化、信息化、系统化方向转化[6]。在2017年的SIGKDD大会上,微软亚洲研究院城市计算组发表了一篇名“PlanningBikeLanesBasedonSha-ringBike’Trajectories”的论文,主要就是利用摩拜自行车轨迹的大数据解决城市自行车道规划问题,最终形成企业、政府和公众三方获利的局面[7]。3.1.3城市规划管理层面。现有的城市管理模式以居民居住地作为人口统计与管理的基本单元,据此来捕捉城市人口分布特征和城市动态发展水平。一般来说,政府想要了解城市规划后各类服务设施、用地使用情况只能通过问卷、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收集,时间需求长覆盖范围不全,效率非常低。而大数据的加入,公民数据直接被管理者在短时间快速准确获取,提高了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能力,为城市智慧高效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3.2主动式的公众参与引导。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传播、分析和处理速度已经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城市规划也变得更加公开和透明化。网络为公众带来了便捷地参与渠道,再加上社会发展公民意识的觉醒,公众会越来越愿意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同时,政府、规划部门也应该在这一方面积极行动起来,引导公众主动地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来。3.2.1搭建多元公众参与渠道。总结之前的经历,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最大的问题就是公众参与渠道受阻,参与形式受限。因此,要保证公众参与有效性和质量,首先应搭建多向度沟通、多专业共享、多层次协商的大数据“众规”平台,保持信息的真实有效无障碍的传递,使公众与规划师、政府等多方利益主体能进行有效快速协商,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献言献策[1]。同时,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也需要创新,政府应充分重视社交媒体发挥的巨大作用,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流行的社交媒体传播规划信息和展示规划成果。此外,除了满足参与方式便捷有效,还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公众主动参与到规划中。目前,北京规划院提出“云规划”理念,搭建城市规划“云平台”,提供规划者、政府、公众沟通途径,创立共建共享共监督的多专业协同环境。3.2.2增强公众社会参与的合法性。依托大数据的优势,需要建立一套相对完善、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用于保障其合法性,其中需要明确参与权利、参与主体范围、参与途径等内容。参与权利方面明确规定公众在规划不同阶段具有建议、表决等权利;参与主体方面明确不同参与者的参与责任、参与阶段、参与内容划分;参与途径方面明确不同规划方案有效参与途径。通过参与机制合法确保公民的有效参与,让公民能真正接触到规划内容并有效发表自己利益诉求,同时也通过其监督政府规划部门规划方案的公众性。3.2.3激活公众社会创造力。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更宏观的方式,借助数据时代先进的技术和多元的数据,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更新。政府通过向公众开放数据来激发公众的创新,所有市民都可从网站上直接下载这些数据,与此同时这些数据也是供公众参与政治和监督政府的方式。而且开放政府数据不仅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城市的信心,而且还能增加资本流入、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8]。

4结语

大数据开创了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为城市规划带来了巨大的增量价值,开启了城市规划的新纪元。但是大数据本身只是一种技术,只能作为城市规划的工具,真正的公众参与、科学规划还需要城市规划者的不懈努力,以开放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探索和钻研。城市规划要实现真正的公众参与,那么确保公众话语权能得到有效地保障与规划方式思路的真正转变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将开辟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新纪元。

作者:伍晨逸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