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学教育范例

数字医学教育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设计的必要性与作用

纵观我国的艺术教育,一直以来的重点都放在学生德育和智育的教育上,即学生的艺术品德和艺术知识的培养上,却忽视了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保护和培养不够。最后学生可能掌握了一定的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却贫于创造,使艺术教育显得乏味枯燥。同时,长期形成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容易使教学限于统一化,限制了学生艺术个性的保留和创造力的发挥。加之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评估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往往以学生的艺术技能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忽视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是十分片面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就需要开发出全新的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系统,通过远程艺术教育,学生可以获得艺术技能、学习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获得全面的教学评价,实现全面发展。

二、教学模式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

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能力。在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教学设计体会到艺术带来的愉悦,通过让学生广泛的接触艺术资源和艺术信息,并辅以相应技能的训练来实现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创作、感知和反思。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下思考,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感知艺术领域内的事物,通过辨别不同艺术形式,来感知它们的差异和各自的艺术风格。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课程采用两种艺术教育手段——领域专题和过程文档。(一)领域专题。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应根据具体艺术学科如音乐、舞蹈、视觉传达、媒体艺术、信息设计、绘画等设计开发本领域的教学专题。各专题都涉及该形式艺术领域的核心概念与技能,要求学生在掌握该艺术形式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能够进行艺术的感知和反思,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创作。专题的设置可按单元划分,各单元的教育目标应循序渐进,使学生的学习逐渐提高。(二)过程文档。过程文档是目前过程性评价教学体系的资料层面,即学生艺术学习及创作过程中的作品和手稿作业等,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详细证明性材料。过程文档既体现了学生艺术学习及创作的整个历程,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课程还应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估。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课程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鉴别艺术作品的能力;能评价他人的艺术作品,能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进行艺术创作时体现出来的技巧、创新能力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等。数字化远程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估系统始终贯穿于课程之中。以上设计方案包含了学生学习和评价的各个方面,能够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较全面的提高,是推行基础艺术教育的良好形式。

三、教学模式设计的具体要求

教学模式设计的环节比较多,为了保证质量。首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进行研讨,并对教学模式设计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学生学习艺术领域的基础知识采用观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为主;学生的页面学习采用融媒体环境进行。可以跨平台使用,支持众多的图像、声音文件。另外,为避免学生在融媒体学习中迷失方向,应提供导航工具。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体现出了远程艺术教育的交互优势。交互讨论包括在线讨论和主题讨论,在线讨论可由老师或学生提问,在每一个用户的讨论面板上都会显示每条发言的发言者及其发言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别人的发言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发言帮助解决别人的问题;二是主题讨论,就某个主题设讨论区,学生根据专题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加透彻的理解问题。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学生可以练习鉴别不同作家的作品,对艺术作品提出自己的评价等。这一目标可以通过练习题来实现。学生可以点击页面中的练习按钮,系统自动从题库中调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习题,供学生鉴别欣赏和评价。学生提出自己的鉴赏见解之后,系统会自动给出教师的观点,供学生参考对比之用。系统此时并不会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关于学习评价,之前我们提到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需要建立过程文件夹,学生把平时的练习作品等全部上传到文件夹中,供教师评价之用。综上所述,我们的教学模式要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来引导他们,使他们的艺术素养得到广泛地提高。

四、全国专业艺术院校课程设置及对应的教学模式分析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学术资本主义;高校教学;科研管理

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任务,其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现代大学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事关现代大学的兴衰成败”[1],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被长期争论的话题,也是被长期研究的主题,复杂性可想而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会出现不同的认知。由于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复杂性和历史性,也因为“行为是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函数”[2],本文将在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分析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现状,根据教学和科研的应然关系,探索能够更好促进大学教学和科研发展的管理方法。

一、学术资本主义下的“重研轻教”

(一)“重研轻教”的原因

“20世纪末的政治经济全球化则正在打破过去一百年发展起来的大学专业工作模式……作为院校的高等教育和作为其劳动力的教学科研人员在20世纪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3]。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各国之间政治经济的竞争越来越转变为对知识的竞争,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越来越寻求大学的帮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等使得政府缩减对高校的开支,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鼓励了高校参与市场,竞争外部资金。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学者称“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的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行为特点的活动为学术资本主义”[3]。因此,国家更关注那些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从世界著名的大学排行榜也可见一斑,例如QS中“学术声誉”在五个一级指标中占比达30%,ARWU中“科研成果”在四个一级指标中占比达40%。因此,伴随全球化所形成的知识经济是“重研轻教”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当今的世界正处于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化把我国高等教育也卷入到“学术资本主义”场域中,专利申请、大学研究所的设立等等行为在大学中已颇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上称之为“科研漂移”[4]的现象。虽然,目前对重视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在实际教学“重研轻教”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直接原因是教学和科研的差异[5](见表1)。科研是一种显性的评价,和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等关系较大,和学校的排名、声誉关系较大;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很难兼顾二者。因此,大部分大学教师往往在科研上的投入更多,“重研轻教”的现象自然在所难免了。

(二)“重研轻教”的隐患

在“重研轻教”的环境下,很多高校目前对“科研”成就都有着硬性指标规定,给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发展埋下了“祸根”。首先,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较大的精神压力,可能会打击部分老师的学术积极性;其次,这可能会造成研究的无意义性和无效性。研究变成简单地重复模仿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只追求“量”而忽视“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造假行为;最后,过于重视科研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教学准备、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也会减少,出现“照本宣科”教条式教学,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随教师教学质量下降而下降,最终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整体下降。

二、“教学和科研”的应然关系:教学和科研相统一

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正相关关系。2.负相关关系。3.不存在任何关联”[6]。本文认同其中的第一种关系,即“教学和科研”的应然关系是“教学和科研的统一”,二者当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方面,“教学和科研的统一”表现在院校层面上,这是现代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础。面对高校中“重研轻教”的情况,有人提出将二者相分离,但是“如果不再是‘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大学要么就变成了培训机构或者类似于中小学的一般教育机构,要么就变成了纯粹的科研组织,要么就变成了二者简单的拼盘式的混合体”[7],这是对19世纪德国洪堡“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经典大学理念的回归,现代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就在于科研和教学的统一和融合,少了任何一个,大学都不能再称之为大学。另一方面,“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表现在教师的行为层面,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首先,教师的科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要反映科研的前沿,科研成果要不断地融入教学中去”[8];教师的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具有科研精神的老师在课堂上会更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考,更看重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其次,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可以促进科研,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巩固、强化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也会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发现新的研究问题,探索出新的研究路径。

三、管理高效教学与科研:寻求二者的平衡

(一)院校层面的管理:营造“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氛围

“组成成员的行为……受组织环境无形的力量影响……一个学校的组织氛围是由四个变量的互相能动作用产生的:生态、环境、组织和文化”[2]。在生态层面,学校既要科研设施的配备,也要重视教学设施的配备;在组织层面,学校管理者应实行更加人性化的管理,了解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的需求,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参与决策;在文化假定的层面上,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强调教学和科研的同一性,逐渐将此内化为学校的共同信仰和目标。总之,通过营造出“教学和科研统一”的氛围,可在增强学校人员科研意识的同时又提高教学的意识和能动性,以达到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平衡。

(二)教师层面的管理:激励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校的管理者要认同大部分教师是能够发挥主动性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的,因为高校的老师基本上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是一些勤奋而又钻研精神的人。学校管理者应尽可能让教师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促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动投入。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波特的工作动机层次模型,学校对教师的工资、“人员裁减”程序、晋升、参与决策等要采取尽可能合理的措施,确保教师的“安全、交往、自尊、自主”需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以竭尽全力进行工作

1.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决策。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是科研和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因此,教师参与决策更有利于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统一”。“参与式决策的使用可能有两个好处:(1)做出更好的决定;(2)促进组织参与者的成长和发展”[2],高校管理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地了解教学和科研的矛盾所在,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合理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积极性。

2.采取分类别、融合式的评价。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教师……天赋、能力和特长是有差异的”[9],所以,学校应当在老师的评价上采用“分类别”的措施。管理者针对教师个人教学和科研的特点,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及“综合型教师”,“综合型”教师是既擅长教学,又擅长科研的教师,对其的评价放在最高层面,“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则放在次一级的评价层面。当然,对教师的分类应当是灵活的,要根据教师的绩效成绩等进行调整。在“科研和教学统一”的理念下,学校应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鼓励高校教师既进行教学,又进行科研,因此,在这一层面上采用需要“科研与教学”融合式的评价。针对“教学型教师”,管理者需要关注该教师的科研,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学,应给予教学成绩较大的比重。同样的,对于“科研型教师”,管理者则应对教师的科研成绩给予较大的比重。

3.改革高校教师的培养制度。“国内外大学当前的教师发展制度,基本上呈现出教学发展和科研发展分离的模式”[4],这是不符合“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应然关系的。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学校管理者可以探求研究生助教活动的开展,鼓励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研究生参与助教活动,在研究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为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四、结语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3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进行的专业艺术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教育结构中同德育、智育、体育等并列的美育范畴的普及性教育,作为美育主要的实践途径和落实方式之一,如各中小学和艺术培训班开设的美术、乐器训练等相关课程及各高校开设的如艺术鉴赏、影视赏析等公共选修课程。我国的艺术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但是,就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而言,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艺术教育资源不能充分被利用等。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如今迫切需要一些创新改革,以促进我国艺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性提高。针对我国艺术教育的这些问题,高校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实现资源共享,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二、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范畴及其作用

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一种合作共享、互利互惠、教育辐射的发展模式。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将各艺术教育阶段(幼儿教育至高等教育)的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不分界限、共同使用,按照不同学校对于资源的需求状况进行适宜分配,各个学校拥有对艺术教育资源同等的使用权。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能够在三个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1.可以降低教育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将高等院校和周边的中小学结合起来统筹排课,可以使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课在高校中展开,还可以邀请高校教师授课,同时可以开放高校图书馆、阅览室等。

2.可以为教职员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合作提供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职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和学习,如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探讨教学方法、加强专业的交流与切磋等。

3.可以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

使高校那些艺术造诣较深的专业课教师通过“‘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到中小学进行讲授,这样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

三、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及可能性模式

依据对我国目前艺术教育形势的分析,要想实现高校与中小学的资源共享,还面临一些问题。

1.面临的问题

1)一些学校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

要实现公办高校与公办中小学的资源共享,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导向性。而民办高校和民办中小学则由社会集团、集体及个人投资,是一种自负盈亏的模式。要民办高校开放资源,就需要民办高校的负责人本身具有较高的资源共享意识,而一些学校负责人的这种意识较为淡薄。

2)共享体制有待健全。

我国一些中小学片面追求学生文化课的高分数,主观地减少艺术教育课程的课时量,这影响了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的督查,保证艺术教育课程的正常开设。另外,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制定一些鼓励性政策,推进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3)教学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的专科、本科课程,同时,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师资源通常比较丰富,从助教到教授,职称结构较完善。然而,这些资源在一些高校中并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利用。有些高校中艺术课程的周学时量仅为四节,那么艺术教师在这一周中就有很多课堂时间是闲置的,如果将这些时间分配给周边或附属的中小学,那么这一大批高水平的艺术专业师资将满足很多所中小学的艺术教学师资需求量。

4)共享条件不足(网络、电子资料缺乏)。

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为师资、硬件设施、资料库。在这些内容中,资料库的共享可通过图书馆馆藏和电子图书等实现。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和中小学之间尚缺乏完善的网络共享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限制在了面对面授课的范围之内。

2.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模式探讨

面对以上问题,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出一种实现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模式。

1)教师资源的共享。

教师资源共享的具体模式分为三种:授课、讲座和培训。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可以由相关部门统一协调,规划出自己本职课程以外的时间,到中小学授课;相关机构可组织高等院校教师推出一系列美术作品鉴赏、音乐赏析等方面的讲座,定期到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进行艺术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政府组织、高等院校承担,举办一些师资培训,培训教师为部级、省级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训对象为各省市中小学的艺术教师,通过这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方式,带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2)校舍和专业硬件设施的共享。

高等院校的校舍规模较大,其硬件设施的配备也较专业、齐全,中小学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授可以利用高校的硬件设施,将课程拓展得更加丰富。这将从本质上改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堂形态,丰富学生的艺术活动。

3)图书资料的共享。

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资料一般归本校单独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使用对象的范围。另外,对于同一本图书,不同的教学单位可能各有一定的册数,造成了图书的重复购买现象。将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图书馆互相开放,既能节省教育资金,又能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4)联合教育。

通过地理位置划分、行政区域划分等方式,将高校和中小学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联合,即一所高校联合一所或两所中小学,利用共同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完成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这样高校和中小学可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统筹排课,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四、结语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4

1.评价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学生考核机制中,采用的是百分制,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对于一些理论学习要求强的学科来说这样评估方式是可取的。但是,电子技术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单一的考评模式无法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材理论性过强

电子技术这门学科涉及许多专业名词,比如“有源逆变电力”和“无源逆变电路”,学生看到这些名词很头疼,如果再加上单一的授课模式,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就会产生厌恶情绪,若没有了兴趣,后期的学习只会变得越来越难。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配套

理论课和实践课因为任课老师的不同,在教学中授课内容、授课进度以及授课的重点不完全统一。有时在进行实践课教学的时候,理论学习还没有讲到,因此许多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没有深刻了解,许多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重新做了一遍。即使学生要实践的理论课已经学过,但是时间过得比较久,学生已经遗忘了学习内容,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一体化教学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的一体化教学,就是改变传统以老师为主角的静态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采取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得到及时巩固,又不会出现重复学习知识点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这门课的兴趣。关于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实施一体化教学,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编排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材

教材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根本依据,因此对于教材的选用和编排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材过多注重理论,新编的教材就要在理论之间穿插一些实际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如讲到任务三晶闸管的工作原理时,一方面我们可以提供实物和图片,另一方面给学生展示使用晶闸管的一些成品电路如电风扇的调速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另外,对于教材的选用也要与时俱进,不能选定一本教材之后不再改变,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很快的,教学要和最新技术相结合,不能让学生毕业后发现所学早已经过时,出现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脱节的现象。

2.培养能够同时担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师

针对目前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和实践课是由不同老师授课的现象,培养能够同时教授理论课和实践课的一体化教师。对于这些老师的培养,一是可以从企业直接引入技能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二是对原有的骨干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原有的教师对教学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培养,就能让他们对教授的课程有更深的理解;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不要将专业课老师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一体化课程必须安排一体化老师来上,如果电子技术、电子技能与实训还是分开上,或者分教师上,这样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又将回到传统模式。

3.教学地点选在电子实训室

在电子实训室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课本上提到的抽象的名词以实物指给学生看,学生会对所学产生兴趣,对于所学有直观的感受,也能增加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在对“电流控制型开关稳压电源的调整与测试”这个任务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将任务中相关设备摆出来,让学生自主探索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而督促学生仔细研读教材,学生从“要我学”逐步向“我要学”转变。

4.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鉴于电子技术教学的实践性,对于它的考评要集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比如操作水平、展示水平、报告书写水平以及出勤率等方面的考查。

三、结语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普及,网络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网络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获取资源信息的重要途径,具有快捷且方便的特点。目前,大学教育较以往更加开放,产生了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在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网络资源也逐渐得到应用,其对英语读写方面的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先对网络资源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简单阐述,同时对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的教学中,网络资源的现状、作用、应用,以事实证明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值得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

网络资源;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读写能力

如今网络十分发达,网络中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样化,同时网络中出现了很多共享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其利用在教学当中。在艺术院校中,学生自身特点较为明显,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在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利用了这一特征,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依靠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模式,使学生们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1]。不仅充分利用了网络中的资源,还能够改变教学氛围。

一、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分析

在艺术院校中,大学英语课程包括综合英语以及听力两部分,综合英语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为传统教学方式,听力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录音播放、学生进行题目练习等方式进行。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而在艺术院校中,学生的专业不同,自身特点也较为突出。他们都追求个性化学习方式,对于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主张以独特性、灵活性、新颖性为主。例如,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等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想象力较为丰富,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较为感性,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等特点;声乐演唱、影视表演等专业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活泼好动、个性鲜明、表现欲强,记忆力也较强,具有较高的语言可塑性等特点。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传授语言知识内容,并不能满足艺术类学生的需求,他们希望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能够对自己的读写能力进行锻炼,使自己的读写能力、口语表达水平及听力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希望教师能够改进教学手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学习环境能够得到优化,以利于学生更感性、直观地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从而提高他们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读写能力。

二、网络资源与大学英语读写教学

(一)网络资源

所谓网络资源则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的传递或者通信设备的信息传递进行资源的共享。网络的覆盖面涉及广,不管针对怎样的专业领域、所使用的目的是什么、所使用用户是什么身份;无论其中的信息具有怎样的广度与深度,无论所需求的内容其所隶属哪项资源中,都可以应用网络资源,对信息作出评价。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客观性、科学性、独特性、新颖性和技术性,可以进一步研究,适合在教学中应用,保证教学质量[2]。但是所面对的群体,需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状态等有个人的理解。在获取网络资源过程中,人们需要确定一个主题,在网络资源中找到相关的信息,所以网络资源的超链接上具有各种相关资源的超链接,将这一主题与相关主题有效的连接起来,这样的相关性具有灵活性,以便在搜索时查找到相关的信息,缩短检索时间。在巨大的网络资源中搜索的结果就是将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利用,所以利用的顺畅程度等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这一检索方法的认可程度[3]。每一个人都喜欢最为快捷的利用方式。所以在这方面来看,网站的点击率是左右人们选择网站的重要一点。

(二)大学英语读写教学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改变高中时的教学模式,摆脱单一的知识点储备,扩充英语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同时,应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英语能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中,英语阅读应用最为广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交流形式,所以阅读在教学中的地位也相对较高。除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问题,将阅读中遇到的语句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则会产生迷茫之感,心中所想表达未能完全表现,十分烦闷。其他方面内容的教学各有所用,均需要相对性的提高,才能做到全面的提高自身英语能力。

三、网络资源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作用

(一)网络资源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

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网络带给我们的方便与快捷,网络对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利用资料与图书馆的信息来进行英语的学习。如今这些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网络资源的出现,满足了在教学中开放式资源共享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的艺术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求;在对艺术院校学生英语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拥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以及应用英语的能力要求等。网络资源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1)信息多样性:网络资源中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语言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应用于教学中,能够易于被各类型学生接受,改变其对英语结构的认知;(2)信息便捷性获得:网络资源的信息具有及时性与快捷性,能够满足学生对大学英语相关知识及信息的需求;(3)信息方面共享且具有交互性;(4)网络资源中内容丰富。在读写能力培训时首先要具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不仅能够帮助教学顺利进行,还能使今后学生在英语的读写应用上更加得心应手[4]。

(二)网络资源为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搭建了一个新的互动平台

在网络中信息交流会更加顺畅。不仅可以使文字、图像等传播,还可以进行声音、视频等传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技能型教学资源的传播,还能够让学生广交良友。

四、网络资源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优点

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学生的课程掌握能力和英语在生活中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明显的表现出来,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在这种能够快速获取信息的时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已经不是唯一。网络资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更是极其普遍。所以,将网络资源的优点发挥出来应用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在这种环境中的特殊优点也逐渐体现出来。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艺术院校中,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讲课的时间占大多数,以教师为中心,单调、乏味、无针对性,已经给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英语带来很大的弊端。而艺术院校的自身特点又较为明显,对英语学习的方式、内容及效果具有个性化追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较为乏味、单调。有效的发挥网络资源能够有效地表现出其优势,支撑着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更好发展。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大学英语利用网络资源重要的表现就是充分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更好地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网络中所具有的开放性资源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媒介,用一种新的形式来促进二者之间的交流,使艺术院校大学英语的读写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二)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网络资源十分巨大,多种多样,并且有非常强的时效性,可以提供大量的英语读写教学资料。网络中的文字、图片、影视等都能够在不同方面提高学生英语能力。作为一种外国语言,信息丰富且具有吸引力是十分重要的。传统英语教材中的案例十分枯燥,没有现代感。网络资源中信息的及时更新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英文动态,贴近学生生活。

五、网络资源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

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过程中,网络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变化,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则应该将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加以利用,将教学目标同课本中的内容与网络中的资源联系起来,使艺术类学生建立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主题,与此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参考,成为英语教学中的指导者,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5]。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口语与写作能力。

(一)提高学生之间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课程教学之前,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交流和讨论,分成小组,在课前查找教学相关内容,记录网址与内容,在课堂上应对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与背景,创设相关教学背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回答,考察课下预习的程度,发表不同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同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取长补短,掌握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进与学习。

(二)网上写作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英语写作就是要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文字中去,这是一个知识吸收再利用的过程。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中开设一个空间,使学生所写的文章都能够上去,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6]。在网络资源中写作,首先要明确写作内容,其次还要明确语句的构造。写作完成后按照网络中文章的发表形式进行发表。六、网络资源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中带来的启示网络资源融入到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中的身份,从教学中心变成辅助教学,这也为我们的大学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就是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学生对网络英语资源的提取,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受到不良语言煽动而造成不利于学习的情绪,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寻找网络资源,达到促进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目的。不管是不是应用网络资源,也不管是不是在大学英语专业学习中,都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促进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落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7]。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领悟与学习,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需求。虽然在教学中加以网络资源,但是还是要注意其对学生的影响,保证能够在适当条件下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作者:莫春雨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健.论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0,(29).

[3]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4).

[4]姜涛.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大学英语写作新教材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08,(4).

[5]雷志斌.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英语专业课堂中的实践与认识[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6).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医学教育;影响;对策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代社会化大教育条件下,落实教育任务到医师和个人,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深刻体现,也无疑彰显着教育与考试的深刻关系,而从现行的资格考试中,衡量考试对教育的影响,并通过路径创新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从直接程度上将带动卫生资格考试技术的进步,同时更好的提升我国教育教学水平[1]。

1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1.1正面作用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进步,现行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教材与教学的正面结合及使用工具联通,在直接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进步和改革。在现实的工作岗位中,明确了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医学教育的正面影响,同时结合岗位的执业资格考试也满足了社会化需求对卫生事业的要求。据专业数据统计结果,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医学教育正面影响具体如下:

1.1.1检测学生能力和水平

我国举行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多年,且多年间,在发挥检测功效,检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起了正面、科学、可信的衡量水准,实现了社会领域内的可信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考核内容设计面广、科学性强,检验学生水平能力强,能够全面的检测学生职业水平。

1.1.2为指导教师教学起了导向作用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检验学员的职业技能是否符合《卫生专业技术教学大纲》要求。从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到授课行为落实,一种日常教学中起着方向性作用的衡量模式和衡量行为中,涵盖了方向性索引作用,同时也为目标化教学和针对性教学的落实实施提供了助力。

1.2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深化改革中,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了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性,同时,与临床相比,其产生的弊病在教学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2]。

1.2.1为考试而学习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作为医学类学生的叩门砖,医院用人单位把取得该专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的基本条件,这就偏离了教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尤其是一些高技能、低操作水平的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中,带来了不安全隐患[3]。

1.2.2忽略技能培养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和应试水平,是现存对医学生技能培养缺失的主要反应。进而注重应试技巧,忽略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选择题的猜度力,是考试中不全面衡量医学生水准的体现。

2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现存状态

我国部级专业技术考试中,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规模最大、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的考试类型之一。从考试现状来看,作为考核评价医、药、护、技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式,其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的研究中,以优化考试方式,调整考试形式,通过进一步改革,建立起更加符合我国特色的临床医生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模式,成为当下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4]。

2.1考试内容和形式创新

考试内容满足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立足人事部与卫计委组织实践,通过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四大类考核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闭卷考试和笔试以及临床操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从深化改革和实践角度出发,探寻教育教学的深度改革,考试还引入人机对话机制,实施考试试题和科目分组联系,而后通过完善考试形式,实现对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深度剖析。

2.2测评体系创新

以题库建设为例,实施必要且能动性高的考试活动和高效率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考试领域内测评体系进行更新,是在理论考核测评成绩基础上,实施的建设性内容架构,也是给予理论实施基础之上,实施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安全性检验指标[5]。

2.3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发挥的正面作用

2.3.1考评制度中沿用考试与评审相结合方式

为发挥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正面效应,推进卫生高级职称晋升工作的公平与科学。二者的融合发展,可通过二次筛查,实现考评前的初筛,而后对职称晋升中考核难的问题,进行深度挖掘[6]。

2.3.2发挥考试与教育的严谨性作用

卫生专业中、初级考试自施行以来,在促进医学生自主学习、人才发展、提升医疗卫生行业水平上,起了举足轻重作用,而多年来通过策略改革和发展,在评价体系和测评公允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考试制度实行和尝试,为促进学生继续教育提供了社会化舞台[7]。

3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医学教育的启示

医学教育在专业设计上尽可能地深入剖析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满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在课堂上设置反映参评人员实际操作技能的病案分析题,还要尽可能的真实反映参考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实践能力,在制度化、体制化的管理中,分析考虑影响考试成绩的主客观因素,制定出适合考试和满足卫生职业需求的合格管理方法。科学合理地划定合格线确保考试制度发挥正面作用,除了完善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考试完善高职评审制度外,还要充分考虑年龄及区县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因素的影响,针对城乡医师素质、业务水平、实践操作能力等的区别对待和合理把握,将更能体现技能考试的深刻内涵[8]。

4结束语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医学教育起了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其中发挥正面效应可在教育教学人才选拔机制上更客观更真实,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袁园.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现状分析及对医学教育的启示[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2):62-64.

[2]吴文明,袁园,唐文.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视域下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2):157-159.

[3]张全.天津市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2):87-89.

[4]芮勇宇,王前,耿穗娜,等.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5):564-566.

[5]郑恒,汤之明,张少华,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3):420-424.

[6]孙秀娜,马亮亮,卢书明,等.医师资格考试新改革--分段式考试之所见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129-131.

[7]李长宁.我国卫生人员结构与规模供需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118-124.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7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自主学习;主动性;模式创新;线上;互联网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1],通过新型的学习方式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2]。2020年6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方便快捷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3]。2020年9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第十七条中明确提出,“创新继续教育方式,逐步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健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络。”指导意见同时指出,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证”,支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4]。医信平台跟踪国内外发展形势,积极响应国家和上级领导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创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为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尽可能地创建方便、灵活、自主、多样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继续医学教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继续教育真实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

1医信平台介绍

医信是由医学参考报社(CN11-0269)和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社(CN11-5709/R)于2017年联合创建的医学互联网学习交流平台。医信是专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服务的专业性服务平台,核心目标是促进国际与国内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播交流,利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国际化、专业化、互动型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医信APP已在苹果商店和各手机应用商店上架,用户下载APP后只需进行实名制注册,通过真实手机号获得验证码,填写所在机构、专业和职称,通过平台认证后,就可以在此平台学习相关文献和直播内容,并可与专业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医信创建了新型的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自主学习模式,具有独特的功能属性、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自主研发的智能推荐系统、内容审核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学习激励系统、会议服务系统、直播系统等,均已获得了国家版权局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认证。

2医信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内容和特色

2.1微论文

全球的医学专业文献每年超过300万篇,国内每年新医学论文近百万篇,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获取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时,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翻译。因受网络条件、外语水平、时间精力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及时对专业文献进行检索和追踪,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医信与各专业出版机构合作,现已覆盖42个学科专业,邀请4000余名专家,及时跟踪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国内外学科发展,结合我国实际以“权威性、专业性、时效性、实用性”为原则,对最新文献进行筛选、翻译、解读和点评,凝练为千字以内的“微论文”形式进行报道,辅以图片和表格,并对重大专业进展进行解读和点评,指出其核心实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所在,帮助广大读者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文献的核心精髓,并指导如何应用于工作实践。医信现已累计报道了源自全球5,628个国际医学专业刊物的123,816篇微论文及专业图片和表格9万余张,在提升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推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具有深远的影响。医信采用领先的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技术研发出智能推荐系统,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卫技人员的需求及其自身知识积淀水平,动态地收集、跟踪、统计、解析和重组,在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和前沿性的前提下,精准及时的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并可对本学科、跨学科内容进行追溯关联,形成知识网络。分层次、分内容的学习架构,使所有学习者都能够获得适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科每周为用户主动推送5-10篇微论文,每篇微论文的阅读时长约2-3分钟,用户可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每天用不超过10分钟即可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显著提升了学习效率。对于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用户可通过附属链接直接查看原文,并通过医信推荐阅读相关文献,实现深度学习。用户可对微论文进行点赞、收藏、转发和评论,以在线讨论的形式进行提问、沟通交流,探讨经验,开展学习互动,还可以自行邀请同行、仰慕专家和添加好友等方式拓展交流范围,结识更多的专业同行。医信微论文的年量约1.3万篇,年总学习人数超10万人,评论数量超3万条,收藏/点赞/转发总数超7万次;阅读微论文的用户中高级职称占18.7%,中级职称占41.8%,初级职称(及其它)占39.5%;其中45%的用户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南京、武汉七个城市,其它用户广泛分布于全国29个省的多个市县地区。医信微论文正以其方便、灵活、高效等优势在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

2.2直播及回放

我国每年召开的部级和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众多,但大多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却因工作、费用、主办方人数控制等原因,难以参与现场学习[5]。医信利用互联网技术跨越时间、空间的特性,将线下培训实时迁移到互联网移动终端,使广大学习者尤其是边远地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学习对象,能够实时观看在线培训或培训视频回放,拓宽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丰富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医信在此类活动中是技术支持平台,可帮助项目主办方建立线上数字会场,会前预告,开展议程管理,沟通专家讲者,统计线上报名情况,现场/线上进行扫码签到;培训过程中直播专家讲授内容,同时还可以同步播放演讲PPT、进行投票评选、开展线上互动交流、发放电子问卷等;能够永久保存视频资料,精准记录参会者行为数据,汇总统计全程学习交流数据。医信可以为每一个在此平台举办的培训项目提供真实可靠、科学的教学过程和反馈情况的数据支持。包括主会场及各分会场的主讲人员信息,演讲时长,线上线下的学习人数,每个学员的进场时间、离场时间、学习时长、线上互动次数、问卷/考核反馈情况,统计参加学习者的专业分布、职称分布、地域分布,并定期反馈会后视频的回放情况等。近3年来医信已累计直播会议/培训/系列讲座500余场,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培训等方面的培训和课程。累计参加学习人次超50万次,特别是2020年1月至12月,线上培训和直播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线上参会人数已远超线下会场参会人数,更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此种便捷高效的方式获取本学科、交叉学科及跨学科的前沿学科进展和同行经验,不仅为他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大大降低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习成本。医信根据学习者注册的专业,在“推荐”专栏中每周推送十余个相关学科的培训项目活动信息,愿意参加的用户可预先报名,即可不断接收到来自平台提供的项目信息进展情况和提醒消息。对于无法参加现场学习的用户,可按照活动名称、讲者姓名或专业词条进行检索,随时随地观看培训项目的直播/回放;对于现场参会者,因无法同时参加各个分会场的学习,也可通过医信平台观看其它分会场的视频回放。医信直播和回放均开放评论,在培训中和培训后用户都可随时提问和评论,与讲者进行沟通,解除疑问,或发表专业见解和评论,交流经验和体会。医信现已有专业点评与评论五万余条,形成了独特而珍贵的内容资源。2020年大量现场培训项目被迫取消、延期或以网络直播形式进行,医信在此一年期间开放直播活动300余场,如中国国际高血压大会、京津冀急诊急救高峰论坛、北京骨科年会等,涵盖37个专业,其中部级项目占21%,省市级项目占48%,相关机构及科研团队活动占31%。可观看视频回放超6000条,总学习人数超10万人,总观看人次近200万人次。直播线上交流超5万条,学习者中高级职称占14.2%,中级职称占33.4%,初级职称(及其它)占52.4%;其中26.7%的用户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南京六个城市,其它广泛分布于全国29个省的多个市县地区。

2.3精选SCI期刊

为了方便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快速便捷的从微论文中链接原文,医信从SCI期刊数据库中筛选出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关系最为密切的覆盖42个临床及相关医学专业的5,628本刊物,将这些期刊的历史文献进行索引,目前已完成100多万篇精选摘要,进行数字化转换后进行,英文原文内容通过医信智能翻译功能可实现一键翻译转为中文,大大提高了检索阅读英文文献的便捷性和阅读效率。医信平台将上述内容进行结构化和数字化,提取每篇文章的标题、作者、文章来源、关键词、正文内容、图表内容、发表时间和参考文献等字段,可根据任意字段进行检索排序,通过简便的操作即可快速精确检索和定位内容,提高了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知识的效率和精确度。

2.4医学名词规范

鉴于医学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需要,为便于用户查询和规范医学名词的使用,医信平台与国家名词委员会(http://www.cnctst.cn)合作,陆续将各医学专业的名词进行全面系统化的梳理,并进行数字化转化,努力推进医学专业内容等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进程,目前正陆续进行各医学专业词条整理和数据转化工作。

3总结与展望

数字医学教育范文8

90世纪末期迅速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传统学校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医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有力地促进医学教育教学的迅速发展和完善。它既解决了困扰医学学科多年的技术问题,更激活了医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1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最具活力、最具前景的新兴技术,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指能对教学工作起到辅助性的展示、演示、模拟、拓展的一切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常指计算机、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幻灯片以及其他影音设备。通过投影仪,计算机可以把教师课前备好的教学课件以及教学相关的知识材料、手术过程、自然现象以及病人生活片段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接受知识、增强了解、加深印象。特别是在课堂上直接连接因特网上的相关内容,直接让学生感受到最新、最快的观点、材料、背景,这对掌握知识、拓展视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育教学中的优越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体现在:

(1)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各种生物体的结构特点,诱发学生的想象性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以往在讲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立体空间结构时最多有一个模型,而应用计算机特有的三维显示技术就可以很清晰地向学生反映出此空间结构的特点,让他们更容易理解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向学生动态地演示一些生化代谢过程,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复杂的生化反应,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使得教与学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备课中增删教学内容变得非常方便,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机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老师在有限的课时中有较充分的时间对重、难点讲透彻,更多地介绍新知识和新进展,还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思考问题,讨论分析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老师来说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可以促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多媒体的庞大知识信息储备能力和课件可以通过电脑网络资源共享的交流方式,使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得不再主要依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使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结合[2]。

3医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当然,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还包括医学教学的可视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可视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医学教育教学的趋势,因为医学发展的特殊性,医学教育教学更需要使用高效率的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网络计算机辅助医学教育手段对于医学教育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点[3]。现代化教学中的多媒体有利于现代医学知识的阐明,现代的医学进展多以高通量、系统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比如一块小小的基因芯片所检测的内容相当于一座十层实验楼的检测量;一个网络数据库就能储存整个基因蛋白质组的全部相关数据;一个网络数字“数字人体”就能储存人体各个部位各种组织的全部形态和空间关系数据;医学的形态学科、功能学科、生物信息学科和影像学的新进展,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表达出来既费时效果又差,而且关于医学新进展的教学挂图往往又没有生产销售。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使用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网络和计算机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集声、形、色为一体,播放简便迅速,信息量大,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认识。更因为计算机声音图形播放和三维(3D)技术的应用,大量的示意图和照片可以被展示,计算机动画可以以人机对话的形式逐步展示生命活动的复杂动态过程;形态学上微细结构和空间相对关系和生物信息分子的空间构象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焦距进行观察[4]。使用计算机辅助现代医学教学使知识的难点被化解,误解减少,抽象化为具体,无声化为有声,杂乱化为有序。这更有利于对新知识内容的深化,落实知识点,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减少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适应了医学知识发展的需要,也更符合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对教学形式的要求。使用计算机辅助现代医学教学更有利于医学生紧跟医学的进展,医学教材的更新一般为4~10年,而医学知识的更新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今天的受教育者是要面对未来医疗环境的医生,医学教育更应该贯彻“面向未来”的方针。医学相关知识在网络资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网络是实时动态的,在普通医学院校只有使用网络才能更好地跟上医学发展的脚步,不管是医学博士生,硕士生还是本科生,都应该定期浏览因特网跟踪医学进展。

4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网络计算机教学有利于克服教学条件的不足

一直以来,医学基础和临床教学常常受历史传统、地理区域和季节气候条件的影响,比如在全世界范围,因为受历史传统的制约,尸体和标本来源少,生理和病理形态学教学中标本短缺,罕见疾病更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标本多储存在玻璃瓶中,观察起来不方便学习效果也不好。在临床上许多传染病只在世界部分地区流行,而地方病只存在于很小的局部地区,教学中囿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特殊的病例不易见到。除了标本和病例缺乏外,作为补充手段的挂图的数量和来源也很有限。因为如此,医学生往往只有空头的理论而无感性的知识,许多基础和临床教学都是纸上谈兵。在计算机教学中由于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和人机对话的广泛应用,这一问题得到了有益的补救。许多媒体教育资源可在网上获取,如: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可视人体教学资源、华盛顿大学的数字解剖学、哈佛大学的网络脑解剖图谱,世界大多数医学网站都完全对外开放。医学各学科的知识在网上都很丰富,通过搜索引擎和检索工具,我们可以接触到足够多的信息。因此在网络教学时代,教师应该为学生列出每节课的相关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