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建设范例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范文1

他们负责本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内容和社区教育方式。然而,由于制度的原因,我国社区教育体系还处于国家教育体系的边缘。制度上和体制上的缺失,导致社区教育载体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处于正式的国民教育序列和培训机构两种教育体系中间。这进一步导致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始终处于低水平、无组织的松散状态。而这样的师资队伍反过来又制约了社区教育事业稳定、快速地发展。分析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对找到社区教育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促进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意义重大。

二、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政策、体制和制度衔接的问题,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1.缺少一支稳定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体系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一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教师是社区教育的主要传授者和实施者。但是,由于目前缺乏专门的制度和政策,社区教师的待遇、政策福利等不能得到保障,相对于国民教育序列,也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而言,这是严重的不平等。这直接导致愿意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数量不多,素质不高,无法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专门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学和理论研究。这也成为当今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2.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所谓多样化的教师队伍,就是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将兼职教师、客座讲师、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社会知名人士等全部纳入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形成多样化、全方位、多视角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为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人力资源的基础。但是目前,由于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力度不够,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之余,如何进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吸纳各方精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担任社区教育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多样化的教师队伍,也是目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3.缺乏专门的社区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对社区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当前,社区教育仍然处于教育体系的边缘地带,对于社区教育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还非常少,社区教育本身又属于后续教育,而非国民序列教育,教师本身对于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认为社区教育只是一种类似于知识普及或者培训班形式的教育。而目前的教育机制,对于社区教育的专任教师,在培训和职业发展上,也没有系统、科学的规划,教师不清楚职业发展的方向,无法得到系统的理论化的指导,使得的社区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使得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探讨

1.政策上的缺失:没有专门的社区教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对于社区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意义、作用都没有系统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对于社区教师的待遇、身份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社区教师是否和国民序列的中小学教师以及高等教育的教师享受同等身份和待遇,是否统一纳入教育系统进行管理,是否享有同等的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空间,都没有具体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在政策上,我们也缺乏有效的引导,很多人对于社区教育和社区教师的身份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将其和普通的培训机构混为一谈,社区教师的身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愿意并且有志于从事社区教育事业的人员少之又少,这无疑是影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理论上的缺失:缺乏系统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尽管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但是社区教育的系统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目前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还处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阶段,还没有将这些实践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从而形成统一的理论成果。一方面,社区教育事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从事社区教育事业的有志人士也非常少,民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普遍不高;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并没有在社会上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也很难吸引到足够的社会各界的精英和有识之士投身此项事业,师资队伍数量较少,构成单一,对社区教育事业无法形成有力的支撑。

师资队伍建设范文2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师资队伍;教育质量

教育教学发展的着眼点在教师。教师质量的提升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农村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层面都将关注民生作为工作的重点,而民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即为关心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农村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水平,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差距。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即为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纲要》指出,在未来的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将着重加强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因此,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当前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从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看,存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不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教育水平的提升。本文聚焦于张家口市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对张家口市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得出了当前农村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教师的年龄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也会影响到中小学教师对工作的热爱程度。本研究表明,农村教师中30岁及以下的占19.6%,31-40岁的占58.1%,40岁以上的占22.3%。从数据上看,农村教师队伍的年龄多数都是31—40岁的中年教师,30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不到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比例不利于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从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来看,教师队伍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后备力量不足,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条件差,待遇低,吸引不了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二是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层次越来越高,师范生的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很多高学历的师范生更是不愿到地处偏远、待遇相对较低的农村去任教。

(二)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不足

随着教师发展重点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教师学历提升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标准之一。调查显示,农村教师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占54.7%,即使是本科学历,大多也是以成人自考或函授形式获得。此外,由于农村教育经费不足和师资短缺,农村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能够观摩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他们主要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教学过程存在观念落后、方法陈旧、知识结构老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农村教师队伍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三)师生比偏高,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过重

由于过去很多农村撤校并点,再加上农村教育缺乏吸引力,导致农村教师缺口很大,教育师生比越来越高,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也给教师工作带来非常沉重的负担。在回收的问卷中,30.7%的农村教师认为工作量很大,有56.9%的农村教师认为工作量比较大。在农村,一个教师要上好几门课程,承担好几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同时由于很多农村撤校并点,导致很多学生离家较远,不得不选择住校,因此很多老师不得不担负起学生的饮食起居、安全保育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教学点和村小基本上“一人一校”,一个教师承担起一个学校的全部任务。农村教师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由于受教学环境简陋的制约,教学活动中用到的一些模型和教具,需要教师自己亲自制作,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教师额外的工作量。

(四)工资待遇偏低

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农村教师工资在1500元及以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9.5%,大多数人(42.5%)的工资收入在1501-2000元,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人数仅占3.9%。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整体收入不高。有27.1%的人对当前的福利待遇不满意,大多数人(41.1%)感觉当前的福利待遇一般。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提出了要保障广大教师福利待遇,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生活质量,强调我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从此可以看出,从政策角度看,农村教师的工资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很大的保障,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福利仍有提升空间,与当地公务员也存在差距。由于经济收入相对不高,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仍然存在。

(五)培训机会少,专业提升困难

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关于在职教师的培训,提出了相关规定。具体包括,在职教师在任教期间享受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有强烈的专业成长欲望,也有较强的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想法,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获得外出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农村教师经常参与校外培训的仅占7.8%,70.6%的老师没有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66.7%的老师没有发表过文章,不少老师没有完善的专业发展平台。

二、对策建议

(一)保障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

依法保护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是稳定和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保障,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当务之急。针对农村教师工作量大、工资收入低的情况,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按照国家规定,在标准配备教师、设置班额,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的同时,积极争取其他部门支持,提高教师工资和待遇,制定农村教师收入最低控制线,保护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激发其从教积极性,以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最终将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对职业的认可度。对于边远山区农村教师,应该考虑加大投入力度,在居住环境、交通以及通讯方面提供一些相应的财政补贴。只有政策上足够重视,教师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根本保障,才能使现有教师安心教学,同时吸引广大年轻教师和师范大学毕业生愿意加入到农村教师队伍中,使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得到保证。

(二)完善与创新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

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与创新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想办法留住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在有条件的省市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未来大学毕业后会选择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一线教学工作。这种政策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小学年轻教师整体素质。2006年,在我国很多地区,开始实施“特岗教师计划”。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从事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此计划实施,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匮乏、队伍不稳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困境。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的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既是对农村教师必不可少的监督,又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自己教学活动过程,迈向教师专业化的有力保证。应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评判办法,比如可设置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学生及家长评价三级评价制度,使得所制定的评价指标合理、可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制度将进一步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

目前,很多省市为了做到资源互补,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更好提升,当地教育部门大力倡导城乡、校际的对流学习。一方面派农村教师到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城市去学习、取经,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求城市教师定期送教下乡,把优秀教育资源带到农村,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现场授课、现场教学观摩与辅导,让农村教师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快速提升教学水平。以上办法要作为制度加以贯彻和落实,并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此事。还应建立相应的交流评价机制,真正提升教育质量,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五)加强教师的培训教育力度

给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是提升他们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要把农村教师培训作为教育部门常态化工作,纳入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考核中。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可以让更多的中小学教师走出去参加培训,学成后回来再对同行进行辅导,形成“帮扶带”的关系。二是引进来。一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范毕业生前来任教;同时,中小学校领导可以聘请一些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以办讲座、做辅导的形式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三是加强校本培训。学校要多组织开展内部校本培训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之间的感情联结;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促进专业之间的交流,达到提升专业知识的目的。另外,学校还应该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与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目标,帮助老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使其愿意为农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改善居住条件,创建良好的环境

居住环境的改善是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式。在倡导改善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要适当地改善并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住宿环境,以给予农村中小学教师足够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李颖,李敏.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刘秋红.我国农村教师发展现状及我国农村教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师资队伍建设范文3

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找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适合南宁市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和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问题对策

课题:

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XZZJG2014A035;主持人:黄玲芝)研究成果。

作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市需要不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笔者在“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南宁市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的对策与建议,探索适合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提升南宁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质量。

一、南宁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职教攻坚以来,南宁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教师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攀升。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为南宁市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整体质量大幅提升

南宁市目前有专任教师2047人,其中,本科学历1880人,占91.8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53人,占7.47%。“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为71%。总体上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有大幅提升。

2.“双师型”教师人数增加

实行编制制度改革,在中职学校增加“非实名编制”,面向社会或企业引进人才,提高该类教师待遇,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保障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适当比例。

3.学历结构有较大改善

近年来,南宁市招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引进高学历中青年教师,充实中职教师队伍。同时,大力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建设了一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制定科学评价标准

南宁市积极构建和完善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当前南宁市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教师队伍总体上还很薄弱,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还跟不上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笔者针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突出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选取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校级领导干部、师资培训管理者,力图从不同群体的视角考察问题。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式完成,发问卷125份,有效卷115份,有效卷占92%。根据调查反映当前南宁市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总量不足

根据《2015-2016学年度南宁市中小学校基本数据》,中职学校29所,在校生8.9092万人,专任教师2047人,生师比43.5∶1,这与教育部规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生师比20∶1的合格标准存在很大差距。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仍跟不上中职教育规模发展的需要。

2.优秀技能型教师过少

在受调查者中,有86.1%的人认为目前中职学校缺少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在“H其他”项中,被调查者专门补充了当前中职教师“企业经历过少,解决企业技术问题能力低下”等问题。尽管目前职教集团的成立打通了学校通向企业的通道,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项措施还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缺少行业(专业)一线工作经验,造成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3.名师匮乏

在调查中,有58.3%的受访者认为南宁市中职学校缺少专业领衔的名师。以南宁市2013年教坛明星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为例,教坛明星24人,中职学校仅有1人,占4.2%;学科带头人180人,中职学校仅有3人,占1.7%;教学骨干2432人,中职学校仅有82人,占3.4%。按南宁市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数基本上达到1∶1的比例的现状,中职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明显滞后。

4.教师多为双证型双师,而非双素质型双师

问卷调查中,有55.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双师型”教师多为“双证”,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与所从事专业无关,使“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大打折扣。从“双师素质”结构来看,专业课教师中既懂工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非常短缺。

5.中职教师相关专业培训不足

问卷调查中,关于目前的培训现状能否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有72.2%的人认为一般;关于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72.2%的人认为一般。可见,教师对当前的专业培训需求和积极性均不高。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师资培训方式尚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培训形式为专家讲座,实践操作性的培训少;二是师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大部分人认为培训方案应加强专业技能、企业培训;三是专业课教师紧缺,教师难有时间参加培训;四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教师专业发展缺少系统规划。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建设和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梯队,关系到高素质劳动力培养输送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南宁市中职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除了问卷调查法,课题组有效采用了文献检索法,查找图书馆相关书籍和杂志及网络相关资料,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南宁市6所主要学校中职名师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基本与课题组研究思路达成共识。实地观摩江苏省中职名师工作室、江苏省“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采用案例研究法,汇编《中职学校名师案例集》,从中总结出名师成长规律。采用实践研究法,通过人才小高地建设、名师成长工作室、“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南宁中职教师技能比赛、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评比、中职学校校园开放日活动,使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常态化。通过积极的探索,课题组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名师培养的指明灯——《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成长报告册》

通过总结分析名师成长规律,名师成长工作室编写了《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成长报告册》,将名师成长的共性要求融入报告册,使培养对象目标明确,效果突出。侧重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科研、企业锻炼,强调团队精神、争优意识。例如,教学篇:规范“备课”“上课”“听课”“说课”和“评课”五课教研的标准,明确“公开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标准,通过加强“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通过填写报告册,能清晰地做出自己的生涯规划,同时准确判断自己的短板,同时单位明确自己的责任,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好地平台。

2.教师培养的平台——人才小高地、名师成长工作室、“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训基地

(1)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建设。2014年4月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办公厅、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的《中共南宁市委组织部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第四批南宁市人才小高地名单的通知》(南办发[2014]31号),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与各专业集团的牵头单位南宁市第一、三、四、六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南宁技师学院联合申报“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项目,成功入选第四批南宁市人才小高地。项目正在全面提高建设载体的师资水平,培养特级教师、教坛明星、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辐射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托这一平台,中职教师团队实力飞速发展。人才小高地建设吸引了区(省)内外中职教育高端人才,柔性引进了一批职业教育专家,引进行业企业一批名师。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每年拨付专项经费,保证人才小高地建设。近两年,南宁市职业教育还引进特聘专家,每年拨付科研经费,保证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如载体单位广西南宁技师学院新建了基建约10亿的校舍,各载体单位新建了2个以上高标准的实训室等,每年给予项目150万左右的科研经费。人才小高地项目助推职业教育的硬件建设,更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软件建设。依托人才小高地项目,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培训:一是引进来,柔性引进专家讲解国家最新政策,指导国家政策的落地,例如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改革、现代学徒制等,编印了《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选编》;二是走出去,与江苏省教科院职成所、江苏双元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开发了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建设”专业骨干教师赴江苏跟岗培训系列项目,有“一对一”的国赛金牌教练跟岗培训,重点校跟岗培训,科研单位跟岗培训等,培训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2)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建设。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南宁市共建立了9个南宁市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名师成长工作室建设。名师成长工作人员组成结构由核心专家、行业和企业技能人才、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每个工作室12人,每个成员带3名青年教师,每个名师成长工作室直接辐射人群约50人。名师成长工作室明确提出未来三年乃至“十三五”本专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预期成果,创新运行管理机制,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抓手,以促进质量提升、师生发展为核心目标,实施高标准、高水平现代化建设。南宁市建设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名师工作室建设,名师工作室建设注重名师的生成,作为成就职业教育名师的摇篮;二是名师工作室是推动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数字化资源开发等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三是名师工作室以出业绩成果为任务推动团队成员培养培训,业绩成果直指各类国家奖项,团队成员要成长为专业教学骨干,在专业教学骨干中成就出专业教学名师。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分为两类建设:第一类指专业课的名师工作室,由5所专业集团牵头学校按照重点建设的专业设置,每一个重点建设专业设置一个名师工作室;第二类指针对德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成立的名师工作室,分德育课程、语文和历史、数学、外语设置四个名师工作室,由局统筹安排牵头单位。

(3)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在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建设基础上,集团牵头单位还建立了9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基地由集团牵头单位与合作企业共建,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基地建设。集团牵头单位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等具体内容,学习与所教专业相关生产领域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掌握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并结合企业实践探索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使学校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贴近市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优秀中青年专业教师为培养对象,依托“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提高中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一支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重点建设原有9个以专业集团为基础,以“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为主要模式的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坚持校企共管共建原则,充分发挥集团牵头学校和基地合作企业的“双主体”作用,为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企业实践建立稳定的、高层次的培养基地。到2020年,新增5~6个专业优势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累计建设教师培训基地15个,力争覆盖全市中职学校主体专业,满足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中职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形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科学规范的教师培训体制,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全面有效推动师资队伍培养的评价方式——校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南宁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评比

(1)校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科研实力是学校水平的重要体现。校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总结过去一年来学校所取得的成绩,表彰年度先进集体、个人,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课题、著作、论文,明确今后科研工作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任务,通过表彰让科研工作成为个人乃至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为例,引进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这一机制后,2016年,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获省级职业院校重点课题2项,获省级职业院校重大招标课题2项等等。

(2)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评比。自2014年起,南宁市已分批在市中职学校开展南宁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管理检查评估工作,有效推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具体做法是:以实地考察为主,只看常态工作资料,尽量不给学校添麻烦;考察组成员有局领导、教研机构领导、各学校代表,考察组分成行政组、教学组、德育组三个组;考察方式是从学生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全天全方位考察学校。在前一阶段教学与常规管理让学生“做得下来”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南宁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考察侧重引导学校建立教学诊断与评估体系,引导学校能够在不依靠外部评估的情况下,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教育多年的评估实践,以及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经验说明,保证质量离不开外部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检验、评估,但归根到底要依靠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分工合作、协调平衡,既相互印证又相互制约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职教攻坚、内涵建设等系列活动,南宁市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者,要敢于正视目前仍不乐观的师资现状,勇挑改革创新重担,不断创新师资培训模式,建设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又有科研甚至研发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作者:黄玲芝 周报春 王玲玲 单位: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娄自强,马小云,张慧.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5(4).

[2]李体仁,赫芬芬,刘正安.职教师资现状的调研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J].开源期刊,2014(6).

[3]艾咏梅.国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7(2).

师资队伍建设范文4

“双师型”师资建设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不但要立足于教师的职前培训,而且应该伴随教师的终身从业生涯。“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学校、政府、社会、企业的广泛投入与综合运作的结果。通过这种合力才能促成以学校为基地,以社会需求为本位,培养出的教师既是共性化复合型人才,又有不同专业个性化的专业技术能力,从中确保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双师型”;“双师结构”;创新;培训

近年来商务英语的“双师型”师资建设成为困扰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师资建设上既没有完整的职前培养机制,也缺乏职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得师资建设滞后于专业发展,因此商务英语如何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商务英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双证教师”与“双师结构”的认识误区解析

目前我们在理解“双证”与“双师”认识上却存在误区,即片面地把“双师”与“双证”混为一谈。认为高职教师一旦持有“双证”(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就是理所当然的“双师”。用这样的标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必然陷入误区。我们必须理清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内涵,才能走出这一认识误区。

(1)“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双师型”教师一指的是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要求专业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在实际岗位上掌握技术操作能力,而不是简单持有双证;无论是基础课教师还是实践课教师都要具备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深入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能主动、自觉地将课堂上的理论联系工作岗位上的实际;二指的是“双师”队伍的构成。高职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师团队构成是一个综合体,最忌单一化的纯高校师资来源。它应该是企业、高校甚至政府机关多方面人才的有机融合,它既要有来自高校的专业教师,又有来自企业公司甚至政府熟悉机关业务的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要有一个基本合理的比例。一支教学队伍既要有专业带头教师,又有基础课的骨干教师;既有实践课老师,又有一般教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它们之间的互补功能使整个教学团队在学术性、理论性和技术应用性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产生认识误区的原因。

其一,从教育体制上看,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已经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职业技术大学,我们却几乎是空白。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前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基本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普通高校的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科的系统性为原则设置课程体系,学校没有任何商务技能的培训,因此毕业时商务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几乎为零。一旦进入商务英语的教学环节就只能干干巴巴的照本宣科,这与学生的相关职业技能训练风马牛不相及,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的教师一旦进入高职院校就不能胜任他所承担工作岗位;其二,我国缺乏“双师结构”可持续发展的职后培训机制。从职后培训体系上看,对现有教师缺乏综合性、多渠道、个性化的职后培训。职后培训是改善教师专业化,提高“双师型”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教师承前启后重要培养阶段。职后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本位,注重培训教师专业化实践技能,可是由于我们基础条件所限,教师接受培训的设置根本不能满足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令人汗颜的是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迎接各种评估,为了达到指标体系的要求,竟然急功近利花钱让老师参加名目繁多的以发证为目的的各种短期培训班(一周之内),以增加教师拥有双师证书的比例!几天的时间教师能掌握外贸实践经验吗?如此培训使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流于形式,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创新性“双师型”教师培养思路

2.1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双师型”培养体系

职前教育对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目前我们商务英语教师的培养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基本采取以学科为基础的封闭培养模式,实践已经证明用这种模式培养的教师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职培养的经验,构筑中国高职专业教师的培养体系。类似德国等欧盟国家对于职业教师的培养明确划为二个阶段。他们在第一个阶段采取四年制的职业教育阶段,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宽广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又具备熟练的本专业技能,结束这个阶段学业后,必须参加国家设置的第一次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考试,必须是考试合格以后才能获得“实习教师”资格,然后再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第二阶段为具体实践阶段,这个阶段规定为期二年的“实习期”这期间,实习教师要参加两个方面连贯活动:其一是要参加教育学专业教学法的理论研讨活动;其二是运用所掌握的理论教学法再进入相应的高职院校由导师带领进行实践教学,学期结束后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二次专业技术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从中获得职业教师资格证书。经过这样一个从学校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磨炼过程,才能去职业学校任职。依据我国国情,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将大学、企业公司、大学教育学院形成合力共同进行开发师资的新型培养模式。该模式可分为二个阶段进行。以学生考入大学进行本科学习的四年期为第一阶段,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商科以及经济管理等理论知识,期间打下语言交际能力和商科实务操作包括经济管理的知识基础,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包括由国家举行语言能力、商务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的考试,在获得本科毕业证书的同时又取得相关行业技术等级证书(如大学英语四六级、专四专八;BEC证、报关证等)第二阶段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阶段为期二年,毕业生进入大学教育学院系统地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现代技术教育等课程的理论学习(一学期)然后进入职业院校进行一个阶段的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一学期),毕业后再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获得教师合格证书后,转入企业公司工作实践阶段(一年),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这一阶段极为重要,如果前段所学的是“有字之书”而本阶段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读“无字之书”而“有字之书”是为“无字之书”服务的。通过充分体验与从事本专业相关细节的关联,不但加深了对外贸行业的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做到了对外贸行业了如指掌,自然会理性调节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毕业后有资格到高校任教做了充分的准备。

2.2从“双师结构”入手构建商务英语职前培养的教育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能运用商务知识在国际背景下参与和从事商务活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需要构建具有“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以达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的目标。多年教学实践得失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商务英语“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当从打造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入手,把建设“双师结构”作为师资建设的主线,加强高等院校与外贸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新时期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合力。基础课、理论课、专业课由校内教师承担,实践课由校外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共同组成内外互补的教师团队。教学任务由“双师结构”的教师完成突出两方面优势:其一可以适当减轻校内教师队伍建设的压力。其二,可以传递来自企业、市场第一线最新信息,加快教学中的实践更新速度,强化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强调企业公司参与高职院校“双师”教学队伍的合作,是因为学校不能单方面完成高职教师的综合培训,这里缺乏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即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企业的共同参与。教师入职前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将教师安排到外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进行系统的岗位实践才能深入洞悉外贸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实际,从中逐渐掌握具体岗位的需求以及进出口业务的实践操作技能,才能在尔后授课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的运筹课程的主次,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教学质量。

2.3拓宽教师职后培训途径确保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商务英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倾力做好教师职前教育的同时,必须完善教师的职后培训制度,并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共同积极性合力筹办高职教师职后培训是一个可行的有效途径。例如加拿大的高职院校要求教师每3年必须返回企业实践以防止技术知识老化。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要求正式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取得新的技能和信息。借鉴他们的经验,可以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选派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通过企业实践熟悉外贸工作流程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依据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新战略,学校与大型外贸企业联合组建高等教育职业人才培训中心,应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选择。在培训中心,完全可以接纳受训的高职教师,也可以接纳较高层次的访问学者,通过理论研究,定期拿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调研报告用于指导新形势下的新实践。接受职后培训的教师得到实践机会,提高教学能力,企业人员也从中得到商务理论与外语培训,持续提高商务素养与外语交流能力。对于缺乏商科理论知识,对外贸缺乏了解的普通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学校应做好计划,分期分批地选送他们到综合性大学商学院进行专业进修,提高他们的商务理论素养;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缺乏商务实践经验,学校应定期派他们到外贸企业锻炼,学习最新的外贸资讯,为教学提高最前沿的知识。针对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企业的教师,定期举办各种讲座课或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在本校对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的培训,使其了解教育规律,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从中获取最新学术成果与科研理论成果,保证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顾骁南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涛生.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4,(12).

[2]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跃、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师资队伍建设范文5

【关键词】乡镇;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经济的发展进步,社区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在乡镇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中主要是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及志愿者三者组成,以三者来共同促进乡镇社区教育的进步。近年来,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在乡镇社区教育中亦是如此,社区教育在不断的推崇终身教育体系。在乡镇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如果仅仅依靠政策支持是完全不够的,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如果难以及时跟进也是不能够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三点要求对乡镇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促进乡镇社区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让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更好地为社区教育服务。

一、转变观念,建设队伍

在乡镇社区教育中,师资队伍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念和办学观念最为重要,观念的好坏将会影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优劣。各级乡镇领导在寻求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时候,也需要转变观念,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寻求合适的师资力量。各级领导在寻求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时候,避免一些错误的思想,有些领导认为专职老师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兼职老师可以替代一切工作,这样的观念不利于社区教育的进步,也不利于整个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寻求各类学科的优秀人才,让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形成专兼职与志愿者相结合的优秀团队。例如,在建设队伍的时候,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乡镇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人才的需求,到各个中小学校寻求专职教师进入到队伍中,同时还可以到各个师范高校寻求优秀人才到社区教育中形成兼职教师或者志愿者,以此来增强整个师资队伍的协调性,也能够便于乡镇社区教育的有效开展,促进乡镇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健全规章,规范队伍

在乡镇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健全完好的规章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有了良好的规章制度,师资队伍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规范,便于教育的不断开展。在健全规章制度中,应该将师资队伍建设与乡镇社区教育相结合,以合适的条例来选择出优秀的人才,形成优秀的队伍。另外,在规章制度进行实施之后,应该不断地根据乡镇社区教育变化进行相应的改善,增强规章制度的实施性和长期性,避免因为过时的规章制度而丢失优秀人才。在规章制度中应该明确各位教师的职责所在,实行奖惩机制、监督机制等等,便于更好地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总之,一个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促进师资队伍的良好建设,才能够规范队伍的意识和行为。例如,在乡镇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建设中,首先应该明确任职条件,在年龄、教育水平、个人社会资历等等上面进行严格把关,选择出优秀的教师,以此作为一个规章制度的要求,让师资队伍的质量得到提高。最后,在社区教育部门中,应该推出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让入岗人员明确工作范围和工作时间,并且能够以敬业的工作意识投入到社区教育中。

三、加强培训,完善队伍

在现代化的乡镇社区教育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不断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不论是具有专业素养的专职教师还是素养不足的兼职教师以及志愿者,都是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便于其增加社区教育意识,明确社区教育的目的,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的进步。在培训中,首先就需要对师资队伍进行工作责任意识培训,让其明白为何要建立乡镇社区教育,为何要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让教师队伍可以融入到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中去,让其明白自身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其次,需要对师资队伍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训,在社区教育中需要的是具有大胆创新的师资,社区教育不是要求老师成为实现任务的人,而是要求老师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之上,实现象征社区教育的创新和改善,促进社区教育的进步。最后,还需要对老师进行社区组织能力培训,乡镇社区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师资队伍在社区教育中不仅仅是实现自我教学的任务,还应该积极地组织多样化的社区教育活动,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促进全社会学习风貌的形成。例如,各个教师可以根据自我的需求,进入到相关的社区培训中,提高自我的各项教学能力,同时,老师还可以进行进修,通过各种各样形式不同的研修班进修自我教学的进步。相关的部门可以定期的开展培训大会,让老师进入到乡镇社区中进行学习,并且也可以便于各个老师进行互相的探讨,借鉴成功经验来引导自身的教学发展。另外,还可以让一些乡镇社区教育专家来到乡镇社区中进行讲解和授课,老师可以进行自我教学感受的分享,便于专家给出解决方案。加强培训离不开社区本身,乡镇社区应该积极开展入岗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地推进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社会上开始形成了学习型社会的风潮,这样的社会风潮是值得推崇和坚持的。在乡镇社区中也应该如此,不断地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致力于形成全社会学习的效果。在此同时,需要乡镇社区教育不断地引入优秀的师资人才,形成专业的师资队伍,同时乡镇社区还应该加强培训和支持,不断地提高乡镇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更好地提高乡镇社区的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钟兴玉.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推进社区教育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2]朱艳艳.基于社区教育探索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05)

[3]徐魁鸿.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历史、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2(04)

[4]马丽华.社区教育政策中利益主体分析[J].南都学坛.2012(01)

[5]专黄健.业化: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04)

师资队伍建设范文6

(一)体育教师缺乏教学成就感,职称、年龄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都以初、中级职称教师为主体,鲜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各年龄段的体育教师分布不均衡,整体以年轻教师为主,而且农村落后的教学条件降低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成就感。众所周知,教学条件是教学工作开展、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然而政府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严重短缺,使得农村小学体育设施、器械不完善,很多有能力的体育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无的放矢,找不到自己的教学成就,慢慢地磨灭了自己的教学积极性。

(二)农村小学缺乏吸引力,体育教师严重流失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会优先考虑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大城市学校,而农村小学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福利待遇低,无法吸引师范类大学生到本校开展工作。作为在职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由于工资福利差、没有归属感、成就感等原因,纷纷转行或跳入其他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造成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质量和教学质量,不利于农村小学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量与待遇不成正比,教师工作的满意度下降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成绩不是学生升学的重要指标,这就使农村小学校领导忽视了对体育课程的关注,体育教师的地位相对其他学科教师的地位显现出边缘化,在学校开会或给校领导提合理化建议时缺乏基本的话语权,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尽管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地位低,但工作量却很繁重,除了负责学生的正常体育课外,还要肩负学校的体操活动、运动员训练、开展运动会等,繁重的工作却没有给体育教师带来待遇上的提高。另外,学校在对教师评职晋级时总是优先考虑语数外等主要课程的教师,忽视了体育教师所做的贡献,不能保障体育教师的基本权益,致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度受到影响。

(四)科研条件简陋,体育教师缺乏自觉研究的意识

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普遍缺乏体育科研的意识,不重视体育的科学研究,对体育科研的方法不掌握,缺乏研究热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总是按传统方法进行授课,不能转变思路去积极创新,而且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小学受到了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科研资源缺乏,致使从事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无法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农村小学缺乏专项资金奖励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这些原因都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而作为科研主体的体育教师,其自觉意识也逐渐降低。

二、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重视农村体育师资的职前培养

从我国整体的体育师资现状看,体育老师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不够丰厚,教学能力不强,基础文化知识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所以我们要提前做好体育教师入职前的培训,这样才有利于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首先,各大师范类院校应重视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在考核中严格把关;其次,高校教师要鼓励体育专业的学生攻读第二学位,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其他学校学院的学生沟通交流,丰富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入职农村小学体育工作做好铺垫。

(二)提高农村小学现有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合格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体育知识和运用体育器械的能力,能够彻底贯彻学校规章制度和教育部门的各项政策,提高农村小学现有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主要有:第一,体育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沟通,互相听课学习,找出自身不足,校领导和教导处对体育教师进行监督检查,找出体育教师授课过程中的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第二,对于边远的农村小学,学校和教育部门应组织校内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其他学校的体育教学,开阔视野以增加本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

(三)加强农村小学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满足农村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当前体育师范类大学生出于自身意愿很少将教学事业投入到农村小学,在加上校领导普遍忽视本校体育教学工作,所以要做到以下两点来完善农村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高校和教育部门想方设法让体育类师范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农村小村体育教育当中,缓解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缺乏的现象,同时教师数量投入的增加会使体育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新技术、新技能以胜任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第二,农村学校和教育部门多组织校内体育教师走出校门,去参观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学过程,多沟通交流,学习他校的长处,同时邀请有关体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来学校授课,开阔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眼界,整体提高本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四)转变农村小学体育主管领导的观念

现阶段我国不少农村小学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比较忽视,但这是我国目前“应试教育”这一现象所导致的,校领导并不是从学生自我发展的方面考虑的,这不利于农村体育教学健康的发展,所以要转变农村小学体育主管领导的观念,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作为校领导要认真学习有关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部门下达的各项教育文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第二,校领导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保障学生健康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关注体育教师的授课流程,完善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五)加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开展科研活动,首先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为体育教师设立科研奖励基金,用这种方式促进体育教师提高科研能力的积极性;第二,把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职称评定相结合,打破传统职称评定里论资排辈的现象,提高年轻体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第三,倡导小学体育教师走进附近的大学体育院系,利用高校丰富的体育资源来夯实自己的科研水平。

(六)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福利待遇

目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不尽人意,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及时调整,把体育教师的付出与其地位、福利待遇调整到相互匹配的合理位置,首先,农村小学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评定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的劳动付出,对农村体育做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满足体育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稳定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其次,农村小学校领导要坚决杜绝体育教师的工资“一刀切”的行为,应把体育教师的工资与职称相结合,从高到低设立级别,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同时体育教师会产生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小学体育科研活动为评定高职称和获得高工资做铺垫。

三、结语

师资队伍建设范文7

由于制度的原因,我国社区教育体系还处于国家教育体系的边缘。制度上和体制上的缺失,导致社区教育载体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处于正式的国民教育序列和培训机构两种教育体系中间。这进一步导致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始终处于低水平、无组织的松散状态。而这样的师资队伍反过来又制约了社区教育事业稳定、快速地发展。分析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对找到社区教育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促进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意义重大。

二、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政策、体制和制度衔接的问题,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少一支稳定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体系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一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教师是社区教育的主要传授者和实施者。但是,由于目前缺乏专门的制度和政策,社区教师的待遇、政策福利等不能得到保障,相对于国民教育序列,也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而言,这是严重的不平等。这直接导致愿意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数量不多,素质不高,无法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专门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学和理论研究。这也成为当今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2.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所谓多样化的教师队伍,就是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将兼职教师、客座讲师、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社会知名人士等全部纳入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形成多样化、全方位、多视角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为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人力资源的基础。但是目前,由于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力度不够,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之余,如何进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吸纳各方精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担任社区教育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多样化的教师队伍,也是目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3.缺乏专门的社区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对社区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当前,社区教育仍然处于教育体系的边缘地带,对于社区教育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还非常少,社区教育本身又属于后续教育,而非国民序列教育,教师本身对于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认为社区教育只是一种类似于知识普及或者培训班形式的教育。而目前的教育机制,对于社区教育的专任教师,在培训和职业发展上,也没有系统、科学的规划,教师不清楚职业发展的方向,无法得到系统的理论化的指导,使得的社区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使得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探讨

1.政策上的缺失

没有专门的社区教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对于社区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意义、作用都没有系统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对于社区教师的待遇、身份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社区教师是否和国民序列的中小学教师以及高等教育的教师享受同等身份和待遇,是否统一纳入教育系统进行管理,是否享有同等的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空间,都没有具体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在政策上,我们也缺乏有效的引导,很多人对于社区教育和社区教师的身份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将其和普通的培训机构混为一谈,社区教师的身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愿意并且有志于从事社区教育事业的人员少之又少,这无疑是影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理论上的缺失

缺乏系统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尽管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但是社区教育的系统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目前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还处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阶段,还没有将这些实践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从而形成统一的理论成果。一方面,社区教育事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从事社区教育事业的有志人士也非常少,民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普遍不高;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并没有在社会上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也很难吸引到足够的社会各界的精英和有识之士投身此项事业,师资队伍数量较少,构成单一,对社区教育事业无法形成有力的支撑。

3.管理上的缺失

师资队伍建设范文8

伴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我院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状况、实验师资队伍现状进行调查,对比同类院校实验师资配置情况,对如何提升高职卫生职业院校实验教学质量进行分析讨论,认为专业建设的根本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培养或引进各专业高素质实验技术人才,提高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统筹安排与管理实验设备,扩大资源共享的范围,开放实验室等措施,提高我院实验教学水平。

关键词:

职业教育;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实验师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六部委于2014年6月16日联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验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加强科学素养、技术思维和实验能力教育,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环节;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革教师资格和编制制度,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有实验经验的专业教师。到2020年,有实验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目前,职业教育面临大好的发展形势,作为刚刚跻身于高职院校的新生力量,我院如何发展自身,尤其是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我院作为以护理专业为主打专业的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面对社会对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特别要重点培养实验型、技术应用型人才[1]。笔者通过对我院实验室建设现状、实验师资结构及配置、实训课的安排等方面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现介绍如下。

1我院实验教学现状

1.1系部实验室建设现状

从实验室数量到设备配置等硬件建设,部分系部实验室建设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我院实验室建设整体发展上看,存在着各专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如护理专业实验室发展迅速,药学专业等小专业实验室发展明显滞后,但这一不平衡现象在新区建设的统一规划中已经得到了解决。

1.2各专业医学基础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分配

通过对各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学期授课计划进行分析,对比理论教学时数与实验教学时数发现,制约实验教学开展的关键在于教学总时数。教学总时数增加,实验教学比例就会增大。近几年来,由于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加大,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总时数被压缩,但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却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教学时数不足或偏少的条件下最基本的理论教学内容都无法完成,要求全面开展实验教学存在很大困难。

1.3各系部实验师资岗位配置现状

通过对各系部实验人员的数量、学历与编制进行调查发现,我院实验师资学历以中职为主,编制全部为人事制与临时聘用制,人数明显不足。虽然实验员个人通过各种途径都完成了继续教育,大部分已经取得了本科学历,但是我院尚无实验员晋升途径。当前的状况既不利于实验员个人发展,也制约了我院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科研能力的提升。

2对部分高职院校医学基础部实验室设置与实验师资配置情况的调查

对部分高职院校医学基础部实验室设置与实验师资配置情况调查发现,同类院校的医学基础部实验师资配置与实验室规划设置差异很大,教学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院校的医学基础部建立了实验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实验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相同设备的实验室资源共享,避免了同类实验室各系部的重复建设。有些院校各系部的实验室各自为政,独立建设、独立管理,这样各系部的实验教学使用比较方便,但存在重复建设、使用率低的现象。

3分析与建议

通过调查及分析,结合我院目前的实验师资配置现状,对我院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实验教学管理师资队伍与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3.1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要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实验教学管理水平和实验师资队伍的实验教学能力是关键。首先要稳定、发展实验师资队伍,从专业结构、师资数量、学历层次、薪酬待遇、继续教育与培训、职称评定与晋升等方面全面统筹,切实吸引优秀人才,建设体系完善的实验师资队伍,并以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强化实验师资队伍建设。许多高校将师资分为教学系列和实验系列,教学系列和实验系列分别有各自的职称晋升途径和条件。从我院的未来发展看,非常有必要设立实验教师系列,引进或培养自己的实验师资队伍,形成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实验师资队伍,为我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提供设备的厂方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实验设备使用的相关培训;对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进行考核,全面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和教学、科研水平;密切与同类院校广泛接触与交流,吸取发展经验,使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走上快车道。

3.2改善并提高实验教师待遇

待遇影响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实验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有些实验员长期接触化学试剂或防腐剂等,对身体健康危害性大,应适当提高实验保健津贴并按时发放。部分课程的实验员与代课教师同时带教实验课,代课费却明显低于任课教师,导致实验员教学积极性下降。实验员没有晋升职称的途径,影响实验员的个人成长与进步,也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3统筹安排与管理实验设备

统筹安排与管理实验设备,扩大资源共享范围。为更好地使用与维护实验设备,系部之间教学资源应实现共享,建议成立专业实训中心,安排专人管理、维护,尽量增大实验设备利用率。引进既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又能够开展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充实到机能实验教学队伍中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并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尝试开展科研项目。

3.4改革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

为更好地落实“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验课程”,对专业基础课进行试点改革,通过学科组教师讨论、实践,将实验课计划和考核方案单列,确定各专业相关课程的最低实验课教学时数,保证实验教学内容必须、够用,使实验教学得到有效落实,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并使实验教学设备发挥最大使用效率。

3.5尝试对部分课程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实施实验室有效管理的前提。实践证明,开放实验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并有助于提升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率[2]。就目前我院现状,还没有真正对学生全面开放的实验室,这不仅存在管理方面的原因,还有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限的教学时间无法满足多实验、反复实验的需要,开放实验室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途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设备再好,没有好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实在是莫大的浪费。“一个没有实验室的大学,不能称其为大学;一个实验室建设很差、实验室地位很低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实验室作用发挥不好的大学,不可能成为教学质量很高的名牌大学”。学院的发展,从根本上要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尤其是实验师资队伍的发展,来带动专业的发展,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师资结构,提高实验员素质,开放实验室,进一步增强培养创新人才,为教学、生产及科研服务的功能[3]。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职业院校在实验教学方面还有许多亟待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作者:鲁兴梅 张瑜 单位:甘肃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秀美.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实训室开放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