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通用总结范例

实训通用总结

实训通用总结范文1

关键词:通用职业素质;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

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工作,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开设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是适应新时代要求、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措施。作为一门全新课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设置目的、与现有课程的关系以及适于课程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等课程定位需要及时厘定。

一、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背景

在科学技术和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技能人才的自我认识能力、责任意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跨专业的通用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往往等同于甚至超过专业素质。在政策层面,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提高重点关键岗位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要求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劳动者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指导下,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笔者联合各地技工教育教研部门和有关技工院校,共同研究了技工院校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必要性(设置课程的目的)、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的关系,并界定了通用职业素质的内涵。

二、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目的

经过实地研究可知,自我认识能力、责任意识、学习能力等跨专业通用职业素质,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都有所涉及。但是,专业课偏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授,缺少对通用职业素质的目标化培养。现阶段,思政、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是通用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渠道。但是,上述公共基础课承载的内容太多,对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并不充分。以语文为例。技工院校语文课除了语言基本运用能力教学之外,还要进行文学教育,传承文化、培养艺术审美,教师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读能力方面,抓住主旨、理解内涵、把握全篇、不漏细节;说写能力方面,表意清晰、用词到位、句无语病、简洁明了;说明较复杂的事物时,将功能、结构、流程用流畅的语言描述清楚;论述意见时,做到观点明确、合乎逻辑、条理清晰;与人交往时,做到表达方式因人而异、因事而变,据实使用不同的交往策略,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以上种种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都有不确定性,而这些素质正是专业学习、从事工作乃至职业发展所必需的。思政、语文、数学等公共基础课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无论是“三观”的树立还是文化的传承,无论是道德的养成还是基础数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获得,学习这些公共基础课程知识都是学生打牢基础的必需,终身发展的支柱。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承接思政、语文、数学等传统公共基础课构筑的平台,在其上搭建一座桥梁,使传统公共基础课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强化,并转换成真正实用的通用职业素质,帮助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学习,毕业后顺利开展工作。

三、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与现有课程的关系

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是思政(德育)以及语文、历史等主要文化课延伸出的主干公共基础课,是国家统编三科课程的有益补充,是传统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居于思政、主要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可将公共基础课的“养分”转化为关键性素质,输送给专业课,并最终惠及技能人才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相较于传统课程体系,加入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将补足能力、意识、实用型知识等方面的短板,从而更加有机、完整,对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的支持将更加直接、有效。

四、适于课程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分析

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必须界定适于其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并非所有通用职业素质都适合纳入技工教育培养范畴,如战略意识、决策能力等,学生不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无法得到锻炼。因此,这里进行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分析是以适合技工教育课程培养为前提的。下面主要梳理分析通用职业素质内涵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收集、归纳和总结。笔者调研了多所技工院校,研究了现有的相关教研成果。其中,对通用职业素质(通用职业素养、职业核心素养)最具代表性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五种。华东地区某技师学院认为,通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价值观、核心职业能力两类。职业价值观包括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环境保护等;核心职业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华南地区某技师学院认为,通用职业素质主要是通用职业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华北地区某技师学院认为,通用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多种通用职业能力以及工匠精神、工作主动性与责任心。其中,通用职业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计划与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内技工教育有关专家认为通用职业素质包括思想品德、人际交往、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基本素养知识、文化体育特长、创新实践等类别。其中,思想品德主要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人际交往包括与人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我管理包括身心状况、礼仪素养,信息处理包括计算机运用能力、互联网使用能力,基本素养知识、文化体育特长主要指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知识以及擅长的体育项目,创新实践主要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育部有关研究项目将通用职业素质分为职业理想素养、职业人格素养、职业意识素养、职业关键能力素养四类。其中,职业理想素养包括职业认同与选择、职业目标定位与期待、职业信念与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人格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意识素养包括主体责任意识、自律自强意识、质量效益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竞争创业意识、法律法规意识、安全环保意识、服从大局意识,职业关键能力素养包括协调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岗位适应与耐挫折能力、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信息处理与学习能力、创造思维与判断能力、问题解决与执行能力、语言表达与动手操作能力。由上述观点总结可知,不同单位、个人对通用职业素质有不同理解,但总体上仍有很多共同之处。经对比、总结,笔者将通用职业素质的一般内涵归纳为职业理想信念、职业基本意识、职业行为习惯、通用职业知识、通用职业能力等几个类别。

第二步,从课程大分类考虑,将通用职业素质具体内容分为适合公共基础课培养和适合专业课培养两部分。适合公共基础课培养的通用职业素质有职业理想信念、职业基本意识、通用职业能力、通用职业知识四个类别。职业行为习惯类的素质与专业技能实训联系紧密,如制造业要求学生具备整理加工场地的习惯,服务业要求学生学会专门的礼仪,故其培养只能与专业技能实训相结合,即由专业课承担。

实训通用总结范文2

学科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企业和行业专家合作对机械岗位群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确定机械岗位群行业通用职业能力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设置课程。即根据行业通用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课程建设成果,根据专业方向职业能力设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课程。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再加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即构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专家的成长规律,安排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完善,如表1所示。

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

根据企业职业能力要求,以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为主线,确定“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和“数控加工技术”5门课程进行校级重点建设,与徐州机械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适合学校条件的项目课程。目前5门课程标准、教学方案、课件、校本教材及网络课程成果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并付诸实施。以“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开发思路为例。首先,应进行课程调研。召开三方人员组成的实践专家座谈会,研究数控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数控加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其次,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人的认知规律和专家的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行家,选择或设计项目载体,且载体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项目的数目不宜多。基上述理念,该课程设计了台阶轴的编程与加工、成型螺纹轴的编程与加工、轮廓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和型腔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四个项目。第三,进行项目的教学详细设计。该课程在数控加工实训车间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教学分为工艺规划、程序编制、零件实际加工、质量检测与评价4个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学做合一。

课程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课程结束后,学生经后续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强化,数控工艺设计与编程能力可达高级工水平。此外,技能训练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主战场,目前均实施项目教学。确定测绘与计算机绘图实训(绘图员)、机械加工实训(车工中级)、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实训(数控高级)、机械CAD/CAM(机械CAD应用师)为课证融合课程,课程结束时学生技能水平达到有关职业标准要求,可考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内技能训练课程项目教学由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校外就业实习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培养准员工是企业的内在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变为现实。

三、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硬件作支撑才能实现。为此,学校投资300余万资金建设机电工业中心,满足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硬件要求。在建设实训室时,原则是专业群资源共享与课程建设相对应,以避免实训室利用率不高。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为此我院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企业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教学环境融合企业职场环境。

(2)引入企业真实产品作为技能训练项目载体,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实训,实现了教产结合,合作育人。

(3)定期举办机械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依托工业中心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上述做法取得了好的效果,近两年,“机电类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作为我院的“江苏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子项目通过验收,获得专家的肯定;校级以上各类项目立项12项,多次为企业承办机械维修技能大赛和员工能力提升培训,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通用总结范文3

会计人才培养既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应用技能和上岗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但同时也对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联合实训;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

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我国职业教育界一直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高职会计专业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具有企业会计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进行了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联合实训教学改革。

一、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已经全面普及,既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又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技能成为了对会计人员上岗的必然要求,但在目前的学校会计教学中,较多进行的是单独的手工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训练,较少将二者联合起来进行实训。这种相互独立的实训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见,或认为只要熟练掌握手工账务处理方法就行,电算化知识进行简单培训就可上岗;或认为已经全面采用计算机处理,传统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已无学习必要。通过财务会计和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中充分体会并认识到对于会计岗位来讲,两门课程是同等重要的,缺了哪一个都不能很好满足岗位要求,做不好会计工作。开展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二者一体化实训教学很有必要。财务会计和电算化虽然在处理对象、方法与要求有一致的地方,但在数据处理的起点、记账规则、存储介质、内部控制方式、操作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要实现使学生充分有效地体验与掌握二者在会计业务处理、操作技能及要求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只有将两门课程的实训教学联合进行才能达到。这是因为,单科实训教学一般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难以与职业岗位对接。开展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既可以训练学生运用财务软件综合处理企业会计业务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手工会计处理与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异同,为他们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开展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二者一体化实训教学也是可行的。第一,手工与电算化账务处理的对象是完全相同的,处理要求上均遵循同样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第二,处理流程上虽不完全相同,但大体是一致的。

二、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的组织实施

为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同样的业务和理论前提,在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使用了同一套实习资料,即模拟公司基本情况与当月业务资料。这是二者联合实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分组分工前提下进行操作,既单独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又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进行分工与合作。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的组织实施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财务会计手工实训

为了保证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对实习资料进行了精心编制,既要注意到业务的全面性,也要体现电算化处理的具体要求。我们的模拟公司主要生产建筑用脚手架,公司设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产品有四种,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主要业务有:各种资产的增加、减少的核算,材料采购入库、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款项收付的核算,权益增减的核算以及收入、成本费用的计算、结转,利润分配以及税金缴纳等基本业务。当月经济业务资料全部以仿真原始凭证的形式呈现。在财务会计手工实训环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分为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出纳和成本会计等基本岗位,配备账表、印章、票据打印机、装订机等设备及模拟公司全套业务资料。该实训环节学生需要完成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登记总账与明细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等工作任务。

(二)会计电算化实训

到了电算化实训环节,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但相应岗位变成了账套主管、各模块操作员和出纳。由于业务处理环境与设施的变化,学生需要进行业务资料的信息化处理、岗位调整与业务处理流程调整。该环节的实训包括以下步骤:

1.手工业务资料的电算化整理

在进行电算化业务处理前,学生需要运用手工环节的业务资料,在老师指导下对模拟公司相关资料进行初始化整理,具体包括账套基本信息、核算类型、分类编码方案、会计科目及初始余额、部门档案、人员档案、客户分类与档案、供应商分类与档案、结算方式、凭证类别等内容,使之适合电算化处理。这是一个既艰难但又非常重要的实训环节,因为它是会计业务从手工处理过渡到电算化处理的关键环节。虽然是同一套业务资料,但由于处理手段不一样,当学生利用该套资料完成财务会计手工实训后,并不能直接将其用于电算化实训中,还需要进行资料的调整和信息化处理,使之适合进行电算化操作。学生完成财务会计实训环节并不太难,难的是根据手工资料整理出适合电算化业务处理要求的初始化信息与档案资料。由于在单项实训项目中,学生已了解并熟悉了初始化过程中要求的基础信息档案有哪些,需要什么样的数据结构等,学生基本能够对照教材和指导资料,运用手工业务资料整理出账套信息和基础档案信息,不完善之处经过老师点拨,大部分同学能够进一步完善资料,直到全部完成手工资料的信息化处理。学生只有通过该环节的实务操作,才能在后面的电算化业务处理中深度理解信息标准化和完善相应业务处理规则的意义与重要性。

2.电算化系统初始设置

经过对手工业务资料的初始化整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电算化初始设置。由于商品化软件具有通用性特点,为使通用软件适合各单位的业务性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个性化要求,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系统初始化工作就是将第一步完成的企业基础信息、岗位分工、编码方案、档案资料、处理规则等信息录入系统,为后面的日常业务处理作好基础准备。当学生从手工实训转入电算化实训环节,很快就发现了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这就是系统初始化设置需要完成的任务。如科目体系必须完整而规范,需要使用的会计科目不能再像手工环境下可以随时增加和使用,而必须在初始化时就进行设置,尤其是需要进行辅助核算的科目;初次使用总账模块,必须将科目的初始余额录入后才能进行日常业务处理;凭证编制时使用的科目必须是最明细级科目,部门、人员及存货等档案资料也需要代码化处理等。学生只有正确完成该步骤的工作任务,才能在其后的日常业务处理中得心应手。如果初始化设置未设置到位或设置有误,将会给相关模块与相应业务的处理带来障碍。例如,未进行客户档案设置就会在使用有“客户往来”辅助核算要求的科目时找不到具体客户,不指定出纳科目就无法进行出纳签字等。很多学生在实训后的总结中均提到了系统初始化不到位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3.日常、期末业务处理和会计报表编制

在财务会计实训环节,我们在模拟企业的当月业务资料中设计了约90多项经济业务,要求学生掌握较全面的会计实务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这一环节进行凭证编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完成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在电算化实训环节,重新对该企业的当月业务运用财务软件各模块进行电算化处理,完成单据与业务处理、凭证填制、凭证审核、出纳签字、记账、账簿查询、银行对账到会计报表编制的全过程。由于在电算化处理中启用了总账、固定资产、职工薪酬管理、供应链模块等子系统,学生需要熟悉系统集成使用时的业务处理流程。如采购入库业务,如果已收到采购发票而未付款,其业务处理流程如下:(1)在采购模块填制与审核采购专用发票;(2)在采购模块填制采购入库单;(3)在库存模块审核采购入库单;(4)在采购模块对已审核采购专用发票和采购入库单进行采购结算,确认入库单成本;(5)在核算模块对采购入库单进行单据记账,再次确认入库成本;(6)在核算模块进行供应商往来制单(发票制单),生成应付凭证;(7)在核算模块进行购销单据制单,生成入库凭证。这样的业务处理流程与手工业务处理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学生必须既熟练掌握财务会计基本原理又熟悉电算化业务处理规则与操作流程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电算化日常与期末业务的处理。

(三)实训总结

前两个环节的实训任务完成后,学生进入实训总结阶段。及时进行总结,是实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很多同学一开始对写作实训总结非常抵触,觉得无话可说。但经过老师辅导与提示,大部分同学能够认真总结与反思整个实训过程的收获、不足、经验、教训等,有些同学还对今后怎么办进行了思考。经验和教训是人生的宝贵财富,通过及时总结,既能巩固学习效果,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更高层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钻研精神。

三、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总结

(一)实训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在财务会计和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改革中,我们使用的是同一套业务资料,保证了实训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财务会计实训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各类经济业务的手工账务处理能力和会计报表编制技能,而到了会计电算化实训环节,学生就必须适应从手工环境到电算化环境的转变,经历甩账过程,即指从手工会计数据处理方式正式转为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方式,该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业务处理的能力。这样的联合实训,使学生全程参与会计业务两种处理手段的对接过程,深度理解处理手段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处理方式的变化与要求,直观体验手工业务处理与电算化业务处理的联系与区别。如电算化处理要求操作员、会计科目、客户与供应商等必须代码化,初始化设置的准确与完整是开展日常业务处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凭证的修改不能再使用划线更正法等。另外,有些业务的处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在使用固定资产模块进行固定资产报废清理时,必须先在该模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才能进行固定资产减少业务的处理,而且学生很自然就明白了会计业务要实现电算化处理,必须对手工资料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代码化处理才能顺利进行。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各种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能力,又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技巧。而像以前两门课程使用不同的资料进行单独实习,就达不到如此的教学效果,因为对不同企业资料进行独立的手工与电算化处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现得不充分,实训内容也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生不容易对二者之异同产生具体而深刻的认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联合实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务会计和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基本原理和业务处理方法,又必须非常熟悉财务软件设计原理与操作方法。会计电算化其实质是以财务软件来处理会计业务,在业务上与手工会计处理并没有实质的不同。如果教师不熟悉手工业务处理方法,自然无法透彻理解电算化相关理论与实务,也就不能深刻认识二者的异同。在电算化业务处理实训环节,学生可能会犯各种各样的操作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能够了然于心,并能及时予以解答与提示。如果教师对财务软件原理与操作技巧掌握不到位就很难保证联合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软件均会不断更新,教师必须随时更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对新准则和新版本财务软件首先进行学习,做一个常态的专业领跑者。通过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改革,同学们普遍感觉得到了一次非常有益的专业技能训练,对以前所学知识是一次全面的梳理与应用。虽然将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处理进行联合实训教学既需要占用更多的时间,也需要教师们的密切配合和精心准备,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与认可,学生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方面均获得了提升,这样的改革实践对于培养勇于创新、善于总结、长于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作者:李霞林 张晓红 王国清 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覃志伟.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重要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2):78-79.

[2]曹献雨.电算化会计和手工会计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探析[J].商业会计,2012,(17):124-125.

[3]张荣.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08,(10):61-62.

实训通用总结范文4

本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产品功能的设定、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特性以及加工工艺、产品结构设计的原则以及与产品造型有关的通用结构设计知识,使学生掌握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完成简单产品设计中从功能定义到材料选择以及最终的结构设计。

1.1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包括: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②塑料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③钣金类产品结构设计基本原则;④模具基础知识;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⑥产品典型结构。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养学生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1.2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①常用塑胶材料基本知识;②常用金属材料基本知识;③常用表面处理知识;④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⑤产品结构关系分析与结构绘图的基本要求。

2《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2.1选用教材。目前还没有适合工业工程专业使用的《产品结构设计》教材,所以国内普遍做法是选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教材,暂定的教材是黎恢来编写的《产品结构设计实例教程》。该教材将作者十几年的产品结构设计经验总结而成,系统、精细、全面地介绍了产品结构设计知识及设计全过程,明确了产品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岗位职责,并通过讲解一款电子产品的全套产品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实用技巧。

2.2教学内容。依据工业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产品结构设计》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里面包括若干的章节,各章节之间既自成体系,又互相有衔接,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模块,主要介绍注塑工艺理论、常用塑胶材料和金属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注塑件、钣金件表面处理方法。塑胶的定义及分类方面,介绍ABS、PS、PP、PVC等的应用范围、注塑模工艺条件和化学和物理特性,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注塑件的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比如缩水、飞边、熔接痕、顶白、塑胶变形等。金属材料方面,介绍一些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范围,比如不锈钢、铝、铜、镍和锌合金。常用表面处理知识方面,主要涉及塑料二次加工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了解丝印、移印、烫印、超声波焊接、喷涂、电镀和模内覆膜等表面处理工艺。

②“塑料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重点介绍塑料件在设计和修改阶段需掌握的通用设计规范,比如塑料件的料厚、脱模斜度、圆角设计,能够分析塑料件的加强筋、孔、支撑面的使用范围。在细节部分,应了解塑料件文字、图案、螺纹和嵌件设计。

③“钣金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介绍钣金类产品设计的工艺要求,包括冲裁、折弯、拉伸、成形工艺,并且让学生了解压铸类产品结构设计的工艺要求。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应引入企业实际产品案例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钣金件的设计规范。

④“塑料模和钣金模基础知识”模块,介绍塑料模和钣金模的基本类型及典型结构,包括模具概述,模具的分类、注塑机介绍等,重点讲解的是注塑模结构里面的浇注系统、顶出系统、排气系统和行位与斜顶,以及二板模和三板模之间的区别和应用,以“实用、够用”为度,学生只需了解典型的模具结构,不需要进行后期的模具设计。

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模块,主要介绍壳体形状结构、密封结构、卡扣结构、螺钉柱结构、螺纹连接结构和嵌件连接结构等知识,以及各个特征的定义、作用和设计原则,特别是特征在使用时的相互配合关系。拓展知识方面,要了解塑料零件自攻螺柱及通过孔设计规则,以及模具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

⑥“典型产品结构”模块,重点介绍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三大产品(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和电动产品)的典型结构设计知识。每类产品选取一款经典的已批量的产品作为蓝本,深入解剖结构知识在产品设计的运用。比如电子产品选手机为代表产品,讲解手机产品各零部件的结构、前壳与底壳的止口设计、LCD屏限位结构设计和电池固定结构设计,以及内藏摄像头结构设计。家电产品则以电吹风为例,学生要掌握电吹风的功能、材料、结构工艺性等,了解CAD软件在电吹风设计中的应用,能对产品塑料件进行结构分析。在此过程中,还要掌握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

2.3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培养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自觉体验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淡化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在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在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工作,使学生体会具体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结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产品结构设计》在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的具体应用

实训通用总结范文5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山东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省属大学,于2009年成为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高校之一,是山东省第一批实施CDIO项目的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CDIO培养模式的试点专业,从2010级实施CDIO培养模式,1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现阶段如何在前期实施CDIO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衔接,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是现阶段面临的迫切任务。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结合我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基于“以生为本”,按照实践教学培养能力递进原则,优化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1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CDIO教育模式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都是全球领先的工程教育实践,CDIO教育模式是从2000年开始,瑞典皇家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和研究,最早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国际专业认证于1989年由美国、英国等6个国家最早发起,是《华盛顿协议》通行的国际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实施国际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互认的基础。两者是国际工程教育的两大主流改革模式,发展愿景和理念是一致的,都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科技人才,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不同。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工科专业学生总人数占全球工科学生超过30%。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约120余万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布点17037个。如何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工程教育先进水平接轨成为高等院校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专业认证和实施CDIO教育模式。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关于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告》〔2021〕第1号文件中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一共有257所高校的1600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相对于全国17037个专业,各高校专业认证通过数量和实施CDIO模式数量(100余个)微乎其微。通过专业认证是衡量一所高校工程类专业建设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CDIO培养模式是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途径。快速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提升专业认证通过数量和实施CDIO模式的数量,是目前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要求。按照通用标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要求应满足12项指标。现阶段学生毕业时具备的能力与毕业要求指标还有一定差距。为达到毕业指标的要求,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具体情况,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位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2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CDIO培养模式和工程教育认证的整体规划和创新设计,强调基础知识与能力素质并重,建立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具体情况,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课程体系综合化、课程结构整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化、课程设置柔性化。构建包含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通识教育选修模块、学科基础选修模块、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的完整课程体系,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基于CDIO理念,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课程层面的设计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重点应用课程知识,加强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等,如电工电子实训、生产实习等。第二层次包括课程群层面的设计项目,相当于综合性课程设计,在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课程群的知识,如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模块I、模块II、模块III。其中模块II应用到产品设计相关的知识,如运动学和机构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等。第三层次涉及产品研发和创新全过程的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协调、沟通和领导能力,使学生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应用知识、持续学习、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和毕业设计。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保障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保障。采用“深造、实践、培训、引进、聘请”并举的方法,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采取国内外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锻炼等方式,进一步培养专业带头人。组建教学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学新秀等构成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机电专业是教育部CDIO试点专业,建有校内专门的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模块实训教室和支持异地多人协同的三维虚拟现实实验室,改变以往采用参观、演示性操作的实践模式,利用虚拟现实优秀的沉浸性和交互性,由二维扩展到三维,由静态扩展到动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全部调动起来,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各种操作,提高了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

4实施实验/实训,校内/校外实习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多条实践线:一条线以实验实训模块为主,以典型的机电产品—智能机器人为项目对象,综合应用所学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产品拆装、设计、控制等,采用“教—学—做”教学模式,加强课程目标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一条线以机电产品创新设计模块为主,采用“做—学—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设计/开发机电系统,培养学生设计/开发机电系统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条线选择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大中型企业,如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采用“看—学—做”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生产实习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首先在校内就实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使学生提前了解实习内容。机电专业和实习单位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密切合作,建立和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实习规范和制度。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签订了兼职教师协议,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机电专业教师一同参加实习,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通过实习,学生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相应的机电装备等内容,结合课堂教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知识得到了验证和升华。同时,锻炼学生的工程意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5探索产学研用,毕业设计等多维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与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淄博市博山华成锻压有限公司、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等实施产学研用培养模式。基于科教融合,在现有的机械工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重点学科、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基础上,构建一个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科技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以科教融合为依托,融入企业主体,实现科研、产业、教学、实践运用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实现专业和学科的一体化发展,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并实施毕业设计双向选择制度。双向选择可以使毕业设计题目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采用“合—分—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知识点进行全面认知。在进行开题报告之前,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固定题目,在熟悉题目过程中,要学习、探索与其他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互相交流、听老师讲解,总结各题目内容时所有同学都跟着学习,这样就带动了专业培养目标中对相关知识点的认知、学习、深化和巩固。开题报告结束后再进行修改,每人再进行各自的课题设计,老师再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题目进行个性化指导,对学生共性问题集中讲授辅导。毕业设计任务基本完成后,老师再集中所有同学进行总结、点评和互评,讲解毕业设计文档资料的整理、答辩等共性问题,答辩后再结合学生就业单位的情况进行交流、讨论、修改等。这样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个学生虽然设计一个题目,但复习、应用和巩固了专业培养目标中涉及的多个知识点,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个人和团队精神。

6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实习环节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实习前开动员会,加强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实习中企业专门安排人员负责实习工作,白天按照实习流程学习,晚上学习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在实习中加入企业发展史、企业文化、励志教育、社会担当等内容,实习企业车间到处都有体现企业文化的标语。如去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时,安排董事长、企业骨干和优秀校友做报告,讲述个人成长历程和企业发展,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公司坚守“诚信是本、创新是源”的文化理念,发扬“工作着、学习着、进步着、创造着、收获着、快乐着”的工作理念,营造“享自尊、得关爱、崇公平、敬创新、爱团体、重效率”的公司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作为大学生和将来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能力、责任和担当,提升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结语

实训通用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现状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成为现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提供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然而,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状况与社会的需求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随着社会的全面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美术教育的形式与方式已经发生重大改变,虽然当前高职美术教育的相应改革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的人才要求。通过研究发现,当下高职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1重理论轻技能

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体系架构,大多沿袭或参照本科专业的体系架构:过于偏重人才对学术的研究培养。然而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更多地考虑培养毕业生对岗位技能的熟悉度和提高人才的职业素养。

1.2重整体轻个性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深陷就业率的泥潭,这一条体制内对院校的评价标准,导致了高职院校面对人才的培养时,更多地考虑“量产化”:针对单一的中小学教师岗位“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偏离“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方针。因此,当前高职美术教育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富含创造力的时代教育工作者。

2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的前提思考

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中发现,我国在校美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难以弄清的疑问,诸如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毕业后假如不当美术老师我还能干什么等;同样的,毕业生也存在着这类问题的后续问题:比如,为什么明明我的就业和专业对口了,却感觉学过的知识对工作上的很多问题帮助不大甚至是感到没学过这类知识?因此,笔者提出: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的前提思考,应当从岗位能力需求与职业生涯素养两方面出发。让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就清楚如何才能更好地就业和就业之后如何才能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3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一专多能的制定纲领

一专多能,就是指人才在多方面都有一定能力,而且在某一具体的方面能做到出类拔萃。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岗位都出现了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新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技能[1]。当今社会,一方面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人才需求逐渐趋于饱和,导致本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压力不断提高,专一能力的人才往往难以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同时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又面临着行业竞争激烈、用人成本不断高涨的时代问题,它们对于一专多长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4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知识、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的设定方针

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应当在大学阶段,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学习任务,才能从容面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挑战。

4.1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

知识,于社会来说就是生产力,于个人来讲,就是成功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言。

4.2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

社会工作岗位总是相对有限的,对以就业或创业为目标的大学生来说,自然是僧多而粥少。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岗位,它必定是通过毕业生自己的努力争来的。那么,对于一个在企业面前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于岗位的竞争力是十分欠缺的。因此,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是毕业生面对就业时提升自我竞争力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4.3打下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

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教育改革,而改革的核心一直都是围绕着“素质”一词来展开,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文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大学生在经历了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之后,在社会素质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却仍然存在着许多概而不全的缺陷。特别是对于未曾经历过的职场生涯的学生来说,如何才能把成长过程中养成的素质转化成为有利于往后职业生涯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得今后面对社会生活时更加从容,却缺乏足够清晰的认知。

5课程体系架构

关于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架构方式,都借鉴于传统高职专业课程的普遍架构方式,即:课程总体结构=基本素质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及身心素质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与顶岗实训课程。笔者基于自身教学实践体会,在此对职业能力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模块展开描述。

5.1职业能力课程

目前国内经济的区域性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架构职业能力课程必须针对毕业生的人才市场流向进行分析研究。各地方的人才需求不同,对职业能力的侧重点就应当从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行选择。同时,因为当前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特点,所以还需要从一专多能这点来思考课程架构,力求毕业生在专“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还具备能胜任两到三个其他的工作岗位的能力。总结以上分析,职业能力课程可从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层面进行课程架构:第一,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本类型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第二,职业专门能力课程:本类型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是形成本专业特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课程。第三,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本类型课程是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设置的模块化课程,是职业专门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

5.2实践教学课程

在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课程分三种类型,即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与顶岗实训,三者实现层次化的实践教学过程:一体化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这类课程都在实训室或者机房中完成教学工作,主要实践任务是验证性实践教学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实际项目课程:这类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实习、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力求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顶岗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短期的体验式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是最后的教学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工作。

6教学进程整体设计

在教学进程设计时,应注重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关联性。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和其他艺术类课程一样,课程与课程之间往往具有很强的承前启后的递进式特征。传统的整体设计方法一般采用5+1的模式,即前面五学期在校学习理论和技能,最后一学期则安排单位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在这里,笔者有鉴于职业技能学习的实操性为重的特点,提出一个新的模式:2+0.5+2+0.5模式,即入学两学期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第三学期用半学期参加岗位见习+接下来两学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最后的半学期顶岗实习。这一模式的优点是两个“0.5”的安排:第一个0.5学期的见习,更有利于学生对岗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能对接下来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有更清晰的认知;第二个0.5,即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可更有利于毕业生从校园走向企业的过渡。职业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满足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往往受到社会人才需求的映射,因此只有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实训通用总结范文7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计算机应用;教学标准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应用呈现出网络化、平台化、服务化、融合化、通用化的新趋势。《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国家政策的深入推进和落实,对产业变革与计算机应用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对通用型、技能型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更加强劲。但笔者通过市场调研,深入企业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发现我国对于中等水平的技术性、通用型信息类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各类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人才输出质量较低。所以,对于中职学校,只有制定符合现行1+X证书制度,满足企业技能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问题分析

1+X证书制度是国家教育部门基于职业教育规律和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制定的人才质量保证政策,在全国中职学校、高职学校、技能型本科学校实施。该制度通过技术标准既保证了学生在校学习取得毕业证书,又与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定位接轨,通过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定了人才技能等级,成为企业评价、聘用人才的重要参考。如何更好地在职业院校实施这一制度,专业教学标准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尺子,原有的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专业教学的需要,如何结合1+X证书制度构建新的教学标准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标准原则

构建新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要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明确1即学历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前提和保障,X是学生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是满足企业人才岗位需求的能力证明。在制定标准时,不能因为学生要考取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忽视本专业的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基础人文教育。所以,高质量的毕业证书获取必须放到第一位,是最基本的要求,摆在考取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前,要求学生在学业没有达到合格要求时,不能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报名、考试。所有在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标准时,一定要吃透1+X证书制度内涵,不能仅仅关注某项技能解决当下问题,要避免掉入培训化、考证化、快餐化的模式。职业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必须重视个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面向

基于1+X证书制度,调研企业人才需求,重新定位学生将来职业面向,即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面向计算机技术相关应用领域,培养从事办公自动化操作、Web前端开发、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产品界面设计等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工匠精神,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职业面向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四、课程设置

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在1+X证书制度的Web前端开发、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界面设计三个方向上的定位,重构课程设置,充分分析三个证书的技术标准,调研企业技能需求,划分为三个专业课程核心体系,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整合,融入课程体系,相关课程或者教学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学期课程中科学合理安排。具体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侧重学生基本素质、社会责任等的培养,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要求,重点开好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加强爱国教育、思政教育、历史教育,开好政治课、道德课、法规课和历史课。专业课以三大核心技术为主轴,充分考虑专业基础课的基础辅助作用,突出技能性、实训性、应用性,注重学生劳动工匠精神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规范。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确定2~3门1+X证书制度技能专业核心课程,并明确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引导和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具体课程包括:常用工具软件、网页设计与制作、HTML+CSS网页设计、JavaScript语言、网页美工、Web前端开发综合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小企业网络构建与管理、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网络信息安全、动画设计与制作、图形设计、UI设计、影像编辑、AutoCAD等。在课程教学进度安排上,尊重教学规律,做好学期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加大、加强实训考核力度,在计划安排上深入企业调研,聘请企业一线工人参与设计、制订。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合理开设选修课。进度安排中,注重实践检验环节,每门专业核心课每学期安排实践、实训课时,可集中进入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学习性实习,也可从企业拿项目和案例任务,请企业师傅到学校进行实训教学、辅导。

五、实习规划

学生实习结合计算机应用专业1+X的三个方向技能特点,结合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和优势,分流规划、安排。明确检验、补充、提升知识技能,熟悉、适应将来从事工作岗位的综合目标。实习中的任务或项目必须为企业正式承接项目,学生真正参与在其中,实施在其中。对于已经取得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同学,要给予侧重、关注和考核,重点考察其工作水平和技能等级是否一致,以此来反哺在校教学、实训的实施。在确保学生总实习时间的情况下,可采取多种灵活方式,采取分时段、分企业、分岗位等形式安排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从事办公自动化操作、Web前端开发、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产品界面设计等相关工作。实习中,在锻炼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劳动纪律的培养、劳模精神的培养,可采取传统的师傅拉徒弟的形式,与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形成师徒关系,一对多传帮带。制定实习规范,学生要遵守企业管理规定,服从管理,在师傅的指导下认真开展实习工作,并每天做好实习记录,写好实习总结,确保实习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

六、实施保障

专业教学标准实施保障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校内专职教师基本要求:生师比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师要求专业对口或者相近,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具有教师从业资格证,有良好的师德,具有企业工作或者实践经验,参加过1+X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获得1+X教学资格证书或者培训合格证书。制定完善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通过传帮带、教学教研、省培国培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知识、技能和教学水平。完善教师社会实践机制,利用暑假、寒假,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保证教师知识、技能与社会、企业需求接轨,与当前主流技术一致。完善教师考核、考评机制,实行听评课制度,帮助低水平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完善聘任企业专家、能手到校任教机制,深入推进教师层面的校企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教研实训等工作。

(二)教学设施

优化专业教学实施,配备理实一体化教室;具备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学、实训软硬件条件;具备理实一体化机房、网络综合、硬件组装、综合布线等实训室。

(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在国家政策范围内,调研1+X证书制度相关技能需求企业,择优开展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生产、开发实际需求,又要充分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在场地选择、设备选择等方面保证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等的需求。建设学生实训基地的同时,考虑教师企业实践的需要,为教师提高技能、接轨社会提供平台。建设实训基地,充分考虑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对于合格的、具备1+X职业技能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实习企业就业。

(四)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区、市)关于教材选用的有关要求;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选用1+X证书制度试点培训教材;可充分利用新型职业教育服务平台资源———工单课堂,选取真实项目案例,进行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活动的设置以及过程性考核评价,设置企业实际开发情境,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移动通信工具,发掘手机功能,使用超卓文本编辑器APP,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实时操作需求。对各类教学资源整合、优化,从而形成符合中职学生特点,与企业技能需求无缝对接的教学、培训资源。

(五)教学方法

根据企业专业能力要求,依据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标准,与培训评价组织、合作企业等共同完成教学项目、教学案例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在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基本情况,采取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采用任务引导、项目教学、案例分析、操作演示、线上答疑等形式,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施。同时合理利用学校实训室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完成立德树人、传授技能的教学任务。

(六)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采用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考核等形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时开展过程性评价,以完成企业真实案例设计开发作为终结性考核,使学习评价更为真实、客观、全面。

(七)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是教学效果的保障。通过教师培训考核、企业实践制度保障教师自身师范师德、理论与技术水平;通过听评课制度保障教师教学质量;通过期中、期末测评检验学生基本学习效果;通过企业实践、任务完成、项目开发保障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轨;通过考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定学生职业技能等级水平,为学生就业、升学提供必备保障。

结语

实训通用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校企之间  结合  对接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以说校企合作已成为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但在人才培养中校企双方如何找到切入点与结合点?双方如何对接?将必然影响人才培养的形式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中校企之间的结合

        按照通识、通用、统一的无差异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如果可以?完全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哪么,按照专用、针对、有差异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则肯定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责任。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就必须找到校企合作的科学结合点,发挥各自优势,并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结合

        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企业技术培养目标和企业文化、管理、素养目标。所谓校企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是指校企虽出于不同考虑,但为了各自利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合作双赢而开展的合作教育活动。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上,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企业则充分发挥的生产及经营管理优势,把以理论知识教育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直接实施实践操作为主的生产及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培养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以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应用能力为核心,课程结构以能力模块为本位,把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融合于人才培养目标中。从而通过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明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明都班”人才培养目标就明确规定为:在原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江苏明都汽车集团服务文化、管理知识和专业素养,培养掌握江苏明都汽车集团经营的4S店车型结构、原理,对汽车进行检修和维护,适应从事江苏明都汽车售后维修服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既要注意行业企业对人才在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一些共性需求,但更要特别注重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仍有自己的个性化要求标准。为了满足这种多元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标准,应采用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法。即将学生能力培养分成基础模块、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基础模块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身体素质以及公共基础知识和能力,是所有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模块。通用模块是针对行业的要求,所有人员都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专用模块则根据特定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能力。

        3.人才培养角色的结合

        高职院校的角色是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学科、专业方向,组建由行业、协(学)会、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科研单位、高职院校教师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加强与行业、协(学)会、企业的全面联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实习实训等。行业、协(学)会、企业的角色表现为:行业、协(学)会、企业的技术、管理专家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计划及实训计划的安排等教育教学活动,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切性,学科专业设置的针对性,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以及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4.人才培养过程的结合

        校企紧密结合,分工负责,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学生大部分理论课程学习集中在校内1至4学期内完成,同时每学期在企业完成一定课时的实习、实训等课程。实习、实训课程由企业专家、能手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职业素质课程,由企业各环节与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以自身案例进行教学,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品行修养,确立学生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第五学期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实习的工作岗位按企业员工培养计划来设计,与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来安排实习内容,增加学生的实践和学习机会。第六学期对学生按照正式员工的要求在企业参加带薪顶岗实习,在职业岗位上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5.教学进程的结合

        课程设置“企业化”,量身定制教学计划,是校企合作能够培养出企业适用的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校企联合制定的新教学计划(进程),按照阶段式进程推进。教学第一阶段是学生岗前培训和第一阶段顶岗实结会;教学第二阶段是基层员工岗位培训和第二阶段顶岗实结会;教学第三阶段是基层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和第三阶段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合作办学总结交流会。

        6.对学生管理的结合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分两段。一是进入订单班之前,管理主体是学校。二是进入订单班后,管理者虽说是学校和企业双方,但实际上管理的主体是企业,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考勤、见习和顶岗实习岗位确定、作业流程管理等都由企业完成。而学校只是管理的协助者,学校主要是协助学生与企业间的沟通、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管理等辅助性工作。  #p#分页标题#e#

        7.教学团队建设的结合

        高职院校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一是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一起制定教学计划。二是聘请企业专家开展讲座,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三是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去实践,全面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四是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培养兼职“双师型”专业教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到有利的实践知识,又可以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为专业教学储备大量的企业兼职“双师型”专业教师。

        8.开发课程的结合

        订单教育是一种差异化人才培养,学校应根据订单的要求,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材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因此,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开发课程和指导教学组织,从而保证课程的针对性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在教学管理体系中要为企业人员的参与留出位置,聘请教育专家和教育、劳动行政部门专员、企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订单未正式签订之前,管理以学校为主体。订单正式签订后企业人员到位,对原培养方案进行局部修订,并开发后续的针对性课程。在订单班开始教学直至结束,要全程管理,动态修订、调整课程,并负责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9.学生就业的结合

        大学生之所以难就业,是因为大学的课程与社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提供一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改革高校大学生实习制度,大学生入学第一年起就应该开始参与实习,实习时间应随年级变化每年递增,待实习结束后,校企联合开具“实习证明”。其次校企建立“大学生校外勤工助学岗”。再次,校企合办“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高校聘请知名企业家到基地讲述创业历程,组织学生参观知名企业。参与企业设立实习岗。鼓励有意愿自主创业的学生加入“创业孵化基地”,并协助创业学生办理相关手续、提供法律咨询、资金赞助和金融服务等。

        10.发展机制的结合

        发展机制的核心是学校为企业办学、企业支持学校办学。在校企合作中建立学校、企业、学员三方利益得到兼顾、三赢的共同发展机制。企业选择与高职院校合作将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培养适合自身需要的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中校企之间的对接

        校企对接是共同需求的对接,人才是校企对接的焦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校企对接的切入点。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

        理论内容的重组以主干课程为核心,以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建立了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适用的基础理论,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学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基础理论与实际需要的对接

        在文化课方面,要删减繁、难、偏的知识,编撰校本教材,增加活动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贴近学生实际,适应学生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在专业课方面,要围绕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现课程开发动态化。二是以岗位为导向,以能力为重点,实现教学内容市场化。从工作岗位需要出发按排教学内容,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为学生提供在干中练、练中学的机会,真正让学生的基础理论与实际需要完全对接起来。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零距离对接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吸收企业文化成分,帮助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变。一是视实训基地为企业,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视学生为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二是在日常管理中,视学生为工人,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目的就是要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校企对接。

        4.专业建设与服务地方的对接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培养多少人才,要通过?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访谈和调查等方式咨询企业,确保专业设置的适用性。

        5.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的对接

        加强校企合作,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开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课堂。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熟悉了现代化生产工艺,并掌握如何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充实了实际操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6.操作技能与直接顶岗的对接#p#分页标题#e#

        操作技能与直接顶岗的对接,就是指学生具备相应职业能力,在求职时可从直接顶岗工作。实施途径:一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使在校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操作技能训练。二是实训一体化。实训一体化要求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操作技能、技巧、安全规程,还要同时讲授相应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相关知识。三是宽基础窄培训。所谓“宽基础”,是指基础理论更宽泛,学生需掌握1-3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所谓“窄培训”,就是培养拿手专长,提高知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四是订单办学。以订单指导招生,以订单指导教学,以订单指导就业,真正做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7.师傅与教师的对接

        教学团队要不断完善师资结构,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校从企业聘请有经验、能力强的师傅担任兼职老师,到实训基地上班,指导学生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在学生虚心聆听的时候他们就是教师,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接受他们指挥的时候就是领师傅,完成师傅即教师的的对接。

        8.学生与员工的对接

        学生既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者,又是产品生产销售的员工。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既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运营管理制度,还要面临真实的市场环境获取一定的业绩,完成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与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

        9.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高职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设置要依托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与行业接轨。学习目标相对要高、精、专、深,所培养的人才是“专才”而不是“通才”。

        总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之间只有准确寻找到结合点并进行科学的对接,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长等都满意的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技术本科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

[2]邓爱喜.订单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

[3]郭伟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0,(5)

[4]刘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六零”模式[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5]张游.校企合作“订单式教学班”管理模式创新点探析[J].消费导刊,2009,(13)

[6]杨智争等.关于加强订单班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科技,2010,(12)

[7]龙伟等.多专业混合型“ 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经济师,2010,(10)

[8]左云青.培养复合型人才 促进校企零对接[J].中国职教,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