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雕刻总结范例

实训雕刻总结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1

雨花石的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历经数亿年的运动变化才成型,还要经过能工巧匠的细心雕琢,最终才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雨花石的这一演变过程被学校领导提炼为“兼容并蓄、至善至美”的品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体现学校领导对教育的高远追求。“经水濯而清华,遇熔炼而忠贞;呈胜景而纯朴,遭湮没而豁达;担重任而不倦,育群英而无私。”用诗一般的语言解读“雨花石文化”,丰富“雨花石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在育人方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挖掘“雨花石文化”的深层内涵,学校将体现“雨花石”精神内涵的“争先、坚守、忠贞、包容、奉献”确立为校园精神。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拓展,也是关注师生成长过程、理解并尊重其成长过程中渐进式变化与幸福感的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将“雨花石文化”的最高追求落实到教育追求上。雨花石的美体现在“品、纹、色、形、质、声、韵”等方面,根据这些特点,学校将教育追求总结为“七行诗”:育德当如石之品,润物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校景当如石之纹,序却随机,横竖侧看总相宜;技精当如石之色,悦目如心,行行出彩齐争艳;塑人当如石之形,方圆偏倚,天生我材必有用;治学当如石之质,脆硬润泽,因材施教当无憾;求学当如石之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意志坚;为师当如石之韵,坚柔稳严,桃李不言自淡然。六合中专通过由浅入深、抽丝剥茧般将雨花石的精神、品质、内涵等融入校园,打造“有根可循”且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并将“雨花石文化”与育人理念完美融合。

二、与专业发展相得益彰

有了完整的“雨花石文化”理论体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继承和发扬雨花石文化。六合中专领导很早就意识到,雨花石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正逐步形成一条经济产业链,传承雨花石文化、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大势所趋。学校先后开展了4次雨花石文化产业调研,邀请南京市雨花石协会来校进行了三次专业设立论证,最终在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雨花石雕刻方向,以文化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推动校园文化传播。雨花石雕刻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从2010年开设至今已有五年历史,成为学校推广雨花石文化的中心和缩影。据许本洲介绍,学校主要从普及雨花石知识、建立专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完善专业建设。第一届学生是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共招收了20多名“学徒”,他们平时正常上课,遇到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实践则跟着受聘大师学习。在雨花石知识普及方面,学校通过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雨花石美学研究》,并开设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雨花石的形成、品鉴、工艺加工等知识;将历代歌咏雨花石的诗词文章选编成册,让学生通过晨读接受雨花石美好品性的熏陶。与课本相得益彰,学校还成立了雨花石校外资源调查兴趣小组,让学生亲身感受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这一以雨花石雕刻专业为中心,吸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方式,让雨花石文化得以散播给校园内的每个人。建立专业标准包含雨花石的雕刻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聘请雨花石雕刻工艺大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专家,规范专业实训中心建设,营造浓郁的专业实训文化氛围。指导专家蔡康麟大师是六合区雨花石雕刻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也是该工艺标准的主要制定人,经验非常丰富,拿到石头便能很快判断出其价值、可雕刻的形状、雕刻方式等。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常年在校“助阵”,既培养学生也培养专业教师,是校内推广雨花石文化的“形象大使”。创新技艺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的雨花石工艺加工主要是抛光、拼装和制作简单的工艺用品,产品工艺简单、附加值低。学校在雨花石雕刻专业建设过程中借鉴了玉雕、牙雕的工艺方法,推出了雨花石俏雕工艺。一枚普通的雨花石通过俏雕后价值往往提高了数十倍,这也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学习雨花石雕刻工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职责,更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与六合区48家雨花石工艺加工厂共同成立了“雨花石文化产业发展联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定期会晤、岗位技术培训、定标准培养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六合区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学校还邀请雨花石协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每年举办两三场讲座,让校内师生更近距离接受熏陶。“精心打造雨花石专业文化,建特色专业,育特长学生。”学校五年来共培养了136名该专业毕业生,76人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5名毕业生在掌握了雨花石雕刻工艺技能后创业成功,实现了职教富民的办学目标,成为传承和推广雨花石文化的榜样。

三、以环境与活动潜移默化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2

 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策划、创意、文案撰写能力,艺术审美修养,协同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来看,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设计制作能力逐渐向设计创意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迁移。通过对以上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梳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从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武汉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面向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制作、电子商务平台、媒体、影楼等,适应于广告设计与制作、创意策划与推广、影像处理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适用社会岗位的动手技能(能力),能进行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多层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强调“高、职”特色,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基于以上对于武汉地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专业课程内容必须跟随市场的需求更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也应从市场、行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按照“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梳理,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三大学习环节,将工作过程导向这一主线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中,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在“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中,本着与“市”俱进,“纳新去陈”的原则对本专业原有课程进行整体梳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理论课程以“够用”为度进行精简,以培养职业素养为主,强调基础加运用;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将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实践课程中,优化整合原有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实训、设计比赛、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等形式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本课程体系的“基础”环节中,打破传统单一课程设置方式,尝试整合重组。如:将构成类、绘画类、史论类课程进行精简整合,确立“造型基础”、“构成设计”课程,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弱化三维立体构成,适当引入包装设计知识;将图形创意与图案课程整合为“图形语言与设计应用”课程,强调应用设计;同时在“基础”环节,纳入“字体设计”课程,整合“字体设计”和“POP广告”,强调字体的创新设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技能”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设置课程有:PHOTOSHOP、CORELDRAW、广告设备实训(含排版输出软件、雕刻机使用)、摄影。这些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在学习中将真实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课程内容中,强调应用能力。如:针对影楼和电商岗位需求,PHOTOSHOP结合摄影课程,侧重图片的艺术化处理、图像后期美化,与淘宝美工、照片后期岗位零对接。

“学习领域”环节打破传统分科课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任务的工作过程对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归纳、整合、重构,创新性整合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等,并将这些工作任务转化为多个学习领域:单页设计与制作、招贴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站整体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策划与推广、毕业设计与展示推广、顶岗实习。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可以支撑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循环往复的学习领域训练,在不同层面或不同领域教学中,贯穿“应用”这一主旨,融和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一个整体,体现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特点。

三、依托企业,健全工作室制度,借助线上线下产学研创平台推进课程实施

在现有“广告设计实训中心”、“逗号工作室”、“雕刻打印制作中心”等实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室制度。充分利用工作室与实训中心的资源,与雅士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武汉创智广告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亿彩科技有限公司等成立校企联盟,将全面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支持,依托公司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等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创立“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并成立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的产学研创平台,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供支撑。通过对“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品牌形象的设计推广、研发中心系列产品的策划推广、摄影、照片后期、包装、网店装修设计、销售等一系列实际项目的训练,将“设计———制作———拍摄———宣传———展示———售卖”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贯穿于整个学习领域,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市场的全面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激情。通过毕业展览、以赛促学等形式推进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提升。在第七届教育部高职委艺术设计年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评选中学生毕业作品获银奖,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学生作品以省一等奖选送全国参展,获教育部优秀美术作品二等奖,在中国权威设计网站———视觉中国举办的“2013年艺术院校毕业展”活动中,学生毕业作品高居人气作品榜首。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门的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资格认证等,在训考结合、训赛结合过程中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四、总结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3

关键词:技能考核;建筑工程;教学研究

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为了给我国建筑行业输送高技术含量的建筑人才,我们教师要将教学理念与建筑行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设计、操作、创新能力上进行适度调整,从而达到理论能力和实践水平两方面共同发展,并将工匠精神蕴含在教学里面,确保培养的建筑技术人才能够满足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考核的重要性

2014年我国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把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型人才。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背景下,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培养力度,成为了建筑专业教学的前进目标。使用专业技能考核的机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课程设置。专业技能考核起到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际应用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及时发现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原因,并解决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引发,全面提高技能水平。专业技能的考核是将实践放在第一位,结合建筑行业反馈的信息缺少实践能力,所以专业技能考核也成为提高专业技能的内在需求。以专业技能考核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合一,对于专业知识的不同理解及应用也透过考核显现出来。专业技能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技术,为进入岗位做准备,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和多样化的人才,促进个人潜能的发展,传承技术,为跨入行业、适应岗位、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二、专业技能考核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策略

(一)借鉴先进建筑教育理念,发展建筑行业理论教学

建筑业在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和要求不断上升的影响下,必然要产生新的建筑观念。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建筑学教育的研究比较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理念。通过研究学习发达国家建筑专业的教学经验,在综合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因素对建筑业的需求,将传统的建筑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向发达国家的建筑教育靠拢。这样才能使我国建筑业走在时展的前沿,不断地探索发现适合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建筑业与国际建筑业不断展开多层次交流的情况下,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也从西方成功教学案例中得到启发。汲取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融入我国的建筑教育中,使我国的建筑专业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专业技能实践也有影响。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采取外国建筑专业的教学方式,选用专题讲座的授课形式,以理论讲解与扩展讨论并行的方式进行展开,授课与讲座融合为一体,能引申出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并进行深度的研究学习,形成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渗透、发展的全面教学方式。在实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蕴含了许多更深层次的教学探究,我们不能片面地把操作能力视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缺失全面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最终要通过专业技能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全面地认识和思考对于专业课教学体系的建立。

(二)加强实训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制

在专业教育与现实工作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个长久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之后,进入工作岗位,还要重新在工作单位进行再次教育,这说明教育教学与实际生产脱节。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理论讲授如果与工程实践脱轨的话,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时展的历史进程中,对其要求在不断提升,注重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实践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核心,着重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实践教学环节决定了是否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实践教学成为了建筑人才输出的重要环节。建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听教师讲解,只在教材上看图片,就是纸上谈兵,不能进入施工现场实地观察、体验,无法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内容。因此,教师每个学期都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到施工现场、标志性建筑等地方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与实践学习的融合。通过对建筑的直接体验和认识,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同时加深了对建筑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应对建筑技术中的突发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是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必要条件。实验基地及实训设施不足都会限制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所以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应作为建筑工程技术教学的第一教育内容。一些实验实践基地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从学校到工地,课堂与钢筋水泥的有效转变,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直观地展现出来。教师要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堂,促使专业知识得到不断扩展。教师还应设计出多样化的引导性教学,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侧重在实践中培养团队精神,掌握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丰富经验的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教学中实践活动非常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技术过硬人才的必然选择。在生产环境中亲自体验完整的工作流程,直至到产品产出的过程。以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基础,展开实践教学的空间建设对建筑专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索。

(三)以创新节能和工匠精神,培养新型建筑专业人才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一些自然资源和能源被过度开发利用,生存环境被破坏。但是,大自然才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我们也应该关注环境保护、节省能源的发展方向,基于建筑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能源不断开采的原因,在培养建筑业应用型人才时,应注重创新节能方面的培养,从建筑教育开始倡导绿色环保和节约能源的观念。能源的流失是环境遭到破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建筑工程中采用环保节能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内需工程。节能技术的应用在能源消耗可以做到减少消耗,使能源的使用价值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多方发展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在建筑技术中因失误导致的浪费。工匠精神是传统文化与精神结合出的匠人精神。建筑行业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从建筑行业的诚信以及工匠对建筑的专注度上,就可以将建筑行业的工匠精神体现出来。在全社会加强文化建设、传承行业精神的春风下,现代建筑业要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德国的工匠精神是慢工出细活,匠人用时间细心打磨出来的艺术;日本的工匠精神是一生只做一件事,工匠以对工作的热爱,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艺术;中国的工匠精神是拜师学艺,师徒之间通过传授技艺将工匠精神传承与发扬。鲁班是建筑业工匠精神的精髓,能被称作工匠之人,一定是把对技术的传承、钻研,对工作的专注、坚定视作追求。如果建筑人才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工作,那与工匠精神背道而驰,对于工作充满激情、精心雕刻,才可以被称作“工匠”。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就是要对工作严谨、认真,确保质量,让每一个工程都能成为精心雕刻的艺术品。在教学上教师要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认知传达给学生,在课程中融入建筑业工匠精神的内容,使其在被工匠精神所熏陶的环境下不断钻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不只是闭门造车,师父传授于徒弟的手艺本领,而是集合了人文、经济、思想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建筑教育的大多研究都是着重于建筑学知识的理论构建方面,却忽视学生在建筑专业的精神领域,对于从事建筑业的热爱程度进行研究。建筑教育的重心不只是所看到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要培养出一个个具有匠人精神的建筑人而努力。希望社会科学的发展可以补充建筑业匠人精神的不足,为中国建筑业培养一批有质量意识、人文意识的卓越建筑者。

三、结语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设置

工艺美术专业是一门传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教学内容包含设计学、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其专业特点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由于工艺美术专业学科分布广,课程体系大,实践性强,所以,优化其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尤为重要。

1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课程涉及面广,除了基础的设计学和美学课程外,还涉及陶瓷、玻璃、漆器、染织、雕刻等不同的方向。课程设置上只注重知识面的广,而没有注重某一方向的精,这就导致了学生各个方向都懂一点,但是每个方向都不精通的尴尬状况。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好像什么都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够精通专业技能而无法胜任工作。面面俱到的课程设置,最终会导致学生课程负担较大,难以就某一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因此,对于部分课程可以设置为选修课,不仅减轻了教学压力,又可以让对这些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1.2专业定位不明确

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专业,涉及知识面较广,注重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就目前传统工艺美术专业的就业情况而言,企业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理论知识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专业的基础,学生同样需要认真学习。因此,根据就业情况,学校应该在保障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多结合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定位。另外,由于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分为雕刻、陶瓷、视觉传达等众多就业方向,学校应该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从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1.3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实训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由于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不足,难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条件、教学投入的不足,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难以通过学校单方面建设。因此,学校可考虑申请教育部的资金支持或者与企业合作建设专门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的实训基地。

2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由于民族性、地域性等原因,面临着技艺失传的问题。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既能传承我国宝贵的传统技艺,弘扬传统文化内涵,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使得传统工艺美术技艺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是古人在工艺与美学方面的经验总结,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直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挖掘其现阶段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3合理选择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的选择,要从专业的特点出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传统工艺美术具有内容丰富、种类多元等特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进行仔细甄选,结合学生就业方向,选择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符的课程,进行重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抓住重点,分清主次,对于重要的课程内容,实践性强的课程内容,应该增加教学课时,重点教学。对于次要的课程,可以安排成选修课或者欣赏课。

4传统工艺美术课程特色开发

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工艺美术史和相关实践课程等,着重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工艺美术技艺的了解和运用,以及基础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的融合,从而在实际项目中能够综合运用工艺美术知识,独立完成相关创作艺术设计内容。在高职院校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等培养,应该注重项目学习和小组学习,在不同的设计创作实践中,逐渐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断加强专业技能,从而对将来就业的工作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作出职业规划。项目实践和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互相交流与探讨,在实践中对传统工艺美术所涉及的材料知识、技艺手法、创作流程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从而加强理解,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建立传统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工艺美术专业构建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通过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现阶段,企业更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项目化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符合企业的需求。对于工艺美术专业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项目化教学能够有效地结合工艺美术专业的这一特点,有效发挥项目教学的优势。就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言,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传统工艺技艺解决实际项目问题。通过项目的参与,学生能够有效地锻炼自身动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项目化课程教学更具互动性,改变了以往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在互相协作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6结语

高职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和专业定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定位不明确和学校缺乏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学校不断优化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教育部门不断加强学校实训基地等各方面实践设施的建设,为高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渊.应用型高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8):86-87.

[2]张兰.浅谈职业教育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的开发[J].教育教学论坛,2018(6):243-244.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5

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应符合口腔医学专业办学规模和发展的需求,达到口腔医学实践中的专业规范要求,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应建有口腔临床技能实训室、口腔模拟诊室、口腔颌面放射实训室、口腔解剖实验室及标本模型陈列室、口腔实验准备室等,引入临床牙椅、口腔临床模拟实训系统等先进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和训练,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场地面积与设备数量应与学生人数相协调,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训基地要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在校内或附属医院建设口腔模拟诊室,配置临床牙椅和口腔临床诊疗设备,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基本技能的要求,训练专业操作和培养综合素质。加强校院合作,形成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建立校院合作、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实行共建共管、规范开放、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实训教学资源[4]。这是实训基地适应市场化运作的一种形式,既解决了学校经费不足的难题,又充实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实训基地向生产化、市场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5]。

学校与医院、社区口腔诊疗中心等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建立以口腔医学专业教师、口腔医生、医疗机构管理人员为主体的口腔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学校按照协作单位的要求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开发培训项目、课程及跟踪服务,协作单位为实训基地提供兼职实训教师,参与实训基地规划、实践场地建设、实训项目开发、实训设施选型、实训教材编写、实训过程监控、实训质量评价,向我校提供就业信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校毕业生,在设备、师资、技术上共享,体现校企互惠互利原则[6]。加强师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体系,与合作单位兼职教师共同形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训指导教师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含硕士)学历、初级以上(含初级)技术职称。校内教师需要经常到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将先进诊疗技术、诊疗经验和临床分析能力等融入教学中,才能培养出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7]。加强实训教材建设,在改革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针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的特点,根据地区行业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与协作单位共同撰写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实训教材,实训大纲及技能考核标准等。

所谓开放性是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社会全面开放,而不能成为学校、专业的专用场所[8]。①基地要面向学生开放,要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实践训练场所,能让学生在这里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②校内实训基地要面向教师开放,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提供条件;③校内实训基地要向社会开放,大力开展产学合作,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9]。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科研、生产多种功能于一体,不仅能承担本校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口腔医学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也是校企合作开展专业课题研究、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所,是生产和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平台[10]。可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医学院校、医院、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真正体现实训基地多元化的特征,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为区域口腔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服务的辐射作用[11]。

校外实训基地承担一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和实、见习任务,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在场地设备、资金、职业环境、师资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学生第3年在实习医院进行1年完全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以实习医师身份参加临床一切医护活动,认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技能,培养良好的医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应在二级甲等以上,有足够的师资、先进的设备、良好的环境和满意的就诊量,能满足临床教学需要。校院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实习教学计划、实习指导和实习生规章制度,建立由医院分管教学领导、科教科、临床科室专人负责的实习教学管理和监督小组,校院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协调和共同督促实习教学,定期进行实习生理论和操作转科考核,积极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学校定期派资深教授到医院对实习带教老师进行教学培训、指导和评价[12]。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6

[关键词]校企合作;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相关论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需要,高校校企合作主体目标则是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条件优势,融合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当中来。当前在校企业合作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融入企业的文化优势、管理优势,所以构建校企合作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既是校企合作的需要,也是发展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基于长期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实践,下面将就校企合作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展开探究。

1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优化校企合作素质课程:在课程教材的选用上,校企合作专业不仅要从专业上汲取企业先进技术做到及时更新,更要注重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要反映时代特征,特别是人文素质类课程的选用在校企合作专业不能忽视。校企合作专业需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素质教育课程当中,开设《论语》《大学》等中华诗词鉴赏等传统经典著作的导读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2实现“双引进”模式师资培养

利用好企业这个平台,把学校教师引进企业锻炼,把企业专家引进学校教学。利用校企合作,把学校教师骨干“引进”到企业进行锻炼,加强学校教师的业务培训能力,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因此,教师要努力运用最新的知识来不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要提升知识技能转化的能力,利用企业实际运行平台,提高学校教师的实际技能,让知识和技能形成有机融合输送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3创建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增强师生文化认同:传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企业文化,秉承“明德崇技、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深入开展师生的国情、校史及企业文化教育,凝聚师生思想,强化师生的爱国、爱校、爱岗意识。全面关注师生成长,增强师生对学院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围绕学院发展历程、行业领军人物,建设学院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雕塑群,打造环境育人氛围,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激励教育师生。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项目,通过举办艺术节、科技节等各类校企融合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创新:成立校企融合文化研究室,开展学院精神内涵研究、企业文化传播等工作,推进企业文化进课堂、进景观、进宿舍。坚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坚持立足学院实际,充分发挥政研会作用进行研究,形成一批在省内同类院校颇具影响的研究成果。

4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完善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修订校企合作专业群及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知识普及、模拟演练、实战检验”三级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各专业选修课学分转换制度,规范学生创新实践、创新专利、创新成果和创业实践等的学分认定。基于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工程教育的理念,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学,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打造创梦工坊,加强创新创业训练:依托企业建立创梦工坊,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引进企业技术团队,在智能工厂与机器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方面开展创意、创新和创业的教育与实践,提供创业导师及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并资助优秀成果申请专利。构建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在专业能力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专业技能竞赛等专业实践训练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国内外众多的创新创业竞赛,从中梳理出符合学院实际的竞赛项目,构建创业知识竞赛、创业技能竞赛、创业实战竞赛的“三创”竞赛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搭建双创平台,助力创新创业实践:打造省内一流大学生创业园,以机器人技术、智慧家居技术、3D打印技术、激光雕刻技术、安全防控技术等为重点领域,建成“实训+实战+实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示范基地。打造完善的“一站式”服务链,形成集双创培训、项目交流、开业指导、创业咨询、跟踪服务于一体的“一条龙”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实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扶助的“无缝对接”。

5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超前规划,分批建设,持续投入,以高清融合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搭建统一的基础平台,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及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建设统一的教学、科研、财务、人力资源等数据共享评价体系。

6结语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7

[关键词]提前招生;口腔医学技术;人才培养;改革

高职提前招生是高职招生历史上一次重大改革,能够很好地解决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我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从2017年起,全部采用提前招生的模式,经过近三届学生的教学,发现提前招生的学生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填报专业比较盲目,对专业认识不清;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均较差;三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均欠缺,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模式。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从如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总结如下。

一、多种途径并举,提高专业思想稳定性

多数学生和家长对所填报的专业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比较盲目,这也间接导致学生对未来充满疑惑,一旦学生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的预期不相符合,就会表现出明显的厌学情绪。因此,专业思想教育不能局限于学生入学时,而是要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从以下三个途径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首先,在新生入学时,专业带头人就要对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习内容、课程体系、学习方法、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就业前景等方面对新生进行专业介绍,让新生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在日常教学中,不定期邀请成功校友返校进行现身说法,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学习方法,讲述自己在校学习经历、学习方法、实习经历、工作经历,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第三,每个学期邀请至少一家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来我校面向所有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企业的发展情况、企业的发展前景、行业发展的现状、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介绍,深化学生充对行业发展的了解。通过以上三种途径持续不断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性,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重建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律性

提前招生的学生相较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脱离系统性学习的时间更长,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律性、主动性均很差,具体表现为上课时不能做到有效听课,课后也无法对所学的课程进行有效复习,在进行考试时也是以突击复习为主,考试成绩欠佳,更激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我们在新生入学时特别是开始上课的第一个月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和课程任课教师沟通,上课时采取点名、提问等多重手段,严格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二是要求学生在上课时记录课堂笔记,任课老师定期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抽查打分;三是利用职教云课堂等网络教学手段,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后布置作业并限时完成,让学生在晚自习时对当天的学习课程进行复习;四是做好阶段测试工作,通过阶段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督促学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对“满堂灌”式教学接受程度较低,因此教师要改变授课模式,提高授课效果。以牙体雕刻技术为例,该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开课中,我们向每位学生发放一套2倍大的牙体模型方便学生在课余进行学习;理论授课之前,我们使用职教云课堂平台分组布置预习任务并形成学习笔记;上课时,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学生使用15倍大牙齿模型向全班学生讲解牙体解剖形态,教师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对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纠错,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改变了以往布置文字作业的方式,改成要求学生绘制所学牙齿的解剖外形,并且在所绘制的图形上对重要的解剖标志进行标注后上传至职教云平台,教师对根据绘制图形的完成度和标注解剖标志的正确度进行评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感,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复习方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模式从单纯的“死记硬背”转变为理解和深化。

四、改革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精准度

在考核评价方面,以往教师单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的主要方式为理论考核与结果性实践考核。通过改革评价模式,引入行业专家和企业质检标准,将实践评价改为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方面共同进行评价,考核内容不仅包括结果性评价,还包括过程性评价,除了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评价。专业技能的考核以企业的质检标准为依据,确保考评结果的精确性、公平性;同时,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的考核中兼顾“模糊性”,加强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适应行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尽早与行业接轨,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从2017级开始,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中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2+1”模式(2年校内学习、1年校外企业实践),改为“3+1+2”模式,也就是学生前3个学期完成全部理论课程和部分基本的实践操作课程,从第4学期开始,分为口腔修复体设计制作方向和口腔正畸矫治器设计制作方向,分别进入义齿加工企业和口腔正畸隐形矫治器加工企业进行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学习;第5~6学期学生留在上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为了提升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效果,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始,与企业开展密切合作,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与本校的专业课教师共同成立了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小组,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自的工作岗位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编制口腔修复体设计制作方向和口腔正畸矫治器设计制作方向课程体系,其中口腔修复体设计制作方向在第4学期安排了代型实训、数字化全冠设计制作实训、支架蜡型实训和排牙实训4门实训课程;口腔正畸矫治器设计制作方向安排了隐形矫治器设计实训和隐形矫治器制作实训2门实训课程,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合作编写了上述6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实训教材和当年的授课计划。在兼职教师的选择方面,选择具有一定的带教经验、有一定的带教兴趣的资深企业员工,聘请为我校的兼职教师。重视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制度建设,学校层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范了临床和企业教学基地教学要求、教学经费标准和发放办法、优秀兼职教师评选方法;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成立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成员包括二级学院领导、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带头人以及合作企业的负责人。加强教学点联系和巡点工作,及时解决在校外教学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此外,每个月均到校外教学点进行巡点工作,主要内容是检查教学进度,与兼职教师沟通交流,讨论并且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充分调研行业,寻找就业“风口”

传统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主要从事口腔修复体制作、技术管理与服务等工作或者到口腔材料、设备经营企业从事口腔医疗器械营销工作。但是近十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在义齿加工行业内迅速普及,导致部分原有的工序迅速被更加高效的CAD-CAM技术所被取代,从而对行业的从业者提出新的要求。此外,在口腔正畸行业,口腔隐形矫治技术在近十年的时间内飞速发展,特别是国内厂家发展速度尤为惊人,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并且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口腔隐形矫治器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口腔隐形矫治企业中口腔隐形矫治设计师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口腔医学技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变化,我们及时调整了课程体系,与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合作,增加口腔数字化技术、隐形矫治设计技术、隐形矫治制作技术等校企合作课程。学生的实习单位从原来的义齿加工制作企业为主转变成义齿加工制作企业和隐形矫治器企业并重,学生在隐形矫治器企业就业比例逐年增加,从而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学生当年协议就业率逐年稳步增加。

六、结语

我校通过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自律性、改革评价模式、引入现代学徒制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李月,翟晓棠,何勇,等.基于职业实践的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124-128.

[2]杨莹,张学俊,李宛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8):244.

实训雕刻总结范文8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创新能力;培养

为培养适应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更需要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上。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简称“电工电子”)课程是机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平台课程,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而且有一定的能力和素养要求,其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培养重要目标之一。

一、课程载体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惰性加上“电工电子”课程内容庞杂以及受限学校条件,多数老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传统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已经不适应培养对象特质要求,不适应培养新时代人才规格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也就只能停留于空洞的口号上。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一是是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满堂灌”是最突出的表现,这虽然能确保老师按时完成教学计划,但学生的能动性没有被发挥出来,也就更谈不上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了;二是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结果性考核,忽视对学生过程考核与评价,不注重学生平时的启发性教育,学生疲于应付死记硬背考试,其直接后果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不到提高,间接后果就是其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足;三是“照本宣科”与“拿来主义”不能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求活”“求新”或“求变”,课外或生产中新知识、新技术得不到及时补充,加上理论知识过多,实践训练过少,学生创新潜能得不到挖掘。

2.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教学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当教学内容、场所、对象发生改变后,老师课堂组织方式也应该作适当地调整。“电工电子”课程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从弱电到强电、从基本原理到具体实践应用、从基本元器件到各种控制电路等,采取统一教学模式,既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传递,也难以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学生知识结构和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实到实处。

3.学生学习过于惰性

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后经过普通高中、五年制高职录取后剩下的一批学生,成绩低,行为习惯存在缺陷,家庭教育缺失是其共性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缺乏能学好的信心,错误认为没有学习的潜能,甚至认为自己已经是一块无法雕刻的“朽木”;二是怕学与惰学,错误认为学习是枯燥的,甚至会误认为老师的表扬也是假的,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加之自卑心理,形成怕写作业、怕回答问题,乃至怕劳动实践,久而久之就放松了自我。

二、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1.创新教学情境

(1)创设新异情境。考虑到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状和学习要求,老师总是采用一种讲课方式,学生易形成学习疲劳。应打破常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一是通过变换教学场地,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如依据教学内容不同可以把教室搬进实验实习室,可以搬进企业车间、社区甚是家庭,帮助学生拉近课本与生产生活的距离;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价值;三是突破以教材为中心,适时地向学生传递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联的人类社会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如插入“智能制造专题”“工业4.0专题”等,不断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2)创设惊诧情境。惊诧是激情涌动的开始,以创设悬念唤醒学生好奇心理,快速将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到创设的情境中来,聚焦教师预设的知识点,这对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单相串联并联交流电路实验”的教学项目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用两个开关控制一盏电灯?”并举例生活中楼道照明灯的控制。这时,学生往往惊诧于楼道照明控制就是串联或并联电路,也就留下如何解决这样问题的悬念。老师适时抓住学生对问题的惊诧,以此推进串并联电路中单联开关控制一盏灯、两个双联开关在两个地方控制一盏灯实验教学。这种利用创设惊诧的悬念情境,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推进课程教学进程,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展开思维,在学生相互间思维碰撞中激活创新的潜能。(3)创设议论情境。学生不只是受教育者,更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一言堂”既不利于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追求新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创设议论情境,引导学生去议论分析、推理比较和归纳总结,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争辩中汲取知识、领会方法、展现技能。如“感生电流的方向”项目教学,老师进行示范性实验后,结合项目知识要求,按问题逻辑关系可以依次提出“磁铁第一次插入和拔出时指针的偏转方向,有什么规律”等三个不同层次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讨论,形成组内意见,再由组内代表发表见解,从而揭示感生电流方向的规律。(4)创设联想情境。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电工电子”课程也是如此。借此,在课程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创设联想情境,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达成对知识等快速且高效率理解与掌握。联想情境创设方式有多种,其中类比联想法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实用的一种方法,而以生活原型是主要联想对象。如“电流与水流、人流、车流”等从生活到书本问题,以及“电机卡死烧毁”等从书本到生活等解决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书本与生活之间转换,以推进学生学会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最为关键的是给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钥匙,创新能力培养也得以提升。

2.创新课堂实践方式

(1)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老师整班带领学生去实验实训室开展实践教学是一种传统的、封闭式实践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便于实践教学管理,缺点是实践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利用率提高有限,关键还有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不能满足他们追求知识的欲望,学生创新空间被认为限制了。实践方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趋势。初期阶段,可以由老师布置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实践场所完成,后期阶段,通过成立学生“创客空间”“发明协会”等合作团队,根据团队活动内容开展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室提高学生工程和创新能力。(2)由辅助式向自助式转变。传统实践活动一般都是在老师悉心辅导下完成的,但这种方式极容易导致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的思想,学生的创新潜在意识很容易被扼杀掉。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中,可以借助通用网络平台(如QQ、微信、邮件等),或专门开发的网络平台(如泛雅等),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内容,又以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完成相关实训项目。这种由辅助式向自助式转变,老师角色转变为提供实训设备资料和参考资料,学生则充分运用学校提供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由知识导向向载体导向转变。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过程中,传统做法按照知识体系向前推进的,这种方式逻辑性很强,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以鲜活的载体为导向能增强学生对问题的亲近度,更利于激发学生原动力。这类载体包括常规训练项目、教学竞赛、校企合作任务等。其中常规训练项目是主线,这些项目又以生产任务或以生产任务为原型的二次开发为主体。教学竞赛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学校、地市、省和国家四级赛制,以赛促教,以赛推进创新能力培养将会常态化。校企合作任务是补充,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更能帮助学生体验企业的生存需要不断地创新。

3.创新评价模式

(1)创新评价标准,考核知识与技能不是终极目标。知识、技能和素养是课程目标三个维度,而素养维度的达成直接影响知识与技能维度达成,创新素养又是素养维度的关键。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细化能力要素并分解到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项任务,形成融合知识汲取、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一体考核评价体制,在学生潜移默化中得以质的提升。(2)创新考核方式,传统期中和期末笔试方式难以客观评价学生。客观地看,满分不代表学生能力最强,低分也不代表学生一无是处,这就是传统评价的缺陷。如果能够把学生平时在项目训练等活动中完成的小制作、项目展示、交流互动,以及创新实践活动等也作为学生评价分项,无疑能能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从另一个方面也能激发学生未来的创造力。(3)创新考核题型,避免死记硬背。具有创新的学生往往不善于死记硬背,如果遇到这样的题型往往都会“挂科”。因此,在笔试题型中适当增加综合分析、是非判断,避免填空、问答,在操作题型中增加故障诊断、电路优化等更利用学生创新能力发挥。最后,增加评价反馈,让学生在总结中提升。评价不是终点,只是个起点,把每次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可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归正确方向,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金泽龙.高职院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创新动因与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