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范例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范文1

近些年来生态农业旅游悄然兴起,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伦理价值。但是由于一部分地区相关的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与经营者缺乏正确的生态意识以及科学的管理,这就使得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和弊端,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与失衡,一部分经营者会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发以及经营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通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来取悦旅游者,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此外,作为旅游者来说,一些旅游者自身的素质水平非常低,在旅游的过程中以自我娱乐和自我满足为中心,缺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出现了任意毁坏、践踏公共环境或者公共设施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等等现象,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也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加快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区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加强生态旅游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决策者、经营者以及旅游者都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树立一种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保障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旅游的生态伦理意蕴

旅游活动反映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相互关系,从深层次来看,旅游活动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生态伦理是作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内在特征而存在的。人类的旅游活动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的,因此人类必须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一切旅游活动,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活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旅游取之于自然生态环境又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具体来说,旅游就是人们充分的利用本来存在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并按照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需求将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创新和改造,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风景区,以此来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精神需求。所谓的生态伦理所强调的是旅游的发展要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然后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并产生一定的价值。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是以农业地区和农业资源为基础,依赖于农村地区和农业资源,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却有可能会造成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也是矛盾和弊端所在。一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必然会导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困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遭受到损害,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实现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然途径。

三、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各个农村地区开始逐步深入的挖掘原有的农业资源,更加的注重生态农业资源旅游经济价值的开发。如今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农村生态意识以及生态伦理的建设对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具有着极大地影响,也成为了现代人们需要重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新时代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和基础,而新的生态伦理观念使得人们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基础上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看来,加强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深入的研究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的影响是为了更好的优化生态农业旅游的经济发展系统,为了进一步使农村生态伦理、生态旅游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三者之间能够达到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关系。具体来说,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具有着重要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并需要警惕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

首先,随着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当地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些促使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也日渐增长,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对于村民们生态意识的提高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一方面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村民吸收和接纳更多的新观念提供了充分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大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当地村民们提高自身生态意识的积极性。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能够使当地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村民们带来客观的收入,而且还可以为当地注入大量的新观念和新信息,使得当地村民所保留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的得到改变和创新。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先进的生态文明观也逐步的树立并形成。特别是一些作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和代表的地区,他们的生态农业旅游促进了当地村民生态伦理意识的形成,而生态伦理的建设也使得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影响的。作为全国示范性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在听取各个学界以及当地政府意见的过程中逐步的培养出了能够与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全新的生态观。最后,任何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须要以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依托,只有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生态农业旅游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这给了当地村民直观性的示范意义,使他们更加的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调动了他们创造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对不同村民群体的生态意识影响程度不同。

当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地村民生态意识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当地居民不同旅游收入水平的差异引起的,具体来说就是当地村民的旅游收入水平越高,相应的他们的生态意识就会越强,旅游收入水平越低,生态意识也就愈加薄弱,当一个地区的旅游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期望值时,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意识的影响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因此,要想保证农村生态意识的建设和发展能够达到一个全面均衡的状态,就必须要保证每一个村民都能够广泛的参与到当地生态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中去,使每一个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参与者与经营者都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这样才能够为他们形成生态意识提供更为充足的经济条件。对于生态农业旅游系统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使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进而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保证当地的每个家庭都能够深入参与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使他们逐渐的形成并具备较高的生态意识,为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的社会文化条件。

第三,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所带来的旅游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村居民生态价值意识、地区生态意识以及公共生态意识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存在着差异。

一个地区村民生态伦理构建在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下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得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巨大的经济效益使村民对生态价值进行了重估,他们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重视生态环境价值。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地村民逐步的参与到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村民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教育,接受了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其中包括新的生态伦理观念,生态伦理观念的树立也意味着村民们公共生态意识的提高。总的来说,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村民们旅游参与度提高,进一步引发了他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使得普遍的公共生态意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生态农业范文2

所谓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有机结合的一项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也就是说生态农业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的涉及范围广泛,并且会随着经济和环境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1生态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几点制约因素

1.1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识淡薄

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投入大,获效时间长等特点,大部分的农民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根本不愿意去开发新的农业资源,也不愿意使用新科技,只是一味的保持现状,也就是说那些能速见成效的措施是农民愿意接受的,而那些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措施却很难得到应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意识不够到位。

1.2农村科技实力不足

众所周知,科技是一种生产力,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主要依靠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的实力越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就会越快。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完善,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实力不够强大,对于生态农业这一系统性的项目,连简单的照猫画虎去借鉴经验对农民来说都是十分困难,更不要谈什么成功了,所以说农村的科技实力不足,直接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

1.3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其具有见效周期长这一特点,往往会在资金方面出现短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财政支持,但是有一点要知道,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往往要同时支持很多的项目,不能做到资金的准确到位,这就导致了生态农业因资金不足而难以继续进行下去。资金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生态农业都将会遇到困难。

1.4组织建设不足

在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过程中,组织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面前,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还有些组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独立的进行,不顾全大局,这样往往会造成某些项目的决策和支持力度跟不上进度,对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言,这种组织建设不足的现象很是凸显,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1.5生态农业政策不够完善

各个项目的实施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所谓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帮助项目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仍然需要完善,在有些方面由于这政府政策的不到位,使得农民对农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资源不能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就是在农产品的价格方面,有时候也能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对政府而言,要严格发挥其政策措施,控制好农产品的价格,保障生态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1.6农业推广人才匮乏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迈入了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新的时期要面临新的挑战,也就对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有了更高要求。生态建设不仅需要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三高人才,而且需要强有力的推广团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政府方面对此也是非常重视,但是生态农业仍然没有在全国得到有效推广,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匮乏,缺乏好的推广团队,也就缺乏了发展的基石,也就是说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其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2加大我国生态农业推广的几点措施

2.1提高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认识

农民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其实社会效益的低迷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只是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要加大这一点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农民意识教育活动,通过思想教育使农民在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全面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动力,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好而适合的氛围,最终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设中去。

2.2完善生态农业的保障体系

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发展政策,从而增加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对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推广组织奠定基础,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体系的完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2.3加快农业新技术开发和利用

生态农业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在提倡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的开发新技术和利用新科技是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研发新科技是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想更进一步的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一定要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2.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就是将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也是推广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全方位的筹集资金,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势,重点培养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同时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所以说将两者有效结合,共同发展,才能真正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范文3

 

生态农业在解决当前及今后我国面临的食品数量与质量安全问题及食品可持续供应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取得很大成效。近年来,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和实际应用为现代生态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循环经济理念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农业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和人类的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至今已有约1万年的发展历史,其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发展阶段。农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贡献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再生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然下降,最终结果将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业经济增长率下降。尤其是进入现代农业即“石油农业”阶段之后,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粮食紧张、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构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现今与未来农业的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与新的困境。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以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摆脱困境,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绿色农业”等多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不断加以实践。“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Albrecthe于1970年提出。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1]。循环经济的应运而生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统筹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特点。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生态经济学为循环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化和实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提供了理论实践基础,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式物质流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循环经济所指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再生资源;所指的“能源”不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而且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注重推进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实践证明,提升高优水平,满足多样需求,着力资源节约,突出整体协调,强化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与运作要点。就其内涵与特征而言,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既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又符合生态农业的要求。很显然,我国生态农业是根据农业资源问题突出和农业环境问题严重的基本评价和国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运用生态经济学原则和系统科学原理对区域农业进行整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副业生产,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持久和稳定提高,是按生态工程原理组装起来的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使用技术体系,是协调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及解决发展与保护矛盾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高效循环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将生态农业定义为“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以期获得较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2]。我们所倡导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应该是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以最佳方式结合的优化模式,尽管组合形式各异,但都赋予了特定的丰富内涵。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循环系统,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3]。形象地说,在农业循环经济中,发展是目的,经济是动力,循环是措施,立体是平台,高效是特征,和谐是追求,从而形成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统筹协调的新格局,力求在实践运作中,实现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目标。应当强调的是,现代生态农业应以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撑,以发达的现代型装备为物质条件,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市场经营理念为支持,保障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高效商品率。同时要强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与此相对应,现代生态农业要适应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形成多元化的循环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绿色产业体系。   实际上,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与成功实践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丰富了内容。立足我国国情,倡导循环经济,突出因地制宜,创立不同模式,使良好农学传统与现展要求有机结合。就具体运作而言,要切实把好以下4个环节:(1)系统化,即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农业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中的各种事物、各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以整个地球、整个人类(包括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人类的今天和明天)作为大的生态系统,人及其他生物、非生物是这一大系统下并存的子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系统中的生物成员与环境具有内在的和谐性,并关注系统内外各组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科学规划,统筹协调,使农业生产系统更加合理,更为有效。(2)减量化,即节约资源,减少成本。现代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充分运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的农业,它是在一种不影响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这与循环农业的思想内涵相统一,即寻求农业生物与其环境的最适关系,以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确保当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得到持续满足。(3)综合化,即整体协调,循环利用。追求目标就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都是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4)科学化,即技术介入,有效应用。在生态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过程中,注重现代高新科技尤其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以便将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起来,依靠科技进步,使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逐步转变为节约资源,摆脱资源约束,最终以科技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p#分页标题#e#   二、现代生态农业是乡村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与模式实践   (一)现代生态农业与乡村循环经济的内在统一性   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它与生态经济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特点。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很显然,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相一致的,都是要使经济活动生态化,都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物质循环不仅是自然作用过程,而且是经济社会过程,实质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确切地说,生态经济原理体现着循环经济的要求,正是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与乡村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3,4],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为理论基础的现代生态农业具有4个方面重要特征。(1)因地制宜建模式。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状况、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样的技术配套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2)高效节能求统筹。依托种养加有效链接为基础,以充分利用土地、水、生物等农业资源以及太阳能、生物能为手段,以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性绿色生产为目标,具有良好综合效益。它以节约能耗、大幅度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为手段,使各种有机物和废弃物得以多层级利用,注重变废为宝,减少污染,节约资源,降低成本。(3)整体协调互为利。现代生态农业更加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的有机统一。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树立“大农业”的观念,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使各产业之间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一种生态与生产协调,长远的宏观利益与当前的微观利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模式。(4)持续稳定求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更加注重高优性、绿色度、安全观,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持续性。   (二)现代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最佳发展模式之一   借鉴生态工业的运作原理,现代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以合理投入获得综合效益。将农业生态工程的食物链和农业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链科学地结合为一体,一方面可多层次综合利用各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产物,创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使价值多次增值;另一方面通过产出或加工链环节,使人工安排的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更加合理,各种有机物和废弃物得到多层次利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投入市场,使生态农业长期处于“资源-商品-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因此整个农业生产系统是良性循环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生态农业包含2个重要内容:(1)内涵丰富,贯穿循环经济新理论;(2)形式先进,应用科学研究新成果。就实际运作而言,它是以合理、精湛的农业工艺和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数量多且品质好的产品,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与加工使产品增值,再通过提高系统的自身组织能力使自然资源增值,以维持系统生产的高效益,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形成持续、稳定、高产、优质的多元化归一性目标[6]。在全面总结我国传统农业以及现代农业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的概念,目的在于要依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下,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于一体而建立起来的生态合理、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笔者认为,现代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农业领域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的重要实践形式。   (三)基于乡村循环经济理论的现代生态农业创新实践———圣农模式   在国内众多的农业循环经济企业中,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从农业产业化企业运作模式分类,它也是新兴的现代生态农业的创新模式。圣农模式主要集中在实施打造肉鸡主业链,完善生物工程和有机种植副业链的“一主两副”循环环节中,将传统养殖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一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通过组织养殖-加工-除污过程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资源的使用量(减量化),把上一环节形成的污染物变成下一环节的原料(再使用),形成循环的一个长链条,最终消除污染,实现零排放的循环发展(再循环)。就生产过程分析,圣农模式的特点是环环相扣,有序循环。“一条主业链”,即以玉米料-豆柏原料-饲料加工-种鸡饲养-苗鸡孵化-肉鸡养殖-商品鸡屠宰-熟食加工-美其乐食品联销经营的肉鸡饲养加工及产品流通主业链。“两条副业链”,即以肉鸡屠宰-下脚料或废弃物的开发利用(鸡肠子,鸡羽毛等下脚料或废弃物生产高蛋白饲料,鸡胆提取胆红素,鸡肠子提取胰蛋白酶)为主生物工程第一副业链;以肉鸡饲养-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利用有机肥发展种植业(玉米、大豆、水稻、果蔬等)为主的有机种植第二副业链。“一主两副”三条产业链相互间构成横向耦合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网状结构,形成相互间的物质循环。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得到如下启发,圣农模式之所以在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中呈现强劲发展之势,一是经营理念新,二是引入技术新,三是加工设备新,四是管理机制新,五是接口环节新。就其综合效益分析,仅在废弃物的开发利用上,圣农企业将鸡的鸡头、鸡爪、鸡血、鸡毛等下脚料以及蛋壳、鸡粪等废弃物全部回收利用。其中,第一副业链主要对每年企业在肉鸡饲养加工主业链中产生的鸡毛、鸡血、鸡内脏、种蛋壳等废弃物进行回收加工,回收开发动物粗蛋白质2500吨,新增产值1000万元。在此基础上,开发生物工程项目,即投资生产SEM(益生微生态制)、胰蛋白酶、胆红素、多肽氨基酸等生物产品,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以上。在第二副业链中,主要利用鸡粪开发生产有机生物菌肥,近3年来总投入2000万元,兴建2座有机生物菌肥厂,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开发。废弃物和下脚料的综合回收利用,既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又促进了企业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走出一条“发展中治理,治理中利用,利用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达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通过实地调研,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圣农模式代表了新时期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其充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传统生产力向生态生产力的有效转变。其持续且有序的运作,充分展示了生态友好,具有发展持续性;有效链接,具有技术匹配性;目标多元,具有利益综合性。这也许是圣农模式及其他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成功之处。#p#分页标题#e#   三、促进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发展思路及其对策   (一)加强对现行生态农业改造与优化的思路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具有良好而扎实的基础,然而,由于现阶段其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生态农业总体发展仍显欠缺。因此,必须抓住当今循环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强对现行生态农业的改造与优化,以促使乡村循环经济与传统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提升和转型。就发展思路而言,要以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设、新体系武装传统生态农业,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环境浸染率,减少生产损耗性。为此,要切实抓好3个重要环节。   1.乡村生态农业要向规模化与产业化转型。   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是在原来的单家独户的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规模小、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低,因而很难发挥出规模效益。因此,加强对单家独户的小农模式的调整和改造,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推行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说,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生态农业必须走产业化道路。生态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转型包括土地的适度集中,农户的组织形式,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管理模式,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之间的藕合与产业链的构建等。目前,一些地区已形成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基地”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农业股份制模式、农民专业协会、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发展模式、农工贸一体化模式、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模式等。   2.乡村生态农业要向无害化与标准化转型。   从总体上讲,生态农业注重物质的循环利用,对环境的污染一般较小。然而,一方面,我国许多生态农业模式仍然很粗放,在生产过程中尚没有达到清洁生产和无害化生产标准,如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的许多生态农业模式中,大量的养殖废弃物通常没有经过检疫和无害化处理而直接用于肥料或水产养殖的饲料(如猪-鱼模式、猪-沼-果模式等),结果势必造成农产品卫生质量问题。同时,大量的有机废物进入水环境,也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显然,这些是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另一方面,生态农业还必须走标准化的发展道路。现有的许多生态农业模式缺乏标准化与可量化的结构比例,缺乏较为严格的技术规范,有很强的人为性、任意性和粗放性,不利于生态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不适合生产过程与生产质量的管理,也不利于生态农业的示范与推广。   3.乡村生态农业要向多元化与市场化转型。   除了生产功能以外,生态农业具有不可比拟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和生活功能,这些多元化功能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应大力加以开发利用,以提升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如一些地区借助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与科普教育,以获得多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生态农业也必须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国内和国际2个市场,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只有这样,生态农业才具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7]。   (二)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生态农业跨越的发展对策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应用循环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适时嫁接于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中,进而深入探索具有现代农业特性,蕴含生态农业精华,贯穿循环经济内涵的现代生态农业。毫无疑问,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结合的生产体系优化构建,是对传统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一场革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就具体对策而言,可以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   1.完善制度保障,实施环境管理。从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保障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财政投入,建立现代生态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实行科学规划,实现整体协调。现代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发展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地区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建设最佳的现代生态农业系统,使各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   3.加强技术研发,加速成果转化。循环经济的运作十分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产业清洁生产,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产业生产。因此,研究开发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是实施现代生态农业的基础,而加速这些技术成果的转化则会极大地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和乡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前,现代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及相关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农业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等领域。   4.借鉴成功经验,推行规范管理。国外在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循环社会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其成功经验,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农业生产技术,可结合我国已有的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同时,农业生产还要积极与国际标准化接轨,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有机食品质量标准等,这些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5.推进产业经营,促进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取向,也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发展资金,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便于区域内相关产业之间的耦合,同时,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加快农业产业化升级,两者相互间协同发展,必将促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8,9]。#p#分页标题#e#   6.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当前人们普遍对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了解还不深入,更谈不上去自觉实践。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宣传作用,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农业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现代生态农业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资源永续利用的公共道德准则,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掀起现代生态农业与乡村循环经济建设的高潮。   7.要建立激励机制,强化多元投入。要重视现代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民从事生态农业建设的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按照责、权、利相结合,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现代生态农业家园建设活动,实行多元投入,以扩大资金来源。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标示制定,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与推行绿色消费。

生态农业范文4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标准化;必要性;分析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

1.1生态农业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业投入

黑龙江省种植业发达,种植业产生大量秸秆未得到合理利用。一方面剩余量巨大,堆积如山,造成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常用作柴烧或热炕,热效率低;有一部分粉碎直接还田,由于黑龙江省春冬冰冻期长,微生物分解能力弱,无法得到全部有效分解,反面增加了土壤通透性,增加水分散失,肥效不佳;有些收割后留田,晒干后集中点燃,不仅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进一步消耗农田水分及烧杀农田中大量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种植业秸秆等废物和畜牧业污水、粪尿废物综合利用,尽可能发挥其最大效用,不仅促进农业生产,减少投入,而且还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大幅度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农业各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1.2可减少输入性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由于土地过度利用和有机肥用量不足,农田质量普遍下降,有机质含量较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农业可能面临潜在病虫害(抗药性)威胁,以及农药化肥残留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瓜果不甜、稻米不香,亚硝酸盐、农药残留超标;叶菜类受到酸雨的腐蚀,叶面斑驳,就会失去其经济价值;土壤酸化使大量农田减产或者绝收。这种不顾环境的承载能力,“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给农业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应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警惕。要发展生产,使农业增效,必须重视农业发展产生的次生的问题,必须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

2生态农业建设技术体系和生态农业标准化

2.1生态农业建设技术体系

生态农业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这其中涉及的技术多种多样,从功能上概括,主要可分为八个方面:(1)使种植、养殖业发展与工商业生产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的组装技术。(2)在生态农业系统中,对各个子系统、各个群组的旨在提高生态效率的优化组合技术。(3)针对农业生产中各种农副产品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4)针对农业生态系统中,基于提高生物产量及稳定性原则,对生物种群进行调整、引进、重组的相关技术。(5)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村能源建设有机结合的互补性能源综合建设技术。(6)实现农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种群在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的有序性调整及对景观生态学进行调控的立体种养技术。(7)农村生态资源保护的生态工程技术。(8)针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科学管理,使农业生态系统生产与生态保持良性循环关系的相关技术。

2.2生态农业标准化

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打下的坚实基础,同时科学的管理则是保证农业生产中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一致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生态农业发展与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依据,后者则为前者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生态农业标准化体系从总体上说包括三个部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在生态农业管理标准中又包括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及机构、组织管理、信息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在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中又包括生态农业示范区环境要素标准,这其中包括大气、土壤、水等要求的标准,以及农业化学物质及其他废弃物的利用标准和生产相关的技术、工程等的规范等。在生态农业建设标准化体系中,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作为主体标准,其技术系统相当庞大,涉及的学科领域也特别多,几乎涵盖了所有种植、养殖业,因此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技术力量和提高过程。在整个生态农业建设标准化体系中,生态农业产品标准作为终结标准,其包含的内容有农业产品的卫生质量标准及相关产品的加工、包装、保鲜、储存等技术标准。生态农业结构功能与其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密,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3生态农业综合效益与其建设和标准化的关系

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与传统农业生产不同,它所涉及的领域已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社会及生态领域,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净产值,满足日渐增长的人口对农业产品的的数量需求,使人均粮食占有量得到提高,并提高产品的商品率和资金的利用率,在社会效益方面还可以提高人口健康水平、转移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文化技术培训率,从而促进能源和水源供需的平衡,控制环境污染。在生态效益上,生态农业对于整个生存环境的保护作用,可以加强森林的覆盖率、土壤的肥力,使农田的光有利用率和整体系统能量产投比得到提高。由于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涉及的领域如此广泛,并出现了部分效益之间的相互关联和重叠,想要使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必须以相关建设和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使生态农业在各个领域的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和科学的管理,否则不仅难以起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获取最大化的综合效益的目的,还会使整个行业处于混乱的状态。因此,在未来的生态农业发展中,应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工作,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得以提高。

4生态农业建设与生态农业标准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4.1健全完善生态农业标准体系

生态农业的标准体系建设,是推动生态农业朝向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应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国际相关标准,加强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使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与国际接轨,实现全面的提高。

4.2加大生态农业标准化的宣传教育

作为农业生产的一线工作者和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广大农民和消费者必需对生态农业标准化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做到了详细的了解,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的进程。

4.3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农业生产环境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因此,需要通过政府行为对农业生产相关的用地、大气、水资源等农业环境进行普查、评估、监管,使农业生产环境满足生态农业发展所需的条件,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5结语

党的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新的高度,并有具体部署,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农业领域的实践中会面临资源与环境、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所以我们要思考高效生态农业这一新型农业如何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促进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建波,周文翠.生态农业发展中主要制约因素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03):194,196.

[2]景晓卫,林正雨,李晓.四川藏区生态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04):639-643.

生态农业范文5

关键词:生态;农业;创新;新形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们的消耗需求,新时期的生态农业改革迫在眉睫。为此,开创新型的生态模式,研究出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发展经济收益高的“三高”农业,是当前生态农业研究学者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1生态农业在新形势下创新面临的状况

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也解决了一些在传统农业上出现的问题。但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依然充满荆棘,首要问题是生态农业在社会上认知度的推广。近几年,根据国内外的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与农业改革发展相关的模式,其种类繁多,特点不同,但随着模式实践化的使用,只有少部分成功,成为经典范例。这些成功案例,都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成功,而现代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生态农业了解程度,接受程度,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1]。不仅如此,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观念、产业发展观念、思想观念的不同,也会造成生态农业推广的难度,加上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的产业模式也越来越多,导致生态农业的推广和社会的认可都会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民的消费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如何使生态农业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是生态农业在新形势下改革的关键。

2传统生态农业的现状研究

2.1传统生态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我国的传统生态农业结构比较简单,其生态系统的构造一般是由家养畜禽和田间作物及简单的初步加工产品等构成,并且其生态链和结构与组分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简单。从某方面来说,传统的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就是存在边界系统较大的农田或者与其相关部分的组分[2]。对我国来说,与科学水平、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是20世纪的80年代末。不仅如此,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由于组成成分少,类型变化小,而且组成的结构简单,大部分是由家养畜禽、田间作物等组成,在满足生产物品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还能少量外销,而且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相对稳定。

2.2传统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

虽然我国是农耕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相关农业知识的记载方面却略显不足。究其原因是我国关于生态农业的研究历史较短,没有相关记载的文献可供参考,经验大多来自于国外,其研究的重点都是关于传统生态农业,包括方法的探索,规律的总结和生态农业理论的相关研究。虽然我国关于生态农业的传统记载较少,但在科研人员的探究下,加上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考察情况的分析,总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规律不同的,实践程度高,且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历史案例,为生态农业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我国的生态科学研究者通过对传统生态农业的功能、结构、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并对传统的生态农业理论进行提炼,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农业管理制度。但传统的生态农业,在时代的发展下显现出其不足,达不到较高的生态效益,也慢慢地遭到了时代的淘汰。

3新形势下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建议

3.1树立正确的生态农业系统观念

新时期,新形势的生态农业创新,首先要打破“小农”思想,树立正确的系统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创新变革,生态农业系统已经不再是只由养殖、种植等简单成分组成。其在创新条件下,分裂成许多小块,例如加工、物流、环保、金融、保险、休闲、服务等组分,构建成更复杂的生态农业系统。不仅如此,该复杂系统的内部之间的结合已经不再是单纯的1+1关系,其生态农业系统中的农业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非生物部分与生物之间,生态环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了1+1>2的变化。

3.2树立正确的生态农业系统大资源观念

由于生态农业的创新探索程度越来越深,生态农业系统的潜力也被挖掘出来。但其在可利用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方面都极其有限,因此我国在生态资源的利用上,力求达到将不可以利用的资源转变为可利用资源,将非系统能源转化为系统资源,从而达到生态农业系统创新型目标。所以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农业系统大资源观念。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在创新生态农业工程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愈来愈高,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目前的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仍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需要生态科学工作者们勇于创新,力求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杨俊杰,韩波,赵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J].农业科技管理,2001,(02).

[2]杨红.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耦合产业链理论与实证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韦晓宏,段根林.小西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08,(03).

[4]武凤平,张亚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北京农业,2013,(24).

生态农业范文6

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可分为以提供优质农产品为主的种植生态农业和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回归自然。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农业观光应运而生。生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有着丰厚的社会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生活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这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础。种植生态农业主要以提供优质农产品为主,将农产品生产当中种植、选摘、包装、保鲜、冷藏、运输等环节统一规划,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由于市场对高端优质蔬菜的巨大需求,必然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颇高,而专职的种植生态农业将以其过硬的产品品质,获得市场认可。采取单一种植模式必须将产品的定位准确,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的,其中资源风险与市场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资源风险,是指农业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索取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带来的危害。农业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各种资源的存在和有效供给,是农业安全的前提。过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消耗大量非再生资源又产生大量废弃物农药残毒等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就是果实膨大剂的使用,造成农业生态的日益恶化,威胁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天然是弱势产业,效益低、周期长。生态农业由于杜绝了农药、无机肥料、激素等非生态因素,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更为漫长,且产量低。而生态农业的人工成本、时间成本比普通农业更高。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近年来,市农业市场风险增加,已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已经制约了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

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严格的生态农业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产品标准,生态农业准入门槛低。这导致了目前生态农业领域鱼龙混杂,消费者也无所适从。假冒伪劣的生态产品充斥于市场,扰乱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人们都知道有机农产品无污染、更健康,但是面对较为昂贵的价格,消费者还是会有所犹豫。一般来讲,用生态方式养殖的农产品,比同种类型的普通农产品要贵一倍,甚至两倍。在目前国内消费者收入没有大幅提升的背景下,有机农产品的购买群体主要还是集中于中产和富裕阶层。另一方面,目前城市物产普遍丰裕,在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中,要让消费者偏好有机产品,市场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展开。销售渠道不健全是导致有机农产品销售难的又一重要原因。绿色农业是世界发展的方向,绿色农业的发展,既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亦符合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由此,绿色农业是一个拉动性强、幅射面广、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广泛社会效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作者:乔凡 单位:陕西周至县司竹镇人民政府

生态农业范文7

1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1.1自然地理资源基础优良长沙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优势明显,因受地势、地形影响,冬冷夏热,季节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8.2℃,年均无霜期275d,年积温5457℃,年日照时数1677h,年均降水量1390mm,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雨热同期,热量条件较优越,作物生长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业资源较好,拥有耕地面积420.3万hm2,其中,基本农田面积达343.9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2%。

1.2农业发展势头良好长沙农业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长沙市对农田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土地开发、土地整理,补充耕地348.5hm2;全市共收购粮食(原粮)442790t,销售粮食(贸易粮)466539t,实现粮食直接补贴3956万元,水稻良种补贴6351万元,并获得湖南省政府对长沙市商品粮大县奖励的1.22亿元,用于补贴粮食收购、仓储、流通、加工等方面的支出,为粮食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资金动力。2010年,依托“一江三河”建成养殖区20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15万t,水产良种覆盖率达85%;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畜禽良种杂交改良推广率生猪达85%、牛达45%、羊达65%、家禽达90%,动物及其产品优质率达70%,肉蛋奶总产量达100.41万t。

1.3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大在注重生态农业模式的生产效率的同时,更要重视环保能力的提升。长沙市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大,太阳能充足,如2009年长沙市的年日照时数在1677h以上,太阳辐射总量达443.8kJ/cm2。此外,长沙市可再利用能源丰富,如长沙市年可利用的秸秆资源在2300万t以上,因此,要大力推广秸秆粉碎堆肥还田技术、秸秆气化技术、秸秆制沼气和有机肥技术,通过对秸秆的综合利用,提高可再利用能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4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长沙市持续加大对农机的推广力度,提高综合农业生产能力。2010年,长沙市农业机械总能力达到487.7万kW,比2009年上涨6.8%。农机化是生态农业模式中不可缺少的实施手段,也是生态农业生态模式的机械动力支柱。由于长沙市机械化利用程度的加深,科技化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进而减少了生产总能耗,降低了总成本投入。

2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2.1传统农业模式不适应性凸显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传统农业模式不适应性日益凸显。一方面,农产品科技含量不足,农业模式的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和绿色农业循环高效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模式发展技术创新还停留在传统层面,不适应农村经济转型的要求。

2.2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粮食作物种植等传统农业所取得的收入一直是长沙市大部分农业地区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束缚,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含量不高,粗加工、原料型加工企业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70%以上,且附加值较低。此外,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的大量不合理投入使用,造成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的污染物指标超标,这些污染物还会产生污染物的扩散影响作用,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由于规模化的禽畜养殖粪便处理不当,造成了长沙市部分地区水质和土壤环境恶化等,这些都阻碍了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3]。

2.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沙市各区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自然条件不一样,使得统一规划生态农业模式难度大。一方面,由于长沙市农村普遍存在居住空间和农田比较分散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场可再生农业的利用和开发;另一方面,区域发展程度和资金投入也不一样,部分区域难以形成大规模统一的生态农业模式。

3外部战略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3.1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已成趋势《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要下大力气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下大决心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4]。长沙市正处于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阶段、两型社会发展阶段,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生态建设,就是大力打造生态城区、生态农村、生态园区,推进长沙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2政府加大扶持生态基地力度长沙市政府积极扩大生态基地,实现绿色有机生态大米规模化生产,对基地粮食以高于国家保护价30%的价格进行收购,农民直接受益近4000万元。2010年,湘丰公司建立稻谷基地10万hm2,辐射4个县72个村,涉及农户16000多户。依托生态基地生产的“沁香1号”大米,在2009年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上荣获金奖,为打造湘米高端品牌奠定了基础。

3.3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突出长沙市的农业产业不断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同推出了“公司+农户”、“市场+农户”、“饲料企业+农户”、“良种场+农户”和“协会+农户”等模式。

4外部战略威胁(Threats)分析

4.1花费高,经济压力大农业劳动者对生态农业模式了解少,即使部分农户知道生态农业模式的优势,但由于生态农业模式的一次性投入花费大,如简易大棚造价8元/m2以上,标准钢架大棚造价在15~25元/m2,普通连栋大棚造价为25~60元/m2,规模养殖设施投入则达到10多万元甚至上百万元[5],大部分农户不敢轻易投入。此外,农户外出就业兼业情况突出,农村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人员大量流失,致使农村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劳动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不足,加上留守在农村的基本以儿童和老人为主,他们收入低或没有收入,导致其对实施生态农业模式更是望而却步。#p#分页标题#e#

4.2环境污染严重,面临挑战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环保投入不足,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突出,加上大量城市的生活、生产、医疗垃圾转移到农村,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5促进长沙市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对策

5.1加大可持续生态农业宣传力度加大可持续生态农业宣传力度,提升农民重视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识,让农民充分了解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好处、优势,共同营造发展氛围[6]。在宣传可持续生态农业相关知识的同时,要定期派送高校专业农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为农民解答问题,传授新技术、新方法,为农民计算比较投入产出,消除他们对技术会影响产品、产量以及担心会增大资金投入的顾虑,从而使农民自觉接受并愿意支付必要费用。

5.2培植村村合作组织加强乡村组织与组织、农民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放开、鼓励、扶持农民,让他们自己组织起来、壮大起来,为信息技术的传递架起桥梁,使新技术、新方法传播、推广出去,使科研、推广和生产融为一体,促进成功农业生产经验和实用技术的交流,从而获得更多信息的整合和实际的应用,提高农牧业生产力水平。

生态农业范文8

 

菏泽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8.3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63.47万hm2,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64.86万hm2,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菏泽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三大任务,积极实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和农村稳定“三增一稳工程”,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攻方向,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生态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发展生态农业优势分析   由于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快速发展。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   1.1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菏泽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8.33万hm2,其中粮食作物63.47万hm2,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64.86万hm2,粮经作物面积比例达到49.5:50.5。饲草作物突破1.33万hm2,三元种植结构初步形成。菏泽市有林地发展到19万hm2,农田林网72.13万hm2,林木覆盖率达到33.2%,居全省第一位;大牲畜存栏量82万头,羊存栏800万只,猪存栏267.5万头,禽存栏3 244万只;“上粮下渔”、植藕面积分别达到2万hm2和2.13万hm2。   1.2 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菏泽市优质小麦达到32.67万hm2,占小麦面积的88%;优质抗虫棉面积达到100%;优质花生面积达到90%以上;优质瓜菜面积进一步扩大,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1.3 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   菏泽市建立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和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迅速,无公害农产品达到54个、生产基地发展到6万hm2以上。   1.4 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菏泽市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小麦专业生产乡镇达到83个,优质棉花25个、花生23个、西瓜18个、蔬菜62个、食用菌8个、蚕桑10个、中药材6个、花卉5个、杞条3个。菏泽市10大类农作物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3.33万hm2以上。   1.5 农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菏泽市复种指数达到186%,基地农作物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农作物反季节、保护地栽培面积超过30万hm2。农业标准化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逐步被广大农民接受,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1.6 农业品牌数量明显增多   有4个县区、10个单位的14种蔬菜产品获准进入北京五大农贸市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生产优势的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已有33家单位的49种产品在我省获准使用无公害标志,巨野县棉花标准化示范区被列为部级标准化示范区;定陶县杜堂乡无公害大棚蔬菜示范区被列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区。   2 发展生态农业劣势分析   菏泽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高,人口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需求增加,使农业资源的承载力日趋接近极限,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1 农业资源日益紧张,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从耕地资源来看,农业用地日益受到工业、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的挑战,耕地减少趋势令人担忧。在耕地资源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下降给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威胁也日趋明显。从水资源来看,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 000m3的临界值,不可避免地使农业用水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2 环境污染威胁严重,生态恶化保障乏力   农业环境污染有增无减,工业“三废”污染向农村蔓延的趋势没有得到全面遏制,特别是技术相对落后、治理难度大的工业日益成为农村最直接、最严重的污染源向农村转移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单纯提高农产品产量,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带来的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土层变薄,肥力降低等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2.3 社会环境条件弱化,投资机制不尽合理   突出表现为,目前农业投入机制不健全,投入水平偏低,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善生产、流通条件,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提高科技含量等需要大量增加农业投入极不适应。以工业积累反哺农业的机制远未形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基建投资比重仍然较低。农业投入不足,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重重困难。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举步维艰,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受到严重的资金制约。二是农业科研后劲乏力,成果推广率不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和源泉。农业科研“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的需求极不适应。   2.4 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菏泽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历史上旱、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农业产量低而不稳。近40多年来,经过不断的治理和开发,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有所减轻,但隐患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旱涝灾害潜在威胁依然较大,尤以春旱夏涝最为严重,且在年内交替出现,是我国旱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二是盐、碱、风沙等低产土壤面积较大,治理改造任务仍比较艰巨。   3 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   笔者认为,要发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必须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以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培置和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加快建设质量型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p#分页标题#e#   3.1 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经营   重点围绕畜牧、林业、果蔬花卉三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引导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增强其在科技开发、深度加工、市场竞争中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促进农产品产、加、销各个环节的增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菏泽市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3.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集中力量搞好黄河大堤加固、鄄城水库、东鱼河北支南支、鄄郓河疏浚等水利工程,实行小型水利设施的拍卖、租赁,优化配置水利资源;提高农业机械的现代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加大村镇公路建设力度,使通油路的行政村达到90%以上,力争三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客车。   3.3 以养殖业为中心,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休闲农业,拓宽农业的发展空间。把农业与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结合,提高农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结合实际,推广牧—渔综合经营型、牧—渔—工—商综合经营型、农—牧—渔多元综合经营型、农—林—牧—鱼—工—副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3.4 依靠规模效应,推动基地建设   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原则,集中投入,尽快形成起主导作用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和成长性强的产业群。在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基地规模的同时,注意因势利导,把粮棉油和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基地建设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结合起来,同壮大、提升主导产业、建设龙头企业结合起来。   3.5 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着力提高科技含量,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着眼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本着产量、质量、效益兼顾的原则,加大科研力度,尽快在育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上实现突破。二是大力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转变推广方式,通过创办服务示范基地、建立科技示范园、组织技术承包和技术开发等形式、提高实用技术的覆盖率和到位率。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和体系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6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采取远程教育、 短期培训、科技下乡和绿证教育等形式、搞好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重点搞好新世纪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