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摘要:国内多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陈旧,与当前的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能力与专业设计公司的要求差距较大,毕业生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本文结合国内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梳理,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较强,涉及建筑、美学、心理、人机工程、材料学等多学科的融合。涉及居住、办公、商业、娱乐、景观等空间设计领域的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与现状

国内多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滞后,人才培养不注重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与被动式“学”的关系,是以老师为主体教学方式。多数高校教学实践环节未能落地,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培养方案的重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

(一)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起步与发展

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在1957年成立室内装饰系,中央工艺美院隶属轻工业部,专业方向多与轻工部的管理范畴相关。80年代后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当时的教学模式参考日本的教学体系,专业课程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和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对于施工及材料工艺等方面不够重视,也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状况,设计方案多以手绘、马克笔、喷笔等表现为主。90年代末全国高校扩招,美术高考生源剧增,根据国内美术高考网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招收美术生的院校500多所,专科招生达到1000多所,专业设置齐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得到快速提升,从事环艺设计的人才数量剧增,也成为美术考生报名的热门专业。由于各高校的办学背景不同,国内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也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景象。

(二)国内高校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国内,所有招生美术生的院校,基本都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认为环艺专业好就业,工资待遇还不错,但是多数学生对环艺专业不了解,缺乏长远的专业发展规划。入学后,把软件学习放在首位,认为软件学好了就可以找工作,实际对环境设计专业认识肤浅,造成毕业后没有发展后劲,从事不了几年设计工作,就感觉力不从心了,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的工作。其原因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有直接的联系。国内高校环艺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教学与实际项目结合;不注重现场和材料市场的调研;不注重项目的设计过程和施工程序等内容,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能力。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设计创新思维重视不够

传统教学重视作业的最后效果,而忽略设计的推敲过程,这是专业课程教学的误区,是人才培养的失败。设计是在满足内容使用要求的同时,要以创新为导向,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培养优秀设计师的标准。效果图做的再好只是软件掌握的不错,要明确课程教学的本质,重点要放在设计理念标新立异上。

(二)现场调研环节偏少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用艺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性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的是“用”,学生必须深入现场才能明确学习的目标。所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增加现场调研环节,由老师组织一起调研,对设计的的风格、功能的设置、空间流线、材料的运用,施工工艺和灯光照明等内容详实的考察,对不同时期、不同规模和不同主题的空间环境进行调研,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

(三)教学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符合培养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完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老师给予逐个辅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设计思路僵化、思路不系统;缺乏方案推敲过程与方案的表述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仅要有创新能力,也要有语言表达能力,因为作品要让业主认同需要将自己的设计理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方案征得业主的认可才是设计师努力的结果。因此,课堂辅导采用汇报的形式,老师和其他的同学一起评论,形成互动的氛围,这种教学模式对每位同学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发展与用人单位的需求

用人单位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尤其需要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国内多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实际工作,还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学校的人才培养会影响到一个学生长期的发展,要从根本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要与用人单位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新培养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创新思维是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创新意识薄弱,培养的学生只会东拼西凑一味的模仿,成了“搬运工”,作品毫无创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走入工作岗位很快被淘汰。现在国内一些院校将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教学实践中,例如:南京艺术学院在教学过中重视创意思维与技能训练、概念课程与社会项目有机融合,从高度逻辑性的治学方式中获得启示,从对建构文化、参数化设计方法、影像建筑学、概念设计的研究中得到智性的开发。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较强,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因此,教学方式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设计师。

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重视课堂过程教学

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必须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封闭式教学方式,教师讲完理论,剩余的课堂时间就是学生做作业,同学之间缺乏思想上的交流与影响,不利于才培养质量提高。加强课堂的互动性教学,采用课上汇报方案的方式可以促进互动与交流,通过大家评论可以正确把握设计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把控学生的时间观念,充分利用课上与课下时间,做好课程设计,严格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加强项目现场教学

眼界决定一名设计师的设计意识,走万里路,读万卷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理论学习要和社会调研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对环境艺术专业全面认识和了解。例如,有的学生作业内容选择的是酒吧空间设计,但从来没有去过酒吧,具体的功能布置的合理性、设施设计的人性化和空间氛围的营造方面一概不知,只是从网络图片上了解,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是无根之草,与现实脱离。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与调研实践之间的关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案例组织调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业内专家结合自己设计的项目现场讲解,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完成,以及如何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消化。

(三)调整课程考核机制

成绩是考核学生的学习的状态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国内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考核方式多以百分制考核为主,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一般将平时的出勤和课堂问答作为平时成绩,将最后完成的作业做为期末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机制重点放在最后的结果上,一份作业决定学生掌握的水平的高低就会弱化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加强教学的过程上,将平时成绩调整40%,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百分制不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考核特点,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当采用等级制考核,等级制考核包括优秀、良好、中等、不及格四个等级,这种考核方式更直观、更科学。

五结语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的、专业化的改革工程,是解决如何“教”与如何“学”的问题。本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做了系统梳理,并对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调整的建议和对策,希望本文的撰写能为国内高校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宋爱慧.新形势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新西部,2010(10):188-188.

[2]吴智萤.环艺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2(5):56-56.

[3]谭睿光.“动态情景”教学法一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设计,2014(2):95-97.

[4]钟妍.桂林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与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09.

[5]孙昕.中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分析及根本性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2015(15):73-74.

[6]蔡春明.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新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3(17):89-90.

作者:高勇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