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特征

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特征

摘要:壁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敦煌壁画,而全盛时期的唐朝,使敦煌壁画色彩更加绚丽多彩,同样敦煌壁画色彩也反映了当时文化、艺术、经济的盛世唐朝的繁荣。具有独特的美感,是我国壁画艺术的精髓所在。敦煌壁画经过时光的洗刷,从唐朝直至今天,它依旧呈现出色彩斑斓、金碧辉煌的美感,作为文化遗产来说,不仅壁画所呈现出华丽色彩,还是宝贵的独特艺术特征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敦煌壁画的概念;壁画色彩艺术特征;研究

从敦煌壁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上看,壁画与雕塑都是在建筑之上创作的,壁画可以补充或者表现雕塑所不能表现出的内在内容,其中绚丽多彩的壁画色彩衬托出了敦煌壁画艺术的整体效果,另外,对于壁画所要表现的意义说,敦煌壁画或者壁画的色彩都是最为丰富的,因此,壁画色彩处于整个敦煌壁画中的重要作用。

一、敦煌壁画的概念

我国乃至世界最出名的壁画巅峰之作,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敦煌飞天这些都是敦煌壁画其中之一,可见,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有多大。同时也是世界最大、最多、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敦煌艺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敦煌壁画,无论是庞大的范围,还是高超的手艺,都体现出了敦煌壁画的辉煌历史。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较强人文气息、政治功能,其表现内容具有多样性,例如:神的形象、神的活动与善良的愿望、故事传说等,敦煌壁画与其他宗教艺术相同以抚慰慈善的愿望。敦煌壁画也是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变现形式,存在着它独有的民族传统。

二、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特征研究

在唐朝时期敦煌壁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壁画的创作。下面结合唐朝时期艺术的背景下,从技术技巧的发展和风格转变的视野,阐述下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特征。

1.在初唐建成近百年内,唐朝的文化、政治、经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开始逐渐的由平稳转向发展时期,大唐盛世的雏形也逐渐的形成。虽然初唐敦煌壁画所体现出的色彩效果的特色与盛唐时期的敦煌壁画相仿,但体现出的经济文化情况形成的艺术特征并不相同。敦煌壁画表现出了最发达的壁画表现形式,年轮之悠久、艺术表现之精湛、奇光异彩、五彩缤纷、种类繁多、线条之美等,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的体现。由于隋末文化影响,前唐朝时期的壁画还是以形式美为主,偏轻于内容的体现,对于壁画的处理也比较具有自律性,提倡壁画的整体效果具有悦目怡心的优雅。例如:敦煌壁画中的东壁西侧供奉观音,随着时间的洗礼,部分色彩已经暗淡,不过还可以通过主体感受到色彩斑斓的艺术气息。此尊观音盘坐在莲花上,周围围绕着一些小神佛,无论是观音,还是小神佛,都身穿深棕色的僧袍,每一位神佛的身材不一,有身强力壮的,有玉树临风的,不过每一位神佛的身形都能体现出一种健康美,观音的头饰、僧袍、巾带,第401窟北壁东侧供养菩萨,有些颜料虽已变色,但仍可以看出当年赋彩的华丽。此菩萨身材修长,腰肢呈现S型造型。耳环、肩饰、巾带、服饰儒雅、美轮美奂的坐姿,让人如梦如醉。壁画整体色彩是以深棕为主色基调,配合淡蓝、土绿、暖白等色系为点缀,虽然有一些色彩由于历史长久的洗刷而褪色,不过还是形成色系之间对比的美感。淡蓝色、暖白色与深棕色都富有暖色系的热情,与土绿的融合与搭配突出了色系对比差异,具有增强视觉效果的作用。对于这幅壁画来说,结构大多以平涂的形式表现的,以线条为大框,将设计好得色彩平涂到大框了,是壁画色彩更为醒目、多彩缤纷。前唐朝时期的壁画色彩艺术普遍以儒雅祥和为主,不过对于色调的搭配也是多种多样,有些以至冷暖色调的不同搭配。例如:北壁西侧上部的千佛画,在整个壁画中有很多的神佛,一名男神佛立于中心位置,左右各排成两队,竖做立于被壁之上,中间男神佛身披土红色僧袍,外披淡蓝色袈裟,腰扎暖白色巾带,双手合十,闭眼念经,立于中间。壁画整体色彩是暖色调红与暖白与中性色调淡橙色,加之与冷色系的淡蓝,组合搭配,色调的不同搭配升华了整体壁画的色彩效果,体现出整个壁画色彩大气磅礴、刚毅坚强。

2.敦煌壁画色彩的表现特点在唐朝中期一般以丰满为主,敦煌壁画的色彩表达效果,更美观、气势磅礴,色彩鲜明,必须要取决于色彩节律化,壁画色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壁画的内容也是各种各样,人物角色比较繁多,常常使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美不胜收,整体建构布局平稳,层次分明,井井有序。壁画色彩多以装饰性为主,壁画色彩的体现形式以渲染和叠晕为基本技巧,有点类似于色调的分明,整体效果感强,色差效果明显,色彩表现得更加光彩夺目,稳重,多样化,对比性、谐调性更好地体现出壁画整体的美感。唐朝中期的壁画大多以点、线、色彩为主要的特殊构成为主,曲线与直线的完美配合,惯用与抽象性的形式。敦煌壁画一般采用变局、平构、换色、改变形状等一首手段,有的作品甚至凸出了壁画色彩的整体艺术形象,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真正的界线,使壁画与现实绘画作品表现异常更加使观者惊奇。唐朝中期的敦煌壁画色彩中对于绿色基调运用次数的最多,同时效果也是表现得最为优美、精致,同时在对于强对比色差色调的高明处理,更加凸出了壁画效果的丰富多彩与大气磅礴的整体特征,在唐朝中期的敦煌壁画色彩中运用了多种类的色系,蓝色与红色,或者是绿色与暖白等等,但是唐朝中期的敦煌壁画色彩的主色上的巧妙运用,是壁画的整体效果更加的协调同一。唐朝中期的敦煌壁画色彩采取的是以主带点,以主带面的平涂手段,大面积、大范围的运用主色基调,在整体壁画色彩的局部或部分采取点或面的局部装饰,不同颜色、不同区域、不同色调、色差对比、光亮度的对比等等巧妙的手段,精湛的技艺,创作出了壁画艺术的巅峰之作。例如:敦煌壁画中第147窟西壁北侧的万佛,整体壁画效果令人夸赞称奇,内容多样,色彩种类繁多,整个壁画采用的是淡蓝色为主基调,搭配了一些暖白、粉绿、土黄作为装饰性点缀,壁画的整体凸显了明亮度的清晰的效果,采用暗黄色的背景对比,增强了色彩的和谐性,体现出了人物的立体效果,面貌清晰,逼真、面部表情丰富多彩,体现出了壁画创作者运用自己精湛的技巧,围绕着创作者的思维想象,结合当时的文化、经济等因素,创作出超于常态的、客观的、抽象的人物特征,体现出了艳丽的外部特征与优美的内在特征融为一体的结构美感,烘托出了壁画的整体色彩的五彩纷呈。

3.敦煌壁画色彩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当时的审美文化,审美文化的基本体现就是和谐美,敦煌壁画色彩的巧妙运用,产生了壁画的整体效果的协调性,融合了多种艺术的精湛技巧的表现形式,凸出了壁画的内在与外在的绚丽美感。形成了具有敦煌壁画艺术独有的色彩特征艺术。其中,将多元素、多样性,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形成一种直观性、简单、优雅的美。色彩和谐是每名画家都非常关注的一种美感,无论是在绘画创作时,还是在总结和归纳经验时,颜色之间的合理运用与方法,色差对比,明暗度的掌握,颜色色系的深浅,例如:色系之间的融合完美体现是虽浅但不薄,鲜艳但是不庸俗,才能体现出创作者的造诣高低。敦煌壁画就是运用了这种艺术形式,体现出了色彩的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清雅,没有存在一丝丝的喧哗与杂乱,多出了一种使人们庄静的感觉。虽然敦煌壁画种类繁多,色彩丰富,但是,要整体观察发现,底色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位,每一幅壁画色彩中使有一个主色调与其他色彩想融合的,无论怎么观察都脱离不出主色调的范畴,衬托出了壁画与壁画的联系相互统一,相互和谐,体现出了敦煌壁画的井然有序的效果感受。例如:第57、76、65窟中的壁画都突出描述的是说法图案,共同特点就是人物众多,大多都是以金黄色和土黄色为主色基调,无论是主尊阿弥陀佛,还是侍立的迦叶,观世音,十菩萨等,整体壁画色彩效果体现出绚丽多彩,无论是精致面部轮廓、健硕的身材、色彩丰富的僧袍、金灿灿的头冠项饰等等,无不体现出壁画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围绕着主色基调的基础上,搭配了一些少量的淡蓝、土红、回蓝为局部点缀,在色彩完美、合理、巧妙地搭配下,烘托出了整体壁画的严肃、端庄、大气的效果。

4.唐朝晚期的敦煌壁画色彩相对于前期与中期相比,无论是色彩的基调变得淡雅,还是色彩的种类的应用也是减少很多,但是相对的整体什么体系确是完美与成熟。唐朝晚期壁画可以体现出当时的文化、经济、技术不断在发展,例如:色调的新元素的应用、制作工艺的提高、色彩搭配文化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研发的新艺术等等。虽然被认为敦煌壁画已经走向衰败,但是,色彩所体现出的简洁、优雅、清淡等,都具有一定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价值,在不失去典雅、洒脱的同时,色彩搭配的合理化、和谐化,呈现出的艺术价值更是新的探究与借鉴。唐朝晚期的敦煌壁画受到附近民族的感染,一些壁画的装饰、图形或者色彩,形式存在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色彩色调不在富丽堂皇、厚重,色彩变化也不多样,色差、明亮度的运用也逐渐减少。突出地体现出了色彩的强有力震撼力和视觉感染力,其色彩丰富多彩、色调的多种多样和色彩搭配的合理化,表现出了我国敦煌壁画色彩特有的艺术魅力和色彩绚丽的美感。敦煌壁画色彩的演变过程可以体现出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反映出了当时的政治、文化、民族风情、精神寄托等,敦煌壁画同时也呈现出当时各种精湛的技艺、和色彩缤纷的建筑装饰,都是我国宝贵的艺术财富。

三、结语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大国,敦煌壁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通过色彩艺术追求理想、境界、意境、美感,勾勒出整体壁画的多姿多彩的效果,通过对敦煌壁画色彩艺术特征不断研究,体现出敦煌壁画色彩的运用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作用,感到了敦煌壁画的绚丽的色彩世界中的独特魅力。对于我国以后的艺术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谢生,保凌元.敦煌艺术之最[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2]【瑞】约翰内斯,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3.

[3]马丽,王寒青.浅谈敦煌壁画飞天的艺术美[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孙景波.壁画绘制技法/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列教材[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

作者:王继伟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