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地铁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一、地铁内空间环境的设计

地铁内的空间环境设计其实是空间设计下属的细化类别,确切的说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一部分。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地铁新线艺术主设计者王中说过:“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他同时也承认,在整个北京地铁新线的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我国的设计方式与国外的设计方式相比还是有所欠缺。王中说道:“最大的遗憾是我们的机制还是垂直体系,搞规划的只负责规划,搞艺术设计的只管艺术设计,规划、设计与艺术很难在一开始就成为有机整体,既缺乏了美学上讲究的和谐,也使得后续艺术对互动媒体的需求等难以实现。”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地铁内的空间印象是冰冷、类似的简单建筑形态与指示信息的结合体。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误会,只是中国的地铁建设从初期以来因为各种综合因素形成了以实用、极简为目标的建设模式。其实世界上优秀的地铁空间环境设计是丰富且多变的,就像王中所说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文的映射。而中国是如何迈上实用、极简的道路的呢?这与苏联地铁的发展有极其紧密的联系。

二、莫斯科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

简言之,莫斯科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足以体现苏联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截至2014年12月8日,莫斯科地铁共有196个车站,运营里程为327.5公里。其中有44个站列入俄国文化遗产。地铁站竟然也能成为文化遗产,这个事件对国人来说可能会相对陌生。但是其对莫斯科来说,那些美丽的地铁站既是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总的说来,莫斯科地铁经过4个时期而慢慢演变成今天华丽而低调的风格。下面我们以不同领导人执政时期来定义这个几个时代。

(一)斯大林时期

众所周知,在斯大林时代,苏联作为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备受瞩目,需要做出表率。斯大林把目光放在了准备修建的地铁项目中。当时,苏维埃领导人希望把地铁建造成地下宫殿。奢华的工程向世界宣示着苏联的强大。

(二)赫鲁晓夫时期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后的地铁站尽量低成本、尽量修得快”。这个要求的提出不同于斯大林时期奢华的风格,一切从简、实用优先。这是因为当时苏联国内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倾向所决定的。这个时期的莫斯科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1956年4月,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第一次提出了《北京市近期及远期地下铁道路网规划草案》。而在当时,国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此也了解得很少。同年10月,苏联地下铁道专家组来到北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国制定出了地铁建设的初步方案。这个时期,中国第一条地铁的建设处在“实用主义”的大潮下,加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国力相对贫弱,最终,多方合力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即中国地铁内的空间环境设计长期以来都是以实用主义为核心,一切从简、功能至上。

(三)勃列日涅夫至戈尔巴乔夫时期

地铁内的空间环境设计随着苏联意识形态的发展而发展。在设计风格上部分设计回归了斯大林时期,但是却更加抽象化、现代化。这在戈尔巴乔夫时期体现得更为明显。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动摇,人们的思想环境进一步松动,艺术与设计也就变得更加富有想象力且更加多样化。

(四)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

这一时期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开端。莫斯科的地铁设计翻开了划时代的新篇章,设计不再为意识形态服务,更多的艺术、时尚与尖端的科技融入其中。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更多新奇的设计通过地铁表现出来,且展示着俄罗斯人民崇尚的自由态度。如今的莫斯科地铁站还延续着传统的奢华风格,同时又完美地融合了现代风格,那种简约、精致的美令人神往。

三、地铁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原始的地铁设计无法满足不断进化的城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化以及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地铁站的内部空间导视设计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纵观全球地铁设计的发展,可以看出近年来逐渐呈现出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最为主流的趋势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延续与传承

莫斯科地铁站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传统中来,继而又一步一步地结合了时代风格。从斯大林时期的地铁一期工程开始,地铁就以地上的建筑形式作为借鉴且修建了“地下宫殿”。立柱、穹顶、雕花等元素的运用都延续了当时的建筑形式,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经历四个时期莫斯科的地铁延续着传统的奢华风格,抽象的立柱、穹顶在继承着民族精神的同时又增加了时代的烙印,简洁又具自身独特理念。

(二)返璞归真

近几年,无论是在地理杂志、旅游推荐还是设计网页上,都能看到关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推荐。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保留着原始岩洞形态,用原始而繁复的壁画装点,神秘的地下空间给都市人一份独特的艺术感受以及艺术震撼,让人不禁停下脚步,仔细琢磨起眼前的美景。瑞典旅游局甚至专门提醒到斯德哥尔摩旅行的游客,一定要抽出一天时间专门游览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斯德哥尔摩是一个旅游城市,人们为它的自然美景而来。然而“最美地铁站”的名号无疑带动了更多人去这座美丽的城市游玩、观光。也正是他们的城市属性如此,斯德哥尔摩的政府才能够支持如此的设计方案面市,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睿智的选择。地铁的设计中利用了当地岩洞的自然景观,让人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宣传了当地风光以及人文风情,这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巧妙设计。

(三)简洁清新的现代风范

东京地铁站和中国香港地铁站整体情况与北京地铁站类似,都是一批20世纪在实用主义原则下修建起来的地铁项目,更加注重实用性,弱化了装饰性。但是,它们在整体空间的设计和具体导视信息的设计上也能适时地加入明亮的色彩,起到了协调空间、点亮空间的作用。中国香港地铁的空间环境设计很有特色,每个站用不同颜色的马赛克做墙壁贴面,既省钱又醒目,如湾仔站的绿色、铜锣湾站的紫色、中环站的红色、金钟站的橘黄色……让人过目不忘。显然,中国香港地铁看似简单的装修,实际却融合了美学和心理学元素。总之,无论是莫斯科地铁站的历史积淀、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的原始情节,还是中国香港地铁站的鲜艳明亮、东京地铁站的冷静干练,都是当下地铁环境设计在世界各地的表现。极繁或极简的设计风格更多是对环境空间设计的重视。这些国家做出了与城市属性相对应设计,同时也重视了公共环境中人的体验感。

四、结语

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地铁的设计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其根据想要传达主题的不同(主要是跟城市性质或地铁站的周边环境相关)展现给我们不一样的地铁空间。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原始功能上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相比,但在设计上却有一定差距。国内对于地铁环境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地铁站整体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去考量,也缺少符合自身气质的地铁站设计方案。但是我们的尝试仍在继续,北京地铁前门站、鼓楼站等地铁站设计者尝试着把一些中国元素加入其中。在新修的地铁线路中更有王中等一批人在不断尝试做一些“有态度”、体现中国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公共空间设计。

作者:沈亦伶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