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聘论文范例

企业招聘论文

企业招聘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应用

大数据(BigData),又称“巨量资料”,具体是指需要应用新型处理模式,才能具备更强决策能力、流程优化能力以及洞察力的,具有多样性、数量庞大、高增长率特征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是信息时展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以大量、高速、价值、多样为主要特征。就电力企业而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其内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管理要求和大数据技术要求,科学加强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积极创新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实际效用和优势,进而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性,促进企业自我发展目标的科学实现。本文即围绕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大数据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一、大数据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基本表现分析

1.企业员工的基础数据

就现代电力企业而言,员工基础数据是企业开展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信息资产,其广泛包含人才招聘过程中,员工提供和企业核实的各项客观资料,如员工的学历信息、个人年龄、基本技术技能水平、专业知识、岗位工作时间、岗位级别、工作年限、现任职务、以及班组信息等等。通过以上信息,企业可以较好且全面地了解员工的个人素质,从而施以针对性的科学管理。

2.企业员工的能力数据

除员工基础数据外,在员工职业发展过程中,其还将不断积累个人的能力数据,具体包括接受专业培训课程情况、培训经历信息、专业培训考核成绩、问题解决情况、竞赛参与情况及获奖情况等等。在充分了解员工基础数据的前提上,参考员工能力数据,可在客观反映员工参与新工作前的个人素质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员工的能力信息,并实现对员工能力的量化分析,从而科学判断员工当前具有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员工能力数据在企业考核员工岗前培训效果环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员工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3.企业员工的效率数据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除基本的员工招聘、工作业绩考核外,还广泛包含员工培训管理、以及人才开发管理等多种工作。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根据入职员工工作后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目标,科学确定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计划,以确保企业各项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的有序进行。在以上工作过程中,企业就需要加强对单项任务完成时间、工作任务完成效率、投诉率以及任务完成产生错误率等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利用。

4.企业员工的潜力数据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不断发展,人才资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协调员工与企业间的发展关系,深入挖掘员工个人潜力,进而提高企业既有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是现代电力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课题。在这一环境背景下,现代电力企业还需注意加强对员工潜力数据的关注,具体如收入涨幅水平、工作效率提升率、技能提升频率、以及业绩提升率等,以实现对员工劳动效率及劳动技能提升情况的客观判断,进而得出员工相应的发展潜力,并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科学、真实、有效的数据参考。

5.企业环境数据分析

企业环境数据具体是指企业经营效益(盈利或亏损)对员工离职率以及薪酬水平的影响,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数据。此类数据虽然并不直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数据进行应用,但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间接的重要影响,如在企业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忽略以上环境因素,就必然无法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大数据背景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分析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电力企业需要解决、处理的信息数据日益庞大,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客观要求电力企业建立“数据+事实”的新型管理模式,以实现精细化的管理目标,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模块:

1.人力资源规划模块分析

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现代电力企业可应用大数据技术,针对企业既有的人力资源结构,科学地指出企业人力匮乏和富余的职位,并结合企业环境数据和离职率分析结果,对企业短期甚至中期内的人力资源情况做出预测,从而为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帮助企业实现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最终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切合度,控制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促进企业自我发展目标的科学实现。

2.企业招聘及选拔模块分析

传统模式下,电力企业开展员工招聘工作时,普遍侧重对员工学历、成绩等与实际工作关联性并不十分密切的内容的关注,故而无法准确、清晰地表达岗位的真实要求,较容易造成人才浪费或岗位不等值的问题。而在大数据环境背景下,企业可通过建立员工信息模型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考察员工能力和素质信息,从而更加准确、精细地选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岗位候选人。此外,应用大数据技术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招聘过程中的主观臆断因素,强化招聘和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目的性。

3.企业内部培训及人才开发模块分析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电力企业可以实现更系统、科学、针对性的员工培训。具体来说,通过对员工能力数据的分析,结合员工效率数据分析,企业即可针对不同岗位建立相应的能力模型和岗位模型,进而确定不同等级的员工培训目标,给予不同的员工不同的培养计划。同时,随着员工个人不断地学习和发展,员工培养目标和计划也会随之改变。

三、大数据在电力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设立企业大数据管理中心

电力大数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分散于企业各个业务部门和应用系统当中,企业想深入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就必须将分散的数据集中进行处理和分析。因此,现代电力企业应在内部设立大数据管理中心,以实现各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的科学收集,并结合现代数据分析技术,为企业日常运营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针对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实施监控和预测。

2.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人力资源科学配置分析

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和应用,还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首先,企业需在人力资源科学规划和预测的基础上,对劳动定员标准进行完善和优化;其次,企业应在建立内部岗位管理体系和人才评价模型的同时,加强内外部平台的有效对接,从而实现人才的精准匹配和自动识别搜索;三,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时展特征,对企业内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实现人才的科学流动,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生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力事业不断发展,现代电力企业需全面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和关注,并通过大数据技术的科学引入和应用,在全面分析各类人力资源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全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事业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夏芳,周熠.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应用探索[A].“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147.

[2]文宇.电力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策略[J].民营科技,2016,(12):112.

企业招聘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教育公平是在资源分配中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减少分配不均或过度倾斜,每个个体均有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权利,得到公正公平获得教育机会的权利。

1教育公平缺失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表征

1.1学籍管理

弹性学制是高校教育改革实施的环节,旨在增加学制的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可以提前或延长毕业的年限,体现教育的个性化和人性化。以学分为基本衡量标准,修满学分或者是能够在某一科目突出表现可以申请免修,充分体现差异化发展的需求和权利。但学分制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着挑战。学生的身体情况、毕业设计、其他情况等无法如期完成,提出延长学制的要求学校通常予以批准。通常情况下,四年制本科以3-8年为基本标准,保留学制。硕士研究生以5年为期限。博士生以8年为期限。对于超出学校规定学制的学生而言,学校会及时作出处理,取消学业资格。弹性学制目的是倾斜于鼓励优等生提前毕业,管理制度的复杂性致使提前毕业的比重不足,在必须完成全部学分之外,论文设计和答辩也需要全部完成。这是一个需要多方协作配合才能完成。转专业也是高效改革的举措,限定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但并非全部学校都执行。转专业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笔试、面试的严格考核。此外,在转专业的时候仍然受到条款的限制,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能够成功顺利转专业的情况比较少。

1.2考核制度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通常以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为主。在现行的考核制度中,要求成绩是呈正态分布的,优秀率、及格率、不及格率都需要有影星要求。优秀率通常控制在10%以内。考试科目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类成绩加权,平时成绩虽有比重,却仍然是以考卷为基本衡量标准,临时抱佛脚的考试情况仍然奏效。考试内容主客观比例失衡,有的考试只有主观题,在考察再认再现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存在偏颇。考查课的成绩多以选修课为主,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结课论文为依据给出成绩。这种方式虽然增加了考核评价的多样性,增加了学生的自由度和教师的掌控性,在结果衡量上仍然存在因教师喜好的主观因素而影响成绩的现象,造成分数与实际水平不对等的现象。

1.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表现的比较突出。教师和学生的实验器具的配比不足,实验经费投入不足,设备滞后老旧,在实施实验时通常教师操作的多,学生操作的少,试验结果和数据采集过程中与预期存在误差。验证实验需要时间的保证,但有的实验超出实验室的管理规定,产生的这种矛盾影响了实验的效果。

2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对策

2.1完善学籍制度

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加增课程免听和免修方案。学生成绩优异的科目,如果有知识体系相近的课程,可以提出申请或者免修,但需要参加最终的考核,获得该科目的学分。学校在学生中设置助理,从工资和补贴的角度给予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责任心,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可。以L省S大学为例,实行“小学期制度”。在每年6月份集中进行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增加小学期的比重,为提早完成学习要求提供条件。学生档案要进一步规范,综合录取、成绩、毕业论文等内容,要给予重视,专人管理,提高培训水平,实现办公自动化。

2.2多元考核制度

要丰富多元考核形式,变单一的考核形式为多样的综合全面考察。根据学科特点的差异性,增加实践、实验、面试、讨论环节,关注创新能力。要调整考核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二者并举,主客二观并行,对客观的知识积累和主管的思维方式锻炼进行考核,扩展考核领域,注重综合评价。要调整教学制度。硬、软件资源的使用要强化配置,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验环境。要注意与时代接轨,关注学术动态,注重新知识的引入。借鉴慕课、翻转课堂等优秀资源实现优秀资源共享。

2.3健全实践制度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造实践机会。高校与企业实现无缝连接,向企业输送实习生,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多赢。学校可以建立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的培养目标;企业招聘对口专业的实习生,作后备力量进行储备和培训,减少人才引进成本;学生在校期间既能学习书本专业知识,又能找到安全可靠的实习单位,锻炼实践能力,积累经验,为就业作准备。要开源节流,扩展经费到来源和财政支持力度,注重实践和教学双投入,强化监督制度,保障经费使用落到实处,鼓励教师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顾姗姗.基于教育公平视野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8(10).

[2]郑武建,赵静,王克丽.构建以教师教学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5.

企业招聘论文范文3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设计;评价创新

市场营销专业的适用企业和岗位广泛,与科研、文化等理论性专业不同,市场营销偏重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挥。毕业设计指导可以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教学实践效果,同时激发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而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思路、方案等参考,提升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毕业设计指导与评价现状

首先,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需要明确选题,才能根据选题进行设计指导,但是很多学生选题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目标,频繁更换,导致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无法进行充分的准备,指导效果不理想。其次,设计的作品过于形式化或者个性化,虽有利于答辩,但是与岗位实践严重脱离。还有选题偏于理论,只为应付审核,缺乏与实践的关联,对于学生的就业选择无任何指导作用[1]。此外,多数学生在实习期忙于工作应聘,而对于毕业设计则没有很多精力和时间完成,设计质量粗糙。

2新时代背景下的形势与要求

市场营销专业适从的岗位及要求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不断进行调整,首先企业对人才的选拔标准更加多样化,在大学生数量短缺以及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时代,学历就是知识和能力的象征,企业招聘一般将学历作为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但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数量猛增,且企业发展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选拔人才不仅要求学历,而且更重视其能力,或者能力已经成为竞争的第一要素,尤其在销售岗位[2]。因此,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择业和就业目前面临着较严峻的形势,在同等学历条件下,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岗位适应能力等会明显提升其自身价值。其次,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的对外贸易开展得如火如荼,市场营销岗位与外贸工作的接触非常多,因此学生的外语水平也非常重要。

3优化毕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3.1毕业设计指导的优化

毕业设计指导的优化主要包括选题优化、指导教师团队优化以及指导内容的优化等三方面。选题优化首先可以通过学校开展座谈会、讲座等加强学生对选题的重视,开拓选题思路;其次可以将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岗位技能创新研究作为选题,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再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感受自由选题,并通过开题报告说明选题的价值、内容与可行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指导内容的优化一方面要求教师向学生传达最新的行业动态,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岗位要求,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与合作企业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对毕业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改进方法。同时,在实习期间以及授课过程中,也可以争取合作企业的帮助,对行业发展、营销流程等内容进行课上讲解,并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择业、就业夯实基础。

3.2毕业设计评价优化

毕业设计的评价体系对于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有重要作用,因此其评价脉络需要重视基础知识、技能、实践效果等多方面的合理分布。根据市场营销特点,其评价模式为A+Dx和Bx+C,A为毕业论文部分,即广告学;B与D为毕业设计部分,即学科内容;C为策划与设计[3]。成绩评定中各部分的分数比例为:A+Dx中A部分占80%,Dx部分占20%;Bx+C中Bx占70%,C占30%。A部分又分为四个方面:A11为写作过程考核,共15分;A12为指导老师对论文质量的评价,共25分;A13为评阅老师对论文质量的评价,共20分;A14为论文答辩成绩,共40分。Bx分为五个方面:B11为设计过程考核,共10分;B12为指导老师对设计质量的评价,共15分;B13为评阅老师对设计质量的评价,共20分;B14为毕业设计的展示成绩,共15分;B15为答辩成绩,共40分。C成绩共100分;Dx包括两方面:D11为毕业设计过程的考核成绩,共40分;D12为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质量的评定,共60分。同时还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创新因子,对于实践能力及在营销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

4结语

随着现代化企业对于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受到大力青睐。毕业设计的指导与评价是引导学生择业、就业,促使学生快速适应岗位,提高其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方面存在着选题盲目、脱离实践、设计粗糙等问题,教师需要从指导方面进行选题、指导内容、指导团队等方面的优化,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提升毕业设计质量,走好融入社会工作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魏妮茜.市场营销专业整体设计与协同创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7(3).

[2]李秀娟.新时期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与创新[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1):120-122.

企业招聘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同时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为了满足这一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原有传统英语专业基础上,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全国已经有293家高校设立了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按照“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要求,高校要将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创新创业等实践内容,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不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构建满足职业需求的商务英语实践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1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效益分析

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成本和效益等经济特征。以语言经济学为基础,优化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既可以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也可以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经济价值(唐宪义,2004)。首先,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实际业务技能和语言沟通能力,提高自己在企业中的被认可程度。其次,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在企业实习过的实习生更容易适应岗位要求。实习结束后,企业可以直接招聘优秀的学生,降低了企业招聘成本。最后,高校可以更方便地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专业建设的合理性。得益于高校和专业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时代。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需要一大批既具备英语沟通能力,又具备娴熟的商务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优化实践教学,将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高校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

2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原理

以语言经济学为基础,语言的经济价值随市场供求的影响而高低波动。商务英语的经济价值,在于雇主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以及员工自身的语言技能水平和商务专业知识。一般来说,水平越高,受欢迎程度和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因此,商务英语专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遵循三个原则: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商务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注重学生商务与语言相结合能力的培养。

2.1注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商务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在专业岗位上所需的语言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为学生建立商业环境,模拟真实场景,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承担责任,胜任未来的工作。

2.2重视学生的商业实践技能。学生商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高校对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意味着高校与企业要保持紧密的联系。然而,很多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并不紧密。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大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为英语语言学和传统英语专业,缺乏足够的商业实践知识和能力。因此,他们的教学和实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胜任工作,只有在为用人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或接受了用人单位的专业培训后,才能胜任工作。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在了解企业运作和核心任务的基础上,就能够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环境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3注重商务实践与语言技能的结合。商务英语教学应明确培养方向,加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结合,注重语言技能与商务技能的结合。商务交际能力、商务知识和综合技能,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在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最需要注意的,是提升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非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因此,重视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关键(高淑凤,2003)。学校要通过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为学生提供实用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将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策略

商务英语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应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提高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通过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商务英语本身的潜在价值可以更好地转化为长期的经济效益和回报。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岗位胜任能力为中心,能力的获得应通过商务实践、外贸实践、岗位实践等综合实践教学形式来实现。

3.1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目标。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要达到四个层次的目标。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是商务英语学生的首要基本能力。教师应该通过综合实践来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以及视、听说、翻译(书面译和口译)、写作和其他能力。对外贸易实践能力,是第二个商务英语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外贸岗位认知、外贸制单、报关和商检等。教师应该开展综合实践训练,开设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商务谈判、商务信函和其他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第三个商务英语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礼仪、处理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也应该通过综合实践训练来培养,使学生了解商务礼仪和英美西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是第四个基本能力。它是商务英语学生进入职场时,最直接反映出来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商务实践、“在职实习”、到企业工作站、到创业工作室、到校内外实践基地实习等方式,培养这些能力。

3.2实现该目标的策略。3.2.1个人技能训练。研究发现,接受过某种语言训练的人更有可能获得另一种语言或技能(黄翔,2008)。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第一步,是通过个人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和商务实践技能。对于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教师可以采取技能训练的方式,包括课堂综合实践训练以及参加课外活动,在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后,对听、说、读、写、译某一特定技能进行一到两周的综合训练。例如,每学期安排一周或两周的跨文化交流课程,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训练,以便参加口语比赛或哈洽会。综合口语的培训任务由外教或本校英语口语教师完成,也可以邀请有哈洽会或各种展会口语工作经验的企业专家,举办讲座或培训,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展览和外贸业务所需的口语技能。此外,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实现听、说、读、写、译的培养,例如,教师积极安排校内口语比赛、演讲比赛、配音比赛、阅读比赛、翻译比赛、写作比赛、戏剧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商业实践能力的训练,也可以通过课堂综合实践训练和课外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比如,通过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商务谈判、商务函电等课程的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外贸岗位认知能力、外贸单证制作能力、商务函电写作能力、报关商检能力等,也可以通过各种专业技能比赛,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国际商务操作能力实践、外贸技能大赛、货运与通关平台培训、单证填报比赛、单证评审比赛等活动,使学生熟悉岗位所需的技能,降低企业岗位培训成本,使商务英语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3.2.2综合技能训练。为培养学生的外贸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学校应提供外贸商务现场实践的机会,如在校园,可以设置谈判实训室、情景模拟实训室、文档实训室、综合业务实训室等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培训场所,还可以建设校园生产性实训基地、跨境电商创业基地、校企创业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场实训。通过这些校园培训平台,学生可完成一些外贸业务,赢得真实订单任务,实现自我价值。在校外,学生通过哈洽会、博览会和企业工作站的实践,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熟悉外贸业务流程,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这样可以降低企业岗位培训的成本,使企业招聘和大学商务英语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陈颖,2009)。3.3.3企业实践。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比较分散,每个企业只允许几个学生同时在自己的公司实习。因此,如果一个年级有90名毕业生,他们将被分散到几十家不同的公司,企业实践管理难度大,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高校可以采取加强校企合作,制定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优化实践教学管理,使实践教学效益最大化。为此,高校应根据工作流程,不断更新和规划教学流程,根据实际工作场景和任务,设计教学场景,用企业一线岗位的真实材料和案例,安排教学内容,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双赢原则指导下,加强与外贸企业或合资企业的合作(马琼,2010)。

参考文献

[1]陈颖.COMRE—DOUBLEVIEW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09(35):52-53.

[2]高淑凤.高师英语实践教学浅议[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82.

[3]黄翔.高职院校英语实践教学的策略[J].教育评论,2008(4):92-94.

[4]马琼.高职英语实践教学思考[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41-43.

企业招聘论文范文5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实践课程地位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核心。根据工业设计的宽口径特点,把课程分为大类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减少不必要的和重复设置的课程,增加各种实践课的学时和学分。在课程形成模块化的基础上,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逐步强化设计实践及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作为总的教学目标,在四年的阶段化、模块化的各实践教学环节中来落实整体目标的实现,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工业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的载体,现有的课程设置往往受到传统艺术设计的课程的局限,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开展基于实验项目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历完整的研究、设计、实现的科学研究与实践过程,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东南大学突破课程壁垒和学科界限,对全校实验课程、实验项目进行跨课程、跨专业、跨学科的整合,系统重构了从自主开放引导—基础综合训练—项目专题研究—自主研学实践的层次化、模块化、项目化的实验课程体系。通过跨专业、大类课程的实验,学生可以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打造实践研学平台一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目前很多大学构建了“部级创新实验项目”“、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及学院级科研活动体系,学校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如2010年浙江大学设立学生科研项目,投入科研经费300万元,科研立项71项。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检查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活动,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产品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三是激励学生和申请专利。和申请专利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并可以给学生带来自信和荣誉感,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2010年全国最多的是北京大学,共发表480篇;其次是四川大学,共发表468篇;再次是浙江大学发表340篇。

强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一是重视课程设计,加强对课程设计的质量把关。课程设计是很好的对之前所学的知识点的实践检验手段。目前设计类各个专业课程设计完成的质量都不高,往往是走过场。因此改革重点是教师对学生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把关,对几周的设计过程要控制,每次课程设计结束以后由系里的全部教师打分评估,方能通过。学院也要规范课程设计的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每学期进行抽查,以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只有把这些都落到实处,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二是狠抓毕业设计(论文),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很多学生从大四开始在单位实习,或者急于找工作,对毕业设计不重视。而毕业设计是一次大型的综合设计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意义非凡,对学校和企业的无缝衔接也能起到很重要作用。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每周的教师指导、论文的期中检查、展板和模型的制作、答辩的过程和管理、毕业展等等,这整个的毕业设计过程,都要狠抓、硬抓,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在毕业前实践水平大上一个台阶。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学生、企业、学校“三赢”的选择。首先学生到企业实习,既可以节约企业招聘人才的成本,又便于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并为企业注入新的动力,学生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把在学校学习的设计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既可以加深对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实习优秀的可以和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直接在单位完成毕业设计。而学校通过源源不断向企业定期定量输送学生实习,也拓宽了学校的实践教学空间,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提升了人才的质量。而不断“提高质量”是实习基地建设的落脚点,只有通过学校教学和实习基地实践学习同步,才能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前获得良好的设计实践能力。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既能生动地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扎实地指导设计实践课的教师,将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主干力量,因此,学校要加大“双师型”的数量和质量。首先,很多年轻教师毕业后就直接走上了讲台,把这些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送到企业去工作,让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能力;也可以把企业优秀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引进课堂,让这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员,带着真题手把手地教学生设计实践知识,这些优秀的人才,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本领,并在学校形成活跃的设计氛围,并带动其他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教学转变。

企业招聘论文范文6

关键词:地方高校;“3+1”顶岗实习;生物技术;实践教学

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龙岩学院坚持“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更新教育理念,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知识和人才支撑。其中,创新实习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良好体现[1]。创新型“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前3年在学校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实习。“3+1”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强化了实践教学内容,拓宽了实践教学途径,改进了实践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加符合学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2]。生物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为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其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改革的重点[3]。在学校创新实习培养模式的指引下,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2019年开始构建、实施了“3+1”学年制的生物技术专业“三层次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全体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3+1”顶岗实习概述

“三层次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群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能力拓展互选课程的“三层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新体系和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校内与校外、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四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4]。为加强学生生物技术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前3年大部分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均开设了实验课程,学生除了上好理论课外,通过这些专业实验课程的技能训练,结合社会实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为顶岗实习做好基础准备。第4年,将学生派往精心筛选的校企实践教学基地、社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以致用,督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完成专业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变,同时要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完成整个学习记录,达到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2“3+1”顶岗实习方案

生命科学学院根据学校《龙岩学院专业实习工作管理规定(修订)》《龙岩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修订)》等文件制定了《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3+1实习计划和大纲》,涵盖学生实习的实习制度、鉴定考核表、实习周记、实成绩评定要求等,并对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条件、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学生实习前,学院实践教学指导小组教师已经过充分调研,每年筛选学校所在地周边县(市、区)5~8家生物技术相关企业,作为“3+1”顶岗实习集中单位(均要签订实习协议),分为生物医药、食品生物技术、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三类实习岗位(具体内容及要求见表1)。经过2~3轮的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实习的最终目标单位,每个企业5~10人,配置1~2名专业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同时实习企业也均有指定技术人员作为实习岗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顶岗指导。学生从每年7月初进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出发前由学院统一为每个实习学生购买实习保险),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下旬,扣除节假日,总时间维持在200d左右(28~29周)。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责任到人,以微信、QQ、电话、邮件、实地走访等形式与学生紧密联系,且每一次外出实习时指导教师均要做好现场记录登记。学生实习时每周均要撰写实习周记,内容包括实习内容、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撰写的实习周记每周定时发送给岗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教师给予实习意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及心理变化,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和指导。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撰写实结报告,实习单位给予实习鉴定,校内指导教师同时进行批阅,并最终给出实成绩(评定标准见表2[5]),记录在学生的毕业档案内。实习结束后,学院要组织召开一次实结大会,由每个实习点单位代表汇报实习情况和心得体会,参加人员包括院系领导、专业指导教师、部分实习企业指导教师代表、本届的生物技术专业实习的学生及下一届将要参加实习的学生,为下一届“3+1”顶岗实习提供经验交流和改进实施方案。

3“3+1”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

顶岗实习是学校、学生、企业共同参与,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工作于一体,是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意识培养的关键环节。企业实践的真实环境有利于学生提升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对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形成自身职业能力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具有传统学校学习所无法比拟的优势[6]。以往多年的学生实践表明,学生实习期间存在校企沟通不到位,实习条件有限、岗位技能锻炼有限,个别企业实习师资力量不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难以达到学校预估的实习效果。因此,如何完善校企合作实习制度,保障学生一年顶岗实习,满足学校教学培养要求,且能安全稳定运行,成为“3+1”顶岗实习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构建“3+1”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7],主要包括:①学校、院系领导的重视。从学校到院系,不仅要确立各种实习的规章制度,合理安排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及时对实习学生进行动员教育和总结,而且要给予充分的政策、经费支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实习的热情和积极性。②基地的拓展与优质筛选。根据培养方案在更大范围内筛选管理水平高、专业对口、技术力量雄厚、实习条件优越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岗位优化设置,要具有多样性和特色,学生与企业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双向选择。要与企业签订实习相关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学生实习内容、实习管理制度及其福利待遇等。③加强实习管理与考核。指导教师要尽职尽责,对学生实习要全程跟踪,关爱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对学生实习工作、情感、生活做好全方位指导。教师每次实习要做好指导登记,院系绩效考核时给予工作量的审核与认定。学生要遵守学校、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实习的各项要求。企业要对学生平时的实习过程进行监管与考评,与学校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的实习表现给予最终的评定成绩,企业也可优先录取表现良好且有意愿留下的优秀实习生。④实习管理体系的跟踪、总结与提升。院系建立毕业生顶岗实习的跟踪数据库,对每一届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登记与跟踪,并密切与企业联系,收集企业需要的实习岗位需求、培养技能需求及学生实习效果,在后续的实习计划中不断更新、修改,培养企业生产实践真正需要的人才。

4“3+1”顶岗实习的意义

4.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3+1”一年的顶岗实习可以获得学校课堂教学中难以获得的专业实践知识,体验到自己专业学习知识体系的不足,激励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体会到工作的艰辛与成就。此外,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49卷9期林标声等地方高校“3+1”顶岗实习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962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引导和激发,最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4.2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毕业设计。作为应用型本科地方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围绕实践生产问题,在实践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3+1”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论文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选题以学生顶岗实习的重点、难点的专业技术问题研究为主,如“基于噬菌体展示技术开发新型生物透皮短肽研究”(某个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实习的选题)、“解酒保肝保健饮料配方最佳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某个食品生物技术企业实习的选题)、“新型微生物菌剂绿色防治柑橘黄龙病的研究”(某个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企业实习的选题)等。学生的毕业选题与自身的岗位实习密切相关,为解决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要进行专项研究,符合学校毕业论文选题设定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4.3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3+1”顶岗实习使得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紧密联系。一方面,学校邀请企业参与、规划和组织本科专业实践培养过程,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诉求。另一方面,学校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为企业“订单式”培养理论知识完善、岗位职业技能熟练的专业人才,也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先试渠道。“3+1”顶岗实习有利于缓解学生就业与企业觅才的“两难困局”,为企业招聘和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真实对接了人才的“培养和需求”,还有利于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4.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1”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而且要学会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学会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经过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经过实践检验、修正和规范,继而转化成自己的内在认识和个人品质,最终能极大地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体验了工作的不易和父母工作的艰辛,专业实习的课程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贯彻和体现,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工作责任心和家国情怀也得到了全面培养[8]。

5小结

企业招聘论文范文7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三教改革;实践研究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务,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双元育人机制作出专门部署,为深化“三教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在“三教改革”方面已开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形成了“三教改革”的多种模式,取得了部分成效。其中,文献[1]应用研究型地方大学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探索;文献[2]关于高职本科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文献[3]当代职业教育新论;文献[4]我国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历程与路径优化;文献[5]对高职文科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文献[6]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实践偏差的表现成因及对策;文献[7]基于岗位能力的高职实训课程开发;文献[8]基于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文献[9]产教共同体:内涵价值、问题困境与路径优化,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三教改革”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参考。

一、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面向现代高端智能建造及服务领域。专业建设的“思路”围绕“四个对接”,即:“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我们通过“思路”依据职教20条,同时结合岗赛证课融通的方式来指引“目标”,专业建设“目标”是: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发展趋势”,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服务管理型技术技能人才(如下图)。

二、研究问题与方法

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自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三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教育理念。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三教改革”的实践研究是依据“三教改革”理论为指导,实施“三教改革”并贯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三教改革”全面融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中,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了一个闭环的整体,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以教师为根本、以教材为基础、以教法为途径”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育人模式。

(一)解决“谁来教”问题

学院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三教改革”小组,具体负责各项改革工作,先后派出多批教师到省内外高职学校进行交流考察和学习,学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为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三教改革”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学院通过组建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实施教师定期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实践,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聘请企业工作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城轨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与专业教师相互兼职制度。

(二)解决“教什么”问题

通过制定专业高职教育教材标准,联合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制定本专业教育教材标准,确定正确的课程体系,做好本专业教育教材的建设规划,严格把控教学标准,开发“双元”的国家规划教材,根据“1+X”制度试点进展,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已完成《城轨客运服务岗位职责技能》教材编写工作。

(三)解决“如何教”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以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为教法改革切入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改革,带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法改革,增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我们经过实践摸索出了“产、企、岗、职”等独特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实践研究创新

(一)创新方案

依据“三教改革”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以教师为根本、以教材为基础、以教法为途径”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三教改革”的建设方案,实践了“三教改革”的育人模式,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三教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论证。

(二)创新教材

校企合作编著《城轨客运服务岗位职责技能》课程教材,填补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材”领域的空白。搜集整理了2020—2021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应届毕业生招聘的各岗位,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基础岗位进行筛选,筛选五个代表性岗位,依据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同步实施,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材涵盖专业岗位应掌握的所有知识体系,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指定教材。教材编写逻辑是聚焦五个岗位展开教学,通过每个岗位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招聘简章拉开序幕,依据各岗位招聘简章中的岗位职责进行分析,锁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引入案例,使学生掌握各岗位实际工作作业流程,通过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为实践打下基础,结合“1+X”证书指导,之后进入岗位技能实操演练和岗位知识实操演练环节,并配备具体实操方案,最后进入实践环节,包括招聘事项、岗位思考、岗位实训。《城轨客运服务岗位职责能力》教材各岗位的框架结构为:任务一、定位岗位专业技能(企业招聘公告、岗位职责细分、定位岗位专业技能);任务二、案例任务;任务三、岗位知识;任务四、岗位证书;任务五、实操演练;任务六、课后实践。教材的编写解决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文科类)客运服务岗位不集中的教学问题,解决了教学实践中国内无类似教材可选的问题,教材编写依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市场需求”,“以促就业”和适应“城轨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对标企业“真实的急需岗位人才”,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服务管理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创新教法

学院将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教法改革,教研教改创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按照“专业、实训、定岗、顶岗”和定“产、企、岗、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创新“教法”使学生了解各岗位市场需求、岗位专业技能、岗位体验认知,定位岗位取向,胜任岗位工作,消除岗位神秘感、恐惧感,树立职业自信、岗位定位和理念,做到“毕业季=就业季”,知识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岗位专业技能”为中心,以“案例呈现”为特点,以“工作情景”为支撑,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岗位实操演练”为依托,以“拓展知识”为延伸,充分考虑城市轨道交道运营管理专业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体现教材的“职业化”。各岗位具备独立性,知识体系具有衔接性,采用头脑风暴、名义小组等方法,同时融入思政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实践研究成果

(一)“教师”成果

学校同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制订了《组建城轨专业高水平及结构化教师创新团队方案》《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学院教师双向双融通机制》等。

(二)“教材”成果

学校同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共同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教育教材标准》,编写《城轨客运服务岗位职责技能》课程教材。

(三)“教法”成果

学校同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培训学院实训室共享战略,沟通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室建设方案》,创设两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共享实训室”“地铁博物馆”,免费提供学校学生组队参观学习,共同修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城轨客运服务岗位职责技能》课程教材完成编写。

(四)“科研”成果

开展《校企合作三教融合的实践教学的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2项、学生竞赛1项,教师团队提升自我,探索新的教材、教法,优化城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岗位职责技能教育,创新教材编写,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在解构知识体系、编写专业教材内容中,嵌入“三教改革”的核心内容,突出教材实用性;专业教师人人潜心研究一门专业课程,撰写论文2篇,明确本专业“三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目标。2021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三教改革”的实践在《以岗定教,构建城轨专业教学新模式》教学成果中详细体现,经过校外专家评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实践研究意义

(一)教学成效高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三教改革”面向本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19级1~2班,开展《城轨客运服务岗位职责技能》实验教学,并对教学成果进行调研,结合城轨客运服务岗位职责能力教学实践的八个“目标”展开调研,调研人员为19级1~2班全体学生、20级1~3班全体学生,共计270人,调研结果为:全部满意。

(二)经验可共享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三教改革”的创新与实践,已在学校其他二级学院及不同专业建设上展开经验共享工作,为其他二级学院或其他专业提供借鉴参考。

(三)全国可推广

企业招聘论文范文8

【关键词】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

1引言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于电力的输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我国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开展现状来看,其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同时也在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因此,电力企业必须结合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基本特点,来实现对现有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从而推动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2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工程进度以及质量的监管

在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在施工进度和工程计划的影响下,工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工序的起止时间均会受到严格的规范和约束,才能确保工程在规定的日期内完工[1]。然而,由于不同工作流程中的工作进度也不同,因此相关人员在开展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未能实现对各环节之间存在联系的整合,从而导致施工的进度安排不合理,同时也缺乏对工程进度以及施工质量的全面监管,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

2.2工程进度的管理缺乏协调性

不同于其他工程项目,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对于工程进度的要求更为严格,而通过对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内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现状的调查,发现工程进度管理的协调性缺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不仅造成了工程师以及施工技术人员对于工程实际进度掌控能力的降低,同时也容易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2]。同时,部分工程内也出现了只要速度不要质量的问题,过于看重对工程项目进度的管理,从而忽视了对工程质量的重视,导致部分城市的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紧缺问题。

2.3工程造价管理缺乏合理性

工程造价作为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必须加强对工程造价的全面管理,才能为工程的效益最大化实现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从目前的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情况来看,发现大部分电力企业均未建立合理化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对于工程造价的管控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造成了工程项目造价的持续升高,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其中,建设材料价格的浮动作为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一旦出现工程造价管理不合理,则会导致工程的整体成本上升,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工程项目管理队伍专业性较低

管理人员作为影响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队伍进行调查,发现专业性较低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3]。一方面,管理人才匮乏,受到传统招聘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均未能加强对优秀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也缺乏对企业内现有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企业内的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管理人才专业水平较低,由于大部分企业内均未能针对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从而导致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受到了限制,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5缺乏对项目的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主要环节,尤其是在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内,由于工程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稍有不慎就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因此要求必须做好对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的安全管理。而通过对目前我国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的项目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的大部分工程管理者均缺乏安全管理意识,未能加强对项目工程开展期间的工程管理,同时也未能针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除此之外,受到工程管理者管理理念的影响,项目工程并未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导致部分施工环节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展。

3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对工程进度以及质量的监管

通过对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缺乏对工程进度以及质量的监管是影响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电力企业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工程进度以及质量的监管:一方面,加强对工程进度的合理规划,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对工程内不同施工环节的全面整合,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工程开展的工程进度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另一方面,按照制定的工程进度规划,加强对施工情况以及质量的综合监管,确保工程的各工艺环节均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且在确保工程效率的基础上重视质量的监督和管理[4]。

3.2加强对工程进度的协调性管理

协调性管理作为工程进度管理的主要管理方式,企业管理者可以了解并分析工程项目的实际开展情况,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为施工工作的开展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项目设计、采购以及施工等各环节的综合协调,同时针对可能影响工程出现变化环节的相关进度参数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的结果对工程的整体进度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5]。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时间进度图标进行详细的绘制,通过其与实际设计图纸的对比,来总结其中实际工序时间超过设计时间的工程环节,分析影响工程进度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管理和解决措施,确保工程可以在保证质量不变的基础上,在规定的工作进度内完成。

3.3建立科学化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工程成本是目前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其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加强对工程成本和造价的综合管理,才能促进工程经济效益的稳定提升。第一,工程管理者应当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当中,并将其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严格针对工程项目中所使用的建设费用进行全面控制;第二,加强对工程项目采购环节的控制,详细记录采购的时间、地点以及价格,并查清采购人员提交的购买发票,严格核实来源的真实性;第三,详细记录工程内原材料的进出库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当立即寻找异常原因,并密切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工程成本。

3.4打造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团队

首先,大量引进专业化的管理人才,通过对现有招聘渠道的拓宽,采取网络招聘、电视招聘以及猎头招聘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招聘大量的专业化管理人才。其次,加强对现有管理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管理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企业归属感,为工程项目的管理制定健全的管理体系。最后,引进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结合科学化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通过打造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团队,来提高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水平。

3.5建立健全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制度

通过对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的安全管理现状调查,发现安全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工程管理者安全意识的薄弱是造成工程安全管理环节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首先应当使工程管理者树立全面的安全管理意识,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使其在日常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安全施工环节的重视,并在工程内放置有关树立安全意识的指示板。其次,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全面了解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的实际开展情况,根据施工安全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具体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巧以及施工责任等,使所有施工人员均可以了解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并在奖惩机制的结合下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工程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应当签订相应的安全管理合同,并在合同内针对施工中安全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将安全管理作为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序。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作为电力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目前工程项目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其目前存在缺乏对工程进度以及质量的监管、工程进度的管理缺乏协调性、工程造价管理缺乏合理性以及工程项目管理队伍专业性较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电力企业必须通过加强对工程进度以及质量的监管、加强对工程进度的协调性管理、建立科学化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以及打造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团队等方式,实现对现有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改革,才能有效提高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论电力系统输电工程项目管理控制要点[J].中国科技投资,2016,18(20):157.

【2】安克勤.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控制与研究[J].科研,2016,19(11):202.

【3】吴红俊.浅谈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J].大科技,2016,11(3):77.

【4】刘玉保.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与建议[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8(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