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中总结范例

企业年中总结

企业年中总结范文1

关键词:物流业;发展趋势;专业化;大数据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现代科学技术更新迭代速度飞快,强调服务的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迅速崛起,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以及对国民经济、民生等各领域的影响日益显著,使得物流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开来[1]。中国物流产业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现代物流产业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企业的重视,在顶层设计上,赋予现代物流以时代重任,助力现代物流在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力量,不少生产企业也把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机会,经过起步发展阶段,物流产业已迈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今后发展的重点将是由注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向全面提升物流服务质量转变,物流产业也将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同时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

1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可谓巨大,经济总量持续增长,GDP几十年都呈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8万亿元,到2018年达到91.9万亿元,增长了2.3倍,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时期,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新兴的复合型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物流产业即为其中之一,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1.1总体规模扩大速度较快

物流产业总体规模可以参考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以及物流业增加值等几个指标进行梳理、判断。社会物流总额:201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25.4万亿元,2018年达到283.1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每年都以两位数增加。社会物流总费用:201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7.1万亿元,2018年达到13.3万亿元,年平均增长达10%。物流业增加值:2010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为2.7万亿元,2018年达到10.1万亿元,年平均增长30%以上。可以看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中国物流产业的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与此相关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方面,其一,从经济总量不断增加,GDP的9%以上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即可看出,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这使物流业在全社会的需求量急速增加,促使物流产业发展;其二,物流产业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也是重要的原因,经科技之手改造后的物流产业,极大改善了用户体验,提高了生产效率,其拓展市场和扩大产业规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1.2物流市场需求日益增强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率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经济快速发展与物流市场产业需求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经济发展对物流市场需求存在着拉动和提升作用,经济发展的增长促使物流需求的不断上升。同时物流市场的发展迅速,供需两方面都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运输仓储业是物流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以货运为例,2009年全国货物运输总量为278.8亿吨,2018年超过506亿吨,年平均增长10%以上。

1.3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

物流产业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正相关,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物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逐年增加。据统计,2009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2.6万亿元,2017年达到6.1万亿元,增长了2.3倍。在物品运输、包装、储存、装卸、搬运等领域,物流产业使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以包装业为例,2009年中国包装工业的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2016年突破1.9万亿元。从仓储业的投资情况看,2006年起,仓储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断提升,2008年中国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122亿元,2017年达到6855亿元。由于物流固定资产的投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物流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3]。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总体规模、物流服务供需市场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较强优势的发展基础。

2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

2.1宏观政策利好不断

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何为化解过剩产能,它包括“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企业交易、物流、财务、用能等成本”。2016—2019年,物流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这足以见得物流发展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果物流运行更有效率,那么成本有足够的下降空间,因此物流产业能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政府对物流行业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提升。从宏观层面看,国家陆续提出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如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一系列的区域经济规划,这些规划有利于跨区域物流的发展。2016年10月,交通运输部正式在全国开展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2017年3月,交通运输部公布了283家试点企业名单;同年5月,交通运输部正式开始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运行监测。从鼓励到支持,从“放养”到“试点”,“无车承运”模式可谓风生水起,而试点工作的启动,也推动了“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从政策层面看,2013年3月至2019年年底,政府部门已多项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既有综合性指导意见,也有涉及专项性的园区规划、信息互联、绩效考核、税收改革等政策,进一步凸显了政府决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深入推进简政减税减费。同时明确指出,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灾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2向专业化和规模化迈进

传统的物流产业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可持续性发展不足,无法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变发展方式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同时,明确了要完善法规制度和规范市场秩序,形成“零而不乱、散而有序”的新业态。效率较高的生产企业内部物流逐渐独立,演变为专注于某个产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效率不高的内部物流逐渐被淘汰,外包给第三方物流。这个过程中,运行不规范或者经营状况不佳的物流企业会被淘汰,经营状况较好的物流公司能够承接部分生产企业的外包业务,网络型、高效率的物流公司将获得兼并收购和承接市场份额的发展机会。因此,交通运输部在全国开展道路货运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旨在为鼓励无车承运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完善与新时期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促进物流产业降低成本、加快效率。有利于去掉运输的中间环节,提升物流行业效率,降低空驶率,减少运输成本。

2.3第三方物流快速普及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规模效应明显,成本低;二是灵活性强,能为企业在选址、库存管理、精益生产等方面提供更灵活的选择;三是专注与专业,能让企业集中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下游行业市场竞争在不断地加大,社会分工在不断地细化,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从单纯的合同物流逐渐参与到客户的虚拟生产、物流金融等业务环节,升级为第四方物流,即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物流呈现两大发展优势。一是行业发展空间大。目前中国物流发展落后,经济的转型、升级会促进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从第三方物流的渗透率可以看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二是赢利点有望增加。在物流规划和信息服务方面,仅少数物流企业开始发展,多数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带来高额回报。未来,这可能会给供应链公司带来新的盈利点。

2.4大数据构建物流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多项政策重点扶持大数据领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要求从政府层面推动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产业在物流业等需求的推动下迎来年均超过100%的增长率,市场规模将达百亿级别。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将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智慧物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兴货超服务平台已经能够实现车货的智能匹配、货物状态实时跟踪、精准货物推荐等服务功能,这种搭乘大数据产业发展快车的“互联网+物流”模式带来了注册用户、交易数量等业务指标的翻倍式增长,并逐步向着生态化、智能化产业链的目标发展。随着“大数据”技术进一步地应用,智慧物流将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升级,实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未来,在国家宏观政策利好的持续作用下,中国的物流行业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和深入应用为基础,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规划和广阔市场为依托,不断走向专业化、规模化,效率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并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将会发展成具有助推中国积极发展、加快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

2.5新技术为行业发展夯实基础

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现代物流已经由传统的货物仓储、运输向物流作业一体化、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物流体系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呈现出新时代的发展趋势[4]。系统集成是现代物流的本质,它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仓储、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部门活动有机结合,整合到同一系统中,围绕服务客户的宗旨,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且这种集成可以节约流通成本,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5]。现代物流不仅活动范围广、涉及部门多,且不断整合、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商品及相关生产要素加入了这场全球大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物流业的发展,其活动范围、速度也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不断扩张、加速。信息和智能化,EDI技术、互联网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物流业走向全球化和网络化,信息管理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计算机和条码技术的普及应用,使信息管理更加系统科学,满足了货物流动的不同需求,使之更加方便快捷。在物流领域,信息化已成为创新的核心和动力。夯实信息化基础,逐步向自动化推进,包括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引导车、自动货物跟踪系统等应用普及。这些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可以迅速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生产率,减少误差。随着智能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智能化已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为基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也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通信网络,配送中心与供应商、制造商的网络化,配送中心与下游客户的网络化,借助EDI等技术自动实现订货流程。二是网络通信模式,利用物流组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有效组织各种制造、需求、供应和人力等方面资源,以充分利用。同时,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分工细化,专业之间合作也愈发紧密。不同的物流、批发和配送中心分别向制造企业和零售企业提供原材料等产品,物流资源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化特点,这一特点所代表的趋势,是社会发展及物流行业形成与之匹配的发展层级综合作用的结果。当下,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综合、专业的物流园区、中心、基地,已在大城市中普遍存在。

参考文献:

[1]朱廷军.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2]吕悦.大连市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3]陆滢.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4]魏际刚.迈向物流强国:中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

企业年中总结范文2

中南半岛国家除泰国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外,其他五国仍然属于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钾盐矿、铝土矿、锡矿、石油等资源丰富,与我国的资源具有较强互补性。受资金、技术限制,中南半岛国家矿产资源开发程度总体较低,不少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资源的勘查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南六国的矿业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已成为我国矿业走出去的理想地区。一方面中南六国均制定了相关的矿业政策法律,这就为我国企业赴中南六国投资矿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中南半岛国家均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矿业投资,同时中南半岛某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是联合国解决投资争端公约的签字国,一些境外投资纠纷案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处理;此外各国政府欢迎并鼓励外国组织和个人投资本国矿产开采业(含矿产资源考察、勘探、开采、加工及其他经营活动),并保护合其法权益[3]。中南六国目前处于和平发展时期,但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这一区域资源的开发。2009年中国设立了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以支持中南半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其投资环境。

投资现状

我国赴中南六国投资项目数共计73例,平均每国12.1例项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在全球64个投资目的国中平均每国有9.72例项目)②。总体上,我国赴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六国的投资项目数比较平均,各目的国的项目数均为10例左右,投资规模也比较平均,但是我国赴老挝投资活动更为突出,老挝的投资项目为20例,投资额高达2.66亿美元。

1.年度投资差异

2009—2011年我国赴中南六国的投资项目总数分别为24例、11例、38例,投资总额分别为1.53亿美元、1.42亿美元及6.74亿美元。2009年我国赴中南六国的投资活动中,老挝的投资项目数量为12例,占同年中南六国总投资数量的50%,投资额为1.07亿美元,占据同年中南六国总投资额的70%;2010年各国的投资项目数量(柬埔寨无投资项目)较为平均,但泰国在投资额方面突出,其投资额达到1.10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77%;2011年柬埔寨国家在投资项目数量上较为突出,为12例项目,占同年中南六国总投资数量的32%,投资额为1.7亿美元,占同年六国总投资额的50%左右。

2.投资矿种

我国赴中南六国重点投资矿种为铁矿、钾盐矿、铜矿及金矿,项目数量分别为23例、18例、9例、7例,分别占总项目数的31.51%、24.66%、12.33%、9.6%,投资额分别为235、165、0.86、1.58亿美元,分别占总投资额的24.24%、17.05%、8.92%、16.34%。石油天然气项目虽仅有2例,但是投资金额巨大,为2.47亿美元,占中南六国总投资额的25.44%。此外,涉及的矿种还有铅锌矿、锰矿、锑矿、钨矿、锡矿及多金属矿,其投资项目数均不到5例。铁矿项目数量在3年中的分布比较平均,而金矿项目数量的82%集中在2011年,铜矿及钾盐矿的项目数主要集中在2009年及2011年,石油天然气项目在2009年及2011年各1例。如表2所示,不同国家各矿种的投资情况不同,其中铁矿项目在中南六国的分布范围最广,金矿项目集中在缅甸及马来西亚,钾盐矿项目集中在柬埔寨及老挝,2例油气项目分布在泰国及缅甸。上述投资矿种均为中南半岛的优势矿种,其中钾盐及石油等矿种又属于我国较紧缺的矿种。

3.投资类型

我国赴中南六国投资项目所涉及的投资类型包含风险勘查、勘探开采、开采加工及其他类(设立公司),项目数量分别为26例、10例、36例、1例,以开采加工及风险勘查为主,其中开采类型项目占开采加工类总项目数量的60%。中南六国与我国临近,海陆交通便利,便于大宗资产资源回运,且中南半岛地区对铁矿资源的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相关地质资料的可得性较高,因此开采加工类项目数量所占比例大;柬埔寨和老挝等国属于地质勘查的“处女地”,因此在中南半岛国家的矿业项目中风险勘查类项目所占的比例较大。

1)各矿种投资类型:风险勘查类项目中涉及金矿种的项目占42.31%,铜矿项目占23%;开采加工类项目中涉及铁矿的项目占55.56%。2)各国家投资类型:在老挝的投资类型最多,共计4类,其中以风险勘查类为主,占老挝总项目数的40%;在越南无风险勘查类型项目,以开采加工类项目为主,占总项目数的89%;在马来西亚无勘探类项目,以开采加工类项目为主,占总项目数的83%;在缅甸以开采加工类项目为主,占总项目数的73%;在柬埔寨风险勘查项目占绝大部分,占总项目数的62%;在泰国各投资类型项目比较平均。

4.投资金额

1)各国家投资额:我国企业赴中南六国的投资相对集中在老挝,投资额共计2.66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27.5%;其次为柬埔寨和缅甸,两国的总投资额比较接近(约1.8亿美元),但缅甸单项目平均投资额要远大于柬埔寨;马来西亚的总投资额及单项目平均投资额均最小。2)各年度投资额:2009—2011年我国在中南六国的投资额分别为153、1.42和6.74亿美元,总计9.69亿美元,投资力度最大的为2011年。2008年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2009年余波未平,因此投资活动较为萧条;2010年国内企业均处在调整期内并且全球经济开始复苏,正是取得矿权的绝好时期,各企业开始寻找优质矿权,但较少投资;经过2010年的调整,2011年国内企业加大投资,同时项目数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投资额的增减。3)各矿种投资额:从各矿种的投资额度来看,石油天然气项目的总投资额最大,为2.47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25.52%。我国一直重视与中南半岛地区在能源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中南半岛是世界上仅次于波斯湾的第2个重要油气带,并且我国和中南半岛陆上及水上交通比较便利,利于资源回运,由此催生了2例投资额巨大的油气项目。其次为金矿和钾盐矿项目,投资额分别为1.58和1.65亿美元,分别占总投资额的16.4%和17.12%,剩余矿种的投资额比较平均。

.

5.投资主体

我国赴中南六国投资的主体来自北京、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南、吉林、江苏、辽宁、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云南及浙江,其中湖南省投资主体数量最多,其投资项目数量为11例,而其他省市(自治区)投资项目均在5例左右。投资主体中民营企业占据主体,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投资额共计7.76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80%左右,其次为国有企业,共计1.91亿美元,占20%左右。

投资风险及投资建议

1)投资风险评级:通过大量的调查以及与企业交流,认为境外矿业投资风险主要包括目标国政治风险、项目质量风险、投资伙伴风险、法律风险、基础设施投入风险、矿产品价格风险、融资风险、劳工风险、环境保护风险等,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政治风险和项目质量风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将投资目的国的投资风险分为9级,分别记为1、2、3、4、5、6、7、8、9级,风险水平依次提高;刘益康提出按照投资目的国地质资料的可得性,矿业法规及其配套法规是否有利于矿业投资,矿业法规的稳定性,目28标国的行政效率,有没有成功的项目实例等标准,将投资目的国分为低风险国家、中低风险国家、中高风险国家及高风险国家。将中南六国的投资风险总结。

企业年中总结范文3

【关键词】西部陆海新通道;海洋科技;中国 - 东盟;海洋经济;海上丝绸之路

21 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代表着人类的希望和未来。总书记深刻指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这一重要论断,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又阐明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1]。世界各国的海洋经济投入不断增加,海洋产业门类不断扩大,海洋科技进步迅速,海洋合作项目不断涌现,海洋经济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2]。“一带一路”部级顶层倡议提出,中国要充分依靠海岸带区域的地理优势,实施国家间的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3]。东盟国家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广西北部湾是中国联系东南亚国家和通往亚太地区的重要通道,作为重要的海洋运输,将在 “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4]。中国已连续 21 年保持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5]。2021 年 9 月,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 30 周年经贸合作论坛上了中国—东盟贸易指数:2020 年该指数为 241.09 点,较 2010 年上涨141.09%。30年来,中国—东盟贸易规模扩大了85倍。2021 年截至 8 月,我国对东盟进出口总额 5 539.2 亿美元,增长 33.3%,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 14.5%。30 年来,广西与东盟外贸进出口额较 1991 年增长了 426倍。广西对外投资近六成投向东盟。中国与东盟“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经贸合作成果丰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一、海洋科技合作交流现状分析

(一)国际交流会议每年定期举行,规模不断扩大

2016 年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与柬埔寨环境部自然资源保护司在柬埔寨暹粒省联合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6];2017 年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共同承办了第五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7];2018 中国自然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广西北海共同主办了第六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2019 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办,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科技厅、海洋局以及北海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研讨会在广西北海召开;2020 年中国—东盟海洋地球科学视频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联合承办。

(二)各方领导高度重视与社会广泛关注

2016 年论坛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房建孟、柬埔寨环境部国务秘书、副部长尹金森和柬埔寨暹粒省副省长金才仁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并致辞[8]。2017 年中国国家海洋局林山青副局长与马来西亚阿布•巴卡尔副部长等相关领导参与了论坛,并共同为中国—马来西亚海洋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2018 年东南亚国家代表团、东盟国家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自然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际和区域组织代表、有关专家及企业代表共 350 多人参加了论坛。2019 年中国有关部委办局代表、柬埔寨环境部自然保护管理司、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司、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海洋与海岸带资源司、印度尼西亚邦加省海洋渔业局、菲律宾国家代表、马来西亚国家代表、菲律宾南亚国际基金会代表、广西区内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代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及知名企业代表参加了论坛并做了报告。2020 年由于疫情影响,来自缅甸、印度尼西亚、CCOP 等 13 个国家或地区组织,以及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国内外涉海科研机构的近 300 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网络视频会议。

(三)合作方向多元化,合作形式也逐渐从“务虚”转变为“务实”

各届论坛围绕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濒危生物、海洋环境与生态修复、发展蓝色经济、海洋渔业、中国—东盟极地科学研究等多个方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9],从制定合作项目清单到签订项目合作协议,逐渐迈出了从“虚”到“实”的关键性一步。

二、跨海产业园区合作现状分析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 2012 年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合作在国内建设的第三个国际园区[10]。经过 9 年的开发建设,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基本形成,产城项目加速入驻,部分产业项目相继实现投产,国际合作机制日益完善。截至 2020 年底,园区注册企业数 2478 家,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约 185.61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约 144.05 亿元,财政收入累计完成约9.06 亿元,外贸进出口额累计完成约 110.57 亿元。“海上丝绸之路”为进一步给中马国际产能合作升级提供支持,积极推进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支持燕窝、榴莲、棕榈油等马来西亚优势产品贸易[11]。“两国双园”产能合作正在中马多层次互动中逐步升级。广西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是 2021 年 6 月由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提出建设的,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改革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试验区将多渠道与东盟国家开展在医学领域的合作,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中医药、东盟医药、海洋医药的合作开发,充分利用海上运输的便利性及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推进中国—东盟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三、远洋港口物流现状分析

广西北部湾港是我国西南沿海的深水良港,是 2007年广西整合了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座港口资产,组建的一个跨行政区域的港口集团。在汉朝,这里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运点[12]。在今天,广西北部湾港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面向东盟的国际门户港。广西北部湾港现有接近 300 个生产性泊位,最大靠泊能力超过 30 万吨。2020 年,在全球贸易受到疫情重创的情况下,广西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近 3 亿吨,同比增长超过 15%,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 32%,完成 505 万标箱,实现大幅逆势增长,发展后劲十分强劲。2021 年 3 月,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根据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数据,了 2020 年全球前 20 大港口货物吞吐量榜单,广西北部湾港替代了香港港,成功列入了榜单的第 19 位,成为榜单上唯一的新面孔。其中,货物吞吐量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的第 10 位,集装箱吞吐量位列第 9 位。广西北部湾港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东盟,实现海铁联运无缝衔接,是中国与东盟开展海上合作的重要桥头堡。此外,广西北部湾港已开通发往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北等地区的多条班列,覆盖全国 29 市 61 站,对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是 2018 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重大项目,是广西参与“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互联互通建设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超 100 亿元。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的运营主体是新加坡太平船务有限公司在广西南宁投资注册的中外合资企业—广西新中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该物流园是新加坡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参与投资的最大物流园项目,也是中新合力打造的旗舰型物流园项目。2021 年 9月,总理视察了物流园的建设情况。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积极打造多式联运的国际智慧物流新高地,截至 2021 年 8 月底,物流园已累计完成建设总投资约 60亿元,启动了 13 个大型建设工程项目。据统计,每晚约有 200 ~ 300 辆货车在园区从事货物运送工作,运送的货物量达 2500 吨左右,这些货物最终大部分通过港口运往东盟国家。

四、发展趋势与面临的问题

(一)海洋科技领域交流活跃,合作力度不断加大

自从 2013 年国家海洋局与印尼海洋与渔业部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以来,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海洋科技领域每年都保持有密切的交流活动,并且联合开展了多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中越北部湾海洋及岛屿环境综合管理合作研究项目、中国—东盟海洋公园网络建设平台等项目,成立了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等平台,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合作力度也不断加深。

(二)海洋经济贸易稳步增长,相互投资不断发展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广西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来往更加密切,呈逐年增长趋势,也吸引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来我国投资,投资规模逐步扩大。

(三)北部湾港发展潜力强劲,但疫情影响不可忽视

广西北部湾港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其货物吞吐量也在 2020 年跻身于全球二十大港口之列,发展潜力十足。但是在疫情肆虐全球的大环境下,全球进出口贸易均受到重挫,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难免也会受到波及。

(四)国际政治环境变幻复杂,风险与机遇并存

企业年中总结范文4

关键词:CNKI文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演进趋势;CiteSpace

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也在不断成体系、成学派地蓬勃发展。“人力资源”首次被定义是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作者为彼得·德鲁克)一书中,中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首先由赵曙明从西方国家引进,之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人力资源研究,目前中国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以中国知网(CNKI)文献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对国内2000—2022年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进行定量的整理,期望从中得到一些人力资源研究的共性问题与经验,总结出这20多年企业人力资源演变逻辑与规律,为未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目前,CiteSpace软件已经发展成熟并且被多位学者用作文献分析发现未来演进趋势,而且表现出良好的使用效果,故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1月1日—2022年4月21日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试图从中找出这20多年的发展特点,为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提供指导。

2.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是国内学者使用最多的学术网站之一,故以此为数据来源,以“人力资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才管理”“人力资本;企业发展”“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为篇关摘或关键词等进行模糊检索,时间范围设置为2000年1月1日—2022年4月21日,文献来源类别为CSSCI及以上。剔除不相干的卷条目后最终得到12410篇文献。

二、研究基本情况

1.文献的年度分布

通过研究2000—2022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年度分布(见图1),可以发现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研究经历了4个峰值期。第一个峰值是2007年的顶峰,发文量900篇,随后出现整体下滑,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达到低谷。第二个发文峰值期是2010年,并持续到2011年,年度发文量均为750篇。这一时期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研究日臻成熟。第三个发文峰值是2013年,发文量550篇。此时,中国处于经济恢复期,相关研究远低于前2个峰值期的发文量,此后发文量呈逐年下降趋势。最后一个发文量小高峰是2020年,发文量250篇,此后可能受新冠疫情影响,发文量又步入下降通道。

2.作者分布

2000—2022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的作者分布:南京大学的赵曙明教授发文量最多,达80篇。华南理工大学刘善仕(37篇)、暨南大学凌文辁(23篇)、南京大学杨东涛(19篇)等学者也为人力资源领域的研究贡献了宝贵经验。总体看,发文量多的作者所属单位多位于发达城市,这与当地的经济、教学设施和学术氛围密切相关。3.机构分布2000—2022年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机构分布情况:近20多年发文总量2500余篇,其中文献数前5位的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236篇)、南京大学(228篇)、华南理工大学(125篇)、北京大学(117篇)、武汉大学(107篇)。这与作者分布大致保持一致。

三、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

1.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对一篇论文主要内容或创新点的总结,关键词的差异有时可代表文献间的异质性,且关键词通常被用来预测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从图2可知,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有企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管理和动因等关键词,且这些关键词与知识经济、产教融合等关键词密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人力资本”“员工”“人才流动”“知识经济”等人本要素,企业要创新或获取竞争优势,需与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人——相结合。同时,需在“招聘”“薪酬制度”“安全管理”“职工培训”等方面下功夫,使个人知识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演进趋势

从关键词突变图(见图3)中可以发现,从2000年开始,“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与当时世界格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国内学术氛围相关2000—2005年,突显关键词“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的频率较高,表明在这5年里中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等相关概念的研究达到一个高潮。在21世纪的第一个5年里,很多中国学者将国外的人力资源研究引入国内并进行中国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比如南京大学的赵曙明。此后,国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遍地开花、百花齐放。2006—2010年,突显关键词“问题”“招聘”“绩效考核”“激励”的强度较高,这与当时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间交往越来越密切相关,当时我国大多数企业面临着国外先进制造业等的冲击,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考虑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与创新。2011—2022年,突显关键词“分析”“校企合作”“作用”“激励机制”的出现频率最高。原因是最近的10年是国际间和国内各企业竞争与合作最激烈的10年,企业不仅是一个独立单位,更需要与其他机构例如学校等合作,利用高校的人才研发成果为企业寻找创新点。同时,需要对企业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寻根究底、系统分析,从问题中找到突破点、创新点、生存发展点。此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员工的知识存量,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才梯队最重要的要素。对知识型员工要根据其需求层次结合具体问题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激励。当前,人才的流失特别是高知人才的流失是企业的痛点,故企业需要在激励机制上多花功夫。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对2000—2022年中国知网中CSSCI及以上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按照演进趋势将中国近20余年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划分为引入国内初步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快速发展阶段、问题突出阶段及近年来的再发展阶段。各阶段研究热点不一,所需解决的问题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分析:2000—2007年,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国内企业积极学习国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学者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2008—2012年,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从经济危机中恢复,人力资源研究百花齐放;2013—2018年,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日趋重要,各行业蓬勃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不断增加;2019—2022年,新冠疫情使中国企业面临巨大挑战,也引起企业界和学术界对管理问题的再思考。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随着世界格局变化、中国经济发展,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需紧跟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脚步进行。如今,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互联网”“知识经济”“5G时代”等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灵活。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利用更科学、高效的工具,用最小或适当的成本获取最大且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贵瑶,陈琳,孙玮,等.如何让员工“爱司所爱,行司所行”?基于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绿色行为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1,24(5).

[2]唐春勇,李亚莉,赵曙明.发展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概念内涵、量表开发及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21,24(4).

[3]HunW.L.,P.Jongwook,K.Seongsu,etc.Effects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systemsonemployeeproactivityandgroupinnovation[J].JournalofManagement,2019,45,(2).

[4]熊立,占小军.从心之所“享”,顺“流”而创:高参与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二元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2,25(3).

[5]庞廷云,罗福凯,王京.人力资源投资影响企业研发效率吗——基于职工教育投资的视角[J].南开管理评论,2020,23(3).

[6]苗仁涛,辛迅,周文霞,等.高绩效工作系统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多层次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0,23(3).

[7]叶一娇,何燕珍,朱宏,等.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20,23(2).

[8]唐贵瑶,陈琳,陈扬,等.高管人力资源管理承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企业规模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4).

[9]李杰义,周丹丹,闫静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匹配模型及影响效应——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8,21(6).

[10]贾建锋,周舜怡,张大鹏.高科技企业创业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演化升级——基于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8,21(5).

[11]Collings,D.G.,M.Kamel,W.F.Cascio.Globaltalentmanagementandperformanceinmultinationalenterprises:Amultilevelperspective[J].JournalofManagement,2019,45(2).

[12]尚航标,杨学磊,李卫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如何影响组织惯例更新——基于员工情感反应视角的解释[J].管理世界,2022,38(3).

[13]谢小云,左玉涵,胡琼晶.数字化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人与技术交互的视角[J].管理世界,2021,37(1).

[14]张紫滕,李进生,陈万思,等.中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困境及突破——基于文献计量的批判性反思[J].经济管理,2021,43(12).

[15]王震,姜福斌.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实施与感知的差异研究——一个整合模型[J].经济管理,2021,43(10).

[16]赵曙明,张紫滕,陈万思.新中国70年中国情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知识图谱及展望[J].经济管理,2019,41(7).

企业年中总结范文5

根据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的行业分类标准,截至2011年底,我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金融保险类公司分别为31家和10家。其中,爱建股份的主营业务为房地产,东吴证券、方正证券和新华人寿于2011年上市,本文将这4家公司从样本中剔除。将余下的37家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其2005年至2010年的股利政策进行分析。

一、股利政策统计分析

(一)历年股利分配情况分析

笔者首先对37家公司2005年至2010年的股利分配情况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37家公司6年间所采取的股利支付方式及采取每种方式的公司数占含未上市公司的公司总数的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混合股利包括送股加派现、转股加派现以及转股加送股加派现等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所采取的股利分配方式包括单纯发放现金股利、发放混合股利、不发放股利和转增股本,不存在单纯发放股票股利的情况。如果将发放现金股利和混合股利的情况视为分配股利,将零股利和转增股本的情况视为不分配股利,则2005年至2010年间,分配股利的公司占当年已上市公司的比例依次为35.29%、54.55%、70%、83.33%、84.37%和81.08%。除2005年分配股利的公司占比较低外,其他年份均超过50%,并呈逐年递增态势。采取单纯现金股利支付方式的公司数亦呈逐年递增态势,至2010年已占上市公司总数的70.27%。混合股利支付方式在6年中的变化不大,所占比重较小而且均为现金股利加送股或转增股本方式,说明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更倾向于现金股利支付方式,较少采用股票股利或转股方式。

(二)现金股利支付连续性分析

公司是否连续并稳定地进行股利分配,尤其是现金股利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持续发展能力和财务状况等。样本公司中有16家公司于2005年之前上市,21家公司于2005年之后上市,为了提高准确性,对二者2005年至2010年现金股利的支付次数分别进行了分析。1.2005年之前上市的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的连续性。由于混合股利中均包含了现金股利,故进行统计时将混合股利视为现金股利。统计发现,16家公司中连续6年派发现金股利的共5家,占31.25%;6年中派发过2至5次的共8家,派发1次的仅有1家,未派发的共2家。如果将派发6次和5次现金股利的公司视为股利支付连续性较强,则其中7家(占比43.75%)的公司股利支付连续性较强;另外9家(占比56.25%)的公司股利支付连续性较弱,即约六成的公司股利支付连续性较弱。2.2005年之后上市的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的连续性。2005年之后上市的公司共21家,其现金股利支付情况为,共20家公司上市后派发过现金股利,其中上市后每年均派发的公司共18家,占比85.72%;派发但并未每年发放的公司共2家,占比9.52%;未派发的仅有1家,占比4.76%。这说明2005年之后上市的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的连续性较2005年之前上市的公司有大幅度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有所提高。

(三)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分析

在股利支付方式中,只有现金股利可以在数量上进行统计比较,而送股和转股却很难进行量化。因此,该部分仅考虑发放现金股利和混合股利的公司,对其包含混合股利中的现金股利部分的现金股利支付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统计各年的现金股利支付额,以了解各年的支付水平和变化趋势;二是统计现金股利支付平均值,以分析各个公司与行业均值间的差异。另外,为了使分析数据具有合理性,本文选取37家公司中进行过3次及3次以上分红的公司作为样本,并对2005年前后上市的公司分别进行分析。1.2005年之前上市的公司现金股利支付额和支付均值分析。从股利支付额来看,9家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呈现各年有一定起伏、公司间差异较大和水平相对较低的态势。其中,2005年是6年中股利支付水平最低的一年;2006年仍处于较低水平;2007年股利支付水平较前两年有了明显提高,成为6年中支付水平最高的一年;2008年股利支付水平较前一年度有所下滑,究其原因可能是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保险行业的经营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这些公司为了保持其流动性,采取了降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政策;2009年和2010年股利支付水平有所上升。从股利支付的平均值来看,9家公司6年现金股利的支付均值为0.197元/股。其中,中信证券、国元证券、宏源证券、长江证券和招商银行等5家公司均超过了平均水平。2.2005年之后上市的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和支付均值分析(见表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12家公司于2005年之后陆续上市,故以其上市年份数作为分母计算均值。从股利支付额来看,12家公司上市后只有中信银行2010年未进行派现。其中,以中国平安2007年派发的0.7元/股和中国人寿2009年派发的0.7元/股为最高,以工商银行2006年派发的0.016元/股为最低。从股利支付平均值来看,12家公司5年派现均值为0.223元/股,比2005年以前上市的公司派现均值0.186元/股提高了20%。其中,中国平安、兴业银行和中国人寿处于领先水平,超出均值70%以上。宁波银行等其余8家均低于均值水平。可见,12家公司股利支付水平亦呈现出各年有一定起伏、公司间差异较大的态势。但2005年之后上市的公司派现水平较2005年之前上市的公司提高了近20%,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前者的业绩水平较好、公司质量相对较高。

(四)收益与股利分配之间的关系分析

收益状况是企业制定股利政策的主要依据。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笔者通过比较各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股利对收益与股利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对37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股利进行汇总统计,在此基础上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同一年份不同公司的数据分析。2010年盈利并派现的公司共30家、占比达81.1%。这30家公司,除陕国投、国元证券、长江证券、广发证券曾出现1年亏损外,其他各公司均实现了年年盈利,尤其是2005年之后上市的公司还实现了年年派现。在2010年盈利但未派现的6家公司中,深发展连续6年盈利,仅有2个年度发放过较低的现金股利;安信信托1年亏损5年盈利,从未支付过现金股利;国金证券6年盈利,只有1个年度发放过现金股利;西南证券4年盈利2年亏损,从未支付过现金股利;太平洋证券5年盈利1年亏损,只有1个年度发放过现金股利;中信银行2010年零股利,其余各年均发放了现金股利。可见,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基本遵循了“有盈则分无盈不分”的原则。一般地,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相对较高时,公司有较多的盈余以进行股利分配,每股股利的支付水平也应相对较高;反之亦然。为了能够直观判断,进一步测算了2010年盈利并派现的30家公司的股利支付率,统计了处于各区间的公司数和比例。统计结果为:股利支付率大于40%的公司共5家,占比16.67%;处于30-40%和20-30%区间的各有9家,各占比30%;处于10-20%的共7家,占比23.33%。可见,约77%的公司股利支付率大于20%,100%的公司股利支付率大于1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基本遵循了“多盈多分、少盈少分”的原则。#p#分页标题#e#

2.不同年份同一公司的数据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分析,从银行类和证券类上市公司中各选取了一家连续6年派现、净资产收益率在同类公司中较高的公司进行分析。被选取的对象为招商银行和中信证券,二者的收益与股利分配情况分别见表4和表5。可见,2005至2010年间两家公司每股收益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但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的变动趋势与收益的变动趋势缺乏一致性。从每一公司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公司收益提高或降低时股利支付水平并未随之相应提高或降低。这表明,二者虽遵循了“有盈则分”的原则,但是并未完全采取“多盈多分”的政策。

二、分析结论

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具有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该行业受政策的影响较大,其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同时还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监督经济的作用。上述特殊性决定了这类上市公司应在保持自身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提高盈利性,也决定了影响该行业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将该行业股利分配政策的特点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股利分配政策方面

这类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包括股利支付形式、股利支付率、具体股利政策和股利支付程序的确定等。具体包括剩余股利政策、固定或持续增长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和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等。本文通过对37家公司的分析,得出了其近6年中在股利支付形式的选择、股利支付的连续性、股利支付水平以及股利支付与收益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结论,未能直观地判定其对于具体股利政策选择的倾向性,这一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二)股利支付方式方面

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较多采取了现金股利支付的方式,不存在单独采取股票股利方式的公司,混合股利和转股方式占有一定比例且占比较低。

(三)现金股利支付方面

就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而言,2005年之前上市的公司股利支付尤其是现金股利支付的连续性不高、稳定性不强;2005年之后上市的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的连续性比2005年之前上市的公司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表明上市公司的质量越来越高。

(四)股利支付水平方面

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水平呈现各年有一定起伏、公司间差异较大的态势。2005年之后上市的公司派现水平较2005年之前上市的公司有所提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2005年之后上市的公司业绩水平较好、公司质量相对较高。

企业年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在《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式,总体趋于稳定,就业率基本保持上升趋势,大多数毕业的会选择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地级市或者以下地区。而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群和存活率亟需特殊关注,创业效果有待进一步考评。有近一半创业者,在创业之初他们满怀信心和抱负,但最终会因为不同的主观和客观因素选择放弃创业。其中有些是因为资金不足、市场分析不全面,盲目从众、缺乏管理经验导致市场运营困难等原因最终放弃创业。

1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先行———创新从课堂开始,从课堂改变

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解读十八大报告可以看出“我国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教学育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创业实践训练、构建创业帮扶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之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在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当代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思想和创业意识,是最具创新创业优势的队伍之一。所以,高校要定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从高校课堂开始,从课堂开始改变,通过课程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业,为什么国家和社会都在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要让学生了解全面的创业政策,并帮助学生合理解读创业政策。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鼓励大学生探索创业之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和素养,学校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养成教育,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培育和指导,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在培养方案中践行创新创业的教育和培训。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很多高校采用了“五合一”的教育培训模式即构建了学校、学院、班级、团队、个人五级共建创意课堂,和创意空间,设立了“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学分制度”、“综合测评转化学分制度”等管理机制。“课堂理论学习+实训模拟演练”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已在众多高校开展和普及,《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指导》、《SYB创业培训》等课程成为了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模拟创业过程,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换到实际应用中,化繁而简,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2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先行———构建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

为了更好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如今各大高校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与各大企业相联合,为学生搭建起越来越多的创业平台、成立了具有创意想法的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校园创客空间、创业活动中心、高校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种平台。同时,高校还和企业合作,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共建单位,在各大企业设立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建立,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习机会。高校利用创业基金可以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很多高校都与银行合作,建立了一系列的双创基金,“大学学生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为创业者提供物质资金基础,保障大学生创业的顺利进行。高校依托科技园区和地方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扶持和场地资源。更好的为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多家企业入驻科技园区,高校依托科技园区,众多科技成果在科技园内区从最初的制造到实现成果的最终转化,众多的科技园区孵化出了著名品牌的高科技企业,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与革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

3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先行———开展多项活动,强化创业理念

各大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同学们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创新创业之中去,通过同学们的主动参与和踊跃加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环境带动情绪,以情绪影响心情,以心情辐射人群,给予学生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导引。在高校校园里,通过校园广播、演讲、讲座、培训、企业家进校园、模拟演练、比赛、观摩、参观、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全方位、多层面的接触到丰富的、实用的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与重要信息,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思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创新创业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展示大学生的创业实力和成果。形成具有品牌效益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科创杯”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科技作品展示节”、“商务科技文化节”和“机器人大赛”等各种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比赛,从校级作品中选出优秀的参赛作品参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比赛。在各项赛事中大学生可以从模拟创业的经历中获取宝贵的经验,积累创业的相关知识,开拓创意思维,拓展创业途径,锻炼创业能力,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加强组织沟通、交流和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4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先行———开展创业项目,拓展创新精神

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以科研训练项目为载体,大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主持的项目之中,进行校企合作,学生实地到科技园区、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区调查和学习研究,把好的创意和想法与企业人员广泛交流,校方把有创业计划和能力的学生推荐到在创业园创办的企业。创新创业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创业全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磨炼意志、毅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积累经营管理的相关经验。

5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先行———构建师资团队,答疑创业问题

组建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构建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服务中心,对于有创业想法和创业动机的学生给予创业指导和帮助,当代的年轻人思绪敏捷、思维活跃、充满热情、与时俱进、胆大心细不保守,具有创新创业的基础动力,但由于一直以来都是在校生活,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实际操作能力比较欠缺是在校大学生普遍现象,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瓶颈之一,虽然是满腔热情一心创业,却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长时间不能解决,最后无助气馁,只能无奈的放弃。刚刚燃起的创业小火焰,被现实残忍的熄灭。对于这种情况并非个案,作为教书育人的高等学府,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众多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专门设置了创业指导老师的岗位,帮助有创业的学生答疑解惑。为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搭建平台,开展全方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量身定做创新创业的策划,扶持大学生尽快走上创新创业之路。

6创新创业教育思路先行———高瞻远瞩,有的放矢,正确解读国家政策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毕业之后很多学生既不认真就业、也不努力创业。每年都盲目奋战在公务员和各种企事业编制的考试路上,有些学生甚至三年五载不就业不创业,其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偏差,浪费了时间和青春,条条大路通罗马,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多方面的路径和渠道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认知,转变思想,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写,“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兴则国兴,中华少年志在四方,报效祖国人人有责,这是每个有志青年应该履行的重要使命;紧跟党中央的步伐,正确解读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7创新创业教育榜样先行———开展朋辈教育,激发进取精神

朋辈教育是众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环节之一,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在专业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中是举足轻重的关键因素。例如,高校定期举办“学长、学姐宣讲团”主要针对全体在校生开展专业认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指导,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分享创新创业经验。朋辈教育的开展,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在校大学生可以近距离与“榜样”进行学习和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榜样”不再遥不可及,深不可测,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高校大学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学习的动力,真正做到了学业、就业、创业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京生.中国双创发展报告(2017-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张颜梅.浅析大学生就业创业思想引导对策[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4]胡忠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企业年中总结范文7

关键词:跨境电商;商务英语;培养创新

一、跨境电商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现状

1.跨境电商发展的外部环境

自2008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我国与不同国家、地区间跨境电商交流合作,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商,实施“互联网+”外贸战略,加快跨境电商发展。2019年7月3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促进政策,适应产业革命新趋势推动外贸模式创新。俄罗斯、印度、东南亚、马来西亚、中东等新兴市场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电子商务增长的强大动力。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共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达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29%。“一带一路”实现了国家、地区间的优势互补、资源有效整合,加强彼此间的经贸合作,能为跨境电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跨境电商的发展阶段及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增速迅猛,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国,跨境电商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历程与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同步的。自1999年到2019年,中国电子商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具阶段(1995-2003),这一阶段以企业之间电子商务模式探索和发展为主要特征,电子商务主要应用于信息、信息搜索和邮件沟通。第二阶段为渠道阶段(2003-2008),电商应用由企业向个人延伸。2003年,非典让电子商务从线下转到线上。阿里巴巴集团成立淘宝网,线上交易逐渐成为企业和个人新的交易选择。第三阶段是基础设施阶段(2008-2013),“信息”作为电子商务的核心要素,应用于经济活动,改变了消费行为、企业形态、商业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或新的商业基础设施。第四个阶段经济体阶段(2013-2019),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大关,网络零售交易规模1.85万亿元。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30万亿,10年增长10倍。在2015年、201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下降的形势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逆势增长30%,2017年,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同比增长80.6%。2018年,跨境电商进出易总额为9.1万亿元,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1347亿元,同比增长50%。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迅速,业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明显增加。目前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为450万,未来呈增长之势。笔者在对湖南金霞跨境产业园落户的十几家跨境电商企业及与之有贸易往来的5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进行走访后,总结出本土跨境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1.跨境电商企业主要在主流电商平台上开展业务调查数据显示,跨境电商企业开展业务程度最高的电商平台是亚马逊,占调研企业的65.5%。其次是阿里国际站(35.8%)和速卖通(25.57%)。2.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工作经历要求偏向于接受过实习培训的应届毕业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表示,希望毕业生接受过实习培训,以缩短岗位适应期限,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为跨境电商企业创造效益。而要求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企业只占受访企业的五分之一。3.目前解决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的途径主要为社会招聘应届毕业生跨境电商实操能力不强,不能完全满足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81%的企业主要依赖社会招聘来满足人才需求。4.企业希望跨境电商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能力跨境电商产品站内运营与销售能力(88.2%)、跨境电商平台产品上传和客服处理能力(51.1%)、产品开发及供应链开发能力(48.3%)、采购、仓库与物流等供应链管理能力(37.5%)、社交媒体开发与平台站外推广和营销能力(62.4%)、英语读写与对外沟通能力等(40.9%)。

三、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面对跨境电商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商务英语专业作为跨境电商人才的主要培养阵地之一,其教学的诸多方面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不相符,面临诸多问题。

1.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外贸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涉及商务知识,熟悉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与业务、熟练掌握与其相关的单据的操作技能,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在涉外企业从事与英语有关的现代商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面向涉外商务助理、单证管理、外贸业务管理等岗位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而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培养懂跨境交易、跨境推广和跨境交付的综合型人才。现有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群的设置不能满足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2.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跨境电商属于一种交叉性的学科,既有国际贸易的特点,又有电子商务的特点,单一的专业已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跨境电商企业更需要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特征的综合型人才。因而传统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已不能适应跨境电商产业融合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跨境电商这一新业态将传统的物流企业、软件公司、在线支付公司、代运营公司等等整合为一个跨境电商企业集群,涵盖保险、海关质检、金融、运营、客服、网店装修、产品翻译描述、物流、营销推广等等内容,跨境电商业态的产生和发展引发了相关行业的技术革新,催生了跨境电商产业之间的融合。针对传统行业的单一课程内容的教学已不能适应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新要求,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跨境电商课程群的设立及教学向传统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提出了挑战。目前,跨境电商人才主要由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来培养,要在这些传统单一的专业中成功构建跨境电商课程群,并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对一直教授传统商务英语及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在教授国际贸易及商务英语知识的基础上,要能够教授跨境B2C、跨境B2B、跨境自媒体、跨境运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面对跨境电商人才奇缺和商务英语教学暂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如何创新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跨境电商企业的需求,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重新定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跨境电商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跨境电商文员及客服岗位的商务英语人才,其就业方向主要为中部地区的中小型外向型跨境电商企业,这些企业需要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熟悉跨境电商平台操作流程、了解跨境物流、了解关、检、汇、税业务流程的学生。因此,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具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熟悉跨境电商平台操作流程、了解跨境推广、跨境交付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互联网思维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跨境电商专业方向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熟练掌握跨境电商基础知识和操作流程,熟悉主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客户开发与维护、选品与优化、网络营销与推广、图片拍摄与美化、纠纷协商与处理、网店装修与维护等跨境电商相关业务。

2.整合专业课程,打造适应跨境电商发展需求的综合型课程

将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相关专业扬长避短,着力打造适应跨境电商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专业课程。保留基础英语、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国际商务文化与礼仪,增设跨境电商基础、跨境电商营销、跨境电商客服、跨境电商实务等课程模块,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互联网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跨境电商人才。

3.开发跨境电商平台仿真实训系统,增强学生实操能力

针对毕业生实操能力不强的问题,开发跨境交易仿真实训系统、跨境推广仿真实训系统、跨境交付实训系统,使学生熟悉亚马逊、阿里国际站、速卖通、Ebay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则。学生在仿真平台上可以了解、熟悉和完成跨境电商的操作流程,在做中学习外语、外语应用技巧,外贸技能以及网上交易流程。以企业产品为载体,仿真平台为媒介,对相关平台操作流程和产品熟悉后,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边学边做,完成确定产品、产品资料的英文处理、上传、外贸推广等。借助电脑、网络和商务平台的项目进行模拟仿真。系统中有相关平台操作讲座、工厂产品熟悉、操作流程训练等。通过重复训练和直观展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掌握操作流程和规则,从而增强他们的实操能力。

4.重视商务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和进修,提升教师在跨境电商方向的教学与实践水平

通过参与跨境电商培训及研修,教师们可以了解当前跨境电商的相关政策及理论、行业发展情况、人才培养现状、以及跨境电商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培训和进修,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与实践水平,为职业院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提供师资支持,从而构建跨境电商人才生态体系,为全省培养更多专业的跨境电商人才。

5.形成校内、行业双课程负责人制

实行跨境电商双课程负责人制,即一门跨境电商课程同时由企业专家或行业能手和校内教师共同管理和开发,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等,共同编写符合跨境电商特点的实训教材。由于企业专家来自于企业第一线,对跨境电商行业需要的人才定位把握准确,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培养行业所需的人才。双课程负责人制能够很好的对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跨境电商的行业需求。

五、结语

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企业的人才需求激增,对现有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跨境电商背景下,面对目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生实操能力不强、教师跨境电商专业知识与实践水平不足等问题,我们提出重新定位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专业课程、开发跨境电商平台仿真实训系统、形成校内、行业双课程负责人制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如何培养人才做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姚济国.基于跨境电商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商贸人才,2016(5).

[2]李金叶.基于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发展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3).

[3]陈浩、丁红朝.基于跨境电商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以广州番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企业年中总结范文8

一、强化组织机构

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工业和信息化局‘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职工作人员和专用所需工作经费。单位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工作安排部署会议,将“河长制”工作列入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对负责“河长制”工作人员工作纳入年终单位目标单独进行考核,使“河长制”工作全面实施常态化。同时要求相关企业也指定专人负责“河长制”工作,实行县、企两级联动工作机制。

二、加大宣传力度

我局为进一步做好单位“河长制”工作,分别在县重点涉及排污企业、重要醒目路口及显要位置设立“河长制”公示牌和悬挂宣传标语(全年设立公示牌4块,宣传标语10幅),公示牌标上明确写出单位“河长制”负责人姓名、工作人员姓名、职责、整治目标和监督电话等内容,全面接受全社会群众监督。

三、强化职责

积极开展入企宣传活动,借中央、省、市环保督查力度以及开展全市整治“小、散、乱、污”工作,要求企业从自身做起,先后将2个商砼企业进行了无尘化及水循环零排放改造,同时全县关、停、并、转“小、散、乱、污”企业20余家。

四、摸清家底,建章立制

今年,我局先后组织10余人次,分多组对全县沿河企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对排污重点企业进行了建档立帐。实行一个月定期巡查制度(全年共查处乱排放企业发出整改书4份,有效地使企业得到了限期整改),同时要求企业编制排污方案、排污处理计划,增加排污设施,严格执行做到达标排放。

五、切实增强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