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设计论文范例

平台设计论文

平台设计论文范文1

1.专业特色不明确,生搬硬套。

对于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而言,其实践教学活动与理工科等其他学科大为不同,有着显著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尤其是在综合类院校中的艺术设计学科,实践平台建设与管理方法决不能照搬其他学科。同时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专业与以往纯艺术专业也有着明确的区别,对学生的教育不再是培养个性十足的艺术家,而是培养服务于当代创意产业的设计师,而当前艺术设计学科实践平台建设与管理方法并没有突出这一特点。

2.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节。

实践环节主要的学习内容与考核方式应契合本学科教学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内容,但是现今的大部分实践项目的制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形式大于内容,严重地影响了设计实践对课堂知识的训练与检验。当然,学校与实践平台间的链接与沟通不畅也是两者脱节的主要因素之一。

3.管理方法滞后。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实践平台管理方法落后于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的多样化是近年发展的主要成果,但针对于不同实践平台的管理方法却没有得到发展,运用的还是以往较为单一的管理方法。多样化的实践项目与实践平台不能够在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下发挥最大的作用,直接影响了该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4.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法单一。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在明确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法。同时这一目标的制定又要根据不同学校专业间的具体培养计划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以往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必须要做出改进和创新,以符合人才需求。

二、改进艺术设计学科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措施

1.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创新实践教学应与创意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要将多样的创新实践平台作为桥梁,嫁接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建立与特定课堂教学目标相联系的主题化实践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式、模块化、立体化”的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主题化实践活动。以“实践主题”为切入点,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实践主题就是提取若干与课堂重点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研究题目,该主题不仅要与课程紧密相关,与平台的实践活动也密切相连,还要求教师在提取主题活动时要进行多方位的考虑,将课堂知识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把重点的设计原理、方法放到创新实践平台中去实践和检验,在设置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主题间知识的纵向连贯性和横向整合性、互补性,以串联的形式开展主题化实践教学活动,不同的主题活动针对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不同。这种主题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范围、高效地发挥了创新实践平台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主题”作为学生兴趣的源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多模块的创新实践平台。“主题”作为兴趣点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链接中的切入点,平台则是开展主题实践创新活动的基础。创新平台的营造不仅要有常规的实践平台,更要有与之相关的模块化创新实践平台,主要形式有:由政府部门资助的大学生设计创新实践基地、教师工作室、实验教学中心、校企联合创新中心、校企政联合创新实践平台等。模块化的设计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应争取多渠道、多方位的学科交叉型实践平台建设,可涵盖与设计专业密切相关的建筑工程、装饰工程、规划改造工程、印刷、家具等不同的行业,大力发挥设计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特点,为学生个性发展、不同方向的设计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广阔的平台。开放式实践创新方法。原有的基于创新实践平台的实践活动,多存在设计实践活动资源不足、受益面窄、时间短等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实践活动的开放度不够。学校及院系方面不仅要加强设计创新实践的平台建设,而且要着力打造该平台的开放性,能够根据专业方向需求选择合适的主题,使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教师与实践平台的工作人员,即“主题”实践创新活动的提供者和组织者应围绕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配置人力和物力,精心策划活动,保证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和开放度。在人员构成和组织形式上,依据开放性这一基础原则,达到平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通过“开放”营造公平的气氛,结合“主题”所带来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中的自主性、个性化和多元化。立体化的活动构成形式。立体化的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方法即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立体化形式。其中,点为课堂重点教学内容,面是创新平台中相关的研究题目,本学科中的多个方向或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则形成面的多个层次。围绕以上重点内容,辅以集中性教学实践、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组织性的课外实践、教师工作室课题、实验中心课题、校企联合创新中心课题最终形成以主题化实践项目为中心点的多层次相互穿插、相互依托的立体化形态。其中课堂重点教学内容、创新项目、实践目标自上而下形成纵向的展开形式。围绕主题由设计思维创新实践训练、设计创新竞赛、面向企业的设计创新课程等活动为横向展开形式,两者相结合构成一系列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创新活动,推动学生“以实践为师,以市场为法”,掌握并提高实践技能。

2.在创新理念和思路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创新实践平台的管理方法。

为创意产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了投入到创意产业的实践之中,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对于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创意产业实践教育不仅要有上文中提及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还要引入并结合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理念,以科学、高效的方法管理实践平台的运营与发展。整体目标管理。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的创新实践平台项目,要以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为目标,独立的课程或项目也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对项目进行整体界定。实践平台上的创新活动或项目是既相对独立又与专业培养计划紧密衔接的综合实践教学体,因此整体的目标定位与范围是在培养计划与企业或自拟的实践创新项目相结合的基础上而制定的,其中培养方案和计划是主要因素。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创新实践平台的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应是发展性的评价模式。该体系不仅关注学生个人的实践表现,而且注重学生和平台建设的未来发展,主要内容应有:由实践项目中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确定评价目标后,通过系统地收集评价信息并进行分析,对评价对象的素质发展、学习职责和学习绩效进行价值判断。评价管理体系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应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注重反馈信息的周期式总结与处理。过程监控与分项管理。过程监控与分项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创新活动的质量。实践项目过程监控由主体项目负责人执行,结合评价管理体系对现行成果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取得的进步与其中的不足,推荐使用资料信息库的形式为后阶段学习提供借鉴。对于该过程的监控可使用分项管理方法,具体内容可分为:活动项目的范围管理、费用管理、时间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每项分项管理、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阶段性汇报和指导教师的综合性评估与考核作参考,以实现该方法的可信度与效力。资料信息库建设。创新实践活动的信息库建设一方面是可以实现资源利用与共享最大化,提高活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创新活动的系统化与自动更新,为后续活动或项目提供参考与资源。资料信息库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五大基本方面:活动进度与计划、学习课件、经典案例参考、评价体系、沟通交流系统。辅以特定管理软件或网络技术的资源信息库还能够预测活动开展所获效果,辅助教师或责任人实时进行网上评价和监控。

三、总结

平台设计论文范文2

1.1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设计理论。

学习活动就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师生共同努力的过程,顾名思义,学习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活动。而学习活动又构成了教学活动,所以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学习活动的关键就是学习目标的制定,且学习的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因果联系,活动的方法、过程、组织形式等都是由于活动目标决定的,而学习的资源、学习的工具等都支持着学习活动的开展。

1.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核心是学习者,该理论主要强调:学习者由传统的知识被灌输者和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己能够对信息进行获取、深度加工的主动者。相比较而言,构建主义的教学活动是:老师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设计。由人的外在活动与人的心理发展是辩证统一可知,活动是人类活得身心发展的源动力,而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活动。

二、学习活动设计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一般需要设计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根据学习的目标,制定活动的主题;然后确定活动的形式,主要分为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最后实施学习活动的方案并且对成果进行汇报。

2.1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有学习者的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以及行为表现目标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学习者的分析,如果想要学习者能够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比如:学习活动中那些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这样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就可以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二是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内容分析的目标就是揭示教学活动规定的以及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最后根据这些目标确定有效的教学条件。教学课程的标准是分析学习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三是行为表现目标的确定,宏观的教学目标不是指学生的学习境界,而是学习者完成教学教材任务后能够做些什么,即学习者对技能运用的现实世界境界。这样,教学目标便转变为行为表现目标,这是一种终极的目标,主要描述是学习者学习后能做什么方面的内容。

2.2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

首先,活动任务的制定需要和教学的内容有关,活动内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需要完成的内容。如果想要活动任务被更高质量的完成,就需要将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和学习者原来拥有的知识、技能联系起来,同时还要将新的知识、技能和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等建立联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中。其次是学习活动基本流程的设计,基本的流程主要有设置情景、组织协调、合作学习、回报学习成果以及成果评价等设计。在学习活动任务设计的最后,还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监督设计,懒惰是人的天性,因此,想到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

2.3“平面设计”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本文选择了以“平面设计”为例。首先可以选择以一个教材为蓝本,如《PhotoshopCS4》,同时还要对其他优秀的教材进行演绎、重新组合、淡化繁琐等操作。二企业标志的设计,主要有创建规则选区和修改选区。三照片修饰,需要对色彩的平衡、曲线、亮度与对比度等知识的掌握。四海报的设计,海报的设计需要学会对海报图层的编辑。“平面设计”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首先明确自己的职责,但是最关键的是要组织好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在上课之前需要设计好课堂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中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同时还要为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条件,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思考并且有所收获。

三、学习活动效果分析

3.1学习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完成一个学习活动之后,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熟练地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还学会了将已有的知识和新的知识建立联系,最关键的是学生学会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以平面设计活动为例,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了画笔、边框、文字、套索等工具的使用,还能对描画、羽化、收缩、填充等操作的综合应用。

3.2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

王吉庆教授认为,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主要包括对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利用、信息的开发等方面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社会共同的评价。当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之后,会十分渴望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且能够在多样化的方法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还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问题,且能利用适当的方法对信息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平台设计论文范文3

校园网信息平台建设目标是建立符合艺术类学院校园信息化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教学工作的现代化,突出学院特色,为全院师生提供方便、优质的信息资源,创建获取信息的多种渠道。校园网络平台体现应用,以网络技术环境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提供为核心的思路进行建设。促进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构建更加完善优质的网络教学环境。

2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建设是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资源库的建设过程分为三步走:首先研究分析使用对象的需求,分析我院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对现有的信息化环境进行评估,明确硬件条件是否能够满足资源库建设的要求;其次,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之上,搜集资源库建设中的各项具体目标,包括应用和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再次,做好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的实施环节步骤。

1)材料准备。

资源库的材料准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沉淀,材料的准备可以将有效资料整理后,上传至服务器,方便师生在网络上进行备课、制作课件、教学和电子阅读,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或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研究问题。①文档材料。文档材料主要包括电子版的教学案例、图片、照片、装饰图、背景图、按钮等等。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培养特点,准备相关文字资料。为教师制作电子教案、备课、教学研究等提供电子化的服务手段。②音频、视频资料。艺术类院校的动画专业、设计专业和影视专业对资源库的音频、视频内容要求较高,在设计网络平台时,要注意硬件支持条件。其中,资源库中要提供大量的经典影视片段、实验、动画、歌曲、特效声音、网络课程等等。为学生选择网络课程的学习提供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可以在课下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及内容,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时间,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支撑。

2)搭建环境。

校园网络平台搭建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网络设备硬件及网络技术层面为基础,搭建网络应用平台。网络的硬件平台和技术平台作为组成校园网络平台的基础,要遵循经济性、实用性、先进性和成熟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等原则,采用校园网络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三层网络体系结构。采用千兆主干网络,百兆接入网络,使用国内高端网络产品,包含计费系统、防火墙、入侵检测、身份认证等网络安全系统体系,双出口带宽保障网络稳定接入运行。

3)网络应用系统平台。

网络应用系统平台将相关应用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统一整合,形成完善高效地管理模式,提高使用频率和应用效果。

①教学资源系统。

建设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系统平台,是校园信息平台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资源占据校园网络资源的主要地位。网络课程:通过互联网将教学内容复制到网络上,实现辅助性教学,扩展知识的受众面,搜集优秀课程的教案、课件及相关学习内容,供校园用户使用,也可以将部分课程内容放置到互联网上,方便学生沟通和自主学习。学生作品:为保证教学资源的示范作用,在教学资源库中,搜集学生作品,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定期展示和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于艺术类院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的作品内容较多,可以采用电子相册等方式,将学生的作品长期保留,为学生后期步入社会提供学习期间的佐证材料。学生论坛:校园内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交流,通过设定不同的主题或模块,引导学生依据兴趣形成学习小组,促进学生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资源:提供类型丰富的学习相关资源,其中可以包含国内外电影、动画、话剧、服装、美术等其他可搜集的各类型资源,丰富网络平台的资源储备和类型。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他们在业余时间有大量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对各类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②视频点播系统。

视频点播系统主要包含课程内容和非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建设主要包含:优秀学校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国家及省级的公共课资源、校内优秀教师教学资源,采用剪辑视频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与同步现场学习达到基本一致的学习效果。非课程内容建设主要包含:学生课程以外,完成作业时扩展学习内容的相关视频内容。国内外优秀公开课、与专业相关的优秀作品集,社科文类优秀视频等等。此类内容建设涉及面广、内容多,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建设。

③电子阅览系统。

电子阅览内容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将电子类型的文献阅览、咨询、培训和服务为一体构建的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为学生提供统一上网进行资料搜集和学习的地方,其中包含的数据库内容,为学生免费使用,为学生的科学研究提供平台和场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3总结

平台设计论文范文4

在平面设计过程中,三维透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视觉形态表达方式,它主要利用透视原理来让二维的平面设计产生三维的立体空间感,是创意图形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尤其是三维透视中的焦点透视能够利用多点透视来营造出一种距离延伸感,让受众在视觉上感知到一种纵深感。这种表现方式一方面遵循了基本的透视规律,另一方面是对此规律的夸张、强化利用,达到了既符合透视学原理又能够增强受众空间视觉感受的设计效果。可以说,它为普通的二维平面设计提供了创意思维和技术支持,同时也是设计师拓展想象空间的始发点、立足点。如歌手Arcadion专辑FlyVision的封面设计就采用了三维透视空间表现法,带有强烈的视觉纵深感。实际上,该封面设计的构成元素并不复杂,都是一些相对单一的视觉元素原型,色彩也仅包括红色和绿色两种颜色。设计师合理地利用三维焦点透视的视觉规律,将封面的主要内容“RRCRDION”这几个字母放置于画面正中央,以此代替透视中将要汇集的焦点,呈现出前后分明而又向远方延伸的视觉纵深感,从而带给了受众一种强烈的空间立体感。又如,德国设计师岗特•兰堡的海报《Egoist》也采用了三维透视法,该作品的主体形象是一个站立的人的轮廓,设计师利用三维透视使之呈现出层层递进的视觉效果,画面中既有三维透视的焦点也有三维透视的散点,从而形成了多角度的视觉张力,图形的立体空间视觉感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强烈,画面中人物形象也更加立体、生动。总之,这两件平面设计作品都有效地利用了三维透视原理,实现了平面设计中的空间视觉感。

二、色彩对比的空间表现方式

现代平面设计之所以强调空间视觉形态的呈现,主要是为了提升作品层次,丰富作品内涵,从而增加有效信息的传播量,达到最终的设计目的。色彩的对比是实现这一创作目的最鲜明、有趣的方式之一。所谓的色彩对比表现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在色相环上距离较大的色彩组合一起,利用它们的色相差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不同于由点、线、面构成的单元形组合,这种色彩对比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促使受众产生多层次的立体空间视觉感,有利于提升平面设计作品的空间美感。一般而言,设计师经常将“红、黄、橙”等暖色调同“蓝、青、紫”等冷色调放置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以获2011德国红点(RedDot)海报类设计大奖作品“RainShield”为例,该作品就是利用色彩对比来实现立体空间视觉形态感的。画面大致由两类元素构成,一类是有所指向和含义的白色大写字母,另一类则是毫无规律的涂满各种色彩的平面几何图形。这些几何图形分别呈现出蓝色、绿色、紫色、黑色、灰色、红色、粉色、黄色、白色等不同的颜色,且以一种无序的方式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色彩对比关系。黑色的海报背景的加入,更是加强化了色彩的对比效果,它同原本丰富、跳跃的色彩又形成了另外一个层面上的色彩对比。此外,白色的主题字母也增强了冷暖色调之间的有效对比,进一步提升了作品的空间感。

三、形态错位与重复的空间表现方式

在传统的平面设计中,四平八稳的平面视觉感受是最主要的呈现方式。当代平面设计对创意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平面设计作品呈现出空间视觉形态,以使图形形态更加新奇,更容易引人入胜。因此,平面设计师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打破平稳的视觉模式,采用了形态错位与重复的空间表现方式。它虽然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平面图像所带给人类的视觉平衡感,却为受众营造出了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和舒适感。具体而言,这种独特的空间视觉形态表达方式是将创意元素进行逻辑思维上的本末倒置,从而使之产生形态上的错位与重复,形成立体上的空间视觉形态。近几年,形态错位与重复的空间表现形式已经成为了现代平面设计中最具现代性和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深得受众和设计师的喜爱、追捧。如德国设计师GotzGramlich的海报作品《Squarepusher》就是采用的形态错位与重复的空间表现方式。大体看来,该海报的构成元素无外乎就是富有明暗变化的小方格子,在组合方式上也是采用的不断重复排列法,却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向四周连续延伸的空间即视感,形成了四方连续的形式特征。这种表达方式运用得恰到好处,其最巧妙的地方就在于改变了每个单元的明暗对比和排列角度,并利用渐变来产生一种动态的立体感。此外,设计师还将代表作品主旨的大写黑色字母“SQUREPUSHER”有序地放置在每一个单元格里边,且对其做了大小上的变化,从而增加了画面视觉形态的凹凸变化感。总之,这种形态错位与重复的空间排列组合方式打破了单一角度的视觉平衡,使作品呈现出了立体凹凸感,产生了立体空间视觉形态,给了受众营以美的享受。

四、正负图形的空间表现方式

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正负图形对于空间视觉形态的呈现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负图形又被称为反转图形,它是将正形和负形两种轮廓进行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虚实转化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图形。它们以彼此的边缘为主要轮廓,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相互隐现,使图、底两种图形呈现出一种非彼非此的不确定形和无限的空间纵深感。正负图形的空间表现方式往往能够带给受众切入点的错位,以产生一种矛盾的空间,且图形会随着切入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原本离我们很近的焦点反而会不断后退,从而产生一种远近反转的立体形态感。这一种看似简单的做法却是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能够在实现空间视觉形态的过程中发挥极为特殊的作用。但正负图形所产生的这种空间关系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它是依靠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在本质上可归属到虚拟空间这一大类别。以设计师MichaelBierut为2013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的海报为例,该作品就利用了正负图形来呈现立体空间视觉形态。作品中不同圆柱体的图形的排列组合看似是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立体物象,实则是对平面设计中正负图形创意的巧妙利用。其中,白色柱体和黑色柱体的弧形边缘是共用的,它们既是柱体的横截面,也是柱体的侧面,白色和黑色可以进行“图、底”的相互反转,以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物象,造成受众心理上的视错觉,从而促使虚拟的空间视觉形态的产生。又如设计师FelixPfaffli的《WhiteOnWhite》,这部平面设计作品中一共有两个立方体,每一个立方体都展现出三个棱面,其中每两个棱面互相利用,这样就把不同的立方体造型巧妙地连接到了一体,加之能展现主题的英文字母的排列,使作品看起来既平面又立体,既有矛盾又不失合理,从而呈现出了强烈的立体视觉空间感。

五、结语

平台设计论文范文5

从视知觉角度分析,当人们注视某一特定静态图形元素时,静态图形元素的视觉表象会因为人的心理反应而发生形变和运动趋势,产生与客观图形不符的视觉反应,这种现象即为错视现象。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视错觉的例子有很多。如,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的比例为35:33:37,而我们在视觉上却认为三种颜色面积相等,这是因为白色给人以扩张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就是错视效应。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人们视觉心理的惯性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又如我们所熟知的弗雷泽螺线(图1),人们常常会将同心圆看成螺线,就是因为产生错觉的“动态元素”在不断地向我们暗示这是一条不断旋转展开或者收缩的螺旋曲线,因而习惯性地认定为螺旋曲线。图2是法国著名广告摄影师RomainLaurent的一组名为《倾斜》的摄影作品。在一般情况下,人的眼睛会不自觉地以人像作品中的主体“人”为画面重心,从这一点上看,每个人都会看到一组稳定、平衡、构图完整的摄影作品,但周围的建筑背景又在不断地提醒人们画面主体与环境背景之间的角度错位。这样一来,视觉与心理之间的矛盾互动便产生了,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是静态的,甚至是凝固的,但人们的视觉和心理却被一股无形的“动力”反复拉扯着,一个认为它是静的,而另一个却认为它是动的,永远无法达成一致认同,人们苦恼于这种视觉效果,却不得不承认乐在其中,这看似是一种逻辑上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确实存在于视觉现实和心理暗示之间,这也恰恰是静态元素错视效果所产生的“动感”的妙趣所在。

二、挣脱二维空间的束缚

我们知道平面广告定义的基础前提是其存在和表现的二维空间,平面广告挣脱二维空间的束缚并非是要将其与影视广告或者立体广告概念混淆,而是在保留平面广告形式的基础上,将时间、环境以及广告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整体。图3是一幅麦当劳的户外广告,在广告牌的最上方放置了一个伸出画面之外的M形金属架,随着一天太阳位置的变化,金属架的投影就像时钟的指针一样沿着画面旋转,指示了不同时刻麦当劳可以提供的不同美食,这一表现方式将时间的概念很巧妙地融入平面空间之中,无论在广告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十分新颖独特。随着广告创意的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广告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纳入到创意思考范围。看似平淡无奇甚至外观有悖常规审美心理的平面广告作品,一旦加入了客体因素,立刻变得充满生气,静态的广告形式随着客体因素的加入而“动”了起来。节能灯户外广告中加入了一个运动传感器,当有人经过或离开时,后面的灯箱受传感器的操控而开启和关闭,这种视觉体验无论是对于参与者还是观看者,印象都是极为深刻的。图5是减肥产品的手提袋设计,它会随着袋口松紧程度的变化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袋口位于画面主体中模特的腰腹位置,这一位置也恰恰是肥胖人士最为苦恼的区域,松垮的袋口让人们联想到日益增大的腰围和臃肿的身材,但随着顾客的消费过程,将减肥产品装到手提袋中,拉紧袋口、结账离开的时候,会忽然发现,原来广告画面中臃肿的身材瞬间被苗条的曲线所替代,引申联想到这种减肥产品的功效,进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暗示——减肥效果立竿见影。这类平面广告突破却并未脱离以往经验中二维空间广告的概念,而是将其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拓展了平面广告的表现范畴。广告随着时间、环境和客体的参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视觉效应,因而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这正是设计师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它使人们不得不赞叹,原来广告也可以如此生动、如此精彩。

三、突破表现材质的束缚

动态元素合理地应用于平面设计作品中,离不开新材料的发现与新工艺的发展。例如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主题会标——会呼吸的标志,是一个能根据不同场合改变结构与色彩的波纹图形,在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时刻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它充满动感,仿佛只有高倍相机才能抓拍它下一刻的游走,它又像一种难以捕捉的现象,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正如主设计师MichaelGals所阐释的那样:“它包涵了促使其保持运动和活力的元素,一种永恒的能量。”这在一实例中,设计既没有脱离平面设计的范畴,又超越了原有的平面设计所能实现的功能范畴,可以说这不仅是设计形式的新突破,更重要的是他为整个平面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发展契机。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在平面广告产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新的平面广告表现形式亦会层出不穷。Gyricon是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研制的一种电子纸张(e-paper),E-INK是美国E-INK公司研制的电子墨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二者都是一种屏幕技术,E-Ink的电子纸由电子墨水及两片基板所组成,它上面涂有一种由无数微小的透明颗粒组成的电子墨水,颗粒直径只有人的头发丝的一半大小。只要调整颗粒内的染料和微型粒子的颜色,便能够使电子墨水展现出色彩和图案来。当这种电子墨水被涂到纸、布或其他平面物体上,人们只要适当地对它予以电击,就能使数以亿计的颗粒变幻颜色,从而根据人们的设定不断地改变所显现的图案和文字。新技术的出现,无疑会带给设计师平面创意表现的全新思考,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之中,必然会引发新的设计形式的出现。

四、结语

平台设计论文范文6

目前,多数高职学生经过两年半的理论学习后,在第五学期课程结束后开始选择课题,然后带着论文指导书,边实习边撰写毕业论文;学校在第六学期组织中期检查,了解毕业综合实践进展情况;在第六学期后期,毕业综合实践结束,学校组织答辩工作,并给出成绩。在整个过程中,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综合实践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方面:

毕业综合实践阶段和找工作阶段存在着冲突,多数学生在短期内频繁跳槽,实习岗位也跟着变化多样,占据了大量的精力。而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上岗预就业后,由学生变成了准员工,主要精力就转放在工作上。于是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认真准备毕业论文,直到答辩前匆忙准备,采取各种方式应付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综合实践成果的质量。

(2)教师方面:

一方面由于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化,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指导。两者的交流会因时空限制,不能连续、及时地开展。对教师来说,无法督促学生及时提交毕业论文等材料,经常会出现前中期时间很充裕,到后期却要忙通宵,加班突击,对材料的提交时间没办法控制。第二方面,指导教师少,学生人数多,一般一个指导教师指导超过10个学生,便难以做到对每个学生都给予认真细致的指导。

(3)管理方面:

对职能部门来说,由于缺乏实习跟踪与反馈信息的管理系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单位落实情况、论文进展情况、教师指导情况等信息,出现管理无法到位的现象。此外,大量繁杂的手工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影响到管理质量和效率。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方面对毕业综合实践质量的严重影响,采用信息化管理就是适应信息时代变化的需要,同时解决了过程管理和指导不到位的问题,保证了毕业综合实践的质量。据笔者的统计,截至2014年5月,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中的41所学校已经建立了基于网络平台的毕业综合实践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综合实践的组织和管理提供全程服务,为身处异地的师生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2毕业综合实践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学校从2013届毕业生毕业综合实践工作中开始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了校外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平台,实现了从顶岗实习单位落实、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撰写、成果整理的全过程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具有较强的管理功能。

2.1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平台的运行流程

2.1.1平台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平台实施两级管理模式,教务处作为平台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毕业综合实践的规章制度,制定工作流程,汇总各二级学院毕业综合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顶岗实习单位、毕业综合实践题目、毕业答辩小组名单和总结等资料;维护和完善网络管理平台,对平台数据进行分析,并统计数据;组织各二级学院交流。各二级学院则成立毕业综合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制度实施细则;委派指导教师,组织落实实习单位,开展选题和审题等工作;组织学生动员工作,召开安全宣传会,并做好安全检查、毕业综合实践进度与质量检查;成立答辩小组,组织答辩,审定保存毕业综合实践成果等。

2.1.2平台的角色权限

平台的使用对象包括各级领导、专业主任、指导教师和学生等。校管理员负责平台的初始设置,导入师生基本信息,设置各类人员角色,下发学校文件,汇总二级学院资料;二级学院管理员设置各专业的毕业综合实践起止时间,设置二级学院的各类角色,并建立师生的对应关系,设置答辩信息,下发二级学院文件,保存学生成果材料;教师在线布置作业、批阅实习周记、下发任务书,并指导学生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在线完成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单位信息、实习信息及企业指导师傅信息等)并及时汇报实习进展情况和撰写毕业论文。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限功能,一人可以担任多种角色,可以查看不同信息。平台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2.2毕业综合实践过程监控

第一,学生到实习单位报到后一周内,将个人实习信息、企业指导老师信息等输入到平台中,同时开始以周记形式将实习进程、工作任务以及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写入平台中汇报给指导教师。如发生实习单位变更的,可以重新录入单位信息,以便指导教师随时掌握实习情况。第二,选题确定后,师生通过平台上传下载完成任务书和开题报告,当学生所写内容通过教师评阅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避免出现答辩前匆忙应付的情况。各级管理人员则通过平台对选题、开题的进度、质量、教师指导人数等进行检查和督促,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第三,通过事先设置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的提交时间,指导教师可以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对不认真进行毕业设计、不及时提交论文材料的学生进行教育,避免出现答辩前匆忙修改现象。教师对学生材料的评阅情况、对学生学习指导情况、师生交流情况都会记载在平台上。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进行监控,及时督促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第四,后期可检查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学生的成果完成提交情况、答辩的具体安排等。各级管理人员则通过平台信息及数据统计功能,对毕业设计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认真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

3毕业综合实践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成效

3.1实现了全程动态网络化管理,做到了分散实习集中管理

通过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平台,实现了从选择指导教师到递交实习报告,从布置选题到论文定稿,从初定实习岗位到签订就业协议书,完成了全过程的网络化管理;通过平台,学生可以书写周记、在线提问、完成作业、上传开题报告、上传论文等,教师可以批阅周记、布置作业、回答问题、下发任务书、批阅论文等,两者实现远程在线指导与学习,建立起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实现了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通过平台,突破了师生之间的时空界限,分散实习的学生可以集中在平台上管理,有效解决“放养式”实习带来的管理难度。

3.2提高了毕业综合实践的指导质量,体现了学生指导个性化

结合学校对周记撰写的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提交规定、实习单位及企业指导师傅信息填写要求,平台可以依据不同专业设置实习起止时间,设置周记撰写的时间和字数要求,设置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提交时间点,从而适应不同专业对实习管理过程的特殊要求,也避免了临时补救、指导流于形式等情况的发生。指导教师通过批阅周记,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同时,对照材料提交进度,指导教师可以及时督促学生提交材料,并对学生每一稿的写作情况提出具体切实的修改意见,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3.3实施了流程化的管理,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

平台设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行业;协同;毕业论文;工程实践;教学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时间最长,持续时间跨越两个学期;其教学环节最多,要历经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审和毕业答辩等若干环节;其培养和考核的内容众多,既要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锻炼学生的科研素养,还要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要符合行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最综合、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考核和运用,又是对学生掌握的点知识、线知识和体知识的综合考量[1],最能衡量学生综合水平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基于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是共识[3]。

一、行业协同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毕业论文作为对本科生走向行业岗位的最后一个培养环节,具有承前(综合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启后(对接行业需求)、开启职业生涯的作用。构建行业协同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行业推动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内生动力来看,教育部自2004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到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再到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直至现在推进“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我国一直在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贯穿上述政策链的核心关键之一,是要求高校重视行业需求,加强与行业融合,促进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高校落实国家政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都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环节来落实。从行业加大人力资源储备、促进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外部需求来看,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未来行业将更加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气象行业对气象探测人才的需求为例:按照该行业的相关人才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国将建立一支近1.5万人的综合气象探测(综合观测)人才队伍。气象探测技术是将大气科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理论知识同相关工程技术紧密结合,该行业要求其人才队伍必须在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方面具备复合型、应用型特征,而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也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环节来承载。

二、构建行业协同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1.学校与行业协同合作的框架不成熟。构建与行业协同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除了学校自我革新之外,行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关键因素。相较于欧美一些国家从法律制度和政策利益等多个维度,对行业(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做出的规定和引导,国内的行业(企业)并没有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法律义务和社会公义[4]。单纯地从经济利益方面考量,行业同学校协作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并不能对其产生较好的直接收益,反而会增加额外负担。同时,在高校未同行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大批量培养的人才对行业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行业也并未因此获得自身急需人才,因而行业参与协作的动力不足。所以,如何找准切入点,与行业建立协作框架是问题之一[5]。2.高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有局限。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一方面,高校引进人才多强调高学历、高职称,许多引进来的教师本身并无行业实践经验;同时,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大多重论文、轻实践,无法引导教师投入精力来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纵然有高校引进了“双师型”教师,久而久之,在上述大背景下,其个人发展重心慢慢也会与行业实践脱节。另一方面,因为高校对引进人才的诉求集中在学历、论文和纵向项目等方面,来自行业一线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与之不相适应,所以制约了行业人才向高校的流动[6]。现有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提高有限,外部行业的新鲜血液难以注入,成为制约高校教师队伍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显得尤为突出。3.毕业论文研究对象不贴近行业生产实际。从来自某地方普通高校2018年本科毕业论文的一项调查中,采样分析了4522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数据。调查表明:论文中明确研究对象来自行业(社会)实践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21.36%;论文中明确是在行业(社会)实践中完成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38.46%。这从侧面反映出,作为强化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环节,毕业论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与行业实际脱节。4.与行业协同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欠缺高效的信息平台。许多高校和行业合作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推进乏力,既有上述的协作框架不成熟、行业缺乏动力等原因,也有操作层面上的缺乏管理平台和沟通渠道等原因。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既需要长时间(跨度两个学期),又需要面对多个主体(学校、行业、导师、学生等),还有多项重要指导和考核环节(开题、中期检查、评审、答辩等),其日常的指导、监督和沟通工作更是繁复。如果缺乏一套运转顺畅的协作机制以及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很多工作开展起来都难以为继。这种管理不畅,也成为制约高校与行业协同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成效的问题之一。

三、与行业协同开展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

1.立足行业构建协作框架。高校在构建协作框架时,应优先选择直接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协作共建,而非面向单个企业寻求合作。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具有更加全局和广阔的发展视野、具备更加宏观的掌控和布局行业发展战略的能力,能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精准地嵌入整个产业链中,这既避免与单个企业合作的局限性,也能提升毕业生在更加广阔的行业空间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学校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达成框架性合作关系后,受益于其领导力和影响力,高校将更易于在行业内部署人才培养战略、更平滑地在具体项目中与业内企业对接,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地实施。同时,立足行业的协作框架,整合行业力量,更易获得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及有利资源,对推动行业积极参与协作有显著作用。2.共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高校中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不足的问题,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显现尤为突出,成为依托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短板。因此,在毕业论文这一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专门聘请一批来自行业的兼职指导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相较大部分校内指导教师,行业一线的兼职指导教师具有更直接的行业实践经验、更加敏锐地对行业前沿和发展趋势的观察能力以及更加符合行业实际需求的关键工程实践能力等,这些经验和能力都是希望通过毕业论文工作重点培养的,恰好也是许多长期在高校教学的指导教师所缺乏的。因此,学校在部署毕业论文工作时应该广泛地推行“双导师制”,即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和一名行业指导教师,二者协作共进,相辅相成。由于行业指导教师的兼职身份而无法全职投身学校教学,故为使双导师制能持续有效运转,应该对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职责做出明确分工: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训练学生了解行业技术前沿、熟悉行业生态、掌握关键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等;校内指导教师则更多关注学生构建理论结合实际的知识体系、掌握工程技术基础、遵循论文撰写规范、按时参加相关的教学和考核环节等。3.构建各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工程实践案例库。要使学生掌握能在行业“落地生根”的工程实践能力,其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应来源于有实际价值的工程对象,并尽量在行业工程实践的大环境下完成论文的研究撰写工作。为此,应建立起基于实际工程的毕业论文研究选题工程案例库,规范和引导论文选题工作,切实体现毕业论文对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建设案例库有多种渠道,一般采用如下几种:查阅和搜集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资料,构建工程案例库;实际进入工程现场,获取现场第一手资料,构建工程案例库;选取与工程相关的科研项目,构建工程案例库;应用现代化网络功能,构建在线工程案例库;等等[7]。通过构建工程案例库,学生可以更早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接触实际工程,高校和行业也可通过对案例库数据的长期跟踪,进一步归纳、提炼,借以掌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核心内涵。构建本科毕业论文工程案例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原则[8]。4.与行业协同建立“一平台、两协作、三通道”的高效信息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协作框架、建立行业指导教师库和构建行业工程案例库,理论上可以较好地保障毕业论文工作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然而,毕业论文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教学内容众多,综合性的指导、培养和考核的环节繁杂,所以有效地建立协同机制、高效地推进协同管理,是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保障。探索建立“一平台、两协作、三通道”的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一平台”是指一个平台,囊括了与行业协作开展毕业论文指导的全部管理与考核内容。“两协作”是指在一平台基础上,学校与行业协作、校内与校外导师协作,按照平台设置的各项流程和功能,分工协作完成各项培养工作。“三通道”其一是指建立从设置导师库、案例库,到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评审和答辩等的全环节的管理通道;其二是指建立跟踪、监督各环节工作进展以及考核状态等全过程的监控通道;其三是建立学校、行业、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等的全方位沟通通道。通过平台,学校和行业在平台上交流数据、完成管理工作,校内外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平台上完成论文的教学、考核等。通过建立平台,学校和行业能协同推动有关工作,校内外指导教师能及时沟通指导方案和论文进展,学生能及时接收指导意见。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原本分散到指导教师和学生个人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管理流程和信息的整合,将所有毕业论文的培养工作都纳入统一的平台中,所有的培养环节和指导、考核数据流转都有迹可循,从而改善以往与行业协作的落实主要依靠教师个人而不便于实时跟踪、监督的局限。通过多年的积累,平台的各项数据还有望为高校开展对毕业论文各级各类的评估评审提供宝贵的大数据支撑,对改进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与行业间建立协作共赢、通畅高效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十分重要,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适应行业需求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现状基础上提出的构建协作框架、共建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工程案例库、搭建“一平台、两协作、三通道”管理机制等措施,将为高校与行业协同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陶旭晨,余承海,陶庭先.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2015,31(01):158-159.

[2]乔永民,李爱芬,韩博平,赵建刚.关于生态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思考[J].生态科学,2010,29(2):579-581.

[3]党亭军.中国近代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5,3(01):89-93.

[4]周宝玲,解媛媛,靳佳萍.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我国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8):120-121.

[5]白非,万圆.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路径与关键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85-90.

[6]姚旭.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6,(05):80-82.

[7]王巧焕,张卫民,吉植强,罗跃.构建本科毕业论文“工程案例库”的思路研究———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2):160-162.

平台设计论文范文8

1注册报告制的概念与内涵

1.1概念

基于上述现象,近年来学术界正在发起一种新型的学术机制,即注册报告制(RegisteredReports)。该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在研究之前,就将要进行的研究目标、过程、方法与设计向期刊公布,并接受同行评议。若同行评议通过,则论文作者只要严格遵守协议,按提交的研究进程进行研究,无论其研究结果如何,都会得到发表,且其研究数据也将一并得到共享。该制度从正向激励角度出发,使论文作者不再为了发表而做出有“显示度”的数据,从根本上回归科学研究的本质。注册报告制的雏形早在20世界60年代就已经萌生,初期主要用于医学领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注册及报告规范”。随着注册报告制的发展,目前注册报告制已经在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需要以大量数据统计为假设驱动的学科中应用。

1.2发表过程

第1阶段:研究者向期刊提交“阶段1”草稿(Stage1manuscript),内容包括论文引言(Introduction)、研究方法及开展此项研究的预实验(pilotexperiment)结果。编辑对“阶段1”草稿进行筛选,但不以所谓的研究“重要性”、新颖程度或结果明晰程度作为判定标准;初步筛选后留下的草稿将进行同行评审,若能通过评估,该草稿即获得“原则上的接受”(InPrincipleAcceptance,IPA)。第2阶段:作者严格遵守协议,按上述方法和流程开展研究,该论文即可发表。拿到IPA后,研究者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完成论文“结果”(Results)与“讨论”(Discussion)部分,与此前已提交的“引言”和“方法”汇总形成“阶段2”草稿(Stage2manuscript)。此时还需将原始数据和实验日志上传到免费开放的文件共享站点。“阶段2”草稿也需经同行评审,成功通过后论文即可顺利发表。“注册报告”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将重点放在研究过程而非结果上,有IPA在手,研究者不必担心实验结果会影响,2次同行评审则保证研究步骤严格按计划开展,这能有效预防研究者伪造或篡改数据、对结果做不正当“取舍”[8]。

2注册报告制的优势与劣势

2.1优势

与传统的机制相比,注册报告制具有如下优势。1)肯定非阳性结果研究的重要性。非阳性结果的研究同样具有科学意义,非阳性结果一方面能使科学家知道研究中哪些是非相关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改进现有研究过程。从传统论文出版机制看,该制度是不利于非阳性结果研究开展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进步。注册报告制的出现,从根本上扭转了上述激励机制,使科学界重新重视非阳性结果研究的重要性。2)减少科研资源重复投入。传统学术必须是在研究结束后,有了研究成果才能进行。一旦该研究由于设计缺陷或者研究方法错误使研究一开始便误入歧途,这将造成大量科研资源的重复投入与浪费。有些研究由于涉及庞大的资金与昂贵的设备使用,使研究人员不得不造假;而注册报告制在第1阶段就要求科研人员提供完备的科研设计、方法与流程,并且经过学术界同行评议认可才能进行,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设计缺陷或者研究方法错误带来的科研资源重复投入与浪费。3)促进科研数据共享。传统机制下,研究者并没有动力公布每一步的研究过程以及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数据信息。而在注册报告制下,在第2阶段结果评议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将所有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实验室日志、实验人员操作流程等所有数据提供给期刊,从而表明其是严格按照第1阶段的审批结果开展研究的,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科研数据的共享。4)减少科研欺诈现象。在注册报告制第2阶段提供的手稿中,必须附有一个基本的实验室日志,说明数据收集的日期范围,以及所有作者的证明。由预先登记的研究产生的带有时间戳的原始数据文件也必须公开共享。除了这些措施,欺诈性的预注册会对作者适得其反,因为编辑可能要求在第1阶段审核后对实验程序进行更改。如果实验已经进行,即使对议定书进行微小改动也是不允许的,因为会破坏预注册的目的。除非作者愿意不诚实地对他们的实验程序所涉及的内容进一步地不诚实,否则“预先注册”已完成的研究将是一种非常无效的出版策略。值得一提的是,任何出版机制,都不能保护科学免受复杂和有预谋的欺诈行为。通过要求认证和数据共享,注册报告机制揭示了机会主义研究人员可能利用的明显漏洞,这样做排除了直接欺诈;但是,注册报告机制最重要的是通过消除数据造假的压力,重新发明假设,或者发现首先表现的不诚实来激励对科学方法的假设。5)减少审稿人窃取创意的可行性。注册报告制度只有小部分人会知道第1阶段所提交的内容,包括编辑和小部分审稿人。此外,在研究完成之前不会公布第1阶段提交的信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获得原则上的接受,该期刊不能拒绝最终的第2阶段提交;因此,即使在审稿人急于在作者前面完成预先登记的设计的情况下,这样的策略会给故意犯罪者带来很少的职业优势。这是因为最终公布的注册报告“收到的手稿”日期是指最初的第1阶段提交日期,所以在之后收到的任何按标准提交的“收到的手稿”日期都是无效的。关于被窃取的担忧并不能阻止研究人员申请拨款或在会议上提出想法,这两者都涉及向更多的潜在竞争者想法,而不是通常会看到第1阶段注册报告。

2.2劣势

与传统的机制相比,注册报告制具有如下劣势。1)不适合所有学科领域。注册报告制目前适合于任何受假设驱动的科学领域,这些领域受到发表偏差影响严重;对于一些不需要假设驱动的科学领域,注册报告制度反而会增加的成本,并在时效性上有所降低。2)不利于使用昂贵技术或资源有限的项目。在注册报告制第1阶段提供的实验可行性报告中,必须对第2阶段研究开展所能进行实验的条件做出分析,其中就包括报告科研资金的落实以及研究成本的估算等。如果实验过于昂贵或者科研资源有限的研究人员,可能并不能让审稿专家确信其有能力开展第2阶段的实验。3)不适合短期型项目。从目前注册报告相关的平台看,平均需要9周才能达到最终的第1阶段编辑决定,不包括作者修改其提交作品所需的时间。在第2阶段,过程稍微快一点。这对于一些一年制或者过程稍短的资金资助项目来说,注册报告制度并不适合用于,除非作者可以在这些项目开始前几个月设计和预先登记。4)可能引发论文泛滥。由于注册报告制度第1阶段只需提供研究设计论证的基本材料,因此有可能会造成研究人员大量提交注册研究的现象,毕竟只是提交注册研究设计比完成真正的论文要简单。基于此,目前部分注册报告制平台或者期刊已经加强了对第1阶段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不可否认,就算是传统的机制也难以阻止论文滥发的现象。目前注册报告制第1阶段提交的文件必须包括一封承诺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说明所有必要的支持(例如资金、设施)和批准(如道德规范)已经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论文泛滥。5)对审稿人工作量的影响。注册报告制下的同行评审与传统的手稿评审相比,增加了审稿人工作量以及占用更多时间,因为每篇注册报告论文的发表都要经过2轮的同行评议;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传统的由于经常被多种期刊拒绝,在找到合适发表的期刊前,该论文也通过了许多审稿人审核。在实行注册报告制度的条件下,至少有2个导致这种系统性拒绝的问题,从而避免了对审稿人的额外负担。首先,第1阶段提交的编辑和审稿人有机会在数据收集之前评估实验设计,帮助作者提前纠正方法缺陷。其次,由于注册报告不能基于结果的感知重要性而被拒绝,因此注册报告制避免了传统拒稿的常见原因:结果不被认为具有足够新颖或开创性。注册报告制的整体审阅者工作量与传统出版类似或者稍多。考虑将传统稿件按顺序提交给4种期刊的情况,前3种期刊在每次评审3次后拒绝。第4种期刊在3次评论和3次重新审核后接受了手稿。总共最多12位评论者可以看到手稿,并经历了15轮审查。现在考虑如果在数据收集之前提交研究作为第1阶段注册报告,由3位评价者评估。即使经过3轮第1阶段审核加上2轮第2阶段审核,整体审核员负担(15轮)与传统模式(15轮)相同。

3注册报告制的发展趋势分析

3.1减少论文数据造假

早在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医学图书馆(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引进了类似注册报告制度,要求医学研究者必须预先发表研究中的一些关键设计。2015年的一项研究对比了这种制度对论文结论的影响,发现在针对心血管疾病药物和补充剂的研究中,2000年之前57%的论文报告了显著结果,引进预注册制度之后这一比例下降到8%[9]。此外,《NatureHumanBehaviour》首次发表的注册报告中,一份探讨自我觉察(self-insight)能力对生活、事业和关系质量的影响,检验了5个先前的文献中提到的假设,都得出了零结果[10]。从上述研究看,注册报告制在减少科研论文数据造假层面效果明显。

3.2受关注度越来越高

注册报告制对于基础科学和临床前沿领域而言还是一个新事物;但是随着2013年左右注册报告制的逐步完善,支持的平台与期刊逐步增加,科研人员对于注册报告制的关注与认可也越来越多。以目前最大的注册报告制平台CentreofOpenScience为例,2013年平台上的注册论文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到了2019年4月,平台注册论文已经超过了8000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1]。

3.3支持的期刊与数据库逐渐增加

目前全世界有204种期刊采纳了注册报告形式,包括3种BMC旗下期刊、JournalofMedicalInternetResearch旗下多种期刊、《RoyalSocietyOpenScience》《NatureHumanBehaviour》等全球著名期刊[12]。此外,Springer、Elsevier、Wiley等全球大型学术论文数据库都积极推动注册报告制的发展,例如Wiley就已经为注册报告的期刊编辑、科研人员等分别建立了操作指南。数据库商积极推动注册报告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通过学术论文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实验设计、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等等,这对于数据库商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3.4更多资助机构支持注册报告制论文

科研资助机构的支持是注册报告制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科研资助机构不支持,很多注册报告制论文的第1阶段都无法进行。随着注册报告论文被越来越多资助机构熟知,资助机构开始逐步接受并承担注册报告制的学术论文。有研究表明,对比传统资助的论文,科研机构对注册报告制的学术论文效果更为赞赏,特别是一些持续性滚动支持的科研基金。由于注册报告制论文的阶段性和双重同行评议制度,使滚动性支持的科研基金能更好地掌握资助团队的科研进度以及取得的科学发现效益。除NIH外,诸如儿童肿瘤基金会、英国癌症研究院、尼古丁依赖(GRAND)和尼古丁与烟草研究全球研究奖、政治与生命科学协会、前列腺癌基金会、Movember基金会等机构都已经宣布对注册报告制论文的支持,并可纳入其资助成果的认可序列。此外,在企业层面,辉瑞制药等顶级企业也宣布支持注册报告制的学术。从全球趋势看,越是高风险行业,其对于注册报告制论文越是支持,例如生物医药行业、芯片制造行业等。这些行业的研究都是高风险高投入的,注册报告制第1阶段的研究预审能很好地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这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3.5发表平台与支撑工具越发完善

注册报告制学术是一种新型的学术模式,大部分科研人员对于如何进行还不了解,而且由于注册报告制涉及预审设计、2阶段同行评议、许可研究协议签署等新制度规范,其对于刚刚接触的科研人员来说并不友好。基于此,目前已有诸如CentreofOpenScience、AsPredicted等注册报告学术论文平台来支持,其通过平台开发的支撑工具,很好地协助科研人员进行。平台也建立了相应的讨论社区与学术研讨会来回答科研人员的相关问题,并协助其联系支持注册报告制论文的期刊。更进一步,诸如CentreofOpenScience等平台也开发了协助科研人员进行搜索数据、建立研究日志、上传与共享科研数据等的工具支撑。此外,目前越来越多的数据库商也加入了注册报告制平台的开发中,以Wiley为例,其注册报告制平台已经列入公司的开发列表,从而支撑更多学术期刊应用该平台进行论文筛选与编辑。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注册报告制论文的发表还是依托公开平台,但是随着数据库商天然的数据优势以及与期刊的合作关系,以数据库商为代表的注册报告制论文平台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并成为数据库商进一步掌控全球科研信息、数据与创意的渠道之一。

4关于推动注册报告机制在我国发展的建议

注册报告制虽然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还难以撼动传统的学术机制,但是其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诸如上文所述,其对于学术造假的抑制具有显著作用。近年来,我国学术造假现象频发,诸如大规模撤稿、数据造假等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在全球的学术声誉。此外,诸如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等科研伦理实验也严重触及了道德底线。在上述问题上,注册报告制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在第1阶段实验设计阶段,就能把一些不合理、违反科研伦理道德的研究排除。虽然注册报告制不一定对所有学科有效,但是推动其在我国科技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从国内情况看,尚没有期刊或者相关平台进行注册报告制的尝试。基于此,推动注册报告机制在我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建议。

4.1推动中文版平台开发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一个好用且具有大量应用软件支撑的注册报告制平台是推动注册报告制的关键基础之一。虽然,已经有CentreofOpenSci-ence、AsPredicted等平台,但是其缺乏中文语言支撑,对中国科研人员来说并不友好,而且科研数据等关键信息基本掌握在平台手中,且难以在中国本地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储存,具有一定的科研风险存在,基于此,打造具备易用性,且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注册报告制是当务之急。我国科研的需求巨大,而且我国有腾讯、阿里巴巴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因此平台搭建难度不大,且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目前唯一的障碍在于得到官方以及期刊出版方的支持。为此,建议中国科协等机构联合大型互联网企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注册报告制服务平台。

4.2推动若干科技期刊实行注册报告制

注册报告制在我国推行需要得到具有影响力期刊的支持,虽然注册报告制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但是基于目前我国的学术环境条件,注册报告制推广是有益处的。建议依托心理学、生物医药以及新材料等领域的若干优秀期刊,支持发展与建立相应的注册报告机制,并定期做检讨,不断完善实施机制。然后根据实践经验,将注册报告制推广到所有适合领域的期刊,进一步减少我国学术造假论文的产生。

4.3鼓励基金或资助机构支持注册报告制

从我国科研生态看,大部分科研基金与资助机构对于阳性的研究结果更为关注。由于国内科研经费竞争激烈,注册报告制在我国的发展必须要得到科研基金或者资助机构的支持才能具有生命力。目前,诸如阿里巴巴集团的“活水计划”等项目资助已经开始重视注册报告制研究论文的支持,其在资助之初就形成了形如注册报告制论文的设计审查环节。基于此,建议首先从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基金进行实践试行,从而推动注册报告制在我国的发展。

4.4推动期刊审稿专家库与国家项目专家库对接

正如上文所分析,注册报告制面临2轮的同行评议,其对于审稿专家的要求很高,无论从工作时间还是工作质量看。这庞大的评议工作量,也使注册报告制的时间基本长达1年以上,这不利于短期研究项目的开展,也不利于吸引科研工作者发表注册报告论文。基于此,建议推动部级项目专家库与期刊审稿专家库对接,例如开放科技部、基金委等专家库与若干重点期刊的审稿专家库对接,进一步扩充期刊的审稿专家数量,并提升审稿专家质量,从而进一步压缩注册报告制论文的发表时间,增加该制度的吸引力。

4.5建立项目立项与注册报告制论文的联动评审机制

注册报告制的第1阶段是对研究目的的解释以及研究设计论证工作,其基本与科研项目立项申报内容吻合;因此,以注册报告制第1阶段的同行评议审定结果作为科研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切实可行的,这样一方面减轻了科研项目立项的重复性劳动,另一方面也使科研工作者一旦立项就能获得资金支持开展研究工作,提升科研效率。这样一种工作方式对于推动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以及注册报告制的发展都具有很大帮助,特别是一些滚动性资助科研项目,完全可以将注册报告制论文第2阶段的同行评议结果作为滚动支持的考虑因素,从而使期刊审稿作为类似科研项目第三方评估结果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