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探究

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探究

摘要:当前,安徽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发展新动能的培育迫在眉睫。而农地金融抑制一直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主要由于农村缺乏有效抵押物,农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活力不足等原因所致。因此,以农地金融为抓手,积极培育安徽省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农村各项产权确权颁证,完善农地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促进三产融合和释放“双创”活力。

关键词:农地金融创新;农业农村;新动能

1新动能培育的背景及意义

2019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16元,实际增长7.1%,与2018年增长的7.6%相比,农民增收速度明显放缓。在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下,受农业结构矛盾的显现、农业政策红利的递减、农民转移性补贴收入已达上限等因素影响,实现安徽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增长的动能不足。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安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培育发展安徽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为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安徽省进行农地金融改革的基础条件良好,大量可流转土地和闲置资源的金融属性未开发利用。如,承包地和宅基地是农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但现行土地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土地资产的金融属性,不利于土地资产金融价值的发挥。因此,推进农地金融创新,对激发农村土地的金融属性,拓宽农业发展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

2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农地金融研究。安徽省内对农地金融的研究最早始于尹云松[1],其认为农地使用权是一种他物权,这种他物权能够充当抵押物[1]。可行性方面,温铁军[2]认为,农地抵押会导致农民失地,反对农地过度金融化;高圣平[3]持赞成观点,理由是经济发展淡化了土地的社会保障职能,农地抵押权的实现可以通过强制管理的方式进行。模式选择方面,杨继瑞等[4]认为,重庆“地票”模式有利于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的区域范围和组合机制;林乐芬等[5]发现,农地股份合作社模式的运作绩效相对较优。省内研究从理论和经验2方面展开。理论研究方面,黄学华[6]分析了安徽农村金融存在组织体系不健全、交易成本和信贷成本高等6大突出问题;张亨铭研究发现,新兴农村经济组织融资难较为普遍,主张安徽农村金融需要进行深层次改革。实证研究方面,孙家军[7]发现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可有效促进安徽农村经济增长;蒋满霖[8]以安徽省数据为例,对安徽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金融的生态质量进行实证分析;朱永璨[9]以安徽金寨县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例,对改革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总结得失经验。

2.2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研究。政策制定层面,农村发展新动能一词最早出现在2013年11月14日《安徽日报》评论员文章《以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中。随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安徽省委省政府也于2017年3月13日出台《关741???????????????????????????????????????????????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具体实施意见。路径设计层面,王雯慧[10]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国祥[11]从农村新型业态的培育、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12]从优质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转移,分别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培育建言献策;省内研究方面,李国英在2017年4月8日召开的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现场会上强调,推动农村电商新发展,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张延明[13]强调推进“三变”改革试点,推进安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和新动能培育。

3安徽省农地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3.1农地金融抑制。安徽省农地金融的改革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抑制,使得农地金融发展缓慢,满足不了本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3.1.1农村缺乏有效担保物2018年12月29日最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都可以向金融机构抵押担保融资,但承包地和宅基地是农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现行土地制度极大限制了土地资产的金融属性。3.1.2农地产权估值和处置难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进行抵押担保融资政策对“三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也面临一定阻碍。因为无论是政策性还是商业性抵押融资,对农地抵押物的产权估值和处置都存在困难。

3.2农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截至2019年末,全省耕地流转面积263.06万hm2(含互换、转让),流转率达48.9%。但在目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规范有序的流转平台。但根据调查统计发现,池州市梅里村69%的土地流转并未通过产权交易平台[14]。这也说明,在流转的耕地中,存在较大比例的私下协议流转,并未通过交易平台进行规范化流转。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时,由于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市场不完善,使得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押融资。且农业贷款中短期贷款占比高,2018年安徽省农业合作机构短期贷款为3889亿,中长期贷款为2234亿,短期贷款额高于中长期贷款额74.08%。而土地产值的特点使得短期内无法形成较高抵押值,无法有效发挥土地的长期抵押融资。

3.3农村金融服务市场活力不足。目前,安徽省金融服务主要由农商行、农业银行、邮储等少数金融机构提供,并且农商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缺乏行业竞争活力,不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产品服务提升。同时,广泛分布在农村的各银行网点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只存不贷”的情况,并将吸收到的大量农村居民储蓄存款转存入人民银行,再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形式,注入到城市金融市场中,从而加剧农村资金的流失。

4安徽省农业农村新动能培育建言

4.1推进农村各项产权确权颁证。安徽省农村产权不明确,使得农村土地无法进行有效的金融抵押。因此,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产权认定,构建科学合理的确权等级标准体系。面临农村金融抵押费用高的情况,采取积极可行措施降低农地确权成本,降低农地产权融资交易费用。

4.2完善农地金融服务体系。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农地金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安徽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资源的金融属性,为安徽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明确农地金融服务平台体系的公共性质。通过建立完善的合作社金融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政府的统一协调作用,确保农地金融服务的公共性。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风险分担提高抗风险能力,调动农民参与农地金融流转的积极性,逐渐成为推动农地金融发展的主阵地。紧密依托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在安徽省农地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过程中,要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整合,对农地金融服务平台的可行性不断探索创新。

4.3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安徽省推行“三变”改革需要把握的要点:要进行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确保农地产权交易、流转的有序开展;为“三变”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构建完善的“三变”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农村资源要素的金融价值;务必加强风险管控,是确保“三变”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提高各方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基石。

4.4促进三产融合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市场发育的不断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拓展,推动三产融合将更加释放农业发展潜力。安徽省一二三产业基础良好,为农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推动金融等服务业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不断完善农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优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要提高安徽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性,避免少数金融机构的市场垄断,导致低效率和高交易成本。不断推进先进生产技术与农业融合,提高制造业服务农业的质量,拓宽二三产业对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推进“互联网+”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形成二三产业与农业农村有机融合发展。

4.5释放“双创”活力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积极推动安徽省农业农村“双创”,运用新技术路径,构建“双创”服务平台,挖掘农村资源、产业“双创”活力。地方各级政府应出台激励农村“双创”活动的政策措施,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扶持涉农“双创”活动;要构建良好的“双创”服务、培训平台,降低创业成本和减少创业阻碍;各级政府也应打造“双创”地域特色,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农业创业品牌。同时应该发挥中小微企业优势,深挖农村市场潜力。积极尝试通过农地金融解决融资难问题,以农地金融为抓手,带动城乡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要素流动。并且要促进要素收入均等化机制的形成,吸引优质要素汇聚农村,为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破解融资难题。不断释放“双创”的巨大市场潜力,让“双创”活力成为安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力。

5小结

安徽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也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通过积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持续推进农地金融创新、“三变”改革,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注重农业农村发展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渠道培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作者:谢延庆 李停 单位:铜陵学院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