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究

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究

摘要:都市现代农业根植于城市内部,与城市系统相互作用,与城市的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西部地区的全国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十三五”时期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全国性典型案例和重要经验。为此,文章从都市现代农业的理论内涵入手,通过总结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结合“十四五”时期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研究认为,以成都为代表的都市现代农业在“十四五”时期应重点夯实现代农业战略基础性地位、构建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搭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助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早日实现。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典型模式;乡村振兴

“十三五”临近收关,“十四五”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重战略正在叠加落地实施,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作为“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组成部分①,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和引领者”,更是“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第一方阵”②,对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笔者以成都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总结“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果,提出“十四五”时期的对策建议,更好地发挥都市现代农业的联城带乡作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早日实现。

一、都市现代农业的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近年来,由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都市现代农业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被提出,国内专家学者们从农业和城市的关系演变、从都市农业与现代农业概念比较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横向从现代农业和都市农业等相关概念关系看:日本地理经济学家青鹿四郎(1935)引用具体事例分析的“都市农业”涵义具有国际研究的普适性,都市现代农业区别于一般的城郊农业和乡村农业,发达国家多采用都市农业的概念来研究分布在都市内的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分布在都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③。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现代农业概念,来自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提出的农业发展定位,是当时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它比现代农业或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城市发展定位和区域特点紧密相关,尤其注重休闲观光产业发展,旨在通过深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实现农业增值增效,从而实现为城市服务的目标”④。纵向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演变阶段看:都市现代农业是农业和城市发展关系演变过程的高级阶段,是经历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后再向更高水平转变的高级阶段,此阶段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工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有能力对农业进行反哺,以财政、金融、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支持体系日臻完善,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提升⑤。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农业区域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都市圈,而不仅局限于原来的行政区划,并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⑥。综上可见,都市现代农业既与都市融合、服务于都市、也依托于都市,是一种与整个都市经济社会及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农业农村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生态系统高度融合的现代农业。

(二)主要特征。

1.它既包括大都市区内、城乡结合地区的近郊农业,也包括远郊适宜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但因大都市的人口要素集聚,城市开发强度大,导致农业耕地资源有限,土地市场价值高,具有集约、高效利用农业生产要素的特点。

2.它作为特定区域的现代农业,不仅具有距离城区近、运输半径短的区位优势,而且更接近金融、科技、行政文化中心,易获得更多资金、技术、政策支持,为生产优质高效农产品,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和居民高端需求,并为迎合大都市宜居、休闲需求,由一二三产业延伸融合形成的多功能复合型农业⑦。

3.它除保障城市农产品供给的基本功能外,还以追求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和谐统一为目标,由于大都市区科技、资金、人才密集,国际国内交往频繁,辐射功能强,对周边非都市农业区具有一定的示范、辐射、带动、展示等作用。

(三)主要作用机制。通过总结日本东京都的都市农业新业态、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现代设施园艺业、新加坡现代农业科技园等典型都市农业发展的案例经验发现⑧,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特定区域的现代农业,它不仅毗邻城市中心区域、交通运输距离短,而且更加接近城市消费群体、更易获得更多资金、技术、政策支持,是大都市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代表⑨。面对城乡居民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都市现代农业在及时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大都市区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生态价值实现机制⑩,不仅有助培养大批家庭农场主、职业农民和高科技农业企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而且有力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提升为农服务质量和水平,开拓大都市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发展道路。

二、“十三五”时期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以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为代表的大中城市陆续提出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从早期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扩大到南京、大连、天津、青岛、重庆、西安、杭州等多个大中城市,各地相继探索形成了多种相对成型、成熟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成都作为农业大省四川省的首位城市、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约占全省人口总量1/5、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1/3,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设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农业农村改革先行先试经验,而且形成了多种优势特色农业,是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据《2017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显示,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6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輥輯訛。具体特征体现为:农业基础规模逐步巩固壮大、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模式凸显。但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以下三大主要问题:1.成都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尚未建立。“十三五”以来,成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稳步增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52万人,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随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转变,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生产水平要求更高,而成都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较南京市、杭州市差距较大,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低,农户分散经营仍然较多,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较弱、合作方式较为松散、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农民合作社带动力不强,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改变农业经营方式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农业共营、土地经营托管、订单农业等多样化农业经营模式还有待改善(见表1)。2.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水平有待提高。当前,城乡居民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体验型消费需求增强,尤其对农产品功能品质更加重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从经济功能向社会、生态、文化等复合型多功能转型升级的态势愈加明显。“十三五”期间,成都农业产业融合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区域产业融合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是与其他副省级城市比较来看,目前成都一二产融合程度低,农产品粗加工能力较弱,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1.6∶1,明显低于全国2.3∶1的总体水平,与农业生产规模不协调、不匹配(见表2)。同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功能模式较为单一,同质同构现象存在,对“农业+文创”“农业+旅游”“农业+会展”“农业+体育”等多业态的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文化内涵挖掘、民俗风情发掘、休闲活动娱乐性提升等方面有待改善。3.辐射带动服务全省的能力尚未形成。当前,成都引领服务全省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能力有限,都市现代农业的辐射引领功效尚未发挥,特别是涉农高端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团队相对缺乏,农业职业经理人仅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1%,高端种业、高新技术、品牌塑造等农业高端环节的辐射带动动力不足。2018年,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100强名单中,粮油、水产、蔬菜、中药材、畜牧、茶叶均未涉及成都品牌,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仅有新津黄辣丁入围,2018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100强中,四川12个品牌入围,但成都仅占据3个,分别是:都江堰猕猴桃、蒲江猕猴桃、蒲江丑柑(见表3)。

三、“十四五”时期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不断突破创新,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阻碍将逐步破除,都市现代农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将加速推进,以成都为代表的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了更多的优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更应该走在前列、起好示范,具体建议如下。

1.夯实现代农业战略基础性地位。依托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产业业态融合、社会化服务支撑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应用“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和电子商务,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平台的要素集成、产业融合、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提升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2.构建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承包地制度改革激活农业生产要素,以共享为核心,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创新“龙头企业+专家”“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家+基地”等适度规模经营方式,探索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打造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互利共赢局面,采用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通过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和参与利益分配,带动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享现代农业发展。

3.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社或入股发展加工流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优势产区、农业园区集中,提升农产品加工品牌价值,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运动、休闲、创意等跨行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民增收致富新动能。

4.搭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依托本地高校科研资源,龙头企业与政府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共享服务平台,吸引涉农高技术人才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团队组建部级、省级实验室联合攻关,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为支撑、政产学研结合的现代农业创新体系,培育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搭建农业科技全要素、全过程、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农业科技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打造院校研发、总部转化、基地示范合作格局。

作者:宋艺 关丽丽 许鲜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