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作用

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作用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国内经济转变方式也逐渐以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为主,从而实现经济科学发展。城镇化被看做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扩大内需的动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建设对实现新型城镇化追求发展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信息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作用及加强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发展;作用

我国是一个世界工业大国,然而其工业化与信息化缺乏融合,以致我国工业陷入全球产业链低端困境中。再加上农业现代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城镇化,长期以往加剧城乡收入差距,无形中阻碍和限制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城镇化为信息化带来发展空间,同时信息化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二者共同促进。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问题保证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

一、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促进合理布局城镇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城镇化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深入发展,然而高速发展中也逐渐出现“城市病”,如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城镇化发展质量,使城市发展受到制约。信息技术的出现对推进小城镇建设和优化城市群建设起着巨大作用。相关规划也提出,提高信息化技术有利于优化城镇化格局,特别我国城市群集和人口能力增强明显,“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相比以往也明显增强,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更加突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

(二)信息化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发展对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极为重要,更有利于提高城镇经济发展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产业的生产方式因数字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实现了变革,同时也丰富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微信等应用软件改变人们的生活,通过移动客户端可以微信支付、微信预定、自助选房、聚会就餐及微信呼叫服务,无形中增加信息消费,使居民间接参与了商品设计过程,更丰富了居民消费模式。通过计算机在社会保障方面实现一卡式服务,所以信息化能极大转变城镇居民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提高了城镇经济发展质量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三)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无法脱离信息化的带动和支撑,首先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便利就是信息化办公,各级政府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日常办公效率,通过移动资讯客户端为社会公众提供统计数据、统计知识、统计工作、数据阶段等各类统计信息知识,同时主动将政府政务信息便于城镇居民监督。在劳动力就业管理方面和社会保障方面可统一收集信息及监理参保人信息库,采用多元化业务办理昂视,提高社保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结构和空间布局

(一)结构特点

我国经多年的城镇化进程已初步形成东、中、西不同的城镇化空间分布格局和大中小城镇、城市群等级体系。城镇化结构指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分工明确的大中小城镇组成的城镇等级结构。我国根据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量划分,将城市规模分为五类,20万人以下为小城市,20~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100万人为大城市,100~300万人为特大城市,300万人以上为超大城市。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规模结构不断演变,超大城市增长速度最慢,小城市到超大城市以数量依次递减的方式增长且呈现金字塔方式。从增长趋势分析,我国从上世纪80~90年代实行鼓励中小城镇发展战略,无形中促使小城市快速发展。但自1998年户我国小城市呈下降趋势,和停止审批设立小城市政策有关,此事大城市及超大城市都呈现上升趋势,截止到2011年我国城市所占比例为14.13%,小城市为38.9%,中等城市为33.43%。

(二)空间特点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得知,新中国下的城镇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镇化项目带动阶段,处于“一五”期间和“156”项工程。城镇化在该阶段多在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布局,当时城镇化率从1952年的10.6%增长到19.7%。第二阶段为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的上世纪6.70年代,城镇人口从1960年的13073万人增长到16669万人,城镇化率从1960年的19.75%下降到17.6%。第三阶段处于城镇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上世纪80现代~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数量为658个,城镇人口为69079万。除此之外,全国新增人口多分布在江苏、福建、上海、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省区,呈“两横三纵”布局。主要原因和上述地区经发展较快有关,有一定城市建设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虽然采用资源型城市建设促使城镇逐步向内陆地区发展,然而依然呈现东密西疏的城镇空间布局特征。相关资料显示,东部地区分布了43.99%的城市人口,占全国9.5%的土地面积,属于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地带。东北地区分布10.41%的城市人口,占全国8.2%的土地面积,西部地带分布22.38%城市人口,占全国71.5%国土面积,是我国城市分布稀疏地带。目前中国主要城镇化集中在山东半岛、辽中南、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等集中区域,GDP占全国50.01%,占全国土地面积12.38%,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

三、加强信息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措施

(一)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地位,进一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层次融合

当前我国综合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并以快速发展的趋势不断扩大经济规模。所以我国应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地位在自身快速发展信息化的同时多方寻找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契合点,之后以此节点为基础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层次融合,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层次融合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生产力发展,尤其传统工业严重破坏环境,新型工业化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处理资源、生产、环境、发展四者之间的关系,要求新型工业化在发展中加强和通信、信息、环保、科技等信息化互动。还要解决各主体在信息化过程中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信息咨询等方面问题,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升智能化应用水平和工业生产系统的集成水平。加强互联网与信息化、工业化的融合互动,扩大互联网及物联网在工业化中的应用,从而促进信息产业服务支撑能力。众所周知,虽然我国是经济大国,然而其城镇化发展与信息化及工业化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所以要更重视城镇化发展并以中央出台的相关规划条例加大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投入力度。例如逐渐开放户籍制度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措施,制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可以居住年限、城镇社会参保年限、就业年限等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为基础。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布局,以优势城镇为增长级向外扩散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模,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小城市、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的耕地面积排名全世界前列,然而从定量角度分析,与信息化、工业化及城镇化相比,我国部分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忽视了现代农业化在其中的作用,所以在新型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及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中更应重视农业现代化地位,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首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市场抗风险能力、竞争能力、现代综合生产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和企业经营方向相符的职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如公益性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统一、经营性服务等模式。第三加强农村服务网络和基础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用价,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利用信息化在农业增设商品零售、餐饮等生活服务网点,建立大型流通企业,在建设新型城镇化中用积极利用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农村信息网络向农民群众提供信息和查询功能,让农民掌握农产品行情,增加农民收入途径。一方面通过信息化为农民提供准确且及时的就业信息,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除此之外,加快农村信息化能重点推进远程医疗、教育、农产品安全追溯、社会保障一卡通、农村电子商务综合平台、中小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当地民生服务工程等信息化民生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社会化信息服务水平。

(三)建立智慧型城市,实现新型城镇化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它会成为平衡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信息化之间的关键途径,智慧城市中必然不可缺少如云计算、物联网和4G等高科学信息技术,及时对自然灾害进行预警,突出数据分析和信息采集能力,保护人民财产安全,从而改善城镇发展环境。城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力度也要从不同层面进行加强,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建设只会城市能改善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同时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镇各领域信息化程度,在农村地区普及信息网知识和渠道,缓解城乡数字化鸿沟,改善农村地区信息现状。建设智慧型城市使政府政务信息公开透明化,自动化办公提高业务效率及政府运转效率。在信息化推动下互联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可随时进行网上购物及网上支付转账等经济活动,丰富城镇居民日常生活。为规范智慧城市出现的混乱局面,有必要科学合理规划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创新新一代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互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其次加快开发智慧安居、智慧医疗等业务操作终端,形成管理、技术及业务三结合的智慧能力。第三抓好智能终端装备开发及数据综合传输技术的创新,强化信息技术产业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度。总之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能成为融合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除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也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定程度影响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所实施的战略性举措。可以说新型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及新型城镇化能构成完整的现代化建设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充分以系统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工业化、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良好互动,发挥其各自的集成效应和协同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新格局。

作者:刘静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物流与电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江颖.浅析如何通过信息化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4(16):3-3.

[2]张博文.信息化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1):60-61.

[3]徐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09).

[4]陈永光.加快河南省信息化进程研究——基于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视角[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121-124.

[5]赵施迪,杨德才,施汉忠.新型城镇化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相互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复合模糊物元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62-70.

[6]YuruiLI,WangJ,LiuY,etal.Spatialpatternandinfluencingfactorsofthecoordinationdevelopmentof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zation,urbanizationand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inChina:Aprefecturelevel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J].ActaGeographicaSinica,2014,69(2):199-212.

[7]刘国斌,王轩.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情报科学,2014(0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