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计划范例

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计划范文1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实践效果

前言

化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化学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理论水平和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师对学生化学实验课程学习水平进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随着化学教育朝着社会化方向的深入改革,传统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化学教学考核评价工作,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1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可以发现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化学实验基本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可以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增强。但是教学效果依然没有达到理想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主要对象为入学新生,此类学生大多习惯了初中化学学习模式、高中化学学习模式,对于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依赖性相对较高。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学习中,其具体表现为五个主要问题:(1)态度不积极。一些学生对化学实验并没有足够的兴趣,课堂听讲不够认真,对于实验考核也往往是敷衍了事。(2)动手能力不足。一些学生在实验中仪器和药品摆放、操作均存在问题,同时存在常识性错误。(3)预习准备不充分。在一些学生没有认真对待化学基础实验预习工作,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4)表达能力弱。一些学生实验操作较为规范,但实验报告的书写缺乏规范性,且在上台讲解实验内容时,不能够做到准确讲解,不能对自身实验流程进行完整表达。(5)探究能力差。学生需要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思考,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学生都往往没有对化学实验的自主探究能力,对于教师所讲所有知识都表示完全认同。在高校中,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会对学生基础化学实验学习水平造成影响,如果考核评价不够合理,就很难保证化学实验教学质量[1]。

2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现存问题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中,其应用体系多为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结合的方法,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对日常学习重视度得到提升,但是对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没有太大帮助,其主要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1)实验报告成绩中多为文字描述,教师评价可能会受到其主观对文字印象的影响;(2)平时成绩缺乏量化标准,教师对于学生课堂表现及主观印象会影响平时成绩,而教师面对学生相对较多,很难做到对所有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将进行准确记录;(3)考核方法较为单调,考核面不足,缺乏对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的考察;(4)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学时相对较少,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操作的时间很少,实验考核时间同样很少,因此,教学实验项目会受到限制,也很难考核学生实验时间相对较长的项目,而在时间较短的实验考核中,又很难对其考核标准进行量化处理,无法保证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考核效果[2]。

3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全新构建和实践

3.1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3.1.1体系构建

在全新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需要依照各个学期实验教学内容设定考核项目,并规划具体考核项目的权重。在本文中,其考核项目主要包含了实验报告的平时成绩,闭卷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以及操作考试成绩,在第一学期中,平时成绩权重为60%,闭卷考试权重为40%,在第二学期中,平时成绩权重为60%,操作成绩权重为40%。在实验平时成绩中,其考核项目主要包含了预习情况、纪律情况、综合能力以及实验报告,具体权重及考核内容如表1所示。结合表1,可以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平时成绩进行考核评价,以得出较为准确的考核结果,其中综合能力主要考核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报告主要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科学态度。在期末实验理论考试中,其考试和教学是分离的,通过全校进行统一考试可以保证考核评价的公正性,在具体考核中,将利用文件的形式来对考试考场、考试时间以及具体考试流程、监考老师作出统一安排。

3.1.2体系特色

该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具有两个主要特色,首先,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具有明确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该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基本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进而为学生专业实践与基础课学习提供帮助。在平时成绩的考核评价中,其具体分为预习情况、纪律情况、综合能力以及实验报告这四个部分,对平时成绩进行有效量化,可以让平时成绩考核评价可操作性得到提升。同时,在该体系中,实验操作考试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可以让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得到提升,可以让实验课教学效果得到增强。其次,该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让实验各个环节得到进一步规范,结合此体系,可以编写实验教学工作手册,进而让教学工作更为规范,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具有文字的规范文件,可以让实验教学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在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进行考核时,通过实验操作考试的方法可以督促学生进行规范操作[3]。

3.2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配套措施

在该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实验理论考试采用闭卷方法,此种方法可以让成绩评价合理性得到保证。但在实验操作考试中,教师考核评价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为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3.2.1制定统一操作规范

为保证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应用有效性,所有基础化学实验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实验教学情况,制定统一的实验教学操作规范,利用文字形式的操作规范来将具体要求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可以拍摄实验具体规范操作为视频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提高学生预习效果。

3.2.2考教分离

为保证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的公平性,需要在此体系下实施考教分离制度,即班级任课教师不能担任期末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的考核评价教师,也可以在考试时拆分一专业学生为多个考试班级进行考核。

3.2.3助教参与实验指导

为让学生操作规范性得到提升,需要对其实验操作进行有效指导,而学校教师数量往往相对有限,对此,可以引入助教参与实验指导工作。如让本校高年级基础化学实验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或是研究生充当助教,就可以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

3.3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践效果

3.3.1预习实验更为认真

在实行该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后,经过一学年的测试,可以发现学生在化学实验预习时的认真程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需要将预习报告交给教师,实验预习所利用的预习报告纸是统一的,教师可对其预习情况进行判定,合格后可以准备实验。在检查实验报告时,教师尤为注重实验报告是否存在抄袭情况,是否存在盲目抄书本情况。这种方法让学生更为重视预习环节,也调动了学生的实验学习热情。

3.3.2实验操作更为规范

在应用此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后,可以发现学生实验操作变得更为规范,在过去,很多学生都存在过于重视实验结果,而不重视实验过程的问题。在此评价体系下,教师会对学生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评价,考核评价内容十分具体,包含了药品归位情况、桌面整洁情况等。学生规范操作的能力与实验认识水平均在此体系下得到了明显提升。

3.3.3实验报告质量提升

实验报告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态度与实验能力。在该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下,对于实验记录作用进行了着重强调,可以让学生清楚在试验记录中需要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清楚实验数据不能被随意涂改。在此体系下,教师会根据学生原始数据是否被更改、报告字迹是否工整、是否为抄袭、数据处理是否正确以及实验总结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这让学生实验报告质量得到明显提升[4]。

3.3.4学习主动性提高

学生学习主动性对于学生学习水平具有决定作用,经过实践,可以发现该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其主要原因是该体系对化学实验尤为重视,可以让学生在化学操作中获得乐趣,进而提升学生基础化学动手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创新,依照各个学期实验教学内容设定考核项目,并规划具体考核项目的权重,构建新型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制定统一操作规范、考教分离和助教参与实验指导的配套措施,可以解决当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让学生预习认真程度、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报告质量与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永丹.课程考核评价方案研究-基础化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7):113.

[2]胡圣扬,李爱华.基础化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广州化工,2016,44(21):194-195,198.

[3]蒋疆,孔德贤,李清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11):235-238.

课题研究计划范文2

1.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因此,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深入研究基于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模式和机制,使学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2.以精细化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

《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课程设计体现了“理实一体,素能本位”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广告公司各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建立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精细化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广告公司运营过程为主线,按照策划广告过程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即把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认识广告模块、广告市场调查模块、广告策划模块、广告设计模块、广告制作模块、广模块、广告效果评估等7个模块,第1.2个模块对应企业市场专员岗位,第3.4模块对应创意与策划专员岗位,最后3个模块对应编辑专员的岗位。

3.以高位就业为目标的课程任务设计

3.1教学内容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真实工作情境为载体,通过模拟广告公司的业务流程,从营销专员、广告企划专员及主管的工作岗位出发,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实现基于企业工作岗位的工学结合。《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教学模式正是基于“高位就业孵化”的理念,利用并整合学校校企合作单位如红府超市、年客服饰有限公司等,针对在校学生设计出“工作环境、岗位轮替、职位递升”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广告公司各岗位的轮岗,综合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职业素养。与此同时,还将优秀毕业生选派至校外合作企业,与广告项目总监直接对接,进入管理层,更进一步增强管理技能,体验领导的艺术,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高位就业。

3.2实施步骤

3.2.1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个小组6-7人。

3.2.2工作情境设置

在广告公司一般都设有客户部、策划部、媒体部、创意部等职能部门。其工作流程是:先由客户部搜集广告产品与竞争对手以及行业资料等,然后会同策划部一起消化企业信息资料,形成策略思路和策划方案,媒体部则根据策略思路和策划方案完成媒体方案,并形成创意简报交给创意部,接着创意部就组织文案、美术指导进行创意表现,形成设计方案后向客户部进行内部提案,内部通过再向企业进行正式提案。由组长担任项目经理,小组成员在市调专员、策划专员、媒体专员、提案人、文案专员等角色中挑选一个,在每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轮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岗位。

3.2.3教师分配任务

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书,根据社会热点事件或学生感兴趣的行业、产品设置七张订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客户有广告需要,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广告方案,需要每个公司独立设计广告方案参与竞标。项目由易到难,由单一技能的演练到综合技能的运用,对能力的培养既有重复的部分,又不断提升。订单1.“优乐美奶茶”在合肥高校校园推广设计悬挂平面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学生熟悉的快消品进行广告策划入门训练,限定校园市场为广告对象,为学生进行广告调查等相关工作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操作。订单2.“**辅导班”合肥高校校园推广角落平面媒体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学生熟悉的服务类商品进行广告策划入门训练,限定校园市场为广告对象,为学生进行广告调查等相关工作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操作。订单3.“联想YOGA3”超极本广播广告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市场上新推出的热门商品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广播文案创作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洞察能力。订单4.“美图手机”微博、微信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市场上新推出的热门商品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洞察能力。订单5.“可爱多”冰淇淋微电影广告方案招标:学生自行设定广告情境,利用手机、电脑、视频拍摄剪辑软件等设计、拍摄并制作视频广告,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订单6.“江淮IEV4纯电动汽车”宣传单页、灯箱、电视、广播、微博广告方案招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电动汽车市场,针对安徽市场设计江淮IEV4新车上市设计一系列宣传活动,配合企业的新品推广,使学生对多种媒体的广告形式综合运用。订单7.“商之都周年庆典”整合营销方案招标:在教师指导带领下,对商之都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开展相应的策划工作,整合营销方案的设计业是对学生营销能力的综合运用。

3.2.4分析任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设计广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订单属于哪种类型的广告,通过鉴赏不同类型的广告作品、学习优秀广告案例、讲授各类型广告的设计要点,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

3.2.5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在设定的项目周期内,由项目主管合理安排整个任务的进度和分工,最终形成的广告策划案由提案人准备方案的展示。

3.2.6正式提案

每个小组的提案人陈述本组作品的创作理念,锻炼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在职场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3.2.7策划案评价

每个小组展示完毕之后,评委进行提问和打分(评委不对自己组的作品进行打分)。在此过程中,教师点评每个作品的亮点,并启发学生的思路完善方案。

4.基于工作过程的体验式课程设计的创新思路

4.1坚持产教融合,走校企合作之路

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力图寻找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使学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4.2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方式,充分强调学生参与性,同时强调企业导师的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完整的广告策划工作过程。为满足企业对广告策划人才的需求,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广告公司各岗位和真实工作情境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托设计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一体化。

4.3高位化的人才就业目标

课题研究计划范文3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项目驱动;课程体系

大多数高职阶段的学生并没有较高的就业能力,而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机电专业理论知识不全面、机电实践技能不突出等,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职机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障碍,使得高职阶段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1]。因此,构建基于项目驱动的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当前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桥梁,其有效实现了学生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内容联系性不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可以发现,课程教学当中的知识内容并没有较强的联系性,具体分为:首先,机电专业所学习的课程知识内容并没有与企业岗位有较强的连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体化教学的形成。其次,许多教师在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过程中通常会忽视培养一体化人才的重要目标,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模式设置课程,而这种比较传统的理论性的教学模式具有枯燥乏味的特征。

(二)专业课程考核的方式单一。机电一体化课程设置的关键部分就是围绕着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展开考核,但是许多教师在高职机电专业的考核模式设定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具体分为:首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考核方式设定的比较单一化,通常将高职阶段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作为比较重要的标准,而产生忽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考核。其次,许多教师在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反思,而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创新机电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设置缺少企业的参与。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培养人才是需要依赖于相关的行业与企业而开展教学工作的,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在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对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与调查,导致开展教学过程中所制定的课程教学规划并不能符合机电岗位的需求,具体体现为:第一,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忽视与相关企业的调研情况,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用人企业的岗位标准与需求,比较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等情况。第二,一些教师在机电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强调了与相关企业的对接,但是在实际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受到教学理念与学生思维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中依然比较注重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施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

二、优化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基于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的要求,将项目驱动课程作为载体,并且需要立足于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对课本教材知识内容进行相关的优化与调整,从而有效实现相关用人企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开展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于相关企业岗位的要求,并且需要掌握到当前机电行业技术发展等方面的趋势,从而对高职机电课程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例如,在进行“机器人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PLC与机械设计课程教材当中的知识存在着一些相关的知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将这些重合的知识进行整合,以此有效促进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效果提高。然后,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企业岗位的要求增强实践教学,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为主的理念,还可以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并且结合相关用人企业的要求展开教学,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往的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通常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但是这种评价体系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所以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例如,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建立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并且注重其中的规范与标准,注重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的监控,结合产品、服务、竞赛等多种方式对机电一体化教学效果进行多层次的评价,从而有效体现出学生的实际工作当中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全方面出发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三)构建校企合作的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活动项目主要来源于相关的企业,这样才能够最大化构建出比较真实的实际工作场景,并且还可以有效缩短企业岗位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促进高职阶段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例如,在“救灾机器人设计”项目教学中,教师可以请相关的企业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实际指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正确地处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校企共同培育人才的机制,从而最大化发挥出校企合作的优势。由此可见,高中机电一体化课程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构建校企合作的模式,这样才能够及时结合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而调整课程的设定,从而有效实现校企共赢的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成为当前高等院校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教师可以从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校企合作的模式等多方面出发,构建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推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党世红,赵云龙,仝玉琴.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阳光文化”体验下的“三合”人才培养模式[J].应用能源技术,2017(8):5-8.

课题研究计划范文4

本文系统地提出构建面向终身教育的网格化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解决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实际问题,基本满足气象行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其设计思路可为其他行业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终身教育;网格化课程体系;气象继续教育;课程设计

“终身教育”(LifelongEducation)由1965年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重申终身教育的重要意义:“终身教育就是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今后,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作为国家制订教育方针政策的主导思想,贯穿于继续教育工作之中。

一、构建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重大

(一)顺应终身教育的时代潮流

终身教育作为一项规定和任务,分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然而,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当前“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等问题亟待解决,要求“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基于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向学习者提供教育培训‘技能包’。”课程体系是“技能包”的核心,应能满足学习者在不同求学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特别是要满足学历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长期学习需求。因此,构建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补齐继续教育这个短板从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更是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满足多样化的学历后教育需求

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都是以科技的突飞猛进、知识的几何级数更新为特点。用人单位以及人才自身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望与期盼已不可同日而语。学历教育只是迈入社会开创职业生涯的敲门砖,学历后教育的需求已不是自学或接受一次性、临时性等碎片化、片段化的培训就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以及人才本身,希望在进入职场从事新的岗位工作或岗位发生变动时,能通过选择对应的专业化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充电,提升岗位胜任力和执行力。因此,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应运而生: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是指对已经获得一定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通过包括培训在内的多种教育方式进行的以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升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非学历教育形式,具有教育时限的终身性、教育目的的发展性、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等特点。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所涉及的课程类型、结构、层次等实际形态复杂多样,因此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大学专业教育与实际业务需求脱节;现有培训与组织目标存在差距;终身教育理念在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的体现尚不充分;等等。构建满足多样化的学历后教育需求的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任重道远。

(三)解决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难点

传统的课程论在通识教育领域积累了丰硕成果,但在学历后继续教育领域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尚不完善。由于行业知识技能更新快、教学更加注重业务实践、受教育对象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更加复杂等原因,现代课程体系设计理论应用于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时出现了问题:一是课程设计着眼于满足短期需求。课程内容滞后于业务发展,参训者的培训满意度下降。二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选定集中反映在岗人员的岗位静态需求,新入职、转岗、晋升等人员的岗位动态需求被忽视。三是割裂地看待人才发展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或某个方面的专业继续教育需求。零散的、碎片化的课程仅实现继续教育对知识更新的作用,缺乏系统性,导致对人才素质提升、自我实现等作用的发挥远远不足。四是过于强调科学体系中各学科或领域的独立性,进而对科学体系的整体把握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具有一定局限。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实施中出现与高等教育脱节、课程内容交叉等现象。因此,如何建立前瞻性、岗位全覆盖的、面向终身教育的、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成为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的难题。

二、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由来

天气预报员位列气象行业五类专业技术人员之首。天气预报员约5000人,培训任务艰巨,意义最为重大。因此,气象部门首先从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入手,试图突破专业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难题。传统课程体系设计理论,最大的缺陷都是缺少整体性。系统科学理论启示我们,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课程体系的基本环节、基本要素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动态性原则指将课程体系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在动态过程之中把握课程设计。针对“新任预报员”“领班预报员”“首席预报员”三个层次的预报员队伍对应预报员岗位的初级岗、中级岗和高级岗,中国气象部门探索出了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新模式,初步搭建了面向终身教育的网格化预报员课程体系:以预报岗位能力素质为课程设计关键点,建立“气象预报业务发展——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天气预报员课程体系设计”的反馈更新机制;根据天气预报职业群的共同知识和技能,遵循人才发展的规律,区分了从低到高、不同发展阶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教育课程作为初任岗位课程设计的基础,实现了学科从高等教育到继续教育的平滑延续。预报员课程体系设计依据分层的原则,基于预报员所经历的“新任预报员——领班预报员——首席预报员”的成长阶段,按照这种时间维度组织预报员职业生涯所需掌握的所有知识体系,并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初级上岗课程——中级上岗课程——高级上岗课程四个层次的课程,分阶段实施,同时设计新技术新方法类的针对性班型,对该课程体系进行实时更新。这种设计使得知识体系脱离了平面的特征,呈现层层递进式发展,有效避免了课程的重叠,符合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践中的成功启示我们:可否将此设计理念进一步扩展到整个行业,搭建一个全覆盖、网格化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三、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以气象行业为例

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师承效应、扬长避短规律、最佳年龄规律等人才成长八大规律,“重理解轻记忆、重实践轻理论”等成人学习规律和“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终身教育理念,以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论为指导,讲究可操作性,采用拼装灵活、更新便易的模块式设计而呈现出网格化的显著特点,于是,称之为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以气象行业为例(见图1),该课程体系覆盖天气预报、气象观测、管理等岗位,包含所有业务外延形成闭合圆环。每一个岗位在圆环中具有独立部分,以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作为初始场,按照职业发展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岗位层级,每个岗位层级主要包括上岗和岗位培训两个层次课程。每一个业务内部三级岗位课程衔接;同一级岗位内部课与课之间衔接,有效解决了课程重复建设的问题,满足了气象部门岗位晋升与转岗的需求。这种按照人才终身成长路径设计课程体系的思路,将人才始终处于课程体系饼图中一个格点,满足人才成长的继续教育需求。该课程体系具有网格化、时空性与全覆盖的特征。

(一)网格化

遵循循序、连贯以及具有逻辑性的原则,建立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并实现了学历后气象专业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气象业务需求的衔接、与世界气象先进水平的衔接。分层级、分阶段、分职级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的设计是分层分类课程体系的构成基础,也是构成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要素,体现出网格化特征。课程体系的分层级设计。基层气象部门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具备一定宽度,因此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方法,涵盖主要综合业务的培训课程建设;地市级气象部门——省级气象部门——部级气象部门课程依据业务特点层层深入,表现在课程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课程体系分阶段设计。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要满足人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课程设计处理好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岗位特征和气象人员能力发展的关系。课程的分阶段设计表现在针对同一个人课程的升级,基础知识课程——岗位胜任课程——岗位轮训课程的不重复形成了阶段性、递进式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职级设计。按照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岗位职级分类方法,从岗位发展序列来看,同一类别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经历从初级、中级、高级岗位阶段。管理人员岗位职级由低到高包括管理一级——管理二级——管理三级——管理四级。针对初、中、高级岗位业务人员,为提高岗位适应力,进行岗位胜任和知识更新课程建设。针对各级管理干部,进行干部思想政治素质、驾驭全局、科学决策以及危机应对方面的课程建设,对新任职领导干部强化履职能力的课程建设。

(二)时空性

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时空性指的是个人成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展现每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路径,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两个维度。时间性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满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近期与远期需要,先行规划并适度超前。课程体系设计依据人成长的时间阶段,具有不同的时间节点。第一个节点是涵盖大学专业化的基础课程学习;第二个节点是以一定职业标准及岗位胜任要求即岗位任职课程建设学习;第三个节点是依据本行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对新技术新知识课程的提高学习;第四个节点是专业领域前沿技术研讨类课程学习。课程层层递进,解决气象工作者的知识老化、技术老化、能力老化问题,达到个人职业成长的最高阶段。解决个人从入职到职业成长的发展,保持适应气象发展形势的终身工作状态,促进长远气象人才效益的发挥。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空间性以时间性为依托。从学历教育来看,课程内容具有平面的特征,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具有逻辑性。气象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习的不同的时间节点呈现出递进式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课程内容层层拔高。表现在分阶段实施基础知识课程——初级上岗课程——中级上岗课程——高级上岗课程四个层次课程内容,并在掌握知识后进行新技术新方法课程内容的更新。时空性表现在某一时间节点,可以对下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时间节点进行规划;在某一阶段课程内容上,可以对下一阶段课程内容提前规划。

(三)全覆盖

气象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响应国家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的号召,树立全员培训的教育理念,针对气象部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人员,以提高科技水平、业务能力、气象组织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分层分类的培训班型为依托,设计涵盖气象科技、气象业务和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全覆盖具有4个特点:一是业务全覆盖。气象事业的业务方向分为预报、预测、观测、服务、管理等业务类别。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显示延伸脉络对气象所有业务全覆盖并在课程体系结构图上组成闭合圆环。二是机构全覆盖,由气象部门的管理特征所决定。部级、省级、地市级及县级气象部门所承担的任务不同,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设计全覆盖。三是岗位全覆盖。根据同一业务岗位职能及规范的不同,为满足岗位晋升的需要,针对初——中——高进行岗位课程的设置。四是人员全覆盖。解决培训机遇不均,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气象人才全员培训的问题。建立包括气象管理类、专业技术类、综合业务类课程等涵盖气象系统全体人员的培训课程体系。

四、结语

本研究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综合分析了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及其课程体系设计的问题,并结合天气预报员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成功实践经验,运用课程设计理论,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提出构建面向终身教育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设计具备网格化、时空性与全覆盖的特点,满足气象部门各级各类人员学历后继续教育的需求。网格化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学历后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范式,可为其他行业开展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2]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3]吴遵民.关于终身学习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发展的国际研究[J].中国终身教育,2004(1).

[4]杨萍,蒋磊,高学浩,李焕连.基于网格化课程设计的培训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2016(12).

[5]杨萍,李焕连.终身教育理念及对我国气象教育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5(10).

[6]钟启全.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课题研究计划范文5

1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在人工智能时代,会计领域和会计职业都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因为会计处理方式发展至今已经产生了不同的形式,在传统的会计岗位中的一些基础会计岗位将会被智能会计所替代。而当前的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体系以及会计教学内容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革和创新,甚至于仍然是以传统的会计专业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存在。而这样的会计模式和会计体系必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求,甚至已经与会计行业的新发展形成了脱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为了能够使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得到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就必须要从上至下的彻底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使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与当前的会计行业相接轨,也就是使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得到全面的优化,并且适应时代的发展,使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对当前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以职业的发展作为导向,因此注重的也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并以学生所考取的证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而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公共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在这四门课程中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只有建立了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之后,学生才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会计知识。而在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中,包含了学生考证所需要运用到的基本知识。所以学生应该通过加强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来给自己未来的专业学习和会计等级证书的考取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会计专业公共课并不是只开设给会计专业的学生,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有可能要学习会计公共课,因此会计公共课所面向的是所有对会计基础知识有需求的学生,而不是只有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公共课的内容相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更加浅显和简单,因此也可以作为会计专业入门课来学习。而会计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对于专业方面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理论基础。至于专业拓展课,主要是补充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中所没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并且也是有利于学生的未来会计专业学习和未来会计职业发展的知识。同时,在专业拓展课中也经常会开展拓展活动,通过拓展活动也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得以提升。

2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课程体系固化。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都已经维持了非常长的时间,在确定之后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教学模式又或是教学内容,都是长期的一成不变。而这样的课程体系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帮助。同时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课程氛围相对枯燥乏味。会计专业本身是一门需要紧跟时展的专业,因此会计专业教学也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当市场上的会计专业发生一定的变动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按照市场的变动以及社会的需求,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保证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完美的契合时代的发展,避免出现会计专业学生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情况,要保证会计专业学生在市场上能够贡献出一定的价值,且也要以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为目标,使会计专业学生能够迅速的适应社会工作岗位。而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会计行业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因此,会计行业对于会计岗位以及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有必要重视市场和时代提出的要求,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明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使其能够具备相应的会计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2.2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大部分高职院校所采用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直接引用的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但是实际上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这也表明高职院校应该按照自身的学院特色以及市场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使不同模块的会计专业课程能够连接在一起,避免出现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问题。而如果能够有效的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够得到提升,学生的不必要的精力的浪费也能够得到避免。而且,如果高职院校能够按照自身的学院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也就能够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本科院校相对而言更加注重对会计专业的学生的理论知识方面的提升,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加强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更加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

2.3专业理论知识与业务实操脱节。当前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中,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会计规则和会计方法,但是却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方面的培养,使得学生难以迅速地进入到会计岗位中承担会计责任,或是独立处理会计工作,尤其是在缺乏实践方面的培养的情况下,学生没有明确的会计工作处理思路,因此也难以胜任会计工作岗位。这一点其实也体现出了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会计专业的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市场的需求有所脱节。

3财务智能化驱动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3.1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和岗位需求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财务智能化驱动下,传统会计模式必然要进行改革,因为传统会计模式下的核算和监督职能都会逐渐的被智能会计所取代,因此,在会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而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也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新制定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可预计的是,未来的会计职业发展方向主要是风险防范,财务规划以及资源配置等以管理为主的会计岗位,因此,在重新制定的各专业的会计课程体系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也适应财务智能化驱动下所产生的新的会计岗位。在过去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主要需要具备的是一定的会计工作处理能力和会计理论知识水平,但是在财务智能化驱动下,学生就必须要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风险评估和管理的能力。所以,高职院校也必须要据此来调整会计课程体系,适当的增加和减少教学内容。

3.2将专业理论融入到岗位实务课程中。会计专业发展至今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会计专业的教师也往往是先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教授,帮助学生打下理论知识的基础,再通过实训任务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会计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时,就已经学习了会计工作处理的流程,只是空有理论方面的理解,却无法将其运用于实践中,面对实际的会计工作仍然无从下手。因此,在财务智能化驱动下,重新制定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必要在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中融入更多的实践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全面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实践能力。

3.3增加跨界融合课程。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方面的培养。也就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的提升,也因此所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虽然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水平,却不适应真正的会计工作岗位,无法独立的处理会计业务,缺乏一定的会计工作能力。而在财务智能化驱动下,学生所需要的是更强的综合能力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所以高职院校也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的方向,更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增加跨界融合课程,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升。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只是并不是所有的会计专业人才都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为了能够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满足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必须要优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并且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财务智能化驱动下,对学生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4结语

课题研究计划范文6

[关键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教学实验;设计;团队合作;综合实验能力

1固体废物课程教学实验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总学时52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2学时。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把12个学时的实验课分为有机结合的4个实验,充分体现我校的石油特色,以石油污染的土壤为样品,开展四个项目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整体观等素质的培养,实现了教学实验实题化[1]。

2实验项目的设计

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把12个学时分为有机结合的4个实验,充分体现我校的石油特色,以石油污染的土壤为样品,考察影响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率与土壤中的细菌总数、有机质、全氮的相互关系,实验项目及学时分配见表1。

3实验分组与实施

3.1实验分组。为了锻炼每一个同学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中进行了分组实验,每次进行一个大组的实验,一个大组6~7人,石油烃的测定由于工作量大,2人一组,全氮的测定受仪器的限制,2人一组,以提高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有机质和细菌总数的测定1人一组,鉴于土壤样品的不均匀性,每个样品测定三个平行样。4个实验分布在4周完成,因此,对于每个同学是在4周内完成了4个项目的实验,而每周的试验样品是有前后的逻辑关系的,即每次大家做的是同一个样品的不同项目,而每周的样品是同一石油污染的土壤,在经过不同时间处理后的样品。实验分组与实施见表2。

3.2实验记录表。为了使实验进行的更加顺利,同学们要提前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实验开始前,老师根据实验的情况对同学们进行提问,检查预习的情况,说明注意事项,提供学生实验记录表。

3.3试验样品的性质。试验样品的初始数据由实验老师预作提供,具体见表3。

3.4石油烃降解率的计算方法。通过降解前后石油烃含量计算出石油烃降解率,计算公式见公式(1)。%100010ccc(1)式中:c1—降解后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c0—降解前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

4实验结果与讨论

对于石油污染的土壤,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石油烃含量的变化,那么石油烃的降解和什么有关呢?通过实验结果大家会一目了然。

4.1土壤石油烃降解率的变化。根据各组测得的不同时间的土壤中的石油烃含量,计算石油烃降解率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石油烃降解率随着时间的增加有所增加,经过24天的生物处理,石油烃降解率达到23.69%,为什么石油烃会降解呢?有哪些因素引起的呢?可以分析一下其他的实验数据。

4.2土壤中细菌总数的变化。各组测得的不同时间的土壤中细菌总数,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随着时间的进行土壤中的细菌总数呈上升的趋势,由初始的5.65×106CFU/g,经过24天的生物处理,上升到2.52×107CFU/g。说明在生物处理的过程中,微生物逐渐适应了土壤环境,微生物数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正是这些增长的微生物降解了石油烃,提高了石油烃的降解率。

4.3土壤中有机质的变化。各组测得的不同时间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结果见图3。由图3可知,随着时间的进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由初始的79.13g/kg,经过24天的生物处理,下降到64.65g/kg,微生物在生长的同时还吃掉了一部分有机质,使有机质的含量也下降了。

4.4土壤全氮的变化。各组测得的不同时间的土壤中的全氮含量,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随着时间的进行土壤中的全氮含量有所下降,由初始的0.68%,经过24天的生物处理,下降到0.59%。这与课程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也是符合的,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氮源。

5结语

课题研究计划范文7

基础教育变革是加快整个教育变革进程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前行的主要策略,其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体育教师课程一体化属于一个全新的项目,必须编制有可操做空间的执行方案。本文从基础教育变革出发,解读了其基本的发展现状和体育教师实现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难题,为制定顺利完成这一过程的策略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基础教育变革;体育教师一体化;课程研究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育必然的发展走向,为提升教师群体的团体水准奠下了根基。目前,教育事业比较繁荣的国家已经率先对这一领域的内容开展了大量研究。所谓教育一体化,指的是适应现代化知识时代进步的潮流,以长久教育发展为目的,为了让教师达到专业化水准,对教育工作者开展职技能培训和考察,它构建教师教育培训系统,根据各阶段的差异给予不同的培训项目[1]。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在教育繁荣国度相对常见,而在我国则还刚刚起步。这需要来自社会不同基层成员的注意,不断加深对此项目的研究,推动本项目在基础教育变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取得更好地发展。

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变革概况

从上世纪开始,我国体育专业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变革。而这一变革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酝酿启动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内指出,基础教育属于国民素质提升的本原性工程,必须不停加大管理力度。”同时,其还提出,“中小学应该要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状态,让其向提升国民素养转变。”其后,我国教育部门又先后颁布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发展规划”,其内提出,“要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应该彻底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状况。变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编制,加大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力度。”]1996年开始,我国对国内九个省市的16000名学生和2000名校长实施了问卷调查,得到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2],这些为我国即将启动的基础教育变革奠定了事实依据。1998年开始,我国开始放眼国际,和国际基础教育状态对比之后,确定了我国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的理念。同时,教育部联系相关专家开始编制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引导性文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它的存在为国家基础教育变革的制定了秩序。其后,我国教育部又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规划》,其内提出,“本世纪初,我国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基础教育变革体系,落实变革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行新的评价体制,落实教师培训,不断实行新课程尝试。在未来的十年时间内,构建起符合21世纪时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系统。”而这一文件的推出,表明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变革活动进入新的征程。其次,落实实验阶段。我国想要实现科教兴国,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取足够的支持。为此,需要建立满足素质教育需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系统。社会在进步,科技在更新,学生的情况也有了很大变更。所以,教育部门应该充分分析上述内容的差别,按照学生自身规律的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种类,带领学生积极学习。”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18个学科都被包含在内,作为研究对象开始在实验区实施实验,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变革正式进入落实阶段。后来,我国逐渐加大实验区的范围,在我国半数以上的省份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变革实验,验证了实验变革的假设,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发展提供佐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还专门集合了大量的优秀科研人员,对师资培训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对新课程的设置标准、修正策略做出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对于新课程教师培训方面的内容,国家更是提出,“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准则,在教师队伍中举办大范围的培训。当前,新体育课程已经步入校园,和师生的生活建立了全面的联系。通过现实的验证,彰显了其极强的生命力。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变革也业已摆脱了单纯地理论,开始走向实践,在生活中不断验证其落实效果。

二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分离

长时间以来,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教育呈现“二元性”,这导致教师培养组织和教师培训机构同时存在,而这也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教育的常态。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一般在师资力量比较优秀、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体育专业院校完成,而资质相对较差、教学能力不足的独立学院通常负责体育教师入职后的培训工作。这样的设置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一旦入职,其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将会很难经过培训获得明显提升。

(二)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脱离

长久以来,因为“运动技能”的干扰,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成长目标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科专业知识;二是运动技能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运动技能的培养。由于高校和中小学缺少必要的沟通,相互之间缺少联系,直接导致教育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这让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基本教育变革不能匹配[3]。

(三)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样式和方式相似

当前,新课程变革的序幕已经完全拉开,素质教育程度不断加深,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已经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关注,教育规模不断增加。但是,从本质上,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并没有明显地提升,其只是一种教育形式的转变,从教育间的联系和专业性方面来看,其变化并不大。换句话说,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后教育样式和方式与职前相比,大致相同。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对培训的认识并不到位

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原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门对教师提出了学历要求,体育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历,参与职后培训;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为了获得职称晋升,必须获取相应的证件,所以他们入职之后也会参与对应的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形式主义比较明显,教师在参与过这些培训之后,其整体教学实力多数难以提升。同时,很多教师也认识不到一体化教育的内涵所在,很少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这也是造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一体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

三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构建体育教师一体化教育课程的提议

(一)明确体育教师一体化的思想理念

在基础教育变革不断深入地背景下,对体育教师教育进行变革,需要有清晰而远大的思想作为引线,带领其朝着正确地方向不断前进。国内研究专家提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引导思想主要来自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些思想教育理念,它们是人类先进科技文化的结晶,能够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逐渐组建起结构科学、内容实在、教材完善、有远见而又可以覆盖所有知识的教师教育课程系统。有了这一思想理念的引导,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我国逐步建立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系统就有了一定的可操做空间。

(二)落实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建设目标

从纵向角度看我国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以及体育教师的专业特征,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可以确定为:“师德是根本,形象是辅助,爱心是必备条件,敬业精神是本质内容。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具备较丰富的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极强的学习能力。此外,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还需要有健康的身体以及极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式,能够随机应变,应对各种类型的学生。”

(三)确定构建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容

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内容在于:教师教育方案一体化。编制科学的方案是落实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根基,也是主要的引导方向。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主要包含下面几个环节:入职前,入职后,在职过程中。它们相互联系,不能分离。体育教育管理部门在编制落实方案的程序中,需要明确这几个阶段自身的特征以及不同阶段教师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目的明确地开展设计,构建体育教师培养课程的一体化。其重点突出的是教师培养课程的搭配,它必须为一个整体,对不同状态下的教师进行培养,内容需要彼此联系,能够互为补充,相互完善,避免教师教育发生脱节的情况,针对不同阶段编制目的明确的培养课程。

四结语

基础教育变革已经如火如荼,这是我国教育进步的总体环境。在此布景下,教师教育变革也被提上了日程,成为基础教育变革的一个新的方向。而想要做好此方面工作,其必要完成的就是做到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概括上文的阐述我们懂得,构建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教育课程,必须要做好上文提及的各项工作。

作者:乔孟杰 单位:许昌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曲铁华,崔红洁.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变迁的路径与特点——基于1978-2013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03):45-47.

课题研究计划范文8

关键词:业财一体化;科技企业;新形势

一、新形势下科技企业业财一体化的重要作用

(一)强化企业科学运营能力的重要基础。企业的业务发展需要借助财务数据进行动态呈现,以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是由业务部门定期将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传输并及时登记入账,制定相应的数据报表并汇总至财务部门。此类管理模式虽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企业所处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其日益凸显出管理缺陷。一方面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由于日常沟通交流有限,其对于业务部门的相关内容缺乏全面了解,造成财务核算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共享的滞后,财务部门对内部数据的收集整理不及时,造成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信息传输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不免会对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科技企业,其业务内容较为烦琐,需要有多元的财务核算管理体系与之相适应,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依托业财融合的全面实施,密切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高效合作,也确保财务部门能够深入了解业务工作,深入挖掘有用信息,更好地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完善企业财务管控制度规范的重要机遇。传统财务管理对于业务数据的处理主要是通过事后记账与分析的方式进行的,不能全面覆盖事前科学统筹与事后的跟踪反馈。而业财融合的实施则可以将财务团队与业务团队进行有效融合,基于业务发展的战略视角,系统梳理与之相关的财务内容,以科学执行健全完善的审批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财务部门工作效能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强化财务风险管控。全面整合财务数据资源,科学构建管理模型,在推动业务部门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的业务发展情况,给出专业的财务指导意见。针对关键指标的设置,可以及时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确保可以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全局,进行业务目标的科学设计。克服过去部门间相对独立的管理局限,跳出只关注业绩发展、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传统思维框架,全面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科学防范财务风险与费用管控。还可以有效支撑企业的运营管理,全面推广一体化跟踪服务,为企业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三)构建科学全面的财务分析体系的重要基础。科学的财务分析是针对具体的业务内容进行的针对性分析,而不只是针对财务数据的表层分析,需要通过专业的分析手段进行业务内容的深入研究,以真实、科学的财务指标来指导业务发展。财务报表中所呈现的数据信息,是通过专业的分析加工形成的资源,需要对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系统剖析,以形成科学财务分析,帮助业务部门科学评估业务开展成效,因此实施业财融合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同时,业财融合可以进一步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通过及时与业务部门进行对接,系统把握财务动态发展趋势,剖析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确保分析报告可以切实反映业务工作的核心内容,便于及时构建全面协调的财务分析管理体系,更好地配合业务决策。

(四)优化内部资源与资本管控效能的现实需求。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帮助企业全面提升经营水平,规避资源过度浪费的问题。财务预算作为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可以进一步推动企业科学统筹各个时期的运营管理与资本运作。业财融合的深度把控可以帮助财务部门系统梳理企业资源的具体分配及使用情况,系统比较优化前后的财务发展情况,明确资源配置成效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财务预算管理效能,完善资源配置方案,提升管理质量;可以充分挖掘资源的最大化效应,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本高效运转,同时可以强化资本运作质量,助推资本有效增值。

二、新形势下科技企业业财一体化的基本优势

(一)充分调动企业财务转型的积极性。企业财务管理要想实现有效转型,就需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科学规划。首要任务就需要科学分析企业推动业财融合科学转型的基本动能,明确其实施的重要价值,系统梳理企业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市场的动态发展情况,以明确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帮助管理层坚定转型的信心,切实从行动上予以落实。现阶段,国内大多数科技企业基本能够基于其业务发展的复杂环境科学认识业财融合的重要性,也愿意发挥主导优势力促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有效合作,全力助推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信息化管理。基础有所保障健全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及高效信息技术支撑是科技企业破解业财融合发展难题的重要条件。相较于其他企业,科技企业在信息体系建设与技术应用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一方面其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具备一定的基础,企业本身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整体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较为成熟;另一方面,其业务发展与经营管理是基于互联网及信息时代的发展主流开展的具体活动,整体的信息管理体系基础更为牢固。

三、科技企业业财一体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部门间的业务重点不同造成管理目标难以统一现阶段。由于发展经验有限,大多数科技企业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有效协作与科学协调能力相对不足,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工作重点不同,在具体目标的设置上不免会有所差异。业务部门更加关注的是基于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进行业绩指标任务的拓展,所以关心更多的是业绩的完成而不是具体数据的核算管理。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焦点则是需要科学把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全面整合数据资源,以有效防范应对财务风险,依托财务指标的科学把控进行企业运营管理效率的系统评估,为企业制定科学决策提供可靠参考。双方之间的合作沟通主要局限于按照财务报告的要求做好核算数据的相应整理,财务部门要想实现数据统筹与职能发挥的作用,离不开业务部门的全力配合与支持。其对于财务管控及KPI指标的跟踪管控制度建设也需要强化对业务部门的监管,二者之间的关注重点自然有所差异,如不能及时加以协调解决,就会增加冲突。

(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滞后。科技企业行业的专业属性决定了部门间管理目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各部门间有明确的管理权限,相互之间对于管理的内容并不了解,沟通交流只是通过简单的格式化模式进行,一些细节内容容易因部门间的沟通障碍被忽视,部门间独立管理,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体系。同时,企业内部缺乏完整的沟通机制,沟通交流体系构建缺位,难以形成规律性的集体行为,信息做不到实时共享,也不能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间进行及时对接,造成信息不对称风险不断增加,信息孤岛问题凸显。

(三)绩效考核效应难以整合现阶段。大多数科技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主要是按照部门的不同分别进行设计,并未进行联动整合。业务部门在考核中更加关注销售量、客户量的增加,主要方向是进行市场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及客户黏性的不断增加,更加重视销售绩效的全面提升。财务部门的考核重点则是对财务效益的深入挖掘,更加注重通过财务分析、财务报表质量的把控情况进行系统考核。在具体工作中双方并无太多的交集,但是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实现财务职能科学转型更重要的是确保财务与业务间的系统交流,以整合业务管理效能。

四、新形势下科技企业业财一体化推进策略

(一)科学培育专业化的业财一体化。业财一体化的有效推进,离不开业务精、专业强、能力优的综合性管理人才,与传统单一财务部门直接参与业务部门工作的方式不同,可以创新性地组建专业财务BP团队,由其负责协调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具体工作,既可以科学规避部门沟通不畅的问题,也可以夯实业财一体化的资源基础。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整合业务与财务资源,科学筛选出综合能力强、业务钻研精且发展意愿强的综合性人才,为其搭建交流学习的专业平台,并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能力优势,及时组织技能培训,强化集中学习,以凝聚团队合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招聘的模式,既要注重财务专业技能及从业经验的把控,又要保障可以适应轮岗需求及多岗位发展的需要,让其可以尽快参与财务与业务工作的有效融合,推动业财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二)建立健全信息体系科学构建信息体系。可以依托数据共享、存储等技术平台,有效化解共享机制欠缺、沟通交流不畅、数据传输滞后等难题。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据库技术的支撑作用,全面构建业务数据共享体系,破解信息壁垒问题,以搭建良好的沟通体系,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加强部门间的互联互通,便于企业基于自己的管理需求做好决策规划与战略发展目标的设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云端与分布式存储技术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企业的数据存储空间,确保内部数据信息传输、收集与整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三)持续完善配套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科技企业需要立足当前的业财一体化发展需求,构建高效联动、全面整合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强化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有效兼容,构建起全面联动、系统保障的绩效考核体系,助推业财一体化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以企业的经营管理分析为例,可以进一步强化财务部门的职能作用,针对业务数据整合与分析管理进行具体指标的优化设计,全面保障财务部门资源整合与数据分析水平的科学考核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业务部门的信息数据整合水平,并将其与绩效考核工作进行衔接,优化双方的联动评价,以制定科学的业财一体化管理目标。而对于信息的有效共享,可以创新信息共享管理模式,全力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强化信息资源同步共享即时性的同时,实现信息共享的高效便捷管理,提升企业部门间沟通交流的公开性与透明化。首先,要结合财务核算具体内容,加快业财一体化的管理进程,核心要素是要确保能够深度挖掘经营管理的本质。财务团队要明确当前新形势下业务管理与传统业务发展的情况有所改变,需要在系统梳理复杂管理环境的基础上,强化知识竞赛、积分加权等业务活动的全面渗透,充分掌握并科学预测财务核算的相关内容,这也是财务管理不断优化的重要基础。同时,要明确不同业务活动的具体核算节点,针对其效益分析的具体管理也要由专业的团队进行科学规划,全面梳理业务本质,确保记账管理数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科技企业也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依托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进一步规范业务操作,公开管理信息。信息技术研发人员也可以借助业务操作流程的动态管控,进一步畅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渠道,确保业务活动切实得以动态追踪,加速业财一体化的实施进度。其次,要注重业财一体化的风险管控,要借助财务管控的有效实施来缓解企业的财务风险压力,特别是要注意金融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与应对,充分调动前端业务与后端财务部门的参与积极性,全面覆盖流程管控的各个方面,以技术为载体,搭建多功能、全方位、多主体的管理平台,完善业务、大数据、财务资金等多个系统全面衔接的管理体系,重点把控审批、拨款、收付款、销售等相关业务的优化完善,实施精细化业务风险管控。最后,要在BP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渗透SAP系统的各项服务管理,构建业务数据全过程管理平台,及时将相关数据资源上传至统一的财务数据管理模块,由财务BP在信息共享服务强化及业务体系构建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全面梳理,更好地发挥专业职能作用,为企业业财一体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数据业务分析,帮助科技企业科学制定战略发展目标,强化与业务目标的科学匹配,助力企业更好地转型发展。

五、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推广,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业财一体化的推进无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转型之路,为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优化增添了更多助力。科技企业在业财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具备着先天的发展条件,面对部门间由管理目标不协调、内部沟通保障不力、绩效考核管理不畅等问题造成业财一体化进程缓慢的困局,科技企业需要通过综合性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高效统一信息共享体系的构建及绩效考核联动机制的完善等多种措施的制定,全面完善业财融合工作。

参考文献:

[1]朱雪颖.“大智移云”背景下企业业财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相关问题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10):129-130.

[2]于汶.企业业财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22):193-194.

[3]刘丽莉.浅议业财融合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师,2020(21):36-37.

[4]吴锦.财务共享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业财一体化问题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7):160-161.

[5]徐红梅.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市场,2020(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