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范例

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范文1

 

现代平面设计教育在我国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面对中国偌大的设计市场,平面设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中职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具有“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很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很强?”“成才时间短,综合能力高”等特点,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催生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的开设已跨越计算机学科,成为更多专业的教学热点,如:广告业、印刷业、软件业、游戏业、影视业以及互联网业。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大众,如何制作一个赏心悦目的设计,怎样让设计符合审美并且更具有实用性,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技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1计算机平面美术设计概述   计算机平面美术设计是指以计算机多媒体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通过特殊的操作来处理一些已经数字化的图像的过程,它是集电脑技术、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意于一体的综合内容。所以优秀的计算机美术设计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创作鉴赏能力、扎实的美术功底和深厚的艺术素养,同时熟练掌握电脑艺术设计软件,能够利用多种软件工具实现不同设计项目。   2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   2.1中职学生的特点   目前,我校(中职校)的招生对象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年龄偏小,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学生进校的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普遍没有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大多学生入校年龄大多在13~15周岁,正值青春年华,喜欢新事物,追求时尚与美,但对社会百态不甚了解。且该学生文化基础一般很差,理解能力较弱,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高技术的学习有恐惧心理。加上农村生源占多数,审美鉴赏能力较低,部分学生入校前没使用过电脑,操作能力为零。   2.2中职计算机专业特点   本课程是一门将手绘设计转换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础课。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划分大概有办公文秘方向、组装网络方向、多媒体设计方向。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重点放在多媒体设计专业方向上,主要教学的软件主要有Photoshop、CorelDRAW、FLASH、Dreamweaver、3DMAX等。软件教学方向偏向于广告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视频设计。一般只安排有一两门美术绘图方面的专业课,没有艺术鉴赏的课程。   3教学内容与课题设计分析   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依照软件的功能对教学计划和教学课题进行设计,以致使软件的各部分相对独立,而无法完成一个优秀的作品。因此,我认为合理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以设计的内容为核心,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安排课堂教学进度。具体内容如下:   (1)理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原理。基础知识部分可以结合所选教材让学生通过先行自学以及在实践中领会,而操作技术原理则可以在课堂详细的讲解过程中加以说明。   (2)基本软件操作。涵盖了软件的大部分功能。教学内容为解释工具属性、讲解操作难点、示范重点操作步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否熟练掌握设计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方法是创作出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必不可少的前提。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实训课堂快速掌握,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部分。   (3)案例制作分析。主要通过一些经典案例,加强对软件主要工具的认识,并锻炼操作能力及加强操作技巧的掌握。此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检验基本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难点部分。   4教学方法研究   4.1趣味教学法   教师上课时亲切幽默的语言既能散发出教师良好的个人魅力,同时教学内容的巧妙安排更是课堂是否能够引人入胜的法宝。笔者在安排教学时,通常会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案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组织学生学习各个知识点并尽可能的扩展到课外的知识。例如讲解鼠绘技巧时,男生绘制球类或车的型体,女生绘制花朵的图腾或者饰品,这样“投其所好”的趣味教学法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喝好奇心,练习时容易注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更好更快地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   4.2探索教学法   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课程,仅凭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创作能力和创意性的思维方法,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课题中深层次的内容。制作同一效果,可以使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在教师的讲述过后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推敲练习。例如在讲解Photoshop风景图片拼合的课题中,我会先后讲解多种图像拼合方法,如:简单的蒙版拼合法、橡皮擦拼合法、图层混合模式拼合法等等。这样探索性的教学方式,可以不断激活学生独立的思维和丰富的创作源泉。   4.3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如果按部就班,单调的讲解菜单、工具、调板等功能,往往效果不佳,为了实现良好的设计效果往往需要软件各部分的完美结合。因此,除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外,教师在讲解菜单与工具箱的用法时,还应该结合具体的实例,尽可能地将一些原本用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学生较难接受的理论与操作方法变得形象生动。例如:在讲解Photoshop中的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时,笔者分别准备不同的设计素材,通过分别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使图片的艺术再加工效果各具特色,形成不同的案例,让学生能够主动分析不同的方法应用在不同类型的素材上会实现的效果,以求在各个案例中领会平面设计的精髓。这样,学生步入社会后,不论工作或实习都能迅速上手,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那么,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法,以下具体以一节photoshop的教学课的实例来展示一下教学过程。多年的计算机设计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让我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授课方法,我把它归纳为实践引导与兴趣提升。就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的实际操作来带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具体有以下几步:#p#分页标题#e#   (1)引导学生。   先把新课的知识要点在开课之初给学生进行展示,这时只进行简析的提示,然后给学生展示作品欣赏,(以《邮票的设计与制作》课为例,本节课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系列精美的邮票,还有备课时制作的自己设计的邮票。)以此引导学生的兴趣;之后进一步引导,如:你想做出一张属于自己的邮票吗?你想做出一张和你好朋友在一起的邮票吗?等等。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得以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普遍不足,所以要尽可能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实例讲解。   这时再展开新课教学,配合软件与课件将本范例操作步骤详细讲解,如遇到重要知识点时让学生特别注意,同时更加细致的进行讲解。学生不需要记笔记,只需要全神贯注的听课,这样不容易让学生分心。   最后和学生互动性的总结出本节课知识点的概念及应用范围。有别于以往的先讲概念,再讲应用。让学生学会主动在应用中学会知识,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使学生在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下学好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一节课的知识内容会在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中轻松完成,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笔者认为,这样的计算机设计教学模式优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有兴趣的学习教学内容;二是已学过的内容可以在实例操作中得以稳固,强化记忆,最终达到灵活运用。   (3)指导学生。   指导的方向: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是个跨专业的教学课程——“计算机操作”与“美术设计”两方面都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既要让学生有一个严谨细致的头脑去学习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技术技能,还要辅导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去设计出有创意、新颖、别致的作品。一方面是严谨细致,另一方面又要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看似相互矛盾,却也可以相互融合,这也是一个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素质,也是有别于计算机专家和艺术家的地方。   具体指导方法: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只单纯了解用某个工具能做出来就可以了,还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工具为何能做出这样的效果,同时还能用同样的工具做出什么样的效果;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设计的作品颜色是否协调,构图是否完整统一,创意是否独具一格,画面是否美观等等。   学生做的不对也不要马上就给它改正,应该提示学生,如:你的构图是否应该再变化一下?你再换一种颜色试试?用其他工具是不是会做的更好等等。引导学生加强自身解决困难的能力、自学能力、积极思维的能力。   (4)互动评价。   对任何一幅平面设计作品的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对学生作品打分时采用传统的由教师打分的方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取小组讨论法,或集中评比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同学一起或分组评议作品的方式。事实证明,这种由师生共同评价作品的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使学生可以正确地了解自己在本次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收益,客观得出自己的能力水平,促进以后改进的方向。教师通过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掌握全体或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客观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对学生的了解和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平面设计技能正在向多种行业渗透,为了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需求,以能力为本位的中等职业教育更应不断加强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调整和更新,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学到过硬的实用型技术,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课题设计范文2

1.1课题一为Photoshop图像处理基础知识Photoshop的启动与退出主要知识点:

启动、退出Photoshop。Photoshop的操作界面及文件的操作主要知识点:菜单栏、工具箱、工具选项栏、控制面板组、状态栏、工作区;文件的新建、打开与保存;PDF格式文件的导入、AI格式文件的输出。Photoshop的新增功能主要知识点:笔刷面板、文件浏览器、修复画笔工具、修补工具、液化、图案创建、Web照片画廊。Photoshop工作环境基本设置与优化主要知识点:常规设置、文件处理设置、光标与显示设置、单位与标尺设置、网格参考线设置、增效工具与暂存盘设置、内存与图像高速缓存设置等。重点:Photoshop的操作界面、文件的操作、工作环境的设置。难点:快捷键的自定义、文件新建的参数设置。实验、实习项目为Photoshop工作环境的熟悉与优化。教学建议以多媒体演示教学与实习操作相结合。

1.2课题二为Photoshop图像的选择与编辑基本选择工具主要知识点:

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图像的选择与选区编辑方法主要知识点:工具选择、色彩范围的选择、通道与蒙版选择;修改选区、变换选区、存储选区、载入选区。通道与蒙版主要知识点:通道的建立与应用;快速蒙版、图层蒙版的建立与应用;图像还原、复制操作主要知识点:还原、复制、删除工具;命令方式还原、复制;历史记录面板功能及应用。图案、画笔定义与编辑主要知识点:定义图案、填充图案、定义画笔。重点:选择工具的功能、选区的建立与编辑、通道与蒙版的建立与应用、定义图案、定义画笔。难点:通道与蒙版的概念、建立方法;画笔定义参数的设置。实验、实习项目:选区的建立与编辑;图像的选取与编辑;定义图案与画笔。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任务式实习操作方法教学。

1.3课题三为Photoshop图层、路径、文字编辑、文字编辑主要知识点:

文字工具组、文字图层、文字的录入与编辑。图层主要知识点:图层的概念及分类;图层面板组成与功能使用;图层链接、更改图层顺序;图层编辑、图层组建立、合并图层;图层样式应用;路径主要知识点:路径的概念、建立、编辑;路径面板及各功能使用;形状工具组、路径工具组的功能与应用。重点:文字录入方式;图层、路径、通道的类型与概念;形状工具组、路径工具组的功能与应用。难点:图层转换;路径与选区的变换及编辑;通道与选区关系及转换。实验、实习项目:文字编辑技术;图层的建立与应用技术;蒙版与通道建立与应用技术;路径的建立与编辑应用技术。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任务式实习操作方法教学。

1.4课题四为Photoshop图像颜色与滤镜效果专用着色工具主要知识点:

画笔、铅笔、渐变、油漆桶、取色工具;图像的色调、色彩调整主要知识点:色阶、曲线、色彩平衡、亮度/对比度、色相/饱和度调整、替换颜色;内置滤镜和功能与用法主要知识点:内置滤镜的概念、类型、参数设置、效果应用。外挂滤镜的安装与应用主要知识点:外挂滤镜的概念、类型、下载、安装及参数设置、效果应用。重点:色调、色彩的调整,滤镜效果的合理应用。难点:图像色彩、色调调整的用法,滤镜参数的设置。实验、实习项目:专用着色工具使用技巧及图像色彩色调调整;滤镜应用技术。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任务式实习操作方法教学。

1.5课题五为CorelDRAW图形设计基础知识CorelDRAW的软件界面介绍主要知识点:

CorelDRAW工作环境的组成部分;菜单介绍;工具箱主要工具介绍。CorelDRAW工作环境基本设置与优化主要知识点:各选项参数设置文件操作主要知识点:文件的新建、打开、编辑、保存;其它格式图形图像文件的导入与导出。重点:CorelDRAW的工作界面及主要功能;文件的操作。难点:工具选项栏参数设置,其它格式文件的导入与导出。实验实习项目:CorelDRAW软件界面熟悉、基本工具使用技巧、文件的基本操作。教学建议:采用演示与实习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教学。

1.6课题六为CorelDRAW基本操作基本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识点:

挑选工具、矩形工具、椭圆工具、多边形工具、螺旋工具、方格纸工具、手绘工具、贝塞尔工具、度量工具、交互式流程工具、缩放工具、文本工具的功能与应用整形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识点:形状工具、刻刀工具、擦除工具、自由变换工具效果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识点:交互式填充工具、交互式透明工具、交互式调和工具、交互式轮廓线工具、交互式变形工具、交互式立体化工具、交互式阴影工具等。对象的操作主要知识点:对象的选取、群组、锁定、合并、拆分、变换、分隔;对象顺序的操作、对齐与分布。重点:工具箱工具的功能与用法;对象的操作与组织。难点:节点的编辑、交互式工具的用法、对象的顺序管理与组织实验、实习项目:图形绘制与编辑技术;交互式工具使用技巧;对象的组织与选取。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任务式实习方法教学。

2教学模式与考核要求

2.1教学模式

(1)本课程要求学习操作性强,但又要兼顾图形图像设计方法,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和实践相结合方式。

(2)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讲授,实践教学以机房网络演示、学生实际操作为主。

(3)为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上机时间不少于72学时。

2.2考核要求

课题设计范文3

关键词: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教学;课题制;课程制

20世纪末,“大设计”时代来临,设计不在局限于一种特定形态的载体,而更侧重整体系统进行过程中的结构创新。设计由“物”转向“事”,更注重“物品、过程、服务、体验”中的创新。设计思想更具广泛性和纵深性,设计也更多以“整体性”和“集成性”的概念加以定义。2015年10月在韩国召开的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现更名为“国际设计组织WDO)第29届年度代表大会所做的设计新定义,也强调了设计的综合性特征。设计发展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过程,设计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体系化,出现了将原本有机联系的整体割裂为相互独立的学科和课程的趋势,并越来越细化。一些综合性和理工科大学的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长期采用以课程制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系,对于越来越强调综合性的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存在较大的阻力。尽管一些大学的设计专业都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但长期以来如何在现有以课程制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系下开展课题制教学实践,仍然是大多数这类大学设计专业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制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设计基础与专业设计课程教学脱节

受中国早期工业设计教学体制以及学校整体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现在工业设计教育依然存在着课程制主导教学方式,课程任务单一,课程间仅有循序渐进的前后线性关系,每门课程独立完成围绕课程任务展开的作业,导致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脱节,这与需要高度综合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形成反差。因为前期较少有完整设计课题的综合性培训,导致学生在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设计过程不完整、不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计问题研究不深入等问题。

(二)设计课程过于集中

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和学院的大量公共课程、造型基础程都排在第一、二学年,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2009版教学计划中,第六学期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过于集中,设有设计表现IV、设计调研、人因工程基础与设计、产品开发与设计、产品专题设计I、交互设计基础和产品专题设计II七门课程。除专题设计课程外,设计基础课也往往需要完成一个设计,由于每门课的课时较短,造成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课程作业完成度较低、不够深入,出现学生在浅表层面进行重复设计的状况。

二、调研分析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从1970年代末开始,198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工业设计专业。工科院校以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受到专业为基础的教学体制影响,这一时期的工业设计教育形成了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段式的设计教育模式,注重课程的完整性,而忽视了设计学科的综合性。这种设计教育模式直到现在依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近十几年来,一些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一直在尝试解决课程制带来的设计教育缺乏综合性问题,采取的方法包括:工作室制、导师制、全面项目化教学和工作坊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有把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结合,多位任课教师以课题制的方式集体授课的方式。调研发现在这些尝试过程中,也存在诸如教师配合、学生对各位教师评教受整体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设计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不系统、不深入等问题。通过调研,借鉴了其它院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符合我校工业设计系特点的课程制与课题制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方案。

三、教学改革措施

在北京理工大学09版培养计划制定和课程大纲编写中,已经注意到上述存在的问题,第六学期的课程的编排顺序上考虑了进行课题制教学的可能性,在几门关系密切的课程大纲中写入了课题制教学的选项。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课群体系建设主要解决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脱节的问题,在课程制的基础上用设计题目整合设计基础课和设计课,形成课群,打破四门课程之间的界限,根据设计进程把不同课程的内容穿插在设计过程中。既保证设计基础课内容的完整性,又与设计过程相结合。课群包含设计调研、人因工程基础与设计、产品开发与设计和产品专题设计(Ⅲ)四门课,这四门课既有设计基础课程,又有设计课程,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承前启后,形成一个顺畅的教学模块。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学习设计流程,做到深入设计细节。

(一)学生选题

设计题目可以是产品设计、交互设计与智能硬件的结合,最终设计应该是工程化、独立的、具有实体的工业产品,例如家用电器、科学仪器、医疗设备、机床等加工设备、运动器械、运输工具等。选题类型不限于品牌拓展、衍生新产品、产品改良、ODM、新产品开放等。

(二)课题设计要求

综合考虑产品功能、人因、材料、工艺、造型等要素。在整个课题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对设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按照设计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有充足时间保证设计的深入度与完整性。

(三)教师授课

改变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而是采用讲授、交流、实践、自修、提高的方式。四位任课老师全程参与整个课题,以知识点讲解、师生交流、设计问题探讨等灵活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以项目驱动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不够深入的地方,可以马上与老师和同学沟通。这种学习、应用、反馈,再学习、再应用、再反馈的过程,是一种良性循环。

(四)课题成果与评价

课题最终的成果以小组陈述的方式展示,由于不同课题涉及的专业理论程度不同,在分享环节如何体现四门课程的考察知识,又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设计成果中,是至关重要的,设计陈述成为重要的表达设计的方式。课程结束后,提交PPT、展板、模型、建模、设计说明书,四位教师分别从所负责的课程角度,按设计进度分阶段检查、打分,最后再对整体设计打分,以保证学生能在设计的整个过程运用所学,并以理想的结果呈现出来。(图2)

四、教学改革总结

教学改革项目历经三年时间,进行三次教学改革实践,在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过两次,工业设计专业进行过一次。另外,与企业和国内外大学联合开展的跨专业课外设计工作坊活动,也起到了综合化设计教学的作用,对课程教学是有益的补充。从课题发表的成果和学生的反馈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设计课题完成度较高,设计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学生普遍反映,不需疲于应对多门课程蜻蜓点水似的作业,集中精力做好一个设计课题,能将所学设计基础理论马上运用到课题设计中,通过设计来验证课程所学,可以发现课程所学知识的不足,运用到课题设计中,通过设计来验证课程所学,可以发现课程所学知识的不足,进而主动与老师沟通、与同学交流或查阅书籍来加深课程所学。正所谓“掘多口浅井,不如掘一口深井”。同时,综合性的课程群组合与系统理论学习,可以教会学生以综合的、全面的角度理解工业设计的知识体系,站在更高的层面体会综合化的工业设计,发现与工业设计学科相关的众多交叉学科,进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扩展知识体系。以项目为导向的课题制改革为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有助于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和就业的无缝连接。全面、系统的设计基础理论学习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所选设计课题会影响对四门课程所学知识的运用程度,选题得当,可以涵盖并超越四门课程所学,若是选题不得当,可能导致一些课程知识无法涉及。教师之间配合还存在问题,比如教师对选题的不同意见让学生无所适从,随后采取教师统一意见之后再由固定的一位教师向学生传达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之间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协同,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五、结语

课题设计范文4

关键词:皮革产品设计;课题项目制;教学模式

201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①。创意产业园区产品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产品设计专业方向的师生责无旁贷。皮革产品设计课题给民族手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在民族手工艺创意产品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提出新的课题项目的方向,本课题教学探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产品设计皮革设计课程的了解和分析,探索构建皮革产品设计课题项目制教学模式,提升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产品设计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西南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皮革产品丰富多样,无论是从手工艺皮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绚丽的皮革还是在民俗素材都是设计师打开世界时尚产品设计领域,进入国际设计领域的有利手段。目前国内外设计工作者对产品设计研究非常多,几乎囊括了民族民俗、地域文化、服饰特点、图案寓意、色彩应用。但在深入某一个特定皮革创意产品设计领域运用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稍显薄弱,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皮革产品设计课题项目制教学模式类别

以恰当的手工艺皮革产品设计课题项目为训练媒介,以与未来真正的皮革设计研究与创新创业训练完全相似的方法、形式与过程的模拟训练,使学生获得皮革产品设计项目真实实施的综合知识方法和整体体验,从皮革产品制作的技法探索、受众需求分析,新市场设计概念发展趋势、价值评价到皮革产品设计细节完整的整体流程的实践型演练,将涉及皮革设计主题及设计行为知识的背景、过程、思维、方法等作为知识要素有机结合到学生亲身实践中,使其从中获得综合性知识,提升创新设计思维能力和应用设计方法水平,检验和加强皮革产品设计技能,训练课题项目具有前瞻性。皮革产品设计课题项目制教学模式类别如,区域性皮雕创意产品设计研究、扎染皮革产品设计研究、复古皮革创意产品设计研究、植物叶脉———防染皮革产品设计、刺绣皮革创意产品设计、窗花、印章皮革创意产品设计等系列方式运用到皮革设计产品课程体系中,从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植物叶脉———防染皮革产品设计和扎染皮革产品设计研究课题项目,主要运用植鞣革材料,结合传统的扎染手法传手工染制,作品意在解释事物内在与表象的对比。环保生态纯天然“植物染”的手法,注入情感的手工制作,坚持一切从“简”的原则,表现自然万物的淳朴之美。复古皮革创意产品设计研究课题项目,主要运用旧旧的或者是做旧的植鞣革材料,有着怀旧的意味。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沉淀为基点,孕育出难以忘却的记忆残存皮革作品。刺绣皮革创意产品设计课题项目,让蜀绣不在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刺绣形式出现,皮革创意产品追求细节,款式追求简洁、实用与精致。窗格、印章皮革创意产品设计课题项目,则利用中国传统木质窗格纹样、篆刻印章的形态,呈现在皮革创意产品设计中,给传统的元素赋予新的生命力。

2皮革产品设计课题项目制教学模式下的课题性质、目的与任务

皮革手工艺产品设计专题以高端手工皮具产品设计为切入点,实为传统手工艺皮革技法在当代设计语境中的可行性研究,学生在巩固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立足区域性民族生活文化,发掘手工艺皮雕智慧,关注高端手工艺创意产品、旅游文化礼创意产品市场发展趋势,策划、设计并制作一系列高品质的手工艺皮革创意产品。制定课题任务区域性民族文化与皮雕创意产品结合的创新性研究,手工艺皮雕创意产品的系列化设计效果图,基于对流行趋势、风格定位及目标消费群体分析的手工艺皮雕创意品牌策划方案,初步了解区域性皮雕创意产品创业模式,尝试为自己的皮革创意产品设计推广与销售的途径。

3皮革产品设计课题项目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及要求,讲授手工艺皮革技法基础,皮革创意产品设计,手工艺皮革产品品牌设计模块。首先,主要讲授皮革皮包工艺基础训练,与皮革创意产品结合的工艺试验报告及工艺小样稿设计,文本;其次,在四周时间内小组成员须完成系列皮革设计产品4-6件;最后,在两周内完成皮具品牌设计策划文本(包括idea,image),实验过程,风格及趋势研究、设计意向图、草图、效果图、工艺结构图、品牌定位、完成作品拍摄、课题项目总结等。

4皮革产品设计课题项目制教学模式下评价体系及标准

小组创新性与协作性40%,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和前瞻性,应尽可能地体现出区域性皮雕产品设计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合理性25%,提交作品必须充分显示出材料、工艺和创意之间的有机结合。完整性20%,从手工艺皮革产品的工艺到创意作品;从过程记录到最终成果,提交的作品应全面、系统地呈现作者或者小组的创作思想和研究成果。可行性15%:皮革产品设计作品具有小批量生产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对行业有所启发。

5皮革产品设计课题项目制教学模式下评价体系及标准

皮革产品设计课题项目制教学模式下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融通和衔接,确保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第一,增强了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课题项目申报,文案制作,图片资料搜集,创意设计制作,手工艺产品设计研究,产品市场发展趋势策划设计等多个环节进行设计实践,专业技术和技巧显著提高。第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课题项目申报实施后,学生的新观点、新理念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到可行性推广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点燃了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火种。第三,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增强,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通过课题项目中设置的各个环节,均需要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想法与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进行分享,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6总结

课题设计范文5

关键词:横向课题;高职院校;机械设计;课程改革

1绪论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最机械机构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包裹基本结构特点,原理,结构力学特性,传动特性知识,学生能够掌握简单传动结构的设计。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可以分成了三大模块:常用机构部分,传动部分和零部件部分。常用机构主要讲授机械原理类知识,传动机构主要讲授,齿轮传动、涡轮蜗杆传动、带、链传动等,零部件部分主要讲授,轴、齿轮、轴承等零件的设计知识。其中传动机构知识的理论性较高,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强,所以该方面的教学对高职学生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横向课题成果用于《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实践改革课题的界定,首先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研情况分析,该课程从11级数控专业开始实施,至目前为止已经形成多媒体教学,基本成型的教学课件,其次该课程的教学研究情况从2013年开展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已经实施到位,通过对课程知识进行整合,结合模型实践,实现“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经过课程教学改革后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这些模型多数为原理结构,让学生学习课程知识,与工程化结构有一定的差异,学生通过模型的学习很难掌握工程化实践中,这些原理结构的应用情况,与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等,这些都是机械类学生从事工作时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提出横向课题成果用于《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实践改革的课题属于对于《机械设计基础》“做中学”教学模式的拓展,属于立足于真实科研产品为载体的应用式教学模式研究。

2研究的意义

2.1转化教学资源

横向课题是指企业、研究所的课题,做课题的和企业、研究所是平等协商的合同关系。主要是学校为企业、研究所完成产品研发、仿真、技术研究等工作。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些课题中都是要从,应用环境、参数需求、技术指标、寿命长度等所方面、多层次、系统的全局的进行考虑。这些课题成果若能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些横向科研成果将是专业课程最好的教学素材。拟以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航天系统5院合作的抓捕器为载体,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2.2动态的行动体系

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新时期赋予每一个职教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现状,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中将《机械设计基础》课实践化,即以项目为主线,以实验室操作为基础,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使得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生成与构建。

2.3项目为载体

高校教师是提升教学教育水平、科研实力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关键。提升教师的培养质量早已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科学研究类、技术攻关类等工作。这些工作多为系统的知识应用,也是具备前沿性的技术要求,所以巩固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技能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拓展了课程素材,增加了课程知识的趣味性与挑战性。所以横向课题作为前沿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和以项目模块为载体的课堂教学要求,都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两者相融合,使横向课题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先进模式,应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拓展方向。横向课题转化为教学资源,或者教学内容深入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中去,是研究横向课题根本的出发点,也是体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符合职业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3研究的理论依据

从教育学层面解决了技能和知识整合的难题。包含两个命题:一个是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没有发生变化,但在排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另一个是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质量发生变化,不是知识的空间物理位移而是在工作过程中的融合。在发展的方法论层面上论证了的行动与思维的关系。具体的工作工程在变,传统的职业教育只能解决现在的问题,要赢得未来,必须要获得能力,获得策略的层面,企图在变种获取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变的是工作过程要素,不变的是工作过程目的。从哲学观层面探究了如何把潜在技术转换实在技术。工作过程导向是把实用性技术、规范性技术、过程性技术与时空融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致力于把潜在的技术变成实在的技术。

4就业为导向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本身就是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工程建设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加工设备配置所需的各种先进机械装置中机构种类、工作原理和工程设计、组织课程总体内容规划,并为有关内容的教学过程、配置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出一种知识符合社会需要,让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好的崭新课程。以学生是课程的核心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把握课程的深度、广度,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模块化教学改革模式,实践了知识归纳排序上的研究探索,和工作空间的融合,也存在一定不足,其还未从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实际技术要求,完成结构设计所采用的原理,考虑因素,摩擦、传动效率、可靠性等系统层面的机械问题,主要从知识的应用空间上进行拓展教学知识,以实际横向项目课题为载体,以实际技术应用为背景,提高学习兴趣,以技术要求为出发点,提升教学内容趣味性,与挑战性,以项目成果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思考,创新的积极性。

5研究路线

5.1教学内容的整合

以项目为主线,将项目成果内容的整合为三个项目,即蜗轮蜗杆减速机构、齿轮传动和螺旋凸轮槽传动、零件设计部分。将复杂的驱动系统,转变为减速机构、传动和零件内容,重构成为以学生拓展实践为主体的工作过程性知识与技能体系的学习领域课程。

5.2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多媒体讲授和演示、以实验操作和课程设计为实践的形式展开教学,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融入到每一个学习情境中。

5.3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锻炼、拓展学生思维方式,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5.4实验室的建设

在学校原有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模型下,以科研成果作为新型的机构和典型机构的模型和实物有机融合;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上课时这些场所就作为模拟岗位上的人问题需求,提出问题,发散思维,推动学生在学中做,教师在做中教的教学模式。

5.5全新的考核体系

教学中素质教育作为学生考核评价的一个标准,学生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是否具有一丝不苟,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敬业精神等与学生的实际能力表现一起进行评价。

6总结

应用主要在于《机械设计基础》传动系统知识,要求学生能对减速机构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包裹齿轮减速机构,限位涡轮蜗杆减速机构的知识,螺旋驱动、丝杠驱动,凸轮传动等传动知识、轴、键的设计与选用等知识的应用。能够掌握其应用技术要求与特点,并掌握他们的运动特点和使用范围。掌握轴、齿轮、涡轮、蜗杆、轴承等零件标注方法、选用和设计,装配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根据要求查表,且能读懂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改进设计简单机构和简单传动装置及分析,解决一般工程应用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知识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洁,郑晓红,葛家宏,唐靖一.MIS在中医药横向课题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4):13-16.

[2]张新义,蒋薇.《机械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19(15):256-257.

课题设计范文6

在现代信息社会,传统的传播媒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的纸媒介已延伸到基于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电信网络信息传输技术的新媒介。文字作为传播的基本元素,面临新的挑战,字体设计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实践中上进行新的课程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字体设计;课程改革;创新

本文为淮阴工学院面上基金项目《当代汉字的视觉设计研究》结题项目。项目编号:2917773

视觉传达专业以图形、色彩、文字的编排创造来传达信息和表现审美。其中,文字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字体设计课程是对其设计原理、创意方法和应用等内容的研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教学需要不断的发展变化,进行字体设计教学实践,使用生动、现实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字体设计思路,有意识地将设计课题融入现代字体设计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体现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字体设计》课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内容多、课时少,侧重于摹写训练

在本科院校中,字体设计作为一门设计类基础核心课程,共56课时,课程的内容多、工作量大、课时少,很多内容来不及讲解,课程便结束了;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是了解文字的发展历程与字体特征,文字设计的方法与实践,字体设计的应用等几大块,并通过相应的作业练习来进一步掌握字体设计的方法,提高字体设计的实践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样的课程设计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摹写训练上,关于字体的应用反而变少了。

2.学生求快穿文

在学习字体设计过程中,需要了解与掌握字体的演变发展史、汉字及拉丁文字的造字法、字体的创意设计方法、字体设计的应用等,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了对文字的摹写练习后,往往忽略汉字及拉丁文字的造字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文字的绘写与设计,求快穿文,急功近利,对字体的设计方法缺少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无法进行设计实践的练习。

3.缺少社会实践能力

字体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汉字、拉丁字母极具简约性,可塑性强,传播迅速,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设计中应用广泛。学生在学习时,经过了字体的绘写训练,字体的创意方法练习,把关注点定位文字的创意训练上,脱离社会实践的真正需求。

二、《字体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性改革

1.了解《字体设计》课程的真正目的

丰富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关乎教学效果的优良设计。字体设计课程主要分为字体绘写的训练、字体创意的方法、字体的设计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了解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强化课堂效果,提出新的教学思路,是检验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字体只不过是文字的有形媒介,是文字内容传达的“隐性”载体,而忽略了字体自身存在的价值,实际上,字体不仅是文字的书写形式,更重要的是借助字体的字形特点、间架结构,来探讨笔画与笔画见、字词与字词见的表层形式所传递出的视觉空间的组合问题,以及与图形在限定的范围内相互组合的技巧,以提高文字的可记忆度,符合服务对象的使用目的并获得最好的传达效果,这是字体设计的任务。不同的字体形式,或手写体,或印刷体,都会表现出其笔画的结构特点,传递出独特的气质,在此基础上对文字形象进行符合设计对象特性要求的艺术处理,表达出设计者的创意和思想,就可呈现出符合形式需要的视觉个性——或粗狂,或纤细,或圆滑柔顺,或棱角突兀,以增强文字的传播效果,从而使字体更好的应用于现代设计。

2.转变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理的教学方法实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字体设计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每次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课程所讲解内容,抛出相关命题,列出参考书目及相关信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课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再次来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进行ppt汇报演示,结合自己收集调研的资料来完成命题,教师和同学一起点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互动,实现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得应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有施展的天地而得以充分发挥。如图1:基础课程的学习——六书造字法的学习习。了解文字,必需对传统的造字法有所了解,这是一个相对枯燥的命题,如何避免出现呆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如何造字产生兴趣,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从学生的自身出发,首先了解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文字,进行古今文字的对比,找出相应的造字原理,从而进行创意文字设计训练,使学生有兴趣地进入设计创作中。

3.与实题相结合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一门课程的学习,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我校属于地方性本科院校,社会上也有很多实际课题需要解决,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社会上的实战题目拉入课堂,让学生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了解市场动态及真正所需,从而也可以检验课程效果。优嘉童画是我市“洋话连篇”教育集团下属的绘画培训机构,在与客户交流后,倾向于以文字来作为机构的标志设计,设计中,从美学原理出发,充分考虑了标志的社会性和应用性,把文字的笔画进行视觉演义,字体的图形化设计,几番设计稿不断的改进更新,最终和客户确定了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专业知识,还尝试了与客户交流沟通的社会能力。《字体设计》课程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寻找更多的社会实践课题,多视角、多元化地寻找文字表达形式的多种可能性,注入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领悟学习字体设计的目的。

作者:关荣 单位:江苏淮阴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卓娅.字体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课题设计范文7

关键词:陈设艺术;创新型;应用型;课程体系

陈设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专业,是环境设计下的一个专业方向。近几年,我国部分院校结合社会需求开设了这一专业,但在陈设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设计上多沿用环境设计的课程结构,而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在课程设计中,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出现脱节现象,学生无法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其二,教学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课程之间缺少联系,课程内容设置缺少渐进性与前沿性。其三,课程教学方式陈旧,无法适应陈设艺术设计作为应用型专业的教学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在总结国内外相关高校陈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在设计上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整合深化设计能力为落脚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对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

一、明确创新型与应用型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方向的导引,是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依据。陈设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目标的确立需要体现出专业教学的渐进性,在强化学生对空间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对空间环境、陈设器物以及受众的行为心理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扎实的空间表达能力。通过对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就业需求等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笔者将陈设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主要目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核心目标是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目标是设计情感与价值观在作品中的呈现。

1.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为陈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维度要求学生掌握空间概念、装饰表达、材料工艺等基础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技能维度则培养学生在课题项目中的空间几何图解、工程图样绘制、模型设计制作的能力,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体系中,“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若得到全面解决,将为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

2.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陈设艺术设计是多学科融合的创新设计行为,需要设计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对本专业设计人才的从业要求,高校在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的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在进行空间环境分析时应具备独特的观察、鉴别视角。设计实践能力则是考查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开设室内外空间设计的课程,引导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利用头脑风暴对主题词汇进行符号分析和图词转换,并要求学生按照比例制作实体模型以表达设计想法,传达设计理念。

3.情感与价值观的作品呈现

这一阶段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升华阶段,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表达能力为主要研究方向,意在引导学生分析当前社会陈设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思考陈设设计与人类发展的利益相关性,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设计意识,积极构建自身的美学素养和对空间艺术的评判标准,有意识地将设计情感与价值观融入作品,创造富有情感个性和艺术性的空间环境。

二、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陈设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即通过设立“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主干、实习考察”四个课程群,形成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到实践训练的多层次学科训练体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群解决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基础的专业概念问题;专业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群解决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能力的创新培养问题;实习考察课程群则培养学生解决设计难题、把控设计项目的能力。

1.通识教育课程群

通识教育课程群由通识必修课与通识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强调内容的实用性、生活性和有效性,在本科第一、二学年开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外文期刊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

2.专业基础课程群

专业基础课程群由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共同组成。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三大构成、中外美术史、数字媒体设计基础等课程,在本科第一学年开设。在基础课程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探讨如何对传统造型进行创意表达,以及如何在色彩呈现中强调其本身的张力和环境影响力,加强对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形成基本的空间概念,激发学生的三维空间创新意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专业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在本科第二学年开设。这部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包含制图学、透视学、人体工程学、空间设计基础、环艺模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应形成良好的空间尺度概念,具备成熟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并通过对灯光照明的学习、对装饰材料特性的分析以及对不同材料施工工艺、成型过程的了解,掌握不同空间意境的营造方法。

3.专业主干课程群

专业主干课作为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对专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式学习,在本科第三学年开设。这一阶段是专业学习最重要的阶段,是对前两个学年所学知识的整合运用阶段,也是学生设计思维与设计能力的创新提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住宅空间、商业空间、文化空间”的专题设计课程,让学生对不同功能的空间环境进行合理设计,注重对设计过程的整体把握、设计思维的互动转化,以及设计作品中情感与价值观的呈现。此外,开设漆艺与空间表达、金属艺术与空间表达等课程,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基本性能特点,掌握陈设艺术装饰品与空间各个界面相互契合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

4.实习考察课程群

实习考察课程主要安排在本科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这一阶段以项目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到设计公司实习,在企业项目运作中整合所学知识,熟悉设计公司的运作模式与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在限制条件下选择设计表现方式,解决设计难题的能力,在项目中深化对陈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解,并根据自己的实习经验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创作。

三、探索跨专业与校企联合的多元课程教学模式

多元的课程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为实现学校教学模式与企业工作模式的对接,使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设计者的转变,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实施跨专业协同教学与校企联合办学。

1.跨专业协同教学

跨专业协同教学是将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教师统一在一个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协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融入统一的整体。跨专业教学活动由陈设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主导,环境设计、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教师辅助完成。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整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明确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目标,将空间形态要素、视觉展示要素紧密结合,采用“分阶段、分专业穿插讲授知识点”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课题主题设定上,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设定由难到易的设计题目,由最初的简单矩形空间到家居室内空间再到公共室内空间的陈设设计,在完成室内空间的训练后,可将课题延伸到对室外空间进行陈设装饰设计训练。在课题进行中,主导教师对空间尺度、符号选择、工艺造型、效果呈现等进行详细讲解,辅助教师侧重对界面版式、信息传达、影像构图、装置艺术等方面进行补充讲解。这一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参与到多样化的课题实践训练中,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加开阔,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的知识远远大于最终设计成果的展示。

2.校、企联合办学

课题设计范文8

关键词:多元主体;课程设计;问题;对策

课程设计是课程论中的基本问题,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是一个关键环节。有学者指出,课程设计的任务就是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知识增长的客观趋势和受教育者成长的客观需要转化为具有适当水准、适当内容和结构优化的课程。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学员学习的完成情况和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的好坏对整个培训质量影响较大。可以说,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课程设计的情况。

一、多元主体参与下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模糊、缺乏对模块化课程设计的准确理解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设计单位存在认识模糊,缺乏对模块课程设计的准确理解。有的单位把课程设计理解为是为开设一个培训班而为,把课程设计理解为编制培训班的教学计划;还有的单位仅把它当作一种短期、临时性任务来完成,没有真正树立课程意识,缺乏对课程设计是培训生命线的认识,所以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没有一个理性、长远、系统的思考。

(二)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研究能力不足

课程设计是一个强调课程设计行动和研究的过程。有关课程设计的系统性的规划、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的研究还十分缺乏。由于参加课程设计的教师群体在专业能力以及课程设计技术水平有限,课程设计能力不足,缺乏课程设计实践经验,以致课程设计工作进程缓慢。在课程设计工作进度较慢的单位,普遍存在以下现象:一是课程设计人员对该课程的基本专业知识缺乏,或无从下手,或对课程内容子模块划分不清晰,出现了诸如同一课程模块内容在不同子模块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专业术语用语不规范等问题;二是教育培训理论研究能力不强,对课程设计相关工作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撑;三是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不够,有些教师没有积极主动地向同类行业的相关单位的专家咨询,来推进课程设计相关工作,存在“等、靠、要”的现象。

(三)课程设计管理机制和投入方式欠佳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每一步都离不开组织管理的工作。在课程设计工作的管理机制上出现以下情况:一是在方针政策上缺乏连续性,在课程设计工作启动后,有些单位的工作模式一般是先按要求起草一份课程设计实施方案,然后分配到个别教师手中进行实施。尽管实施方案中有明确的领导小组,但实际上具体负责人只有1-2个,实际开发团队建立与否尚需存疑;二是在经济和技术上缺少支持,开发单位没有提供必要的专项课题立项支撑,在开发方法技术、开发流程规范建设等方面没有给予特定的帮助和支持,不能有效加强提升与课程设计相关的教育培训理论的研究能力。

(四)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课程设计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教学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各模块课程设计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导致出现重复劳动、课程设计进程缓慢等。此外,参与课程设计的合作专家承担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一部分教学任务,从课程设计到将来的教学活动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合作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工作,是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很多专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工作并不够了解。合作专家在参与课程设计时,可能存在合作过程中的目标追求不一致、合作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对等、合作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归类、细化不够,教学内容和要求与教学适用对象不匹配的情况。

二、促进多元主体参与下的课程设计质量提高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准确理解课程设计理念

理念的确立有助于课程设计的方向。岗位模块课程设计已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突出各设计单位特色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高度重视加深对课程体系建设在新时期对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理解的意义。其次,各单位要有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一个理性、长远、系统的思考,深刻理解建立岗位模块课程的意义与内涵及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树立课程意识,加强学习研究课程设计理论与技术,不能仅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同时,还要考虑到实战培训课程设计的主要特点是课程内容要突出操作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

(二)进一步加大对课程设计的投入力度

课程设计人员需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课程设计理论和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课程设计团队应该由落实课程设计工作的所有专业人员和课程设计单位的课程设计负责人共同组成。这种团队的管理机制目前尚不健全,不能由设计单位的专业人员和课程设计负责人处在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两个极端的任意一方来承担,需要二者共同协商与管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各单位的课程设计人员大都不具备扎实深厚的课程设计理论和丰富的开发经验。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课程设计的投入力度,首先要按照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计划的要求,配备课程设计专职团队;其次,设立必要的有关课程设计技术方法研究的专项课题,用于课程设计的调研、学习、聘请专家指导等费用的开支,加大对课程设计技术方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同时也能增强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主动性和研究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课程设计也是如此,这就需要一套组织领导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课程设计工作不仅要设立领导小组及项目办公室,还需要明确和细化职责分工。第一,领导小组要把课程设计工作重视起来,定期研究部署,保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具体科室具体抓;第二,定期召开课程设计研讨会,课程设计的具体科室定期向领导小组及项目办公室提交所承担工作的进度、存在的问题和工作计划报告;第三,项目办公室及时总结课程设计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对课程设计工作实施组织、协调和指导;第四,把课程体系建设作为课程设计单位的年度工作重点方向和重点任务,纳入考核目标,并对课程设计工作完成较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四)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有些岗位课程模块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如果在对不同岗位模块课程定位时,各单位之间能够保持足够的沟通交流,那么各模块课程设计的重点必然不同。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又能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各岗位模块间的内容本身不存在联系的情况,加强各课程设计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可以相互学习工作方法,借鉴工作经验,在提高课程设计能力方面很有帮助。此外,参与课程设计的合作专家从课程设计到将来的教学活动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课程设计单位需要与合作专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参与课程设计的每个专家沟通交流,使得每个专家在课程目标、适用对象、教学要求、课程内容等方面具有较为一致的认识,使得合作专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工作足够了解,这样才能达到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同时,让合作专家能够深度参与,不仅参与课程大纲的编写工作,还参与到教材、课件制作、授课等工作中。

三、结语

课程设计主体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国内外课程理论界的共识。随着持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主体也必将走向多元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应该吸收与课程有关的多个领域的人员参加。在多元主体参与下的课程设计过程中,问题的出现离不开课程设计主体的因素。多元主体参与课程设计的程度和效果直接受制于多元主体个人的研究素质、理论素质、业务素质等。由于多元主体之间的复杂性关系,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工作面临着具有复杂性特点的状态,迫切需要对多元主体参与下的课程设计模式进行研究,而多元主体参与下的课程设计模式的研究也必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海波,孟凡丽.课程设计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走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