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题范例

经济学专题

经济学专题范文1

本文以山西工商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为出发点,总结现阶段《宏观经济学》中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并将《宏观经济学》分为七个专题,提出了针对我校课程发展的专题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

关键词:

专题式教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模型;国民收入

一、我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教材的选用。我校多年以来一直选用的是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该版教材是“十二五”规划教材,也是各大高校首选教材,但是为了我校2017年合格评估对教材的使用,我校教材统一换成了(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写的教材,这版教材的结构分明和合理,但是许多知识提出并没有细讲,对于我校的三本学生学习起来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教师的构成。我校并没有专业的经济教研室,我校的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等均有教授宏观经济学的老师。教师的分散不利于经济类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的相互沟通,教研室活动也不方便开展。对科研的申报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再次,课时的安排。我校的宏观经济学的课时数是48个课时,并且是周三的课时,这样对于宏观经济学整本书的通透讲解在时间上存在着限制,不易于老师详细讲解。最后,对我校宏观经济学期末闭卷摸底考察结果的分析。在随机抽取的115名14级财务管理专业闭卷考察摸底中学生的成绩如下图显示,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50-59这一分数段,可以看出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适应我校现阶段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

(一)宏观经济学内容体系分解

宏观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校宏观经济学开课的时间是大二的上半学期,课时量是48个课时,主要学习的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经济理论。学习宏观经济学,首先必须在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学科框架,然后将框架内的内容分七个专题讲解,七个专题中核心是IS-LM模型。第一个专题是宏观经济学的总体概述。在这个专题中要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发展历史以及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进行讲解;第二个专题是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说明,并引出第三个专题凯恩斯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第四个专题IS-LM模型,分别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并通过该模型教会学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采用,理解历史上我国以及国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原因,并会分析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学问题。第五个专题是AD-AS模型。有许多同学在学习过IS-LM模型以后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IS-LM模型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宏观经济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引入AD-AS模型。因此,在讲解AD-AS模型时,一定要指出IS-LM模型的一个缺陷,即没有考虑价格的变动问题,而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价格的变动,因此,IS-LM模型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通货膨胀问题,AD-AS模型的学习可以帮助理解通货膨胀问题。第六个专题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由于这个部分一般排在教材的较后章节,老师们在讲课过程中普遍反映这一部分的内容多,且不好理解,在讲的过程中除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基本理论的讲解外,建议经济增长部分只讲解两个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一个是凯恩斯主义经典增长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一个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最后,可以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向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二)成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

针对上述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我认为应由16个教师来教授我校各二级学院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专业的经济教研室。一个老师上课,多个老师随堂听课,寻找问题,并让各个老师各学期轮流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各个专题。这样,不但可以加强老师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整体把握,还可以对各个专题有所研究。每学期,给老师预留了充足的时间来备课。

三、结束语

宏观经济学专题教学的方法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我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我校学生的特点所提出的一些设想。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仍需要老师们的不断摸索。

作者:邵倩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宝贵.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3):35

[2]张玲.关于高校西方经济学饭学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6(3):81一82

[3]胡乐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橄学,2001(1):45一4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傲观、宏观):第三版[M].北京:中日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经济学专题范文2

关键词:专题教学法;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应用

1《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及其生产要素的价格与市场、农业的组织方式、农业的产业结构以及农业的保护与发展的部门经济科学。农业经济学是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在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学课程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1多学科知识交叉

从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来看,它是由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等学科综合、交叉和相互融合而成,因此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外延较大,学科知识犬牙交错,涵盖了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理论、农产品及其生产要素价格形成理论、农地制度理论、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理论、农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变迁理论、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

1.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农业经济学课程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应用性强。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为农业政策寻找理论依据和做出政策诠释。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质,希望能够解决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等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资源及其利用、农民收入增长、粮食安全和流通、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公共品供给、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宏观调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业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科边界不够清晰,教学内容缺乏相应的理论深度

农业经济学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缺乏清晰的学科边界。农业是产业范畴、农村是社区范畴、农民则是身份或职业范畴。这就使得农业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较为宽泛,教学内容多而不精并与相关学科交叉重复,如《农业概论》、《土地经济学》、《农产品商品学》、《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与法规学》、《发展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近年来的教材不但没有突破其在内容体系和框架上的局限,反而成了更多学科的综合体。外延的不断扩大导致内涵变浅,内容缺乏理论深度,过于侧重宏观和概念化的说教,微观和定量分析较少,很难体现农业经济学原本的学科特点。

2.2教学方法多以说教为主,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繁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满堂灌”的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很难体现出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仅限于课堂上被动地听取教师的讲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课后很少进行自主学习或主动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导致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尽如人意。通常学生学完课程后,只是简单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理论和知识用于农业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核

农业经济学的课程考核大多还是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很大程度上只注重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没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和有效性,却导致学生普遍采取课堂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这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作为任课老师明显感觉到卷面成绩无法真实反应学生的课堂表现,体现不出学生对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高低。

3专题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在《农业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意义

专题式教学是指是指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打破原有教材章节体系的限制,有选择地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整合成若干个专题,使其更具根据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3.1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农业经济理论的发展及国家“三农”形势与政策的变化,农业经济学教材滞后于现实需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对现有教材和时下的热点问题进行整合,着重体现农业经济发展所特有的规律性。专题式教学便于教师突破教材的束缚,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案例及时导入课堂教学中,并与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设计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专题,使学生能接触到农业经济学的前沿知识。如在教材“农业产业结构”一章中可以加入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加具有应用价值。

3.2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突破师资的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传统的教学大多数采用一名教师负责制,即一个任课教师负责一个教学班一门功课的全部教学,教师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与相关专业教师的交流与促进,不利于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教师的成长。专题式教学鼓励两个或更多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拟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进行专题分工,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可以突破单个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上的不足,使每个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师资的资源共享。同时,由于一位教师只需要负责一个或几个专题的教学,缩小了教师们的备课范围,使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备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3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专题式教学法要求授课老师要紧密结合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安排教学内容,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社、城镇化、农民增收与精准扶贫等。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内容,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在师生相互交流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农业经济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将农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按照教材讲授给学生,缺乏实用性,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专题式教学方法通常给学生一个兼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启发性的主题,让学生通过理论综述、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演讲辩论等多种手段来消化和吸收主题内容,这有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化解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提升教学的效果。

4专题式教学法在《农业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建议

4.1对课程内容的解剖和重构,将其分为若干个教学专题

专题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学专题的确定,在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被放在核心位置,它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应,进而影响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与价格,农业生产的组织是重点。除去导论,笔者把农业经济学课程从微观到宏观层面,分为农产品市场(包括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农产品现货市场、农产期货市场、农产品国际市场)、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与信息的组合与管理)、农业生产组织(包括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包括粮食安全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的保护与发展(包括农业保护政策、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五大专题,每一个大的专题又可以根据需要细分成若干个小专题。

4.2根据教学专题的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专题的理论部分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尽快掌握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应用性内容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典型事例进行教学,效果很好;在农地制度的专题中,可以采用讨论或者辩论的方法,对比各种土地制度的优缺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可以将农业经济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重视过程考核,完善评价体系

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对于运用专题教学法进行讲授和学习的课程,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如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发言情况、课外调研以及报告质量,重点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农业生产要素这个专题中,笔者要求每一个学生调查其家乡的一个典型农户,详细地了解其家中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情况,并对上一年该农户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做分析,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问卷的设计、田野调查的方法和技巧、报告的撰写质量和主题的发言都要做好记录及评价,才能更全面和客观的反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波,张红云.《农业经济学》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5).

经济学专题范文3

强调应用实践的《计量经济学》在经管类专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贵州省K学院为分析对象,结合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征,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剖析了该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中居于最重要地位[1]。1998年教育部将其列入高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8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贵州省K学院是省内较早开设计量经济学的三本院校,K学院开设有国际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等经管类本科专业。自开设计量经济学以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利用计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必须看到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分析K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数量短缺,质量参差不齐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2]。当前,K学院聘请了较多的来自母体学校的兼职教师,占比为75.8%,而专职教师数量则偏少,仅占24.2%。实际上,部分兼职教师因母体学校教学任务重,不时会拒绝独立学院的教学安排,导致数量整体短缺;从管理层面来看,由于兼职教师工作关系不隶属于K学院,处于组织边界之外,调课、代课以及停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召开教学研讨会等,兼职教师往往不主动参加,管理工作比较困难。此外,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机制,任课教师各自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授课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

(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录取分数偏低,导致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薄弱。以K学院为例,2015年在贵州省招生名额为1373人,占招生总额的82.3%。从录取分数来看,2015年,贵州省内文史类招生分数线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85分,理工类相差34分,录取的学生之间差异性较大。此外,独立学院录取的学生大多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表现为文科基础较好而理科基础薄弱。尤其是学生的数学功底薄弱、定量分析能力欠缺。调查结果表明,76.5%的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过程中,有明显的畏难情绪,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迟到、早退、旷课、睡觉现象普遍。

(三)教材数量偏少,缺乏评价体系

尽管市面上有关计量经济学的教材种类繁多,但针对应用型本科,尤其是针对独立学院的教材,数量整体偏少,可供选择的空间较小。如200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2008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等,这些教材封面上均冠以“应用型本科教材”,但这些教材普遍出版时间陈旧,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内容设计也没有紧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实需求。此外,由于学术界缺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统一评价体系,任课教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往往具有主观性和盲目性。频繁更换教材,难以找到适合于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的教材,教学质量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教学时长不足,授课方式单一

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任课教师普遍反映学时不够。以K学院为例,学院安排的是每学期54学时,每周3学时,共计18周,一般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即当年的下半年),扣除节假日所占用的时间,实际有效课时不足48学时。此外,由于学院要求任课教师每次上课都必须点名,并计入平时成绩。尤其对大班而言,点名耗时长,加之课堂上还要维持教学秩序,非教学工作占据教学时间的比例逐步提高,严重占用了课堂上的授课时间。从授课方式来看,我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有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两种形式,显然,二者都有不足,单一的教学模式割裂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分析的内在联系。

(五)课程衔接不畅,内容有待整合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需要学生掌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数学中的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等知识。因此,既需要先导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又需要课程内部不同内容之间的有机衔接。以K学院为例,由于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多数专业没有开设线性代数,使得讲授多元性线性回归时无法运用矩阵的概念展开分析。实际上,先导课程的设置顺序不合理,比如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放在同一个学期进行,明显增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难度,教学效果明显降低;从课程内容衔接来看,一般都是在介绍计量经济学概述的基础上,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以及联立方程模型,而一元线性与多元线性方程、线性方程与非线性方程以及单一方程与联立方程之间的内容衔接需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来加以讲解梳理。否则,跳跃性很大,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三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引入专职教师,减少兼职比例

对独立学院而言,如果兼职教师比例过大,独立学院专职教师比例过小,导致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变得十分困难,主要表现为聘请环节困难(找不到合适的教师)、队伍建设困难(教师流动性大)、内部沟通困难(兼职教师不愿意参加独立学院教学研讨会)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困难等。从长期趋势来看,独立学院最终脱离母体学校自主办学是一种趋势,K学院应该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计量经济学专职教师,减少兼职比例,加强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同时,通过不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教师来学院指导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加强对内部教师的业务培训,并以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技能,鼓励专职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承接纵向横向课题,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提高该课程的实用性,以应对外聘教师带来的种种风险。

(二)优化激励机制,提高学习兴趣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7.6%的学生认为,除期末考试的需要外,学习计量经济学没有什么现实用途。因此,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学生基本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好该门课程。因此,K学院的教务部门,应该制定相对严格的纪律要求,杜绝学生上课睡觉,不认真听讲,抄袭作业等行为。同时,将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与校内数学建模大赛,SRT项目申请,以及挑战杯等比赛结合起来,对报名参赛的同学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对教师而言,为鼓励学生不逃课,不缺课,不迟到早退,可以设置全勤奖,平时成绩可以酌情加分;为鼓励学生上课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促进师生互动,对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平时成绩中予以适当加分。

(三)优化评价体系,组织编写教材

由于缺乏一套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材的评价体系,任课教师难以从现有的教材体系中找到合适的教材。问卷调查表明,90.5%的老师认为当前的教材不适合应用型本科的教学需求。在此背景下,K学院应该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组织省内独立学院专业教师和相关专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召开专家论证会,编写一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问题导向与案例教学并举[3],从而解决因教材问题引致的教材难度过大,内容过多,任务过重等一系列困扰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系列难题。

(四)增加教学时间,丰富教学方式

K学院应该结合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适当增加教学时长,将学时延长至72学时,并且按照2:1的比例来分配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之间的用时,以满足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时间要求[4]。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引入微信、QQ群以及专题网站等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回答进行答疑解惑,从而避免占用课堂时间。此外,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很方便的实时收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意见和建议。总之,借助互联网技术,将计量经济学的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线下讲授与线上学习、期末考试与上机实践等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已有的教学方式。

(五)优化课程衔接,精选讲授内容

独立学院的教务部门需要在制定不同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召开包括教务部门,系主任,专业教研室,任课教师在内的专题会议,避免由于对专业课程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课程设置时间和内容上的错位,从而厘清不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应该召集讲授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的教师,以及讲授计量经济学的老师进行座谈,避免任课教师对这些知识点的遗漏或缺失,为后续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夯实基础。同时,在开学之初,借助问卷调查方式广泛收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兴趣,以及不同任课教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偏好,精选出学生感兴趣,教师认可度高,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5]。

四结语

本文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主体到客体的原则,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五个方面分析了K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时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实际上,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是涉及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不同主体的系统工程,教学本身也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如何有效引入信息技术,借助翻转课堂提升K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汪霞 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7):110-114.

[2]董美双.注重应用能力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及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

[3]秦长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4,(2):45-47.

经济学专题范文4

农业院校独立开设经济学专业大多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历程较短。以同类型农业院校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与贸易学院于1989年成立并开始招生,发展至今,已具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江西农业大学1994年成立经济贸易学院,现为经济管理学院。现已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西方经济、政治经济、财政金融、国际贸易、统计与计量、双语教学11个教研室,具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开始本科生招生,2006年1月经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和商学院。其中经济学院所属的经济系自2005年秋季设立并开始招生,至今已招生8届,招收本科生343人,已培养了4届毕业生。图1可以看出,随着院系规模的扩大和师资力量的增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生源人数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考察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层次2013年教学计划,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课时总数分别调整为56课时,学分从原来的3学分提高为3.5学分,仅次于公共基础课程中的两课和数学,在专业类课程中排列首位,并实行考教分离,实行课程统一命题考试。

1.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发展的优势

(1)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有良好师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年龄结构上,经济系的教师队伍是一支年青的队伍;从学历结构上,是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队伍。从职称结构上,在系教师的职称较高,其中,副教授比例已达3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已达到75%;从学缘结构上,近年来通过引进省内外其他高校的青年教师,不仅壮大了教学和科研的团队,而且优化了经济学的学院结构,避免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为学术的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科研成果丰富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学和研究主要沿着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三个专业领域展开,获得多项部级和省部级课题,并以学院建设为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积极开发横向课题。教学成果上,多次获得湖南省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项,主编或参编多本部级规划教材,获得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材奖。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部分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通过评审被确定为湖南省省级精品课程,为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不仅通过加强“硬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规范资金管理使用制度,搭建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强化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同时也优化了“软环境”,加强了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日常管理,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安排,把实践活动真正纳入教学体系,鼓励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009年至今,经济学专业教学团队取得了多项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和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3)教学硬件和设备完善

从教学硬件上来看,经济学院自2007年获经济学实验室获得省部共建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以来,于2011年获省部共建优势特色实验室项目资助,拥有校外科研教学基地5个,美国经济评论等多种国际权威专业学术刊物,3种网络期刊和4个网络数据库,并且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充学术资源数据库,以供广大师生教学和科研使用。目前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370平米,实验用房为4间,拥有各类计算机190余台,能同时容纳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上机实验。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值约300万,其中硬件设备约160万,软件设备约140万。培养实践能力的条件良好,校内经济系综合实验室设施齐全,并备有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与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渠道,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湖南农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秉承这一理念,陆续发展了五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分别是: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春华镇人民政府、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铜官循环经济工业基地、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湖南亚华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

2.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发展的劣势

长期以来,农业院校从数量和质量上培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人才很难与财经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相比,导致其社会知名度较低。很多企业和事业用人单位认为,农业院校的强势学科就是农业,而农业院校毕业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水平和学生质量堪忧。这对农业院校的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学生就业和科研项目来源势必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影响农业院校的学科发展。就湖南农业大学本身而言,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

(1)院系专业发展不平衡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历年各系的招生人数,其中金融系招生人数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而言均超过其他系,而其他专业生源人数相对较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来源逐渐趋于广泛,入学分数和基本素质也日趋降低,这给管理和培养造成困难。专业学科特色方面,应用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看好,市场需求严重供不应求;而理论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显,缺乏竞争力。来自内外的双重因素造成了当前院系专业发展的不平衡。

(2)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

从2013年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来看,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门课程从原来的3学分提高到3.5学分,一方面突出了其重点和基础学科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使得总体的课程设置显示出较强的单一性。以教育部就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指导,笔者认为经济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并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其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能够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应具有多样性,并适当设置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性较强的学科,从而提供本专业学生以及其他专业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学生更广阔的课程选择空间,引导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视角上认识理论经济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在经济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当加强经济学文献的阅读,也应该成为改进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专业学科结构优化的思路与措施

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证。人才市场对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加务实,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具备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体系必须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现代农业的研究、生产和服务工作,以及农科人才从事现代农产品的经营、开发和国内外贸易等工作。应确立“以农为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授课内容与授课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

1.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

对于湖南农业大学而言,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应立足于以图2湖南农业大学2006~2013年经济学院各系学生人数对比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因此经济学专业应该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内在要求,又有利于发挥本学科比较优势,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发展交叉学科,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多样化人才作为保障,特别是当前粮食安全问题、环境监测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因此,农业院校经济学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突出经济学向“三农问题”相关领域扩展交叉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也能够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规划培养和输送技术和管理型人才。

3.促进学科渗透,提升理论经济学科整体优势

经济学专题范文5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引言

伴随着现代教学理念在我国高校的普及与推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之中。现代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而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性教育机构,应当掌握新兴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法,同时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工作效能,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经济学与管理学。主要涉及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等。所以从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囊括的专业类型可以看出,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①。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专业知识体系中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促进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②。高校教学必须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高校可以运用实践教学来检验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现存问题

多数高校都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还停留在口号上,并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另外,受到学校实践教学设施、场地和师资力量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难以顺利开展,教学效果不理想,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和完整,连续性不强,实践教学的形式化严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普遍较低。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也缺乏创新,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③。

(一)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在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实践体系建设工作中现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以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问题最为突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体系。而国内大多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实践体系往往都较为单一,沿袭高校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都是校内实践或者参加专题讲座。而过于单一的形式,往往会令喜闻乐见新鲜事物的高校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以至于失去兴趣。尽管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内容不断优化,但碍于教学形式老旧单一,难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统领职能,导致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实践工作难以高效开展。

(二)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性不强。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体系建设模式也存在着诸如针对性差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全国范围内能够指导学生就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的缺乏,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体系设计中缺少对于人才培养就业导向的针对性工作,再加上高校学生普遍缺少对于自身未来职业生涯的总体规划,就出现了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与未来的就业岗位不对位,发生方向偏移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会埋下隐患,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精准就业。因此,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教育模式与就业脱节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实践教学教师专业素质不高。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专业实践课指导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仅仅依靠学校的理论课教师很难完成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也很难保证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由于高校中的理论课教师本身还有着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任务,很难全身心投入到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并且有些高校教师对于高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并不擅长,导致了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缓慢,甚至个别障碍难以有所突破,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影响了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整体进展。

(四)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高校教学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相合,部分应用型高校应将实践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由于院校自身建设资金和实践教学资金投入有限,使得高等院校学生真正得到专业训练与锻炼的实践机会不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投入教育工作的资金短缺,极大地阻碍了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一系列相关的人才培养以及教学活动难以进行。例如,高等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模拟、专业实践能力考核,以及高等院校在线实践课程等活动的开展都面临着资金窘境,最终导致高等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过关,在就业中的面试环节应对能力不强,求职中缺乏专业竞争力。

三、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应对策略

高校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及积极作用,高校只有从思想上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才可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明确,建立的目标是培养专业型人才,国家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需要能够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多元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各大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单一的问题,关键在于优化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各大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构建者应当将现有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推陈出新,结合当下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借助于校友邦客户端等多种实践教学平台,运营各大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官方账号,运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对教学改革背景下高等院校学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多种媒介的广泛运用,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等方面的深刻认识,而且可以实现实践教学管理者推广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目的,深入贯彻落实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顺应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用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动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高等院校院校应当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体系建设工作,针对于部分高等院校学生出现的未来职业定位模糊现状,高等院校可以在大学入学后几个学期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以此加强高等院校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切实将职业生涯规划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结合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特点,精准开展区分学期、区分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且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高等院校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发挥针对性作用,保障高等院校学生在就业或者自主创业之后也能够有着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实现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师专业素养。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体系建设可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的各项高等院校学生指导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包括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课程的规划,以及对在线课程的宣传推广等工作内容,可以说非常繁琐复杂。各大高等院校应在现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对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内部培训指导,强化实践教学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结合实践教学论、职业生涯规划等学科知识,以培养孵化出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实践教学领军人才。只有统筹谋划,选准应对策略,才能使参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教师进一步提升素质,不断应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教师的积极作用。总之,高水平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大量涌现,将成为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四)增加实践教学体系资金投入。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其中涉及到的各项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活动的开展,包括高等院校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应对面试的模拟训练,以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才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转。对此,全国各地的政府机关、社会各界团体、高等院校等应当合理规划资金安排,增加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活动经费,充分满足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经费需求,以保障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都能通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发展之路,掀起全国范围内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浪潮。在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活动经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也将极大地促进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日臻成熟,进而提升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工作效率,迎来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四、结束语

经济学专题范文6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

0引言

计量经济学引入中国已有几十年时间,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的学者在吸收和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已基本取得普及。然而,根据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尤其是财经类本科专业,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的研究,对于推广和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选取不当问题。当前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琳琅满目,总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偏重理论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来龙去脉、基本证明进行适当演绎和归纳;其二偏重实践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应用,强调软件的使用,不告诉学生为什么,只教授学生怎么做;其三是理论和实践结合,该种教材既告诉学生为什么,又教学生怎么做。总的来说,这三种教材各有所长,以第三种效果最好。(2)软件不易选择问题。现在可以应用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软件业比较多,主要以STATA、Eviews、Sas、Matlab、Python、R等为主,但这些软件侧重点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导致任课教师在选择过程难以做出合适的选择。(3)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普遍来讲,现在的财经类大学生,尤其是二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大学的课程大部分比较简单,一旦碰到譬如计量经济学这种稍微需要认真学习的课程,就是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学生厌学,这样就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针对本门课程缺乏积极性。(4)师资问题。其一,授课教师只是就上课而上课,基本不做有关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这种情况课程就缺乏实用性,比较古板;其二,授课教师知识老化,由于近些年计量经济学发展比较迅猛,有些任课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知识陈旧,这样也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三,有些任课教师自己较少实践操作,导致只能就理论而理论。

2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升对策研究

根据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1)因“生”选“材”。首先教材的选取,现有的教材种类繁多,要依据学生的水平,比如,一本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选取难度较大点的教材,比如古扎拉迪的教材等,二本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用庞浩的教材等;其次,针对软件的选择,当前比较主流的计量软件是STATA,当然其他的软件也是可以的,但是从应用角度来看,应以STATA为主,兼顾其他软件,这个也是主要考虑学生的情况,针对基础好的可以选择Sas、R以及Python等高级点的语言,其他的学生可以选择STATA、Eviews。(2)提升学生兴趣。计量经济学学习给财经类学生的印象是难学、缺少乐趣,其实计量经济学也是很有趣的,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3)进行师资培训。针对计量经济学知识更新过快,任课教师知识储备不足问题,学校要积极组织老师培训,比如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从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过渡到面板数据,现在研究的热点又到了空间面板、断点回归、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等新兴的计量方法,相关任课老师要掌握这些前沿的基本方法,这样才能达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醒.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因果推断的逻辑与方法———评《基本有用的计量经济学》[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1):85.

[2]向仁康,马嫚.应用型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数据分析类课程的优化探析[J].高教学刊,2020,(33):75-77+81.

[3]李媛.普通农业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20,(16):248-249.

[4]陈艺琼.“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5):120-121.

[5]李博.“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7):35-37.

[6]李春华,吴望春.《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7):86-87.

经济学专题范文7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全球范围内以失败告终,替代性思想迅速涌现,在这些替代性学说中,以欠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新李斯特经济学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同李斯特经济学一样,新李斯特经济学以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主要有张夏准和赖纳特。该学派坚决反对新自由主义及其全球化,主张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实行贸易保护,同时将贸易保护的范围由制造业扩展到农业、服务业、技术和金融等领域。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方面,新李斯特经济学对开放创新提出质疑,主张只有加强国内主体研发实力、推进共谋型技术创新才是根本出路。同时,新李斯特经济学还强烈批判全球工资套利及美元霸权,主张货币国定论,认为只有提高国民实际工资及拥有完整的货币国家主权才是国家利益的核心所在。而与李斯特经济学不同的是,新李斯特经济学弥补了李斯特经济学缺乏一般理论解释的遗憾,对经济活动提供了演化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使得新李斯特经济学不仅适用于欠发达国家,同样也适用于发达国家。同时,新李斯特经济学也极大地丰富了李斯特生产力理论,摆脱了李斯特经济学将国民财富源泉限定于制造业的局限性,充分认识到价值链高端环节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性指出欠发达国家应直接从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跃升,而非赶超。

二、新常态下新兴经济体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新常态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日益增加。外部环境的恶化,加之受增速放缓影响而愈发凸显的国内结构性矛盾,新兴经济体转型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国际环境带来的转型发展困境

增长乏力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新常态,为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减少经济活动的外包与离岸生产。受国际需求减少影响,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为发展动力的新兴经济体,将遭受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出口贸易减少、国内失业率大幅上升等严重冲击。随着全球分工的不断深化,依赖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体,将陷入“保增长”还是“调结构”的两难境地。同时,美欧日等国发起的量化宽松政策,加深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政策调整难度加大。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束,新兴经济体国内资本外逃、金融动荡、通货膨胀居高难下等都将加大新兴经济体政策落实的难度。除此之外,国际安全形势动荡不安,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加深,也使得新兴经济体陷入了“促增长”、“防风险”、“保稳定”的多重困境。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转型发展困境

受危机影响,新兴国家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打击,增速放缓,以前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下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收入结构等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迫切需要抓住全球结构调整机遇,实现经济社会转型。但从整体来看,新兴经济体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仍相对滞后。新兴国家工业化模式多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依靠廉价劳动力带动经济增长,工资水平受到国内、国际两方持续挤压,内需难以扩大,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同时,低端产业的长期发展、内外需求的萎缩,也使得产能过剩难题愈发突出,亟需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足够空间。作为后发国家,新兴经济体还存在资本积累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教育普及率较低等问题,转型发展所需的基础条件、人力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破解新兴经济体转型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要破解新兴经济体转型与发展困境,必须坚持“四个更加注重”。

(一)必须更加注重生产活动的本土化,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新李斯特经济学认为,离岸生产及外包活动不仅造成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还会使得发达国家及欠发达国家国家利益均严重受损。新兴经济体要想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就必须在坚持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去全球化”,积极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优先发展本国工业,再配以严格的关税保护,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提高跨国公司离岸生产及外包活动准入标准,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控制,保证国民经济的独立性及完整性。

(二)必须更加注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护,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跃升

新李斯特经济学主张,欠发达国家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以构建完善的工业体系。新兴经济体要想成功破解转型难题,就必须在保障粮食安全、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考虑到全球分工对新兴经济体幼稚产业的毁灭性影响,新兴经济体必须加大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在不妨碍新式设备和现代化生产资料进口的基础上,加大关税保护力度,以经济活动质的提升对冲量的下降,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跃升。

(三)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全民教育,为国内结构调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新李斯特经济学认为,在国际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建立报酬递增的高端产业部门,离不开技术创新、教育事业的支持。新兴经济体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势必会对技术人才存量、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新兴经济体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转型与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全民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增加教育财政支出,加大对国内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切实提升工人素质,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同时以坚实的人才储备,迎接新一轮经济长周期的挑战。

(四)必须更加注重捍卫国家货币金融主权,增强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

经济学专题范文8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

1引言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也形成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高职院校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1]。即目标是实用化的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够用为度,实用为本,侧重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所以教学过程需要紧密依托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然而,从近几年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市场调研情况看,学生从职业院校毕业后感到就业困难,不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工作实践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不强。计算机类企业除了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外,还非常注重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另外,因为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如何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尽快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保持和企业需求同步,所以高职院校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2]。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2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要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把教学内容和学生未来就业规划相融合。要想让学生们在步入工作岗位时,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地区中的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把技术应用作为培养的重点,为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要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必须先提升教师整体的教学理念,在思想上足够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3更新教学内容,使之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更新现有的教学内容,做到和岗位需求相适应。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熟悉企业的岗位需求[3]。针对不同的教师,要培养他们不同的能力。①对于走上讲台之初的教师,首先应该提升他们的基本教学技能,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对“构建学科思想、明确学科内容、掌握学科方法、驾驭学科语言”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让新教师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未来培养对象的层次、就业的方向及其岗位类别。②针对如何熟悉企业的岗位需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途径一,通过校企合作,派遣教师到企业去进行培训,学习新的技术,或者鼓励教师到企业去任职,担任企业的技术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途径二,从企业引进技术型人才,他们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企业对员工的实际需求,通过他们把这些信息带给学院的其他教师。③组织校内培训,注重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不管是派遣教师到企业去,还是从企业引进技术型人才,都是极少数的。学院要经常组织校内培训,让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如从企业引进技术型人才,他们对基本教育规律了解并不是很透彻,缺少一定的教学经验,如果说不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4]。所以这部分教师都需要不同程度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校内教师可以多向企业引进的人才学习实践技能,企业引进的人才要多向校内教师学习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④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重视教材的选取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工作,可以多采用项目式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以团队或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多模拟职业场景要求,把企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4创新能力的提升

要想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创新思维培养意识。教师要敢于推陈出新,积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学习内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能够自由发挥、自主探究,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兴趣[5]。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才能慢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老师首先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且要把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于琳琳.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可持续教学能力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7).

【2】谢振华.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3):272-274.

【3】段剑伟.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9(34):88-90.

【4】杨韧竹.浅论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天地,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