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问题论文范例

经济问题论文

经济问题论文范文1

1.对集体资源性资产实行源头管理。

对规划内的集体土地、荒地开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报批程序,未经批准,不准占用。同时对集体资源性资产实行跟踪管理。由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负责对各村集体资产建立台帐。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由该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进行跟踪核查,随时进行记录,年终填写“资产年检表”,报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备案,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2.对开发、出租、出售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的,事先必须由村委会按“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工作程序进行审议

同时,报乡镇“三资”中心备案,方可进行。

3.每年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摸底清查

将村集体资产进行摸底、登记(清偿)、评估(核资),明确了村集体资产的分布、存量、结构及效益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防止村集体资产被闲置、流失、侵占,确保了资产的保值增值。

4.在处置资产时,通过公开招投标,规范运作程序

严把投标关,使村集体资产处置能在合理的招投标上进行公平竞争,产生了较高的中标额,保证了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保护了群众的利益。

5.加强集体资金管理,保证村级资金应收尽收。

加强对大额资金使用、建设工程的决策、预算、招投标等方面审计监督。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发包、租赁、投资、资产处置等集体收入,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一事一议”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等,及时入账核算,做到应收尽收。但是,我们通过近年来的农经工作实践发现,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逐年加大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出一些矛盾和问题,认真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这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村级集体经济的社会负担日渐沉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其任务非常之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事项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诸如道路施工与维修、垃圾回收与清理、水电建设与维护、社会治安、农民医保、五保户供养、低保供养等方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负担越来越大。同时,当前国家在对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项目建设以及社会事业支出时,改变了以往国家全额支付项目建设资金的政策,而是实行“财政出一点、村集体配套一点”的“两点”政策。此类政策的实施更是无形之中加剧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担,这就要求农村企业组织必须适时地进行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调整来实现资金的流转,造成了原有经济发展项目的滞后发展。

2.村级集体经济出现负债现象。

由于国家政策变动或经营管理不善都会造成集体经济企业的亏损或倒闭,导致了村级集体经济存在较多的债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收支缺口比较大,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收不抵支的现象。

3.村级集体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日渐变小。

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变革时,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大多被变卖,逐渐退出了经营领域;国家和省市区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农村土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资本优势的逐渐丧失,造成了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日益变小;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总体发展,迎合新的招商引资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相应地削弱或消除了原有的经济增长点,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家对广大农村实行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具有较大的普遍性,这就决定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要想真正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必须在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结合集体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水平的发展策略。

三、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1.加强农村的领导组织建设

要严格选拔村支书和村主任等职位人选,发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政治强、素质高的年轻人来担任具体职务,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同时,加强对农村领导班子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让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定期培训,努力提高其集体经济的经营能力。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将领导班子成员的业绩与其收益进行直接挂钩,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国家投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要进行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发展二、三产业,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时,要加大对贫困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将经济政策和行政拉力相结合,对其进行项目安排和资金倾斜,实现各个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农村都能获得较快的发展。

3.实行“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

要将国家政策的普遍性与单个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相结合,实行“一村一策”的发展模式,结合每个农村的具体情况,充分挖掘其发挥集体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发达村、较发达村和欠发达村实行不同的经济推进步骤,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依靠自身发展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创新

1.对集体存量资产进行盘活

对集体经营不善的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使用和运作,实现集体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通过对企业的经营产权进行向外租赁和承包,用租赁承包所得的资金投入农村的经济建设,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等;或通过租赁和拍卖实现集体资产由以实物为主向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开发资产资源,在提高农村集体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促进集体资产的滚动发展以及保值和增值。

2.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围绕特色农产品发展和交易市场,建立流通经营服务实体,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产业化的发展。充分利用农村、城镇的地理位置优势,采取大户带头、集体主导、摊贩唱戏的多元化形式,建立专业的销售市场。组建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与农民签订农作物产销合同,实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模式,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在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解决农民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实现农民增收。

3.积极进行招商引资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地引进外来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活力;同时,要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实现招商引资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可以通过多元参股的方式,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办一些运作活、机制新、上档次的较大规模的二、三产业的发展项目,在更高层次上吸引外来资金。

4.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经济问题论文范文2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他心中,所想象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经历了资本主义最发达的阶段之后的社会形态,并且所想象的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具有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但是却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期间,提出以及改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凭借着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这种科学态度,并结合了其社会实践规律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拥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以及发展所需。

二、经济体制、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我们在理论上对于社会主义和市场、商品的经济之间的结合存在问题的认识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在我国十四大会上明确的指出了:“对于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认识深化上,明确的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确保能够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解放取得进一步的成功。”而这一结论的提出也表明了其理论的正式确立。也标志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完全进入到了现代化制度的轨道之上,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创新、需要提供了新的理论前提以及创新方法。

三、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从我们所了解的其理论形成的过程以及包含的丰富内容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没有为我们提供现成的条例,只是一个指南,作为一个未来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它给我们展示的只是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四、科学指南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其哲学与经济理论学的基础上建立出来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科学社会主义凭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出了新的方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当中,主要包含了其职能的转型、转变我国党的工作方式,扩大人民民主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等等,全都离不开其理论的指导,政府的职能也不是万能的,其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市场出现了失调的状态,政府才能够发挥其有效作用。

经济问题论文范文3

经济法和经济学之间集即有着联系,其中也存在着区别,不能够相互混淆。而对于经济法中所需要调整的对象来说,这也是国家在协调本国的经济,并且在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存在和发生的经济学关系。涉外经济法主要是一个国家所创造的,这也是属于国内经济法体系中的重要范围。

【关键词】

经济法;部门法属性;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与经济法学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概念

想要明确经济法和经济法学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经济法的理论研究以及制度建设之间明确的了解到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在经济法的发展过程中,法律体系也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并且是法学学科中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能够看出,经济法和经济法学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够混淆视听。

(二)经济法与经济法学之间的联系

在经济法的发展过程中,其调整的对象和经济法律关系之间的主要问题之上,还有一种重要的观点认为,经济法律关系主要就是经济法的重要调整对象,但是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中,也是由经济法所调整的几种经济关系。同时还有一些学者虽然在说经济法能够调整经济法律之间的关系,但是经济法组成的部分与经济活动之间的法律关系调整也是经济的主体[1]。

二、加强经济法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一)加强经济法的制定以及实施的需求

经济法中的理论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经济法的最终制定和实施的主要过程。经济法的实施过程,指的就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以及国家司法机关中实际实施的经法法律规范的重要活动,其中就包括经济守法、经济执法以及经济司法。

(二)维护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需求

在社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阶段,我国的法学家提出了关于经济法和经济法学中不同程度上的相关理论,因此很多学者认为经济法并没有特别的调整对象,经济法中的调整对象也是综合的,并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一个综合的法律部门。同时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行政法所调整的经济领域中的管理关系,还包括行政法的调整和执行,在某种意义上讲,经济行政法是行政部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

(三)提高经济法学界的理论水平

在2012年末的时候,我国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曾经明确的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国所面临的责任,主要就是需要切实的解决自身存在以及比较突出的问题和情况。”在中国需要比较深刻的意识到并且认真的执行和解决经济法理论在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自身以及国家的战斗能力。

(四)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

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条例表明,想要保证国家的法律具有良好的规范,还需要专业人士能够比较好的掌握有关法律的学科内容,以及基础的理论知识,在这一学科上良好的掌握基础的理论,以及系统的知识,并且在这一学科中坚实的了解其中存在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学习其中的专门知识。

三、在哪些方面加强经济法理论研究

(一)加强经济法总论的研究

在经济法的发展过程中,只有良好的掌握经济法的总体理论,才能够比较深刻的意识到经济法中的法律规范,以及经济法中各项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内容,这样也能够深刻的意识到经济法中的精神实质,对于经济法的科学建设和良好发展,经济法的建设和发展对于经济法中立法以及经济法的良好实施,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经济法分论的研究

想要加强经济法理论的研究,还需要加强经济法总论的研究,同时还有经济法分论的主要研究,其中重点的内容就是需要加强经济法总论的内容研究,而针对经济法总论来说,重点就是需要加强经济法学中的重要范畴。这也是在哲学上反映出客观事物本身的练习和基本的概念,这也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和良好的反应。

四、如何加强经济法理论研究

(一)具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结合,这也是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中的统一内容,因此在研究经法的过程中,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揭露经济法的本质现象,寻找到经济法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这也是经济法的实践内容。

(二)采取科学的研究方式

想要对经济法的发展方式进行详细合理的研究,还需要重点体现经济法的指导思想,其中经济法的发展和方法的创新不能够离开经济法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够良好的加强经济法理论的指导研究。

五、结论

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创造性的描述经济法主要就是调整在国家协调以及本国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经济关系以及法律规范,经济法学主要就是研究经济法和其发展规律的重要法学学科。这也是加强经济法研究的主要问题。

作者:齐望均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经济问题论文范文4

(一)高校经济类专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仅仅是我国,当前世界各国均在高等院校中设置了经济类专业,这也是应对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经济类人才以及经济呈现出全球化趋势所出现的。毕竟经济学与其他文科类专业不同,经济无处不在,经济学就是对于现实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的学科,而经济学中那些理论性知识的来源就是现实条件下的人类对于经济现象的提炼与总结。所以,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成为经济学重要的教学方式。经济学通常又会被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是教授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印证现实中的经济数据,从而能够掌握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而微观经济学则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类知识理解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从而能够加深对于经济概念或规律的理解。

(二)高校经济类专业兼具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众多专业中,经济类专业不仅具有抽象思维的特性,同时还有着鲜明的逻辑思维特点。其抽象性主要体现于经济学往往将现实中出现的经济类问题进行总结归纳,继而高度抽象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定律或是数据模型等,并且正是通过这些经济定律或是数据模型又能够将数字结果高度概括为专业的经济语言。而经济学专业的逻辑性则主要体现于其研究方法上,众所周知,在经济学领域中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就是数理分析方法。而数理分析方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逻辑性强,采用的是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原理。正是如此,经济学专业在其教学过程中就往往徘徊于抽象性与逻辑性之间,从而使得经济学成为当前较难学习的课程。

(三)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方法为数理方法

在现代经济学中所普遍运用的教学与研究方法就是数理分析方法,作为当代经济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数理分析法采用多种对于经济发生变化的变量通过列方程的形式将变量与约束条件之间的关系予以展现,并且将这种由变量所影响的关系用几何或曲线的形式进行描绘。可以看出,数理分析方法的整个过程十分复杂,学生很容易产生畏学心理,教学过程也相对枯燥呆板,从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高校多媒体技术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电子教材照搬传统教材,缺乏新意

多媒体技术能够轻松实现电子教案或教材的制作,这对于教师的备课环节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笔者发现,由于经济学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课程,其教材中往往涵盖了大量的数据、表格以及公式等,特别是那些专业性的图表在制作电子教案的过程中对于部分教师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节省备课时间,部分教师就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案教材直接照搬照抄,这种原封不动地“改头换面”行为无疑是换汤不换药,尽管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这些内容通过大屏幕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由于内容上同课本相差无几,所以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于密集的图表更是让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云,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掌握。正是由于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不合理运用,使得多媒体的教学优势难以发挥,影响了教学效率。

(二)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喧宾夺主

有的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上将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充分运用,但是由于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氛围,而造成了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往往出现了过分追求多媒体的效果,包括声效与动画、文字特效等,这种形式对于学生而言,确实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教师却忽略了这种过于花哨的课件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尽管表面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但是实际上很少有学生将心思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他们大部分都是被这些精美的课件所吸引,被多媒体技术的特效所吸引,从而出现了学生的分心走神现象,教师这些精美的课件也将会成为“无用功”。另外,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依赖还能够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下降,对于课堂的把控与管理能力也有所影响,最终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成为多媒体演示的悲剧,学生不仅学不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同时还会迷恋于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不能自拔,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业。

三、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相关路径

(一)正确认知并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教学尽管具有传统教学媒介所没有的诸多优势,但是正如前文所言,多媒体技术实际上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样具有两面性。在教学上,多媒体技术既有其典型的优势,同时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就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开展多媒体教学而言,师生要在观念上对于多媒体技术有理性化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能够充分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在声效方面就应当结合实际教学环境进行合理调控,既不能太吵,也不能太低,只有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的讲解与分析

正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大大缩短了板书的时间,并且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高效率传递信息的显著优势,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自己所设计的课件之中插入适当的典型案例。特别是那些同人们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案例融入课堂知识的讲授之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于高深晦涩的经济学理论更容易理解。同时,案例分析环节的设置还能够锻炼学生将专业知识同现实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取长补短,融合传统教学媒介的优势

相对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而言,传统形式的板书设计在对于逻辑性较强的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演绎上具有鲜明的优势。特别是在那些相对复杂化的图表以及相关知识的逻辑关系图,传统板书能够轻松将其列于黑板之上,学生看来也是一目了然,思路脉络十分清晰,并且直观简易的板书设计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知识之间存在的复杂逻辑关系,从而便于理解,加深记忆。但是多媒体技术却只是通过静态图形的形式将整个推导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推导过程中并没有同教师的详细讲解相结合,甚至部分教师将专业内容直接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上,这样学生在知识获取的思路上就不能够跟随教师的步伐,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难以得到充分地锻炼。因此,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应当充分结合传统板书设计的优势,边向学生展示图片,边讲解知识理论,整个流程下来始终使学生的思路紧随教师的思路,从而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强化教师的备课环节

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学效率的提高同备课环节的准备情况具有密切的关系,而对于高校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而言,其所备课的环节就同传统的备课略有差异,教师备课不仅仅是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同时还要备课件,即备多媒体课件。可以看出,采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加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充分做好准备才能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否则备课环节做不到位,将会直接导致教师的教学受制于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师备课环节的强化工作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做到对于整个课堂的驾驭与调控,与学生之间的合理互动,产生教学灵感与创意,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注重教学情感的把控

经济问题论文范文5

1.公路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公路运输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货物的流通和劳动力的流动提供极大地便捷,特别是在内陆欠发达地区,公路运输是核心交通运输方式,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路运输作为基础产业能够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起来了又会促进公路运输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公路运输会促进板块区域的发展

历史实践表明,要想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先铺设道路,道路打通了,交通方便了,能够促进劳力的流动和货物的流通。公路交通网络一旦建立起来,可以增强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度,对周边地区的各类经济发展具有辐射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和公路交通的发达程度是正比例关系的,落后的公路交通则会制约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公路建设需要适当的保持超前速度。

3.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良好协调有利于社会发展

公路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创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稳定的社会能够增强人们安居乐业的信心,提高生产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增长。公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公共交通设施,是解决人们出行的主要运输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公路运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为实现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

1.整合运算并控制好公路运输经济成本

加强对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力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拉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也不能盲目过度、不计较效益的膨胀化地发展公路运输经济。发展公路运输经济往往是要以一定的牺牲为代价成本的,比如修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对农田耕地占用、对周边居民的迁移成本等等,这些都是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成本,增加可持续发展的负担。所以,在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时候要整合运算公路建设和维护的成本,每一项工程的施工都会涉及到相关的利益体,这些利益都可以折算为成本,不管是工程前期还是勘验阶段都要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市场经济风险,并落实好工程职责,以合理、稳健推进公路运输经济规模的发展。

2.提高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促使公路运输经济进一步迈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就有必要采用电子信息管理手段来实现对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的实践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经济的信息管理中来。电子信息化技术能够将相关的参数用数学模型模拟出来,并随着参数的变化自动得出相关的交通信息,可以更好的合理引导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正在向规模化发展,现有传统的管理手段效率低,已经无法适应管理的需求了,提高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益。

3.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

公路运输经济是在市场经济这个基础条件上进行运作的,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前提条件而套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思维模式来进行管理。但公路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公路运输经济具有一定公共事业性质,具有公共服务特性和非营利性质。所以,在面临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公路运输经济项目时,需要调动政府的行政力量对其加以适度的管控,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不能让行政管理手段作为主要的管理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市场经济发挥主要的调控作用,行政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负责公路交通运输的政府管理部门要协调运输经济的发展,承担其相关的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位,保证公路运输经济在合理的市场调控范围内可持续的发挥作用,并配合适度的行政调控,使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不会偏离轨道。

三、结束语

经济问题论文范文6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全球范围内以失败告终,替代性思想迅速涌现,在这些替代性学说中,以欠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新李斯特经济学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同李斯特经济学一样,新李斯特经济学以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主要有张夏准和赖纳特。该学派坚决反对新自由主义及其全球化,主张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实行贸易保护,同时将贸易保护的范围由制造业扩展到农业、服务业、技术和金融等领域。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方面,新李斯特经济学对开放创新提出质疑,主张只有加强国内主体研发实力、推进共谋型技术创新才是根本出路。同时,新李斯特经济学还强烈批判全球工资套利及美元霸权,主张货币国定论,认为只有提高国民实际工资及拥有完整的货币国家主权才是国家利益的核心所在。而与李斯特经济学不同的是,新李斯特经济学弥补了李斯特经济学缺乏一般理论解释的遗憾,对经济活动提供了演化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使得新李斯特经济学不仅适用于欠发达国家,同样也适用于发达国家。同时,新李斯特经济学也极大地丰富了李斯特生产力理论,摆脱了李斯特经济学将国民财富源泉限定于制造业的局限性,充分认识到价值链高端环节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性指出欠发达国家应直接从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跃升,而非赶超。

二、新常态下新兴经济体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新常态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日益增加。外部环境的恶化,加之受增速放缓影响而愈发凸显的国内结构性矛盾,新兴经济体转型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国际环境带来的转型发展困境

增长乏力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新常态,为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减少经济活动的外包与离岸生产。受国际需求减少影响,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为发展动力的新兴经济体,将遭受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出口贸易减少、国内失业率大幅上升等严重冲击。随着全球分工的不断深化,依赖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体,将陷入“保增长”还是“调结构”的两难境地。同时,美欧日等国发起的量化宽松政策,加深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政策调整难度加大。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束,新兴经济体国内资本外逃、金融动荡、通货膨胀居高难下等都将加大新兴经济体政策落实的难度。除此之外,国际安全形势动荡不安,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加深,也使得新兴经济体陷入了“促增长”、“防风险”、“保稳定”的多重困境。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转型发展困境

受危机影响,新兴国家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打击,增速放缓,以前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下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收入结构等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迫切需要抓住全球结构调整机遇,实现经济社会转型。但从整体来看,新兴经济体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仍相对滞后。新兴国家工业化模式多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依靠廉价劳动力带动经济增长,工资水平受到国内、国际两方持续挤压,内需难以扩大,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同时,低端产业的长期发展、内外需求的萎缩,也使得产能过剩难题愈发突出,亟需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足够空间。作为后发国家,新兴经济体还存在资本积累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教育普及率较低等问题,转型发展所需的基础条件、人力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破解新兴经济体转型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要破解新兴经济体转型与发展困境,必须坚持“四个更加注重”。

(一)必须更加注重生产活动的本土化,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新李斯特经济学认为,离岸生产及外包活动不仅造成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还会使得发达国家及欠发达国家国家利益均严重受损。新兴经济体要想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就必须在坚持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去全球化”,积极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优先发展本国工业,再配以严格的关税保护,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提高跨国公司离岸生产及外包活动准入标准,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控制,保证国民经济的独立性及完整性。

(二)必须更加注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护,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跃升

新李斯特经济学主张,欠发达国家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以构建完善的工业体系。新兴经济体要想成功破解转型难题,就必须在保障粮食安全、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考虑到全球分工对新兴经济体幼稚产业的毁灭性影响,新兴经济体必须加大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在不妨碍新式设备和现代化生产资料进口的基础上,加大关税保护力度,以经济活动质的提升对冲量的下降,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跃升。

(三)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全民教育,为国内结构调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新李斯特经济学认为,在国际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建立报酬递增的高端产业部门,离不开技术创新、教育事业的支持。新兴经济体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势必会对技术人才存量、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新兴经济体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转型与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全民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增加教育财政支出,加大对国内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切实提升工人素质,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同时以坚实的人才储备,迎接新一轮经济长周期的挑战。

(四)必须更加注重捍卫国家货币金融主权,增强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

经济问题论文范文7

(一)实现长远持续发展是境外媒体在中国市场的战略目的

改革开放以后,境外传媒便开始进人中国市场,最早的有美国著名出版商国际数据集团,之后新闻集团、维亚康母等大型境外传媒纷纷登陆中国市场。众所周知,由于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特殊性,我国政府对这一产业在政策上的控制一直没有松动,许多先期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的境外媒体,并没有多少利润可图,甚至是亏本经营。但这正说明了,境外传媒进入中国市场并非为短期利益而来,更是有着长远的战略经营目标和用意,其主要战略着眼就是中国这块广阔的现实和潜力市场,尤其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媒体市场必将对外资放开,境外媒体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境外企业布局中国市场的战略着眼点[2]。这种情况,境外传媒不惜失去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布局。这从新闻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几次重要行动可看出,1985年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第一次访问中国后,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会见,之后通过免费向中央电视台提供好莱坞电影开始了与中国的合作,涉足中国是市场。2000年,经国家媒体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新闻集团STARTV获准成为首家在上海设立代表处的传媒公司。期间,针对出现的效益不佳和亏损情况,新闻集团也没有动摇在中国市场进行战略布局的信念。例如,早在2000年,《远东经济评论》曾批评新闻集团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的业务开展很失败,并有所亏损,并预计今后几年将继续亏损。当时,新闻集团新闻发言人王玉奎针对《远东经济评论》的评论回应,“新闻集团的投资是一种战略性经营,注重长远利益,不是短期盈利”。[3]从近两年来看,由于国家对境外传媒的严格控制,新闻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开拓仍未达到预期,尤其是2005年新闻集团通过与青海卫视合作,曲线落地中国遭广电总局叫停事件后,新闻集团在中国市场处境表现艰难,但新闻集团仍继续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和关注,其战略目标仍未改变。

(二)获取中国传媒经济和文化主导权是境外媒体的主要战略目标

境外传媒进入中国市场,在其战略目标上,无非是两个。一方面,在经济层面上尽最大可能地携取利润。从资本的角度出发,境外媒体企业普遍认为以网络、电视、报纸等为代表的传媒产业是中国少有的暴利产业,对于这块市场境外媒体也一直觊觎已久,境外媒体进入中国市场,追逐更大、更多的商业利润,是其主要战略目的之一[4]。例如,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明确指出:“有中国人参加,新闻集团才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公司。”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产业,其内容上必然含有着不同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文化影响则更有利于境外媒体对市场的拓展,因此境外媒体的另一个战略目标就是,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宣传和兜售,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夺取文化主导权,并占领中国媒体市场,进而取得更为丰厚的利润。

二、境外媒体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方针

(一)境外媒体的政策边缘战略方针

政策边缘方针,是指利用政府政策的相关空子,在政策夹缝中寻找发展机会,实现其最终壮大和发展。在我国关于媒体政策的制定中,也绝非无懈可击,谁也不能担保这些缝隙不为境外媒体利用[5]。电视数字化是电视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数字化电视正在各大中型城市深入推广。在数字化电视推广前,国家对城市数字电视的设备供应商性质没有明确政策规定,网通公司看准数字化这一趋势,在全国大型城市建立了宽带网络。与此同时,在2001年,新闻集团向网通投资了3.5亿美元,成为网通的股东成员之一。新闻集团通过政策边缘化布局,绕过并规避了关于外国资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的电视市场这一政策限制,为进入国内电信市场铺就一条捷径。

(二)境外媒体的地域边缘战略方针

地域边缘战略方针,主要指的是在中国主流媒体的边缘地带进行市场开拓,通过在主流媒体的边缘市场运作,最终进军主流市场。在这一点上,新闻集团的“星空卫视”的开设最为典型。2002年,新闻集团电视频道--星空卫视在广东播出。在地域选择上,广东地处南中国,由于受港澳的电视业影响,当地电视业在发展比较缓慢,是主流媒体竞争的边缘地带,对于境外媒体而言,可以回避中国境内主流媒体的直面竞争,实现较好的落地,进而为进入中国主流媒体市场做好准备。在语言选择上,星空卫视没有选择广东的地方方言粤语,而是通过普通话进行播出,凸显了新闻集团战略用意在获取整个中国大陆的观众群体[6]。

(三)境外媒体的内容边缘战略方针

由于媒体的文化特点和中国政府对境外媒体的严格管制,在市场竞争中,境外媒体往往远离核心文化,而是以娱乐节目等边缘文化为突破口,实施内容边缘战略方针,进入中国市场[7]。典型的是Nickeloden在中国的内容边缘战略方针的实施。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下Nickeloden在中国节目,我们会发现,Nickeloden在中国市场播放的节目大多是娱乐类的,这一方面与Nickeloden擅长娱乐节目有关,但从另一个侧面更说明,用娱乐类节目进入对境外媒体管制较严的中国市场更是一个容易实施的策略。Nickeloden在中国主打MTV节目,通过向中国电视台大量提供音乐节目,赢得了年轻人喜爱和欢迎,现在Nickeloden的MTV娱乐节目在中国市场已经有了相当的收视率。

三、境外媒体在中国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境外媒体重点布局电视市场

由于中国电视市场具有13亿人口的巨大收视市场,对于电视市场一直是境外媒体的主要着眼点。上世纪80年代,新闻集团便着手在拓展中国电视市场业务。目前,新闻集团已在中国市场推出9个频道,其中3个是与香港凤凰卫视合作的凤凰卫视资讯台、电影台和中文台,另外6个为Channl音乐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STARSPORTS、STARMOVIES、ESPN和在中国星空卫视。经过新闻集团的努力,其旗下的星空卫视和凤凰卫视等近年来表现势头强劲[8]。其中,凤凰卫视已进入很好的赢利状态。在数字电视市场方面,2003年新闻集团和央视形成协议,其旗下的公司NDS集团研制的接收系统,通过了央视卫星电视传播中心的验收测试,开始为央视提供数字电视信号传送服务。在对电视市场上,国际传媒巨头Nickeloden也不甘人后,2004年以来,Nickeloden先后与北京电视台、上海文广传媒集团、清华同方和央视进行合作联合,不断扩大器音乐频道MTV,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积极拓展市场。Nickeloden《MTV天籁村》、《MTV光荣榜》、《MTV学英语》等,由于其符合年轻人群体心理特点,很受欢迎,这些节目通过中国40多家的地方有线电视台,进入6000万户中国家庭,已成为中国传媒市场上的第一大国外音乐节目供应商。其在央视播放的《丽莎和它的朋友们》和《猫狗》,每天播时在一个半小时,并受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二)境外媒体重点布局广告市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广告业市场也随之迅速壮大,目前我国广告经营额每年的增长速度在15~20%左右,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种情况,境外媒体对这一市场极为重视,并在战略上积极布局。据资料显示,境外媒体在广告布局上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我国广告市场总份额的25%以上为境外媒体包揽。这一市场已经成为境外媒体布局力度最大,效果最佳的媒体市场。按照我国相关政策规定,从2004年3月份开始,外资可控股内地广告企业,最高持股权由上调至70%。2004年7月,总部位于香港的新闻集团的星空传媒,由于达到在港进行实质性商业经营3年以上的准入条件,获准在上海成立了外资独资广告子公司。独资广告子公司的成立使新闻集团在中国传媒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其2001年星空卫视在广东省落地后新的又一突破[8]。

四、境外媒体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境外媒体在中国发展的本土化战略措施

本土化战略,具体是指境外媒体将产品的生产、营销事等全方位融入中国本土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以中国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开展经营管理活动。这一点,Nickeloden的MTV本土化战略措施在中国获得巨大的成功。例如,Nickeloden的MTV在主持人上大力推行本地化,李霞、张峥等优秀主持人,他们即了解世界流行乐坛,也了解本地观众品位,能够有机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是国际化音乐台推广的复合型人才[9]。这种本地化人才战略大为推动了MTV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相比之下,新闻集团在中国市场经营的本土化程度更高,其控股的凤凰卫视,从节目生产管理,到编辑记者、到语言风格,皆推行“本土化”战略措施,尊重并且努力适应中国市场的习惯,一直是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体市场的作风和信条。默多克说:“如果你忘记了人们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想观看的基本上是地方节目、地方语言和地方文化,那将大错特错”。这是对新闻集团本土化战略措施的最佳诠释。

(二)境外媒体在中国发展的资本化战略措施

资本化战略措施,主要是通过收购、控股、参股中国企业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拓展市场空间。由于受政策制约,外资传媒不能在中国市场直接经营,这种情况下,境外媒体便在中国寻找伙伴,采取控股或参股等形式与中国企业进行资本合作,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开拓市场,新闻集团便是选择这种方式布局中国市场的[9]。例如,新闻集团目前拥有人人媒体14%和网易8.5%的股份。通过这种方式,新闻集团获得了参与经营国内媒体的机会。另外,上文所提到的,向网通注资的方式,不仅持有了网通的股份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的儿子杰智•默多克也进入了网通董事会,取得了一定的决策权,为今后在中国市场布局做好了铺垫。

(三)境外媒体在中国发展的适当公关战略措施

在中国市场开发过程中,境外媒体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媒体运作领导是由行政权利来任命实现的,这一点与西方市场资本权利运作方式大不相同,针对这种情况,境外媒体采取了适当公共战略措施来经营运作市场。例如,Nickeloden通过积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寻求中国政府对其经营管理的支持。例如,在1999年9月,Nickeloden赞助了中国政府在美国举行的“中国文化周”活动,2003年,Nickeloden独家出资赞助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到美国开展巡回演出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Nickeloden开拓中国市场的创造良好的条件。

经济问题论文范文8

当前大安市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经调查,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集体经济发展薄弱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偏重于以农户为主体的家庭承包经营,忽略了集体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导致本该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村集体经济却异常薄弱。如我市2013年全市223个村,当年有经营收益的村为51个,只占总数的22%,而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只有6个,占3%。而发展较好的如两家镇的同权村,龙沼镇的山湾村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聚集力很强、素质很高的村集体领导班子。

1.2土地流转步伐缓慢

全市18个乡(镇)223个村在二轮土地承包时,土地是按照好、中、差三个等级分给农民,许多农户家里所分到的地块大多是4~5块,土地条块分割严重,不利于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同时农民收入近几年来增长缓慢,人均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占了半壁江山,以土地产出收益为主的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2013年全市土地流转为19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9%,在全市合作社中土地股份合作社数量为94个,仅占总数的8%。

1.3农民素质较低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弱,很多农民都处于观望状态,加之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农民对家庭农场的概念模糊,他们对于推进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发展意识淡漠,无法参与其中。

1.4合作社发展量多质差

虽然大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总量有着快速的发展,但是大多的合作社只是流于形式,只是在工商进行了注册,有名无实的现象是很严重,发展较好一点的合作社,大多以自己与亲友为主,很多农民总怕上当受骗不敢加入,而办合作社的一部分人,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心里又不愿意为别人提供服务,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信心不足。

1.5产业化经营缺乏助力

大安市农村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早,但是成效不是特别明显,许多村的产业化水平还是很低,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农村实现产业化经营所必须的科学化决策、快速的信息化服务,没有组织保证和资金扶持,这无形让农业产业化发展成了没有翅膀的鸟儿,无法有大作为。

2几点建议

为了促进大安市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让其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结合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市新型经营主体的建设与发展,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不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使之成为引导农民兴办各类经营主体的领头雁。

2.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只有让农民在非农产业的收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后,农民才会愿意地把土地流转出去。否则农民群众是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土地。

2.3搞好国家政策宣传教育,加大资金政策性扶持

要在深入搞好国家政策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示范引导,以点带面,同时要加大资金政策性扶持,吸引社会的闲散资金,为各类农村经营主体的成立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

2.4认真处理现有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户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当前一些经营主体为了自身的发展,有时会不顾农民的利益,所以在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原则,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从而保证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5创造优惠条件,大力引进人才

创造各种优惠的条件,引进所需人才,为农村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保障。

2.6加快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步伐,为各类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