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知识经济时代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越来越被广大企业需要,蓬勃发展的知识经济,促使经济社会来到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运行无法离开的首要要素就是人力资源。我国现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依据占主导地位,拥有着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本文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分析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创新方案供参考。

关键词:知识经济;国企;人力资源管理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冗员现象过于严重。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其本身体量庞大员工数量众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富余人员,据统计,富余人员占比甚至达到百分之五以上。试想,每年用于支付这些富余人员的工资加上其他费用,就是不小的一笔负担。所以冗员过多是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将影响整个企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二)优质人力资源老龄化。通常我们认为工作技术含量较高、作业非常灵活、创造性极强、不容易被替代的资深技术人员以及优秀的管理及科研人员都可以称作优质的人力资源。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不难发现,很多高级职称人员的年龄偏高,同时学历偏低,更为关键的是具有高学历的管理人员实在过于稀少。老龄化的问题存在于整个社会,是无可避免的问题,国企作为国家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老龄化这一因素产生的冲击尤其大,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三)优质人才流失严重。改革开放以来,诸多跨国公司涌入中国市场。这些外资企业不仅在争夺市场方面与国有企业形成竞争关系,同时也在肆无忌惮的抢夺优秀地人力资源。外企本身具备着诸多的优势,比如优渥的工作环境、自由的发展空间、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丰厚的薪金,这些优势与国有企业的现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正因为这些优势,很多优秀人力资源被吸引至外企。我们不难发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人才越来越重视,可选的就业渠道就业方向也越来越多,对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打击。 上述三点问题是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困难,要想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变革创新。通过改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内容狭窄单薄、管理方法陈旧落后的现状,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国有企业发展需要。

二、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一)完善招聘和薪酬管理制度。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知识型员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发展壮大。作为国有企业应该尽可能地给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条件,通过共同的信念与价值观来吸引人才,通过建立和完善招聘制度,给技术型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确定和优化工作流程,创建公平公正的薪酬管理制度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来稳定职工队伍,在薪酬激励机智的作用下,促使广大职工学习技能、提升综合能力。将人才招聘这一输入端与后期人员稳定的薪酬机制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二)完善的职工培训制度。员工的培训向来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内部培训可以低成本地培养大量人才。在培训时需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来确定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企业员工培训也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培训对象及其工作性质的基础之上。除了基本的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更需要注重思维的变革与心理的调整,让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有提升。而培训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多层次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三)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改变了国有企业的外部经营条件,而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也给国有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使得很多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知识经济时代下,国有企业必须改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路,把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紧密的结合之后,员工与企业共同不可避免的共同承担风险,同时优秀的人力资源也能够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能够最大化地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永远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他们决定着国有企业的兴衰与否。所以,尊重员工、信任员工、依靠员工的力量,并且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形成企业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三、总结

总而言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随之出现一些问题,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竞争关系存在于各个领域,需要不断地开阔市场。在关键的人才竞争方面,需要改变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合理利用自身优势来实现高效现代人才资源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林.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03).

[2]李玉兰.浅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工作者对组织的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2013(05)

作者:杨予菲 单位: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