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校企联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一、当前校企合作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校企合作表面化

一方面,校企合作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对企业及岗位核心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数。但是目前,大多学校更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对教师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另一方面,目前的校企合作很多都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签订的合作协议没有深入到教学科研领域,较少涉及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缺少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企业参与金融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

企业是以盈利为首要目标,企业参与合作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得失。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自身专业人才短缺的潜在危机,认为校企合作加大了企业投入,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对人才培养成本还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因此企业参与金融人才培养的兴趣不浓、动力不足。

3.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与高端金融人才要求不匹配

目前,大多数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成与金融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当前金融业新业务的不断推陈出新,对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进而出现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金融企业要求不符;另外,一些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并未考虑合作模式与金融学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导致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使得金融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量与质不匹配”的矛盾加剧。

二、校企合作下高端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构建“校企联动共赢”的高端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大多采用以学校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即高校邀请金融界的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或组织学生到金融企业进行现场参观,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辅助地位,协助学校完成部分培养任务,这种模式的深度、广度已不能满足目前对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结合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比较适合采用“校企联动共赢”的紧密合作模式,高校根据社会的需要,与企业共同研究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企业与学校签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协议,全程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一同担负起高端金融人才培养。

2.构建创新型金融学课程教学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可转向微观实践操作课程。一方面,将现有课程去掉脱离实际的过时内容,补充金融实践的新知识;另一方面,与金融机构共同开发金融学最新实务课程,由金融证券业一线高管授课讲授金融产品设计与营销的最新改革动向,使课程模块与金融企业岗位要求相协调。同时,针对金融行业“执证上岗”的基本要求,把课程教学与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实现课程与职业的对接。

3.构建“双师型”金融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化,重视金融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一方面,鼓励教师到金融学为部级重点学科的高校进修学习,为教师去金融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聘请金融机构高管兼任金融学专业客座教授,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建立起一支理论知识浓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构建“校内外有机融合”的金融学专业实训基地

高校与金融企业合作,对口建立金融学专业实训基地,结合金融企业发展共同制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引进金融交易软件,进行证券、外汇、期货等模拟操作,借助金融实验室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会议、培训等形式,扩大校企合作的领域。形成新型的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融“做、学、教”为一体,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

三、结语

总之,构建校企联动的良性循环,使金融学课程体系更加符合金融实际工作的需求,全面提升了金融学专业教师的实践素质,突出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有效地弥补了高校内部教育资源不足。同时,使企业成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最终收益者,真正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共赢。

作者:李丹 高丽峰 宋永辉 罗丹程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