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分析

新农科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分析

摘要:在新农科框架下进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旨在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潍科在比较分析国内多所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探索新农科框架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路径。潍坊科技学院立足寿光市的产业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专业资源,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此,潍坊科技学院探索建设“通识教育课加新农科框架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复合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该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同年,新农科建设奏响“三部曲”:“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将从微观层面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综合教育部等部门对新农科的论述并对比第一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认为:新农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农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根本目的是“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思想指导下,潍坊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潍科)扎根寿光大地,在新农科框架下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

二、国内普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我国高校传统专业,原来分为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两个专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998年这两个专业合并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我国开设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共有约65所。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包含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因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特别重要,单独列出。)。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基本能够反映出一个专业的建设情况。因此,本课题组选取国内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19所院校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此了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人才培养的类型上,10所高校培养复合型或高素质的应用人才,3所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2所高校培养专门或专业人才,北京农学院和东北林业大学明确提出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个别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在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具备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基本理论素养以及相关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普遍知识要求;能够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涉农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教学研究机构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相关工作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普遍能力要求。

(二)毕业学分及实践教学学分情况

1.各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要求。各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要求如图1所示。19所高校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46~184.5分。其中,石河子大学最低为146分,青岛农业大学最高为184.5分。14所学校学分为150~170分。2.各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分要求。各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分要求如图2所示。19所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为18~41分。其中,东北林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最低为18分,北京农学院最高为41分。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占比为11%~26%。其中,四川农业大学最低为11%,云南农业大学最高为26%。

(三)课程体系情况

从课程本身性质和特点的角度,高校的课题体系基本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课四大模块,实践课又分为通识实践课(如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等课程)和专业实践课。19所高校四大模块的课题设置不尽相同。其中,各高校的通识教育课(包括通识实践课)、学科基础课差异不大,专业教育课和专业实践课差异较大。专业教育课和专业实践课的设置是能够充分反映各高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但实际情况是,各高校的专业教育课和专业实践课设置虽然差异较大,却基本都没有形成各自鲜明的专业特色。19所高校差异较大、有特色的专业教育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信息量较大,受篇幅限制,具体内容从略。

三、潍科的新农科专业建设资源

潍科与复制大学模式的独立学院不同。潍科诞生于寿光,自建立之初就是独立办学。潍科的专业设置、师资、管理始终与寿光的发展融合在一起,是立足脚下大地办大学的典范。在新农科框架下进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潍科既有深厚的“大地”资源,又有丰富的“大学”资源。

(一)“大地”资源———寿光市的“新农科”资源

潍科坐落于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海盐之都”———山东省寿光市。寿光发展的“寿光模式”受到的关注和肯定。寿光发展的模式是:蔬菜产业化引领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寿光拥有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寿光以蔬菜扬名,但是以工业和服务业强市。自2011年以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始终在14%以下,第三产业占比略高于第二产业。寿光市围绕蔬菜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征突出。寿光市有省级种业技术研发中心7家,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69个,种苗年繁育能力17亿株,国产蔬菜种子市场占有率达70%。寿光市品质蔬菜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寿光蔬菜”成功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寿光市有4家企业入选山东省百强企业,纳税过5000万元企业达到44家,其中过亿元的有17家;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寿光市的产业结构为潍科新农科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农业基础以及工业和服务业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二)“大学”资源———潍科自身的新农科专业建设资源

1.学科、专业资源。潍科形成了工学、农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农学与环境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通识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开设42个本科专业,39个专科专业。其中,2008年设置并招生的园艺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及“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设施园艺教学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人才资源。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力量。潍科有2位兼职工程院院士,多位理、工、农、经济学学科的全职博士生导师,100余位全职的各学科领域博士。另有潍科培养的在读博士生100余位。同时潍科正在大力引进各学科高层次人才。

3.实践教学基地。潍科拥有包括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寿光支行在内的10余家经济管理类的实践教学基地;另有合计占地面积16.67hm2的5个农学类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包括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9号厅(又称潍坊科技学院馆)。该馆占地面积10000m2,是潍科自主知识产权蔬菜新品种和国内外蔬菜新品种及新栽培技术展示馆。此外,潍科还有1个生物工程研发中心可用于实践教学。

4.校地、校企合作资源。潍科与寿光市政府、寿光市百余家企业及济南市、潍坊市、东营市、临沂市等地企业有合作项目。项目内容包括政府购买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完成企业委托项目等。

5.大学生创业基地。潍科现有3个创业教育、培训基地,另有作为“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寿光市软件园。软件园内建有“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现有42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入驻孵化,累计孵化成功107家,带动就业5000多人,被团中央确定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四、新农科框架下潍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内容

潍科的定位是“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农科框架下,潍科在已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设有特色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身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基于潍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新农科框架下,潍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政府部门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从事组织、管理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所谓复合应用型人才,根本点在“应用”,特点是“复合”。传统的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某一专一技能、适于从事某一专门领域工作的人才。在各种技术、信息高度发展和深度融合的今天,具备多种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学制、学分、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潍科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是在新农科框架下制订的。在新农科框架下,为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需要对现有方案进行修订。修订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当减少现有毕业最低学分要求(176学分)的前提下,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专业实践课学分要求。据此修改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三)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工具和途径,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和人才培养质量。潍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密切结合寿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农、经、管三大学科课程并重,做实专业实践课程。三大学科并重,旨在“复合”;做实专业实践课,旨在“应用”。基于寿光市农业发达、林业薄弱的特点,潍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重农轻林”。通识教育课的性质决定了各高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没有差异。潍科探索建设“通识教育课加新农科框架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新农科框架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专业实践课三大模块。这三大课程模块将形成并体现潍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学科基础课模块包括农学、经济学、管理学三大学科的基础课程:农业概论、设施园艺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专业教育课模块同样包括农学、经济学、管理学三大学科的专业课程。农学类增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智慧农业专题、大数据与农业应用等课程;经济学类增设区域经济专题、宏观经济专题等课程;管理学类增设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乡村治理专题等课程。专业实践课模块包括五类课程:生产实践课,主要利用潍科的生产实践基地开展;营销、物流实践课,主要利用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和农村合作社开展;社会实践课,主要利用校地、校企合作单位开展;调研实践课,对寿光或其他地区进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利用潍科创业基地开展。通过专业实践课程,探索构建“基地实训+企业实习+园区创业”一体化的实践体系,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寿光市政府与潍科正在合作,切实推进“招才引智”工程。农学是潍科的传统优势学科,师资力量最为雄厚并且仍在加强。经管人才方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与寿光市政府共建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寿光分站”和“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区域发展研究院”成为潍科吸引经管类人才的高地。同时,潍科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加强将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四新”框架下的高校专业建设是新课题,各高校都在探索,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确定的模式。潍科立足寿光大地办大学,探索在新农科框架下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促进校地共生。复合应用型人才也将有能力在其他区域、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潍科在新农科框架下对专业建设的探索将为同类高校进行“四新”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梁姝娜 侯倩 孙一力 单位:潍坊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