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贸易问题及策略(3篇)

我国国际贸易问题及策略(3篇)

第一篇:国际贸易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及对策

一、环境贸易壁垒问题

(一)环境贸易壁垒问题产生背景

近年来,各国为了发展经济,生态环境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影响。随着生态环境破坏,对生态环境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各国相应采取种种环保措施,制定环保制度,制定了详细具体的环境贸易壁垒,尤其是发达国家,使国际贸易中环境贸易壁垒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发达国家在缺乏更有效贸易保护手段情况下所采取的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的一项新举措。环境贸易壁垒问题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

(二)环境贸易壁垒内容

环境贸易壁垒,又称绿色贸易壁垒,定义为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制定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管制那些对于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国际贸易活动。环境贸易壁垒目前大致分成两类:非政府引导型、政府引导型。非政府引导型就是对于其他国家及政府,有些生产商和消费者对不符合环境标准生产的产品以及服务的歧视;政府引导型是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定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关的检测,从而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身体健康的目的。环境贸易壁垒还是一种非关税贸易措施,专心的致力于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前,环境贸易壁垒发展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技术标准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较高,科技水平等方面都较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就相对落后一些,因此,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环境技术标准都是依据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和科技水平制定的,基本上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市场中是受到排斥的,不被接受的,因为发展中国家是难以达到以发达国家为依据制定的环境技术标准。

2.绿色补贴

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出口产品成本中补贴保护环境的成本,或在外贸中降低了环境标准,使产品的价格较进口同类产品而言相对较低,影响外贸中各国进口产品的公平竞争,引起了许多国家采用绿色补贴措施。例如,加拿大的速冻猪肉和巴西的人造胶鞋就曾遭到过美国提出的反补贴诉讼。

3.环境标志

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它主要是指:认证机构依据一定的环保标准、指标或规定,且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它主要是用于向社会消费者证明生产的产品在各个环节是符合环保要求的,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的危害是极小,甚至是没有危害的。环境标志起着吸引消费者选择该产品的作用,在出口产品的市场中起着环境贸易壁垒作用,也起着构成隐藏的贸易歧视和真实的贸易冲突的作用。

4.产品包装规定

在产品包装方面,规定使用绿色包装,从而制定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制度主要是指对商品包装进行了规范,要求包装材料是环保材料,包括可回收、可再生的材料、可自然分解的材料等。这种对于包装的规范可以起到节约资源、减少不可回收垃圾(废弃物)产生的作用。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是有明显效果的。

(三)环境贸易壁垒特点

1.不公平性

在国际贸易中,环境技术标准主要是依据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没有发言权的,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有的利益毋庸置疑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国际贸易中环境贸易壁垒的制定就呈现出不公平性,限制了很多国家的对外贸易,特别是贸易进口。发达国家在环境贸易壁垒中长期处于制定者执行者的位置,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定在他们国家是相当模糊的,没有清楚的概念,没有适应环境技术标准的能力,在生产绿色产品时因不熟悉其技术而导致生产期过长,不能在指定的交货期准时交货,落下一个不守信不准时的名声,对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名声有很大的不良影响。根据分析,国际贸易中环境贸易壁垒的制定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

2.广泛性

环境贸易壁垒同时还存在广泛性,主要表现在法律规则、程序和产品等方面。比如说产品,它包括初产品、半成品、成品。还有它既有有形商品,还有在有形商品之上进行延伸的虚拟商品。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贸易壁垒存在广泛性。

3.隐蔽性

在国际贸易中,许多国家在进行贸易活动时打着保护环境的名义,但具体实施却不是以保护环境为实质的活动,这种现象使国际贸易活动中环境贸易壁垒存在隐蔽性。

4.可持续发展性

在国际贸易中,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许多国家采取环境贸易壁垒,不断地发展经济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国家也随之对法律法规进行了必要合理的调整,不断地优化环境贸易壁垒,使其可持续的发展。

(四)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影响我国产品出口市场

国际贸易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西方的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地区是独特的新兴工业化地区,占出口份额比重特别大,他们几乎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环境组织委员会的成员,在环境贸易壁垒的制定中起着主要作用,制定的环境技术标准很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高标准的制度是很难遵守的,甚至对发展中国家要求有点苛刻,但制定者是发达国家,执行者还是他们,这使得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出口贸易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毫无疑问的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市场,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利益。

2.影响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

严格要求的环境技术标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难以达到的标准,在出口生产中,是一个大难题。发展中国家没有高标准的环境技术,但是国际上对工业品、农产品等贸易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我国的出口产品无非就是这些已被高标准规定的产品。在进行出口贸易时,发达国家进行严格的进口产品环境标准检查,从而产生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增长速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3.影响我国出口产品成本与效益

我国处于发展中状态,虽然算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发达国家,但是环保技术还是很落后的,资金匮乏。为了能够在出口贸易中可以达到进口国家的环保标准,我国需要支付额外的、相当大的一笔费用来进行环保检测、产品外观绿色包装的调整。大笔资金的支出也就会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升高,影响我国的经济贸易。

二、对环境贸易壁垒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

(一)完善环保相关制度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我国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用最适合某个阶段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该阶段的事物。最重要的是制定了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行实施力度。当然,在制定适合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之外,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宽些,要密切地关注国际贸易的环保法律法规、环境技术标准等规范国际贸易的法规,国际贸易中环境贸易壁垒五花八门,涉及面太广,仅仅是浅显的关注是不行的,我国应该设立对环境贸易壁垒进行专门研究的组织机构,明确国际贸易的环保法规、环境技术标准,从而提升我国的技术标准,打破发达国家各种各样的环境贸易壁垒。

(二)增强环保意识

我国应该树立正确的绿色观念,全民提升环保意识后,更容易接受绿色消费,有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不断地在环保工作中积极完善自己,逐渐提高环境技术标准,来实现在国际环保产业中有更大的优势,有更强的竞争力的目标,打破环境贸易壁垒。

(三)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营销

发展环保产业也是一种冲破环境贸易壁垒的强有力的措施,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我国环境技术标准,提高相关企业治污防污的能力。我国在发展环保产业之外,还应改变原来的发展模式,改善以生态环境为主体、消除环境贸易壁垒的绿色发展模式,能够适应各种形势的环境技术标准。另外,同等重要的就是推行绿色营销。环保意识与市场营销观念共同形成了绿色市场营销观念,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倾向,使绿色营销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体现。绿色营销需要讲究营销策略,它必须在产品、促销、价格等策略上都强烈地展示出“绿色”,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也能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环保产业的影响力,增加我国的竞争力,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贸易限制。

(四)禁止“国外垃圾”流入

在过去的国家贸易中,我国曾经发生过多起由进口引发工业垃圾及有害物质的事件,这是违反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也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些合作伙伴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缺乏道德法制观才引发的事件。因此,我国应该以此为戒,提高警惕,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禁止“国外垃圾”流入我国,对我国环境和经济造成影响。

(五)加强外资引进项目的监督管理

关注国际贸易形势,我国企业可以尝试用投资与自由便利的流通进行适当合理地交易,即进行投资便可享受与被投资者同等的自由流通便利,还可以巧妙地避免某些发达国家苛刻严格的环境贸易壁垒。加强对外资引进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是避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重要手段。我国要建立严格的外资投入项目的监督制度,禁止污染环境、不符合环保观念的项目的设立,严格治理不符合我国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项目。

三、结语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深受环境贸易壁垒的影响,有促进作用,也存在负面影响。但只要我国清楚地认识了环境贸易壁垒的“真面目”,冲破它对我国的种种限制,挖掘它好的一面,并合理科学地运用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上,使得我国外贸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刘胜男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第二篇:国际贸易规则生态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规则的生态化转向

传统国际贸易以经济利益为核心价值追求,其目标是通过贸易获取高额的市场利润。基于这一价值导向,国际贸易以市场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资源配置和供给,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各种危机,如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能源枯竭、社会贫富悬殊等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72年6月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关原则;尤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步入千年转折后,国际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开始超越环境保护而传导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贸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影响,国际社会开始把生态发展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与人类的贸易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了国际贸易要与环境资源保护协调发展,“将环境保护纳入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在国际贸易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都考虑环境保护,包括发展低碳经济、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逐渐成为消费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由此在一些环保类的非政府组织及相关产业联盟的推动下,一些发达国家在实践中率先开始基于环保理念,在国际贸易规则中嵌入环保目标。例如,1995年WTO的“美国汽油标准案”中,美国政府就基于《清洁空气法》,大幅提高进口汽油的标准,并有效限制了委内瑞拉等国的汽油进口;又如2012年初,欧盟基于二氧化碳减排需要,规定所有使用欧盟机场的飞机都必须支付碳排放费,虽然后期由于国际社会的强烈抵制,欧盟在实践中做出了变通,但是国际贸易规则的生态化趋势由此可见一斑。总体而言,国际贸易规则的生态化在实践中可以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

第一,国际环境条约中对国际贸易实施环境控制的规则大量涌现。例如,全球近200项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中,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的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国际化学品贸易道德准则》、《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公约或协定,对相关商品的国际贸易规范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二,国际贸易条约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贸易规则与日俱增。例如,GATT94中就有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环境税费条款以及环境数量限制条款等专门条款就环境问题作了约定,并且WTO还专门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具体研究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大量的区域或者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中,也存在大量的环境条款,例如NAFTA的《环境附属协定》就被认为是最为“生态化”的贸易协定。目前正在谈判中的TPP和TTIP等贸易投资协定也包含了大量的环境条款。

第三,国际环境标准规则对国际贸易的促进和限制作用越发明显。近年来,围绕全球生态与环境保护,形成了一大批国际环境标准规则,如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此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国内法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与贸易相关的环境规则,如前述的“美国汽油标准案”、欧盟碳排放费风波,直接以其国内法标准对进口商品和服务的外国生产者和提供者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要求。

第四,无论是在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层面,国际贸易规则中不但出现了与商品本身的环保标准相关的规则,而且与商品的生产方法、环境质量标准等相关的贸易规则也层出不穷。例如,在WTO中发生过的“金枪鱼—海豚案”以及“海虾—海龟案”,就与商品的生产方法(PPMs)可能造成环境和生态破坏后果直接相关。2007年6月正式生效的欧盟REACH法规(《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案》)则对汽车、纺织品等货物的出口设定了较高的环境质量标准,使我国此类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制约。总之,随着实践中环境贸易政策的不断翻新,国际贸易规则生态化的表现也是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以生态和环境保护为幌子的新型贸易保护主义也正在恣意滋生,由此引发的国际贸易纠纷也与日俱增,从而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国际贸易规则生态化转向的现实影响

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已经越来越深地渗透到各国社会之中。国际贸易的生态化转向使得国际环境和生态理念逐渐侵入国际贸易领域的法律规则。有学者提出,国际贸易规则的生态化趋势已经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带来了挑战。可见,国际贸易规则的生态化在实践中已经对传统的国际贸易规则和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了巨大冲击。

(一)贸易规则的人文关怀凸显传统的贸易规则以促进贸易

双方的市场交易为基础,规则设定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商品和货物的跨国流动,规则的制定大多针对地是如何降低和取消关税、消除补贴确保公平贸易等问题。而国际贸易生态化要求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在此背景下,贸易规则所关注的价值理念也随之转变,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下,生态平衡和环保理念逐渐开始深入人心。基于贸易自由化对环境保护造成的“逆向效果”,贸易规则开始将生态理念纳入其中。贸易规则中反映环境保护需求的规则日渐增多,国际贸易与投资协定中关于生态保护的“碳关税”、“环保标志”、“环境技术标准”条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国际社会围绕与环境有关的贸易措施的争端也日益增加,争论的焦点则在于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和人类生命健康之间的价值冲突。因此,当代国际贸易规则的创设体现出国际社会对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关切。

(二)贸易规则涉及的领域逐步拓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全球产业价值链条也在快速拓展,产业之间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态势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全球市场对贸易自由化的需求也愈发突出。国际社会在贸易制度安排、资源配置、市场份额、技术标准等领域的竞争日也趋激烈。而传统的以WTO主导的全球贸易体制在应对贸易生态化的冲击时显得力不从心。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全力推动下,当代国际贸易规则的发展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边境管理措施”,开始向“边境后措施”延生,并且有望在更宽泛的领域和更高的标准上打造新时期的国际贸易规则。而这些规则大都集中在环境标准、劳工标准、贸易便利化等关涉市场开放程度的边境内贸易管制措施,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规则更多地向传统上由国内政策管辖的领域延生。实践中,关于此类规则的国际贸易争端也是此起彼伏,争议焦点大都围绕这些建立在“生态化”基础上的贸易措施是否符合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这些措施又是否成为以环境和生态保护为借口的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构成新型的贸易壁垒等方面。总之,在贸易生态化的驱使下,当代国际贸易规则所关注的领域进一步拓宽,不少内容已经在实践中逐渐演化为当今多边贸易谈判的新议题。

(三)贸易规则上的南北冲突加剧

从国际贸易规则的形成历史来看,规则的形成往往并非平等协商的结果,而是“由大国主导,再集合有相同利益诉求的发达国家为核心集团的支持,并逐渐吸引发展中国家加入,最终扩展成全球性的多边规则”。当前贸易规则规范领域的扩张趋势也不例外,同样是由欧美发达国家所主导。虽然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的积极程度不断提升,但是国际贸易多边规则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主要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如前所述,国际贸易新规则的核心是推进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打开国家之间“边境内措施”的贸易管制壁垒。欧美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先发优势,掌握了经济和技术上的主动权。他们在谈判议题的设置、技术标准的设定以及政策措施的制定等方面都拥有着体制机制上的明显优势。例如,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生态导向”的标准———如管理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等———大多是由发达国家或其控制的国际组织所掌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企业市场化水平以及技术研发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全球贸易关系的调整和规则的重塑方面,面临着明显的竞争劣势。例如在环境标准的制定与环境产品的研发上,发展中国家明显不及发达国家。因此,随着新科技、新标准和新产品在“生态化”的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全球贸易新规则制定上的不对等加剧,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不得不面临着“绿色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四)WTO的主导地位遭遇挑战

二战以后,在英美发达国家的主导下成立了以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为目标的GATT,并在1995年发展为正式的国际组织———WTO。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欧美发达国家对WTO的主导权受到了严重制约。在贸易生态化背景下,围绕现有国际贸易规则的变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日益突出。而“国际经济秩序调整涉及既定游戏规则的变更优化,更触及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重新分配,本质上体现了大国之间的博弈,从而国际经济秩序调整往往非常困难。”基于各自谈判焦点和利益重心的分歧,发达国家成员方与发展中国家成员方在WTO现存的谈判模式和谈判机制下,想要在旧规则的改善和新规则的制定上达成“协商一致”已经相当困难。而如前所述,发达成员方在贸易规则的生态化发展方面拥有发展中成员方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在新兴的环保产业方面也享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因此,在WTO领导的世界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发达成员方开始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区域经贸合作协定,试图在WTO之外为国际贸易的生态化转向制定新的贸易规则。今天,以TPP和TTIP为代表的贸易投资协定谈判即是明证。因此,这种以区域贸易协定为代表的发展和创设新贸易规则的模式,进一步损害了WTO框架下的贸易谈判,更是削弱了WTO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得世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碎片化”的风险。

三、我国应对国际贸易规则生态化转向的策略选择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对外贸易的第一大国。虽然,贸易生态化所带来的规则发展使我们面临的外贸环境更趋复杂,也给我们对外经贸的合作与竞争带来了挑战与制约。但另一方面贸易生态化也为我们促进国内改革、提升在全球贸易治理结构中的影响力提供了机遇。因此,面对国际贸易生态化的现实,在现存规则的变革和创新中如何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就需要我们选择正确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生态理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进一步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生态友好的发展导向,是我们融入世界市场和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标准,加大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尤其是要加强对国际环境标准的研究力度,并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国内环境标准制度,如环境标签制度、碳足迹(标签)制度等。通过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聚集,逐步构建起以绿色、低碳、环保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我们的外贸行业企业也应转变自身的经营理念,在产品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直至流通和回收利用等方面,严格遵循国际贸易生态化理念与国际环境保护的准则,尤其要在实践中加强对ISO14000等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的学习和利用,从而打造自身产品在国际消费市场上的生态理念优势。

(二)加强技术研发,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为“环境贸易壁垒”,是在贸易规则的“生态化”转向后,部分国家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为理由,以实施严苛的环保标准为手段,通过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产品包装制度、繁琐的检验和认证程序等,来达到恶意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种隐形贸易保护措施。这些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出现,一方面对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全球治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协调机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当这些绿色措施被滥用,并成为限制和阻碍国际贸易正常开展的贸易壁垒时,其又会对WTO主导的多边贸易规则造成冲击,并对自由贸易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绿色贸易壁垒就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正常开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农产品出口贸易则是重灾区。例如,2002年欧盟就以我国出口的小龙虾所含氯霉素超标为由,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而在工业品领域,发达国家的碳足迹也成为我国电器、纺织和工业原材料等产品出口的拦路虎。因此,我国的外贸生产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对有关国际条约和协定的研究,及时了解境外的环保标准和制度,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有效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技术和制度风险。

(三)发展循环经济,扩大低碳绿色产品出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以粗放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这种大生产、大消费、大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然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生态化转型的需要。这种大张旗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但导致国内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严重下降,更使我国相关外贸产业在当代的低碳竞争中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从“资源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向“资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转变,是我们进一步开拓海外贸易市场的重要路径。但是,我们的广大外贸企业在过去一段时期,一直对国外的绿色壁垒了解不够,对海外的环保标准和环保壁垒的作用和影响认识不足。多数企业只是消极地将环保壁垒视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政府层面通过利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予以解决,而没有充分认识其积极意义。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外贸行业企业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要科学利用海外的环保标准,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改进设计和提高生产加工制造精度,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只有我们依据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从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和报废处理等整个生命周期,实行绿色环保和清洁生产,打造出具有自主品牌的低碳绿色产品,才能增强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生态竞争力,才能不断开拓海外出口市场的新局面。

(四)提升谈判能力,积极参与多边规则制定

国际贸易规则的生态化转向,使得世界各国在能源资源安全、气候变迁和环境标准与规则的制定等全球性问题上的博弈将更趋激烈。中国作为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最主要的成员之一,应积极抓住机遇,参与当代国际贸易规则的重构。如前所述,传统的国际贸易规则是在经济实力较强的欧美国家主导下建立的,其形成与发展基本由发达国家掌控,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和适应。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贸实力的提升,在后工业化时期的全球治理中,理应积极寻求与自身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地位,在国际贸易规则的生态化转向中发挥核心作用。诚然,以我国目前的市场化发展水平和经贸规则完善程度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但是,我们却不应放弃在新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我国政府部门应积极通过双边、区域或多边对话协商机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一起集体发声,以增强话语优势来达到平衡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的目的。例如,在国际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方面,我们应进一步重视国际贸易新规则调整所带来的机遇,通过参与规则的构建来更多的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关切,坚持全球生态保护领域“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标准,从而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赢得主动,为我国的外贸企业的生态化转型升级争取时间。

作者:吴峰 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农产品国际贸易策略研究

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质量低下,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待于提高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贸易量不断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受到技术和产业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质量出现严重下滑。我国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还受到质量安全方面的严重影响,在国际市场中的声誉一度下滑,甚至引起了整个国际食品市场的抵触。我国食品国际竞争力与美国、欧洲以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相关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转变。

(二)出口结构不合理,市场单一化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出口的农产品整体处于较低层次。农产品加工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技术含量,使得我国出口农产品基本停留在初加工水平,深加工农产品占比不到20%,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十分单一,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亚洲市场等,在国际市场中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出口到欧美地区的比例一直较小。这一现象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呈现低水平发展状态,整体竞争力严重不足。

(三)出口成本高,贸易壁垒难以消除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以家庭生产为主,发展程度较低,小农生产模式下的农产品出口要接受国际市场较为严格的检查,同时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正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对技术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严格限制进口农产品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我国农产品在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本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证,以打通贸易关口。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质量频发,很多国家甚至禁止从我国进口农产品,这又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出口成本高居不下,贸易壁垒难以消除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面临的严重问题。

(四)贸易政策和体制较为落后

虽然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是国际贸易市场的秩序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和体制受到很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产生产的管理方式十分落后,依旧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思想。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针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政策及相关制度还十分欠缺,现有的体制和政策显得十分落后,难以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使得我国农产品在贸易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阻碍。完善贸易政策和体制是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首要步骤之一。

(五)农业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小农经济,生产效率较低,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低产能产业,虽然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应用,我国农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但是却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链,这使得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在国际贸易方面依旧难以形成新的竞争合力,因此使得我国农产品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难以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竞争优势,不但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六)缺乏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越来越频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虽然给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同时也使得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中容易遭受风险,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还缺乏必要的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对国际市场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在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抵御风险的意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存在的风险分析不足,难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因此缺乏抵御农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贸易政策及制度

完善农产品贸易政策及制度是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促进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各级部门应该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及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要不断加快我国农产品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安全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检查力度,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证词及制度,坚持与时俱进,以全新的政策及制度来辅助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在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中赢得声誉和信任,以进一步强化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竞争力。

(二)强化对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监管

鉴于现阶段国际是市场对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安全质量。要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及监管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并对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的管控,使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政府同时要与农产品出口企业进行协调沟通,了解企业在出口贸易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时发展和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要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预警机制,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降低相应的风险。

(三)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全面优化我国农产品现有的进出口结构,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在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同时,打造优秀的农产品出口品牌,要实现农产品出口的多元化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对部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对现有的农产品品种进行改良,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以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整体质量。

(四)优化国际贸易环境

长期以来,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都对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都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要与国际社会进行深入洽谈,针对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现状进行相关有效的贸易合作与协商,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贸易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环境。同时,要在提升我国农产品绿色安全标准的同时与国际社会进行协商,减小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压力,使得我国高质量的农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中畅通无阻。

(五)强化农业产业链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农业规模化生产,逐渐改变现有的小农生产模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得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来。其次,要在农业产生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采用新的生产工艺,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尤其在农产品加工方面,要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实现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加工的统一产业链。最后,政府必须要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帮助,现有的农业生产补助难以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政府必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进,以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另外,要在政策及资金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补助,使其能够顺利进行生产和加工。

(六)增强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其一,要对农产品国际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的形式对风险进行准确预测,增强对风险的认识,时刻保持警惕性。其二,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风险预警机制,不断强化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以保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安全性。增强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也离不开政府的职能,因此,政府发挥必要的职能是抵御农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必要措施之一。我国农产品贸易虽然在近些年来不断取得新的竞争优势,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从优化贸易环境、优化出口结构、加强质量监管、完善相关政策等方面着手来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策略的有效性,以此来进一步强化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作者:周道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