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发展高职国际贸易论文

外贸发展高职国际贸易论文

一、安徽外贸发展概况

(一)安徽外贸的规模较小,增速较快

近年来,不论是我国整体还是各省市的对外贸易量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不同地区在对外贸易的整体规模和增速上存在差异。从2008年到2013年,安徽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8%、0.71%、0.82%、0.86%、1%、1.1%,而外贸增速方面,2011至2013年,全国外贸增速分别为22.5%、6.2%、7.6%,安徽省分别为29.1%、25.6%、16.2%,可见安徽省的外贸增速基本高于全国同期的增长水平。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上半年的外贸“成绩单”中,安徽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排名14位,增幅也排在14位,居于中间位置,外贸规模与排名靠前的省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与广东、江苏等省相差十几倍。以上数据表明,安徽省地处中部内陆地区,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远离国际市场,外贸规模整体较小,但安徽外贸发展的增速较快,在全国外贸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步增长。

(二)安徽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

一般贸易是安徽省的主要的外贸方式,加工贸易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落后。但近几年,安徽省的加工贸易开始加速发展,赶超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2013年度,安徽省的一般贸易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7.8%,而加工贸易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31.3%。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出口增长对安徽出口的全面增长起到了积极拉动作用,但是也造成安徽外贸对扶持性政策的依赖较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

(三)与安徽有外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与安徽省有外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安徽省2013统计年鉴数据,安徽省已与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但安徽省的进出口市场也过于集中,东盟、韩国、日本、欧盟和美国仍是安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与巴西、秘鲁、南非、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的贸易量也不断增长。

二、安徽外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数量需求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外贸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2010年和2011年,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大学生就业报告,该专业被评为就业率较低、薪资较低的专业之一,近两年情况有所好转。但毕业生较低的就业率并不是因为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减少。从全国范围来看,根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2010年外贸人才的总需求人数约为79.344万人,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这样算来,即使我国近两年外贸人才总需求人数不再增加,所有高校经济类毕业生都去从事外贸工作,到2014年止,也仍然有很大的外贸人才供需缺口。从安徽省来看,安徽外贸市场规模约占全国的1%左右,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按全国的1%算约为8000人左右。2014年安徽省内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有50多所,计划招生3800多人,开设外贸相关专业,如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报关等的院校有70多所,计划招生6000多人。因此,安徽省的外贸人才从毕业生数量上看供需缺口不大。

(二)质量需求

尽管社会对外贸人才仍有很大需求,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却不乐观,可见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安徽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就要结合市场,考虑外贸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1.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工作态度上,企业员工应做到能吃苦、负责任;在职业道德修养上,企业员工应做到爱岗、敬业、忠诚。外贸企业尤其看重员工的这些素质,因为业务员直接接触外商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后,客户往往是认人而不是认企业,因此,业务员的离职会带走客户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报酬、工作环境等因素使得现在的高校毕业生频繁跳槽。安徽省外贸发展基础较弱且薪资相对外贸大省较低,对外省人才缺少吸引力,外贸人才主要来自本地,而本地高校培养出的国际贸易人才也偏好往机会更多的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强化学生建设家乡、忠诚、踏实的人文素养。

2.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但高职院校在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更侧重于实践操作技能。安徽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相对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更为复杂、内部分工更细,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对人才的专业要求更高。外贸业务员开拓国际市场,需要了解相应国家的政策、法律,具有营销产品的能力、与外商客户谈判的能力,最后还要订立合同及履行合同,必要时要应用国际条约、WTO规则来捍卫自身的权益。这些都依赖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同时掌握多项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日渐成为趋势。

3.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从事外贸工作,面向的是外国客户,对人才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要求较高。安徽省已和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英语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工作语言,也是外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我省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并不十分强调英语学习,很多毕业生也对自己的英语没有太多信心。其实在实际业务中通过与外商沟通交流、活学活用,语言能力可快速提高。除了对外交流,外贸从业者还需要和国内的政府部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生产工厂等多方打交道,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以使信息传达及时、准确,提高做事效率。

4.拥有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未来的最基础岗位对应的是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等。这些从事外贸单据的制作、报关、货物运输和保险等业务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来培养。随着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强弱,有些人员会脱颖而出走向更高层次的外贸业务员、高级商务师,再发展下去可以成为外贸职业经理人、外贸部门经理。安徽外贸市场规模不大,对基层岗位人才的需求增长有限,但缺乏高技能、高素质、高层次的外贸人才,然而这种人才是全国范围内都缺乏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中,负责企业重大战略投资决策的人才缺口达2/3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以安徽外贸行业的薪资和发展机会对已成型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大,那就需要本地培养的毕业生除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职业发展上的可塑性和后续发展能力,能更好的为本地经济服务。

三、当前安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外贸人才市场的供需状况是,外贸企业需要人才,学校也培养了人才,可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学校培养出的只是外贸专业的毕业生,而不是市场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更加符合本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当前安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一线应用型外贸人才,这样的人才定位更适合东部沿海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的加工贸易发达,经济外向程度高,外贸业务量大,需要很多完成单据制作和外贸流程的基础岗位人才。安徽发展外贸需要开拓新的海外市场,不断增加业务机会,加大力度营销本地产品,需要后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外贸人才。

(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外贸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往往不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而是为了不断强调实践课程,甚至为了技能大赛来调整。一味的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表面上确实做到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学生“轻理论、重实践”的目标,但某些必要理论知识的减少不利于学生在职业上的后续发展,而增加的实践课程往往也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缺乏真正外贸业务中的实践知识。除了专业知识,对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计算机办公能力的课程设置也不足,很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仍停留在阅读阶段,听、说、写的能力普遍较弱,还有企业提出,希望增加让学生练习打字和使用办公软件的课程。

(三)师资力量不足

从安徽高职院校的实际来看,很多年轻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缺少企业实践工作经历。这样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本身并不熟悉实际业务操作,只能采取以灌输书面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很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而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到校讲课的教学形式并未真正实施起来。(四)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普遍不足。从校内实训室建设来说,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往往只能提供电脑机房满足使用外贸业务操作软件的需要,建设模拟外贸业务流程的实训室较为困难。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说,真正的校企合作还难以实现。从校方来看,安徽上规模的外贸企业不多,难以找到合作企业,且组织学生外出实习责任大、经费高;从企业方面来看,他们接收学生实习并没有多少收益,还要担心学生的实习对企业正常运作和商业机密保护工作的影响,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

四、改革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一)明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高等院校要面对和思考的基本命题。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安徽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面向中小企业,培养专业上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掌握一定语言能力、沟通技巧和产品营销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除了教授专业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的思想,使其具备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拥有良好的处事心态,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基于外贸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建设课程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与行业专家、企业代表进行合作、研讨,充分考虑外贸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组。根据外贸岗位群的特点,开设相对应的外贸实务课程,培养学生操作业务流程的能力,适应跟单员、单证员等基层岗位的工作要求;开设适当的外贸相关理论课程,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在职业上的后续发展能力,适应外贸业务员、部门负责人等更高层次工作岗的工作要求;开设计算机、英语、思想品德等基础课程,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更好的适应工作。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和外贸企业可以深入合作,共同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将大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

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即使具备双师素质,也大多是通过一些师资培训和考证获得,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际业务脱离,很难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也以讲授课本知识为主。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并重视这个问题,并设法改进。一方面学校积极寻找合适的外贸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实习基地,安排教师下企业实习、考察,使教师熟悉实际业务中的工作流程和当前国家相关的法规政策,确保教师的职业工作知识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来为师生授课或举办讲座,传授最新的经验和行业信息,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

(四)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安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大都已配备了安装外贸流程操作软件的机房。但是这种利用实训软件教学的方式仅能起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作用,且实训软件中的企业资料仿真性较弱、数量较少、更新较慢,实践教学的效果一般。要想使校内实践教学取得更好效果,学校应加大投入,建设外贸流程模拟实训室,按照企业真实的业务流程、岗位安排格局,加入银行、海关、商检局、保险公司等涉及到外贸流程的多个角色,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真实情境的教学环境中感觉到更有“现场感”。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与外贸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学生实训基地,可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企业也可提供一定名额让学生去顶岗实习,真正锻炼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五、结语

安徽省外贸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也是提升安徽外贸竞争力的关键。安徽高职院校应从安徽省的外贸发展实际出发,立足外贸企业的真正需要,不断优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外贸人才,最终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作者:朱方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