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态论文范例

经济动态论文

经济动态论文范文1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国际贸易;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在国内商务成本上升和国际需求不旺的双重制约下,中国外贸正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挑战,亟待转型升级。外贸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迫在眉睫。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国贸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独立思考品质,以及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滑乃至沦为“鸡肋”的论调甚嚣尘上,一些失望之极的教师甚至建议取消毕业论文。本文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会导致本科生失去培养自身能力的宝贵机会,恐为不妥;我们应该着眼于改进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以使其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预期目标。本文拟阐述国贸本科毕业论文常见的质量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提高论文质量的解决方案。

一、常见的质量问题

1.选题不当。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刘国华和张伟东,2014;田洪和陈绍友,2014)。选题直接决定了论文的价值和写作效率。选题的本质是提出有价值的、有趣的研究问题。然而,不少学生因为忽视论文选题的重要性或者是因为缺乏“问题意识”(张煜,2011)而出现盲目确定题目的现象。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选题陈旧。全球经贸环境日新月异,国内政策导向也时有调整,这为国际贸易研究提供了许多鲜活的话题。但是,一些学生对经贸实践的最新变化知之甚少,以至于他们选题时高度依赖教科书,选择了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譬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等。我们认为,除非有新的切入点、新的研究方法或者他人未能提供的富有启示意义的经验证据,这类陈旧的课题都不应作为选题对象。这是因为陈旧的话题不仅无法引起教师甚至学生本人的兴趣,而且容易使得写作陷入低水平重复、缺乏研究价值的困境之中。第二,选题过大。有些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涵盖面过广。他们误认为选题越大,写作难度就越低,而且论文越有价值,殊不知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例如,有学生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研究”为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政策、进入模式和风险控制等多项课题,我们是绝对不可能在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中把这个宏大的议题讲清楚的。第三,选题过难。部分学生在选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理论功底和对研究方法掌握程度,一味地去选择吸引眼球但很难写的问题去研究。譬如,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单向升值,在这种情况下各界都非常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于是,一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就专门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这个话题虽然有重大意义,但它显然超出了本科生的写作能力。第四,选题偏离专业领域。少数同学出于个人兴趣的考虑去研究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无直接关系的问题,从而脱离了专业培养目标。2.论证不充分。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的展开就是显示作者的思路有无逻辑性的过程。学生们在论证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一些关键论点缺乏来自文献或数据或案例的有力支撑,表现为:论据与论点无关或相关性不强、堆砌资料、数据陈旧、论据本身不可靠。第二,违反形式逻辑,表现为分类错误、层次不清、结构紊乱等问题。3.不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虽不要求公开发表,但它作为学术成果必须满足学术规范的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的常见问题包括:第一,论文写作东拼西凑,大段复制粘贴他人论文(王丽娟,2010),导致重复率过高甚至涉嫌抄袭。第二,引用不规范,突出体现为照搬他人观点而不做必要的说明。

二、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角度。学生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当然主体(田洪和陈绍友,2014)。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科研素养及写作能力欠缺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欠佳的直接原因。首先,思想上不够重视。在现行体制下,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对学生就业、攻读研究生均无影响(逄玉媚,2009),甚至也不影响学生毕业。鉴于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在本科论文的写作上投入足够的精力,敷衍和拖沓现象屡见不鲜。其次,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他们习惯了“填鸭式”教学,倾向于接受知识的灌输而缺乏探索意识。在选题过程中,有些学生确定的选题毫无新意,有些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提供的议题,还有些学生在几乎不经思考的情况下向教师报送若干选题让教师做“选择题”。最后,科研基本素质不过关。我国高等教育在形式上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柯颖,2008),这导致不少原本不符合相应升学资格的学生被高校录取,客观上降低了生源质量。不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存在欠缺,并且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计量经济学知识,这导致他们在论文写作时往往是有心无力。2.教师角度。由于本科生都是第一次写毕业论文,他们对论文写作流程、技巧及注意事项知之甚少,所以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故而教师构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应然主体”(田洪和陈绍友,2014)。但是,指导教师的主体地位常常未能有效发挥,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师资匮乏(乔军和孟庆玲,2011)。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目前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已有600所左右。扩招导致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增加了,某些学校的教师每年人均指导学生数多达20—30人。并且,教师还承担着其他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艰巨的科研任务,这使得他们难以抽出精力对本科生进行深入、有很强针对性的指导。其二,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邵维加和黄建荣,2010)。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培养能力的重要意义(王保国,2013),不能在选题到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其三,极少数教师存在能力不足问题。有些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且长期不从事科研工作,因此他们不仅缺乏选题的方向感,而且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储备。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写出高质量论文也就如天方夜谭。3.教学管理角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要保障(王保国,2013),然而大多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对本科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亟待完善。优秀本科论文的作者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而论文写得不好的学生也不会受到诸如延期毕业之类的惩罚。二是针对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教师所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在指导过程中能否尽职尽责,这些因素都影响不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更不会影响到教师的物质报酬。三是部分院校过于强调过程控制。它们引入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系统,对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都机械地设置时间节点。这种做法是基于错误的假设前提,即假定论文构思和写作可以像产品生产过程一样精确地控制时间和流程;并且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灵活安排时间的实际需要。因此,它不仅损害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导致论文写作方式的僵化。

三、提高论文质量的对策

1.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本科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考试(刘宝欣,2007),因此我们必须从本科教育全过程来考虑,通过各个阶段课程的有机设计和科研项目的历练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首先,合理设计有关课程,并提高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通过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来增强学生的理论储备,而且要突出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配套软件的重要性。其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理论动态和实践动态。再次,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和数据收集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等数据库来查阅理论文献,而且要传授给学生查询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以及各国各地政府统计数据的方法。最后,为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造机会。要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创新创业类课题,支持他们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对接,为学生发表优秀成果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2.确立科学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很多学校都采用了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的“三方”评价体系,但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粗略,以至于教师主要靠印象主观地给出分数。为避免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引入更加规范、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标准。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包含一级指标,还应包含若干二级指标(时伟,2010)。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应具备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教师工作负荷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设置关于指导教师的甄选标准。责任心不强、科研能力薄弱的教师不应被选为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并且指导教师队伍要进行动态调整。另外,学校和院系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鼓励并支持教师接受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资助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学术会议。4.强化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在激励机制方面,可行的做法包括:给优秀毕业论文的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在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优先授予他们“优秀毕业生”称号,并且支持优秀论文的公开发表。在约束机制方面,可考虑的做法包括:(1)质量差的论文在答辩前外审,外审不过关即取消答辩资格;(2)对于在第一轮答辩中评价差的论文,其作者要参加学院的2次答辩;(3)对于取得保研资格的同学,如其毕业论文成绩低于一定标准,则取消其保研资格。

参考文献:

[1]刘国华,张伟东.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58-160.

[2]逄玉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211-212.

[3]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10):203-205.

[4]刘宝欣.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110-111.

[5]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46-47.

[6]邵维加,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4):54-60.

[7]田洪,陈绍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系统及提高论文质量的创新着力点探索[J].宁西社会科学,2014,(6):157-162.

[8]王保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4-129.

[9]王丽娟.高校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探索———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118-122.

经济动态论文范文2

一、文献综述

1.编辑学者化、编辑专业化的有关研究

编辑学界关于编辑学者化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杨全山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是由期刊的性质决定的[3]。湛江和朱宝林认为,编辑应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学习,拓宽知识面,成为杂家或者编辑学家[1]。王晚霞认为,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介于学术界和编辑界之间,编辑学者化有助于编辑提升刊物质量[4]。许海丽认为,学者化编辑既是学术领域的专家,也是编辑领域专家,能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对学术论文进行更加精准的把握[5]。范高强提出,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有助于编辑提高学术鉴别力、增强学术责任感,进而推动出版事业乃至文化事业的繁荣[6]。王瑞霞等人认为,编辑只有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7]。宋丽梅等人认为,编辑学者化不仅有利于编辑队伍建设,也有利于编辑专业素质以及业务水平的提升[8]。林加西和冯霭群发现编辑学者化作为我国出版界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获得了较高的认同率,对其进行探索、求证及辩论很有必要[9]。以往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讨论大多比较认同编辑学者化这一概念,但是也有人提出了编辑学者化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与编校本位的要求冲突,容易造成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和新闻出版系列职称评审标准之间的矛盾,限制了编辑的个人发展[10]。也有人提出高校学报学者编辑化的观点,他们认为编辑应该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学者型人才应向编辑转变,学者编辑化更加符合编辑工作的特点[11]。

2.平台经济理论的相关研究

平台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主要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借由平台提供者或者平台企业组织,交易双方通过信息纽带联结在一起,最终促成交易的实现[12]。平台经济以双边市场为载体,双边市场以平台为核心,通过实现多类型顾客之间的博弈来获取利润[13]。平台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毋庸置疑,平台经济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的发展离不开编辑队伍的建设,编辑就是学术期刊这个平台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本文将运用平台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学术期刊编辑发展的方向——编辑学者化还是编辑专业化。

二、编辑职业发展方向选择

1.编辑学者化

编辑学者化要求编辑不断地朝学者的方向发展,即选择某一专业学科,不断学习积累该学科的知识,掌握该学科的研究动态和热点前沿,成为该学科的专家。从编辑自身的发展来看,编辑学者化是一条更加注重学科专业化的路径,有助于编辑自身专业方面的成长,使编辑在和作者对话时增强自信,提出更加专业的审稿意见,能够更敏锐地发掘优秀稿源,进而提高刊物质量。但是,编辑学者化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编辑是一个独立的职业,编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研究编辑工作规律的一门学问,具有特定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内容。编辑如果过度追求学者化的发展方向,有可能本末倒置,重科研而忽视编辑的本职工作,进而影响编辑工作的顺利开展。

2.编辑专业化

编辑专业化更多强调的是编辑专注于编辑工作本身。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稿件的后期加工,使文章结构更加优化,理论更加完备,观点更加清晰,更具有学术价值。可见,这一过程就是体现编辑工作价值的过程,更是文章增值的过程,这也引申出我们所说的编辑专业化问题。编辑努力成为编辑学界的专家,掌握编辑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拥有较强的策划能力,能够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来对稿件进行更加专业的同行评议,能够发现稿件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能够和专家、作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成为促成专家和作者之间隔空对话的桥梁,这正是编辑专业化的意义所在。编辑专业化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编辑对某学科专业知识了解不够,则可能削弱自身在与专家、作者沟通时的主动性,可能在对稿件学术质量的把关方面存在不足,进而影响编辑工作的质量。

三、基于平台经济理论的学术期刊平台建设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是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理论研究者迫切需要高质量的、高效的学术成果发表平台,学术期刊也需要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进一步提升刊物质量。然而,现实中学术期刊的质量参差不齐,人情稿、关系稿屡禁不止,不利于学术研究者的成长,更加不利于学术期刊的发展。本文根据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学术期刊供求不均衡问题,当供求双方消除了不适应、不平衡时,供求差异将消失,供求将实现均衡,此时,市场达到均衡价格(见图1)。学术期刊市场对学术期刊资源的要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学术期刊资源是相对有限的,那么,在学术期刊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研究者发表优秀学术成果的需求呢?平台经济一般涉及四方:需求方、供给方、平台提供者以及平台支撑者。需求方即作者(学术论文),供给方即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平台提供者即学术期刊,平台支撑者即学术期刊的技术支持(如各类投审稿系统等)。由图2我们可以发现,平台提供者是整个结构的支点所在,连接其余三方,其中最重要的联系:一是学术论文和编辑之间,编辑发现作者的优质学术论文,并帮助其发表传播;二是编辑与学术期刊之间,编辑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质量。因此,在这个稳定结构中,编辑是核心所在。

四、基于平台经济理论的编辑发展路径分析

编辑学者化和编辑专业化都有利有弊,而理想状态是既可以满足编辑工作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不会丧失编辑本位,使编辑工作兼具学术性和专业性。我们将期刊视作一个平台,编辑就是这一平台的经营者,通过融合平台所拥有的专家资源、作者资源,达到借力打力的目的;编辑将期刊打造成专家、作者、读者信息交互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一系列编辑出版工作。因此,本文认为,合格的平台经营者才是编辑未来发展的方向。

1.新型编辑角色之一:合格的平台建设者

本文所说的平台建设者是指负责打造期刊平台的人,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栏目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沿性的栏目设计能为作者投稿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一般来说,栏目规划可根据专业或论文的类型进行分类,如学术性论文、综述类论文、热点解析类论文等。编辑应立足刊物特色,在专业以及类型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着力打造品牌栏目,以栏目发展带动刊物发展,进而提高刊物的影响力。第二,编委队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编委队伍可以从根源上把握办刊方向,是对“专家办刊”精神的落实。不仅如此,编委还可以为期刊组织高质量的优秀稿件,推荐优秀作者,帮助期刊宣传,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编辑在编委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基于刊物的学术定位及办刊特色,加强对有关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了解,摸清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及已有成果,明确刊物编委会成员的工作要求等。在组建编委队伍以后,编辑要明确规定各编委的工作分工,定期组织召开编委会议;依托编委拥有的学术资源,发展栏目主持人,组织优秀稿源等。第三,审稿专家队伍建设。编辑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是专家,在专业局限的前提下编辑需要“借船出海”“借力使力”,把好论文质量关。而这里的“船”就是审稿专家。对于编辑来说,更重要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如何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审稿,而是通过精读文章,准确判断稿件的研究方向,并精准找到该研究领域权威的、拥有最新研究成果的专家,邀请专家客观公正地对稿件的学术价值、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做出判断,并提出具体的审稿意见。因此,编辑需要提高专业水平,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坚持学习,将专业水平更多地体现在如何选择高质量、专业对口的审稿专家上,加深对审稿意见的理解,帮助作者分析审稿意见,探讨具体修改方向,帮助作者打磨稿件,把关修改稿质量,从而提升最终刊发稿件的学术质量。第四,组稿工作。组织优秀稿源是编辑工作的重要部分,编辑必须时刻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一是关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主持人以及选题,这些高层次的课题研究经过高水平专家评委的审核,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从侧面反映了基金主持人的科研能力。二是密切关注国内外学科动态,编辑可通过阅览国外主流期刊以及国内顶级刊物等,获得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组稿。三是参加一些高水平的专业学术会议,了解学术前沿,向专家学者当面约稿组稿。四是关注一些顶尖学者及其研究团队的动态,编辑可根据刊物的要求和一些科研团队建立合作关系,确保稳定的稿源,刊发有关选题的系列成果,从而提高刊物的学术影响力。

经济动态论文范文3

近10年来我国CSSCI核心期刊载文量出现了持续下降现象(见图1).自CSSCI核心期刊产生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大致呈现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9年,其特点是载文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从1998年的67805篇增加到2009年的150069篇,平均每年增长7.49%;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载文量持续下降,2019年载文量为119866篇,平均每年下降2.22%.经济管理类论文发展规律与人文社会科学所有期刊基本相同.经济管理类论文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9年,载文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从1998年的21607篇增加到2009年的48102篇,平均每年增长7.55%;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载文量持续下降,2019年载文量为32397篇,平均每年下降3.88%.在人文社会科学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载文量下降是不正常的.根据教育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发经费为54.63亿元,研究人员为425939人,2018年研发经费为190.54亿元,研发人员为764235人,平均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3.31%和6.02%,均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由于广大高等院校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产出的主要力量,在人文社会科学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无论是CSSCI期刊论文还是经济管理类期刊论文均同步下降,这进一步说明其中包含着人为的因素,是一种异常现象.研究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及其测度问题非常重要.所谓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就是单位版面内期刊学术论文知识和信息量的平均大小.在学术期刊版面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载文量下降意味着论文篇幅变长,总体上反映了期刊信息密度的下降.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只局限于宏观层面,对于微观而言,决定单篇论文信息量的完全是其内容,与篇幅长短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载文量下降背景下,研究期刊的信息密度测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补充完善现有学术期刊信息密度测度指标的不足;(2)分析信息密度指标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丰富学术期刊评价理论;(3)有利于防止人为降低信息密度现象,稳定载文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最早是指每个印张的平均论文数量.1994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其中信息密度是指每个印张刊载结构、概念完整的文章数量的多少,规定信息密度在5篇/印张以上才可评为优,低于3篇/印张则列为不合格.这项规定当时对于期刊载文量增加有显著影响,随着这项规定逐渐被废除,一直到2009年前后,这种影响才逐渐消除.当时对信息密度的界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何英、李育琪等通过对版心尺寸进行修正进一步优化了版面信息密度评价指标[1].孙景峰认为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是测定期刊输出能力和生产率的一个基本依据,是评价期刊有用性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每印张论文数量并不科学[2].李晓红、冯保初指出过分强调信息密度,限制论文篇幅,影响论文完整性,不利于阅读和引用,对学术风气也有不良影响[3].赵均认为信息密度不能作为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的定量指标来使用,但是用作定性指标还是非常有意义的[4].王蔚良、陈咏梅认为文章的长短与其学术质量没有一个必然关系,不同学科和不同体裁的论文篇幅也有差异[5].针对近年来学术期刊出现的载文量下降现象,李睿认为论文的核心在论证,所以应该关注论证质量,而不是刻意增加篇幅[6].许力琴、顾黎等认为载文量减少而页码不变,会使期刊的信息密度减少,从而渐渐演变成虚肿的、隐形的“亚健康”状态,一些期刊通过压缩载文量、做小分母来增加影响因子是不对的[7].鉴于信息密度存在的问题,方润生提出了科技期刊有效信息密度的概念,分析了科技期刊有效信息密度、期刊目标、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8].史春薇、赵杉林等根据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介绍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的概念,分析了产生无效信息的原因,主要有中英文摘要过长、推导过程太详细、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介绍过多、科研背景介绍过多、参考文献过多和图表加英文标题[9].李世涛认为论文的学术水平高,出版周期短,可读性强,信息含量就高,编辑的责任感和高素质是扩大信息量的保证[10].曾绍伦、陈于后等研究了信息密度指标与已有期刊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密度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和篇均页数均呈现负相关关系[11].从现有的研究看,关于信息密度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早年国家提出信息密度考核规定后不久,一些学者开展的相关领域的研究,随后此类研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近年来期刊载文量的下降,学术界重新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对于单纯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衡量信息密度的作法,学术界总体上持反对态度,认为其不能很好地反映信息密度,其负面效应较大.还有一些学者从广义有效信息密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分析,但缺乏定量研究.总体上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1)摈弃每印张论文数量作为信息密度指标,却没能提出更好地反映信息密度或有效信息密度的指标;(2)在载文量异常下降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引入期刊有效信息密度考核指标,以防止载文量异常下降现象日趋严重;(3)如果设计出期刊有效信息密度考核指标,有必要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该指标的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作进一步的讨论.本文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引文数据,根据期刊扩散情况、关键词数量和载文量,提出一个新的反映期刊有效信息密度的指标———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然后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

2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提出的原因及其原理

2.1近年来期刊载文量下降原因及危害分析

期刊载文量持续下降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为了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是用学术期刊过去两年在统计年度的被引次数除以载文量.由于分母是载文量,因此人们误认为只要筛选出优秀论文,另外适当降低载文量,就能提高影响因子.这是影响因子操控现象之一,是不道德的.法拉加(FalagasME)和阿莱克西欧(AlexiouVG)系统归纳了影响因子操控的行为,包括学术宣传、引用干涉、拒绝消极研究、增加综述论文、喜欢合著者多的论文、拒绝隐藏摘要研究、发表热门话题论文、喜欢名家论文等等[12].俞立平、宋夏云等基于情报学期刊的研究发现,载文量与影响因子无关[13].刘晨霞、张昕等对涉农类科技期刊的研究发现,对载文量较小或较大的期刊而言,影响因子与载文量正相关,对载文量中等的期刊而言,影响因子与载文量呈负相关,但拟合优度并不高[14].降低载文量是否能提高影响因子,本质上取决于学术期刊是否能够筛选出优秀论文.如果学术期刊因为载文量的限制剔除的那些论文已经达到了发表要求,那么降低载文量不仅不能提高影响因子,反而有可能降低影响因子.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很快,期刊稿源非常丰富,那么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就非常高.而我国目前即是这种状况,作为具有一定研究质量的CSSCI核心期刊,其论文录用率总体偏低.撇开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不谈,人为降低载文量还会带来其他负面效应:(1)迄今为止,通过载文量操控影响因子的行为主要存在于中国,国外尚未见报道,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声誉;(2)在相同版面下,人为降低载文量牺牲了期刊的知识和信息含量,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也是学术期刊缺乏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单篇论文而言,在保证论证完整性的前提下,论文篇幅加长并不能增加信息量,信息密度反而会降低;(3)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办刊资源和办刊能力总体上比较丰富,如果说2009年论文达到高峰时办刊资源尚显不足的话,那么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个问题也得到了根本改善.人为降低载文量,本质上是对办刊资源的一种浪费.

2.2简单用论文篇幅来衡量信息密度的缺陷

传统采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衡量期刊信息密度之所以受到学术界反对,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术论文的信息量或者知识含量主要是由其内容决定的,论文篇幅虽然某种程度上能反映一定的问题,但毕竟有限;(2)人为限制信息密度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人为延长论文的长度,降低信息密度;二是将长篇论文分为两篇,同样降低信息密度;三是缩小论文长度,表面上能提高信息密度,但可能导致论文论述不够全面,影响论文质量.不管什么方式,都是强行用形式来影响内容,均不可取;(3)期刊信息密度受学科发展速度影响,此外不同学科期刊的信息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宜一概而论;(4)用传统论文篇幅指标衡量信息密度,信息密度并非越大越好,如果精简过多,导致论文难以看懂,这也影响了信息和知识传播,本质上还是会降低信息密度;(5)我国学术期刊属于准公共物品,论文篇幅本质上应由作者和学术共同体决定,作为期刊主管部门,本不应加以干预,除非学术期刊出现市场失灵现象.综上所述,不宜直接采用载文量、论文平均篇幅、每印张论文数量等简单指标衡量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

2.3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原理

(1)期刊关键词视角对于某一学术期刊而言,关键词数量越多,说明其涉及的领域越广阔,拥有的信息密度越大.当然不同期刊的办刊风格不同,有的期刊在某一相对较窄的领域内展开研究,拥有较少数量的关键词,有的期刊在相对较宽的范围内研究,拥有更多的关键词.从研究问题和话题的角度,一般而言,拥有更多关键词的期刊信息密度较大.当然,关键词也只是衡量信息密度的一个方面,两篇论文关键词相同,长度相同,信息密度也可能相差较大,完全取决于论文内容,由于尚没有很好的指标能直接反映内容,所以本文暂时从关键词的视角进行一些探索.本文提出一个新的指标———关键词指数KW,即用期刊关键词数量除以载文量.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期刊,其关键词数量总体上偏少,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做到同类可比,即在评价时注意必要的细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这个问题.(2)期刊论文扩散视角期刊后,从被引用期刊角度也可以反映其信息密度.弗兰森(FrandsenTF)提出新扩散因子(NewJurnalDffusionFctorsoia,NJDF),即用期刊被引用刊数除以期刊载文量[15].一般而言,期刊后,引用其论文的往往是同学科的期刊,此外还有一些相近学科的期刊.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由于中国学科分类相对较细,因此引用期刊所跨学科相对就会多一些.比如美国将经济管理学科分为一个学科———经济学与商学,而我国分为理论经济、应用经济、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许多分支学科.不同期刊的办刊风格、选题范围、重点内容相差较大,某一期刊论文被引用刊数越多,说明该期刊覆盖的学科领域越大,研究内容越广泛,相对而言就拥有更高的信息密度.之所以不用扩散因子表示信息密度,因为扩散因子是期刊每100次引用所涉及的期刊数,从引用角度看,许多引用信息是重复的,难以衡量信息密度.(3)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提出基于以上分析,采用关键词指数、新扩散因子与载文量同时衡量信息密度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本文基于并联电路的原理,采用调和平均数来计算期刊信息密度因子.关键词指数、载文量和新扩散因子均可以用来测度信息密度,前两个是来源指标,第三个是引用指标,三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大小,但是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晰,传统加权汇总的评价方法并不合适,因此采用并联电路计算电阻的原理来计算其共同效果即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大小是合适的.由于期刊信息密度因子计算时,原始指标关键词指数、载文量和新扩散因子的量纲并不相同,因此,首先要进行归一化处理,采用极大值方法进行标准化:

3研究数据与实证结果

3.1研究数据

本文以2019-2020年版CSSCI核心期刊中的70种经济学期刊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的引文数据,可以检索到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期刊关键词数量、被引刊数、载文量,这样可以计算关键词指数和新扩散因子,进而计算出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为了分析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进一步检索出影响因子、h指数.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必须界定同一时间范围,因此本文载文量时间范围为2016-2017年,被引量即统计年度为2018年.

3.2实证研究结果

3.2.1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计算

经济学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排在前面的期刊是«经济纵横»«农业经济问题»«经济研究»«现代经济探讨»«中国工业经济»等.作为经济学领域公认的权威期刊«经济研究»排第3位,主要原因是其新扩散因子排第8位,载文量排第10位,但关键词指数不高,仅排66位.在传统的CSSCI评价中«经济研究»肯定排在第一,但这主要是从期刊影响力角度进行排序的,本文排序不一致,恰好说明信息密度因子提供了期刊的一些新的信息.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描述统计如图2所示,其均值为0.149,极大值为0.205,极小值为0.083.有趣的是,在许多文献计量指标并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下,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JarqueGBera检验值为1.147,p值为0.564,不能拒绝正态分布的原假设,即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服从正态分布,这是作为评价指标的一个较好性质.

3.2.2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指标,综合了关键词指数、新期刊扩散因子和载文量3个指标,而这3个指标又都与期刊的载文量直接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对“载文量”数据的过度性(或冗余性)使用依赖,有可能会降低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评价效果.如果载文量指标统计比较复杂,这个问题当然需要重视.但是载文量作为文献计量学的基础指标,界定清晰,统计相对简单,不会带来统计误差,因此不会带来对关键词指数、新期刊扩散因子统计的影响。其次,有必要分析关键词指数、新扩散因子和载文量的关系,或者其原始信息提供能力.在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构成要素中,关键词指数、新期刊扩散因子中的载文量都在分母上,与关键词指数、新期刊扩散因子负相关,而载文量指标作为一个单独的指标,是正向的.这样两个指标负相关,一个指标就是载文量自身,是正向的,正负指标共同作用会产生一定的稀释效果,从而降低了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与载文量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关键词指数和新扩散因子之间正相关,相关系数不高,为0.153,关键词指数与载文量负相关,相关系数也不高,为-0.348,新扩散因子与载文量也是负相关,相关系数也较低,为-0.369.相关系数同时有正有负,总体相关度不高,说明这3个指标均能提供独立信息,冗余信息较少,是理想的评价构成要素.

3.2.3文献计量指标与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关系

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与影响因子、h指数、载文量的关系如表4所示.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与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419,与h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707,与载文量的相关系数为0.633.信息密度与影响因子相关度较低,说明其能够提供除了期刊影响力以外的其他信息.h指数是一个兼顾影响力和质量的指标,其与信息密度相关度较高,说明信息密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信息密度与载文量相关度中等,这是因为信息密度计算时已经包括了载文量因素.

3.2.4独立样本t检验

(1)影响因子高低对期刊信息密度的影响

将影响因子由高到低排序,最高的为«经济研究»,影响因子为18.793,最低的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影响因子为2.643.大致根据30∶70的比例进行分类,影响因子高于7的期刊有20种,据此将期刊分为高影响因子期刊与低影响因子期刊.高影响因子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均值为0.159,低影响因子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均值为0.144,两者相差不大.独立样本t检验值为1.928,p值为0.058,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影响因子与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无关,这一点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由于影响因子在学术期刊评价中所占地位比较重要,而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与其不相关,这是作为评价指标的一个非常好的性质.

(2)h指数高低对期刊信息密度的影响

将h指数由高到低排序,最高的为«经济研究»,h指数为66,最低的为«劳动经济研究»,h指数为11.同样大致按照30∶70的比例进行分类,h指数高于30的期刊有21种,据此将期刊分为高h指数期刊与低h指数期刊.高h指数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均值为0.173,低h指数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的均值为0.138.独立样本t检验值为5.446,p值为0,拒绝原假设,说明高h指数期刊的信息密度均值大于低h指数期刊.

(3)载文量高低对期刊信息密度的影响

将载文量由高到低排序,继续大致根据30∶70比例进行分类,发现2016-2017年载文量超过300篇的期刊共有18种,最高的是«税务研究»,载文量为615篇,最低的为«世界经济文萃»,载文量仅为76篇.18种高载文量期刊的平均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为0.175,剩下的52种低载文量期刊信息密度因子均值为0.139.独立样本t检验值为5.410,p值为0,拒绝原假设,说明高载文量期刊的平均信息密度要高于低载文量期刊的平均信息密度.

4结论与讨论

4.1学术期刊信息密度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最近10年来我国CSSCI核心期刊和经济管理类期刊的载文量出现持续下降的现象,这在人文社会科学经费投入快速增加的背景下是不正常的,其主要原因是影响因子操控问题.学术期刊试图通过控制载文量来提高影响因子,但这样做牺牲了期刊的知识和信息量,浪费了办刊资源,而且目前通过载文量操控影响因子现象主要出现在中国,这非常不利于我国学术期刊界的整体形象,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4.2信息密度因子可以用来测度期刊的信息密度

本文采用新扩散因子、关键词指数、载文量3个指标标准化后进行调和平均来反映信息密度,这3个指标之间相关度较低,能够提供独立原始信息.基于经济学期刊的数据,综合采用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的研究表明,期刊信息密度因子与影响因子不相关,与h指数和载文量正相关,能够提供除期刊影响力以外的信息密度信息,并且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服从正态分布,是一个较好的期刊评价指标.

经济动态论文范文4

1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的重要意义

栏目是期刊的基本单位,是根据办刊宗旨,在内容上或表现形式上体现刊物一定特色,并有一个提示性、概括性名称的板块。栏目设置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准确地反映办刊方向、编辑思路、文章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作者的投稿,起到导读的作用。

1.1体现办刊宗旨

截至2014年,我国正式出版的各学科中英文期刊6435种,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2279种,自然科学类期刊4156种,英文版期刊205种。每一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办刊宗旨是期刊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办刊宗旨的确定,为期刊发展奠定了基调,决定了整体走向,所刊发文章的性质、特色、品位等也随之确定。学术期刊多以为高校师生、研究机构科研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发展为宗旨。例如《基础教育论坛》中“教改论坛”“课例评介”“智慧课堂”“幼小衔接”等栏目,可以反映出其办刊宗旨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探究基础教育规律,服务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在策划组稿时,对栏目的设置应紧扣期刊办刊宗旨,择优录用稿件。

1.2使文章有序化

大部分的学术期刊都设置有常设栏目和动态栏目,作者将文章投来时均是一篇篇独立存在的作品,经过编辑的精心策划,捕捉每篇文章的固有特征以及共同点,将其有序地归类至不同栏目,使原本单独存在的各篇文章体现出内容上或形式上的内在联系,使期刊眉目清楚、条理明晰,让读者一目了然,方便查找和阅读。同时,编辑在设置栏目时,既要塑造期刊的整体形象,又要关注文章之间的主次关系、栏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经过恰当合理的排列组合,使每期刊物形成一个有序化、条理化的严谨结构。学术期刊除了常设的定期栏目以外,还不定期地策划一些特色栏目,例如“人物访谈”“时事研讨”“热点问题”等,在安排不定期栏目时,需注意保持期刊整体架构的稳定性,既要醒目,又不突兀。可将这些特色栏目设置在首位置,并充分运用封二封三对栏目进行文字和图片的说明,引起作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应平衡每个栏目的发文数量,不要在整体上出现头重脚轻之感。结合形势变化,设立长远规划并及时予以调整。另外,并非凡期刊一定要有栏目,有些专业针对性很强的学术期刊在某段时间内也会出现不设置栏目的情况,而是按照图书分类法或学科关注度来对文章进行排序,例如《应用数学学报》《声学学报》《生态学报》等学术期刊,仅是不定期地将专论、综述、书评等单独列出来,其数量与整期刊发量比相对较少。

1.3实现导向作用

对于学术期刊来说,读者即作者。学术期刊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多为高校师生以及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学术期刊为他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在这里能够找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及学科前沿热点,同时可将自己对某一学术问题的独到见解、研究成果、实践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刊发出来,与同行共享。首先,集编辑智慧、别具一格的栏目设置能够吸引更多读者阅读,读者在翻阅学术期刊时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熟悉或正在研究的栏目内容,编辑要做的就是策划好常设栏目与动态栏目,使作者对哪家期刊的哪期有自己感兴趣的学术论文熟记于心,以此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编辑充分利用栏目的导向作用,启发作者的灵感,使作者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带动研究团队的建设。例如,《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是常设栏目,同时,顺应时展的要求,动态地设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栏目,该栏目论文总结了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的经验和成果,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开阔了研究人员的思路,吸引更多作者的投稿,扩充了优秀的作者群,也使更多的人投入到“青马工程”的建设中来。

2学术期刊栏目设置要求

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体现的应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质与风格的统一。栏目设计应遵循准确性、稳定性、连续性、创新性等原则,结合期刊的实际情况,策划出科学、合理、新颖、独到的栏目,强化期刊的个性发展。策划学术期刊栏目的关键是处理好宏观与微观、个性与共性、常设与动态、稳定与灵活、连续与创新、主栏目与次栏目,以及年与年、期与期之间的关系。栏目设置需要做到:符合宗旨,体现特色;点面结合,结构合理;既要稳定,又要创新;名称简明,内容贴切。

2.1围绕办刊宗旨,与学科专业相吻合

栏目设计应在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学术期刊既定的办刊宗旨、刊物性质、编辑方针和风格特色。以期刊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每个栏目的命名和设置均要与相关学科专业相吻合,不能偏离本专业学术期刊的学科性质,使刊发在其中的论文符合栏目设置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

2.2提纲携领,搭建合理的栏目架构

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要全方位地满足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水平、不同学术层次读者的需求,做到点面结合,合理配置同类论文的归集,除了重点栏目、特色栏目以外,还要关注一般栏目的策划,以确保栏目间的协调性,搭建合理的栏目架构,保证整体期刊的综合效果。学术期刊栏目数量应适度,过多容易导致整刊结构松散,过少则显得比较单调,每期栏目以七八个为宜,其中重点或特色栏目两三个即可,不宜设置过多。并且,在为各栏目排序时,应将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放在首位,其他的栏目之间要讲究逻辑性,切忌分类不明确、前后雷同。另外,还要处理好常设栏目与动态栏目的比重,寻求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2.3在稳定发展中求创新

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术期刊的专业性以及学科发展的连续性,每个栏目在打造之初都是经过编辑的精心策划、深入调研和深思熟虑的,栏目一经设定不宜频繁变更,编辑经过长期实践拓展各栏目的作者队伍,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最终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同时适时开设新栏目,创新并突出特色栏目,来满足学科发展以及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新需求。

2.4言简意赅,确切反映刊发内容

栏目的名称需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不落俗套又不显突兀,是学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首先,力求简明,读起来不拗口,易于记忆与传播。整期中的各栏目名称格式基本一致,字数不宜过多,以十字以内为宜。其次,栏目名称应能够确切地反映论文专业方向,与文章内容切合,切忌栏目名称的设置与所刊发的论文内容不符。精心打造的栏目名称,能够为作者指明投稿方向,使作者在写作时不会产生误解。

3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策略

别具一格的栏目设置能够强化期刊的个性,展示编辑的智慧,吸引读者阅读和作者投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期刊在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差异。近年来,各学术期刊之间呈现出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主要体现在期刊水平等级的竞争,以及吸引优质稿件和优秀作者群的竞争。因此,立足于具体的学科专业领域,科学地策划特色栏目,打造品牌栏目,关系到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

3.1立足于地域特色,打造品牌栏目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域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了有差异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历史文化,这就为各地域内的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地域优势打造特色栏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每位编辑不懈追求的目标。原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李连科在祝贺《社会科学研究》创刊十周年时指出,《社会科学研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按问题分类,而不是按文史哲法等专业分类,且设有四川地方研究专栏,李连科很支持这样的做法,若全国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都是一个模样,未免会失去刊物的个性,如果一点地方特色都没有,学术期刊将会失去立足点[1]。因此,学术期刊对所在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人文社会资源进行解读,有利于打造品牌栏目、品牌期刊,同时也能够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东疆学刊》的“东北亚文化研究”“东北亚问题研究”是非常出色的品牌栏目,对东北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进行深入探讨。自2015年第4期起创办的新栏目“‘一带一路’与图们江开发研究”更是结合地域特色与优势,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研讨学术新动态,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

3.2依托学科、人才优势,夯实栏目发展基础

目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均为高等学府或研究机构,其整体学术水平不容小觑。高校教师及研究人员在进行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完成了各级别课题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也获得了可观的先进成果。将这些学术成果凝结为文章,可以为学术期刊的各栏目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昭明文选研究”是该刊的品牌栏目,长春师范大学的昭明文选研究所处于东北地区领先、全国范围先进的行列,能够为该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知名学者王立群、陈延嘉都曾受邀为“昭明文选研究”栏目供稿,同时也带动了一批热衷于文选研究的作者。可见,学术期刊依托高校、研究院等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能够保证刊物的发稿质量和数量,为各栏目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提高编辑策划能力,组织精选优秀作者团队

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对编辑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很高,要求编辑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文字功底,并善于捕捉各学术领域的新趋势、新动态,客观正确地分析、评论各专业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准和学术价值,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充分透彻的了解,能够站在理论与学术发展的前沿进行选题,策划出定位精准的栏目。编辑在提高自我修养和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掌握作者团队的信息以及他们的最新研究状况。作者的创作是期刊办刊发展的源泉,学术期刊编辑应与各专业领域的作者保持联系,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力争针对每个栏目都培养出一批较稳定的优秀作者团队,及时对投稿进行审阅,给出审稿意见和返修建议,择优录用稿件。优质的编辑工作、细致入微的服务,能够吸引更多作者的关注,这些作者会将期刊推荐给同专业的研究人员,这样就扩充了学术期刊的作者群,有利于各栏目建设。对于不同栏目中某些专题热点,可不定期地邀请权威学者撰写有学术前瞻性的文章,对栏目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增强了学术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济动态论文范文5

1科技期刊的责任

科技期刊作为市场经济活动和科技文化活动的产物之一,具有其明显的社会、政治责任和传播科技文化价值的责任。

1.1社会和政治责任

科技期刊既有主动传承科技文化、科技知识,弘扬科学价值观的功能,又有政治责任,在新时期新时代要主动坚持和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期刊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

1.2传播科技论文的价值

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者对某一科学技术问题思考、探索的智慧结晶,是物化的科技成果。但从深层次来看,一篇科技论文不仅需要发掘和传播科学技术研究的思维,更需要传播科技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引领或者促进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科技期刊发展困境

2.1种类多特色少,国际化期刊发展不足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期刊出版总量已由2012年底的9867种增加到2016年底的10084种,新增期刊主要为服务优势重点领域、前沿空白领域和新兴交叉领域的科技学术期刊。从期刊数量来看,科技期刊种类和数量庞杂,科技期刊以国内为主特点比较突出,缺乏国际化发展经验,国际化期刊发展不足,行业低速运行。加之国外一些高质量期刊的涌入,科技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2生存压力加大,竞争力不强

部分期刊为了缓解生存压力,放宽了对期刊质量的把控,严重影响期刊行业的声誉和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期刊编辑人员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更新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相对滞后,编辑质量不高,专业前沿信息把握不准,也导致期刊竞争力不强。

2.3面对信息化挑战转型发展较慢

对期刊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一些主办单位办刊形式单一、经费不足,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以纸质充当媒介传播介质较多。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深化调整对科技期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期刊创新发展建议措施

3.1对期刊发展进行SWOT分析

在新形势下,期刊应主动分析发展面临的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各种因素,既有科技市场因素、期刊内部发展因素以及期刊竞争对手等,也有内部运行管理、费用效能等因素。通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加以SWOT分析,明确期刊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和优势,选择有利于期刊发展的优势因素和资源匹配,从而有效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实现以期刊质量求生存,以期刊质量促发展。

3.2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编辑队伍

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准是影响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直接关系期刊的质量水平,更是联系期刊和作者沟通的重要渠道。优秀的编辑人员必须了解和关注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善于发现科学热点、有敏锐的科学判断,能对作者的论文提出初步的科学性专业建议。要通过专业化的塑造和锻炼,提升编辑人员的知识储备能力、技术能力和整合能力,构建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匹配,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协作精神的期刊编辑队伍,为提升期刊质量奠定人员基础。要加强编辑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通过多学、多看、多交流等形式或手段,促进编辑人员学会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学术新思想、新观点,推动学术理论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

3.3不断扩大期刊的社会和学术影响力

①发挥好期刊的专业平台作用,准确把握本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新理论新方法和重大的原创成果,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点,百家争鸣。②把握和创新期刊栏目设置、加强重大选题的策划和引领带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产业发展需要,以科技成果传播促进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体现科技的创新度,不断提升期刊的影响力。③根据科技发展的动态前沿或者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有目标有目的地进行期刊策划,向行业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某一科学问题进行约稿。④发挥好审稿专家资源优势,加强期刊审稿专家的动态化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和拓展专家群体在栏目策划、学术引领、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审稿专家的国际视野。⑤加快英文期刊发展和国际化建设水平,鼓励优秀的在中国自己的期刊上。国家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已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创办英文期刊。同时也加强对国办英文期刊的支持力度,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加快期刊国际化水平。⑥加快期刊论文后续科技价值的开发利用,提升科技论文的价值和应用影响力。

3.4坚持期刊的科学性,体现科技期刊的领域特色

采取积极措施体现期刊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链、期刊科学性、特色和自身的优势,避免同质化。科技期刊的办刊特色和学科优势,是期刊在科技市场生存的重要生命力。科技期刊发展要进一步明确服务对象、要充分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受众特点,以期刊特色促进学术交流,以领域特色展现学术成果,形成学术领域交流的名片效应,以改革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同时加强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保证学术期刊的纯洁性和科学性。

3.5坚持期刊办刊的开放性和社会性

记载、交流、传播研究成果是期刊的一项重要责任。以科学精神为指引,坚持开放办刊的宗旨,坚持期刊的社会属性,不断提高科技期刊自身的编辑、策划、印制和流通水平和能力。坚持科学交流无国界的基本原则,发挥好科技期刊促进学术交流的作用,以科技期刊为平台,策划国际化、全国性或行业领域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扩展办刊视野、学术视野。

3.6进一步拓展办刊的思路和途径

3.6.1加快科技期刊与数据平台的关联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加快,期刊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应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加强科技期刊与数据平台的关联建设,积极推动期刊加入国内外各类期刊数据库,特别是国际期刊数据库。

3.6.2拓展期刊媒体传播渠道

要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思维,拓宽科技期刊“互联网+服务”内容,加快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加快推进期刊线上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构建微平台、微博等新媒体一体化运行模式,提高期刊信息传播、交流水平和频次。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新媒体创新运营机制,树立品牌企业化运行模式,夯实主编、责任编辑责任,积极拓展受众群体,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加深新媒体内容深度性,改变纸质学术期刊单向的、一次性的内容传播方式,形成更多元化的产品,适应不同的传播平台需求。

3.6.3积极拓展科技市场化业务

以科技市场为导向,积极容纳社会允许办刊资金参与办刊。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鼓励期刊主办单位追求经济效益,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社会允许办刊资金参与办刊,进一步明确期刊的举办责任主体和市场运行主体,进一步提升拓展市场化业务的能力,不断降低期刊市场化运行的资金和运行风险。同时对有条件的单位,鼓励期刊资源有效整合,进行企业化改制试点,对尚不具备企业化条件的单位,允许社会允许办刊资金注入,明确权益和责任,共同推进期刊改革发展,实现期刊和社会化改革的双赢。

3.6.4开源与节流并重

加快期刊内涵式开发利用,提高工作流程效率、编辑工作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内在不必要内耗损失,积极拓展期刊市场服务,包括广告经营、论文加工等技术服务,增加期刊收入,维护期刊正常运行。

经济动态论文范文6

一、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现状

涉农类期刊一般创刊早、发展历程较长,其依托于农业类院校、科研机构产生,具有较强专业性,同时也广泛服务于农业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涉农期刊创建特色栏目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创立特色栏目,才能吸引优秀的稿件和增加读者群体,进而提高期刊的质量和知名度。因此,特色栏目的创建对期刊来说应摆在首位。通过分析期刊自身特点和优势,创立特色栏目,征集高质量的相关稿件,不但使得特色栏目内容应用性和科学性更强,而且通过创立特色栏目的举措,也可以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和期刊的管理水平,最终大幅提高期刊的发行量,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杂志创办于1984年,由安徽科技学院主办,是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其特色栏目“动物科学”主要报道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医学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2年创刊,依托于安徽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为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提供建言立说的平台。其特色栏目“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三农”问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安徽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建设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安徽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出版,创刊于1972年。杂志主要刊发农、林、牧、渔业应用研究及与农业有关的技术研究论文,报道各学科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其特色栏目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包括“科学研究”“污染与控制”“土壤与肥料”“农业气象”“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子栏目,涵盖农业与环境相关的多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实用性。

二、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创建思路

(一)发挥主办平台的优势作用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依托其主办单位安徽科技学院这一高等教育科研平台,在报道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成果和新信息方面独具优势。尤其是其动物科学学院,为“动物科学”特色栏目创建提供了优势条件。该学院的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均为部级或者省级特色专业,并承担多项改革试点工作;拥有动物生产学、基础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3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提升畜牧学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基础兽医学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动物科学”栏目借助学院有利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建设特色栏目。通过积极联系相关优秀人才团队,巩固专家资源基础,持续稳定和不断扩展优质稿源,提升栏目水平。

(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后,新农村建设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和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广大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此背景下打造其特色栏目“新农村建设”,聚焦“三农”问题,针对各项社会关注的农业土地资源、农业人口医疗与教育、农村金融、乡村旅游、农村人口就业等热点进行报道,提供新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信息,交流各种新农村建设成果等。《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密切关注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国家的政策导向,积极整合期刊人力和资源,着眼于目前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国家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问题。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基于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中的“污染与控制”子栏目针对此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满足社会行业需求

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频发,而农业生产对气象因素的影响极为敏感,迫切需要总结相关应对策略和实践经验,以应对各种极端气候条件,保障农业稳产和高产。因此,《现代农业科技》杂志“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中的“农业气象”子栏目注重探讨区域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灾害分布与防御,尤其关注气象为农服务,直接指导农业生产一线,为农业生产者及农业企业经营者提供技术服务,具有很强的实践作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顺应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紧跟农业生产行业热点,着重报道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生态农业实用生产技术、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注重探讨与农业生态环境友好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用技术。

三、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创建途径

科技期刊特色栏目建设对提高期刊知名度至关重要,作者的科研水平、专家的学术水平及编辑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特色栏目建设的成败。特色栏目的建设离不开作者、专家、编辑三支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科技期刊作者、专家及编辑队伍建设是提升科技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关键。特色栏目的创立是提高期刊创新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期刊杂志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充分发掘期刊自身的优势以及读者需求,创办特色专栏,拓展优秀稿源,提升期刊影响力。

(一)提升期刊从业队伍职业素养

1、强化编辑队伍综合能力

杂志社应建立起一支具有对口专业背景、稳定度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编辑队伍。一是注重通过内部交流学习提升编辑的业务能力。定期召开业务会议,主编统筹引领方向,社长综合协调日常工作,除了进行常规工作安排和交流,应有针对性地探讨特色栏目选题与策划,选择开放式议题,各个栏目编辑共同参与,鼓励创新,尤其是尝试对跨学科的新颖题材进行探讨,多维度地提升专业水平。加强交流,多角度拓展视野。二是有计划地参与业务培训,更新业务知识。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要求,编辑应当每年进行相关业务培训,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紧跟行业发展需求,强化与更新编辑业务知识,使期刊出版在符合国家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发展与创新。三是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拓展视野。有针对性地参加学术会议,尤其是特色栏目相关学科的专题交流,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并且有意识地联系相关专家和研究团队,把握学科发展动向,为特色栏目的组稿、约稿奠定基础。

2、强化通联部门的服务意识

通联部门是负责日常接洽读者与作者的部门,是杂志社对外沟通的窗口,通过邮箱、QQ、网站、电话、信函等多种方式与作者(读者)交流,全天候有求必应,解答疑问,满足需求。通联部对特色栏目创建也有重要作用,应明晰栏目的特色方向,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注重适时推介和引导,主动出击,让更多的读者和作者了解特色栏目,从而吸引他们参与其中进行交流互动。及时听取读者和作者的反馈意见,对有益的建议进行总结,通过提供贴心服务,让读者和作者满意,从而愿意主动为期刊发展建言献策。

(二)严格进行选题策划

1、正确把握导向,坚持科学的办栏宗旨

涉农期刊是为我国农业行业服务的,为农业领域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提供交流平台。刊物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把握正确的导向,各项组织工作均围绕发展农业这一立国之本而开展。在特色栏目创建过程中,更需要坚持科学的办栏宗旨,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既顺应时展趋势,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区域社会的实际需求。

2、立足本刊实际,以栏目和刊物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依据期刊的特色制定期刊长远规划和年度规划,组织开展市场调研和论证,并针对特色栏目创建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编辑根据期刊的年度计划,对相关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进行筛选,选择能反映特色栏目的新方法、新经验等相关选题,进行内容与形式的策划,使作者撰写的文稿能按照策划编辑的总体思路进行表述,从而强化特色栏目的特色。

3、关注国家重大决策,对前沿热点迅速捕捉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特殊的地位,涉农期刊对行业新政的关注尤为重要。在特色栏目的选题策划中,应当围绕国家的重大决策,对时政方针正确进行解读,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甄选主题。关注社会热点,紧跟学科新动态,开展选题研究,不仅迅速捕捉前沿热点,还要使选题策划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延续性,通过系统性地选题策划,突出特色栏目的深度和广度。

(三)积极组稿和约稿

1、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依托主办单位拓展稿源

农业科技期刊的来稿质量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学术水平高低,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基础环节。编委会是期刊学术性水平的体现,也是优秀稿源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当利用编委会的专家资源,积极争取优质稿件,在特色栏目建设中重点关注领域内专家的动向,主动邀约优质稿件。依托主办单位这一重要发展平台,发挥其学科优势,扩展专家库,延伸读者和作者群体,形成群体效应。针对特色栏目相关的学术群体,联合权威机构和科研团队广泛组约稿件,为栏目的发展建立信息支撑。

2、关注行业热点动态,重视学术会议交流

密切关注特色相关专业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有目的地组织编辑人员参加相关专业学科学术会议,还可以组织专题座谈会,与各有关学科的带头人、课题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函约或面谈,以便及时、准确地组织或约到优秀稿件。

(四)严格审稿和严谨编校

1、坚持主编审稿制度,甄选优质稿件

在特色栏目创建中,主编和编辑都应当具备前沿意识[7-8]。平时针对特色栏目注意积累热点信息,了解行业和学科动向,审稿时遴选出切合特色栏目的稿件。

2、不断进行横向比较与纵深挖掘

编辑在特色栏目创建中,应当注重与其他同类刊物的相关栏目进行横向比较,扬长补短,吸取其他刊物的经验,总结其成功之处,结合本刊特点,发挥本刊独特优势,刊载优质的特色稿件。强化问题意识,坚持深度纵向挖掘,即对相关领域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剖析,寻找契合点。尤其是农业技术研究期刊,应从实用角度出发,针对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关注的问题进行报道,突出技术论文的实用价值。

3、强化编校质量

涉农期刊要生存和发展,内容是根本,编校质量是保障。在特色栏目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确保编校质量。不仅要符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出版物的审核要求,也是期刊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实行编校一体化,坚持三校和通看终审制。定期组织抽查审读,尤其针对特色栏目,将刊物送至相关的专家进行审读,针对性地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编校质量。

(五)提高出版发行质量

涉农期刊的封面设计各具特色,但是一般尽量遵循出简约、大气的设计理念。《现代农业科技》封一追求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左下方绘有期刊公众号二维码,以方便读者(作者)通过纸媒延伸到网络端。内文设计根据技术研究性期刊的特点,追求庄重、简约、有序的风格,视觉效果很好,也便于读者阅读;特别是接转部分,极易查阅,克服了传统排法很难找到或找不到论文接转部分的弊病(有些杂志校对粗漏,甚至丢失接转部分,或者美编粗心,排版时丢失转接部分;还有些期刊,为排版方便,把论文的接转部分排在论文首页的前面,不便作者阅读),设身处地地为读者(作者)着想,深受读者(作者)好评。特色栏目建设过程中,可以在体现期刊一贯风格的基础上,针对栏目对设计进行变化和创新。如内封设计中,均可以特色栏目相关领域为切入点。《现代农业科技》杂志针对“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配合增加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从而适时起到特色栏目宣传作用。

(六)贯彻期刊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

《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在特色栏目建设过程中,自筹资金,自建具有稿件管理、期刊宣传、后台服务等功能的期刊网站,并不断更新和优化。为了加速期刊内容的传播,满足作者(读者)对信息时效的需求,还加强与国内知名的期刊网站合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上述网站近几年公开的数据表明,《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的各项主要指标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均名列前茅,期刊的“网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处领先水平。“网络发行量”的大幅增加,不仅大大提高了该刊的知名度,累积了品牌效应,也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作者的社会影响力,加深了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稳定了一支可信可靠的作者(读者)队伍,2017年度《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社在微信平台的搭建实现了PC到手机的延伸,使数据获取和信息反馈更为迅速便捷。主要定期推送一些农业生活常识、刊社动态、企业文化、每期目录和重点及热点论文等。最主要可以实现手机微刊的在线阅读,从而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特色栏目建设效果

对3家涉农期刊2011-2017年载文情况以及特色栏目论文数量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通过几年的努力,《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的“动物科学”特色栏目的创建取得了累积性的成效。2011-2017年,全刊载文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其特色栏目的论文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由9.14%上升至15.03%。此外,“动物科学栏目”的基金论文比例也由35.29%提升至78.26%,由此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栏目论文质量水平呈上升的发展态势。《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特色栏目“新农村建设”,经过不断调整,其论文数量比例也得到提高。2013年该栏目论文数量仅占比10.93%,到2017年增加至14.65%,增幅明显。《现代农业科技》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特色栏目,其论文变化趋势十分明显。2011-2017年,期刊精简版面,优选论文,全刊年载文量减少37.65%,而该栏目论文数量却稳中有升,其占比逐年攀升,由10.67%提升至18.79%。通过特色栏目的创建,使栏目有效地发展壮大,其在各栏目中的优势地位逐年凸显。

五、结语

涉农期刊是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的重要平台,为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院校学生提供交流空间。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实现期刊的自我发展,应当针对期刊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创建特色栏目对于提升涉农期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涉农期刊应充分利用农业类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平台优势,紧跟国家政策导并满足社会行业需求,积极创建特色栏目;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要继续根据国内期刊的发展态势以及本刊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巩固特色栏目建设效果,持续带动期刊整体发展,从人才队伍、选题策划、审稿与编校等各个环节多管齐下,有效提升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的知名度,进而把刊物办出特色,成为引领我国农业科研水平和指导农业生产发展的旗帜。

(一)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涉农期刊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期刊研究团队建设,培养一支专业水平与稳定度较高的研究团队至关重要。在特色栏目创建过程中,通过开展持续研究,在关注与分析期刊发展趋势和农业领域热点动态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团队持续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创新,为未来栏目的更新与调整做准备,为本栏目和期刊的持续发展蓄积力量。

(二)发挥优势,促进栏目纵深发展

涉农期刊应利用特色栏目的优势,继续加大与行业专家的联系,吸引知名专家审稿和投稿,掌握其研究动态,以便深度挖掘各学科前沿热点议题。针对性地策划专题,对某些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进行持续跟进,追踪报道,从而扩展特色栏目的深度,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在达到一定要求后,可以把水平较高、系统性强、特点突出的特色栏目整理成专集或创办成新刊。

(三)以点带面,提升其他栏目的水平

总结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的创建经验,带动期刊其他栏目的发展。寻找共性的规律和可借鉴的措施,努力提升其他栏目的水平,使其各有所长、各具特色。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形成一批颇具优势的特色栏目,带动了期刊整体水平的提升。

经济动态论文范文7

数字出版的概念诞生于传统的纸质出版内容和新型的媒体介质基础之上,伴随多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时代的繁荣、通讯业的发展,数字出版这种新兴的出版形式应运而生。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手段为沟通渠道,将出版内容数字化,将出版过程网络化,它的出现给原有的出版产业链带来了革新。在其背景下,“数字化生存”这个新概念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方面,人类社会真正进入数字化时代,无论老小都生存在这种被手机、电脑以及各种数码产品包围的数字化环境中;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技术革新对很多产业带来了挑战。在传统媒体环境中,相当数量的报纸、杂志已经成为最先倒下的沙滩前浪,而可能就在十年前,这些单位如日中天,完全无法想象今日的局面,它们没有在数字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科技期刊,这个与杂志属性一线之隔的战友要如何在这场数字化战役中求得生存?经过分析与调研,我们发现新时代的科技期刊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1.1新时代科技期刊生产复合型的出版产品

从出版物形态方面来说,新型科技期刊的最终产品,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传统论文,还有增强型论文、全过程论文、数据论文、双语论文等,这些论文的共性是在传统论文的基础上,提供给读者有关论文的更多信息,比如过程数据、论文写作思路PPT、实验过程视频等,这些与传统论文一并注册、登记、、分享,但增加部分可以不印刷出版,通过数字平台能够自由获取,与传统论文一同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复合数字作品。

1.2新时代科技期刊采用复合型的经营模式

数字出版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期刊越来越多地采用复合型的经营运作方式,以《金属加工》期刊社为例,其打破传统的纸刊发行模式,以四刊带两网的形式,将现有资源、内容、服务进行创新,同时,期刊社开发APP并悉心经营微信公众号,从产品经营走向品牌经营,由为用户提供单一的内容服务到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解决方案转变。目前公众号粉丝已达46万,在业界成为龙头标杆。这样说来,数字出版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已然带有复合属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求数字化、复合型的编辑出版人才。但是面对这种形势,出版行业的编辑队伍却呈现一种滞后的现象。一方面,出版行业不缺乏专业学科编辑力量,甚至随着高校教师岗位的要求的限制,许多科技期刊都招到了博士学历的专业人员,同时编辑部里老编辑们长于案头,经验丰富,逐步形成梯队;另一方面,集多项才能于一身,特别是能够灵活使用新型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且工作经验丰富的编辑出版人才却又十分紧缺。

2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基本素养

2.1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相统一

复合型编辑善于学习,并且能够紧跟时代,及时追踪当下学术研究动态。复合型编辑需要能够不断适应新情况,具有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深度学习的特性,具有准确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的能力。

2.2传承精神与创新精神相结合

复合型编辑能够悉心地从有经验的资深编辑处学习传统编校知识、专业知识,但是面对新的时代形势,他们又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拉近与作者、专家的距离。只有这样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建立新的知识架构,拓展能力、提升水平,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复合型编辑。

2.3专业知识与博学知识相整合

复合型编辑通常能够做到既术业有专攻,又知识广博。若仅有专业知识的编辑,只能编校本专业方向的文章,不能跨学科编稿,亦或是,万金油一般的广博,则无法编出影响深远的精品论文。复合型编辑既要有自己学科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够利用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需求进行更多选题的挖掘。他们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元、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知识体系比较完整,他们的工作方式往往能做到与时俱进。

3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及能力提升策略

面对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期刊编辑向复合型的人才转变是必然趋势。除了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对排版、印刷、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了如指掌,这其中有些需要学习新的数字技术、有的需要树立起新的意识,只有技能、意识两手抓才能够使编辑工作的环节紧密衔接,流转顺畅。

3.1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技能培养

1)提升编辑编稿、组稿的核心技能

论文稿件的质量与价值取决于作者,但是期刊成刊的质量与价值则取决于编辑。编辑的编辑能力来源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深厚的编辑业务和人文知识。编辑应该要不断深化专业知识、编辑理论,提升编辑技能,切实地用编辑职业操守维护住每一篇稿件的品质。同时,对一般的科技期刊而言,虽然不存在“无米下锅”的问题,但是期刊为了发展,往往会不断追求更优秀的稿件,以保证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同时许多期刊会出现收到的稿件专业比例失衡的问题,所以为了使每期期刊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时下的研究热点,除了分专辑、专栏来化解这种问题以外,还会要求编辑们进行深度组稿工作。高质量的作者群是保证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的必要条件,高品质的稿件对科技期刊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所以复合型编辑提高组稿的核心能力是必然要求,除了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以外,要更多地关注高水平专家的研究方向,在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握好机会向其约稿。与年轻作者交流时,更注意挖掘潜力作者,给予他们论文写作和投稿方面的指导与建议,潜移默化地培养年轻作者群,在合适的时候向其进行约稿。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还要积极地利用好网络学术圈,加入到专业领域的微信群中获取最新资讯,组织作者QQ群,通过数字手段加强与作者间的联系。

2)提升计算机网络认知及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化、高效率的设备与应用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编辑日常工作中来。借助技术手段进行审稿、排版、付印、发行,传统办刊流程与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从一方面来说,复合型编辑人才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特别是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当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互联网技术又如此发达,本身就为编辑们获取国内外优势资源提供了便利。这就要求复合型编辑人才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的出版动态及出版成果,积极学习优秀的出版方式与工作方式。站在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视角下不断精进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复合型编辑人才要积极地参与到期刊出版全流程中去,传统时代文字编辑、策划编辑、校对员、录排员与发行员各司其职,但是新时代背景下的期刊出版要求编辑能够熟悉每一个环节,在必要的时刻能够直接上手。目前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推出的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就从技术角度使原先有操作壁垒的排版工作变成了编辑也可以上手的事情,编辑们可以自主安排编校稿件、排版稿件的时间,工作的自主性与工作效率能够显著提升。

3)提升驾驭市场经营、营销的技能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所有的市场资源与资本运作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科技期刊即使不像出版社那样完全走向市场化运作,其运作模式也不可能完全规避市场规则。传统期刊编辑文字编校能力较强,但选题策划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公关交际能力都较弱,致使市场经济的大海稍有波动时,期刊出版经营就容易受到牵连,而编辑们的应对也都显得相当消极与被动。所以复合型编辑人才应当积极地学习一些市场经营、风险应对的知识。伴随期刊出版形式从单一纸刊出版向数字出版物转变,编辑们要更快地了解数字出版市场的状况。同时市场经营离不开营销,编辑作为期刊生产中的关键人物,要把期刊当做自己生产的产品,去积极地营销、推广它,由被动办刊向主动办刊、主动推广转变。

3.2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意识提升

1)提升精品意识

精品意识的具体体现是提供给读者们兼具创新性、科学性、思想性的高品质文章。这既是编辑出版工作者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尊重,也是对读者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的体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复合型出版编辑需要做到以精品的标准进行稿件的筛选,以精品的标准进行专题、专辑的策划,以精品的标准组织作者、专家评审,以精品的标准进行编校工作,以精品的目标进行期刊的宣传。

2)提升品牌意识

品牌是科技期刊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是衡量科技期刊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之一,品牌是一种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可的结果。科技期刊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自有品牌,能够吸引到更多优势作者、专家,占据优质稿源,从源头上建立起良性循环。而复合型出版编辑具有的品牌意识是期刊赢得读者信赖、获得社会影响力,延续出版活力的关键。只有提升期刊品牌才能提升期刊的核心影响力与竞争力。

3)提升主体意识

编辑的主体意识来源于编辑对自身主体价值、主体判断、主体能力的一种把控,是编辑提升工作责任感与主动性的前提。作为复合型的期刊编辑除了不断提升对自我能力、自我价值的把控之外,还应该积极提高主观能动性,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扩大稿件被监督的范围。

4)提升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能够通过创新性的思维对编辑工作提出新想法、新创意。在办刊理念与思想方面,要有数字视角;在期刊选题组稿方面,从文章的内容到形式、从结构到表达,都要在严谨的前提下追求变化;在期刊风格和学术思想方面,要有独特性;在管理模式与体制方面,要不断改革创新。

3.3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环境提升

除了以上编辑们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外,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还应为编辑们搭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加强科技期刊数字化理论宣传,建立和健全教育培训体系

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要把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作为单位发展的长远任务,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除了日常编辑们能接触到的编辑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当加强数字化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编辑们自主深造、积极提供学术研讨机会、组织相关理论的培训班或讲座,让编辑们通过对新方法、新知识、新经验的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2)制定人才培养量化目标,建立复合型编辑人才管理长效机制

经济动态论文范文8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外流;政策导向;期刊改革

2016年,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这使得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上来,更有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科技论文外流现象的原因。如,刘丽英等认为我国110个学科论文外流造成的文献经济总损失量为7.33亿元,其中农业工程领域论文外流导致文献经济损失总计为667万元[2]。董建军对我国学术论文的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优质稿源流失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对策[3]。王泽蘅研究发现中国论文外流数量比日本多、两国间数量差异逐年增大[4]。刘彩娥研究分析了我国科研论文外流的数量、质量和学科分布,并提出了防止科研成果外流的措施[5]。本文简要分析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的原因,并分析政策导向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一、科技论文外流现象及损失

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但是,中国SCI收录期刊仅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2010—2019年间,中国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只有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6]。科技论文的外流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论文质量也都较高。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2.83,同期全球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4.11[6]。其中被SCI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分类为:基础学科、应用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大多数涉及我国的高尖端技术领域,国家在这些领域往往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科研经费,这不仅可能危害到科技信息安全问题,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国有资源外流。

二、科技论文外流的原因

国内大量优质论文外流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学术评价导向。由于历史原因,起初我国自己创办且被国际学术界公认的SCI学术期刊较少,我国学者在SCI,尤其是国外的SCI期刊的发文量也很少。为鼓励我国科学工作者积极探索,推出了鼓励和激励措施,使得学术界出现了唯SCI论,形成了科研评价体系基本完全依托于SCI的现象。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科研奖励,甚至硕士、博士毕业要求的主要指标中都有SCI的身影。“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优质稿源大量向SCI、EI倾斜,最终影响了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

(二)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不足。我国虽然已经是期刊大国,但是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数量却不多。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科睿唯安的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中显示,国内SCI期刊数的基数较小,SCI期刊总数为9356本,而中国SCI期刊数为241本,仅占2.5%。从影响因子上来看,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较弱,《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以292.278的影响因子,高居首位。《NATURE》《SCIENCE》《CELL》三大国际顶级刊物的影响因子分别为42.778、41.845、38.637。中国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CELLRESEARCH》也只有20.507,国内期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这使得作者在SCI平台中可选择的国内期刊较少,且会为了高被引和高传播速度作者更倾向于优先选择影响力更高的期刊。

三、政策导向的改变及亮点

为体现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掌握学术话语权,构建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学术期刊建设,防止科技论文过度外流,最终到达科技论文在祖国的大地上发表的目的。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要求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准确评价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9年由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意见》提出了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推动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发挥全国学会同行评议功能和相关研究机构作用,分领域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形成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2020年10月,党的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公报中提到,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避免了盲目追求影响因子的情况,对作者而言可以踏实做学问,对期刊而言可以更好地迎接挑战。

四、期刊如何迎接挑战

政策导向的变化对国内大量优质论文的外流现象无疑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时期刊自身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以改变现状,迎接挑战。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创新办刊模式,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加强人才培养。

(一)创新办刊模式。第一,根据办刊宗旨及学术领域,明确期刊所在分类。《意见》中提出,要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要“做强优势学科”。因此,我们要根据办刊宗旨和期刊定位,参照“重点建设期刊目录”,有效整合资源,转变办刊思路,寻求适合的办刊模式。第二,抢抓新兴交叉学科,探索协同办刊。因全球学科的不断发展,新兴及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期刊应该要抓住机遇,根据自身的社会功能,探索“高校+企业+期刊”或“科研机构+企业+期刊”等产学协同发展,在稳定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内的竞争力,提升科技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第三,搭建新型传播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期刊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极大地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纸质期刊的阅读,期刊要积极应对科技的变革,进行数字化出版。而大数据的应用使“出版平台”变得尤为重要,国家建设大型的、优质的“出版平台”已成为必然趋势,期刊应要参与到各类平台中去,抓住战略机遇,为推动期刊发展共同搭建新型传播平台,有效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我们要实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最终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中提到,我国期刊刊均总被引频次2018年达到的2255.6次,相较于2014年的2111.52次增加了6.38%。2018年,被国际论文引用频次不低于10次且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大于0的中文科技期刊有2913种,相较于2014年,评价年增长率为13.81%,这表明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6]。《意见》中提出的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政策将会引导优秀论文回归国内期刊,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也会使科学家们会愿意将高质量的文章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而由持续的、优质的文章组成的科技期刊也将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人才培养。要实现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不可少的便是一流人才的培养和编辑队伍的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优质论文的产出者,科技期刊的编辑人才是优质论文的策划者。因此,世界一流期刊必须培养优质的编辑。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政治认知能力、较强的学术水平、出色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首先,要培养编辑的政治认知能力。编辑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要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导向意识,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马列主义等相关的理论学习,要提升政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紧跟指导思想,保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其次,要提升编辑的学术水平。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学科前沿,捕捉学术动态和进展。高水平的学术编辑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学术表达力和学术交流力,这使得编辑在日常的组稿约稿时可以更好地把握准确把握学科的变化趋势,科学客观的判断学术价值,提高期刊的学术引领力,最终可以更好地建立期刊的学术品牌。最后,要培养编辑的策划能力。在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时能把握行业的引领性内容建设和瞄准世界范围内的重大问题,更要关注科技的前沿问题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可以更好地吸引高水平的作者投稿。高水平的学术编辑可以积极地参与到与作者、读者的学术交流中,更好地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读者队伍,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编辑的策划能力在市场营销策划、期刊形象宣传策划时能抓住市场热点和读者心理,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