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弹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2018年,寿光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因此寿光蔬菜种植遭受到了重大打击,而弥河作为最重要的一个生态节点,此次灾害集中暴露了弥河流域严重的生态问题,景观缺乏韧性,导致雨季容易产生洪涝灾害,旱季干旱。人们对于弥河的修复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试图让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相融,期待以一种更和谐的方式处理河流与人的关系。

关键词:弹性城市;分导疏散;生态修复;对抗相融

1项目背景

寿光市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平原地区,地理条件良好,交通便利。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在夏季,全年盛行风向偏东南风,河流和地表径流自西南向东北流动,地貌主要有河滩高地、坡地、平原等,弥河是境内主要河流。2000年,寿光开始创办蔬菜博览会,打造了蔬菜高科技园、生态农业园、生态林海博览园,并不断发展新型农业栽培养殖技术,在盐碱地区成功栽培无土蔬菜技术。目前寿光的高科技蔬菜栽培技术已经达到空前高度。同时,寿光还不断把最前沿的蔬菜栽培养殖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推向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有将近7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建设农产品园区以及指导蔬菜生产。2018年,寿光发生洪灾,对寿光蔬菜种植造成了重大打击,弥河作为最重要的一个生态节点,集中暴露了弥河流域的生态问题,景观缺乏韧性,导致雨季容易产生洪涝,旱季干旱。近年来,人们对于弥河的修复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相融,期待以一种更和谐的方式处理河流与人的关系。

2项目自然条件分析

2.1现状河道分析。受区域内自然条件的影响,目前基址内南部水流量较丰富,北边在枯水季节易出现干枯、断流现象,需清理淤泥。河流两岸的植物生长较好,城区的景观环境优良,郊区主要是农田、蔬果大棚基地以及村庄。但目前河流两岸的情况相当混乱,需要处理大量的废弃物和杂草。

2.2道路分析。现状场地道路主要有乡村公路、省道、高速、铁路等多种类型,交通方便,荣乌高速、大莱龙线经过,农村与城市的交通均很便利。

2.3土壤状况。由于寿光上层土壤属于弥河冲积物,因此大部分上层的土壤含钾的堆积物越来越多,成为理想农业栖息地;而滨海土壤的盐蚀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场地位于弥河中部沿岸肥沃土地上和河流的高原岸边,土地主要是滋润的一层,低层和潮土的地方对小麦、玉米等作物来说,营养充足、通透性、保肥保水能力强,适合一年两作,是寿光的蔬菜基地。但缺磷、土壤板结、生长缓慢,所以在种植时要做好水肥配套设施。

2.4植被分析。现状场地的植物主要分布在河流和道路边,生长状况参差不齐,同时缺乏多样性。人工种植的乔木主要是白杨树、金合欢树、刺槐、泡桐等,河流沿岸以及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菖蒲等,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以及大面积的大棚蔬菜。植被资源整体布局较为混乱,缺乏系统性规划。

2.5旅游资源。寿光弥河处于寿光市的旅游休闲区,弥河生态环境良好。沿海农田和村庄的保护相对完好,与寿光城市群建立了便利的交通网络。全市以耕地为基础,创建新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代娱乐旅游服务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美食项目,为游客提供野生农业资源。

3设计目标

使河流及其周边场地都具有一定弹性,从而把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调节到最小。让当地人民不再遭受旱涝灾害,同时创造亲水区域,带动大棚经济、旅游产业发展,弘扬当地蔬菜科技文化。

4设计概念与策略

4.1设计概念。“弹性城市”让河流成为唤醒新区生态血脉的纽带,让弥河成为滋润城市成长的引擎,滨水地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地区,滨水成为城市公共交往流动客厅,让弥河成为城市文化之光。

4.2设计策略。4.2.1弹性城市。弹性城市中的“弹性”一词来自生态学概念。这意味着该系统可以在外力侵害中幸存下来,并且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恢复到其原始状态,同时保持其主要功能、结构特征和自我调节能力。后来,弹性的概念与处理城市及其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相结合,提出了弹性城市的概念。它被定义为城市在面对结构和流程的重组与变化之前可以解决和变化的能力和程度。复原力的概念在城市水系统的管理中很早就被应用,然后在洪水灾害损失控制,分析发生洪水灾害程度的大小,在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管理中被应用。4.2.2弹性河岸设计。弹性堤岸设计的主要策略是将传统的硬防洪堤提升为具有防洪功能,生态效益和使用功能的柔性河道景观。河岸层次增加(河前植被区,内河湿地净化区,梯田带)。驳岸处理分为3类:护石、粗沙护坡、缓坡草护坡,参观者将体验到水位的变化。河前植被区:在河道的两侧留出足够的空间作为预留区域,以防洪水时淹没,以减轻和降低洪水的水位和流速。该保护区可设计成以植被景观为主的潮滩、沼泽或柔性河岸。该地区在洪水季节被淹没,同时在蓄水中发挥作用。这是缓解洪水压力的第一个障碍和关键点。洪水期过后,可以在净化水的同时依靠自然景观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到原始栖息地状态。梯田带:在北部地区,高水位季节和低水位季节之间的水位差异很大,在高水位季节很可能发生洪水灾害。因此,横截面设计采用楼梯景观设计,它适应于不同水位的河岸,并可以解决水位大幅下降的问题。4.2.3分散疏导设计。除了“防洪”外,灵活的防洪措施还需要以分布式方式分散洪水。传统的防洪堤被拉直,不仅减少了生态效益,而且还造成了过多的水流量。阻止或聚集洪水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灾难。分散洪水更符合自然规律,而不是将洪水集中在特定位置。弹性洪水控制通过增加堤岸的曲率来减缓水流。同时,可以将洪水量转移到分水渠中并降低洪水位。以柔和的方式将洪水引到正确的地方,不仅可以减少洪水的风险,而且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4.2.4生态适应设计。良好的河流生境是所有设计的基础,而植物是创建河流生境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可以种植更多的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来净化水,可以种植具有洪水和淹没适应性的湿生植物,并且河滨景观应该以本地物种为主,在洪水季节,植物群落的景观可以发挥水的渗透作用,同时保护土壤并防止水土流失。洪水期过后,适应能力强的植物可以自愈并净化从河中流出的水,河岸与河流相连,形成观赏性植物景观。

5总体布局与规划分区

5.1总体布局。结合弥河的自然与旅游资源,构建“一带两环四段”的弥河活力中心区,强化南动北静的两岸特色,活化边界,构建活络、曼妙的品质空间,蓝绿交融提升滨水空间品质和效益,增加更加丰富的绿色空间规模和绿地类型,满足不同市民、游客的多种公共活动需要,创造通而不畅的驻足、欢聚、徜徉观赏区。

5.2分段规划。5.2.1河道分水段。功能定位:弹性河道与水体保护。设计特色:生态弹性驳岸与湿地岛截水。使用地形增加场地丰富的高差变化,为20年甚至50年一遇的洪水预留空间,强化湿地岛的保水、蓄水作用增加多层次的植物种植,使用根系发达、生长旺盛、有利于水体生态平衡的水生植物打造滨水空间,修复河道环境。5.2.2生态湿地段。功能定位:生态公园。设计特色:生态旱溪、儿童戏水、水净化展示。把排污检查井以雨水花园的方式进行处理和改造。收集到的雨水经过沉降、生物净化等处理方式后排入河道中,通过互动装置等将雨水净化流程展现给大家。除雨水系统外,增加景观用水体系,并设置儿童亲水活动设施。设计跌水瀑布和亲水平台,增加人与水的互动。5.2.3城市休闲段。功能定位:景观走廊。设计特色:疏散交通,城市节点。知性、友好、宜人、流动。城市休闲段距离市区最近,是河流景观最主要表现的区域。创新广场作为主要城市节点,广场作挑空处理,三级园路可在下方穿过。使用音乐喷泉作为城市形象魅力聚合节点,活跃创新氛围。增加大面积的停留与展示空间。检查井置于盖板之下,作艺术化处理。5.2.4工业文化段。功能定位:工业文化表现。设计特色:植物配置上多采用成片的种植,体现工业文化简洁整齐的特点。扩展滨水步道,增加多样化的生态景观种植。通过交通组织优化,扩大滨水景观空间,营造中心区庆典草坪。增加艺术构筑,丰富场地工业文化活动内容。

6专项设计

6.1植物种植设计。6.1.1本地化原则。在设计植物栽培时,必须首先考虑对自然因素的协调,例如植物区域的地理和地质条件,气候,生态环境,水和土壤环境。优选的本地植物群落点景“大树”、丰富的本地植物群落“乔木”、低成本维护的本地植物群落“地被”、适宜的本地植物群落“水生植物”都体现了本土化原则。6.1.2生态学原理。植物美化环境必须利用植物群的共生伴侣特征,以确保在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多种层次和特征的植物景观。6.1.3体系化原则。在种植设计中,植物景观建设应强调整体构思。在空间级别上,通过集成创建了一系列有机连接的节点,并加强了节点之间的连接以形成整体分层的起伏。

6.2水系统设计。保证常态稳定的适合生物生长水流、水深和低水生境。采用适宜性植物保持水质、稳定饱和溶解氧浓度。通过增加低溢水堰形成微动态生境变化。在非阻止洪区种植大冠树木,减少日照影响,稳定水温。创造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交流的滨水生态景观。

6.3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是场地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整个河道设计了一系列滨水生境来净化受到污染的河流,通过回水净化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改善,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吸收、过滤等措施有效净化废水,跌水给水体增加氧气,人造湿地用来沉淀、过滤水体中的杂质,湿地中的多种水生植物被用来吸附水中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进而为游客提供愉悦体验的同时净化水体。

7结语

弥河的治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使河流与人们“和平共处”成为社会热点问题。2018年8月,寿光弥河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甚至导致全国菜价普遍上升。经过共同努力,试图利用弹性景观理念尝试实现河流与人“和平共处”,从而解决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河道调节能力差所导致的旱涝问题。本方案的成功,对解决与弥河有相同问题的河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希望未来河流周边从不断对抗河流到与河流相融,人与自然能够更和平地相处。

参考文献:

[1]俞孔坚,俞宏前.弹性景观———金华燕尾洲公园设计[J].建筑学报,2015(4):68-70.

[2]季曦冉.弹性城市理念下的防洪海绵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8.

作者:门韶峰 方时雨 赵辉 刘雨静 姜雨竹 朱华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