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下滨江景观规划设计浅析

存量下滨江景观规划设计浅析

【摘要】随着城市开发模式从增量发展转变为存量优化,滨江空间作为市民亲近自然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场所,对城市滨江空间的更新和再开发,已成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但其土地利用类型依然呈现单一化,高层建筑群构成新的天际轮廓线,城市形态由水平发展转向垂直发展。局部采用大挖填、高切坡等工程技术,改变了原始地形,江岸自然河漫滩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在经济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以沿江历史街区、工业建筑、传统码头为代价。两江沿岸土地被圈占,七成以上开发建设为商住开发,作为城市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被压缩。滨江活动与公共生活空间逐渐脱离水岸。因此,在这种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文章将以重庆九龙半岛为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关键词】滨江空间;风景园林;九龙半岛;规划设计

1存量背景下城市滨江公共空间价值

1.1公众服务价值。城市公共空间从宏观的角度讲只是以城市环境的内容或形式存在,从人本的角度讲,空间使用者为空间附加了使用者自身的情感和意图,这时的空间环境才具有了它功能的意义[1]。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中空间环境较为优质的区域,从古至今,水对人具有较强的渴望和向往。如今,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滨水区更是城市居民对休闲旅游、交往、健身娱乐活动的理想空间场所。较之非水滨空间而言,视觉上更加通透,更具有公众性和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范围更广。人们可以与水形成呼应,在滨水空间观水、听水、嬉水,开展交流、休憩等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使人获得亲近自然的放松体验。达到滨水区的人群数量更广,不仅是本地居民还有游客,人群年龄层次更多,因此,不仅要满足居住和商业办公等私有活动,对于滨水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时要加强开放全时性和空间的可达性以及人性化,多方面、多功能的满足不同人群的自发性活动和需求。

1.2经济价值。滨水地区土地资源有限,地价和租金也更加昂贵。对于滨水区的开发一般有两种倾向,一是以“私有化”开发为主,以大量住宅和商业等封闭空间为首进行开发建设。另一种是“公有化”的方式,以公共空间建设为主。有相关研究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经济分析测算,采用第二种方式能够获得的长远经济利益。将公共开放空间尽可能靠近水面,不仅可以增加滨水区可达性,而且丰富多样的开放空间增加了周边建筑的开敞界面和视野。同时可以带动城市腹地更多的土地收益[2]。就目前而言,重庆主城嘉陵江两岸建设项目八成以上都是高层住宅建筑,短期经济效益可见一斑。但是长此以往,问题将逐渐显现,当局政府也开始重视并通过各种方法弥补后果。

1.3文化传承和形象展示价值。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发源地,具有较好的城市文化底蕴,蕴藏着地域的人文和社会内涵,滨水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丰富的公共活动需求,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城市内涵和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区域,要担负起传承和弘扬地域的传统文化的功能,使城市空间的地域特色更加鲜明。临江区域借助河流在城市中的形态容易获得清晰的都市意象,滨水空间的景观是城市意象生成的主导因素。城市形象是内在历史文化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特征和风格的集中表现,利用滨水区是最能充分展示城市景观、城市形象、城市历史化内涵、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区域。

1.4生态价值。滨水区处于城市陆地、水体的相间地带,具有两者的共性,并受到两者的共同影响,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是城市中生态环境中最为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但重庆主城由于滨江路的建设,生态敏感区被恣意占用,大部分腹地空间与滨水区隔离,成为生态环境中的荒地,山体天际轮廓线遭到破坏。加强城市腹地与滨水区的生态景观联系,打通城市山体与滨江地区的生态廊道,重构城市的生态景观系统,同时营造轻松休闲的环境氛围。

2重庆九龙半岛滨江景观规划设计

2.1特征及目标分析。九龙半岛,三面环水,与大山——铜锣山脉隔江相望,长江与半岛呈“环抱”状态,滨江岸线的曲线饱满而优美,同时具有立体“3D魔幻城”的地形地貌,依山层叠铺展,整体形成大山、大水、大城的壮丽画景。用地条件规划(见图1)多为商业、文化、高等院校用地,滨江区域发展基础良好,人气充足。主要交通条件有成渝铁路公交化增设黄桷坪站点,18号线、24号线在500m左右设置川美站、黄桷坪站、电厂站等,公共交通较为便利。现状绿地主要以滨江绿化为主,腹地绿地较为零散。结合场地特征,规划将滨江绿地向腹地延伸,联系主要文化景观节点,与滨江形成完整绿化体系,提出打造集美术体验、文化历史、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文创展示水岸,构建长江文化艺术“T台”。结合腹地功能,核心打造“一台、一场、两馆、四园”,共同构建重庆美术公园。一台:美术T台;一场:视觉SHOW场;两馆:九龙美术馆、电厂博物馆:四园:户外装置园、西部美术双年展园、雕塑园、中苏纪念园。

2.2设计方法。2.2.1与城市腹地紧密结合。根据与城市腹地的用地条件和城市肌理,分别划分了江滩生态T台区、电厂美术T台区、南站轨迹T台区这三大功能分区。电厂美术片区北规划黄桷坪大桥,南至李家沱大桥,西至重庆电厂成渝铁路防护带规划滨江道路,东至长江水崖线,全长2.7km,面积47.3hm2。工业遗产特色明显,美术半岛需体现,成渝铁路内移,释放滨江空间。如何通过滨江来破题,是片区的核心议题。在规划结合重庆电厂改造,周边以美术博览交流会展、文旅文创等功能为主,明确该片区艺术主题,打造江滩画韵重庆美术公园。设置了雕塑公园、九龙美术馆、户外装置公园艺术T台、艺术江滩、视觉SHOW场、中苏纪念园等主要节点空间。南站轨迹T台片区,北至龙凤寺,南至规划黄桷坪大桥,西至成渝铁路防护带,规划滨江道路,东至长江水崖线,全长3.2km,面积50hm2。该片区现状改造,打造商业集聚区为滨江区域引入大量人流,主要考虑如何挖掘片区历史资源,延续片区文脉,激活滨江区域的问题。将结合重庆南站、九龙铺机场、九龙铺码头等历史资源,打造集铁路文化、机场文化、码头文化为一体的历史纪念园。而江滩生态T台片区,将结合溪上桃林植物,打造一个生态科普江口公园。2.2.2江岸生态复绿。项目范围内高差较大,分为多级台地,坡度较大的场地,不易形成安全的停留空间[3]。北段南站区域分布着大片平地中段电厂区域由于码头也分布着大片平地南段桃花溪区域为自然坡地为主。北部平坝阶地型:坡度较小,为沙土生境中部河漫滩型,主要为滩地块石生境。南部浅丘坡型:坡度一般,壤土、块石混合生境为主。南站轨迹T台片区,周边规划绿地,从滨江延伸至腹地。王家大山与滨江形成了良好的视觉联系,现状硬质空间较大,消落带区域绿化较好。根据水文条件,百年一遇水位为194.4m,20年一遇为191.6m,五年一遇为186.6m,常年高水位为175m,常年低水位为165m。规划滨江绿化渗透到腹地,绿化较为连续成体系现状,核心区硬质空间较大,规划29.7hm2消落带空间进行生态治理,5hm2水源保护地生态保育,4hm2桃花溪入江口生态修复,9hm2硬质空间转化为生态景观空间,绿地率提升至80%。2.2.3构建便捷共享游憩带。电厂美术片区现状轨道18号线、24号线在周边设置电厂站、川美站,距离滨江区域500m~1km,交通较为便捷,南站轨迹T台片区,现状有成渝铁路,公交化改造设置黄棉坪站点。轨道18号线、24号线设置黄棉坪站、川美站,距离滨江500m~1km左右。规划通过三道体系贯通打通3个贯通难点,通过垂直电梯、梯步、道路下沉三种桥梯驿方式连接腹地,平均500m~1km设一个桥梯驿。2.2.4打造人文荟萃风貌带。九龙半岛是抗战历史见证、工业文明先锋、当代艺术圣地。因此,规划将电厂美术片区以重庆电厂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川美、涂鸦街为代表的美术文化(见图2)。南站轨迹T台片区的九龙铺机场、九龙铺码头、成渝铁路、重庆南站等,为区域内最核心的文化资源,历史底蕴深厚。但是铁路、机场、码头等历史要素主题彰显不足。重新构建历史文化体验环线、现代艺术体验环线结合九龙铺码头、九龙铺机场、铁路南站构建9.2hm2历史纪念园结合川美、电厂,打造长67hm2江美术公园(包括13.6hm2现代艺术广场、3hm2中苏纪念广场、1.5hm2雕塑园等)利用40m高差和错落的山脊线、城际线、水际线打造3层风景线、2个城市阳台、7个观景平台,构建2条特色主题环线,9.2hm2历史纪念园以及2条特色主题环线。

参考文献

[1]朱晓东.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2]杨保军.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探讨[J].建筑学报,2007(7):7-10.

[3]董楠楠,胡抒含,陈路平.滨水空间活动强度差异中的地形设计——以上海后滩公园和徐汇滨江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20,18(2):8-14.

作者:向星 蒋智 单位: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