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教学范例

景观设计教学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1

使用后评价是促进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探讨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认识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与途径,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完成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POE);景观设计;教学实践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建设、室外环境塑造、景观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多是从景观元素入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从场地规划到景观元素设置的一系列景观设计手段。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忽略使用者的感受是最常见的问题。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是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尝试引入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从使用者视角出发,结合公众需求进行设计,进而改进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水准。同时,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也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索人与环境的深层关系。

一、什么是使用后评价(POE)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于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研究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和设施的运作情况,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使用后评价(POE)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行为活动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设计实施的成效和公众满意度,进而寻求改进设计的途径和方法。POE是利用社会学、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严谨的评价程序与方法,通过将原有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使用情况与绩效,总结反馈与意见,为以后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提供依据。如今,使用后评估(POE)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园林设计、城市设计、道路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在景观设计领域,SWA、MVVA等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后评价(POE)机制,并完成了评价体系的建设,并对其完成的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评估。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POE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和设计中已有使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土人景观在2010年和2015年对天津桥园做了两次使用后评价,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桥园改建前后公众的满意度水平。

二、使用后评价(POE)的意义

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责任。通过POE可以检验设计方案实施的效果,并加以改善,无论在景观设计还是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1.监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

POE能够有效地帮助设计者对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使用者进行观察、问卷调查、随机访谈采访,可以直观、真实地掌握景观设计项目的满意度水平,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可以掌握使用者的群体结构、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使用者在景观中的行为方式,进而为今后的景观设计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使用后评价(POE)检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需要建立动态的检测机制,以便规划设计部门与管理机构能够长期掌握公共绿地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设计调整。而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景观使用者的认知与偏好,掌握建立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沟通桥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让景观设计课程更具研究性,使学生更早地接触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构建合理的景观设计策略

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为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使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完整与体系化。置入POE,将使景观设计从以往的“实地勘察—设计”转变为“实地勘察—设计—评价—再设计”,从而改变凭借经验总结和场地认知完成方案设计的途径。使用后评价(POE)有完整的程序和方法,通过观察、采访使用者和投放、回收调查问卷获取信息,结合信息的统计分析,掌握使用者的满意度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结合场地条件提出解决措施。设计策略的改变使设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目的明确,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场地、使用者和设计师等各因素的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但一直以来,景观设计都是由规划者和设计者主导,“以人为本”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更关注景观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行为与活动等。与传统的设计途径相比,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强调公众参与设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进而通过综合分析评估,总结设计与修改,让使用者的参与能够体现在设计结果中,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并认识到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

三、使用后评价(POE)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价值

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对于景观设计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有着课程设计不连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研究性的弊端,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增加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科学、更综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思路。

2.课程设置

经过设计初步、环境设计史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了景观设计发展概况,熟悉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掌握了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本课程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教学,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指导学生进行景观空间的阅读与感知,开展校园景观使用后评价,并结合场地条件完成校园景观更新设计。课程分三个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场地体验

根据磬苑校区现状,将场地划分15个组团,由学生分组完成场地调查与场地体验工作。要求学生通过速写、拍照、标记地图等方法,将场地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结构、水景、现有景观元素等,并注意观察、记录使用者在场地中的活动情况。

(2)第二阶段:使用后评价(POE)

在完成场地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包括使用者个人信息、受访者使用校园景观特征、使用者满意度水平三部分。问卷调查为期一周,包括平时和周末假期,调查时间从早晨至晚间,学生随机在校园中选择受访者发放问卷,并随机进行访谈,受访者包括在校学生、教职员工、校外人员等,一周后完成问卷汇总和数据库建立,并进行问卷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约97%。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校园景观整体的满意度水平较高,使用者对校园的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建筑风格、整体景观效果、环境声音等反映良好;对校园植被的满意度较整体景观满意度低,可能与校园建设周期不长、植被景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关;对校园水景的满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校园水景较为分散、体量较小且不容易到达、缺少休息设施等有关。而户外活动空间则反映出男女学生的差异,男生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度水平明显高于女生,究其原因,应是校园提供了大量的体育运动空间与设施,而使用该设施的男生数量显著高于女生。问卷同时反映了使用者在校园景观中的活动特点。其中,慢跑、散步等体育锻炼活动最为普遍,其次是约会、集会等社交活动,其他类型的活动则鲜有出现。而活动形式也与不同景观区域的空间分布、植被水平关系密切。通过分析还发现,使用者喜欢和不喜欢的景观空间高度统一。磬苑校区中,鸣磬广场、南体育场、鹅池等景观单元受到很多使用者喜爱,但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使用者反映不喜欢该空间。这说明,这些空间受到使用者的高度关注,而通过深入分析可发现褒贬不一的态度是由于设计手段不足造成的,如,鸣磬广场缺少充分的顶层植被,鹅池的水景空间体量过小,缺少休憩设施,等等。

(3)第三阶段:更新设计

通过问卷分析,学生了解了校园景观的现状,掌握了各景观区域的景观价值与不足,结合场地体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景观更新设计策略。课程设置建立了设计者与景观使用者的对话,学生开始意识到使用者的感知与行为方式对景观设计的价值,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的方案也更多地体现出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设计思维。如,为运动爱好者设计了骑行与慢跑的线路;通过步行道设计将校园景观中分散的水景联系起来,提高其景观价值,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休憩空间;宿舍区旁的土操场则改造成林荫跑道、滑板场、多功能活动广场组成的休闲景观组团;而整体的植物景观的增加,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林下休闲活动空间。

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概念,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到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从而掌握使用后评价(POE)的基本方法和实施途径;通过程序完整的设计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并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意愿,进而完成景观设计的方案编制;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让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更具研究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设计的服务价值。此外,使用后评价(POE)应根据一定周期长期开展,其形式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性水平的提升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陈泓 毛贵凤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文章系安徽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专题下的‘多讲’模式景观设计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XM20135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2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条件的限制,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存在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少、教学实践项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实践环节教学缺乏创新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是,教师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丰富实践内容;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关键词:

景观设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目标;学科特点

一、景观设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学科相关性较强

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性很强,但由于受到自身发展的限制,呈现出与其他学科密切交叉的局面,从而呈现出较强的学科相关性。利用景观设计学的这一特征和优势,高校可以实现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并针对专业特点,对景观设计学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结合学院的教学学科优势,将生态学、城市设计等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2.注重应用性

目前,城市公园设计、居住环境、河道景观等的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学的研究范畴。虽然,景观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广泛、研究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学科本身发展尚不成熟,且属于一门新型的学科,在市场上的地位尚不牢固。这就需要景观设计学与其他发展相对成熟的应用型学科进行交叉,如城乡规划学科、建筑设计学科等。

3.设计理念多元化

景观设计学具有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这种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学科的关联性与实用性方面,还存在于对景观的设计理念方面。在景观设计学中,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尊重历史等理念都属于景观设计理念的范畴。因此,在景观设计学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根据课程的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将景观设计学的内容与相关的知识进行融合,适应景观设计理念多元化的特点。

二、景观设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少

景观设计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重视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但由于高校的教学实践经费有限,导致高校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撑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不足。

2.实践教学项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对景观设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重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学生掌握的技能应当符合社会景观设计的发展需要,是最新的实用性技能。但是,目前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往往以理论教学代替了实践技能的教学,学生掌握了较全面的理论知识,但却不具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景观设计经验。另外,景观设计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艺术才能,但由于受到学生自身素质的限制,学生将记忆转化为工艺品的能力有限。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导致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的实践项目与社会的实践发展需要严重脱节,偏离了高校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

景观设计学与绘画等艺术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需要设计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由于高校的景观设计教学过度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且在实践环节,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等都是陈旧的,内容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的兴趣不足,难以启发他们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

三、景观设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

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丰富实践内容

多元化与实用性是景观设计学的主要特点,在进行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时,需要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并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根据多元化的需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另外,根据景观设计学与多学科知识相交叉的特点,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应对各个类型的景观设计课题有所涉及,尽量涵盖城市设计、河道湿地环境设计等内容。教师也可以在以上多种景观设计课题类型当中选取一两种进行详细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技巧与方法,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设计课题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及解决其他类型景观设计中的问题,从而让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教学意义的景观施工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当中进行实践和学习,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感受景观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当中,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让学生发现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同时,在真实的景观设计场地中,学生会对景观设计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形成景观设计所必须的形象设计思维。在景观设计场地中,也可以通过分组调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在分组调研的初始阶段,学生可以对景观实践场地的地形、环境等内容进行了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补充,如有错误可进行指正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进行相关的实践调研学习,分组调研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调研任务进行分工合作,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调研任务,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以校园假山的景观设计为例,学生需要对景观灯、小品建筑、树木、座椅、小品建筑等内容进行充分考虑。同时,对植物的季节色彩变化进行分析,以合理设计假山的自然景观。根据校园的文化特色,进行文化标志以及小品建筑的设计等。

3.结合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景观设计学的学科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必须具备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实践教学中,平面景观设计以及效果图等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Auto、CAD等绘图软件。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前期的调研实践活动,对景观设计用地以及周边的环境背景等进行综合考虑,随后设计出假山的景观规划图。首先,学生要对场地进行观察,内容包括周边环境、地形、交通、植物分布等,并对以上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做出基地分析图,完成对景观设计的初步构想。以小组的形式对景观设计的构想进行充分讨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每组学生都制定出具体的平面设计方案。随后,对平面设计方案展开综合研究和讨论,其他学生指出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再次,对平面设计方案进行修改,随后完成景观分析图、植物配置图、配套设施图等。最后,由小组共同决定,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样,通过多层次的分组讨论,对景观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改,融合了学生多方面的修改意见。在实际景观设计的方案制定中,学生锻炼了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项目合作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

作者:王芳 单位: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3

城市景观设计课程系统地讲授了城市景观的含义、研究领域、景观设计的要素、景观设计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等知识,研究运用地形、植物、建筑、水体、景观小品等构成要素,依据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巧妙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把握人对生态、社会、经济及审美等方面的要求,着力塑造能够在感官方面和和情感上给人以感染力的景观效果。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城市景观设计的专业语言、设计意义、特性及程序方法等基础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实地参观提高学生的景观设计能力。

2现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尽管该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园林专业在本校开办时间较短,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影响,教学大纲将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课程列为理论讲解课程之一,观念的影响、以及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发生变化,严重制约着课程的教学水平;另外,学生对于纯理论知识的接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于设计方法、设计创意、设计理念等核心内容的讲授也基本属于纸上谈兵。

2.1“理论灌输”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课堂教学中讲解不足100分钟,就认定课程节奏安排不合理。这充分说明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现代教学模式。当高校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而非中学生,大学生拥有年轻的体魄、拥有创意与头脑、渴望知识的拓展与扩充,一味的灌输只会适得其反,难以收到预期的目标,偏离了“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

2.2景观设计课程大纲设置存在偏差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课程48学时,无实践教学学时,也没有实训安排。48学时仅仅为理论讲解。这一偏差直接导致课程由专业必修课变为“教师长篇大论课”;加之课程设置为考查,对于学生而言,其作用不外乎凑学分,最终导致课程性质大大改变,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更是可有可无,所谓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也就变成空谈。

2.3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对于景观设计而言是硬伤

设计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而非理论知识的堆积,它需要美学的基础、需要专业的表达、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城市景观设计是通过专业的语言、较为浑厚的专业技能和活跃的思维,在相关规范条理的约束下,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的整体创作。其中又包含景观设计中的人、道路、植物、小品等各个要素的设计安排,其中“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也是景观设计的主体,所有的设计都要结合人的行为心理进行。因此,单一的死记硬背很难理解设计的过程,无法发挥设计灵感,也就难以创作出符合实际、富有美感的方案作品。

2.4课程考核设置不合理

因为教学大纲设置的不合理,导致课程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其中,课程考核设置的不合理就是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课程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之一。该课程设置为理论性考查课,也就决定了其唯一的考核方式———试题考查,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理由,否则课程考核难以通过。如此一来,课程存在的所有的问题和矛盾处于一种反复、循环、关联的状态,无疑也加大了教学改革的难度。

3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针对上述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分析研究,明确了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只有改变传统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从本质上履行学校对学生的责任,达到“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整体上,应强调实践教学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改革中,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引导、实践案例设计以及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来实现。

3.1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例

根据学校的整体培养目标,以及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来修正教学大纲。课程课时设置总数不变,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呈3:2比重进行。实践课时主要包括相关案例的学习观摩、手绘技能训练、实际方案的设计训练等环节,以强调学生的动手技能训练和宏观空间思维为主;理论讲解主要包括城市相关的各类用地的性质,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特点,城市景观设计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应用方式等内容,目的在于为实践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3.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理论教学时,适当调整课堂教学节奏与时间,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外,还可加入讨论、思考、实际生活联系等内容,使理论知识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记忆,而是有血有肉的案例实践基础;实践教学当中,可结合外出参观调研、案例学习研究、手绘技能训练、方案设计等进行,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主设计和思考、教师随堂指导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展示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随时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教学上的积极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3.3创新作业内容及课程考核

作业布置时应摈弃理论大条抄写的方式,而以方案设计和手绘训练为主,结合案例学习的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保证设计是一个时时学习、事事学习的过程,不断的观察和思考,扩展思维,完善知识结构。课程考核不再以试题考查的方式进行,而是布置课程相关的方案进行设计,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学习应用能力、以及手绘技能等,并最终以平时成绩(30%)+方案设计成绩(70%)的考核标准计入到课程最终成绩当中。

3.4设计实践教学方案

根据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该阶段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设计符合教学需要的四大方案。

4结语

尽管受传统农学、师范院校教学模式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当前我校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思路,园林专业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就目前在教学模式、作业内容创新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实施情况来看,收效颇丰。

(1)通过调整课堂教学节奏,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课堂气氛不再是一味的昏昏沉沉,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口头表达能力大大提升,师生配合良好,课堂教学顺利而高效;

(2)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引入较为完整的实践案例,对学生进行设计启发与引导,比较不同案例的优劣和合理性,同时对方案设计不足之处提出可行、科学的改进意见和措施,不仅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也可提高其方案设计的整体素质;

(3)作业布置当中,强化设计技能和设计理念的训练,从作业的整体水平来看,学生对比以前,对该课程投入更多,不再是一味的抄书本文字,在动手设计的基础上,加入必要的设计说明和设计理念,使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综合学习应用能力、以及手绘技能等都大大提高;。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景观设计生态认知参数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中国当下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人类发展的反思,人类的发展不应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不应牺牲自然谋求一时的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景观设计涉及广阔的室外环境,设计内容包含城市环境中的公园、居住小区、广场以及自然环境中的河流流域、湿地等。景观设计的核心是建立良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能在人工化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在城市的绿地、公园中加强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生态的庇护。由此看来,景观设计在内涵上呼应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核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类创造更加诗意的栖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以往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人诞生开始,就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人们能感受到朴素的古典生态哲学思想的光辉。然而,在工业文明近百年的发展中,人类对于自然进行了一定的干预,自然生态遭到了一定的破坏[2]。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以后,近几年的景观设计实践开始重视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有了更多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绿道规划、园林小气候设计、城市生态修复等新的尝试,暴露出部分设计人员的知识储备难以跟上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问题。景观设计课程是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教学过程综合艺术审美、人性关怀、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工业文明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景观设计趋向,人类按照自己的审美改造自然,景观环境呈现出精细化、形式化的特点。当面对工业文明产生的城市雾霾、河流污染等问题时,绿油油的草坪、干净整洁的大理石铺地、精于雕饰的文化景墙难以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更多助力。在生态文明视角下,部分过于追求精巧的景观设计作品成为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教材。究其根本,是景观设计专业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生态实践,教育先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景观设计教学必须在方法与方式上革新,并对景观设计教学认知体系、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对于景观设计教学的思考

景观设计教学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树立认知观念、积累专业知识、进行技术操练的过程。其中,认知体系是学生行动的方向,将在未来的景观设计实践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并直接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需要与最前沿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联系,同时,学生要保持知识层面的不断更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操练层面需要学生进行科学、理性的参数化训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1.认知层次——建立感性的生态认知

面对全球化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对人类发展的反思,要求人们必须改变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态度。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审美标准从艺术形式之美转化为生态之美,从“以人为本”转化为“以自然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与公众教育的观念。

(1)艺术形式之美转变为生态之美

以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是以艺术形式之美为主,是以人类的审美情趣和功利需求为目标而形成的审美意识与价值取向。这样的审美价值取向使部分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追求表面的形式美感而忽视内在的生态平衡。因此,当人们在赞叹风景林带的美时,单一树种的生态不稳定因素也隐藏其中;当人们在欣赏流畅、整洁的水岸线时,部分水生植物和鱼类却丧失了栖息的场所;当人们在气势磅礴的广场活动时,全球的极端气候与地下水减少等问题因为这些坚硬、不透水的大面积铺装变得严重。景观设计作品与设计师的审美意识、审美标准、价值取向紧密相连,以往追求艺术形式之美的景观作品带来了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这与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在景观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生态之美的眼光看待自然,重新发掘荒野、棕地、湿地等场所中蕴含的巨大生态价值,重视人地和谐发展,从而形成新型的审美范畴、审美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相应的生态,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基础[3]。

(2)“以人为本”转变为“以自然为本”

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注重人的体验和感受,认为环境中的相关要素及其他生物都应以人为中心,在规划设计中首先要满足的是人的需求。这样的认知,往往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藐视,使部分人认为自然可以人为中心而发生改变。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不再孤立地只站在人的立场看待周边的环境,而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中的所有物种。带着这样的认知,人们重新审视一条河流,它就不仅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休憩之地,而且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组成部分,是庞大的鸟类和鱼类的栖息之地,是植物群落的生长场所。在景观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以“以自然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人与天调”的境界,从而真正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3)单学科主导转变为多学科合作

景观设计实践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在大尺度的场地设计中往往会涉及地质、水文、规划、建筑、市政等相关专业。以往的景观设计实践往往是在勘测、规划、建筑、市政先行的情况下最后进场,这往往容易造成孤立的设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生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多学科知识融合的重要性,并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平台,鼓励学生完成多学科结合的课题。如:引导学生与地质勘探专业学生一起研究场地的土壤成分,找出最优的种植方案,实现土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与水文专业学生一起研究河流的运行机制,为河流打造最优的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共同研究城市的布局,为城市打造缓解热岛效应的风廊;等等。学生通过设计实践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认知观念,为未来处理复杂场地打下基础。

(4)从公众参与到公众教育

生态文明是全民共建的,景观设计创造的人与自然相生的环境,需要公众的保护和审美的共通化。以往的景观设计重视公众对景观环境的需求,并将其作为景观设计创作的重要因素。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雨水花园能起到控制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和集约用水的作用,绿道系统形成了生物的迁徙通道和城市安全的生态格局。当景观设计逐渐将艺术审美转化为生态审美、将“以人为本”转化为“以自然为本”,景观设计的形象也势必发生改变,雨水花园、绿道在公众的眼里可能会成为缺乏美感的公园绿地。景观设计创造的生态景观环境不是空中楼阁,难以与公众脱离,公众参与应和公众教育相结合,相关部门应组织人员对公众科普与生态相关的知识,引导公众用生态美的眼光看待生态景观设计。杨青娟在《公众教育对可持续雨水管理绿地景观视觉感知的影响研究》一文中阐述了专业人士、受教育者、未受教育者对雨水花园的景观视觉认知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性,受教育的公众相较于未受教育的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雨水花园的生态之美。公众教育使公众能够更好地融入生态景观环境,同时建成的生态景观环境也就成了生态文明最好的宣讲者和示范点。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公众参与向公众教育的观念转变,在公众教育中弘扬社会责任、智慧美德、共同福祉等理念,强调设计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公众能否接受生态景观作品并积极地在其中活动将会影响生态景观作品生态效应的完整性。

2.知识层次——加强生态哲学、法律及前沿生态实践知识

以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以景观设计发展历史、景观设计功能、景观设计组成要素、景观设计方法为主,在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上较慢。建设生态文明是在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具有很强的时代特性,是最前沿的景观设计实践发展的风向标。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知识更新也应紧跟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包括相关的生态哲学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最前沿的生态景观实践案例。

(1)生态哲学历史与理论知识

在以往的景观设计历史板块教学中,教师主要依据年代梳理景观设计发展历史中的代表作品、人物、造景手法的演变,较少单独分析与景观设计密切相关的生态哲学历史与理论,学生难以同生态文明思想产生共鸣,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被公认为是破解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本指南;自然主义的道家思想也一直被视为破解现代困境的一剂良方[4]。教师可鼓励学生阅读先贤古籍,感受古典生态哲学的智慧,并在课堂梳理、总结生态哲学理论。

(2)生态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知识

当前正值国家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关部门出台了很多与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了新的行业规范。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结合具体的案例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标准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生态保护红线与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范围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是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是城乡绿地景观设计的基础,《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提供行业规范,等等。学生在掌握这些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正确的景观设计实践,从而真正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3)前沿生态科学研究及社会实践知识

生态文明建设为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催生出新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如棕地景观修复、荒野景观设计、城市生态网络、低影响景观开发等。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案例讲解中多以经典案例为主,与时代的关联不够紧密,学生在知识层面上难以和当下的景观设计研究与实践接轨,更谈不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最后阶段可引入最新的生态实践案例剖析,如应对生态破坏问题的景观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解决城市内涝的海绵城市研究与实践,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园林小气候研究与实践,等等。通过对最新的研究与实践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3.技术层次——参数化的培养

在以往的景观设计技术操作层面,往往是学生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灵感进行操作,难以体现设计成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景观设计实践要发挥其生态效应,就必须是一个理性、科学的过程。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场地,在分析中学习并掌握定量化分析与评价的方法,并能运用相关软件对复杂系统进行模拟和交互式实时呈现。通过场地调查、分析、设计三个环节的参数化培养,让学生开展理性、科学的设计实践,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1)场地调查阶段——景观信息参数化

景观设计的场地调查是设计的基础,绝不是简单的一张CAD地形图纸和数张现场照片就能解决的,对场地粗浅的认知会容易忽视其隐藏的生态规律,没有正确认知场地的设计成果也难以发挥其生态效益。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体验案例可选择学生熟悉的实际场地进行改造设计,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认识场地。如,使用测量仪器定量分析认识场地,运用调查问卷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喜好,运用延时拍摄手段与设备了解场地现有使用情况,等等。为发挥设计的生态效益,在场地调查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仪器将景观信息参数化。如,在原有场地上运用Testo表面温度计测量不同下界面的地表温度,运用TR-72U温湿度记录仪测量不同区域的空气温度和湿度,运用JTR09热辐射仪测量热辐射,等等。通过对这种小气候数值的调查,将景观信息参数化,为后期人的热舒适度及可起到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提供基础数据[5]。通过在场地调查阶段对景观信息进行参数化处理,为开展理性、科学的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2)场地分析阶段——参数关系建立

场地分析是设计的依据,分析的深度、科学性及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设计成果的生态效益。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分析受学科背景的影响大多偏于感性的定性分析,使分析结果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片面性。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强调景观设计的科学分析和归纳,指导学生进行理性、科学的定量化分析。对前期场地调查阶段收集整理的景观参数可借助ArcGIS、SketchUp等软件平台和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评价方法,进一步探讨场所景观要素的关联,并通过分析与提炼,采用数值化、图像化的方式加以表达[6]。特别是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为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参数化模拟软件,就可以分析和模拟气候(包括日照、温度、湿度、风等)、地形、土壤、水文、植被、构筑物等自然因素。如,通过SketchUp软件分析场地中的光照、周边的建筑视线,建立参数关系,就可以为喜阳、耐阴植物提供更加科学的设计依据,根据光照分析的结果找到合适的场地。通过对场地景观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参数关系建立,为设计的决策提供依据。

(3)场地设计阶段——参数模型可视化

科学合理的分析为设计打下了基础,设计就是在最后做出决策,选择最优生态和最低影响的方案。当面对大尺度、复杂的场地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表现功能,对复杂系统进行模拟和交互式实时呈现,以完成最终的设计和表达工作。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土方精算和竖向设计;通过Grasshopper分析雨水径流,优化雨洪管理;通过Ecotect生态模拟软件研究风环境,打造风廊;通过SketchUp分析日照与辐射强度,进行植物种植设计[7]。通过对复杂场地参数模型可视化,形成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直观、科学的景观设计成果。

结语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创新;环境设计;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输入与输出的阶段,《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这个教育改革主题为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环境质量要求不断增长,景观环境成为展现城市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景观设计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及创新迫在眉睫。

1课程现状分析

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立足于大的工科院校背景之下,其景观设计课程以“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能力核心课程+实践课程”三大版块为结构的课程体系,包括从小尺度的《小型空间景观设计》到中观尺度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再到宏观尺度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等核心课程以及《地域文化考察》等实践课程,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景观设计类课程需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目前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1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都是艺术类招生在造型能力和图面表现方面具有优势,大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前半部分的理论知识讲授沿用教师仍然采用意向输出的教学模式,不仅课堂效果得不到体现还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后半部分的课程实践环节通常是在理论之后分开进行,普遍造成理论授课时学生缺乏对知识实际应用的了解感到枯燥,而实践课程中又因对先前习得理论知识的遗忘而对实践的要点和方法领悟出现偏颇。

1.2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传统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模式易导致多数学生形成单向接收知识的思维惯性,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理论讲授重设计原理,过于强调设计规范、空间布局、构图美学等内容,缺乏对学生人文思想的积累、基地现状的调研、分析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的问题,使做出的设计不能真正为地方服务。

1.3课程考核与评价缺乏过程性

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重图纸表达,轻过程把控已是常态,这种缺乏过程性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有效地考核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且容易导致学生就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学生轻视课题作业过程,设计缺乏思维推导及理论依据扎根不足,加之方案交流和汇报不及时,导致最后提交的课题作业常常是徒有其表缺乏内涵,课程结束后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设计方法及创新性思维没有得到系统培养。课程考核应严格把控课题设计的前期、中期、后期及调研与汇报各阶段成果,改变一门课程以完成一套完整的作业为目标的考核现状,导致部分学生避重就轻,形式化课程目标。基于此,在国家创新政策的大力推进下,高等教育教学提倡教学应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趋势为实践服务,具有更强的政策性与时效性。针对以上问题对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与教学现实意义。

2课程改革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课制宜采取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结合,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对设计场地的人性化关怀,实现具有社会效益的教学成果。

3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3.1优化课程教学模块

前期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实际工程项目导入景观课程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课题实践部分根据设计内容与设计深度决定学生团队人数及人员安排,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既分工又协作,各司其责,促成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碰撞。由团队模式进行课题项目前期调研与分析,绘制概念方案并通过一定时段的小组讨论、师生讨论与场地复核之后对方案进行推敲、细化、扩初设计。为了更直观的展示设计方案,有条件的可以采用三维技术,利用3D打印,虚拟落成项目,其间注意对施工图中各部分的尺度关系及细节进行重点推敲,使学生真正感受项目落成的喜悦,运用试错的实验教学方式不断优化设计细节,最后将课题设计成果与甲方及年级组专业教师进行汇报交流。通过优化课程模块,从传统、单一的知识点向综合的面扩展,将理论内容与课外实践项目调研相结合,在接受知识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综合学习能力,创新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模块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沟通及相互学习的能力,强调课程实践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交流讨论与经验分享中,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性,达到课堂效果最优化。

3.2创新教学模式

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景观设计中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课程改革中教师采用以实际课程中的问题作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围绕课题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及讨论,通过对实际课题问题的探索学习及思想交流让学生建立对待问题的自主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及表达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有效渗透到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达到理论对实践的有效引导,实践对理论的二次强化作用。在课程实施之前,授课教师通过线上平台理论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学习与思考,学生就问题可以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查找文献等多种方式探索对相关课题问题的合理有效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有利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实践调研阶段采用团队合作模式,根据课题的内容难易程度及工作量大小决定小组成员人数及分配方式,在“确定调研内容——实施调研——修正调研内容——小组汇报——分析总结”的实践过程中对实际设计项目进行场地感知、设计内容及实施方式的了解,熟知项目从设计到落地的具体过程,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教学评价体系过程化

景观设计相关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平时成绩30%+结课作业70%形式为主,重结果的考核模式导致一部分学生弱化课程学习过程,将重点放在追求结课作业的图面效果上。因此,完善景观设计类课程评价体系是该方向课程改革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建立过程式评价方式,将线上理论学习、线下讨论发言、实践调研报告与汇报、结课作业、考勤等按百分比均纳入考核范围,根据相关课程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案实施,将课程分为基础知识讲解、基础知识巩固、知识迁移应用及综合考核评价四个环节,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4结论

环境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具体的景观设计课程中往往受限于课堂教学的局限与实践经验的缺乏学生作品缺乏落地性和创新性,在具体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创新思维贯穿到课程教学相关环节中,建立系统的创新思维培养体系,强化了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与教学模式创新化为满足创新驱动战略下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J].教育现代化,2017(8).

[2]丁金华.景观学专业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1(4).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6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一种新兴的高新技术即虚拟现实及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一经推出,受到不同领域的普遍关注,并应用其中。本文从在景观园林设计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意义,及优势,并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三个阶段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特点,进而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应用的难点,并提出自身的建议和意见,以提高园林景观设计学生园林景观设计能力。

关键词:

园林景观;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一、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意义

进行三维渲染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具有一种真实感和视觉上的直接冲击力,以此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软件的虚拟互动功能,学习可以借助实时与场景里的所有物件互动,体验实时的物理反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丰富、直观的表达,再加上仿真动画、实验录像及操作说明的有机结合,通过表现整体,突出细节,使得学生更加充分理解和掌握。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再现现实生活中无法现场观察到的建筑景观和城市建筑景观的变化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1.真实感

通过对园林工程项目进行三维建模渲染,按照园林施工进化。展示场地与施工现场大型设备布置情况。对3D模拟对比不同施工方案、施工程序等,以此确定园林施工过程中复杂节点的具体施工计划。通过三维建模与渲染效果相结合,可以更直观的展示,使得学生在理解上更加的通俗易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精准度与效率

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数据库,更加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的对工程量进行计算,进而提高施工预算的效率与准确度。虚拟技术的数据精度可以媲美构件级别,通过快速为各项管理提供数据信息资料,提升管理效率。各大施工单位也可以借助虚拟技术模型计算施工用料,对造价成本、造价进行预测,可以为学生提供精准、科学的依据。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分析阶段

首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虚拟项目节雪中,项目设计是第一步。但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学生无法常常亲自到工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这就严重影响项目分析的科学合理性。这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场地实地考察,结合场地分析、环境评判,借助互联网技术进入到虚拟项目场地内部。进而更好了解项目周边的气候环境、交通状况、及人流分布等特征,更加合理科学的设计项目分析。

2.方案设计阶段

第二步方案设计阶段,景观节点定位定量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细致合理的表达,例如植物配置平面图、立体图、剖面图、效果图及局部效果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能够进入虚拟的场地空间中,根据调整植物摆放种类、位置、数量进行不断调整、对比,组合出不同的效果,通过长时间的实验创新,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

3.施工图设计阶段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植物种植模式和植物空间组合,进行高度仿真,模拟植物的栽植位置、植株大小及材料种类。以此完成植物种植总平面、体现高度和剖面的竖向组合图等,期间反复调整植株数量和树木株行距获取最佳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可以直观的展示出植物群落的景观特征进而空间形态。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中应用的难点

1.程序设计难

在我国风景园林学习中园林景观设计是重点学习内容。同一地点的植物会随着四季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根据这一特点在编写虚拟现实技术程序时会更加对植物景观时效性要求更高。学生必须仔细观察不同季节植物的景观特征,实时改变植物群落四季交替的数据信息数据库的场景信息。由于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仍不熟练,存在缺陷,再加上固定的动画顺序,直接降低了虚拟现实技术适时调整的交互性。

2.硬件支持难

虚拟现实技术对计算机技术要求很高,例如各种植物三维模型是多面体,需要强大的计算机水平完成。为了做到真实,对于计算机硬件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但是在我国计算机硬件仍是落后的,因此也制约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3.教学推广难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对专业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在我国各大高校教师业务能力较低,很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据算计水平较低,因此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时就受到很大的制约,也严重制约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五、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讨论与建议

虽然虚拟现实技术已被普遍应用,但是相对而言,它仍然是一新型的学科与技术。通过植物景观设计项目分析、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学生更加可以切实感受带植物的空间开合、花开花落的动态交替及四季景观的时序变化,这样也使得教学更加立体化、精确化,丰富课堂内容,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提升学习的乐趣。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模型处理,通过可视化界技术构建原理植物景观虚拟环境,再利用传感技术采集在游览植物景观场景过程中产生的视感、听感、触觉和嗅觉信息。但是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受到硬件技术、学校规模、师资资源的制约,并无法更好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以保证课程教学方法和植物景观设计的本质革新。

总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已日渐得到关注,被普遍应用到园林景观教学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真实的景点、建筑等场景还原到教学课堂,结合其他辅助教学功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更加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更加突出虚拟现实技术强烈的交互性。再加上场景教学、信息点展示、教学过程录制、场景评估、自主课件设置等丰富的教学功能,更加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能容,创新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气氛。因此,根据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真实的虚拟场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作者:杨萍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卓予.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0:1—50.

[2]唐洪滨.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2013,(4):231.

第二篇: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摘要:

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实验课程;教学实践

我国开设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院校较少,发展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1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课程脱节

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需要多种学科大量知识的积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以艺术类院校为例,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审美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但在植物栽培技术和园林建筑方面,基础知识却很少涉及。在艺术院校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只有一门课程涉及植物学,而且还是有关植物形态的课程,对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栽培技术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建筑学方面只有1节选修课有涉及到,没有专门的课程对学生的建筑学基础知识进行培训。不仅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对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感到吃力,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等开设园林景观设计课程院校的学生,也会受到基础课程脱节的影响,导致学习上困难重重。

1.2教学方法落后

在我国专业院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的教学还是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许多有关实验的课程,也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将简单的实验项目作为课后的作业留给学生自行去完成。这也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脱节,理论无法与实践相结合。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多学生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中,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由于实验项目多数都是在课后完成,导致学生的试验项目多数都是独立完成,缺乏团队合作,作品的设计质量不佳。

1.3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中,会涉及到很多实践方面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紧迫,教师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讲解也过于简单。学生在实验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基本属于独立完成,而教师也只是对试验项目的设计给予一个分数作为评判标准。学生对于自己设计的作品存在的优缺点都不了解,失去了对未来努力的方向。

2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2.1课程内容的创新

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方面,要在试验项目开始前,详细讲解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引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再以教师的讲解为引导,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理论知识教学的重点内容不是对理论知识量的积累,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项目教学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条件,尽量以小型的设计为主。在进行大型项目设计实践中,最好是教师自身正在进行的真实项目,这种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实际设计的能力。

2.2教学方法的创新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图片往往比文字更具说服力,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多媒体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前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在学生面前展现相关图片和知识结构图,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完全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办法是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对实际的工程项目进行模拟操作,培养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这是将理论结合到实践中的最优选择。如果无法进行现场模拟设计操作,还可以使用相应的软件,设计一个三维立体的施工现场,让学生通过软件模拟施工现场进行设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3采用项目分组制进行教学

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分组法进行实验课程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设计工程项目,并将设计的结果拿到教室进行集体评标,学生既扮演了投标人,又充当了评标专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3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学习才能取得进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不仅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进步,也对今后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相应的资料与依据。

作者:张慧芳 单位:石家庄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海霞.浅谈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教学实践和改革[J].河南财政水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7)

2郭丽.项目化教学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实践与成效[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4)

第三篇: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摘要:

生态型园林景观构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提升城市环境就必须要重视生态型园林景观的设计,对此进行设计将能够真正满足实际需要。为了能够使得本文研究更具针对性,本文以河南省新乡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为例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在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周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生态园林的建设就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园林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加强生态园林景观建设不仅能够进一步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

1生态园林景观建设特点

为了能够实现科学设计,对于生态园林景观自身建设特点就需要有深入了解。通常情况下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可以分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这两种形式。软质景观主要指的是人工植被、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模拟。硬质景观则包括了凉亭、雕塑、照明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两大基本特征。自然属性主要指的是生态园林景观是需要作为一个有光、形、色等可感因素、以一定空间形态从较为独立的并且容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社会塑形主要指的是生态园林景观的建设必须要能够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要具有观赏功能、使用功能,通过设计引起人们情感、意趣、联想等心理反应,也就是景观效应特征,这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认识到的。

2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求

为了实现科学设计,需要进一步明确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要求。这样做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科学高效地设计。具体而言主要是包含了以下要求:

2.1突出生态功能

所谓生态园林景观必然要突出其生态功能,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能够使得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要增加自然生态要素,最重要能够实现景观整体的生态和谐。在新乡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复合群落结构的植物造景,要创造出小气候环境,同时还要利用植物来改善污染。

2.2保证物种的多样性

为了实现科学设计就必须要保证物种的多样性,在实际工作中尽量优选品种,选择地带性植物或者变种来作为绿化景观植物。同时新乡市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需要选择多种植物混种,要在四季常绿植物的基础上来添加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

2.3充分利用绿化空间

绿化空间的充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在具体设计之前必须要详细调查现场土壤、位置以及环境等因素,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功能来进行专门设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不能够破坏景观所在地的特殊小气候。为了满足需要还可以适当种植改善土壤的植物,当本土土壤不能够满足植物需要时就需要利用人工介质种植土来为植物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3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在了解其基本内容之后就需要坚持科学原则来进行设计,这是设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此分析将能够使得人们对此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3.1以人为本原则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新乡市对于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需要注重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对于群体的人、社会团体、地方和社会的整体组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需要充分考虑。要站在人性高度来把握设计方向,在具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能够综合协调和解决深层次问题。

3.2生态绿色设计原则

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实际工作水平,在工作中还需要坚持生态绿色设计原则。要求具体设计中要以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还要充分保护环境。使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小。要尊重多样性,尽量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土壤和水循环。

3.3经济性原则

新乡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坚持经济性原则,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在对于自然遗产在设计过程中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够使用的。对于特殊的自然景观要素更是需要加强保护,要充分减少回收土地、能源、生物资源以及水,实现节能减排,提高效率。与此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景观设计,通过充分利用风、水、光等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要利用废弃建筑工地和原材料来满足新功能,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

3.4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对于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要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要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功能需要,同时还要能够符合自然规律。景观生态设计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综合设计,并不仅是对一个景观要素来进行设计,这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了能够满足需要和审美需求,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就需要进一步优化。生态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人、结构、功能、过程以及模式之间的问题,创造出一个和谐和外部空间环境丰富的景观设计就要涉及到科学、艺术、经济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4具体设计

近些年来新乡市对于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求实现多方面功能。为了实现科学设计就要求人们对此能够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在新乡市某小区设计过程中要做好主入口景观设计对于主入口景观设计主要是要以绿化墙和石壁水景来构建出一组简单的景观,有效突出绿色园区墙的形象。

4.1景观植被搭配和布置的多元化

住宅小区进行植物配置过程中合理使用传统的园林借景方式,并结合各个地区的周边环境,让该地区的自身环境和人造环境相互结合。工程概况:以新乡市小区为主,该区域在设计游泳池景观时合理运用了自身所具备的自然环境,将小区置入大海的环境中,同时在游泳池前端种植了多数金琥组群植物,该植物主要生长在沙漠地区,耐旱、低矮等,以此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给泳池增添了特色,同时不会遮挡大海景色。泳池两边主要以椰林树影植物为主,以曼妙的姿态突显泳池,并将泳池和大海衔接,从而建造出一幅一望无际、碧海蓝天的景色进行植物搭配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以疏密、层次为主。景观配置不管是小景还是大景均有配景以及主景的区分,配景主要用于衬托主景,将两者细致区分合理运用可以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如在小区会所处、入口位置、主要路线等,这些就是主要景观所在也就是主景,在进行植物搭配是要遵循层次、立体等特征。次要区域可运用体积较小的小乔植物、草地等,这样不但可以起到过渡的效果,还能达到主次分明的作用。

4.2户外景观小品的应用

户外景观设计可以巧妙地应用小品进行装饰,并且具备优美的姿态,如在偌大的空间起到点缀的作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增加人们的生活乐趣。同时,小品还具备装饰的效果,其特征是以灵活多变、个性化等对部分空间区域进行装置,还能突显环境,不但可以增加主要环境的存在感,同时还能将角落部位的景观突显出来。此外,小品点缀户外景观还具备意趣性,可以将人文特点与自然风景相互结合。

5结语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满足需要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设计水平。为了实现科学设计就要坚持科学设计原则。本文结合具体概念和特征分析了设计原则。在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绿色设计、经济性和整体性原则。

作者:刘玉萍 张风伟 王志海 单位:河南坤宇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吴棣.高层住宅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3)

2胡媛.现代住宅小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及应用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10)

3刘蔓.景观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四篇: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分析

摘要:

随着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城市发展与绿化已经无法适应于人们日渐提高的生活水平。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低碳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何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生态能源的持续再利用,是当前人们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入手,来分析其中的低碳理念。

关键词:

低碳理念;城市园林景观;应用分析

随着当前全球气候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环境问题,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了当前园林设计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要求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能够坚持低碳发展,降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能源损耗以及废物的排放量,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低碳园林理念的内容概念

1.1低碳理念产生的背景

随着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全球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温室效应,大气层CO2浓度过高,全球气温升高而导致南北极的冰川融化,使得海平面上升,对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世界工业化的发展,对空气以及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基于此,国际有关环境组织呼吁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以及相关人类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低碳理念,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长久生存奠定一定的基础。

1.2低碳理念的概念

低碳理念中的低碳主要就是指CO2实现较低的排放或者零排放。我们进行绝大多数人类活动都会排出大量CO2,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低碳理念主要就是指应用大自然的生活方式,通过自然的相关因素来实现人类活动的。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产生温室气体,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先进的科技能降低CO2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可实现低碳理念的核心思想。

1.3低碳园林的相关内涵

低碳园林景观设计是基于低碳理念而生的,随着低碳理念的发展,其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当前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想要保证城市的外部形象,维护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就需要重视园林景观设计的低碳理念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低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主要就是指人们在进行生态环境改造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为对大自然的控制行为,对于大自然形成的景观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对于人为改造的自然景观需要使用最合理的资源以及最合理的资金投入来实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园林设计的低碳理念的实现。

1.4低碳园林的发展趋势

低碳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非常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科学性。其次就是低碳园林设计追求的是最小经济投入,对自然改造最小化,这样能够在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发展趋势需要遵循3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就是需要遵循节约型设计,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减少人为改造,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大大降低人力和物力的损耗,且最大程度上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生态资源。其次,需要遵循环境友好型设计理念,在进行气候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使得城市工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物能够尽可能被植被吸收,从而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合理发展,对周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最后,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绿色植物的作用,吸收城市生活产生的大量CO2,维护城市发展的低碳理念,从而为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1.5低碳园林发展的基本原则

低碳园林景观设计所需要重视的几个发展原则主要就是对绿化面积的重视以及对城市绿地规划系统的认识。在进行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绿化面积的规模,因为绿化面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其对CO2的吸收量,那么就需要合理地借助相关先进技术实现对园林绿化的数据分析,从而尽可能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1]

2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则分析

随着当前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低碳可持续发展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坚持以下4个原则。

2.1生态理念

在进行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实际的城市环境进行合理分析,有效勘察城市周边环境,在尽可能保持自然原状态的前提下,实现人为地改造。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持城市周边环境的生态原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其次还需要对实际环境进行了解,选择合适的植物来进行养护和培育,以适合环境的生长,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首先需要遵循生态环境理念,为城市的生态环境做贡献,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因地制宜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从一些较远的生态地区运输一些植被到目的地,实现园林的建设。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重视自然生态的原来状态,就能大大降低自然植被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以及对自然所造成的危害,进而保护了生态发展区。此外,还能够大大降低人为对植被的改造效果,最大化保证植被的健康生长。

2.3植物群落生长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建设植物群落生长的设计原则,尽可能提高植物群落的生长效果,这样不仅能大大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植被生长的效率,能有效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还能够大大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平衡城市发展中CO2的过量排放情况。

2.4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能够很好地契合当前低碳的发展理念。一方面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低碳材料,这样建设初期就实现了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并且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这些低碳建材能够实现更快的降解,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3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园林植被景观设计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会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如下。[2]

3.1合理配置园林植物

在进行植被配置过程中,不同的植被配置在一起所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不同的。有的植被互相之间会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园林景观设计背离低碳发展的原则,而有的植被相互之间能够产生促进作用。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灌木以及树林的有机融合;其次要重视植物的造型修剪,如果放任由园林植物自由生长,那么这些植被的生长很难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在植被造型的设计上,需要进行人为的改造,保证植被之间能够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平衡城市CO2排放量。

3.2科学分配植被类型

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植被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的地区常年寒冷并且比较干燥,如果选择不当的植被类型,那么,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无法起到积极的效果,还有可能降低城市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成效。因此想要有效地实现低碳发展理念,需要根据实际的地理位置,选择恰当的植被类型。在进行植被类型的选择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所生长的植被类型来选择适当的园林植物类型。一方面选择当地常年生长的植被来进行园林景观的布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植被的健康生长,对于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采用本土的植被类型来布置园林景观还能够契合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使得园林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提升了城市的外部形象。

3.3增添绿化面积

城市要坚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就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重视城市绿化面积的建设。想要保证园林景观设计趋向于自然化的发展以及园林景观设计的低碳发展,就需要增加设计中的绿化面积,提升现代园林设计的绿化覆盖率。当前国际评价园林植被设计的优劣上,依然有很大一部分评判指标都是以园林内部的绿化植被面积规模来进行评判的。因为园林植被设计的绿化面积不仅是当前园林设计的最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其还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外部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绿地面积的规模对改善城市环境以及平衡城市的CO2排放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3]

3.4进行季节交错种植

对于园林植物景观来说,如果一年四季仅仅采取一种植被生长模式,那么对于园林景观的局限性太大,不利于城市的低碳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在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园林所处地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植被进行种植,这样能够使得植被的生长随着具体的气候而改变,以体现城市园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低碳发展理念。在当前大多数北方地区,所实行的四季植物交错种植是非常有效的,往往在春夏等天气比较温暖的季节,园林景观中的常绿阔叶林能够充分吸收空气中的CO2,释放O2,对土壤中的水分以及相关的营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到了秋冬等季节,园林设计师将一些红叶植物等放置在园林景观布局中,这样天气转寒之后,这些植被就能够大大提升城市的形象,吸引大量的游客参观,从而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并且这些落叶还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一定的养分,为翌年园林景观的生长奠定了基础。

4园林植被景观设计过程中低碳理念应用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4.1对园林内部土壤营养成分的保护

在进行园林植被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想保证园林植被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园林内部土壤的营养成分,增加园林的绿地面积。对于植被的生长来说,其表层的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养分以及细菌等生物,这些养分等微生物都促进了植被的生长,使植被的根系更深入地表;想要保证园林植被的合理生长,就需要重视对这部分土壤的保养,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首先在进行园林修建的过程中,植被需要栽培到土壤中,而我们所挖出的表层土壤应当妥善处理,将其放置在一旁,当完成植被栽培工作后,将这些挖出的表层土壤合理地填埋到原来的位置,保证土壤的自然属性,使得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能够被植被有效地吸收。切忌在进行植被的栽培工作中使用园林景观范围以外的土壤来进行植被的养护。

4.2园林景观设计内部杂草的处理

在园林景观植被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很难避免其内部出现杂草的情况,一旦园林内部出现大量的杂草而没有有效的措施处理情况下,这些杂草就会与园林景观植被抢夺园林中的养分,进而对园林景观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重视对杂草的处理,合理选择除草剂以及除草的周期,尽可能选择杂草初生的阶段进行处理,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园林植被的合理生长,保证园林植被生长符合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低碳理念的相关概念以及低碳园林设计的概念入手,对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低碳理念的发展趋势以及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发展情况下,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低碳的发展理念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大大改善了城市的传统外部形象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5]

作者:梁萍萍 单位:中海地产(杭州)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立卿.浅析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9).

[2]周万树.低碳意识在住宅区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渗透[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0):133-133.

[3]苏志国,冯艳,张凌等.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园艺,2015,(4):66-66.

[4]杨军,王婷.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要素中的应用[J].江西林业科技,2013,(1):63-64.

[5]敖盛林.论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现代园艺,2013,(22):106-106.

第五篇:园林景观设计声景学分析

摘要:

根据声景学的应用情况来看,其要素主要有人为声、自然声、历史文化声3种,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必须全面分析各种因素,才能使园林景观更具有生命力、更加和谐。本文就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促进园林景观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声景学;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园林景观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需注重声景学的合理应用,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的感染力。因此,根据园林景观设计的各种要求,充分发挥声景学的作用,提高园林景观设计合理性、科学性,对于更好地提高园林艺术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1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噪音方面

对园林景观设计分析发现,噪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2个:一是交通引起的噪音。通常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受人口密度大、交通量大等影响,导致园林景观的交通噪音较大。二是人为方面的噪音。一般城市人口较多,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时,公园、休闲场所的人口流动性非常大,因而会出现较大人为引起的噪音,给园林、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干扰。

1.2人工声乐设计方面

根据当前园林景观的整体情况来看,其设置有很多智能音响系统,可以为人们沟通、交流等提供更好环境,并且其是在某个时间段固定播放的。但部分民众不喜欢接受这种音乐或广播,特别是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的音乐风格也不相同,在长时间影响下,被一些人看作是噪音。

1.3设计与场地的结合方面

根据相关调查和分析发现,不同的环境有不一样的声音需求,如比较狭小的空间中,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选择声量较小的轻音乐,或者在动物较多的地方播放,才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也不会给植物健康生长带来影响。所以,园林景观设计中,声音的类型不需要太多,并应选择合适场地相适应的风格,才能确保声音、环境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1.4人为声景方面

在各种园林景观中,人们游玩、散步是为了放松心情,但很多时候人们喜欢通过静态的方式来聆听,使得人们只能跟随设计师的想法来思考,并没有对人为声音给予高度重视。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人们嬉笑的打闹声、划船的水浪声等是声景学的范畴,可以作为重要的组成内容,以使园林景观更具有生命力。

2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对当前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除了上述声音方面的因素,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因此,在实际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声景学的合理应用应采取以下策略:

2.1减少负面噪音带来的影响

在比较出名的园林景观中,人员容纳标准是有规定的,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才能更好地提高声景学的应用效果,并保证园林景观的生态性,从而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效果。与此同时,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特殊区域的声音有一定限制,以达到人性化、规范化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整个环境的质量。例如:休息区、垂钓区等,声音限制有一定标准,需要游客、管理人员严格遵守;室外的交通噪音,需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避免车辆进出声音过大,或者是严禁大声喧哗,才能有效减少负面噪音带来的影响,从而促进交通更加规范化。

2.2自然声的科学设计

在合理应用声景学时,想要增强自然声音带来的效果,需要注重自然声的科学设计,特别是雨声、风声、虫鸣、鸟叫等,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使水声、动物声音更加和谐,从而促进园林景观设计效果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合理设计园林景观时,科学设计假山的比例,并在湖里饲养一些青蛙、鱼类等,可以使自然声更加优美,对于提升园林景观的欣赏价值有着极大作用。

2.3当地文化的合理应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内容比较丰富,文化类型非常多,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声景学的合理应用需要注重当地文化的合理应用,才能使其具有独特韵味,并充分体现当地的景观特色。通常情况下,园林景观的各种事物都是静态的,可以将动态的文化内容添加进去,如戏曲、民族舞等,不但能让观赏者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内涵,还能增强园林景观的文化气息,从而在休闲娱乐过程中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水平。

2.4加强游人之间的互动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之前,需要做好全面的调查、勘察、采访等工作,尽可能详细地了解人们对声音的看法、感受等,并掌握声音的组成类型、形式等,才能设计出人们比较喜欢、赞赏的某一种或几种方式,以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与此同时,加强游人之间的互动,合理设置声音采集设备,尽可能多地创作新的景观,对于加深游人的印象和提高赞赏度有着极大作用。由此可见,将声音隐藏在某个位置,可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并且声音和景观的完美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和谐的环境,不但能增强游人的观赏主动性,还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结语

总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声景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效果。同时,现代建设中,园林景观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有着紧密联系,需要注重声景观的多样性、多元化等,才能更好地实现园林景观价值,最终促进人、自然、社会更加和谐。

作者:石亮亮 单位: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天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声景观的应用探讨[J].门窗,2014,12:247.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7

关键词:茶文化;景观设计;活力课堂;教学改革

当代社会中存在着太多投机心理,也无处不存在追求投资少收益高而快的想法。在这个信息呈现出指数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教育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知识更迭速度加快,即使说课本知识边学边过时也无不妥,教育行业同样需要抓住互联网这一利器进行创新改革。然而,正是这种追求“快”的心理,导致教育行业出现很大扭曲。在景观设计课堂中,学生通常都是对此基本处于陌生的状态,单纯地采用固有模式进行教育也只会令其由无知变成一知半解,而实际景观设计需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这是不可预测的,即是具有经验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因此在景观设计课堂中可以借助茶文化的内涵进行,让课堂更加高效、质量更高。

1茶文化与景观设计的教学改革

1.1茶文化的内涵

文化离不开生养它的大环境,古代中国在政治上以儒家为代表,民间则推崇顺其自然的道教,自南北朝后佛教也逐渐被各代帝王所培养。作为日常和宴会常用的饮品以及鲜有的消遣之一的茶文化自然少不了三教的熏陶。由于封建时代主流教派中都强调“和”,“和”自然而然成为中国传统茶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内涵。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以和为贵”即可体现出“和”文化对于茶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在我国茶文化的历史甚至与华夏文明的历史相当———据说“茶”为神农氏不经意发明,从那时起茶作为一种药而存在,之后的岁月,人们逐渐爱上这种味道而形成风靡全球的饮料,这一过程和碳酸饮料的成长经历极为相似。茶在数千年的岁月中几乎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以至于有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茶叶的种植、采集、加工的过程中人们也注重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如采集茶叶只有在每年适宜的一定时期采摘固定的某一种茶叶对茶树本身没有实质性的伤害。这是十分值得景观设计借鉴的,在设计的同时应当注重与环境的协调,而不是为了“完美”而破坏原有的环境,或与环境格格不入。同时这对于活力课堂的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在授课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学生的状态,而不是盲目讲解。

1.2景观设计课堂现状

学生通过对景观设计的学习应当掌握其初步设计方法和理解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实践中完善自身景观设计的实际能力。然而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对于景观设计这一学科有什么作用并不了解。同时景观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度,涉及的领域很多,需要涉及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学、几何学等等,同时景观设计有着复杂的对象如:城市、公园、居所、广场等等。显然通过单纯大量的资料进行讲解只会令人更加一头雾水,因此整个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程度来进行。茶文化与景观设计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在传统景观设计中具有“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而这也是茶文化中内涵的一部分[1]。因此该学科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适当以茶文化内涵为引,促进学生理解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可谓一石二鸟。其次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也可以通过结合茶文化,令设计变得更有趣味和禅韵,提高设计实践的能力体现出设计者丰富的精神内涵。

2茶文化在景观设计的应用

2.1茶文化艺术给景观设计的启示

中国古代的景观设计师,一般为园林设计者通常为民间的人物,因此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较大,在设计时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在传统造园艺术中有许多内涵都值得现代景观设计借鉴,在现代艺术中,复古同样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而茶文化也有着同样的追求,二者具有潜在的可磨合性。通过将茶文化精神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对提高景观设计的意境、韵味有着很大效果,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到传统茶文化的魅力。在传递茶文化精神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提炼茶元素,在色调上、材质上、声光环境以及总体设计中将茶文化符号融入其中是其最为重要的地方,通过全方位的设计融入大环境要避免与环境的对比过于突兀,将茶文化通过景观设计的形式表达出来。

2.2茶文化思想指导活力课堂教学改革

在景观设计课堂中运用茶文化进行教学能够将茶文化的知识普及,同时引导学生培养情趣、修身养性,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审美感觉培养创新能力,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由于当今社会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急功近利,学习态度不正,加之家长多在其幼年过分宠溺,导致对于劳动、金钱、人际关系等观念较为缺失,在大学多有思想迷茫、三观模糊的情况。在茶文化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2],因此茶文化对于培养人的思想具有极大作用,在教授课程时有机结合茶文化内涵倡导精尊重、严谨、求真的精神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优良的人生观。

3景观设计课程中融入茶文化的讨论

景观设计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由于学生对此并没有深入的认知,以此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由于茶文化与景观设计具有部分相通的内涵,并在教学设计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对茶文化的认识令课堂在设计中能够照顾到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在学习不熟悉的内容时容易出现三分热度的情况,一开始很感兴趣,以后发现一窍不通就完全失去兴趣,这也是课堂效率低下的最重要因素。留住学生的兴趣十分重要,因此不能让学生觉得太简单也不能让学生觉得太复杂,二者任何一个都会导致其兴趣程度下降。因此需要在复杂度中选择均衡的地方,这也是茶文化中“和”精神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茶文化进行教授就尤为重要。由于茶文化与景观设计能够相辅相成,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将茶道的外部环境在景观设计的角度进行讲解,通过优雅的茶文化环境令学生对景观设计产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而在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融入茶文化的各个元素,对景观设计主体本身的意境和主题进行强调提供借鉴。同时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的构建自己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与设计经验体系,让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真实。课堂的主体始终应该是学生,因此在维持课堂效率的时候必须根据学生群体的状态来进行适度调整。琴弦要一松一紧才能弹奏出优美的音乐,学生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也同样如此,在进行驱动之后需要进行适度放松[3]。在课堂中进行难度较大的教学之后需要给予充分的消化时间。这样才能达到吸收知识的目的,并防止短时间吸收过量知识导致的“消化不良”而令学生产生厌恶感。在日常教学内容中,应该像茶艺表演一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拖泥带水。首先要对学习资料进行共享,在学习某个具体章节之前,事先将与此相关的学习资料共享到各班级之中,让学生做好预习功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在老师进行讲课的时候实际上对于具体的单个学生并非全部有用,学生只需要针对自己不懂的部分进行学习即可,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需要注重对理论的精讲,一般理论知识都是较为复杂的,同时也是考核的重点,必须着重讲解,同时及时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再次讲解。第三列出目标清单,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方向很重要,如果方向不对即使真理近在眼前也难以发觉,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令其了解自己须掌握的内容是哪些,并进行有层次的针对训练。最后进行成果提交与评价。学生需根据目标清单的要求,提交相关学习成果,在评价时需要进行多方位考察而不能单一从某方面进行,以免“刷掉”部分具有不寻常天赋的学生。同时茶文化要求“真”,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真实的证据,需要有真实的“作品”。

4结语

在景观设计课堂中,教学内容要符合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在照顾科学性的同时也要富有艺术性,才能让学生为此所吸引。在课堂中加入茶文化丰富了课堂形式和活跃学习气氛,令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树立三观、实现人生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树红,王建军,翁蔚.弘扬校园茶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6(4):24-26.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5(1):40-42.

景观设计教学范文8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环境设计学科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开设在大三下学期,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跨度大、相互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对景观设计的专业知识难以掌握,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景观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解决社会中的各种实际景观设计问题,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位于三、四线城市的院校,由于教学定位不清晰、师资力量不足、师生比例失衡等问题,导致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水平不均衡,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落后于一线发达城市[1]。

1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较薄弱,综合设计表现能力欠佳,教学条件限制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具有较好的美术基础,但理工科知识较缺乏,而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又需要一些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学校的教学实训条件欠缺,专业的设计制图室缺乏;学生的综合设计表现能力欠佳,对景观行业缺乏全面的了解;许多学生的设计表达不规范,比如在文本编写方面:不能掌握编写设计说明的方法,图纸表达不规范,分析图不清晰;对方案的汇报掌握不够,不知道怎样讲解和分析自己的方案及怎样与甲方进行沟通交流;学生的文化素养不够,设计构思往往是形式主义,缺少文化内涵,功能布局简单,没有设计创意;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练习实践,缺少团队协作,只重视个人的想法,不知道如何进行团队协作,从而设计不出高质量的景观设计作品。

1.2课程定位不清晰,教学内容需要精简,教学目标与实际结合不紧密,教材及大纲建设滞后

我院环境设计专业偏重于室内设计方向,景观设计课程虽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但是没有与之相关的前序课程[2];课程安排时间短、内容多、涉及面广、分项细,想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训练出较强的设计能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课程教材存在着内容深度不够,内容不全,与环境设计专业结合不够等问题,教材上面的案例和图片较为陈旧。景观设计课程包含的内容多、涉及面广,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很多内容都是泛泛而谈,学生真正能掌握的实际能力很少,所以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加强学生景观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突出

我校景观设计课程采用考查的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完成一整套景观设计项目的方案设计,在教学方法中,授课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及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对景观设计的学习兴趣不高,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学生在进行景观设计制图的时候要用到的软件有CAD、3Dmax、Pho-toshop,这些软件中尤其是3Dmax软件操作最困难,很多同学掌握不了,因此造成了景观设计效果图的表现不够,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在进行景观设计制图时,CAD软件的操作没有问题,景观效果图的表现如果采用草图大师(SU)来制作,学生更容易着手。景观设计课程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使学生学有所用,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2项目化教学在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改革探讨

2.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景观设计课程培养的是与室内配景相关的设计能力,是一种专才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应该有所偏重。既然明确了课程定位,这就要求专业老师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整个培养计划,尤其是与景观设计课程相关的前后课程的连贯性和延续性,这样才能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让教学内容成为完整的体系。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景观设计课程以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案例为教学对象,比如别墅庭院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城市小游园设计等,这些内容与本专业的学生结合较多,更容易着手设计,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采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景观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社会紧密联系,除了专业教师的讲授以外,我校还邀请了景观设计工程师、国内景观设计界知名设计师、名牌大学景观设计方面的教授来授课,介绍景观设计学科领域最新发展动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学习机会,同时可以带学生外出实地考察优秀的景观设计案例。

2.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景观设计本身不断地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景观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储备,特别是需要提高实践能力。所以专业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承担景观设计项目或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课题,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这样有利于形成校内产学研相结合的氛围,也能为学生了解社会、拓宽知识范围、培养团队精神提供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培养学生对景观设计的学习兴趣;在进行一整套方案设计任务时,可以让学生在景观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要求学生之间多进行沟通,以促进方案的顺利实施。评价方案应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设计能力,更要鼓励他们提供更好的创意;同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专业资料的查找和设计素材的收集,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专业的设计参考书籍。近年来,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在职进修培训、校企合作等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实际的景观设计项目,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同时,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

2.3改革教学方法,结合竞赛项目和施工实践,实施项目化教学

首先,通过以赛促学,结合竞赛项目,采用项目案例教学法,结合各种技能竞赛和实训项目,比如“园冶杯”“艾景奖”等全国大学生景观设计竞赛项目,按照景观设计的方法、程序,结合实践案例,从现状分析着手进行方案设计、CAD制图、草图大师建模、PS效果图后期处理、方案文本排版,并让学生学会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使学生逐渐掌握景观设计的平面构图能力、效果图表现能力以及景观设计方案的汇报表述能力。其次,通过校企合作,结合项目施工实践,进行现场体验教学,让学生结合实际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对景观设计的空间尺度感和现场感,组织学生到景观设计公司、园林施工企业进行现场参观,使学生对各类景观设计方案的设计方法和流程有感性的理解。根据教学安排,每学期制定相应的计划,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直接参与项目设计,进行角色模拟教学,采用“实题实做或实体虚做”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以真实的角色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去,带学生进行现场踏勘,主要是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地形、植被等情况,交代清楚甲方的要求,最后各组拿出自己的作品,每个同学在课堂上将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讲解,并与同学们进行讨论,老师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措施。

3结语

本次项目化教学改革,结合了我校的实际情况,对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今后景观设计专业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次教学改革主要措施是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以实际景观设计案例为依托,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表达能力,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景观设计的识图、绘图能力;加强教学深度,如教材编写、参考书、制作相关课件和动画等,提升学生对景观设计理论的掌握,加深对景观设计学科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的视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的学习能力。在“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指导下,使学生在景观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跨越式发展,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124-125.

[2]郭丽.项目化教学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及成效[J].安徽农学通报,2013(11):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