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 量化考核 体系

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以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经过不断改进,逐渐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但有些规定如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考核仍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因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本人将工作中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考核方面的探索提供给大家,以期引起共鸣。

一、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法

由于“数”的概念有区分性、等级性、序列性、可算性和可比性,可更准确地反映人才,这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量化的缘由。而量化考核首要任务是科学设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不仅需科学地解决指标体系的组成及其权重系数的分配,而且要科学地解决组成该指标体系的每项考核因素的划等标准。即根据考核目的和对象设计考核内容并分解为若干考核因素,确定各考核因素的评分标准,并对各考核因素分配不同的权重,由同行专家对被考核者评价打分,加权计算,求出总分。但总分的计算方式需根据考核因素是否互补来决定,若有互补性,总分采用累加方式,称为“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累加法”,其计算见公式①或②;若不互补则需采取累积方式,称为“要素分解等级计分加权累积法”,其计算见公式③。

二、考核指标体系组成设计

考核指标体系组成设计即是确定考核因素。依据王通讯的“人才考评三态说”,按综合性、针对性和简易性“三性”原则,考核因素可从持有态、发挥态和转化态“三态”方面设计,即根据考评目的和对象不同选择合适的一组人才特征要素作为考核因素。鉴于企业工作性质不同,有将“业务能力、工作成绩、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学历、外语水平、技术工作年限”确定为考核因素的。而我单位经多年实践,将学历、技术工作年限、外语水平作为申请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晋升人员必须满足的条件,围绕持有态、发挥态和转化态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考核因素做了如下设计:

首先,据“持有态”设计“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两个“考能”指标,为准确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和指导完成科研项目、产品设计的能力,在“业务能力”方面重点设计了“独立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创新决策能力”4个考核因素;在“技术水平”方面,为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的专业知识和实际中解决问题经验积累方面情况设计了“实际工作经验”、“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2个考核因素,同时为促进申请晋升的技术人员注重答辩论文的撰写,设计了“答辩论文质量”考核因素。

其次,据“发挥态”设计“考勤”指标,即“工作态度”,反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事业心等,同时为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工作的主动性,做好人才传帮带,让特殊、高端技术得以传承,设计了“事业心”、“工作作风”、“主动性”和“人才培养”4个考核因素。

最后,据“转化态”设计“考绩”指标,即“工作成绩”,反映专业技术人员在科研生产中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创造出技术成果。结合“学术氛围和工程研制齐头并进”实际需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在工程研制中有所成绩,而且要追求技术前沿,积极总结经验和开拓创新思维,除了设计“工作完成情况”外还单独设立了同等地位的“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和“学术技术论文”考核因素。

三、考核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分配

考核指标体系组成确定后,各考核因素权重系数可按其不同地位和作用来确定。众所周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是指反映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业绩成果的一种标志,表明专业技术人员具备担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为突出业绩和能力,我单位将“工作成绩”、“业务能力”赋予了30%权重系数,对“技术水平”、“工作态度”赋予了20%权重系数,并对这些考核因素下的二级考核因素分别进行了权重系数设计(见表1)。

四、考核因素打分标准设计

考核因素和权重确定后,为降低考评人员随意性和确保考评结果科学性,建立统一的打分标准至关重要。经多年实践,按“时代性、导向性、现实性、可操作性”原则,我单位对14个二级考核因素建立了等级划分的分数段和每个分数段打分标准具体内涵。

1.二级考核因素分数段设置

根据集团公司“总分76分以上才允许晋升”的要求,本单位对14个二级考核因素均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其分数段设置原则定为:优(90%~100%)、良(76%~90%)、中(60%~76%)、差(0%~60%)(见表2)。

2.二级考核因素打分标准

按百分制确定14个二级考核因素分值的详细标准。

第一,“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和“学术技术论文”由主管部门组织答辩秘书据提供的证明材料按以下规定通过设计的软件计算相应得分:

——结合我单位科技成果管理要求以及推进专利与基金申请、职工经济创新与QC小组活动开展,将这些活动成果奖列入“专业技术、技术管理成果”考核因素进行打分,并根据不同情况细化打分标准,不同项目的获奖成果累计计算,累计超过6分的按6分计算(见表3~表6)。

——考虑到单位保密性质,除了按期刊与会议、核心与非核心、国际级/省部级/集团级/地市(公司)级进行分类外,对单位归档技术报告、技术/管理标准以及成功引进现代化管理方法形成本单位特色管理理论系列文档,或国际/国家/国家军用标准,专业著作均包含其中,并按不同内容细化打分标准(见表7)。

第二,参照有关资料和单位实际确定了其他二级考核因素打分标准(见表8),由考核者直接打分:

经过两年多实践,我单位不仅选拔到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导向作用明显,职工经济创新成果项目连续翻番,专业技术人员更加关注技术创新,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撰写文章归档,数量和质量显著增加,有力推进了单位学术氛围营造和知识积累。总之,单位应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量化考核细则。

参考文献:

[1]叶忠海.人才资源优化策略[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航干函(1986)146号附件《量化考核方法》.1986,9

[3]王通讯.宏观人才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污水处理;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边界识别;强矩阵模式 ;综合所模式和专业所模式;责任矩阵

中图分类号: U664.9 文献标识码: A

1、长治市主城区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总承包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我国环保水处理技术日新月异,市政建设管理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企业BOT、BT、EPC项目管理模式运用日渐娴熟。城市污水处理总承包建设项目日益呈现出投资规模大型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工程界面交织复杂化、技术标准高科技化、设备装置多层次化等特点。建设单位对项目设计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设计人员能够提供以设计成果为核心、向“设计前期方案策划和设计后期施工控制及运营模式优化”等两头延伸的工程总承包。如何面对众多主体、复杂工作界面组织协调和不断提高的技术要求?我院在长治市主城区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实践适宜的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将其运用到长治市主城区污水处理总承包工作中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长治市主城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概况

长治市主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建规模为10万m³/d,扩建规模确定为:10万m³/d。改扩建后规模达20万m³/d,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工艺为二级处理段采用分级反硝化A2O+AO工艺,深度处理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工艺。

1.2、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治市污水处理改扩建项目于2012年7月开工建设,部分相邻工程施工同步实施。整个枢纽工程建设过程存在投资建设方、多家参与单位及专项设计公司和施工承包商,如何以总承包为龙头、解决好与实施过程中众多关联方衔接和边界协调的问题,将直接决定本项目设计和建设实施效果的成败。

1.2.1、投资建设相关主体众多、工程界面交织复杂

长治市主城区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总承包工程范围包括厂区改扩建工程及厂外管网。投资建设主体众多、建设进度参差不齐、目标价值取向各异,建设过程中有关各方的协调工作量巨大。

工程界面交织复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另一难点。工程设计前期及中期需要与土地、规划、水务、环保、市政、道路、城管、通信、绿化、电力等当地主管部门或设计单位衔接沟通设计条件;在项目施工阶段,长治市主城区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不同施工单位或项目衔接。投资建设、设计与施工界面并未完全对应,整个工程各类界面交织。

1.2.2、专业众多、技术复杂、协调难度大

长治市主城区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总承包工程涵盖专业众多,包括给排水、勘察、建筑、结构、电气、装饰工程、钢结构工程以及涉及到项目投资控制的概算、预算编制及汇总工作;除此之外,尚包括为完成这一大型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工作所需要开展的消防、地基处理、钢结构等专项咨询及评估工作。建设体量庞大、系统复杂,采用了大跨度钢结构、机电设备智能控制等一大批先进技术。

1.2.3、综合所组织模式不利于参与大型复杂技术总承包竞标

国内很多总承包企业是由原国有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而成。而工程设计企业规模的组织结构形式多为综合所或专业所模式。出于专业组织协调的便利和经营管理下移至院所层级的需求,现行模式尤以综合所模式为多。综合院所常将眼光放在经营上面,导致同专业院所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匮乏,技术提升缓慢,难以满足大型总承包技术复杂和难度要求。对于像长治污水处理这类大型复杂项目或者轨道交通桥梁等技术门槛较高的项目的竞标项目,常常显得技术储备和实力不足,缺乏竞争力。

2、总承包项目管理组织架构

2.1、总承包管理服务组织机构结构

项目管理部(以下简称总承包部)将采用直线式组织形式,在具体的活动上,采用矩阵式的框架,由项目管理层、执行层两个层面组成。其管理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和管理人员完全独立并授权管理包括我单位自行施工的土建、安装施工单位以及各专项发包和专业分包单位。在此模式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可集中精力进行各项总体管理和目标控制,并为各单位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2.2、总承包管理服务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本项目建设过程涵盖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实施、调试验收、项目移交等阶段。考虑到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心变化,并为更好地发挥项目管理的整体优势,组织结构中的各部门人员又将具有可调整性。

从专业施工角度划分,基本分为: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暖通专业、给排水专业、强电专业、弱电专业、环境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的组合施工。本着专业化管理的原则,在总承包部的统一领导下,配备各专业管理人员,组织各专业人员实现不同专业的目标管理。

2.3、总承包相关组织管理制度

2.3.1、为明确项目参建各方工作中的职责,制定项目相关单位责任矩阵,划分工作界面,明确各方责任和权益,便于工作无缝对接。

针对业主方、总成包部(PM)、土建分包方、设备供应方、监理单位、设计方(总承包单位设计部门)划分各自对应职责形成责任矩阵。责任矩阵从项目总体管理、采购管理、成本控制管理、质量控制管理、进度控制管理、信息/沟通管理、HSE管理、风险管理、验收/试车管理、质量监督管理、工程保修等项目管理各个环节设置各相关单位责任矩阵。

例如:项目总体管理相关单位责任矩阵

2.3.2总承包对分包管理的控制协调措施

总承包管理人员在工程实施中,以合同文本为依据,自始至终将其贯彻执行到整个施工管理全过程中去。按合同规定的承包施工范围内的工程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等要求,编制详细、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总进度网络计划、阶段性实施计划。

各分包方必须编制其详细的分部分项施工组织设计,并报请总承包审批,经同意后才能进行施工。

总承包每周定期与分包单位召开一次协调会,解决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按总承包周计划要求检查分包每周工作完成情况及布置下周施工生产任务。

3、应对企业实际和项目难点,调整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

3.1、依据组织战略发展,构建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和适合项目管理方式

企业内部组织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和机制,应从纵向组织结构和横向项目管理类型两个维度思考。

由设计院转型的总承包企业,其设计部门业务组织形式主要沿袭综合所模式或专业所模式。集中专业优势的专业院所与各工种配置齐全的综合所各有利弊。采取何种形式,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阶段来规划。考虑因素包括企业规模、企业项目管理能力、企业市场经营方式等。在权衡综合所和专业所的的结构布置上,可采取综合所和专业所混合模式。对于综合所中技术力量稀缺、行业技术更新快、技术提升等影响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专业,可以集中设置专业技术研发部,便于技术力量的调配和专业人员业务能力提升。

而目前总承包企业项目管理组织形式采用比较多的是矩阵组织结构形式。矩阵组织结构有分为强矩阵、平衡矩阵和弱矩阵形式。总承包部则是隶属总公司下的与设计业务部门同一层级下的业务部门。

项目管理能力弱、规模小的企业,承接承包项目规模、难度属于中、低水平,可以采取平衡或弱矩阵的形式。由项目管理部门配合综合设计所配置项目协调管理人员做项目的跨部门协调工作。

中小型项目管理可直接由综合所的项目设计负责人兼任,与设计工作同期开展。设计负责人对设计全过程的质量、进度和造价予以把关,对工程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对项目建设方承担总承包设计责任,最终提交的是建成工程。这种模式有效地将前期设计和后期施工结合到一起,保证了整体的设计质量。

像长治污水处理总承包这类大型技术复杂项目,其总承包管理适合采用强矩阵模式。项目由总承包部门委派项目经理组建项目部,管理组织由专职、具有较大职能调动院所级资源的项目经理(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以上层级)和专职管理人员构成。

对于一些能持续承接多个相似、大型、长期、复杂项目的工程企业,可以建立下级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定位特定业务领域的项目,配置相关专业人马。例如在项目管理公司中,对主导专业技术配置精干设计骨干,在前期方案、施工图设计环节进行方案或设计优化,在施工等后期环节严格把关。项目管理公司的优点是目标明确、利于项目控制、资源调度和全面型人才的成长。缺点是由于资源独占,易形成资源的浪费和人员闲置。如果企业在某些业务领域项目来源稳定,周期也较长,收益也稳定,则可以克服项目工程公司的上述弊病。

3.2、分析设计过程,识别管理边界,明确职责分工。

对于涉及多建设方、多设计单位、工程界面交织的复杂项目,有效实施“边界管理”是顺利推进项目设计工作、成功实施项目管理的关键。为此,在设计工作开展以前,通过对设计过程的分析,识别管理边界,明确管理分工,是一项重要且必须开展的工作。

对施工图阶段设计过程的分析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识别出,作为设计总承包方,在这一阶段,项目设计管理工作主要面临两个管理界面,即对业主方(包括有关审查机构)的界面管理和对专项分包如钢结构、污水处理设备(合作设计)方的界面管理。

在识别管理工作界面完成以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明确职责分工,开展界面管理工作。在总承包设计初始阶段,明确职责分工,有助于边界双方界定自身工作界限,将可能发生的问题消灭在初始阶段。

建立主要职责分工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在分工表中,有关各方承担的职责分为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审阅责任()和无责任(×)四种情况,总承包设计方在设计初始阶段,会同有关各方协商、明确并建立这一表格,作为有关各方的行为规范,可以较好起到明确职责分工、避免遗漏和缺失。

表1施工图阶段主要职责分工表

在设计的各阶段,设计界面“大于”工程投资划分界面是必须坚持的分界原则,总承包设计单位对于分包/合作设计项目分阶段提出设计意图、设计原则,与分包设计单位共同协商、拟定设计方案,对提交的成果逐项、逐步进行审查,通过有意识地“越界”设计,抓好过程控制和协调、将不同的设计层面和设计内容融为一体,力求达到“无缝”衔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陆惠民 工程项目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BOT+EPC:组织逻辑与行动框架 【M】 张云亭 中信出版社 2014

【3】工程公司矩阵式的矩阵式管理 【J】 刘刚工程设计与应用

【4】EPC、BOT、BT项目风险对比分析【J】 杨明钢铁技术 2006年第2期

【5】矩阵型组织结构在电力环保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J】贺朝铸电力建设 2005年03月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人才特征 人才需求

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相关性研究

2008年,在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外需下降导致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停产半停产、就业需求下降等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总产值达到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约2.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在危机中更是表现出产业的技术、市场及人才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日趋凸显。 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有效投入,其中人才是最关键的核心要素。

1.高新技术人才内涵界定

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概念在不同层次上与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R&D全时人员等统计指标存在密切关系。利用这种关系我们将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R&D全时人员统称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基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笔者将高新技术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定义为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科技活动人员中R&D全时人员以及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界定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人才。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与人才需求相关性模型分析

假设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因素对其增长的影响也是敏感的。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如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线性关系可以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人才增长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增长态势,除个别年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随着产业产值的增长急速上升,从整体上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对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本身较强的人才吸纳能力和旺盛的需求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07年》

利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及其人才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模型,设GDP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TD为固定资产投资,TP为高新技术产业工程技术人才,HTP为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人才, SHTP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工程师。

LNGDP=4.7581+0.6444*LNTD+0.8213*LNTP+0.4556*LNHTP +0.8351*LNSHTP

T: 5.9005 4.5044 3.748 3.595 7.342

R2=0.99981 DW=2.33

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TD、TP、HTP、SHTP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可以通过检验,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具有统计意义。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TD、专业技术人才TP、高层次人才HTP、以及和学家和工程师SHTP与增加值GDP之间的回归参数分别为0.6444、0.8213、0.4556、0.8351,四个解释变量与高新技术产业对数都有正相关性。模型清晰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产值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定量关系,从影响程度上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受科学家和工程师增长的影响最高,专业技术人才影响次之,二者对产业产值的影响均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包括全部科技活动人员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可见,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人才发挥了很强的人力资本支撑作用。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人才问题现状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及人才规模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产业总量规模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和带动效应。与之相对应,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总量也不断攀升,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1999年为71.85万人,截至2006年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全部人才达到109.26万人,升至历年来最高水平,这表明高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为我国在更高层次上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了条件。这就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就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来看,近年来经过了一个平稳――微幅上升――急速下降――缓慢回升的过程,直到2005、2006年两年维持在15%左右,不但比1999年的18.7%有所下降,而且低于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要求比例一般在30%以上的指标,可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总量依旧缺乏,人才储备不足。

就高新技术产业分行业人才规模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分布按产业产值结构在行业间进行了不同的配置,其分布依次是:信息产业人才配置比例最高,医药制造业次之,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较低,人才在各行业分布不合理,造成各行业人才专业不配套,人才比重相差悬殊。按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增长与人才规模扩大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人才增长可以分成三种类型:(1)产业基础规模大,人才成长速度快,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其产业产值与人才增长呈同向积极增长状态,人才数量增长越快,产业规模扩大的趋势越明显;产业增加值增长越多,行业吸纳人才的能力就越强;(2)产业基础规模中等,人才成长速度快,如:医药制造业,以及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人才的规模效应在这两大行业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人才总量的因素对此类行业影响较大,产业增长中对人才总量的需求随着产业升级和制造装备的改进而不断扩大;(3)产业基础规模中等,人才增长成长速度中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自1999年以来人才总量的逐年递减,呈消极增长趋势,但产业产值和产业增加值却一直保持缓慢增长,可以看出人才规模的大小并不是制约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人才总量的增减对该行业的发展影响不大,人才质量可能是影响该行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关键因素。

2.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竞争力现状

高新技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包括科技活动人员、R&D全时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构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次人才数量都有明显的增幅,与上述模型中高新技术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一致;但从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占高新技术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来看:第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的增长速度与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并不相称,技能型的人才如高新技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明显短缺,高级技术工人比例明显偏低。第二、高层次人才短缺,远远低于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而且离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精、尖的人才总量要求甚远。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结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中高层次人才极为缺乏。

1999年~2006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全国大中型企业科学家与工程师比重一直维持在27.6%左右,2006年该比重迅速攀升到34.9%,反映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素质高于我国工业企业一般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总量和高层次研发主体质量不断上升,科研实力日益增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从事R&D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2.6%的比重与国际上对高新技术产业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以上的基本指标尚有差距,人才竞争力构成存在结构性失调;同时高层次研发人才如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波动明显,除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自身原因,不排除国际间人才竞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层次知识主体向国外流失,使得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优势。

各行业高层次人才及研发人才的比重与行业竞争力比重形成了高层次人才投入高效型、匹配型和低效型三种不同类型: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占全部人才比重分列高新技术产业全行业第二、三位,但技术创新能力高居全行业前列,高层次人才能效很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及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人才效能基本与其行业竞争力相匹配,高层次人才比重与其科技产出能力基本一致,人才效率发挥属于正常水平,高层次人才潜力有待挖掘;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高层次人才占本行业人才比重最大,人才素质总体较高,与其拥有发明专利数产出位列末位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不相称,属于高层次人才总量多但效率低的人才投入低效型行业,虽然尖端技术上有突破但行业规模和竞争力方面与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上不协调。

上述状况说明我国尚未形成与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相配套的创新人才队伍,如我国的微电子与计算机缺乏芯片设计与系统集成人员,软件缺乏研究设计人员、分析人员;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能自主研制开发的新药品很少,相当一部分采用技术引进、知识产权购买、中外合资生产途径,这主要在于能自主研发的人才稀少,同时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精制造又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掌握市场需求;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人才总量占从业人员中比重较多,但尖端创新人才不足,一般科技人员和传统人才在向尖端人才的转变过程中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和自身知识水平储备不足而显得动力不足,因而造成人才浪费和人才投入效能低,人才规模与科研产出不成比例,并且由于人才准入机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及技术专业壁垒障碍,使高层次人才流动不畅通。同一行业中各层次人才配备也不合理,一般型人才和专业性及复合型人才在各行业中不能因为技术成熟度的高低和生产工艺的要求而进行适当的人才合理配置,造成部分行业中科学研究人才相对过剩、浪费严重,而技术转化、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的现象,人才分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人才对产业的主导性不强。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主要特征及趋势

从以上对我国高新技术及其各行业发展及人才现状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构成往往是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基础上与相关现代技术的综合,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尖端性体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技术发展的趋势;以技术时效性和高投入性为代表的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行业;对于技术垄断性和复合性要求高的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是我国高新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各种新型加工装备等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不断涌现使我国高新技术向整体性、综合性技术方向发展,人才需求呈现以下特征:

1.从全部人才需求角度看,由于我国部分高技术产业虽然在统计上认定为高新技术产业,但部分行业(如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从事的是一些劳动密集性的加工组装工作,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且因为行业人才需求配置的不同而对这些人才在各行业需求表现不同,因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独有性、创新性、复合性、多样性及匹配性人才在不同层次上的需求都很强烈。拥有一支素质较高、技能过硬、结构合理,与企业产品开发、生产、营销相对应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研发人才、管理人才,以及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的专业技术人才并按行业合理配置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的总体趋势。

2.从专业技术人才角度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和工艺设备的精密度和复杂性逐步提高(如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使得技术问题中的理论应用相对复杂,产品装备和工艺流程的技术综合程度加深,使高新技术呈现多技术、多技能的特征并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着的有机系统,因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对专业技术人才呈现以下三个特征:(1)要具备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和相应知识、能力结构,拥有较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2)必须掌握多种技能。专业技术人才不但要求知识水平高,还要求有高水平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创造能力和更强的岗位应变能力;(3)现场监督管理、质量改善的能力,使专业技术人才技能的高低直接反映在产品质量上;(4)生产者必须具有全局性观点,对专业技术人才独有性和专业性要求很高。

3.从高层次人才包括R&D人员及科学家和工程师来看,高层次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新产品的产生,要靠研发人员去进行研究开发,他们是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的主要参与者,是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创新性人才。因而在人才层次结构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高智力、创新型、复合性、多功能的高层次人才包括R&D全时人员及科学家和工程师需求迫切,同时需要不同行业科学家组合攻关。

4.从高新技术产业分行业看,各行业有其自己特殊的技术特征和发展模式,它们的总体缺陷都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少核心技术,因而对于人才需求虽有量的差异同时存在着对人才需求质的共性:即对于从事高层次科技活动的人才的渴望。由于各行业的科技水平都处于成长期,各行业对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需求都有上升的趋势。

四、结束语

国际金融危机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推向新一轮改革的起点,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和合理配置现有产业人才以解决我国高新技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层次不合理等问题,既需要有关各方积极实践,也需要加大产业人才培养政策执行的力度。只有根据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特征并符合产业发展规模及趋势的要求增强对人才的有效供给,才能保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既能得到量的保证又能达到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夏海钧:中国高新区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78~105

[2]吴金明:高科技经济[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31~42

[3]余凯成 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7~10

[4]鲁志国:广义资本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6:219~305

[5]国家统计局劳动统计指标解释

[6]张 晶 杨 起: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卷1999(5)

[7]炎 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资源的基本特征[J].华东科技,2000(7)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航空航天器;技术创新;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80-02

引言

技术创新在当今世界性竞争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更加重要。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无论是用于技术创新投入的资金或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研发人员,均十分稀缺。这就要求在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进行决策时,必须有坚实的科学根据,以使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科技数据的限制,有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相对匮乏。笔者通过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得出这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与作用,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使决策更为科学客观。

(一)指标选择

技术创新的衡量涉及到创新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创新投入,如资金和人力资源;创新的中间产出,如新发明和新知识;创新的最终产出,如不断提高的收入和利润。在考察技术创新过程时,采用R&D费用和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这两项指标作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中间产出指标,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技术创新的最终产出指标。

(二)数据说明

表1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为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有关情况。由于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基本属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有关数据可以代表这一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一)技术创新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自变量分析技术创新投入与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首先,用Excel做因变量对于每一个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分析。其次,以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为自变量,对数据用Eviews5.0进行二元回归分析。

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均不大,说明模型的总显著性水平不高,参数也不显著,模型从总体上无效,专利申请量与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两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也许是因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有些时滞,在后面的分析中将会考虑这一点。

虽然F-统计量的值较大,模型的总显著性水平比较高,但X2的T-统计量较小,参数并不显著。由此回归分析也可推测,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可能存在时滞,导致了Y与X2的关系不那么有效。然而模型从总体上是有效的,这从F-统计量可以看出。

由上述分析和经济理论可知,专利申请量和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之间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它们之间是技术创新投入和中间产出的关系,因此可以考虑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估计:

模型从总体上是有效的,这从F-统计量可以看出。但X2的T-统计量依然较小,参数并不显著,可能仍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申请量影响的时滞导致。

那么,将滞后变量引入模型进行修正,得到的比较理想的结果是将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同时滞后一期的模型:

不管是参数有效性的T-检验还是总显著性水平的F-检验,都是十分满意的。由以上模型可知,专利申请量对于R&D经费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1=1.798999,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R&D经费投入每增加1%,专利申请就增加1.798999%,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2 =1.562005,说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每增加1%,专利申请就增加1.562005%。β2反映的是专利申请量的规模报酬情况,β1+β2 >1,专利申请量为递增规模报酬。这里,β1+β2=3.361004远大于1,说明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每同时增加1%,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3.361004%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增加的比例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

(二)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产品销售收入为因变量,专利申请量为自变量分析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用Excel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两行表达式:

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均较大,变量产品销售收入与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解释变量的系数7 085.639可以看出,专利申请量稍有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长。因此,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在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投入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的增加会带来中间产出专利申请量更大比例的增长,而专利申请这一技术创新中间产出又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首先,R&D投入(包括R&D经费、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对专利产出具有正的、显著的影响,说明增加研发投入确实可以极大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专利申请)。专利申请量对于R&D经费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1=1.798999,对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的弹性系数为β2=1.562005,β1+β2=3.361004,这些数据都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起点较低,因此稍有技术创新投入就会带来较大的专利产出;而发达国家这一产业起步早,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很强,再要进行原始创新难度很大。其次,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专利申请对最终产出产品销售收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7 085.639,说明专利申请量稍有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就会有很大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地广人密,企业数量较多,一旦专利申请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新技术就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产出获得较大增长,产品销售收入随即增长。再次,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从研发投入到最终取得产品销售收入是通过技术创新中间产出专利申请这一中间变量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出对投入反映较敏感,最终产出对中间产出反映较敏感,那么投入对最终产出的间接影响更是非常可观。因此,政府应制定国家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快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高技术产业化进程,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王国顺,张涵,邓路.R&D存量、所有制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3,(3).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一、评价原则

1.导向牵引。反映创新型城市(县、区)建设的内涵要求和基本特征,体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思路和工作部署,体现引导性。

2.重点覆盖。既要尽可能覆盖创新型城市(县、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又要突出重点,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指标,避免指标的交叉重复。

3.真实可行。坚持数据可获得性、可比性和可考核性,尽量选用直接来自于统计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数据,统一数据口径和计算方法,规范数据报送制度。

4.动态监控。既要保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适当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评价方法

1.数据来源。现行统计报表中可以获取的数据,由省统计局负责整理加工;一些现行部门报表制度中有的数据,由该部门负责提供;现行报表制度难以获取的数据,按照政府部门职责分工组织专门调查。省统计局负责最终数据的审核、汇总及评估。

2.评分方法。评价指标由定量指标构成,分规模指标和水平指标,并按指标的重要性确定权重,通过综合加权法计算评价值。为避免测评中出现指标的大幅波动,统一用当年、前一年、前两年的平均值作为评价年数值进行无量纲化计算。

三、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评价指标分别按设区市与县(市、区)两种类型设置。

1.设区市评价指标。从创新投入、企业创新、结构优化、创新产出四个方面,监测、评价各设区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情况,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49个。

2.县(市、区)评价指标。旨在监测、评价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进展情况,由设区市评价指标体系简化而成: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5个、县(市)三级指标35个、区三级指标33个。

3.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省科技厅、省统计局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可对具体指标、权重及标准分设置进行适当调整。附件:1.省创新型城市(县、区)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附件2

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1.全社会R&D人员投入。以全社会R&D人员数和万人拥有R&D人员来反映各地区研究开发的人力投入强度和能力。

万人拥有R&D人员=全社会R&D人员数÷年平均常住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省科技厅、省教育厅

2.全社会R&D经费投入。R&D经费是国际通用的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全社会R&D经费支出和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反映地区研究开发的投入强度和能力。

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社会R&D经费支出÷地区生产总值×100%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省科技厅、省教育厅

3.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科技投入是推进区域科技进步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以本级财政科技拨款、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重来反映地方政府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为决算支出,口径按照《省科技进步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用途对应的预算支出功能科目进行规范、归集。

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本级财政科技拨款÷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100%

数据来源:省财政厅、宁波市财政局、省科技厅

4.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选取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和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来反映各地政府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力度。

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年末户籍人口数

数据来源:省财政厅、宁波市财政局、省教育厅

5.企业R&D经费支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投入的主体,以企业R&D经费支出和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反映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0%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

6.企业研发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以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额、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额占企业R&D经费支出比重来反映企业研发税收减免政策的落实情况,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数据来源:省、宁波市国税局,省、宁波市地税局

7.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是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以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来反映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情况,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企业总数×100%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

8.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是按国家标准认定的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相当于企业数比重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整体创新实力,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数相当于企业总数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企业总数×100%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省统计局

9.创新型企业发展。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处于领先地位,以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数、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数相当于企业总数比重来反映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数相当于企业总数比重=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数÷企业总数×100%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省统计局

10.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生力军,以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相当于企业总数比重来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水平,指标统计范围为全部工业企业。

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相当于企业总数比重=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企业总数×100%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省统计局

11.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以科技企业孵化器数、平均每家孵化器在孵企业数和平均每家孵化器孵化面积来反映当地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水平与能力,指标统计范围为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

平均每家孵化器在孵企业数=孵化器在孵企业数÷科技企业孵化器数

平均每家孵化器孵化面积=孵化器孵化面积÷科技企业孵化器数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九大产业。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

数据来源: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统计局

1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是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指标,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两个指标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100%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

14.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发展以创新为基础的高技术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高技术服务业统计指标范围是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明确的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等八个领域。选取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和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来反映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

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100%

数据来源: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省农业厅、省统计局

1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出口商品结构是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的一个侧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数量与比重情况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与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来反映当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出口总额×100%

数据来源:杭州海关

16.高新园区(开发区)发展。提升高新园区(开发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科技支撑,选取高新园区(开发区)营业总收入、高新园区(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强度、高新园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高新园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比重来反映高新园区(开发区)规模经济的总体发展状态、土地的使用效率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园区(开发区)经济规模中的比重情况,指标统计范围为省级及以上高新园区(开发区)。

高新园区(开发区)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强度=高新园区(开发区)营业总收入÷高新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

高新园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园区营业总收入比重=高新园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高新园区(开发区)营业总收入×100%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

17.产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作用体现为对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具体体现为人、财、物的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反映各地综合能源消耗下降水平,以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反映减排工作水平,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常住人口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省环保厅

18.环境质量改善。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保障经济与环境之间平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以环境质量综合评分来综合反映地区环境的质量水平,包括水环境、声环境、空气质量等方面。主要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指地表水省控断面和交接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个数占监测断面总数的比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是指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水量占总取水量的比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或Ⅱ级天数(或周数)占全年监测总天数(或周数)的比例;区域环境噪声,用等效声级评价,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指城市建成区内经认证的环境噪声网格监测的等效声级算术平均值。

数据来源:省环保厅

19.专利授权。专利是通用的衡量创新成果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发明专利,反映了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设区市以发明专利授权量和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来反映专利成果状况;县(市、区)选用专利授权指数、万人专利授权指数。

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平均常住人口(万人)

万人专利授权指数=专利授权指数÷年平均常住人口(万人)

专利授权指数=发明专利授权量×10+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2+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

数据来源:省科技厅

20.品牌创建水平。品牌建设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名牌商标创建是品牌建设的核心,是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主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选取商标创建水平、商号创建水平、企业名牌创建水平来反映品牌创建状况。

商标创建水平=(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1/10+注册商标×1/1000)÷注册企业数(万家)

商号创建水平=省知名商号个数÷注册企业数(万家)

企业名牌创建水平=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个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100%

数据来源: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21.标准制修订。标准制修订情况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标准、掌握行业“话语权”的能力情况,选取每千个国家标准中为主或参与制修订指数来反映开展标准制修订的能力与水平。

每千个国家标准中为主(参与)制修订数量=当年为主(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数量÷当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总数×1000

每千个国家标准中为主或参与制修订指数=每千个国家标准中为主制修订数量×3+每千个国家标准中参与制修订数量

数据来源:省质监局

22.新产品开发。新产品是衡量技术创新成果的通用指标,以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产值率来反映新产品开发的速度与水平,指标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为企业级及以上新产品。

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产值÷工业总产值×100%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

计量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一、自我总体评价

(一)、政治思想

在政治思想上,自己能够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物质观、人生观和业绩观。能够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为职工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客户服务的工作理念,做到大局为重,无私奉献。在工作上,养成和保持吃苦耐劳、善于钻研,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岗位实际,掌握“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正正派派做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企业,把一切献给党的建筑事业,把爱心捧给职工,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了单位领导和职工群众的好评,为促进企业的和谐科学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时,近年来,本人在廉洁自律方面能够自觉学习集团纪委有关干部廉洁自律和廉政建设有关条例和规定,自觉遵守国家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并且教育自己的家属遵法守纪,做到廉洁奉公,两袖清风,大公无私。

(二)、工作情况

长期从事项目经理等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责任重大的特点,为了适应和胜任工作,自己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中干干中学,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全面,实践操作基本功锻炼得比较扎实,对经济、行政、土建等方面的知识技能都进行过深入的、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具备较强的知识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严格按照集团公司规章制度与工作纪律办事,做到严于律己,遵章守纪,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从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及差错。坚守工作岗位,忠实履行职责,妥然处理各项矛盾和问题,确保公司施工管理工作正常进行,坚持执行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多次出色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施工管理任务。

(三)、工作业绩

近年中,自己曾出色完成多项工程的设计、现场管理、组织施工和质量监理工作。

1、完成施工、设计、监理项,其中大型项目项、中型项目项,累计建筑面积平方米,累计总投资万元等。施工地点先后在等个省、市和自治区。

2、担任工程施工预算编制人,编制工程施工安装预算项,其中大型项目项、中型项目项,累计预算总投资万元等。其中,属于国家重点工程有、、等项,省重点工程、、等项。

3、担任大中型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完成项目全过程监理工作共项,监理总建筑面积累计万平方米等。其中,项目获得优质工程;项目获得优质工程;项目获得优质工程等。

4、担任建设单位现场技术管理专业工程师,参加项目全过程建设管理和技术工作共项,其中大型项目项、中型项目项,累计建筑面积平方米,累计总投资万元等)申报人任现职来完成的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列项,包括时间、项目名称、规模、申报人在项目技术工作中的角色、申报人在项目中完成的技术工作内容、专业技术工作效果等,并标明证明人以及手机。例如:(1、年月~年月:省市大楼(㎡):担任项目设计负责人,主持并主要完成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项目已于年月竣工投入使用。证明人:,手机:139。)(2、年月~年月:厂(引进技术、国际合作):担任专业设计负责人,主持并主要完成土建专业施工图设计,包括车间(㎡)、办公大楼(层、㎡)、厂区变配电站等结构施工图设计,项目已于年月竣工投产。证明人:,手机:139。)(3、年月~年月:中心大厦(㎡,层,总投资万元):担任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代表并任公用设备专业监理工程师,完成项目全过程专业监理工作,项目已于年月竣工投入使用,并获湖南省建设工程“芙蓉奖”。证明人:,手机:139。)(4、年月~年月:住宅小区工程第栋、栋~栋施工结算审核(结算审核总建筑面积㎡,施工结算报审总造价万元):担任结算审核人独立进行结算审核,结算审核核减造价万元,项目结算手续已于年月办理完成。证明人:,手机:139。)(5、年月~年月: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作为企业技术负责人主持《质量手册》文件编制、担任编制人完成《管理程序》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编制。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已正式施行,质量管理体系已于年月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

二、项目管理工作体会和感受

1、质量安全第一,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而要想获得好的工程质量和安全,就要求技术管理人员要具有创优良工程的先进意识,作为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自己牵头,按照项目工程施工方法,将工程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专业技术岗位,在按照技术岗位的要求组织施工。先后建立了技术复核制度、工程质量检查制度、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隐蔽验收制度以及质量通病控制措施和半成品保护措施等一系列有益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制度,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