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施工总结范例

机房施工总结

机房施工总结范文1

关键词: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

1建筑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的重要作用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节能施工技术意义重大,其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人们生活,保护生存环境。对于节能施工技术的要求主要是需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在各个环节对使用的能源进行控制,例如,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以及使用、维护等,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进而节约能源,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使用的节能施工需要具备健康、无污染等特点。在进行节能施工时,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合理优化,保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同时,不会影响环境,最大程度上减少材料损耗以及资源浪费,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建筑行业发展。另外,应该加强对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利用,例如风能、光能等,这些能源具有可再生、无污染等优点,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现状。总体来说,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节能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

2.1建筑空间的设计和利用

房屋建筑中,对于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一方面要表现出房屋所起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通过房屋的空间设计为房屋带来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从而减少室内设计时要考虑的供暖和供电的能耗。建筑空间还是指房屋等建筑物所占据的空间,对于其占据的空间的合理设计,把有效的空间合理利用,才能更好做到“物尽其用”,不浪费空间。

2.2节材施工的应用方法

采用节材施工的方法进行施工,可以有效减少施工中的材料损耗,以此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进而推动绿色技术的落实工作。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结合具体施工情况,合理确定材料数量,并确保所有供应的工作可以按时完成,以防施工材料出现过多的情况,从而导致积压。同时还需要加强材料的管理工作,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并做好防潮措施。具体施工时,根据正常需要完成发放。不仅如此,施工团队还需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发挥其技术价值,以此做到绿色施工。

2.3建筑能源的节约使用

首先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以及相适应的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过程中减少能源的消耗;然后考虑对建筑物的采光、保暖、防水灯方面的实际,如墙体采用外墙保温材料和工艺,起到良好的取暖效果,减少使用过程中化石能源的燃烧取暖造成的能源消耗。

2.4节能技术在建筑地面中的应用

建筑物的地板是指每层间隔的位置,其主要功能是防潮和取暖。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地面的防水防潮工作。在地面铺设防水性能较好的材料,能有效提高防潮效果,保证建筑物的地板不受潮气影响。我们需要对保温材料和防水材料进行调整,以控制建筑施工成本,保证建筑材料性能良好,起防潮作用。还必须控制建筑环境、温度和湿度,充分发挥节能建筑材料的作用。

2.5地源热泵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建筑能耗。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可以对建筑内空调系统功能进行调节,达到节能的目的。地源热泵技术主要是利用地表层可以储存能力的作用,对温度进行调节。通常情况下,地温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受外界环境影响不大,这样一来,就可以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吸收建筑排除的多余热量,保持建筑内温度恒定。这种技术不仅节约能耗,保护环境,而且非常便于日常维护。

2.6窗户节能

通常情况下,房屋窗户的设计要根据整个建筑空间的设计来确定,窗户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房屋的采光以及通风效果。在具体设计时,首先要找好窗户的位置,找准了窗户的合适位置,一个窗户起到的采光以及透气效果远要大于几个不合适的位置的窗户,其次需要根据整个房屋的空间来确定窗户的大小。另外,屋内设计多以白色等亮颜色为主,从而增加整个屋子的明亮程度。

2.7空气治理的应用方法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施工团队需要加强材料运输的管理工作,将所有材料进行统一堆放,并在施工现场设置相关库房,以此减少搬运的时间。在进行地基开挖的工作时,需要提前洒水,减少施工现场的灰尘,并及时进行清理,以防堆放时间过长导致材料表明出现回车。另外,施工人员还需要确保所有运输车完好,没有质量缺陷,以防由于装载过满导致事故发生。除此之外,还需要定期对所有车辆进行保养工作,清理其轮胎的灰尘杂质,尽可能减少其尾气的排放量,并对其使用时间进行合理调度,从而将其在运输时带来的环境污染降至最低。

3结论

节能和环保是我们现在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只有在产活动中把这一个重要问题列入考虑和规划中,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特点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05):15~16.

[2]张浩.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04):49.

[3]常江.浅析节能施工技术在土建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04):35.

机房施工总结范文2

关键词:地下综合管廊;防水施工;技术方法

城市不断发展之下,地下综合管廊所涉及到的管线数量随之提升,对防水提出较高要求。因此,需选择合适的防水技术,安排专员将各环节施工落实到位,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确保地下综合管廊的稳定运行。

1工程概况

象山大道综合整治设置有雨水、电力、燃气等多类型管线,但碍于地下空间的限制,城市老城区商业路段两侧铺设缆线管廊,含低压电力与通信两部分管线。根据现状和城市发展需求,长宁大道道口至泉口路采取的是单(双)舱室干线综合管廊的形式,集电力、热力、通信等管道于一体。

2综合管廊防水材料的比选

2.1涂卷结合复合防水系统

以实际情况为准选择合理的材料,考虑到各类材料的相容性、防水性要求,针对常规的沥青防水卷材做出优化,此处选择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通过此方式创建复合防水系统,具备耐受性强的特性,有助于提升防水性能。

2.2高分子类防水材料

引发地下管线漏水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卷材与混凝土结合严密性不足较为典型。对此,可将HDPE自粘胶膜防水卷材应用于防水工程中,作为典型的高分子类材料,其具备优良的抗腐蚀能力。同时,TPO自粘防水卷材则兼具可焊接性、抗老化等多重能力,可避免酸碱盐产生的不良影响。管廊工程中,采取高分子类材料是较为可行的方式,具体可分为预铺反粘与自粘两种工艺方法。

2.3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材料

SBS防水卷材是较为典型的材料,其具备抗盐碱的效果,并有效隔绝绿化带根系的生长,以免对既有管廊造成不良影响,关于此类材料的性能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3管廊防水工程

有效清理基层,若该处的处理剂达到干燥状态后,需刷涂适量胶粘剂,随后进入到防水卷材的铺贴作业中。卷材搭接量要得到合理控制,要求纵、横向搭接长度都达到100mm,考虑到转角处的特殊性,需为之增设附加层。结束卷材铺设作业后,再处理卷材收头处,即使用聚氨酯密封膏涂抹,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封闭效果。随后安排专员检测施工质量,无误后粘贴泡沫塑料板,实现对卷材的有效保护。

4预制综合管廊防水施工

4.1管廊底板

卷材空铺工艺流程:基层处理→弹线定位→卷材铺设→搭接收边→成品养护。

4.1.1基层处理

此处所用工具为铲刀,有效清理各类凸起物,经此项处理后要求基层表面具有平整性,各处高低差必须控制在5~8mm;部分情况下基层表面存在砂眼,该处可使用聚合物砂浆填补;调整阴角转角,均要设置为R=50mm的圆弧形,与此同时阳角应满足R=20mm的要求。

4.1.2弹线定位

以现场情况为准,选取合适的卷材铺设方向。首先弹出基准线,预留搭接缝宽度至少达到80mm,并依次弹出各卷材铺设线,将其作为卷材铺设的基本指导。

4.1.3卷材铺设

以上述环节中设置的基准线为准,首先完成第1幅卷材的铺设作业,满足平整性要求后再铺设第2幅,由于相邻卷材间存在搭接区域,因此该处的隔离膜要被揭开,并做到卷材干粘搭接。需强调的是,卷材铺设必须严格以基准线为准,二者要保持相对齐的状态。关于底板卷材空铺现场。

4.1.4搭接收边

卷材长短边搭接区域的处理,较可行的是干粘搭接的方式,并要满足端部搭接区错开的要求。调整好搭接宽度,该部分不可小于80mm。若铺设现场的气温偏低,为确保施工效果,可通过热风焊枪提升搭接处的温度。

4.1.5成品养护

结束卷材铺设作业后,施工人员便要将隔离膜揭开(较特殊的是永久保护墙甩槎处,该部分不采取此措施),浇筑细石混凝土并形成结构层,可避免卷材裸露于自然环境的情况。

4.2管廊侧墙、顶板

卷材湿铺工艺流程:配制水泥素浆→刮涂水泥素浆→铺设卷材→成品养护。

4.2.1配制水泥素浆

采取的是水泥∶水=2∶1(质量比)的方式,精确控制水量并倒入搅拌桶,随后再置入适量水泥,给予15~20min的浸泡时间,再通过电动搅拌器混合材料,使水泥呈均匀性较好的腻子状。若遇到气温较高的环境,可掺入适量浇筑胶粉,此材料用量以水泥总量的1‰~4‰为宜。

4.2.2刮涂水泥素浆

以基层平整度为准,在此基础上确定合适的水泥素浆刮涂厚度,根据工程经验,该值可取1.5~2.5mm。若厚度不足,则不利于粘结效果;若偏厚,则容易出现堆积开裂现象。同时要确定刮涂范围,即在卷材长、短边的基础上分别延伸100mm,处理时要注重压实并抹平。

4.2.3铺设卷材

经上述流程后,将卷材一端抬起并回翻,使其有效的铺设在基层上,此时卷材与基层之间易产生气泡,因此要使用刮板处理,随后再铺设卷材另一端。后续卷材铺设作业时,应调整卷材位置,其应当与基准线相对齐,并揭开搭接处的隔离膜。

4.2.4成品养护

结束防水层施工后,给予24~48h的自然晾晒时间,若遇到高温天气,可通过覆盖遮阳布的方式以达到隔绝高温的效果。

4.3细部节点加强处理

4.3.1底板变形缝

根据本项目施工需求,采取的是预制拼装方式,各节点处预应力相对偏大。由于采取的是二级防水的标准,同时管廊结构要具备百年不渗漏的能力,鉴于上述种种要求,施工中必须注重对细部节点的处理,该处可设置两道反应粘防水卷材。底板变形缝较为薄弱,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防水工作:(1)管片拼装时预留30mm变形缝,并选择膨胀材料使其有效填充于内部;(2)若存在管廊缺陷问题,可使用C15细石混凝土处理,此材料亦可用于管廊外侧的浇筑作业,但要设置两道反应粘防水卷材,无误后再展开大面积卷材施工作业。

4.3.2底板处接茬

底板处接茬防水施工要点:(1)施工缝面接处设置止水钢板,规格为宽300mm、厚≥3mm,随后在外侧铺设反应粘防水卷材;(2)做好对平立面交接区域的处理工作,首先设置宽500mm的反应粘防水卷材,无误后再于外侧设置卷材加强层;(3)最外侧施工可采取浇筑C15细石混凝土的方式,考虑到立面的稳定性要求,可砌筑120mm厚的砖墙。

4.3.3管廊处地面侧墙

注重如下几点:(1)侧墙大面处理中,首先设置反应粘防水卷材,可利用钉子以提升稳定性,间隙处涂抹数量密封膏,再紧密铺设两道反应粘卷材;(2)针对侧墙的处理,可在该结构外侧砌筑水泥砂浆,同时立面交接区域涂抹密封膏,再完成饰面的处理即可。

4.4明挖防水工程

防水是确保地下综合管廊稳定性的关键,应采取“以防为主、因地制宜”的思路。根据需求,本项目采取的是一级防水标准。(1)围护结构止水。围护结构周边设置旋喷桩止水帷幕,通过此方式发挥出防水的效果。(2)主体结构自防水。通道防水工程中,选择的是微膨胀补偿收缩防水砼,掺入适量外加剂以及粉煤灰,有助于控制结构裂缝。若处于夏季施工环境中,为避免高温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夜间浇筑较为可行,混凝土初凝后采取养护措施,持续时间至少为14d。(3)外防水层施工。铺设柔性防水卷材,形成完整性较好的防水层。(4)施工缝、变形缝防水施工。结构防水的核心在于施工缝与变形缝,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相关规范为指导做好防水工作,提升防水有效性。

4.5细部节点防水处理

(1)结构防水措施。采取密封止水以及多道防水相综合的方式。通过外贴止水带的方式完成变形缝的处理,提升该处的防水质量;关于施工缝,此部分对防水材料的性能要求较高,以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为宜。(2)防水材料选择。为提升变形缝与施工缝的防水效果,分别设置防水加强层,由于变形缝伴随有较大的变形系数,因此针对基层与防水层之间的空隙采取处理措施,并铺设泡沫板。

5结束语

市政地下综合管廊的工作环境复杂,具备优良防水效果是重要前提,实际工作中可从材料与结构两个方面入手。若为预制式拼装结构,在确保接缝密封性与防水性的同时,还要处理迎水面,于该处设置柔性防水层,全面提升综合管廊的防水效果,为其稳定运行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天.市政工程地下综合管廊防水施工要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1):178.

[2]王传博,贺超.市政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工程防水的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5):65-66.

机房施工总结范文3

把不同厂家生产的高性能产品综合在一个系统中使用,不但不能达到我们所想象那样的通信效果,反而通信效果会变得更差。因为不同厂家的网络产品,其内部材料的阻抗是不一样的,阻抗中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对高速通信网络的信号衰减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网络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因此,在选择线材时,应尽量选用与网络设备同一生产厂家的产品。

精心指导工程施工网络工程施工中,综合布线单靠网络技术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往往需要请建筑施工人员来参加整个布线系统的工程,而这些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数对网络或者电脑知识知之甚少,常常会把网络的布线与电话线、电线以及其它线缆的布置混为一谈,在具体布线时,不会考虑布线的各种细节。例如:网线与接口模块之间的连接、网线与水晶头之间的连接以及各电缆线的绞接等细节。而施工中布线工艺是否规范、采用元件的质量与性能是否达到要求、是否有效地防止了电磁干扰,都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综合布线的质量,也就决定了未来的网络带宽是高速还是低速。如果这些施工人员不严格保证施工质量,不注重这些细节的处理,将会对网络线路的传输性能造成很大的彭响。因此,用户应指派精通布线技术的人员全程跟踪指导,积极配合,在技术上提供支持,在施工过程中随工测试,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布线成本。

依据方案严谨测试综合布线在正式投人使用前,需进行严谨的测试后才能确认验收,按照设计方案,需要认真细致地查找和发现布线过程中的隐患并及时将其排除。测试内容包括回波损耗、近端串扰/同级远端串扰、衰减、电缆长度、传播延迟与偏差、衰减/串扰比、确定错接、短路、开路、接反和线对分离等,要求形成完整的测试报告和文档。线路敷设工作完成以后,并不是简单地检验一下网络是否连通就行了,还需要看看网络的传输速度是否达到网络产品的标称值,一个施工质量不好的布线,将会在传输速度上大打折扣。(1)注重对布设好的网线进行全方位检测。例如,首先通过网线测试仪来看一下网络线中8根电缆的连接顺序与测试是否接通。有的用户不进行严谨的测试,只看设备的指示灯是否亮、进行几次Ping测试、在PC之间传输一下文档,就认为网络系统已通过验收,可放心使用了。这种做法其实是很不慎重的,一旦先期安装中的隐患发作,就会令网管人员措手不及。(2)对于规模较大、传输要求较高的机房网络进行测试时,必须通过专用测试工具来检查点对点连接的整体信号衰减情况。衰减是指信号幅度沿链路传输的减弱,其原因是由于电缆的电阻所造成的电能损耗以及电缆绝缘材料所造成的电能泄漏引起,信号的衰减同现场的温度、湿度、频率、电缆长度等都有关系。在现场测试工程中,在电缆材质合格的前提下,衰减大多与电缆和连接头的类型匹配有关。如果信号衰减过大,那么施工质量肯定是不过关的。(3)对电缆线的近端串扰数值进行测试。要测试所有的线对之间的近端串扰,其中,最坏的线对组合必须满足最小的性能指标要求。近端串扰故障常见于链路中的接插件部位,由于端接时工艺不规范,比如接头部分未端双绞部分超过推荐的长度(15mm),造成了电缆绞距被破坏,从而导致在这些位置产生过高的串扰。当然串扰不仅仅发生在接插件部位,一段不合格的电缆,同样会导致近端串扰。

线路标识要规范清晰布线标识工作贯穿于布线的建设、使用及维护过程中,好的标识,便于日后增加设备和日常维护。劣质的标识将会带来无穷的麻烦,一旦没有标识或使用了不恰当标识,都会付出高昂的维护费用来解决管理问题。(1)选择适当的标识位置。机房布线需对五个部分进行标识:线缆(电信介质)、通道(走线槽/管)、空间(设备间)、端接硬件(电信介质终端)和接地。五者的标识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每种标识的方法及使用的材料又各有特点。标识要求清晰、醒目,让人一眼就能注意到,便于维护。配线架和面板的标识除了清晰、简洁易懂外,还要美观。比如线缆标识,一是在线缆的两端标识,二是在线缆中间每隔一段距离的标识,三是在维修口、接合处、牵引盒处的标识。(2)选择适当的标识材料。线缆的标识,尤其是跳线的标识要求使用带有透明保护膜(带白色打印区域和透明尾部)的耐磨损、抗拉的标签材料,像乙烯基这种适合于包裹和伸展性的材料最好。这样的话,线缆的弯曲变形以及经常的磨损处才不会使标签脱落或字迹模糊不清。另外,套管和热缩套管也是线缆标签的很好选择。面板和配线架的标签要使用连续的标签,材料以聚树酯为好,可以满足外露的要求。

机房设施要规范配套(1)机房主体结构的耐久性、抗震性和耐火性等特性要与其功能相适应;火灾报警、消防系统、疏散照明设备和安全出口标志要规范统一,消防系统应设有不少于两个二氧化碳或卤代烷灭火器。(2)按照机房建筑面积计算空调系统功率,检测评估空调的制冷能力和余量,以机房室内温度:23±2oC,湿度:45%-65%左右配备空调系统。(3)机房辅助监视设备。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可配备自动火灾报警器、监视摄像机、温湿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漏水传感器等设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机房供电要安全可靠根据机房内网络设备的功耗,考察是否采用滤波、稳压、稳频以及不间断电源系统等防护措施,机房应有单相220V±l0V和三相380V±10V,频率为50Hz±1Hz的接入电源,并且可以接入备用电源,机房内设备应通过UPS供电,在市电中断情况下,可供电不小于半小时。机房内设备或系统对外所连的电源线、信号线等都应安装具有防雷电、防静电、防过压等保护器件。进入机房的线路应全线采用电缆埋地或穿金属管埋地引入,当难以全线埋设电缆或穿金属管敷设时,允许用长度不小于15m的金属恺装电缆或全塑电缆穿金属管埋地引入,两头金属外护套要良好接地,使到机房设备的雷电流减小、静电释放、过电压降低。机房内应分别设置维修和测试用电源插座,两者应有明显区别标志。机房内防静电地板下部的低压配电线路,宜采用铜芯屏蔽导线或铜芯屏蔽电缆;防静电地板下部的电源线,应尽可能远离计算机信号线,并避免并排敷设,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

机房接地线要保持良好为保证机房设备安全,机房设备必须具有良好接地。接地线主要作用是:防雷、防静电、防过压、防反击电压。设备接地(直流工作接地)电阻应小于1Ω;交流保护接地电阻(防雷接地)应小于4Ω;屏蔽地接地电阻应小于1Ω,设备电源输入端、外线引入端必须加装防雷设备。机房内的设备一般不会被直击雷击中,但当雷电击中远端线路时,所引起的雷电冲击波可经线路入侵到机房设备,其幅值一般可达几千伏乃至几十千伏,这样高能量的冲击波是计算机等电子设备难以承受的。为了防止雷电波、设备运行产生的静电、对外引接线的过压、电源线的浪涌等侵入机房内,造成人员伤亡或设备损坏,机房接地系统应设计成一个等电位准“法拉第笼”结构。机房防雷、动力、安全和计算机共用一个接地网,接地网的网络系统下引线利用建筑物主钢筋笼,钢筋笼上下连接点应焊牢,上端与楼顶避雷装置焊接、下端与接地网焊接、中间与环形接地母线焊接,如此形成一个电气上连通的“笼式”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1Ω。#p#分页标题#e#

工程资料要齐全在完成综合布线和设备安装调试后,整理工程资料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日后网络维护管理的重要依据。收集整理的资料包括机房布线规划图纸、装潢图纸、专用接头连接图等资料。对机房布线全面标记和检测完毕后,应该重新整理机房布线规划图,并在上面做出正确的标记,完善布线资料,便于日后对机房设备、线路进行管理、使用及维护。网络系统验收需提交的主要文档包括:(1)网络系统技术方案;(2)设备验收报告;(3)网络系统实施总结报告;(4)网络系统测试报告;(5)用户手册;(6)随机技术资料,设备技术文档及仪表说明书、图纸等;(7)工程主机网络系统维护手册;(8)拓扑图、机房设备布局及布线图、机房供电分配使用资料、线(电)路配线资料、设备之间连接图等;(9)网络设备安装配置手册、系统参数配置表、IP地址资源分配表、网络技术操作规程等。

机房施工总结范文4

关键词:通信工程;土建工程;工艺要求

通信工程与土建工程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土建工程作为基础,为通信工程提供设备机房、线缆管沟等硬件设施;通信工程作为“中枢神经”,其安全畅通直接关系到土建工程的信息化水平。由于土建工程一般先于通信工程施工,在土建施工前有针对性地提出通信工程对土建的工艺要求,一方面可以为通信工程后续施工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土建工程因不符合使用要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难以弥补的损失。由于通信工程涉及五大类近40个专业,本文仅以8类有代表性的通信工程对土建的工艺要求作以讨论。

1通信建筑抗震设防要求

甲类通信建筑,如国际出口局、国际海缆登陆站,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乙类通信建筑,如长途传输干线站,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丙类通信建筑,除甲、乙类以外的通信生产用房,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

2通信建筑耐火等级要求

通信建筑高度超过50m或24m以上部分的任一楼层的建筑面积超过1000m2的高层通信建筑属于一类建筑,一类建筑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其他的高层通信建筑属于二类建筑,二类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建筑高度在24m以下的通信建筑及与高层主体建筑相连的附属建筑,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通信建筑地下室及油浸变压器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3通信建筑防火分区要求

通信建筑的防火分区应符合下表要求。

4通信建筑门窗要求

通信建筑门窗应采用高效节能材料,门窗的材料、尺寸、功能和质量应符合使用要求,并具有耐久、节能、密封、隔声、防尘、防水、防火、抗风、隔热、防结露等优良性能。安装通信设备及通信电源设备的房间门应根据其室内最大设备的尺寸确定其门洞宽度及高度,门洞宽度不宜小于1.5m,门洞高度不应小于2.3m,门宜向疏散方向开启。对常年需要空调且无人值守的通信机房不宜设外窗,必要时可设双层密闭窗、中空玻璃窗;有人值守的通信设备用房及业务管理用房应有自然采光,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

5通信建筑楼梯、走道要求

多层通信建筑楼梯净宽不应小于1.5m,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8m,楼梯平台及梯段净高不应小于2.2m,楼梯间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5m,门洞高度不应小于2.3m。通信建筑内走道净宽,单面布房时不应小于1.8m,双面布房时不应小于2.1m,走道净高不应低于2.3m。

6通信建筑空调、通风要求

长途干线传输机房、程控汇接局机房、数据中心、网管机房等一类通信机房,不论气候条件,均应设置长年运转的空调装置;通信电源机房、微波通信机房、卫星机房等二类通信机房,不论气候条件,均应设置季节性运转的空调装置,其他值勤维护用房,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设置季节性空调装置。计算通信设备发热量时,一般通信机房课按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计算,电力设备按效率损失转换成热能计算。通信机房的新风量以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每人新鲜空气不应小于30m3/(h.p)。地下电(光)缆进线室、无外窗的通信机房、防酸式蓄电池室应采用机械通风措施,排风量应按换气次数5次/h计算。

7通信建筑电气要求

供电:供电通信建筑应有可靠的电源保证,一般分为市电电源和保证电源,应为380V三相五线制和220V单相三线制,可根据通信设备的用电种类、用电量、脉冲电压值等因素,提出设备的具体供电需求。照明:通信机房照明分为正常照明、保证照明和备用照明。保证照明宜不小于通信机房全部照明的50%,备用照明不宜小于机房全部照明的10%,其连续照明时间应不小于0.5h,平时可作为保证照明的一部分,正常照明与备用照明的转换时间应不大于0.5s。

8通信机房电磁屏蔽要求

通信机房电磁屏蔽的结构形式和相关屏蔽材料应根据电磁屏蔽室的性能指标和机房面积选择确定,电磁屏蔽室与建筑(结构)墙之间宜预留维修通道或维修口,接地应采用联合接地。建筑面积小于50m2的电磁屏蔽室,其结构型式宜采用可拆卸式;建筑面积大于50m2、电场屏蔽衰减指标大于120dB的屏蔽室,其结构型式宜采用自撑式;电场屏蔽衰减指标大于60dB的屏蔽室,其结构型式宜采用直贴式,屏蔽材料可选择镀锌钢板;电场屏蔽衰减指标大于25dB的屏蔽室,其结构型式宜采用直贴式,屏蔽材料可选择金属丝网。

9结语

通信工程涉及的项目种类多,除上述8类适用范围较广工艺要求外,例如无线通信工程的天线基础制作、集群通信工程的基站铁塔建设等项目,均需要土建的密切配合,通信工程提出的工艺要求既要符合相关标准,又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完善,才能确保后续工程顺利实施,最大限度实现工程建设效益。

参考文献:

[1]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YD5003-2014.

[2]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YD5054-2010.

[3]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YD5002-2005.

机房施工总结范文5

当前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部分工作都离不开电脑,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涉及到电脑的运用,为了能够正常使用电脑,需要安装相应的计算机系统,而这就涉及计算机房工程。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计算机机房在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符合设备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应用目的,这样才能达到设计的目的,为人们提供质量过关的计算机网络机房工程。

2分析计算机机房位置的选择以及设备布置

计算机机房需要在某办公大楼建设,楼层有9层,其中楼内房间总数为300间左右,总共有450个信息点,经过考察之后发现在2、3、7层都有空房作为计算机网络机房,投入成本为110万元。第2层楼空房处在整层楼的中间,面积大约为40m2。第3层楼空房处在整层楼的中间稍偏位置,面积大约为80m2。第7层楼空房同样处于楼层中间,面积大约为120m2,离电梯比较近,计算机设备运输比较方便,然而房间面积太大,造价超出了投资金额,并且与2、3楼相比,离楼顶最近,雷击的可能性较大,当前就算是应用防雷系统也不能确保百分百可靠。所以经过深入的分析之后,将第3层楼的空房作为机房,这主要是因为该楼层交通方便,变压器就在附近,电力相对比较稳定,同时与中央空调主机所在的位置相距较远,这样就不会受到强振及强噪声源的影响,此外附近没有强电磁场干扰,有利于布线的施工。在设备布置方面,第3层楼空房有80m2,可以将20m2隔离出来作为两个工作间,剩下的60m2可用于设备间,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容纳10余个标准网络机柜,而且还能够容纳2个精密空调及其相关的设备,其中每个设备的距离设计为1.5m,而每个机柜侧面距离设计为1m左右,走道的宽度设计为1.5m左右,然后还需要改造房间的门,主要是安装钢制防盗门,并且在原来4个窗户的基础上,再改造一个窗户,这样就能保证良好的密封,满足计算机机房的条件需求。

3分析计算机机房环境的设计

本次在设计的过程中使用了中央空调,并且在出风口的位置安装了空气过滤系统,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空气的含尘浓度。同时为了能够保证温控的可靠性,还另外安装了恒温恒湿精密空调系统,选用的是艾默生-力博特品牌,型号为DEM012,这种类型的精密空调具有以下几点的优势:①不仅制冷效果非常好,而且节能效果也好,同样时间的运行条件下,与普通空调相比,可以减少20~30%的能耗;②恒温恒湿效果显著,精密空调本身具有良好的大风量、小熔差设计,高显热比符合计算机网络机房的要求;③空调本身具有低噪声设计,使用寿命也比较长;④精密空调本身具有超宽输入电压设计,同时拥有良好的相互自检功能,并且还具有独特的缺相保护功能,只有有电就可以实现自启动,或者自行设定启动时间;⑤精密空调本身就配备有标准的网络接口,这样就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如果在中央空调停止运转的情况下,机房设备将不能得到良好的散热,这时就可以开启精密空调系统,使计算机网络机房的温度保持在20℃左右,湿度控制在45~65%之间。装修的过程中,机房主要是采用铝合金吊顶,全面设计了防静电地板,而且在一些承重较大的区域,都在地板上安装了角钢。另外,在对网络机房窗户进行改造的时候,使用双层窗户,门也安装了防盗门。还对机房门窗、管线入口等各个位置进行了密封,重新粉刷了墙壁。因为起初在选择机房位置的时候就避开了干扰和振动源,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不需要再次进行噪声及振动控制。

4分析计算机机房供配电系统的设计

机房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对于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设计不合理,将会使计算机系统以及相关的设备不能正常运行。为了能够使计算机正常运行,设计人员需要重视正常运行的设计,在对供配电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设计。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供配电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计算机设备供电系统,另外一类是机房辅助系统,这两种类型设备的供电全部都是来自UPS电源,通常都不能连接其他电气设备。一般来说机房辅助系统不仅涵盖了通风以及维修测试设备,而且还涵盖了照明以及消防设备,而计算机设备供电系统是整个机房电气工程设计过程中的最高负荷级。所以为了确保供配电系统的稳定性,需要施工人员在安装的时候适当增加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UPS,通常都是在配电设备的前端位置增加。同时UPS电源还拥有以下的几点功能:①发生故障的时候,UPS电源还能为机房设备提供静态旁路开关供电,而故障解决之后,UPS电源可以自行转为正常供电;②当对UPS电源进行维修的时候,能够为机房设备提供手动旁路开关供电,一旦恢复就可转为正常供电。

5分析计算机机房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

机房在设计防雷接地系统的时候,主要是选择德国OBO的设备,施工人员在正式铺设防静电地板之前,需要先在地板下设计一个防静电地网,并且在计算机网络机房设计三位防雷插座,同样选用OBO公司的产品,同时在输入配电柜里安装B级防雷器,选用的设备型号为OBOV25-B+C/3+NPE,输出配电柜做同样的处理,这样机房就可以实现双层电源防雷结构。此外还需要在主要设备的前端设计C级防雷器,选用的型号为V20-C/3-PH,然后再实行交流工作接地操作,以此达到安全保护接地的目的,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将防雷接地焊接到接地汇流排,直流工作接地作同样的处理,进而再通过铜包钢绞线将其引入楼层背面。施工的时候先挖出一个大坑,然后再将一定重量的接地降阻剂填入,此时还需要将接地金属棒掩埋在坑中,并且将经过焊接处理的铜包钢绞线埋入坑中,进行回填。

6分析消防与安全系统的设计

计算机机房的电源非常多,设备也很昂贵,所以不仅需要在设备区安装烟感监测器,而且还需要在工作间安装烟感监测器,同时还要在防静电地板下安装烟感监测器,吊顶内、吊顶下也要进行安装,这样机房才会有声光报警性能。在计算机网络机房内安装干粉灭火器,这样才能降低机房的危险性,确保机房的安全。

7结束语

机房施工总结范文6

关键词:BIM;课程设计;应用;探讨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工程技术、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为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共享和传递。通过共享的模型信息可以进行碰撞检查、施工进度模拟、材料统计等方式提高设计、施工、运维的效率,节约成本。BIM技术由于具有可视化、网络化、虚拟化、协作化和可出图等特点,在三维展示、过程模拟、装配式施工、绿色建筑评价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随着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国逐步开展BIM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的《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施工阶段和设计阶段开展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2015年7月,住建部印发《关于推进建筑学习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了: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一级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2]。住建部的《2016-2020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信息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推进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设计、生产、运输、装配及全生命期管理,促进工业化建造;注重引进BIM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育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各类人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能力[3]。2016年12月,住建部出台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51212-2016),于201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2017年5月,住建部了《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51235-2017),于201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标志着BIM技术的应用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建筑业必然会迎来一次巨大的革命。随着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其在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中的优势,使得相关人员需求量急剧增长。为适应BIM技术人才需求,建筑人才培养的国内各高校掀起了将BIM技术引入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实践热潮,主要研究方向有如何提高学生BIM相关技能,如何将BIM技术与现有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融合,如何将BIM技术与绿色建筑评价和装配式建筑相融合等。

一、师资条件

本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和多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经验。指导教师积极参加辽宁工业大学的教师专业综合能力竞赛,并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指导教师制作的制冷机房设计指导课件,荣获辽宁工业大学微课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多次获辽宁工业大学校级优秀毕业指导奖。此前,指导教师完成了多轮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完成应用BIM技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先行掌握和熟练使用BIM相关软件的应用技能,为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教学准备

首次将BIM技术引入课程设计中,并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为此指导教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精良的制冷机房交互式BIM模型及课件,从而可以向学生动态、直观地展示关于制冷机房的设备布置及管线走向等以往难以讲述的内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让学生可以了解到目前土木建筑行业先进的成果展示手段,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其次,由于基于BIM技术的课程设计从设计理念到设计过程实施等方面不同于以往的基于CAD技术的课程设计,因此指导教师预先创建了课程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Revit族文件,为顺利圆满地完成本次课程设计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最后,在学生出图阶段,指导教师进行了大量的BIM图纸的出图效果比较和与图纸打印相关的准备工作,集中辅导学生基于BIM技术的出图设置,并且亲自到打印社安装BIM出图软件,为学生联系打印事宜,并及时掌握和解决打印中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实施

充分利用制冷机房设计微课件,加深学生对制冷机房流程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制冷各种设备的布置要求、相互关系和管路的连接方式及安装高度等。集中指导学生应用Revit软件建筑模块建立制冷机房的建筑模型,渗透BIM设计理念,教授学生初步的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巩固和加深学生的工程绘图和房屋建筑学知识。集中指导制冷机房设计方案的确定原则和方法,指导各种设备和各种管线的选择计算方法。学生完成制冷机房设计方案和相关设计计算及设备选型。集中指导学生应用Revit软件建立制冷机房的设备及管道三维模型,学生完成模型建立。集中指导学生如何将模型信息转化为工程图纸,学生完成模型到图纸的转换。集中指导学生进行尺寸标注和相关信息注释,学生完成各种图样的注释。集中指导学生如何应用软件进行设备、材料统计。集中指导学生图面整理和出图设置,学生完成出图设置。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本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务实严谨的原则,每天到教室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指导等方式,及时解答设计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高效地完成相关设计内容。绝大多数学生每天到设计教室共同完成设计工作,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相互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完成质量。大部分学生展现出对BIM应用技术的浓厚兴趣,甚至有些学生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四、设计成果呈现

引入BIM技术的设计结果和图纸的呈现方式变得更直观、更方便,并能够实现三维立体模型修改和图纸修改的联动,能够做到一处修改,其它图纸和三维模型的自动更新,减少了繁杂的图纸更改工作,这也是与CAD技术出图的最根本的不同。(1)制冷机房透视图,如图1所示。应用CAD技术绘制轴测图一直是制冷机房课程设计的难点。应用BIM技术建立制冷机房模型后,可以自动生成此图,解决了这一难点。并且此图更能够清晰地展示各种设备的实际型体,更直观地展示各种设备和管线在建筑空间里的布局及连接关系,有效地解决了管道及设备的空间碰撞问题。(2)制冷机房平面图如图2所示。应用BIM技术建立制冷机房三维模型后,可以自动生成此图,并且与其它图纸自动关联,不必人为地重新检查和更改其与其它图纸的对应关系。制冷机房其它设计成果:本次设计中学生还完成了制冷机房图纸目录、设计施工说明、设备材料明细表和图例的编制;制冷机房流程图;制冷机房设备基础图;制冷机房剖面图;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再一一展示。

五、教学效果

将BIM应用及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课程设计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了解了土建行业最先进的BIM与虚拟现实技术,初步掌握了制冷系统的设计计算、设计内容、设计步骤以及设计方法;初步掌握了课程设计相关工程设计资料的检索和应用;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制冷系统工作流程及设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课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工程设计的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六、结论

机房施工总结范文7

一、施工流程

测量定位与 BIM 建模流程 :资料与仪器准备→设置坐标基点→机房内空间进行坐标定位与坐标复核→模型建立→管道调整与碰撞检查→支架设计与布置→编辑加工平面图与剖面图→导出装配式加工图纸。装配式管段构件制作拼装及水泵设备安装流程 :制定方案、施工准备→按图下料加工成型→管段构件尺寸复核与矫正→现场拼装→管道起吊安装→水泵设备安装→后置预留段复测及加工安装→机房管道试压→安装完成。

二、测量定位与 BIM 建模流程操作要点

1. 资料与仪器准备

收集、整理机房内涉及的各个专业的图纸资料,准备高精度全站仪与塔尺,确保仪器使用精度,避免测量误差。

2. 设置坐标基点

为了给 BIM 提供精确坐标数据,应在开始测量前设置一个坐标基点,基点位置宜选择在机房中部,视野开阔并能直接测量到关键位置的点位,基点设置后在楼板上做特定标记。当某些点位不能直接用基点进行测量时,需要考虑利用基点引出二次点位,再以二次点位为基准进行测量。二次点位应尽量少,避免误差累积。

3. 机房内空间进行坐标定位与坐标复核

以基点为坐标原点,对机房主要部分进行空间测量,尽量做到高精度核对。机房内关键设备位置应在当天使用全站仪测出坐标,确保坐标数据的连续性,避免累计误差。当坐标全部建立完成后,进行二次复核,复核点位置应距离基点 2m 以上且视野宽广,能直接测量大部分关键的被测点。待复核点坐标测量完毕后,比对两张表的数据,对有明显误差的点位重新测量,再次确认坐标数据,保证点位信息准确,完成坐标系建立。

4. BIM 模型建立

首先,使用软件自带的土建样板文件建立轴网、标高、墙、柱、梁、板,建模时要区别出承重部分与非承重部分的构件,为套管的和预留孔洞的快速设置做准备。在机电模型中,依照不同专业分为机械、卫浴、电气三个部分,对应专业的设计图纸分别导入,备注其图纸的日期,确保使用的是最新图纸。在机电模型建立中,应统一命名,统一过滤器设置,为后期 BIM 应用提供数据与便利。模型建立完毕后应到现场进行校核,保证模型的准确性。

5. 管道调整与碰撞检查

根据测量与定位得到的空间数据,对模型的建筑与管道设备部分进行调节,建筑部分以最小空间量为原则,合理条件下多考虑留出余量,避免出现因管道或管件自身尺寸较大而导致无法安装的情况。管道设备部分的调整以各设备的坐标数据为基准,尤其是要确保设备与管道连接的坐标位置,模型的坐标要尽可能与现场实测坐标值相同,保证管道装配加工精确。各专业 BIM 模型调整完成后,使用软件所带的碰撞检测功能进行碰撞检查 :一是检查水泵机房各专业设备管线相互间的安装位置碰撞情况,例如水管、风管、桥架间是否发生相互占位冲突 ;二是检查水泵机房各专业设备管线与建筑、结构的碰撞情况 ;三是检查水泵机房各专业设备管线的布置是否满足规范要求,例如重力流管道的坡度、烟感器与送风口的距离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四是检查水泵机房各专业设备管线的布置是否具备合理的安装操作空间和检修维护空间。检测完毕后对碰撞点进行调整修改,直至碰撞全部消除。

6. 支架设计与布置

管道优化布置完成后,要进行管道支架设计与布置。支架布置应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并保证其安装位置不会影响相邻管路安装。管路汇集较多的区域应设计采用组合支架,组合支架的设置应多方面考虑,满足安装空间的要求,还要结合施工标准,确保其合理性与规范性。

7. 编辑加工平面图与剖面图

利用优化完成的模型,以方便施工,受力合理为原则对管道进行分段,分段部位以 3cm 的缺口相间隔,宜少设置缺口,避免原料切割频繁造成材料浪费,尽可能保证满足原料不浪费且美观便于加工的原则。分段应避免设置在支架位置或结构梁下,水平管段分段应考虑场地运输条件,不宜过长造成运输困难,或由于过于异形,难以从机房预留口进入安装部位。完成第一次粗略分段后,BIM 技术人员应召集各专业负责人进行方案论证,综合各专业负责人意见,完成最终精调。完成精调后的管道分段模型文件进行副本备份,在备份文件上将分段节点以法兰构件替换,为后期配装示意模型做准备。当模型的设备与管路分段完成,技术人员需对管道上的阀门配件进行布置。

8. 导出装配式加工图纸

根据 BIM 模型上提供的尺寸,分别从平面图、剖面图、三维图编辑相应的装配式加工图纸,图纸中标注清晰明确,管段长度与管道尺寸有明显标识。加工图中需设置后制预留段,后制预留段作为管道拼装的最后一段,是为了解决由于装配式拼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累积误差而造成最后一段管道难以安装的问题。因此,后制预留段应在拼装的后期于现场进行尺寸复核后制作。整合施工模拟视频与建模软件的所有成果后,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底图纸,导出图纸像素大小应该满足审图要求,建议像素分辨率不低于 1m 像素,视频资料满足 1080P高清标准。导出图纸时应注意设置图形显示选项和输出范围,避免不必要的无用信息占用文件空间。

三、装配式管段构件制作拼装及水泵设备安装流程操作要点

1. 制定方案、施工准备

确定加工图纸,明确管道走向、系统编号、管道尺寸。做好各道工序的工艺准备,并结合加工的实际情况,编制加工工艺文件。

2. 按图下料加工成型

根据构件的受力特点和加工状况,其主要零件应按工艺规定的方向进行加工,管道构件和管件应按加工详图和工艺要求进行标识,在保证加工精度前提下,应减少对母材的切割,减少废料的产生。加工时应考虑到焊接高温造成的形变,采用相应的补偿方法进行修正。加工过程中应进行严格的巡查,检查加工工艺的执行情况,防止缺陷的产生,同时使出现的缺陷得到及时返修处理。

3. 尺寸复核与矫正

使用水平尺、角尺、卷尺来复核加工件的尺寸,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管段长度的测量和法兰与管段的垂直度,确保装配式管段与加工图保持一致。当发生难以避免的轻微误差时,可以通过对相邻管件进行补偿调整,以保证两段管道相加的综合长度与加工图纸长度相等。当加工件尺寸误差较大时,要采取必要的矫正措施来保证其精度。矫正方法可采用加热矫正、机械矫正、加热与机械联合矫正等三种方法,经过矫正后的加工件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痕或损伤。

4. 现场拼装

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 BIM 交底内容施工,交底内容包括 :各管路的拼装定位,拼装尺寸和拼装顺序,违反者应按项目约定的处罚条款严肃处理。关键部位安装时,BIM 技术人员应到场陪同,积极协助处理拼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5. 管道起吊安装

装配式管段构件应在安装现场附近设置专门的堆场,并采取防止管段变形及表面污染的保护措施。安装前,应按加工件明细表核对进场的管段构件,查漏补缺,并在吊装前清除管段构件表面上的油污、泥沙和灰尘等杂物,并做好轴线和标高标记。装配式管段构件起吊安装应根据水泵机房管路特点确定合理的起吊安装顺序,并逐一形成稳定单元体,必要时增加临时支撑稳固措施。重量大的装配式管段构件吊装宜在管段设置专门的吊耳或吊孔。吊装完成后,可采用气割方式在离管段母材 3mm ~ 5mm 位置切除吊耳或吊孔,严禁采用锤击方式去除。装配式管段构件安装校正时应考虑温度和焊接变形等因素的影响。

6. 水泵设备安装

水泵基础检验时,基础尺寸、坐标、标高、预留孔洞等符合设计要求。水泵安装后同一组垫铁应点焊在一起,以免受力时松动。用水平仪和线坠对水泵进出口法兰和底座加工面进行测量与调整,对水泵进行精调安装。

7. 后置预留段复测及加工安装

后置预留件一般设置在特殊节点,例如水泵设备接入端的弯头部分,或水泵设备的第二个弯头,这类后置预留件主要是为了防止某些难以预料到的误差所保留,在项目推进初步阶段,由于施工队对项目的熟悉程度不够,对新方法新工艺的不适应,所以保留这个十分重要。首先要将多段预制管道、管组、阀件进行地面拼装,形成组合式预制管排,利用叉车和多名工人进行组装作业,使用手拉葫芦将管道调整就位,结合型钢支架作固定,紧接着进行管道与设备装配,管道与设备对齐完成后,利用螺栓完成对接工作。整个装配安装过程无焊接,只需连接螺栓即可完成,施工周期明显降低,整个施工现场实现了环保、绿色安装,整个机房支架系统也更加牢固,观感质量更是大大提高。

8. 水泵机房管道试压

水泵机房管道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通知项目部及监理单位验收并及时办理验收记录。系统试验过程中安排专人仔细检查系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结束语

机房施工总结范文8

【关键词】通信机房;电源系统;管理与维护

在整个通信系统中,通信电源居于核心地位,它的维护以及管理会影响到系统整体的使用性能,因此要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扎实做好通信机房电源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以确保通信系统运转正常,为生活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通信机房中电源系统维护与管理的主要问题

1、管理维护人员综合素质不强。在维护和管理通信机房电源系统的过程中,有关人员缺乏较强的综合素质,无法及时地解决电源系统的管理和维护问题,没有第一时间发现系统运行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并且,通常情况下采取比较落后的管理模式和维护方法,在管理维护中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对通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重障碍。2、缺乏完善的维护管理体系。缺乏完善的维护管理体系,是无法有效地提升后期管理维护水平,发生缺漏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眼下的电源系统管理维护中,不少机构的通信机房没有设立专业性的维护管理岗位,因为缺乏相应的维护管理岗位,不利于及时解决电源系统的诸多突发问题,进而导致惨痛的经济损失。再就是管理维护体制方面存在漏洞,导致系统维护管理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不能扎实地开展维护管理工作,没有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来设计电源系统,运行中存在诸多的风险,无规矩可循,管理维护人员开展工作时的盲目性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3、设计施工方面的主要问题。在建设通信机房的初期,设计人员依据机房初期运行的相关要求开展设计活动,却并未关注后期的机房扩容,增加负载容量,发生应急情况时如何进行供电等的问题。如部分通信机房仅仅引入了1路市电,没有引入备用的其他交流电源形式,在交流电断电时间较长的情况下,UPS无法长时间提供支持交流设备的相关供电,造成了通信中断的问题。一些施工人员没有切实依据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在接头处理、电缆布放等领域,出现了安全隐患。在通信机房投用后,在正式启用电源系统的过程中,电源系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

二、通信机房提升电源系统维护和管理的策略

2.1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认真筛选管理维护人员,侧重意识管理、维护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他们的综合管理能力与维护质量。前期要全面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科学合理地划分相关方人员的具体职责,处理好合同问题,做到统筹兼顾。要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在维护以及管理机房电力设备的过程中,要科学地管理员工队伍,大力开展严格监管工作,让员工队伍切实依据各种制度、规章,保障项目和设备的质量和水平。及时发现存在的电力系统质量问题,实施针对性的补救措施,确保电力系统的有序运行以及整体质量。

2.2强化制度建设

因为如今电源系统管理和维护缺乏完善、规范的规章制度,如此以来电力系统运行中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建设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维护体制。严格管控设计工作,科学设计。强化管理维护活动的规范性,增设专业化的维护岗位,拟订具体规范的维修计划,定期、全面、系统地对电力吸引进行管理和维护,落实岗位责任制,权责明确,定岗定责,以标准的规范制度来规范相关人员的管理维护行为,稳步提升工作实效性。

2.3做好设备巡检

设备能否正常运作,系统运行有没有隐患,这些都是管理维护电源系统中要把握的。为了做好维护管理工作,要定期巡检相关设备和机房。检查设备的负载状态、运行状态、隐患和风险,及时排除其中的安全隐患。在巡检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全面系统,认真地巡检机房环境、UPS设备、监控设备等,保障机房稳定可靠地运行。

2.4检测调试机房电源系统

应该定时调试和检测机房电源系统,以保障它处于正常运行和使用的状态中,排除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隐患和故障。在调试过程中,要适当启用有关仪器和设备,查看设备的具体运转情况,分析其中的安装、运转、障碍、隐患等状况。调取相关设备的数据以及型号,检查设备安装区域的通风情况、配套设施、区域环境等,重点查看电源系统以及线路布置等,检测系统运行中的电压。电流,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三、结语

通信电源是现代化通信系统的动力来源,它可以确保通信设备有效运转和通信通畅。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充分地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持续总结教训和经验,强化电源系统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力度,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解决这些问题,保障电源系统的正常工作,为提升通讯效果提供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周雷.通信机房电源系统管理与维护[J].通讯世界,2017(0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