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的结合

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的结合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将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割裂开来,造成单纯的作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等毛病。鉴于此,寻求一种科学、高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论述了中学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相结合的科学性。阐释了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作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体现了中学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的互动,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是,传统语文教学却存在重视课堂阅读教学,轻视作文教学的现象,导致传统作文教学存在弊端,针对以上情况,中学作文教学需要改革。把中学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结合起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写作,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怎样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既然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语文教材,我们不妨以教材为示范,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1以课文作者为例,让学生重视材料的积累

材料陈旧是中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读来令人生厌。作者韩寒在《三重门》中对此有过辛辣的嘲讽:“几个例子,莫不过于居里夫人、瓦特、爱迪生、张海迪,勤奋学习加上爱因斯坦,不怕失败的是爱迪生,淡泊而不唯利是图的是居里夫人,废寝忘食的是牛顿,助人为乐的是雷锋,无私奉献的是焦裕禄,身残志坚的是张海迪,鞠躬尽瘁的是,就是这些死定的例子,光荣地造就了全国那么多考试和比赛的作文高手。”[4]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平时就要让学生养成自觉积累材料的好习惯。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不妨给学生讲一下作文积累材料的过程。比如讲《包身工》时,教师可以讲讲夏衍的经历:他冒着危险,深入工厂生活,掌握了一系列包身工受苦受难的一手材料。因而课文读来真实感人,对人产生巨大的震撼力。蒲松龄苦心搜集材料写《聊斋志异》的故事为后人所称道。他穷得叮当响,却典当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他不收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一个新奇的故事。原来他是为了搜集写作材料。他白天听,晚上写,终于写成了名作《聊斋志异》。相信这样的故事会对学生有所启发。

2通过仿写、扩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

近几年强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新”、“奇”上下功夫,却忽视了仿写,甚至认为仿写就是抄袭。其实作文既是智能活动,也是技能活动,人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初级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一名新教师要成为独具风格的教师不也要经历听课、看别人的案例等模仿阶段吗?学生学习写作也不例外。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说过:“仿写,能够克服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从而迈出重要的一步。”仿写是知识迁移最直接的途径,仿写的过程是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妙处的过程。若忽视仿写,一味地追求作文的“新”、“奇”只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写出四不像的作文。当然模仿课文的方法很多,除了仿写句子,还可以仿写课文的文体,课文的开头、结尾等等。如此持之以恒,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凭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虽然扩写受到原文的主题、题材、体裁的制约,但在内容和写法方面又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识。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精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讲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时,教师让学生用优美的散文化语言来描摹闺中女子等待归人的心情。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将女子凄美、幽怨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让学生练笔的同时又加深了他们对诗的理解。

3通过朗读感悟提高写作兴趣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活动。它不仅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有效途径。教材中的大部分诗歌散文音韵华美,读来朗朗上口,如《致橡树》、《再别康桥》、《荷塘月色》等。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认为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亲近了文本,在不知不觉中一切内容与理法都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宝贵的一种境界。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法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语文教师要善于朗读,并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如果教师都把课文读得干瘪吃力,怎么能使学生对语文朗读有兴趣呢?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备好朗读课,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自己的课堂营造一种氛围。就《致橡树》一诗而言,备朗读课时就应该抓住重点段落,细读慢嚼,边读边品味,深入领会诗人每一部分的内在情感。当读到“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一句时,应要求学生读出男性坚强有力的阳刚之美;当读到“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学生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一句时,应要求学生读出女性缠绵婉转的阴柔之美。当然也可以让学生用一种腔调读,以比较其效果。其实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体验的过程就产生了兴趣。课后让学生朗读自己以前的作品,思考是否融入了真情。再让同学们交换朗读彼此的作品,看看别人的文章能否打动自己,是什么地方打动了自己,最后让大家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相信同学们读了自己或他人好的作品后,定会激发他们去创作更好的作品。传统作文教学一直强调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学生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朗读感悟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办法。

4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许多教师一讲作文就是什么写景的技巧,抒情的技巧,给学生谈了许多理论。可是这些理论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示例,学生学起来觉得很枯燥,也很难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文章的体裁来编排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来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但我们选择课文作文示范要慎重,不能随便挑。以说明文为例,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学生在初中学了不少的说明文,这些文章给他们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学生实话实说:买盐的喝白开水———没味道,而《南州六月荔枝丹》给他们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原因何在呢?作者在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的时候,大量引用古典诗句,这些古典诗句的引用,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审美趣味,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质,并且蕴涵着一种浓浓的诗意美,让学生百读不厌。引用是本文最重要的说明方法,大量引用古典诗句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中学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的结合也许还有多种形式,这需要广大师生共同探究。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二者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作文教学绝不是孤立的,我们不需要大量纯粹的作文课,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倡导中学作文教学与课堂的结合并不是单纯地从课堂出发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是在中学生生活间狭小,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寻找的一种比较科学、高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国爽,《语文教学之友》,《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作文教学的思考》,1996年第9期

[2]姬春生,《高考作文题在教材中的影子》,《综合天地》,2006年第4期

作者:郑洪本 单位:山东省郯城县第二中学